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蘭亭序是什麼
蘭亭序是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背景:《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等,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人在山陰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2. 蘭亭集序王羲之書法作品高清圖片
蘭亭集序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他的這部作品得到許多人的學習與贊賞。現如今,蘭亭集序這部書法作品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下面是我整理的蘭亭集序王羲之書法作品高清圖片。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撰寫,《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時的得意之作。其文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王羲之與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蘇軾《寒食帖》並稱三大行書書法帖。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影響很大,其成就又遠在《金谷詩序》之上。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動靜結合。然後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並”。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是人們常有的心緒,盡管人們取捨不同,性情各異。剛剛對自己所嚮往且終於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其將至兮”(屈原語)、“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當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於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凄涼和悲哀。如果說前一段是敘事寫景,那麼這一段就是議論和抒情。作者在表現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嘆中,流露著一腔對生命的嚮往和執著的熱情。
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一時,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說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篇》)在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范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於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3. 我手裡有本王羲之的蘭亭序拓片不知道現在值不值錢請專家幫忙給個答案
蘭亭序原是王羲之的代表墨寶,但是真跡未存下來,後來唐代臨摹高手鳳城蘇奉李世民的皇命通過雙勾法臨摹出近百份臨摹本,李世民送與大臣觀摩習書;流傳到清朝,民國,很多人以此臨摹本上石刻碑;流傳下來較有名的就是馮承素的神龍本;還有定武本,餘下褚遂良,趙孟頫的也可以的。只是凡是做的拓片,就像碑林博物館的趙孟頫,褚遂良的蘭亭序本刻石都是民國的,所以價值就是兩百左右,不值啥錢,因為真跡沒有,存下來本來就是臨摹本,而臨摹本都是國寶,所以拓片和碑石作為後刻石碑,也就是欣賞觀閱,價值不高,就相當於買本書的價格。所以也就是不用鑒定了,肯定不是明代的拓本
看圖片應該是趙孟頫的版本
下面是其他查詢的資料,可以補充參考
《蘭亭序》被書法界奉為「中華第一書」,有多個版本在世間流傳,最受推崇的是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馮承素摹本《蘭亭序》。
1.「開皇本」。「開皇」為隋文帝年號,一種刻本為「開皇十三年」,另一種為「開皇十八年」。此刻本字跡臃腫,因未見於宋人著錄,後人疑是偽造。
2.「神龍本」。因帖前後印有「神龍」(唐中宗李顯年號)各半印得名。後人以此帖翻刻較多,故成一大體系。後經元代郭天錫以至清代翁方綱鑒定為唐馮承素摹本,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此帖於乾隆年間被刻於「蘭亭八柱」,列為第三柱。此帖為初唐墨跡,歷來很受推崇,尤其近年來經比較鑒定,多認為它是最接近真跡的,因此,身價尤高,學此本者眾多。
3.「虞世南臨本」。傳為初唐虞世南所臨墨跡。元文宗時張金界奴將其上貢,後被皇帝鈐以「天歷之寶」印,故又名「天歷本」。帖後還有宋高宗「紹興」年號印,於乾隆年間被刻於「蘭亭八柱」列為第一柱。人常慕其「第一柱」之名而學之。
4.「褚遂良臨本」。傳為初唐褚遂良所臨墨跡(列為「蘭亭八柱」第二柱),至明代被陳敬宗鑒定為「褚臨本」。因有的字筆法形態似宋代米元章,故又稱「米臨本」。
5.「定武本」。為石刻本。傳為初唐歐陽詢臨本,據載從五代石晉開始流傳(當時不作「定武」之稱),契丹耶律德光從中原得此,攜於真定。耶律死後,此石被棄山中,宋太宗趙光義年間被一位「李學究」所得。李死後,其子為還債取出,被定武太守宋景文收入公庫,因此得名。宋代熙寧年間,定武太守薛師正之子薛紹彭(書法家)將原石損去「湍、流、帶、右、天」五字以區別於翻刻本。宋代大觀年間,原石被收入宣和殿。「定武本」於宋代最流行,翻刻最多。
6.「玉枕本」。傳為歐陽詢臨蠅頭小行楷,刻於禁中,可能是「定武本」的前身,又名「袖珍本」。又有賈秋壑以「定武本」縮寫成者。
7.「穎上本」。《思古齋黃庭蘭亭》中見,傳為「褚本」中最佳者,出於安徽穎上井中,又名「穎井本」。原缺數字,後有翻補,甚差。
8.「黃絹本」。亦稱「洛陽宮本」,帖中「領」上加了「山」,世稱「領字從山本」,傳為「褚本」(明王世貞藏)。也有說「黃絹本」與「領字從山本」不同,但同出於一個祖本或宋人「游似本」。
9.「陳鑒本」。明代陳緝熙所收,並在前加一偽本。傳為「褚本」,陳緝熙好勾摹,多以此刻石。曾失十五年後復得,故多刻之,共與好事者。
10.「定武」體系中其它本。如「國學本」、「何氏東陽本」等都屬「定武」體系。「國學本」於明初由徐達從「天師庵」送至國子監,又稱「天師庵本」,比東陽何士英藏本為優。另有「榮芑本」,五字未損,僅遜「落水本」。
11.《蘭亭八柱帖》。雜帖。清代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年)以《蘭亭序》臨摹本墨跡三種上石,共分八柱;第一柱為「虞臨本」(張金界奴本),第二柱為《褚臨本》,第三柱為《馮摹本》即《神龍本》。另外三柱為柳公權《蘭亭詩》三種。還有明代董其昌臨柳書《蘭亭詩》和乾隆臨董其昌本《蘭亭詩》共八卷刻於八柱之上,摹勒極為精美,傳本不多。「八柱」現在北京中山公園,已損。
12.其他。此外據傳還有「洛陽本」、「賜潘貴妃本」、「薛稷本」、「游似本」、「上黨本」、「米氏本」、「薛紹彭本」「趙孟頫臨摹本」等等。歷代相傳的不同本子不下百餘種。
4. 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是草書還是行書
行書。
部分:
5. 《蘭亭序》出現的時代背景、書法特點
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是我國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傑作,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於晉穆帝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暮春三月初三,邀集宦遊或寓居越中的謝安、支遁、孫綽、許詢等達官顯貴文士騷客42人,在會稽蘭渚山下蘭亭,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詩歌會。一群文人雅士置身於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之中,眾皆列坐曲水兩側,將酒觴置於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詠詩飲酒。不然,罰酒三觴。這些名士們共作詩37首。王羲之匯集各家詩作,乘酒醉興起,寫下了共324個字的《蘭亭序》,又稱《蘭亭詩序》、《蘭亭集序》。歷史上稱這次聚會為蘭亭會、流觴高會等,意為群賢高會,儒雅風流。
據史料記載,王羲之酒酣意足之際,揮毫作《蘭亭序》時,用的是蠶繭紙、鼠須筆,寫出的字個個飄逸遒勁,婀娜多姿,龍飛鳳舞,書法精絕。歷代書法家對它交口贊譽,風靡書壇,王羲之也因此被稱為我國歷史上的「書聖」,蘭亭因此成為歷代書法家的朝聖之地。「筆墨留聲遺萬代,風流藝海看今朝」。自1985年紹興市人大常委作出決定,將王羲之當年在蘭亭序修禊雅集之日定為紹興市書法節以來,每逢暮春三月,當代書法家雲集蘭亭,舉行臨流觴詠,交流書藝的「蘭亭書會」。
《蘭亭序》是罕書珍墨,絕代佳作,它問世的時間不長,便成為收藏史上的千古之謎。王羲之對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所作《蘭亭序》亦自愛重,把它作為珍寶傳給子孫。傳到七代孫智永和尚時,因和尚無後代,永卒,傳書於弟子辨才。辨才深知《蘭亭序》的價值,特在永欣寺雲門寺季閣樑上鑿暗檻密藏,從不透露半點風聲,以為萬無一失。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古代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他酷愛書法,曾花費千金,廣收天下名帖,猶好「二王」 書法,修《晉書》親自為王羲之寫傳記,他收藏不少王羲之書帖,對他的字稱之「盡善盡美,心摹手追」。聞其名而未睹其跡,真到了夢寐以求的程度。當他得知《蘭亭序》在辨才之所,乃下敕令,命辨才入宮任僧官,恩賜甚豐,欲誘辨才獻出墨寶。辨才早有思想准備,他在《赴太宗召》一詩中寫道:雲霄咫尺別松關,禪室留空碧嶂間。縱使朝廷卿相貴,爭如心在白雲間。到京後辨才一口咬定,《蘭亭序》已在喪亂中亡失,不知所在。唐太宗無奈,只好將辨才放歸永欣寺。太宗不甘罷休,如是竟三次命辨才進京,重問《蘭亭序》下落,即為《志書》所載,唐太宗三召辨才,詰其《蘭亭序》下落之事。唐太宗求寶心切,後又派監察御史蕭翼微服來到永欣寺。辨才見蕭翼溫文爾雅,舉止不凡,知識淵博,便留住寺中,以後兩人一同吟詩作畫,下棋彈琴,相處十分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一日,蕭翼拿出帶來的王羲之真跡讓辨才欣賞。辨才邊看邊笑,說:「此是王羲之真跡,但並非精品。」蕭翼問:「何為精品﹖」 辨才說《蘭亭序》。蕭翼假意哈哈大笑,說:「數經離亂,《蘭亭序》早已失傳,如有,不過是復製品而已。」有失警惕的辨才卻把亡師臨終時如何把《蘭亭序》傳給他的經過詳述了一遍,並領蕭翼到禪房一隱蔽處拿出《蘭亭序》真跡。蕭翼接過《蘭亭序》後,亮出自己的真實身份說:「我是當朝御史,奉皇上之命來此取《蘭亭序》。」辨才聞語,暈倒於地,良久始蘇。時年八十高齡的老僧辨才從此積郁成疾,不治身亡。
唐太宗李世民得到《蘭亭序》真跡後,愛不釋手,視為御寶,除自己臨摹觀賞外,還命令當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寫成各種摹本傳世,而把真品藏在身邊。貞觀二十二年672年唐太宗病危,仍念念不忘《蘭亭序》,臨終時召見太子李治,曰:「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願。」高宗李治曰:何物﹖太宗曰:「吾所欲得蘭亭,可與我將去及弓箭不遺。」李治遵父皇命,用玉匣裝《蘭亭序》,把這絕代墨寶作為陪葬品埋入唐太宗墳墓昭陵里,「天下第一行書」終長眠地下。五代時,一個叫溫韜的人盜挖了昭陵,從此,《蘭亭序》便下落不明。後人對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說,昭陵以山為陵,異常堅固,憑當時條件,溫韜根本沒法進墓,《蘭亭序》仍在昭陵墓中,當年郭沫若堅信此說。一說,《蘭亭序》原本沒葬在昭陵,因高宗李治也非常喜愛書畫佳作,與父皇陪葬的是他人臨摹本,而真品留在自己身邊。此前,讓人將《蘭亭序》和其他書畫珍品葬在乾陵自己墓中。如今,人們看到的《蘭亭序》,應該說是後人的摹本和臨本,只能展現《蘭亭序》的基本風采。《蘭亭序》的真正下落,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最卓越的藝術品,往往在極小的空間里蘊含著極豐裕的藝術美。《蘭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於尺幅之中的輝煌的書藝殿堂。唐太宗贊嘆它「點曳之工,裁成之妙」。黃庭堅稱揚說:「《蘭亭序》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復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蘭亭序》遒媚勁健的用筆美,流貫於每一細部。略剖其橫畫,則有露鋒橫、帶鋒橫、垂頭橫、下挑橫、上挑橫、並列橫等,隨手應變。其豎畫,則或懸針,或作玉筋,或墜露,或斜豎,或弧豎,或帶鉤,或曲頭,或雙杈出鋒,或並列,各盡其妙。其點,有斜點、出鋒點、曲頭點、平點、長點、帶鉤點、左右點、上下點、兩點水、三點水、橫三點、帶右點等等。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長曲撇、弧撇、回鋒撇、帶鉤撇、曲頭撇、並列撇等等。其挑,或短或長。其折,有橫折、豎折、斜折。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鋒捺、帶鉤捺、長點捺、隼尾捺等。其鉤,則有豎鉤、豎彎鉤、斜鉤、橫鉤、右彎鉤、圓曲鉤、橫折鉤、左平鉤、回鋒減鉤。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蘭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創造出一個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豐驅.且賦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風儀: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雖尺幅之內,群賢畢至,眾相車現: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僅表現在異字異構,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重字的別構上。序中有二十多個「之」字,無一雷同,各具獨特的風韻。重字尚有「事」、「為」、「以」、「所」、「欣」、「仰」、「其」、「暢」、「不」、「今」、「攬」、「懷」、「興」、「後」等,都別出心裁,自成妙構。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寫道:「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人法則,所以為神品也。」後世珍視其布白之美,臨摹者雖難免滲入各自的筆性,但無人稍變其章法布白。正如解縉在《春雨雜述》中所說的那樣:「右軍之敘蘭亭,字既盡美,尤善布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蘭亭序》的章法,彷彿如天生麗質,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無與倫比的。
蘭亭修禊,使王羲之觸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諦。在物我兩忘的境界中,一氣呵成,揮寫下千古傑作《蘭亭集序》。正因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為他筆法精嚴,故能使筆底如行雲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為他諸美皆備,故能使這篇文稿的揮寫最終達到高華圓融的境界。在這件盡善盡美的作品而前,後世名家雖竭力臨仿,卻都未能得其個。南唐張泊雲:「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之—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寸: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窘拘。」而王羲之本人也只寫下這一傑構,其後他再度書寫《蘭亭序》,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絕倫。沈尹默說「當時逸少本天全」,贊美了《蘭亭序》的傑出有其不可重現的機緣,自然就非他人所能企及的了。
6. 天下第一,第二楷書和行書各是什麼誰寫的
1、「天下第一楷書」或「天下第一正書」即《九成宮醴泉銘碑》,明趙涵《石墨鐫華》稱此碑為「正書第一」,「正書」即「楷書」。
2、楷書並沒有天下第二之說法,有楷書四大家。他們對書法史上以楷書著稱的四位書法家的合稱,也稱四大楷書。
3、「天下第一行書」是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作者:東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其文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祭侄季明文稿》、《寒食帖》並稱三大行書書法帖。
4、「天下第二行書」是《祭侄季明文稿》或《祭侄文稿》。作者: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
(6)歐體蘭亭序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1、《蘭亭集序》創作背景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農歷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舉行風雅集會。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
2、《九成宮醴泉銘碑》創作背景
唐貞觀五年(631),太宗皇帝李世民命令修復隋文帝之仁壽宮,後改名為九成宮。翌年,太宗皇帝來到九成宮避暑,在游覽宮中台觀之時,偶然發現一清泉,欣喜之餘,下令由魏徵撰文,歐陽詢書寫,於貞觀六年(632)刻碑。
按《唐書》:「貞觀中改隋仁壽官為九成宮,水徽中又改為萬年宮。宮在岐山,開皇十三年楊素所治。」九成宮乃隋之仁壽宮也,魏為此銘,亦欲太宗以隋為戒,可以見魏之志也。《弇州山人稿》載,魏徵文有箴規太宗之意,故末雲:「居高思墜,持滿戒溢。」
3、《祭侄季明文稿》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謀反,「安史之亂」爆發。平原太守顏真卿聯絡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並先後遇害,顏氏一門被害30餘口。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季明的首骨攜歸,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
7. 書法家的作品
書法家的作品如下:
1、張芝字,如漢武愛道,憑虛欲仙。生年不詳,字伯英。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將古代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有「草聖」之稱。傳說他曾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逸話。對後世王羲之、王獻之的草書影響頗深。作品《終年帖》。
3、王羲之字,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閣,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慕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
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王羲之是書法的大成者,歷代書法家無不推崇其為第一人。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現傳的《樂毅論》和《黃庭經》是小楷,《蘭亭序》是行書,《十七帖》是草書。
8. 《蘭亭序集》楷書版
《蘭亭記》,唐太宗貞觀二年(628)二月,歐陽詢楷書。
歐陽詢楷書《蘭亭記》,筆畫挺秀勁遒,結體險絕嚴謹,氣勢高雅雄渾,堪謂歐體書法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蘭亭記》原石久佚,拓本傳世極少,且忽隱忽現,見者寥寥。一九八四年,由香港書譜出版社和廣東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中國書法大辭典》認為此貼「系後人集歐書」。一九八七年,著名歐書大家田蘊章先生於山東獲觀原拓,經多次推敲考證,進而對《辭典》「集書」之說產生疑義。田氏以為《蘭亭記》應屬歐陽詢親筆之作,並提出三點論述,作為探討。
《蘭亭記》應系集書還屬親筆,尚須考定,有俟將來,但精湛的書法藝術令人傾倒,對於學習歐書者來說,更是一本難得的好教材。
東晉王羲之《定武蘭亭序》宋拓本高清TIF格式(容量:726MB)
http://zitie.me/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
(出處: 字帖迷-專注於書法資料分享)
9. 蘭亭序有多少字
蘭亭序全文共408個字。詳見本老人根據《天一閣蘭亭碑》拓片製作的下列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