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誰
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
入木三分的意思:原形容書法的筆力極為強勁。現比喻見解、議論、分析、刻畫很深刻。
成語故事: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的書法家,他取眾家之長,創造了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書法,被後人譽為「書聖」。困絕物他的字,秀麗中透著蒼勁,柔汪液和中帶著剛強,後代的許多書法家都比不上。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做範本。現今他流傳下來的書帖中著名的有《蘭亭集序》《黃庭經》等。
王羲之自小就很有書法天賦,七歲時就已嶄露頭角,寫得一手字。十二歲那年,王羲之偶然在父親的書房裡發現了一本講解書法的好書,就偷偷地拿出來閱讀。從此他手不釋卷地日夜攻讀,一絲不苟地按書中講的方法運筆練字,書法水平不斷提高。
王羲之的字寫得這樣好,固然與他的天資有關系,但最重要的還是由於他的刻苦練習。他為了把字練好,無論休息還是走路宏山,心裡總是想著字體的結構,揣摩字的架子和氣勢,而且不停地用手指頭在衣襟上劃著。所以時間久了,連身上的衣服也劃破了。
王羲之每天練了字,就到後花園的池塘邊清洗筆硯,天長日久,整池水都被汁染黑了,由此可見王羲之練字是何等勤奮刻苦!
據說王羲之很愛鵝,平時常常望著河裡戲水的鵝發呆,後來竟然從鵝的動作中領悟出運筆的原理,這對促進他的書法技藝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個道觀去玩,看到一群鵝非常可愛,便要求道士賣給他。觀里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請他寫部《黃庭經》作為交換。王羲之實在太喜歡那些鵝了,便同意了。於是王羲之給觀里寫了部《黃庭經》,道士便把那些鵝送給了他。
一天清晨,王羲之獨自一人在山下散步。忽然,他看見一位年邁的老婦人拿著十幾把紙扇,要到集市上去賣。每把紙扇只能二十錢,王羲之見老婦人貧苦可憐,就借來筆墨,在每把扇子上寫了字,老婦人哪裡認識王羲之呀,見他在白白凈凈的紙扇上寫了字,心中叫苦不迭。
王羲之見狀笑道:「您只要說這是王右軍寫的,保你每把紙扇能賣一百錢!」老婦人接過紙扇,半信半疑地來到市場上照著他的話叫賣了一番。人們聽了,馬上爭先恐後地掏錢購買,一會兒工夫,十幾把扇子都被搶購一空,老婦人這才欣慰地笑了。
相傳王羲之曾給朝廷寫過祭祀天地神明、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的「祝版」。晉成帝即位後,就命祝版工人更換祝版上的題詞。誰知工人們在那塊木板上削了好半天,也沒能把王羲之原來的字跡刮掉。工人們拿起祝版仔細一看,都大吃一驚,連聲贊嘆。
原來,王羲之寫的每個字都滲入木頭三分多,好像刀刻一般,哪裡能輕易颳得掉呢?工人們不禁贊嘆說:「右軍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貳』 唐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書法作品
聖教序是唐太宗撰寫的一部作品,他的這部作品有獨特的文學魅力,對我國文學的影響甚大。下拆圓面是我整理的唐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書法作品。
《聖教序》全名《大唐三藏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門懷仁集。
晉右將軍王羲之書孝畢。
蓋聞二儀有像。顯復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像顯可徵。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抆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於是征意廣被。拯含類於三途。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曲學易遵。耶正於焉。紛糾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諧時而隆替。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抒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後學。是以翹心凈土。法游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積雪晨飛。途聞失地。騖砂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弘達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窮歷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鹿苑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意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一乘五津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垂。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干焰。共拔迷旅慎塌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升。今墜之端。惟人所託。壁未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花。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污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田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凈。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方翼茲經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朕才謝珪璋。言慚博達。至於內典。尤所未聞。昨制序文。塗為鄙拙。唯恐穢翰墨於金簡。標瓦礫於森林。忽得來書。謬承褒贊。循躬省慮。彌蓋厚顏。善不足稱,空勞致謝。皇帝在春宮述三藏。聖記。
夫顯揚正教,非智無以廣其文。崇闡微言。非賢莫能定其旨。蓋真如聖教者。諸法之玄宗。眾經之輒(足屬)也。綜括宏遠。奧旨遐深。極空有之精微。體生減之機要。詞茂道曠。尋之者不究其源。文顯義幽。履之者莫測其際。故知聖慈所被。業無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緣無惡而不翦。開法綱之綱紀。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塗炭。啟三藏之秘扃。是以。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道名流慶。歷遂古而鎮常。赴感應身。經塵劫而不朽。晨鍾夕梵。交二音於鷲峰。慧日法流。轉雙輪於鹿苑。排空寶蓋。接翔雲而共飛。庄野春林。與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資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斂衽而朝萬國。恩加朽骨。石室歸貝葉之文。澤其昆蟲。金匱流梵說之偈。遂使阿(禾辱)達水。通神旬之八川。耆闍崛山。接嵩華之翠嶺。竊以性德凝寂。麋歸心而不通。智地玄奧。感懇誠而遂顯。豈謂重昏之夜。燭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澤。於是百川異流。同會於海。萬區分義。總成乎實。豈與湯武校其優劣。堯舜比其聖德者哉。玄奘法師者。夙懷聰令。立志夷簡。神清齠齔之年。體拔浮華之世。凝情定室。匿跡幽巖。棲息三禪。巡遊十地,超六塵之境。獨步迦維。會一乘之旨。隨機化物。以中華之無質。尋印度之真文。遠涉恆河。終期滿字。頻登雪嶺。更獲半珠。問道法還。十有七載。備通釋典。利物為心。以貞觀十九年九月六日奉。
敕於弘福寺。翻譯聖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塵勞而不竭。傳智燈之長焰。皎幽闇而恆明。自非久值勝緣。何以顯揚斯旨。所謂法相常住。齊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同二儀之固。伏見御制。眾經論序。照古騰今。理含金石之聲。文抱風雲之潤。治輒以輕塵足岳。墜露添流。略舉大綱。以為斯記。
治素無才學。性不聰敏。內典諸文。殊未觀覽。所作論序。鄙拙尤繁。忽見來書。褒揚贊述。撫躬自省。慚悚交並。勞師等遠臻。深以為愧。
『叄』 王羲之優秀的草書作品欣賞
草書是我國書法字體中的一種風格,它對我國書法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現如今,王羲之的草書作品有非常高的藝術特色與地位。下面是我整理的王羲之優秀的草書作品欣賞。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閉李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草書分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轎猜遲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
早期草書是跟 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
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 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 。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蛻變於明朝。
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 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 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
『肆』 蘭亭集序王羲之書法作品高清圖片
蘭亭集序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他的這部作品得到許多人的學習與贊賞。現如今,蘭亭集序這部書法作品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下面是我整理的蘭亭集序王羲之書法作品高清圖片。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撰寫,《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時的得意之作。其文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王羲之與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蘇軾《寒食帖》並稱三大行書書法帖。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影響很大,其成就又遠在《金谷詩序》之上。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動靜結合。然後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並”。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是人們常有的心緒,盡管人們取捨不同,性情各異。剛剛對自己所嚮往且終於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其將至兮”(屈原語)、“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當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於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凄涼和悲哀。如果說前一段是敘事寫景,那麼這一段就是議論和抒情。作者在表現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嘆中,流露著一腔對生命的嚮往和執著的熱情。
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一時,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說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篇》)在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范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於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伍』 王羲之經典的毛筆書法作品欣賞
王羲之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他創作的書法作品有非常高的地位。現如今,王羲之的毛筆書法作品可以提高人們對書法的欣賞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王羲之經典的毛筆書法作品欣賞。
王羲之(303-361),中國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有書聖之稱。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王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王羲之蘭亭序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現在住址存於革命老區山東臨沂蘭山區,受其影響命名了洗硯池街,且王羲之故居就在洗硯池街上。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熏陶。當代留美書法新秀劉鐸曾贊嘆:“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空激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斗中襪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培穗理的經歷和用心。
『陸』 入木三分什麼意思
“入木三分”這個成語的主要是用來形容書法筆力剛勁有力,現在也經常用來比喻對文章事物見解很深刻、透徹。這個成語最瞎羨早出自《書斷·王羲之》:“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頌告很多人可能不解,什麼樣的力氣野神明才能在木板上刻進三分的深度,其實這是錯誤的理解,入木三分並不是筆刻進木頭三分,而是寫的字的墨水滲入木頭三分,古代祭祀更換牌匾要先在木板上用墨水寫上字,讓後用刀刻出相應的字,這個故事裡,王羲之寫的字剛勁有力,木工刻木三寸才能把墨水都刻出去,可見王羲之的書法造詣很高。
『柒』 王羲之為什麼被後人稱為書聖他究竟有多牛
《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空時誇下海口道:「他雖然年劫修長,也不應久佔在此。常言道:『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將天宮讓與我,便罷了;若還不讓,定要攪攘,永不清平!」
中國是平人也有這樣的大志氣,秦末的農民陳勝勞作讓猛田間時,也是突然起了這樣的大志氣,直起身,仰望天空便說出這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偌大的秦國便是從此變了天!書法之於中國人而言雖是小道,然也是有志者事竟成。
王羲之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推為魏晉書壇之盟主?中國書法自秦漢兩代的生發成長,到魏晉,終是走完「自然天成」的階段,到得王羲之的東晉時期,書法進入光輝燦爛的黃金時代!按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書法藝術到東晉時期達到最高峰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然而王羲之能成為這個高峰的代表則完全是個人的志氣與努力!
先不去攀比更早的秦代的李斯、曹喜,也不去與東漢的蔡邕比較,因為他們的書法皆是古體,與王羲之的今體書法不好來直接的pk,但是有兩個書家,王羲之是避開不得,必須要直面迎戰的,他們分別是東漢的張芝與三國曹魏的鍾繇。因為他們的書法與王羲之的一樣,也是今體。
張芝寫草書,在當時便有草聖之稱,鍾繇寫楷書及行書,在魏晉之際,草書、行書、楷書在士大夫階層風行,大家都師法推崇「鍾張」稱為「二賢」,王羲之也不例外,嘗言「尋諸舊書,惟鍾、張故為絕倫,其餘為小佳,不足在意」說出這話的時候,王羲之已經有意要與前人一較高下了!此時,在他眼中,只有鍾張。王羲之是如何實行開超越鍾、張的計劃呢?他選擇的是變法!王僧虔《論書》雲:「恰與右軍俱變古形,不爾,至今尤法鍾、張。」這句話的意思講的很明白,王羲之最大的貢獻在於創新,變法了鍾繇、張芝等人字形風貌,要不能大家到現在還是停留在學習鍾、張的層面上!當然不是所有的變法都能成功,但是從王僧虔的話中,我們確認了王羲之的變鍾、張之法是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也就是成功了!這一點從隨後王羲之自己的話中可以得到明證:
「我書比鍾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
這話說的已經是非常的自信了,「抗行」鍾繇,這是毫不相讓的口氣,「雁行」張芝草書,口氣中略有謙虛,畢竟還是承認了次第的關系。但是轉眼,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里便不再有此謙虛了:「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後之也。」言下之意很明白,張芝沒有什麼了不起,我再稍加多下點功夫,便可以超越了!
晉王獻之行草《東山松帖》又名《新埭帖》、《東山帖》,紙本墨跡,縱22.8cm,橫22.3cm,4行
但是隨後到了齊、梁時候,情況卻突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元常,於逸少亦然」。這里的「子敬」便是指的王獻之,說元常是指鍾繇,逸少是指王羲之。說這話的是有著「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他這是在跟當時的皇上樑武帝蕭衍來往的信件中所說的。(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陶弘景說這話的時間離王羲之去世也就不到二百年。而且有這樣評價的還不止他一人,梁代的書畫家袁昂在其著作《古今書評》中也說:「張芝驚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
由此可見,王獻之確實在某個時間段,比如「齊、梁」時期,社會的聲望、書法的地位是確實超過其父王羲之的!
唐太宗親為王羲之做傳加冕,書聖地位從此確定!關於「書聖」這一稱謂最早應該是見於唐代的李嗣真的《書後品》:「右軍正體如陰陽四時,寒暑調暢……可謂書之聖也。若草、行雜體,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可謂草之聖也。……」此後,對於稱王羲之為「書聖」便開始逐漸的多起來了。
而在此之前或同時,對王羲之的書法評價還一直有不同的聲音:
虞龢《論書表》:「羲之書,在始未有奇殊,不勝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極。」又說:「漢魏鍾、張擅美,晉末二王稱英」這兩句話其實表述的是說王羲之在當時還沒有達到超越所有的人程度。
對王羲之書法批評最厲害的是在唐代,唐人張懷灌在《書議》中批評王羲之:「逸少草,有女郎才,無丈夫氣,不足貴也。」「逸少則格律非高,功夫又少,雖圓豐妍美,乃乏神氣,無戈戟銛銳可畏,無物象生動可奇,是以劣於褚子。」而韓愈說的更明快,稱:「羲之俗書趁姿媚。
但是這一切批評與爭論,在唐太宗李世民以皇帝之尊親作《王羲之傳論》後宣告結束,其曰:「此數子者(此指鍾繇、王獻之等),皆譽過其實」。「詳察古今,精研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把王羲之的書法最終是定格到一切書家之上!自此之後,書聖之桂冠戴在王羲之頭上就不再有第二人可以輪換,便是王獻之也只永遠歸位為小王!
『捌』 十七帖王羲之精美的書法作品欣賞
十七帖是東晉時期王羲之創作的草書代表作品,這部作品有非常高的藝術魅力。現如今,王羲之的十七帖作品有非常高的藝術特色與風格特點。下面是我整理的十七帖王羲之精美的書法作品欣賞。
《十七帖》是王迅兆敗羲之草書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獨特。因為經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書法被確認為古代書法藝術的典範。此後的一千多年時間內,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們將他尊為“書聖”和中國書法文化的代表。
『玖』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有哪些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有:《頻有哀禍帖》、《上虞帖》、《寒切帖》、《通天帖》、《蘭亭序》。
第1幅:《頻有哀禍帖》
這幅字乃是將行書跟草書雜糅在一起的作品,線條曲直相生,用筆方圓自然,在書寫的時候,欹縱變化,沒有極高的技法作為支撐,是寫不出了如此優秀的作品的。
如今,我們將王羲之的這10幅字,連綴成一卷,按照原作的大小比例,採用德國進行超高清14色微噴技術,還原出了跟原跡一模一樣,幾無二致的作品,極為細膩而清晰!其中《蘭亭序》包含了「神龍本」、「褚摹本」、「定武本」。
『拾』 硬筆王羲之行書作品
王羲之的書法有著天下第一行書的美稱,他的書法作品受到後世人的贊賞。那麼,關於王羲之的行書書法作品,你欣賞過嗎?下面是我整理的硬筆王坦譽羲之行書作品。
硬筆王羲之行書作品5
《蘭亭序》晉朝人叫《臨河序》,後人又稱為《修禊序》、《禊帖》、《蘭亭詩序》,計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據說,東首裂晉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蘭亭流觴飲酒,賦詩唱和。王羲之面對良辰美景、高朋摯友,用蠶繭紙、鼠須筆,乘興寫下了這篇“遒媚勁健,絕代更無”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後又重寫了數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別愛重,交付子孫傳藏,傳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無嗣,交弟子辯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千方百計得到了《蘭亭序》,常常“置之座側,朝夕觀覽”。貞觀十年(公元六三六年),讓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摹拓十本以賜近臣,死後把真跡帶進昭陵作為陪葬品。所以我們至今已經無法看到《蘭亭序》的真跡,只能看到下真跡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馮承素摹本,讓芹段因帖前後印有唐中宗李顯年號“神龍”各半之印,故又稱為“神龍本”。郭天賜謂“神龍本”“筆法秀逸,墨彩艷發,奇麗超絕,動心駭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