⑴ 茶葉怎麼拍照好看
拍茶照,意境最重要。茶能讓人心靜,一張好看的茶照,往往能讓人感受到意境的靜謐。
1、加入綠色植物或者花卉等元素
喝茶的環境一般都是比較清幽的,如果拍出來的照片中可以把環境中的植物展現出來,一定可以為這張圖片加了不少分。另外從色彩搭配的角度上看,茶湯茶具比較素雅,如果搭配上清新的綠色或者花色,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拍攝紅濃透亮的熟茶,加上綠色的植物元素,能營造出一種視覺上的跳躍,對比中的活潑,給人一種很有生機的感覺。
拍攝黃亮清澈的生茶,搭配新嫩的綠葉,更是滿目清新。
將植物用作前景或者背景,對焦要拍的茶品,可以增加層次感,畫面干凈,色彩豐富。
2、注意用光
很多茶室都特別清幽,略暗的環境可以給人一種清涼平靜的感覺,這也使得大都數茶友拍出來的照片偏暗。並不是說茶照偏暗不好,但是如果能巧妙利用從窗戶射進來那一抹陽光,說不定能拍出一些特別不一樣的照片呢。
植物的陰影除了填充了背景中的空白,使畫面更加豐富,甚至還賦予了照片一定的溫度,讓你能夠感受到當時陽光的力度,讓環境變得有趣味。
陽光大好的時候,可以靠近窗邊,用手承托著裝著茶的玻璃杯,對焦落在杯子上,這樣不僅可以拍出茶湯誘人的透亮,又可以顯得畫面生動有趣。
沸水可以喚醒一餅陳年的老茶,茶可以喚醒一個人的身體,而合適的光,可以讓一張照片靈動起來。
3、有構圖意識,巧妙搭建照片中的形狀元素
閑時喝茶,圖的是無事干擾的清靜,有些茶友喜歡在喝茶的時候聽聽音樂看看書。
這個時候,就可以巧妙利用手上的物件,進行拼湊圖片元素,拍出一張構圖精巧的好圖。
比如將長方形的桌布、圓形茶餅和一個個小巧的茶具進行幾何拼湊。注意要合理放置,適當留白。
又比如工作的時候,筆記本的輪廓和雜志報紙能構成一個背景,再將茶杯放上去。
4、拍茶葉的時候注意質感
干茶的質地人眼可見,形美如老班章者可以讓人見之心喜。想要把自己喜歡的茶分享到朋友圈,如果不注意茶本身的質地紋理,拍得模模糊糊的,就無法讓別人產生喜歡的心情。茶葉的好壞往往能從圖片的細節上看得出來,拍出質感才能真切還原茶葉原來的姿態。
拍餅茶,大多數人喜歡湊得很近去拍茶餅上完整好看的一個局部。其實換個方向,拍茶餅邊緣的地方,虛化茶葉略微向內彎的細節,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拍散茶則要將茶葉從罐子里拿出來,放在適合的容器上,對焦精確,手不能
5、茶和人
茶在我們心目中就有著修身養性、美好高雅的象徵,拍茶照免不了有茶藝師、茶友入鏡。
首先要保證環境的干凈整潔,如果有過多的雜物堆放在一起,拍出來的照片就失去了喝茶的味道。如果茶室很漂亮的話,不妨在斜陽初照的時候拍下一張唯美的茶室圖。
被拍入境的茶藝師或者茶友坐姿一定要筆直自然,不要東張西望,不要歪頭斜腦。
喝茶要慢慢喝,免得被燙到,而且可以給攝影師一點時間拍照。
可將聞香杯或者茶葉放到鼻子上聞味,或眼神集中看鏡頭,或閉目養神,這樣拍出來能讓人感覺很有深度。
⑵ 茶道香道圖片
聞香是一種心靈享受,品茗聞香未來將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習慣,茶道香道聯手是大勢所趨。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道香道圖片,希望對您有用。
生活中,把聞香當做是一種生活方式。因為上好香料燃熏出的香氣能夠快慰我們的嗅覺,清凈我們的心靈,也能由香入題,在談天說地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茶的茶香來自茶杯,香的香氣在空氣中,品茶前半個核塵小時點上一炷香,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一種十分美妙的享受。茶香聯手是大勢所趨,香道可以進一步提升茶道的內涵,茶道反過來也能進一步推動香道的發展。
一、品
茶和香都有一個品的過程。首先是鼻觀的過程。鼻觀,是對香味的直接把握,准確嗅出香的甜味、涼味、苦味、清香、奶味等,為感知香味打好基礎。對香品,宋人即有“清、甘、溫、烈、媚”五品之標准,而茶品也一樣有各種不同的香型,如花香、果香、木質香、陳香等,品茶“香、清、甘、活”的標准也早已廣為人知。
一、韻
香品與茶品對“韻”也很有講究。當香品的香氣充盈時,會帶至喉部,所以會有喉韻的感受,繼而擴散在胸腔,行氣在體內。優質的茶品,也講究“韻”這個字,如觀音韻、高山韻、岩韻等。
二、悟
香藝師點起一爐上好的沉香,茶藝師靜心素手,一套完整的茶藝一氣呵成,爐中升起的裊裊細香,與懸壺高沖激起的茶煙相結合。一時間,屋內盈溢著沉香與茶香,沁人心脾。“慢與靜,是品茶與品香的共需。而在品的過程中,每一轉分別又是非常細微的。當茶與香交融時,需要我們在身心安寧的狀態細細品味、靜心悟道。”
香與茶的結合。
焚香與飲茶,在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里,香道與茶道的結合似乎只有一種方式。實際上,香道和茶道的結合可以是多維度、跨介質的融合。
沉香泡茶
用沉香來泡茶,沉香水泡出來的茶水色澤稍重,用沉香水沖泡的茶湯帶有幽幽香氣,能去除茶的澀味,使茶葉口感更好。沉香與大紅袍是絕配,用沉香來泡大紅袍,大紅袍所特有的鮮爽香氣被沉香水淡化,更細柔悠長,後味持久。”
飲茶品香
飲茶的時候點上一支沉香線香,在享受茶葉苦澀的時候,品聞沉香的甘甜,茶葉的苦與沉香香韻的甜完美的配合給人碰撞臘塌沖擊的享受。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選一個幽靜雅緻的小舍,飲茶品香,放鬆自我,得到靈魂與肉體的升華。
茶道香道
不管是飲茶還是品香,都要藉助其他工具來配合,這類工具統稱為茶具和香具。香席入座,用香具配合點香,呈茶上桌,一套合自己心意的器具能使自己心情更加愉悅,更能進入香氛之中,所以茶具跟香具的選擇也是很重要的。
茶與香,數百年的完美配合。泡上一壺茶,點上一炷香,看輕煙裊裊,聞香氣蒸騰。飲一口茶,唇齒留芳。賞香品茶,人生樂事。
⑶ 茶文化古風圖片
茶 文化 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一起來品味茶文化吧! 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古風圖片,希望對您有用。
茶文化古風圖片欣賞
茶文化古風圖片1 茶文化古風圖片2 茶文化古風圖片3 茶文化古風圖片4 茶文化古風圖片5 茶文化的功能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茶德、傳播茶道、文化藝術 、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易等。茶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淀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茶內哪基此在具備的美好品性。
茶文化具有的傳統主要有熱愛祖國 、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等。吳覺農先生和湖南劉先和,為茶葉事業鞠躬盡瘁,既是愛國主義者,又是當代茶人傑出代表。
陸羽《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 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儉的真實反映。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李迅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飲茶 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火葯、 造紙、指南針和印刷術)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
唐代陸羽 《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書。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今天所處的市場經濟 ,競爭激烈,優勝劣汰,講利益、講效益。但人情較為冷漠,人際關 系趨於淡漠。通過茶樓、茶藝館品茗或茶藝,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溝通友誼。朋友相聚在舊式茶館里,隨意 說笑,回憶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古代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說,以茶代酒體現傳統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導的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規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時期茶文化孕育出來的新的社會功能。上海少兒茶藝通過自己動手,學習茶科學,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接受愛國主義 教育 。在敬茶中,展現出對長輩的尊敬,對父母的孝敬,對同學的敬意。
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會名流和知名人士願意參加。茶文化也是大眾文化,民眾廣為參與。茶文化覆蓋全民,影響到整個社會。
茶文化的介紹
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 方法 相同,各有千秋。
斯里蘭卡:斯里蘭卡的居民酷愛喝濃茶,茶葉又苦又澀,他們卻覺得津津有味。該國紅茶暢銷世界各地,在首都科倫坡有經銷茶葉的大商行,設有試茶部,由專家憑舌試味,再核等級和價格。
英國:英國各階層人士都喜愛飲料。茶,幾乎可稱為英國的民族飲料。他們喜愛現煮的濃茶,並放一二塊糖,加少許冷牛奶。
泰國:泰國人喜愛在茶水裡加冰,一下子就冷卻了,甚至冰凍了,這就是冰茶。在泰國,當地茶客不飲熱茶,要飲熱茶的通常是外來的客人。
蒙古:蒙古人喜愛吃磚茶。他們把磚茶放在木臼中搗成粉末,加水放在鍋中煮開,然後加上一些,還加牛奶和羊奶,加上適當的鹽。
紐西蘭:紐西蘭人把喝茶作為人生最大的享受之一。許多機關、學校、廠礦等還特別訂出飲茶時間。各鄉鎮茶葉店和茶館比比皆是。
馬里:馬里人喜愛飯後喝茶。他們把茶葉和水放入茶壺鋒困里,然後燉在泥爐上煮開。茶煮沸後加上糖,每人斟一杯。他們的煮茶方法不同一般:每天起床,就以錫罐燒水,投入茶葉;任其煎煮,直到同時煮的腌肉燒熟,再同時吃肉喝茶。
加拿大:加拿大人泡茶方法較特別,先將陶壺燙熱,放一茶匙茶葉,然後以沸水注於其上,浸七、八分鍾,再將茶葉傾入另一熱壺供飲。通常加入乳酪與糖。
俄羅斯:俄羅斯人泡茶,每杯常加檸檬一片,也有用果漿代檸檬的。在冬季則有時加入甜酒,預防感冒。
埃及:埃及的甜茶。埃及人待客,常端上一杯熱茶,裡面放許多白糖,只喝二三杯這種甜茶,嘴裡就會感到粘糊糊的,連飯也不想吃了。
北非:北非的薄荷茶。北非人喝茶,喜歡在綠茶花里幾片新鮮薄荷葉和一些冰糖,飲時清涼可口。有客來訪,客人得將主人向他敬的三杯茶喝完,才算有禮貌。
南美:南美的馬黛茶。南美許多國家,人們用當地的馬黛樹的葉子製成茶,既提神又助化。他們是用吸管從茶杯中慢慢著品味著。
⑷ 茶道的唯美圖片
大家應該想要欣賞一些關於茶道唯美的圖片吧!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道的唯美圖片,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的唯美圖片
茶道的唯美圖片1 茶道的唯美圖片2 茶道的唯美圖片3 茶道的唯美圖片4 茶道與宗教的關系
一)、儒教思想與中國茶道
孔孟荀之儒家思想,基本特徵是無神論的世界觀,是對現實生活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它以心理和倫理相結合為核心和基礎,強調情理結合,以理節情,追求社會性、倫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滿足,而不是禁慾性的官能壓抑。茶雖然給人以刺激,使人興奮,但人們對它是樂而不亂,嗜而敬之,品茶時需要安詳靜謐的心境,清雅簡朴的環境,情恰和諧的茶友,精美協調的茶具,客來敬茶,以茶留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的禮儀。尊君、重禮、尊老愛幼,廉儉育德,和藹待人。仁義禮信是儒家的道德觀念。中庸之道是濡家處世信條。唐代劉貞亮講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驅病氣,以茶養生氣,以茶嘗滋味,以茶可道 ,以茶可修身,以茶可雅志,以茶表敬意,以茶樹禮仁。其中修身、雅志,表敬意,樹禮仁四德就是講發揮中庸原則,協調人際關系。中國茶道的精神是儉、清、和、敬、靜。即廉儉朴實,心地純潔,和睦相處,和誠處世,敬愛為人。這些無不與儒家思想相吻合。儒家思想影響中國已達2000多年,歷來作為我國人民待人處世的基本准則。這也是儒家思想貫串於茶 文化 之中,始終居於核心地位,並規定影響著茶文化發展的重要原因。
茶道 二)、道教思想與中國茶道
老莊之道思想,強調自然,超凡脫俗,熱烈奔放的情感抒發和獨特個性的追求表達。欲求長生不死,變化飛升,不信天命,不信業界,以生為樂,在靜觀默察 中,清靜無為,坐忘虛心,以素樸人性與諸物本性自然契合。道教戒酒戒殺生,要求靜坐息心,無思無慮,茶有破睡之功,固道教離不開茶。道教發詳地在巴蜀,其形成時期,巴蜀的 飲茶 習俗已廣為傳開,因此茶成了成仙的靈葯,西漢壺居士《食忌》中說“苦荼 ,久食羽化”。南朝齊梁時道家人物陶弘景在其《雜錄》中說: “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啟服之”。丹丘子是一位仙人。盧仝七碗茶詩“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說明茶與道教關系,喝了七碗茶,就可飛到天上,羽化成仙了。中國人這種神仙觀念是別的民族所沒有的。反映在茶文化中,“樂生”精神是中國人所獨有的。強調自然,是道家思想,中國茶道沒有嚴謹的規范,其道理也在於此。因為自然之道乃變化之道,心通造化,使自然妙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法無法,有生命的無秩序。喝茶的時候忘記了茶的存在,快樂自足,泡茶不拘於規矩,品茗不拘於特定的環境。一切順其自然,因勢而異。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之一是清與淡,要求心無雜念,忘卻自我和現實世界的存在,追求虛無飄渺的極樂幻境,淡泊人生,無所追求,以脫塵世苦海。這個清淡精神就是源出於道家思想的,茶生於天地之間,采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來源於自然,加之泡茶用水選用泉水,高山流水,一杯在手,給人以一種將自身溶於秀麗山川感覺,天人合一。飄然欲仙。茶之本性清淡幽雅,這是與道家思想十分貼近的。因此道家十分愛茶,栽茶品茗,自然成了道士們平日的樂事。同時,宮觀道士不但自己以飲茶為樂,而且提倡以茶待客,進而以茶作析禱、祭獻、齋戒的供品。
三)、佛教思想與中國茶道
由於佛教修行,強調五戒,即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加上佛教要求信徒坐禪,靜坐息心,無思無慮,入半睡狀態,因茶有破睡之功,故有僧家提倡“以茶代酒”,以飲茶防打瞌睡。終使僧人飲茶成風,甚至達到“唯茶 是求”地步,由於佛教盛行,僧人“人自懷挾,到處煮飲”,以至世人爭相仿效,飲茶遂成風俗。發展至唐朝,飲茶已是“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了。可見佛教在推動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的方面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佛教思想追求純和境界,“外息諸緣,內心無端,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宗之要義是不藉助任何東西,不追求任何東西,不被任何東西所滯累 ,在一種絕對的虛靜狀態中,直接進入禪的境界,專心靜慮,頓悟成佛。這種思想與中國老莊之道教思想“清靜無為,心如死灰”很相似。茶的本性質朴、清淡、純和,與佛教精神有相通之處,因此能被佛家所接受。佛教在推動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發展方面功不可沒,它勢必規定和影響著中國茶道精神內涵。中國茶道追求清、靜、和、虛,要求心無雜念,專心靜慮,心地純和,忘卻自我和現實存在。這些茶道精神是源出了佛家思想的。
茶道的內容
中國茶文化的主體是人,茶是作為人的客體而存在的,茶是為人而存在的。中國茶文化被稱為美的哲學。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1.中國茶文化美學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奠定中國古典美學理論基礎的宗師是大哲學家;
2.其理論基礎源於一些哲學命題;
3.中國茶文化美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學理論,並得益於大批思想家哲學家的推動;
4.中國茶文化美學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從小茶壺中探求宇宙玄機,從淡淡茶湯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國茶文化美學從哲學的高度,廣泛深刻的影響著茶人,特別是從 思維方式 ,審美情趣,藝術 想像力 及人格的形成。
總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理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滋潤著中國茶文化這朵奇葩。在中國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圓通空靈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曠達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綜上所述,有人得出如下 結論: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發展的特點是在廣度上,以求博大,所謂之:茶文化,並與儒家思想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講,把中國茶文化從儒家思想體系中剝離出來研究是不現實的,也正是這一點,因為中國文人的灑脫不羈,中國茶文化,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由於在中國文化中,“道”是一種非常神聖、非常嚴肅的事情。故中國對於茶,只是籠統的稱之為“茶文化”或“茶藝”,而不敢奢談“茶道”。
⑸ 意境圖片唯美大圖有關茶藝
⑹ 茶道唯美圖片
茶道是我國中華 文化 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麼茶道的唯美圖片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道唯美圖片,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唯美圖片
茶道唯美圖片1 茶道唯美圖片2 茶道唯美圖片3 茶道唯美圖片4 茶道的唯美 句子
1、在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領悟到生活的本質和哲理。
2、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萬年世界。
3、把茶冷眼看紅塵,借茶靜心度春秋。
4、茶道講究五境之美——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5、茶的滋味,大抵在其或苦或甜,或濃或淡色味交織之中,品出一種淡定的人生,一種不可釋懷的人生,一種笑看風輕雲淡的人生。
6、茶好客自來。
7、茶事,人生事。
8、茶是草,客是寶,得罪茶商不得了。
9、煙酒是親家,煙茶是冤家。
10、茶為萬病之葯。
11、茶有茶道,吃有吃道。
12、吃茶吃味道,看戲看成套。
13、大抵,茶的妙處,抑或可以從中品出一種人生的滋味!
14、二兩茶葉一斤鹽,斤半茶葉有衣穿,改善生活在眼前;一斤茶葉十斤鋼,四斤茶葉百斤糧,建設祖國富雙強。
15、高山茶葉,低山茶子。
16、高山出好茶,名山出名茶,名茶在中華。
17、好茶不怕細品,好事不怕細論。
18、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
19、客從遠方來,多以茶相待。
20、忙裡偷閑,且和一杯茶去,苦中作樂,再倒一碗酒來。
21、平地人不離糍粑,高山人不離苦茶。
22、清茶一杯,親密無間。
23、文人的靈感都是飯後茶餘發生的。
茶道的 經典句子
1、“真正的安靜,來自於內心。一顆躁動的心,無論幽居於深山,還是隱沒在古剎,都無法安靜下來。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搖的枝柯,而是靜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為塵世的一切所鼓惑,只追求自身的簡單和豐富。”——茶香中,一顆心慢慢沉靜下來。關於茶的句子。浮躁世界紅塵滾滾,惟願內心清風朗月。
2、開始入門,覺得喝茶舒服、有品味、愛屋及烏喜歡茶具;成高手,感受香、醇、韻、滑等等,看出品種、產地、製程等;後來,從茶湯看見春天、看見人生,進而看見宇宙甚至無極;最終,茶湯,還是茶湯,是真水無香,是無味之味。
3、月很圓,花更香,保重身體要健康;魚在游,鳥在叫,願你天天哈哈笑;手中書,杯中酒,祝你好運天天有!歡樂多,憂愁少,預祝 中秋節 快樂!
4、濃茶解烈酒,淡茶養精神,花茶和腸胃,清茶濾心塵,茶之德也;烏龍大紅袍,黃山素毛峰,南生鐵觀音,北長齊山雲,東有龍井綠,西多黃鑲林,茶之生也;茗品呈六色,甘味任千評,牛飲可解燥,慢品能娛情,茶之趣也。
5、人生就像一杯茶。第一口苦,第二口澀,第三口甜。回味一下,甘甜清香。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澀是它的歷程,清甜是它的饋贈。關於茶的句子。
6、日子,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靜心,過得從容。奮斗,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敬心,贏得坦盪。愛情,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凈心,愛得真潔。人生,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盡心,活得純粹。
7、人生就是在品茶中思索,在品茶中感悟,在品茶中成長。
8、佛能洗心,茶能滌性。苦中有甜,甜中是苦,先苦後甘,人生亦如是,如飲黑茶。生活禪,幸福茶,禪洱茯茶,一生幸福。
9、燙茶傷人,糖茶和胃,薑茶治痢;飯後茶消食,空腹茶心慌;午茶提神,晚茶失眠;隔夜茶傷脾,過量茶消瘦;淡茶溫飲,清香養人。——< 飲茶 歌訣>
10、年有四季,天有四時,喝茶有益,喝茶有異。一年春喝綠茶,夏飲紅茶,秋冬黑茶;一天當中上午綠茶,下午紅茶,晚上黑茶,健康相隨。茶者,今年二十,明年十八。
11、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能苦一輩子,但要苦一陣子。
12、日出日落,春種秋收,該來則來,該去則取,生活其實很簡單。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如飲禪洱,隨心,隨性,平淡而醇厚,簡單而真實。丑別寅來,虎年運。
13、茶是雅物,亦是俗物。進入世俗社會,行於官場,染幾分官氣。行於江湖,染幾分江湖氣;行於商場,染幾分銅臭;行於清湯,雜幾分脂粉氣;()行於社區,染幾分市儈氣;行於家庭,染幾分小家子氣。熏得幾分人間煙火,焉能不帶煙火氣。這便是生發於”茶之味“以”享樂人生“為宗旨的。
14、人生就像一杯茶,所不一樣的是,它是用沸水沖沏,還是用溫水沖沏,兩種截然不同了:溫水沖沏的茶,平平靜靜,沒有激烈,沒有動感,更看不到舒展的茶葉,也聞不到清雅的幽香,平淡無奇。而沸水沖沏的茶,卻在一遍又一遍的翻騰、踴躍下,溢出陣陣撲鼻而來的清香。
15、陳年普洱,認清自己,做獨特個性的女人最美。鐵觀音,尋求內心的平衡,做最真實的自己。武夷大紅袍,超越短暫流行,做最有品味的女人。白毫銀針,勾起浪漫小奢情懷。舒耐 職場 後援團教你如何掌握這四杯茶的秘密。
16、喝茶:當飲料解渴,生理需求。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形,講究水質茶具茶境,喝時能細細品味,精神需求。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社交需求。茶道: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以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尊重及自我實現需求。
⑺ 茶道書法作品圖片
琴棋書畫詩酒花茶,人生的八大樂趣之中,書法和茶之間的關系也是頗為緊密。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道書法作品圖片,希望對您有用。
一壺香茶,一襲書法,在心領神會的時候,最能喚起美好的知覺。一般人只曉得書法家和酒的關系,從《蘭亭序》的曲水流觴,感悟魏晉六朝的朗朗風月。從酒癲張旭的“飄風泣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之中,感悟盛唐背景底下的文化情懷。似乎在中國書法史上,一直都是無酒不歡的場面。懷素“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滲鄭沖卻書書不得”;蘇軾恃才傲酒,每作書時“酒酣胸膽尚開張”,甚至談起創作經驗“吾醉後輒草書十數行,覺酒氣拂拂從十指間出也。”類似這樣的以酒氣壯行色,酒後瀟灑,為所欲為,確實為中國書法創作帶來了雋永生動的話題。但是,相對而言,茶和書法的關系並不遜色。
正所謂“酒壯英雄膽,茶助文人思”,以茶論道,盡管在刺激神經方面遠不如酒那樣激烈,但是在平緩、溫情的格調之中,一邊品茗,一邊揮毫,則有著格外不同的另一番感受。茶香入鼻,不像酒香那麼先聲奪人,而是且行且珍惜的慢功夫。惟其如此,書法家嘆茶的時候,一波三折,一唱三嘆,在百囀千結的悠悠盪盪之間,茶韻如同書韻,恍然恰如毛筆行走在宣紙上的提按叢殲頓挫、輕重緩急,那一份得大自在的閑情,那一簾青春年少的幽夢。
在某種程度上,嘆茶的程序也挺復雜,並不比品酒。比如茶和水的關系,講究挺多。王安石辨水考蘇軾的故事,就是其中的經典。陸羽《茶經》對如何用水有過詳細的分類介紹,稱“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撿乳泉、石池漫流者上。”而在煎茶用水的這個環節上,茶君子們對“軟水”的熱衷與偏愛,幾乎達到不可抗拒的地步。至於出茶的效果,色香味齊全,自然是以茶湯清明、香氣高雅、入口得爽者為尚。如果好茶沒有好水,那也是白費功夫。甚至還講究當地水配當地茶,一方水土一方茶。
茶和書法的關系是雙向的。茶以書法助興,書法以茶釋懷,相得益彰。明代文人談到適宜品茶的條件,包括無事、嘉客、幽坐、吟詩、揮翰、倘佯、睡起、宿醒、清供、精舍、會心、賞鑒、文童等,總共13項。排在第5項的就是“揮翰”,釋之為“濡毫染翰,潑墨揮灑”。可見,茶和書法之間有著天然的親和力。而茶和書法,一個是國飲,一個是國粹,兩者之間的千絲萬縷的聯系,又何止於這些。以筆者的親身感受,至少還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悟入。盡管書法是視覺藝術,茶是飲品,兩者屬於不同的范疇。但是,兩者在形而上的層面上還是存在諸多相通之處。書法的起承轉合,需要有一個從視覺到心靈的感悟過程,才能較為盡善盡美地把握到其中的旨趣。嘆茶的過程,如果只有味蕾和鼻孔在發揮作用,而沒有一種悟入其門的心動,那也很難進入高層次境界。這里所說的悟,是心悟,更是頓悟。就像《紅樓夢》第41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裡面的妙玉“三杯論”,真正悟入書法的那一刻,並非咕咚三大杯,而是一杯就應該醍醐灌頂,若有神助。
二是共賞。作為社會交往的方式,書法和茶道在後來都發展成為文人走上社會公共空間的社交助手。文人“以茶代酒”在某種程度上把茶道的社會屬性發揮到極致。就像飲酒,“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獨酌並不是一種討喜的常態,“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觥籌交錯、相與忘還才是社會交往的真實情景。“似水煎茶待故人”、“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這些詞句既是對茶道與書法關系的一種認識,也體現了兩者在社會功能方面的共通之處。古代書法作品中,懷素的《苦筍貼》、蘇東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詩》、鄭燮的《竹枝詞》等,都跟茶道有著各種聯系和故事。甚至書法家相聚揮毫,在判斷是否可能與對方建立深交的時候,對其筆墨技法的認可、歡喜之程度,往往可能起到決定作用。就像相約嘆茶,喝不到一起的人,也很難走到叢純一起。
茶藝和書法為我國博大恢宏的傳統文化增添了光彩,兩者都溶中國哲學、東方文化、華夏民族精神氣質於一體,並在人文精神上息息相通。因此,我國歷史悠久的茶文化與璀璨奪目的書法藝術歷來就有著不解之緣。
古人飲茶之風甚盛,有茶宴、茶會等一系列文化形式。文人僧侶飲茶時,作詩、作賦,或吟頌,或揮毫。據《茶事拾遺》記載:“錢起,字仲文,與趙莒為茶宴,又嘗過長孫宅與朗上人作茶會。”錢起乃唐代著名詩人,曾任考功郎中,翰林學士等職,為“大歷十才子”之一。他寫過不少茶宴、茶會的詩作。此後,一些文人雅士常邀三五知己用名茶招等客人,一邊細細品嘗,一邊吟頌詩賦,揮毫作書作畫,令人興盡才散。
如今,我國很多地區也興起了茶藝表演,在欣賞禮儀小姐的精彩表演時又可學到不少茶文化方面的知識,文雅而高貴,給人以美的享受,令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而書法則是祖國藝術園地里一枝奇葩,與其它國粹一樣濃縮了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照亮了漫長而曲折的歷史長河,震撼和哺育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心靈。它以自己獨特的形式和美感,屹立於世界藝術之林。
書法具有骨、血、筋、氣,形質與性情相統一的視覺藝術形式,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孕育了無數冠絕百代的大書家,積累了數以萬計的墨跡瑰寶和著述,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世人面前,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偉大創造力。書法所表現出來的形質與性情之美,猶如自然界之精微廣大,變化無窮。以點線面等要素無窮盡組合的書法藝術,為美學和藝術哲學積累了豐富寶藏和理論。因此,書法和茶藝一樣,集中反映了我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茶藝是在茶業和茶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茶樹原產於我國西南一帶。發現和飲用茶的歷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的神農時代。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就有明確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茶和其他植物一樣,從發現到利用,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當原始人類發現茶葉對人體有一定的醫療作用之後,便對茶葉的種植、加工和用途開始重視起來,一些文人雅士用文字記載其栽培技藝和飲用方法。這當中書法家充當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隋朝以前印刷術尚未發明,各種事物的傳播、記載均得依賴於書法,茶事自然不能例外。即使是後來發明了印刷術,依然沒有離開過書法。
再後來,由於書法的介入,茶風更為興盛。通過書法家及一些文人的贊賞,飲茶之風很快盛行中國大地。宋代詩人、書法家蘇軾有詩:“何須魏帝一丸葯,且盡盧仝七碗茶”。書法、茶藝與氣功及禪學一樣,具有靜心、自悟、怡情和健體等功效。茶藝和書法如同繪畫、雕塑、音樂和舞蹈藝術一樣,能給人以樂趣、情趣、雅趣和美的享受,它是有情的繪畫,無聲的音樂,異形的雕塑,靜化的舞蹈,令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
⑻ 茶道卡通圖片大全
茶道泡茶需要茶道的用具。那茶道慎胡的卡通圖片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道卡通圖片,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卡通圖片
茶道卡通圖片1 茶道卡通圖片2 茶道卡通圖片3 茶道的用具
一、煮水器
水壺水註:用來燒開水。目前使用較多的有紫砂提梁壺、玻璃提梁壺和不銹鋼壺。
茗爐:即用來燒泡茶開水的爐子。為表演茶藝的需要,現代茶藝館經常備有一種「茗爐」,爐身為陶器,或金屬制架,中間放置酒精燈,點燃後,將裝好開水的水壺放在「茗爐」上,可保持水溫,便於表演。[ 茗爐]
另外,現代茶藝館及家庭使用最多是「隨手泡」[ 「隨手泡」],它是用電來燒水,加熱開水時間較短,非常方便。
開水壺:是在無需現場煮沸水時使用的,一般同時備有熱水瓶貯備沸水。
二、置茶器
茶則:則者,准則也,用來衡量茶葉用量,確保投茶量准確。多為竹木製品,由茶葉罐中取茶放入壺中的器具。
茶撥:一種細長的小耙子,用其將茶葉由茶則撥入壺中。
茶漏茶斗:圓形小漏斗,當用小茶壺泡茶時,將其放置壺口,茶葉從中漏進壺中,以防茶葉灑到壺外。
茶荷: 茶荷:茶荷與茶匙、茶漏的作用相似,但它的功能較多元化。以茶荷取茶時,可判斷罐中茶葉多寡,由此決定置茶量;其次,將茶葉倒入茶和中,主人可借次視茶,決定泡茶方法,而客人則可欣賞茶葉、聞茶香,最後將茶葉置入壺中。
茶擂:當茶葉倒入茶荷後,以茶擂適度壓碎茶葉,可使茶葉沖泡的茶湯較濃。
茶倉:即分茶罐,泡茶前先將欲沖泡的茶葉倒入茶倉,兼具節省空間與美觀作用。
這部分器具為必備性較強的用具,一般不應簡化。
三、理茶器
茶夾:用來清潔杯具,或將茶渣自茶壺中夾出。
茶匙;茶匙除了置茶 ,也可用來掏出茶渣 , 而尖細的一端則可用來疏通壺嘴。
茶針:用來疏通茶壺的壺嘴,保持水流暢通。茶針有時和茶匙一體。
茶漿茶簪:茶葉沖泡第一次時,表面會浮起一層泡沫,可用茶漿颳去泡沫。
四、分茶器
茶海、茶盅、公道杯、母杯:茶壺中的茶湯沖泡完成,便可將之倒入茶海。有些人會在茶海上放置一個擄網,以過擄倒茶時隨之留出的茶渣。茶湯倒入茶海後,可依喝茶人數多寡分茶,人數多時,可利用較大的茶海沖兩次泡茶;而人數少時,將茶湯置入茶海中,也可避免茶葉泡水太久而生成苦澀味。
五、盛茶器、品茗器
茶壺:主要用於泡茶,也有直接用小茶壺來泡茶和盛茶,獨自酌飲的。
茶盞[ 茶盞]:在廣東潮汕地區沖泡工夫茶時,多用茶盞作泡茶用具,一般一盞工夫茶,可供3-4人用小杯啜茶一巡。江、浙一帶,以及西寬皮攔南地區和西北地區,又有用茶盞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一人一盞,富有情趣。茶盞通常有蓋、碗、托三件套組成,多用陶器製作,少數也有用紫砂陶製作。
品茗杯:品茗所用的小杯子。
聞香杯:此杯容積和品茗杯一樣,但杯身較高,容易聚香。[ 品茗杯與聞香杯]
杯碟:也稱杯托,用來放置品茗杯與聞香杯。
六、滌茶器
茶船、茶池、茶承:盛放茶壺的器具,當注入壺中的水溢滿時,茶船可將水接住,避免弄溼桌面。茶船多為陶製品,更有古樸造型的茶船,增添喝茶的樂趣。茶船也是養壺的必需品,以盛接淋壺的茶湯。
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握族子,向客人奉茶時也使用,常用竹、木製作而成,也有用陶瓷製作而成。
渣方:盛裝茶渣的器皿。
水方、茶盂、水盂:盛接棄置茶水的器皿。
滌方:放置使用過而待清潔杯盤之器皿。
茶巾:茶巾主要的作用是為了擦乾茶壺,將茶壺或茶海底部殘留的水擦乾 ,而可用來擦拭清潔桌面的水滴。
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七、其他器具
壺墊:防織製品的墊子,用以隔開茶壺與茶船,避免因摩擦碰撞發出聲音。
蓋置:放置茶壺蓋、茶盅蓋的小盤子,多以杯蝶替代。
奉茶盤:奉茶用的托盤。
茶拂:置茶後,用以佛去茶荷上的茶末。
溫度計:用來判斷水溫的輔助器。
茶巾盤:可將茶巾、茶拂、溫度計等放於茶巾盤上,使桌面更為整齊。
香爐:喝茶是焚點香支,可增加品茗樂趣。
茶道的內容
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實謙和,不重形式。飲茶也是這樣,不像日本茶道具有嚴格的儀式和濃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畢竟不同於一般的飲茶。在中國飲茶分為兩類,一類是「混飲」,即在茶中加鹽、加糖、加奶或蔥、桔皮、薄荷、桂元、紅棗,根據個人的口味嗜好,愛怎麼喝就怎麼喝。另一類是「清飲」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損茶本味與真香的配料,單單用開水泡茶來喝。「清飲」又可分為四個層次。將茶當飲料解渴,大碗海喝,稱之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可稱之為「品茶」。如果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則可稱之為「茶藝」。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這在世中國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同於茶藝,它不但講求表現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內涵。
什麼是茶道的精神內涵呢?日本學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和、敬、清、寂」。茶為茶道的四諦、四則、四規。「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敬」表示相互承認,相互尊重,並作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清」是要求人、茶具、環境都必須清潔、清爽、清楚,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寂」是指整個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要莊重、主人與客人都是懷著嚴肅的態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諦史創於村田珠光,400多年來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為准則。
猜你感興趣:
1.茶道唯美圖片大全的欣賞
2.唯美茶道圖片大全欣賞
3.關於茶道的圖片大全賞析
4.茶道大全的圖片有哪些
5.關於茶道的唯美圖片欣賞
6.茶道表演圖片大全欣賞
⑼ 禪意茶道人物意境圖片欣賞(2)
禪意茶道的理念 1.天人合一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華。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2.道法自然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為美,以朴實為美,動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絕無造作。
3.尊人貴生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 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貴生是指注重茶的保健養生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4.坐忘
“坐忘”是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
5.無幾
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
禪與茶道的歷史
西漢公元前52年,吳理真在四川蒙頂山種下七株茶樹開創了世界上人工 種植 茶葉的先河,吳理真因此被敬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傳入中國後,吳理真在蒙頂山脫發修行,亦佛亦茶,首創“佛茶一家”,被尊稱為甘露禪師。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見聞錄》中記錄北宗禪習茶的情景“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 飲茶 。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唐人陸羽被世人尊稱為茶聖,寺院出身,三歲時就[4]被禪師收養,從小練得一手採制、煮茶的高超技藝。他撰寫的《茶經》記述了茶的歷史、種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習俗等。
唐代南禪宗系統禪僧也注重飲茶。唐末五代,河北趙州禪師以“吃茶去”的機鋒接引弟子。據《景德傳燈錄》卷十記載,趙州問新到僧:“曾到此間么?”僧答:“曾到”。趙州曰:“吃茶去。”又問僧,僧答:“不曾到”。趙州曰:“吃茶去”。這就是禪宗歷史上著名的“趙州吃茶去”公案。
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在湖南夾山著就禪宗第一書《碧岩錄》並悟出禪茶一味之道。曾手書“茶禪一味”四字,將其饋贈參學的日本弟子榮西。至今圓悟手書原跡仍被 收藏 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禪一味”的說法。唐宋禪寺中專門設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諸寮舍司煎點茶的設有專門的職位,稱為“茶頭”。叢林規則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靈前供茶;新住持晉山,也有點茶、點湯儀式;甚至還有專門以茶湯開筵的,美名其曰“茶湯會”。
日本禪寺的庭院也有“茶亭”、“茶寮 ”茶亭建築雅緻,環境清幽,是我國禪寺“茶堂”“茶寮”在日本的發展。可以說中國品茶之風始於寺院,盛行於寺院,唐宋之後,品茶之風更盛。然後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皇宮貴族,直至廣泛的社會大眾。
禪與茶道的關系
相傳神農嘗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葯效。史傳記載,東晉僧人,已於廬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飲茶蘇(將茶與姜、桂、桔、棗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湯)助修。隨著華夏文明之發展,演至唐代,而茶 文化 興起。制茶法由唐餅茶、宋團茶、明葉茶、至清工夫茶;飲茶法從唐煮茶、宋點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葯用而飲用、而藝用、而禪用;由上層社會“雅玩”入俗為民間“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事。
茶滲透於文化生活而產生茶具、茶廠、茶行、茶室、茶館、茶經、茶書、茶詩、茶畫、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定親,以茶饋禮,以茶貿易,民情風俗,均與茶不可分離。茶文化為中國 傳統文化 的重要組成部分。
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迦葉微笑,遂有以心傳心之教外別傳,南北朝時由達摩傳來中國。 傳說 達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墮地而成茶樹,其事近誕,而其所寓禪茶不離生活之旨,則有甚深意義。嗣後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禪僧以茶當飯,資養清修,以茶饗客,廣結善緣,漸修頓悟,明心見性,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禪宗,演至唐代,而禪文化興起。禪滲透於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於語言歷史而有禪話、禪史、語錄、燈錄;於文學藝術而有禪文、禪詩、禪樂、禪畫;於建築工藝而有禪寺、禪塔、禪室、禪具;於學術思想而有禪理、禪學、禪道、禪風。禪是中國佛教的特質之一,禪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茶一禪,兩種文化,有同有別,非一非異。一物一心,兩種法數,有相無相,不即不離。茶文化與禪文化同興於唐,其使茶由飲而藝而道,融茶禪一味者,則始自唐代禪僧撫養、禪寺成長之茶聖陸羽。其所著《茶經》,開演一代茶藝新風。佛教禪寺多在高山叢林,得天獨厚,雲里霧里,極宜茶樹生長。農禪並重為佛教優良傳統。禪僧務農,大都植樹造林,種地栽茶。制茶飲茶,相沿成習。許多名茶,最初皆出於禪僧之手。如佛茶、鐵觀音,即禪僧所命名。其於茶之種植、采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創造。中國佛教不僅開創了自身特有的禪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國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禪融為一體而成為中國的茶禪文化。茶不僅為助修之資、養生之術,而且成為悟禪之機,顯道表法之具。蓋水為天下至清之物,茶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與禪家之淡泊自然、遠離執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飲,甘露潤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禪文化之潛移默化,其增益於世道人心者多矣。
中國茶禪文化傳入日本,於是而有日本之“茶道”;傳入英國,於是而有倫敦“午後茶”;傳至歐美,竟有所謂“基督禪”者。茶禪文化影響世界文明,實深廣遠。茶禪是文化之縮影,“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可見各國不同文化之內涵與時代精神。茶禪又是文化之泉源,儒家以茶規范儀禮道德;佛家以茶思惟悟道;藝術家以茶書畫詩文;評鑒家以茶審美鑒賞。茶使人類精湛思想與完美藝術得以萌發創造。茶禪文化可以興、觀、群、怨,小至怡情養性、應對進退,大至國際往來、文化交流,誠目前改革開放、凈化人心、啟迪智慧之所必需,亦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之所當務。
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大德,生前素心淡泊,好茶樂道,觀世界文明發展之趣勢,感祖國茶禪文化之漸替,念我祖本師之慈懷,闡茶禪一味之真諦,爰倡茶禪學會,以期聯絡同道,致力於新中華的精神文明建設,弘揚茶禪文化於新時期,啟迪理想,護持道德,開發文化,綱維紀律,蓋亦為經濟建設中心添磚增瓦、搭橋鋪路之一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趙朴老希望廣大“茶人”與有志“茶文化”之士,能將已瀕湮沒的中國茶道,發掘整理,恢復繼承,發揚光大。中國茶禪學會遵循趙朴老的遺願,也正為此而努力。
茶禪文化是一個容量很大、范圍很廣、內容非常豐富的大文化圈。它並不局限於佛教文化,但它的主流確實是中國佛教的茶道。它由禪而興起,繼由禪而成熟,終因禪而成就。它雖然也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但它的脈絡卻由佛教茶道而一以貫之。
人體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飲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動之需要(儒家謂為食息眠,道家謂為精氣神,佛家謂為色息心,藏密謂為脈氣明點,實質一也),法門即有如來禪、秘密禪、祖師禪三大體系之類別。禪定有種種分類,此種分類,是從色息心上分,色息心三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但修持有所側重。如來禪著重息法,斷惑證真,轉識成智;秘密禪著重色法,入我我入,即身成佛;祖師禪著重心法,明心見性,即心成佛。禪定亦因三大法系而展開。茶與佛家這三種禪定都結下不解之緣,賦予了茶禪文化極為豐富的內涵,使世俗間的飲茶活動逐步升華為佛門的茶道。
中國佛教最先推行的禪定大都是四禪八定的如來禪,如來禪是坐禪,講究安般守意的息法息道,與後來祖師禪的參禪、行住坐卧都是禪是不同的。坐禪需要靜慮專注,心一境性,而茶本具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發”等等葯性葯效,其功用正好有助於攝心入定,所以茶與禪修結合,乃極自然而必然之事。坐禪用茶的最早記載,見於《晉書?藝術傳》:僧人單道開坐禪,晝夜不卧,“日服鎮守葯數丸,大如梧子,葯有松蜜薑桂茯苓之氣,時飲茶蘇一二升而已”。僧人坐禪修定,須持“過午不食”之齋戒,蓋由戒生定,由定證慧也。故叢林不作夕食,但許飲茶以助修。唐代茶道,多與佛教食法相關,稱為“吃茶飯”。唐用茶餅,故需煮飲,如煮飯然。叢林謂過午之後飲食為小葯,故茶又謂為茶湯,如葯湯然。所以趙州公案說“吃茶去”。
唐代寺院飲茶助修,逐漸普及,唐封演《封氏聞見錄》載:“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舉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從此可見由僧人坐禪飲茶助修以致形成民間轉相仿效的飲茶風俗。而宗門亦將坐禪飲茶列為宗門規式,寫入《百丈清規》。佛教叢林制度,由唐百丈禪師立《百丈清規》而創定。《百丈清規法器章》及“赴茶”、“旦望巡堂茶”、“方丈點行堂茶”等條文中明文規定叢林茶禪及其作法次第。其“請新住持”文中記有“鳴僧堂鍾集眾,三門下釘掛帳設,向里設位,講茶湯禮。……揖坐燒香,揖香歸位,相伴吃茶。……”即於法堂設兩鼓:居東北角者稱“法鼓”,居西北角者稱“茶鼓”。講座說法擂法鼓,集眾飲茶敲茶鼓。“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參、普說,入室並擊之,上堂時二通。……茶鼓長擊一通……召集眾僧飲茶。
又每坐禪一炷香後,寺院監值都要供僧眾飲茶,稱“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茶院中還專設“茶堂”,供寺僧坐而論道,辯說佛理,或招待施主、同參之用;有“茶頭”執事,專事燒水煮茶,獻茶酬賓;專門有“施茶僧”,為行人惠施茶水;寺院所植茶樹,專稱“寺院茶”;上供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之茶,稱“奠茶”;寺院一年一度的掛單,依“戒臘”年限的長短,先後奉茶,稱“戒臘茶”;住持或施主請全寺僧眾飲茶稱“普茶”。茶會成為佛事活動內容。凡此種種均來源於坐禪飲茶,目的還是為了幫助禪修,而後相沿成習,潛移默化,成為佛教叢林的法門規式。百丈禪師有:“吃茶、珍重、歇”三訣,唐皎然飲茶詩有“三飲便得道”之語,劉珍亮謂飲茶具“十德”,《五燈會元》載有所謂飯後三碗茶的和尚家風。可見茶在唐代,已為僧伽生活中所不可或缺。以茶敬客,更是寺院常規。自宋至清,舉辦茶宴,已成寺院常規活動。如浙江徑山寺即有近千年的茶宴史。藏傳佛寺,一般都舉行茶會。十九世紀中葉,大喇嘛寺曾舉辦過數千喇嘛參加的法會,有時持續數日之久。由此可見茶不但與顯教,而且與密教;不但與漢傳佛教,而且與藏傳佛教都有密切關系。總之,上說這些都是坐禪飲茶的茶道,也可說是修如來禪的“坐禪”茶道。
就在坐禪飲茶的茶道盛行之時,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從印度來到中國首都長安傳播密教。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秘密禪,一切修法都可說是供養法。而茶成為最佳供品之一,一開始就與密教修供又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唐歷代皇帝賞賜高僧大德,多用茶供。如金剛智忌辰,舉行千僧供,玄宗賜茶一百一十串(唐代系餅茶,故可用線貫串),以供齋用。大興善寺文殊閣上樑,代宗敕賜千僧飯,賞上樑赤錢二百貫,蒸餅二千顆,胡餅二千枚,茶二百串。
惠果大師於貞元六年(760)入宮,於長生殿為國持念七十餘日,歸時,每人賜絹三十匹,茶二十串。貞元十四年,惠果入內道場,賜絹一匹,茶十串。惠果常以所賜之茶換購丹青原料畫曼荼羅,可見唐代皇帝即以供養茶賜茶為供佛施僧的高級禮遇。法門寺地宮供奉物中,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用以供佛和大阿贄黎者(僖宗排輩第五,乳名“小五”,茶具墨書有“五”字略號,是最珍貴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現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現存法門寺博物館)。日本文獻記載,台密宗祖最澄及永忠和尚,遣唐回國,帶茶種植於比?山麓。永忠和尚獻茶於嵯峨天皇,天皇稱贊並命當地(宇治縣等地)普遍種茶,是為日本最早傳茶之記載。奈良宇治所產之宇治茶,至今還為日本茶道常用之茶。又廣東江門傳說密宗一行大阿贄黎曾在江門白水暫住,日種山茶,夜觀天象(一行為中國大天文學家),進士陳吾道建茶庵寺,並為一行塑像立碑。凡此均可證明茶與密宗的法緣關系。
日本台密六祖智證大師圓珍《行歷抄》記其初至長安面見法全(唐密祖師惠果和尚之法孫),引至“青龍寺西南角凈土院上房,與茶飯吃。”後三日,圓珍“到青龍寺禮拜和尚,入道場,隨喜禮後,便於院中吃茶飯”,由此可見茶與密寺及密宗行人之關系。法門寺地宮八重寶函中有葯師曼荼羅,其葯師像與東密《覺禪鈔》心覺的左手持缽右手持錫杖的唐本葯師像完全一樣,說明地宮也已用茶供養葯師。葯師法為中國早期密法,唐代弘揚最盛。盡管顯密詳略不同,但傳承迄今不絕。葯師法是了生脫死,以葯物為體、以性空為性來認識人生而改造人生現前腳下立地起修之大法。葯師法的本質就是修葯師定。修葯師定,就是教人明於自己色息心之所由具以及如何用此色息心之所具而做頂天立地之人。亦即教人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也。葯師定者,秘密禪之禪定也。它融秘密禪修色之要,會如來禪修息之奧,通祖師禪修心之妙,以大食法(消化生理)修色,解決食色問題;以安般法(循環生理)修息,解決呼吸問題;以入寤法(大腦生理)修心,解決睡眠精神問題,實為現前做人做事之生活禪也。用葯師法茶供、茶施、茶會,則是秘密禪茶供之善巧方便之運用。因為茶禪一味,禪密一體。茶作供品,作空性觀,既易悟緣起性空之理,更顯實相不空之法。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來口、如來味、如來意,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說是修秘密禪的“密禪”茶道。
由於人身色息心是一個完全的整體,因此如來禪的坐禪、秘密禪的密禪與祖師禪的參禪是相互聯系,從三個不同的層面而逐漸開顯的。所以在坐禪飲茶、密禪供茶、參禪茶味三者既有彼此相聯的共同點,又有先後不同的差別層。修祖師禪的“茶禪”(即茶禪一味)的茶道是到宋朝禪宗發展過程中最後形成的。也就是說,茶由禪興,茶由坐禪飲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進宗門法規,乃至以茶作為密教供品,用以供佛齋僧。法門寺的茶供養、圓珍的“吃茶飯”,甚至趙州三呼的“吃茶去”,以茶作為妙傳心印的載體,茶修禪修一體,茶味禪味一味,茶密禪密一體,這就完成了中國佛教三個層面,色息心三法相即、空假中三諦圓融的中國茶道。也就是坐禪飲茶的茶道、修密供茶的茶道和用茶印心茶禪一味的茶道。飲茶的茶道,主要是飲茶調息,攝心入定,心息相依,安般守意,進而止住自心流注,臻於住息息住,心一境性。供茶的茶道,主要供茶作觀,作空性觀,周遍明了,入本不生際,乃至離邊大中觀,常樂我凈。印心的茶道,主要是味茶凈心,自心現量,遠離四句,甚至念住無念,見本來面目。
“茶禪一味”是由宋朝臨濟宗大師圓悟克勤提出的,他在湖南夾山寺編著的《碧岩集》在禪門影響甚大,被韓國稱為“天下第一奇書”。他手書“茶禪一味”四字真訣,由日本 留學 生輾轉傳至日本高僧一休宗純手中,成為日本代代相傳的國寶。日本臨濟宗榮西禪師遣宋留學回國後,將茶種植於禪寺,並著《吃茶養生記》。之後大應國師又將中國寺院飲茶方式傳至日本。大應之後繼有幾位禪僧至中國習茶道並成為茶師。後大德寺一休和尚將茶道之法傳弟子珠光,乃融日本文化之特色,創出富有東瀛風味的日本茶道,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後千利休改良而普行於民間,稱為千家流,倡導“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即日本現在的里千家茶道。現在日本茶道已有數流矣。
山上宗二之茶書《山上宗二記》謂“茶道是從禪宗而來的,同時以禪宗為歸依。”澤庵宗彭《茶禪同一味》說:“茶意即禪意,舍禪意即無茶意。不知禪味,亦即不知茶味。”珠光禪師說:“茶道的根本在於清心,這也是禪道的中心。”“一味清凈(清心),法喜禪悅,趙州知此,陸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卻人我之相,內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間,謹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心國)太平。”傳說珠光禪師捧茶擬飲,老師一休舉鐵如意一聲斷喝,將其手中茶碗打得粉碎,珠光猛然有省。一休再問禪意若何,珠光答謂“柳綠花紅”,一休印可。珠光專以茶道保任所得,並最終提出“佛法存於茶湯”的見地。千利休也在《南方錄》中寫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燒水、點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為習佛修行之行為”,而“茶道之秘事在於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諸具、法則、規矩的,無一物之念的,無事安心的一片 白露 地。”這一片白露地,就某些茶道已經明顯表露出來的境界,也還只是淺層次的般若境界,還未臻於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還只是“緣起性空”的中觀見,還不是離邊的大中觀見。提高來說,這一片白露地,就是大圓滿的如來藏,就是原始覺性、內在光明、本來面目,就是“如來藏中有如來”的“本始基”,就是法爾清凈的“本不生際”,也就是脫離任何邊執的“常樂我凈”。這就不是世俗諦中“茶即禪,禪即茶”的“茶禪一味”,而是勝義諦中無修無證、非茶非禪、非不茶不禪、不可言詮、不可思議的本際明相的“茶禪”了。入難入之楞伽,住無住之本際,達摩的二入四行,曹溪的一花五葉;祖師西來意,將心與汝安,欲了此中味,請你“吃茶去”。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藝)。道無器不現,器無道不明,所以茶道也不完全離開茶藝。
⑽ 有哪些看起來格調很高的頭像
格調很高的頭像簡直太多了,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心中格調很高的頭像吧,愛自然的人喜歡的頭像可能是或可愛或兇狠的動物,也可能是自然界的花花草草。而動漫愛好者,他們心儀的動漫人物也可能就是他們的高格調的頭像。
真的是不一而足,就像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心中最具格調的頭像也是。
還有關於茶文化,看著這些精美的茶藝的圖片,還有這精緻如琉璃的碗盞,難道不驚嘆祖先的智聰與深邃嗎?這也是格調很高的圖片啊,喜歡喝茶的我更是將這些美麗的圖片全部收集在一塊,等有空了再慢慢欣賞。
看起來格調很高的頭像真的有很多很多,他們就像精美的工藝品一樣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多姿多彩,有了這些圖像,我們的生活好像也美了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