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駱賓王:那個詠鵝孩子用一生的悲屈坎坷,演繹了一曲千年絕唱嗎
1
⑵ 詠鵝的作者是誰
詠鵝的作者是駱賓王。
《詠鵝》為駱賓王七歲時的作品,全詩共四句,分別寫鵝的樣子、游水時美麗的外形和輕盈的動作,表達了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
駱賓王,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辭采華膽,格律謹嚴。長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參差轉換,諷時與自傷兼而有之。小詩如《於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涼慷慨,余情不絕。有《駱賓王文集》遺世。
古詩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以四言詩為主。兩漢、魏、晉仍有人寫四言詩,曹操的《觀滄海》、陶淵明的《停雲》都是四言詩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產生於漢代。《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漢代以後,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句長短不齊,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
⑶ 為什麼駱賓王的《詠鵝》,第一句只有三個字
駱賓王的《詠鵝》在很多人看來是一首非常奇怪的古詩,為什麼第一句只有三個字?通過了解故古詩的題材我們可以知道,《詠鵝》不是五言絕句,它是屬於五言古詩的范圍。 那麼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是三個字呢?在文學作品中,詩詞的風格、形式是最多的。三言、五言、七言、各種詞牌等種類繁多。之所以有這些形式和韻律上的要求,主要是追求一種和諧。詩歌詩歌,詩是用來歌的。朗朗上口,才會被傳唱。但是,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
《詠鵝》不是五言絕句,只屬於五言古詩,而五言絕句是詩歌中要求較高的題材,也是絕句的一種,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范的小詩。有仄起、平起二格。句數固定。只有四句,每句五字,總共二十字。結合以上的種種就會發現,這首詩的妙處就在於開頭三個“鵝”字,如果不是這么創作的,我想也不會流傳至今了。
⑷ 70歲農民模仿《詠鵝》寫《詠雞》,拿大獎後為何惹爭議呢
想必大家很早會背的一首詩,除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之外,應該就是駱賓王的《詠鵝》吧。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詩,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所寫,當時他寫的時候年僅七歲,但是他將鵝的聲音、形態等各方面描繪的淋漓盡致,同時因為它的生動形象,加上通俗易懂,成為了膾炙人口的一首詩歌。
我們也不禁因此感嘆古人寫詩的用詞凝練,更贊嘆於他可以把內心的直觀感受傳遞給讀詩的人。
淺談關於危勇《詠雞》的文化創作——通俗易懂,但又不缺乏直觀感受
在2016年,有位農民寫了一首詩名為《詠雞》,巧的是,上面所談論到的《詠鵝》這首詩,是駱賓王七歲時所寫;而這位農民寫下《詠雞》時,年近七旬。
寫這首詩的人叫危勇,這首詩不僅獲得了第二屆農民文學獎的評獎,竟然還得到了萬元獎金。
其實,像危勇老先生這類的農民詩歌作者,寫作的靈感幾乎都來源於日常生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他們,沒有太多的閑情逸致出去旅遊,他們認為,詩歌並不是特別高高在上的東西,只要用心,肯學習,其他人可以,為什麼農民不可以。
詩歌其實是所有人的,只要你想,對它有情感,你的身份並不會成為寫詩的枷鎖,文藝的世界,在向所有人招著手。
藝術靈感源於周圍的生活,我們需要用心靈去感受
藝術,是來源於生活的,這句話是對的,其實我們大可以像危勇老先生這類的人學習,即使他們並沒有什麼文學詩人的儒雅氣質,只有粗糙帶有裂痕的手的手以及臉上多年被風沙留下的印記,但對於詩歌,他是熱愛的,這一份熱愛可以緩解他們的苦、累,緩解生活壓力;他們在辛勞工作之餘仍然不忘記如何從生活中尋找吸引他們的東西;
那我們呢?是否會因為日復一日忙碌的工作,忘記了如何去熱愛周圍的生活?
生活是五彩斑斕的,我們不僅需要用眼睛去看,更需要用心靈去感受。
⑸ 一年級上下冊古詩有哪些
有《詠鵝》、《憫農》、《靜夜思》、《草》、《春曉》、《古朗月行》。
1、《詠鵝》:鵝 鵝 鵝,曲項像天歌。白毛俘綠水,紅掌撥清波。
2、《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3、《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4、《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5、《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6、《古朗月行》:小識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5)五古詠鵝城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1、古體詩既可以押平聲韻,又可以押仄聲韻。在仄聲韻當中,還要區別上聲韻、去聲韻、入聲韻;一般地說,不同聲調是不可以押韻的。 古體詩用韻,比律詩稍寬;一韻獨用固然可以,兩個以上的韻通用也行。
2、雜言詩也為古體詩所獨有的。詩句長短不齊,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
3、五古最早產生於漢代。《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漢代以後,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⑹ 詠鵝駱賓王是哪個朝代的
駱賓王是唐朝的詩人。
駱賓王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
駱賓王出身寒門,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據說《詠鵝》就是此時所作。駱賓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 《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
他辭采華膽,格律謹嚴。長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參差轉換,諷時與自傷兼而有之;小詩如《於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涼慷慨,余情不絕。有《駱賓王文集》遺世。
(6)五古詠鵝城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駱賓王代表作:
1、詠鵝
作者:駱賓王
朝代:唐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文:
「鵝!鵝!鵝!」面向藍天,一群鵝兒伸著彎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的水面上,紅色的腳掌劃著清波,就像船漿一樣。
2、於易水送人
作者:駱賓王
朝代:唐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譯文:
在此地離別了燕太子丹,壯士荊軻憤怒發已沖冠。昔日的英豪人已經長逝,今天這易水還那樣凄寒。
3、在軍登城樓
作者:駱賓王
朝代:唐
城上風威冷,江中水氣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
譯文:
城上軍威使人望而生畏,連江中的水都似乎殺氣騰騰。
現在,我身穿軍裝准備戰斗,等到平定了天下時,一定載歌載舞進入長安京城。
⑺ 詠鵝的古詩
1、《送賀賓客歸越》 唐-李白
原文: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譯文:鏡湖水面如明鏡,您四明狂客歸來盪舟盡豪情。古代曾有王羲之寫《黃庭經》向山陰道士換鵝的韻事,您到那裡一定也有這樣的逸興。
2、《深院》 晚唐-韓偓
原文:
鵝兒唼喋梔黃嘴,鳳子輕盈膩粉腰。
深院下簾人晝寢,紅薔薇架碧芭蕉。
譯文:小鵝兒張開梔子一般的黃嘴巴發出吃食聲,鳳蝶扭動粉色的細腰在空中飛舞輕盈。院子因為主人拉下窗簾睡眠而變得更清靜,紅色的薔薇和碧綠的芭蕉葉相互襯映。
3、《柳州峒氓》 唐-柳宗元
原文:
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
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
鵝毛御臘縫山罽,雞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問重譯,欲投章甫作文身。
譯文:柳州城南連接著四通八達的渡口,峒人服飾不同言語不通無法親近。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葉裹著鹽巴,趕集來的人用綠色荷葉包著食品。用鵝毛裝填被褥抵禦冬寒,以雞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為判決案件要靠翻譯發愁,真想脫掉官府當紋身峒人。
4、《春日》北宋-晁沖之
原文:
陰陰溪曲綠交加,小雨翻萍上淺沙。
鵝鴨不知春去盡,爭隨流水趁桃花。
譯文:草木枝葉交加夾溪而生,樹色青翠與花草交相輝映,小雨打翻萍葉細碎的水珠好像撒了一層淺沙。水中嬉戲的鵝鴨還不了解春天就要過去,爭先恐後地在溪水中游來游去追逐著桃花。
5、《詠鵝》 初唐-駱賓王
原文: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文:面向藍天,一群鵝兒伸著彎曲的脖子在歌唱。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的水面上,紅色的腳掌劃著清波,就像船漿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