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楷本長什麼樣圖片
小楷本是方格的,有「田字格」、「米字格」、「回米格」等樣式,大小適合練習鋼筆小楷字。
如今硬筆盛行,用毛筆寫小字的人不多,但用毛筆臨寫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顯進效,因此想寫好硬筆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練習。定能打下堅實基礎,裨益終身,受用不盡。
『貳』 王羲之的繁體書法字體圖片欣賞
繁體字是我國古老的一種字體形式,它對我國簡體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那麼,關於王羲之的繁體書法字體圖片,你欣賞過嗎?下面是我整理的王羲之的繁體書法字體圖片。
王羲之的繁體書法字體圖片8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熏陶。當代留美書法新秀劉鐸曾贊嘆:“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叄』 東晉王羲之好看的小楷書法作品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他創作的書法作品有非常高的藝術特色與價值。王羲之創作出來的小楷作品深受人們的喜愛。下面是我整理的東晉王羲之好看的小楷書法作品。
王羲之(303-361),中國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有書聖之稱。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王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王羲之蘭亭序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現在住址存於革命老區山東臨沂蘭山區,受其影響命名了洗硯池街,且王羲之故居就在洗硯池街上。
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贊辭,評鍾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雲、王蒙、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通過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范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肆』 王羲之小楷作品是《黃庭經》嗎
王羲之小楷作品是《黃庭經》。
王羲之小楷《黃庭經》相傳寫於東晉穆帝永和十二年(356)五月,60行,計1200餘字。陶隱居《上樑武帝書啟》,以此為王羲之的有名的書跡。褚遂良「右軍書目」列為第二,開元中徐洪《古跡記》列為第一。隋智永、唐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吳通征等皆有臨本傳世。
《黃庭經》賞析
《黃庭經》的結字左輕右重較明顯,這也是造成欹側之姿的一個特徵。象左撇、左豎的左半字較細短,右捺、右豎的右半字較粗長等。而在《樂毅論》中,左右則大致是勻等的。這使得《黃庭經》的字形更為婀娜,具有較明顯的動態美。視覺心理學告訴我們,傾斜的物體能給人以運動感,驗之《黃庭經》確實如此。
《黃庭經》的用筆也頗有「今意」,往往筆勢綿亘流麗,起止舒展,不避以側鋒取妍。故世有《黃庭經》書雖可喜,而筆法非羲之所為(楊震方《碑帖敘錄·黃庭經》)的疑問,至今尚無定論。但作為具有相當高藝術價值的小楷,則是無可否認的。
『伍』 小楷十大經典字帖
小楷十大經典字帖如下:
1 鍾繇《薦季直表》
推薦理由:《薦季直表》結體疏朗、寬博,體勢橫扁,尚有隸意。雖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結體法度均不如晉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過程中的一個縮影。
6 王獻之《洛神賦》
推薦理由:王獻之所書《洛神賦》(十三行)體勢秀逸,筆致灑脫,清楊賓《鐵函齋書號》認為「字之秀勁園潤,行世小楷無出其右」。
7 鍾紹京《靈飛經》
推薦理由:《靈飛經》的章法為縱有行,橫無列。由於整篇字的大小、長短、參差錯落,疏密有致,變化自然,且整篇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顧盼照應,通篇字渾然一體,雖為楷書,卻有行書的流暢與飄逸之氣韻,變化多端,妙趣橫生。
8 趙孟頫《汲黯傳》
推薦理由:關於《汲黯傳》,趙孟頫自稱《汲黯傳》得唐人遺風筆意,而清代馮源深評雲:「此書方峻,雖據歐體,其用筆之快利秀逸,仍從《畫贊》,《樂毅》諸書得來。」
9 趙孟頫《道德經》
推薦理由:《道德經》是趙孟頫的小楷代表作之一,書於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時年六十三歲。趙孟頫一生曾多次書寫小楷道德經。
10 文徵明《離騷經》
推薦理由:文徵明《離騷經》的風格淵源主要因受到鍾繇《宣示表》、王羲之《黃庭》、以及元代倪瓚風格之影響,運筆則工穩沉靜,從容不迫,於整練之中,虛和舒徐之氣浮現毫端,尤其橫畫起筆細若針尖麥芒,勢若游絲飄忽於晴空。
『陸』 樂毅論王羲之小楷作品
樂毅論是王羲之抄寫的書法作品之一,它的這部作品的小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與魅力。那麼,關於王羲之的樂毅論小楷作品,你欣賞過嗎?下面是我整理的樂毅論王羲之小楷作品。
樂毅論王羲之小楷作品4
王羲之書。小楷。
《樂毅論》是三國時期魏夏侯玄(泰初)撰寫的一篇文章,文中論述的是戰國時代燕國名將樂毅及其征討各國之事。傳王羲之抄寫這篇文章,是書付其子官奴的。有人考證說,官奴是王獻之。這一書跡,早在去東晉未遠的南朝曾被論及。梁武帝在與陶弘景討論內府所藏的這篇書跡時說:“逸少跡無甚極細書,《樂毅論》乃微粗健,恐非真跡”,陶弘景表示贊同,曰:“《樂毅論》愚心近甚疑是摹而不敢輕言,今旨以為非真,竊自信頗涉有悟。”那麼,梁朝內府的藏本,宜是摹本而非真跡。
盡管如此,陳、隋之際釋智永卻視《樂毅論》為王羲之正書第一。據他說:“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蕭、阮之流,莫不臨學。陳天嘉(650——565)中,人得以獻文帝,帝賜始興王,王作牧境中,即以見示。吾昔聞其妙,今睹其真,閱玩良久,匪朝伊夕。始興薨後,仍屬廢帝。廢帝既歿,又屬餘杭公主,公主以帝王所重,恆加寶愛,陳世諸王,皆求不得。及天下一統,四海同文,處處追尋,累載方得。”
唐朝初年,《樂毅論》入於內府,曾經褚遂良檢校鑒定,認定為真跡。褚氏著錄內府所收王羲之書跡,為 《右軍書目》,列《樂毅論》為王氏正書第一,並註明“四十四行,書付官奴”。唐太宗最為寶重的書跡是《蘭亭序》與《樂毅論》。唐內府收藏的《樂毅論》,最初摹拓分賜大臣是在貞觀年間。褚遂良《榻本(樂毅論)記》曰:貞觀十三年(639)四月九日,命直弘文館馮承素摹榻,分賜長孫無忌、房玄齡、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楊師道六人,“於是在外乃有六本。”武平一《徐氏法書記》載:“至高宗又敕馮承素、諸葛貞榻《樂毅論》及雜帖數本,賜長孫無忌等六人,在外方有。”摹本的傳布范圍,限於皇親國戚或近侍大臣而已,世人罕見其貌。
《樂毅論》墨跡本今已不傳,真跡則更不待言了。據唐韋述《敘書錄》稱,內府所藏的《樂毅論》,“長安、神龍之際,太平安樂公主奏借出外榻寫”,“因此遂失所在”。徐浩《古跡記》記載得更為具體一些,曰:後歸武則天女太平公主,其後為一咸陽老嫗竊去,縣吏尋覺,老嫗投之灶下,真跡遂永絕於世。宋朝程大昌肯定了這一說法,其所著《考古編》卷八謂:“開元五年(717)裒大王真跡為百五十八卷,以《黃庭經》為正書第一,無《蘭亭》、《樂毅》,則開元時真本不存明矣。今世傳本,必是摹榻,又未必正是當時傳本。按,褚遂良、武平一皆言貞觀中嘗敕馮承素等榻本賜長孫無忌等六人,人間遂有六本,其內本之經褚河南敘錄者,凡接縫及卷首、卷尾皆印‘貞觀二年’以識。今傳本又皆無之,知是榻非原榻不疑也。”《宣和書譜》著錄的《樂毅論》,恐怕就是程大昌所指的非原榻的再榻本。
另外,宋沈括在《夢溪筆談》卷十七中還提出一新說,他認為“王羲之書,舊傳惟《樂毅論》乃羲之親書於石,其他皆紙素所傳。唐太宗裒聚二王墨跡,惟《樂毅論》石本在。其後隨太宗人昭陵。朱梁時,耀州節度使溫韜發昭陵得之,復傳人間。或曰‘公主以偽本易之,元石曾入曠」。本朝高紳學士家,皇佑中紳之子高安世為錢塘主簿,《樂毅論》在其家,予嘗見之。時石已破缺,末後獨有一 ‘海’字者是也。其後十餘年,安世在蘇州,石已破為數片,以鐵束之,後安世死,石不知所在。或雲‘蘇州一富家得之。’亦不復見。今傳《樂毅論》,皆摹本也。筆畫無復昔之清勁。羲之小楷字於此殆絕,《遺教經》之類,皆非其比也。”沈括此說實際上是把傳世的石刻榻本追認到王羲之那裡,以他所見的刻石為原石。權作一說存之。
越州石氏本 榻本。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傳為宋高紳任湖北轉運使時得《樂毅論》刻本殘石於秣陵,石存前半段二十餘行。沈括嘗親見,並認為是王羲之親書於石的刻石。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卷四亦有類似沈括之說的記載:“右《樂毅論》石,在故高紳學士家。紳死,人初不知惜,好事者往往就閱,或模傳其本,其家遂秘密之,漸為難得。後其子弟以其石質錢於富人,而富人家失火,遂焚其石,今無復有本矣。”現在傳世的《樂毅論》,皆摹刻本。著名者,南宋有越州石邦哲《越州石氏帖》本,明朝有文氏《停雲館帖》本、陳巗《玉煙堂帖》本、吳廷《余清齋帖》本、王肯堂《郁岡齋帖》本,清朝有馮銓《快雪堂帖》本。《越州石氏帖》本,僅存二十九行,帖首第一至五行下方缺一角,第一行“初”字,第二行“為劣是以敘而”六字,第四行“必迂迴”三字,第五行“其”字。第二十九行僅剩行末“海”字,亦稱“海字本”,與沈括所記相符,當是據高紳所藏殘石舊本摹刻。
『柒』 國展獲獎小楷書法作品
小楷精細工整,十分的優美,在很多展覽會上都有得過獎,在國展上得獎的優秀小楷書法作品,到底是怎麼樣的作品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國展獲獎小楷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國展獲獎小楷書法作品欣賞
國展獲獎小楷書法作品圖片4
書法是文化,不是技術
中國歷代是非常重視文化的。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認為藝術是一種游戲,被排在了最後。
中國人寫字、畫畫都用一支毛筆,公事之餘要在宣紙上寫寫畫畫。中國的文人將這些當作是業余愛好,以自娛自樂為主。
盡管古人不願做專業的書法家,但是字寫不好也是相當丟人的。古人重視書法,因為書法是學問。蘇東坡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就是說,如果畫畫只以形似為基準,只是兒童的見識。我曾提出搞藝術的要有民族、現代、個人三個特性,這主要是針對繪畫提出的。但不論書法繪畫,沒有這三個風格就不能成為大家,如此看來,提出這三個特性對書法也是有用的。
書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如果沒有民族的特色,創作就沒有了傳統的根基。有了民族特色以後還要有時代特色,把古人的東西都臨摹一遍,即使臨得很像也沒有用,因為不是現在的東西,沒有時代的特徵。在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基礎上,還要有個人的特色。唐楷就是時代特色,與秦漢和魏晉都不一樣,在唐楷的基礎上,又有顏真卿、柳公權的特色。這種個人特色在時代的基礎之上自然形成,在群體的特色之上加註自己的東西。如果脫離了民族特色和時代特性,個人風格就會產生怪誕的形式。
書法必須有民族傳統,就是說光是寫寫字,形成不了藝術。書法如何體現時代確實是個問題,我認為,現代人寫出的漢隸和唐楷還是屬於現代的東西,比如啟功的書法,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同時也是個人的風格。如果一個人的修養到了,字也寫好了,就肯定會有這三個特色。不要一拿筆就想寫出個人特色,那樣只會搞花樣,而花樣不是特色,不是風格。要想達到民族的、傳統的特性,需要很豐厚的基礎,再加上有學問,自然有個性出現。
書法的最高境界是散和淡。散是散懷,淡是自然,這也是以涵養和學問作為基礎的。書畫實際就是個人表現,這個個人表現要綜合地分析,不是用墨一潑、大筆一揮的個人表現。字要寫得好,一定是技巧與氣質、風度、學識多方面的結合。一個人有學問,在字裡面就表現學問,一個人老老實實,在字裡面就表現老老實實,這是一個精神狀態的反映。一個人如果喜歡喝酒、性格豪爽,那麼適合畫大寫意,畫工筆不會很好,反之,一個慢性子、脾氣緩的人畫工筆就會很到位。藝術作品中“散”到什麼程度、“淡”到什麼程度,表現了個人修養和境界到達什麼程度。魏晉風度以瀟灑、直率為主,唐代就以嚴整和規矩為主,因此書法風格完全不同,達到的境界也不相同。歷代的書法大家沒有一個是因為做作和不自然而達到很高境界的,這也體現了散和淡。
要想在書法上有所成就,沒有好的修養和博大的胸懷是不行的,如果一個時代有了許多大藝術家,表明這個時代的修養和胸懷是與眾不同的。所以書法和繪畫是一個時代的折射,像鏡子一樣,能夠看出這個時代是否了不起,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從這一點來看,書畫又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大問題。
書法家應該是有學問的人。光練技巧,想著趕緊把字寫好,結果還就是寫不好。書法既不能不講技法,又不能光講技法,老是在技巧上下工夫,就會走向歪門邪道。書法的技巧如果不故弄玄虛的話,一天就講完了,但練起來卻是一輩子的事情。沒有文化,書法基礎只能越來越差。現在有些人二三十歲時就把字寫得很好了,但卻越寫越不如原來了。這是因為年輕時字寫得很好,再加上有朝氣,自然不錯。但等到年齡大了,朝氣沒有了,要搞自己的特色了,如果沒有學問,寫的字反而沒有以前好了,體現出混氣和老氣。
文化是中國書畫的基礎,像於右任、林散之的書法,都是有內涵、有修養的體現。古人在文化上下工夫,做學問是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豐富自己,做事就會工穩,書法自然也會好起來,讀書可以使筆下更有內涵。
現在有許多人不讀書、不看報、不關心國家大事,就琢磨著爭名奪利,筆下流露出來的境界自然不高。有些年輕人技巧已經夠了,缺少的是把傳統認真讀過,然後融化到自己的性情當中。中國是一個有特色的國家,這個特色就是繼承,書法就是要繼承,沒有繼承就沒有書法。要把書法搞好,不要搞那些怪的東西,只要把傳統搞好就行了。
書畫從古至今都沒有現在這樣熱過,從來沒有像當今一樣有這樣多的人從事書法與繪畫。但是,大需要才能有大成就,所以多讀書、多提高自己的修養就可以改變表面過熱、實則務虛的現象。
『捌』 王羲之的字體有哪些特點
被尊為「書聖」的王羲之吸取前人書法精華,獨創一家,擅長楷書、行書和草書,他的字端秀清新,「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綜合歷代書評,王羲之的書體得之神功、千變萬化、自成一家、登峰造極的,就是楷書、行書和草書(今草)。
楷、行、草三體,自漢魏以來,在逐步演變。演變的方向,是刪繁就簡,趨於快速實用。演變的途徑是民間匠人、官方書佐和達官顯要、清流雅士的各自努力,相互影響,經由高門大族傑出書家的錘煉升華,匯成主流。王羲之便是這些傑出書家的典型代表。
楷書
楷書體或稱正書體、真書體,是在隸書體嬗變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書體。在漢簡中,已見雛形。在隸書盛行的東漢,楷書只在民間流行。到了東漢末、三國、西晉,由於文人士大夫的加工和提煉,形成了不同於隸書的體勢,才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一種趨時的書體。王羲之的楷書『俱變古形』,對今體楷書的定型做出了積極貢獻。
東晉時期,王羲之異軍突起,書寫的小楷書,已受時人珍視。代表作有《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太師箴》、《洛神賦》、《勸進表》等。唐朝初年,唐太宗在收羅王書時,將《樂毅》、《黃庭》、《畫贊》、《蘭亭》等帖收入內府。
王羲之的楷書,直接由衛夫人和叔父王傳授,屬於三國時魏國鍾繇系
統。他在楷書方面的『俱變古形』,應該是相對於鍾繇的楷書風貌而言的。鍾繇的楷書真跡,當時王羲之能見到的很多,確有記載的有《尚書宣示表》。那是他的從伯父王導從琅邪帶到建鄴(今南京)後,又送給他的。後來,王羲之又將這本真跡借給了小他三十歲的王修。王修死時,其母將《宣示表》陪葬。所以,傳世的《宣示表》,實際上是王羲之的臨本。而這個臨寫的《宣示表》,與傳世的鍾繇的《薦季直表》,都是按官樣書式所寫的奏表,可以代表鍾繇的楷書風采。鍾繇的楷書還具有濃厚的隸書
筆意,特別是漢末、三國時期的隸書中那種著意翻挑、飛揚的筆勢,在他的楷書里十分明顯。但是,這種翻挑與飛揚的筆勢,在王羲之的楷書里不見了,代之以回鋒收筆、規整勻稱的楷勢。
作為初具規模的楷書,鍾繇楷書的筆畫形態,有的長而逾制,有的臨時從宜,一字之內,筆畫之間的結構關系尚不明確,因此,規范不全,結合鬆散,豎短橫長,狀似扁隸,有橫張之勢。這類態勢,在王羲之楷書中已大為改觀。王書將縱向筆畫向下
伸引,使其挺直,用筆內NE361,其他點畫對稱呼應,所以有縱展之勢。
王羲之的用筆,一改鍾書的隸筆起止,在起筆處有挫衄的按筆動作,多以方筆入
紙;而收筆處不著意折筆重按,而是輕提回帶;在運筆速度上是緩前急後;在筆畫形
態上求其勻整遒緊,勢如列陣。經過這樣的改造,楷書字體在王羲之手裡,筆畫之間
的配置關系基本確立,結體變橫張為縱展,規整勁健,雍容爾雅,儀態大方。
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經過這一鼎革,王羲之將楷書引入了端莊而生動的『今體』
階段。而這個變化的最後完成,是在法度森嚴的唐朝。
行書
與楷書一樣,兩漢時期,行書已在民間流行。從漢簡中,可以看到早期的行書。
這種早期的行書也是由隸書的實用書寫逐漸發育而成的一種新興的書體。它簡潔,開
張,結體松動,隸味很濃。
到了東漢,行書走入上流社會,得到不斷的整理和規范。張懷NF146《書斷》
載:行書集大成者是東漢的劉德升,他被稱為『行書之祖』。劉德升,『字君嗣,潁
川人,桓、靈之時(一四六年-一八八年),以造行書擅名,雖以草創,亦甚妍美,風
流婉約,獨步當時』(同上書)。行書體當然不是劉德升一人所『造』,但劉德升有無
人可代的整理之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鍾繇、胡ND5D1二人學書於劉德升,然風范各異,時稱『胡肥鍾瘦』。
胡ND5D1,字孔明,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志行高尚,不願為官,躬耕樂道,
以經籍自娛,尤善隸行,與鍾繇、邯鄲淳等齊名。特別是函牘書,為時人楷模。但作
品無一留世。
鍾繇,字元常,潁川人。後漢獻帝時,為尚書僕射,封武亭侯。曹魏時任宰相,
封定陵侯。善銘石書(隸書)、章程書(楷書)、行押書(行書)三體。因其官高位顯,書
法風靡一時。他的行押書體至王羲之時,尚在流行。
晉武帝司馬炎建國之初,曾策訂文字,將鍾繇、胡昭二人的書法定為標准體。王
羲之早年習字,自然不能逾越鍾、胡兩家範例。王羲之比較了胡、鍾二家的書法,遵
照衛氏家族和王氏家族的傳統,選擇了鍾繇書風。鍾繇行書的特點,約與西晉時《李
柏文書》相彷彿,或者更為古樸。撇、捺發育不全,隸書味重,縱畫短促,橫畫粗長,
稍逞左傾的橫張態勢。
王羲之早期行書《姨母帖》,尚殘留隸書那種橫平豎直的書寫習慣,用筆起伏、
頓按的幅度不大,很少映帶。書寫速度較為平緩,近於勻速,風格古拙質朴,不脫鍾
繇法度。王羲之後期的行書作品,風格大變,面貌一新。代表作品有:《蘭亭序》、
《喪亂帖》、《孔侍中帖》、《游目帖》、《快雪時晴帖》、《寒切帖》、《遠宦帖》、
《上虞帖》等。這些作品,筆畫體態都有生動的欹側之勢,『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
一種風氣』(梁袁昂《古今書評》)。這種欹側之勢,在結構上遒媚緊斂,勢巧形密,
蘊藏著一種行而突止、蓄而待發的『勢』和『態』,即所謂『龍跳天門,虎卧鳳闕』。
字與字之間有起承轉合的映帶,似斷若連,如『煙霏露結』。這類風格的行書,在王
羲之作品中佔有很大比例,是他行書風格的主調。
王羲之的新體行書一出,鍾繇的行書就顯得既古又舊了。東晉人士崇尚華美,時
風趨新厭舊,王羲之的行書成了達官貴族、士大夫文人模仿的範本,從而結束了鍾繇
行書統領書壇的時代。
王羲之的新體行書中鋒、側鋒互用,每字即見,運筆速度較為迅疾,有振迅遒勁
的風神。由於筆勢連貫,筆畫之間的呼應關系更加緊密,點畫的態勢也隨之發生相應
的變化,例如捺腳,不再是重按後平出,而多作長點狀的反捺。王羲之將草書筆法引
入行書,從而使行書體勢具備了欹側遒媚的風格。他的《蘭亭帖》,筆法變化豐富,
筆力勁健,速度勻暢,形態纖適度、自然含蓄,結體沖和安祥,不激不厲。《喪亂
帖》則筆速較快,跳躍捭闔,行中帶草,單字相接,感情激盪,筆畫勁落。此二帖是
王羲之新體行書的代表作,成為行書的『法典』,為後人所遵循。
草書
秦末漢初,已萌草書。二十世紀以來,中國西北地區出土了大量此期的草書墨跡。
草書一出現,就引起了漢代人的狂喜。學習草書,可以廢寢忘食,可以不分晝夜,可
以畫地劌壁,直寫得臂穿皮破,直寫得指頭折斷,直寫得口吐鮮血,十天寫壞一支筆,
一月用了數丸墨。草書成為最能體現書家藝術個性的書體,受到文人、書家的頂禮膜
拜,心慕手追。
漢魏草書,大多是較多地保留著隸書筆意的章草,少部分是比章草書寫更為簡便
的今草的雛型。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字字獨立,大小相等,筆勢不連貫,波挑多;
後者字可與字相連,大小參差,隨意自由,使轉多。
漢末出現了一些草書大家,如崔瑗、杜度、羅暉、趙襲等,其中最傑出的代表,
是張芝。張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善長草書,從杜度、崔瑗得法,而更加精巧,
獨步無雙,故有『草聖』之稱。三國兩晉時期的書家,若習草書,多以張芝為楷模。
張芝的草書,因時代所限,尚未脫離隸書法度,實為章草。張懷NF146《書斷》
說:『後世謂之章草,惟張伯英造其極焉。』
王羲之學習草書的藍本,最可靠的是索靖的《七月廿六日帖》。此帖由王羲之的
叔父王ND447所贈。王羲之章草傳世作品甚少,較為可靠的是《豹奴帖》。他的
章草,寫得非常精美,令人嘆服。
王羲之在草書方面的建樹,並不是舊體的章草,而是新興的今草。後人肯定的、
崇拜的,就是他增損古法、裁成一體、變古制今的今草。
王羲之的今草書,是在揚棄張芝章草書的過程中生成的。與張芝的章草相比,王
羲之的今草使轉靈動,點畫放縱,筆勢流暢遒逸。雖然王羲之筆勢的連屬飛移多體現
在一字之內,但其所呈現的,是神采上的貫通,而非形式上的連屬,即是唐太宗所謂
的『狀若斷而還連』。這樣,章草書體字字獨立的形態與今草書體流暢縱逸的筆勢,
這看似不協調的兩端,在王羲之的今草書中得到了融匯貫通,別出新貌。
王羲之的今草書,在用筆和結構的變化上,都達到了極致。用筆以方折為主,斬
釘截鐵,干凈簡捷,從容不迫。『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
芒』(唐孫過庭《書譜》)。點畫的『形』與『勢』,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長或短,
或方或圓,近乎絕技,自然天成。
《十七帖》是王羲之今草書的代表作品。《十七帖》是稱情疾書的尺牘。尺牘既是一種文體,又是一種形式,是魏晉以來文人書法的主要載體。北齊顏之推說:『真草書跡,微須留意。江南諺雲:「尺牘書疏,千裡面目也。」』(《顏氏家訓·雜藝篇》)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說:『余嘗喜覽魏晉以來筆墨遺跡,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謂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敘睽離,通訊問,施於家人朋友之間,不過數行而已。蓋其初非用意,而逸筆余興,淋漓揮灑,或妍或丑,百態橫生,披卷發函,燦然在目,使驟見驚絕,徐而視之,其意態如無窮盡,使後世得之,以為奇觀,而想見其為人也!』
(《集古錄跋尾》)《十七帖》正是這樣一種堪稱法帖的尺牘。通篇不假修飾,結構在疾書的情狀下隨勢生發,隨機變化。技法與才情,理性與感性,自然地融為一體。
體系風采王羲之的書法成就是多方面的,可說是『總百家之功,極眾體之妙』。南朝梁王僧虔《論書》說:『亡曾祖領軍洽和右軍俱變古形。不爾,至今猶法鍾、張。』(註:『洽』指王洽)。唐張懷NF146《書斷》說:『右軍開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損古法,裁成今體,進退憲章,耀文含質,推方履度,動必中庸,英氣絕倫,妙節孤峙。』王羲之脫盡魏晉以來用筆滯重的老套,一變魏晉的質朴淳厚風格,創造了雄逸矯健、媚麗流美、中和典雅的書風,將中國書法推進到一個前無古人的境界。
王羲之建樹的不只是一種風格,一種境界,而是一個書法藝術的體系。在這個博大的體系內,有嚴肅,也有飄逸;有對立,也有和諧;有情感,也有理智;有法則,
也有自由。於是,各種各樣的書家--古典的、現代的,唯美的、倫理的,現實的、浪漫的,陽剛的、陰柔的……都能把它當作偉大的典範,從中汲取他們各自需要的營養。
王羲之的這個體系,又像一把審美的無形尺子,衡量著中國歷代書法的優劣。明代評論家項穆說:『逸少一出,會通古今,書法集成,模楷大定。自是而下,優劣互差。……智永、世南,得其寬和之量,而少俊邁之奇。歐陽詢得其秀勁之骨,而乏溫潤之容。褚遂良得其郁壯之筋,而鮮安閑之度。李邕得其豪挺之氣,而失之竦窘。顏、柳得其庄毅之操,而失之魯獷。旭、素得其超逸之興,而失之驚怪。陸、徐得其恭儉之體,而失之頹拘。過庭得其逍遙之趣,而失之儉散。蔡襄得其密厚之貌,庭堅得其提衄之法,趙孟NFDA2得其溫雅之態。然蔡過乎撫重,趙專乎妍媚,魯直雖知執筆,而伸腳掛手,體格掃地矣。蘇軾獨宗顏、復兼張。蘇似肥艷美婢,抬作夫人,舉止邪陋而大足,當令掩口。米若風流公子,染患癰疣,馳馬試劍而叫笑,旁若無人。數君之外,無暇詳論也。』(《書法雅言·取捨》)項穆的評判有失於絕對,但可以說明王羲之書法體系對後世的巨大影響。
『玖』 王羲之除了蘭亭序還有哪些作品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身長七尺有餘約為(1.83米),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其中,王羲之書寫的《蘭亭序》為書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對真書、草、行主體書法造詣都很深。
王羲之最有名的帖子<<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拾』 王羲之的書法有什麼風格
王羲之的書法在我國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它對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那麼,王羲之的書法風格是如何的呢?以下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書法風格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一句來贊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久,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卧凰閣”、“天質自然,豐神蓋代”。有關於他的成語有入木三分、東床快婿等,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
王羲之真跡早於不存於世,唐代的精摹本歷來已被當作真跡看待。由於年代久遠,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跡一樣,對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斷。有稱為宋摹的,也有疑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則定為唐摹。
它著錄極多,並一再被刻入各種叢帖中,元以後的公私藏印及流傳歷歷可考與可靠,其珍貴性不言而喻。
王羲之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官至右軍將軍,後世稱他為“王右軍”。少學衛夫人,後改從叔父王庚學習。20歲後崇尚鍾繇的正書、行書,草書效法張芝,後博採眾長,自成一家,被尊為“書聖”,對後世影響極大。
王羲之的書作用“內撅”筆法,使筆畫猶如光潔秀勁的折釵股,骨肉調和;結體平正安穩,左右揖讓,似斜反正。表現出一種剛柔相濟、陰陽相和、不激不厲的風格。楷書作品具有濃厚的隸意,縱向筆畫短促,橫向筆畫張揚,字態欹側,呈橫張之勢。行書作品中鋒、側鋒並用,而歸於中鋒,點畫之間的顧盼、使轉翻折、牽絲引帶等都十分豐富;結體欹斜反正;章法突破隸書體系的橫式,而吸收草書的章法,以連貫的氣勢形成縱勢,表現出行書的節奏美。草書作品結體開合自由,牽絲連貫,俯仰相應,不少字連成一組,筆畫流暢,有強烈的節奏感。
一、具有楷書用筆習慣
這里所說的楷書,不是特指哪一個朝代的楷書,而是立足當代縱觀整個書法史就所有楷書和其它書體相比較而言,楷書的用筆特點一是注意線條的起筆和收筆,起筆和收筆的動作做得精緻、豐富而到位;二是運筆形成線條中段的動作以提按為主,很少有絞轉筆法;三是橫折的地方幾乎都是轉折,有明顯的折筆動作。
王羲之所處的魏晉時期,是隸書向楷書、章草、今草發展演變時期,王羲之擅楷書,楷書也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像贊》等。楷書和篆隸書相比,線條的中段沒有篆隸書沉實、厚重,但起筆和收筆要比篆書、隸書精緻、豐富、謹嚴;在橫折的處理上,楷書以轉折為主,相比較於篆書和隸書絞轉筆法的使轉,雖少了厚重和沉實,但多了幾分爽利,特別是向下折筆的筆勢為行草書打開單個字的結構、加強連帶形成字組合和字群,以致整幅作品的貫氣都起到了關鍵作用,這種轉折用筆在篆隸用筆習慣的基礎上,又為王羲之的行草書創作提供了另外一種豐富的借鑒和參考。
從某一種角度而言,如果王羲之不精研楷書筆法,不把楷書中處理橫折的轉折筆法借鑒到行草書中來,也許王羲之就不能把行草書推到一個新的高度而獲得書聖的美譽。在王羲之之前,張芝擅章草,章草的字是個個獨立的,字與字之間沒有連帶貫氣,字與字之間只是從作品整體上有氣韻之間的呼應。而到了王羲之為什麼發展成了今草,原因就在這里:因為轉折筆法的介入而改變了字中橫折筆畫“勢”的方向,由原來使轉筆法“勢”的方向是向右斜下而改變為垂直向下或是向左斜下。見前文圖七:這種垂直向下和向左斜下的筆“勢”是非常有利於行草書體加強字結構的打開、加強字與字之間的連帶、加強字組合和字群組合,為從上往下書寫、從右往左展開的行草書的貫氣得到了筆勢上的強有力支持。
王羲之之所以能成為書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承前啟後。他之所以能把行草書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就在於他擅篆隸、精楷書,致力於發展的又是行草書,真草隸篆行所有書體的筆法他都精熟,因而他能總結他之前所有書體的用筆經驗、優勢為他所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他的筆法成為集真草隸篆行諸書體筆法大成者。大量借鑒楷書的用筆習慣,注意起筆、收筆筆法的豐富、精緻和做到位,增加了橫折時的轉折在王羲之的《奉橘帖》中表現得最為充分。帖中的三個“白”字、“如”字右邊的“口”、“橘”字右下部分、“百”的橫折等充分體現了王羲之借鑒楷書用筆的特點和風貌。
另《奉橘帖》還是“書貴瘦硬始通神”的典型代表。莫將這里的“瘦”誤認為纖細,而是遒勁、內斂、爽利的一種表現。周汝昌先生曾講“看看傳世的《興福寺碑》(俗稱“半截碑”)集右軍書的好拓本與日本所存的唐人鉤摩的《奉橘帖》等名跡,便悟右軍的‘瘦’是何等境象”。《奉橘帖》之所以能傳達如此的風骨和氣韻,和王羲之大量借鑒楷書的轉折爽利用筆不無關系。
二、具有篆隸用筆習慣
篆書用筆最大的特徵是筆筆中鋒,所有的轉折幾乎都接近於平動使轉,沒有轉折(像祁三公山碑等個性風格獨特的篆書碑帖除外),曲線較多,幾乎沒有提按、頓挫。隸書用筆的主要特徵是橫折幾乎都是絞轉筆法,轉折很少或沒有;橫直線較多,橫直線之中由提按、絞轉筆法形成的“波曲”、“一波三折”較多。篆書和隸書共有的用筆特點是起筆和收筆都講究藏頭護尾,尤其注意線條中段的充實、厚重。在書論中,我們經常講的古法、古質,“法”在哪裡,“質”在哪裡,可能就深藏在線條的中段里。
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有一段關於筆法和線條質感的精彩論述,他說:用筆之法,見於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蓋兩端出入操縱之故,尚有跡象可尋,其中截之所以豐而不怯、實而不空者,非骨勢洞達,不能幸致。更有以兩端雄肆而彌使中截空怯者,試取古帖橫直畫,蒙其兩端而玩其中截,則人人共見矣。中實之妙,武德之後,遂難言之。
在這段論述中,包世臣通過碑和帖的對比至少給我們五個方面的信息:一是古人用筆比我們高明的地方是線條的中段,而不是起筆和收筆。他這里的古人,應該是指至少唐以前,或是魏晉、六朝時期。二是線條的起筆和收筆由於有明顯的動作,比較容易研究清楚,但是線條中段如何做到“中實”、“豐而不怯、實而不空”,就有些困難和不可捉摸了。三是使線條中段充實、厚重的辦法是“骨勢洞達”,這一點比較難以捉摸,他也確實闡釋得比較含糊。四是他把碑和帖進行了對比,碑帖最本質的區別是:碑的中段中實,帖的中段空怯。五是包世臣認為,由於筆法上的原因,線條中段的充實之美從武德以後就沒有了。
包世臣認為“骨勢洞達”是解決線條中段中實的辦法,筆者覺得闡釋的還是比較玄。結合上邊提到的篆書、隸書的用筆特點和習慣,特別是篆書和隸書相比較於楷書、行草書等書體,其之所以能做到線條中段充實和厚重,主要有兩個措施:一個是使用絞轉筆法;一個是用筆速度比其它書體緩慢。
這些都是篆書、隸書的用筆特點。另外,注意分析《姨母帖》、《初月帖》兩個帖中很多字的線條中段部分會發現,每個字線條的中段都很充實、厚重,特別是《姨母帖》中開篇的“十一月十三日”六個字的每一個點畫都特別扎實,線條中段飽滿、厚重、古樸;還有《初月帖》中“十二日山陰”五字、“道憂悴”、“羲之報”等字的每一個點畫都用筆遲澀、有控制,有絞轉用筆的扭拗動作,使得線條質感結實、質量很高,絕無一帶而過的蒼白和空怯。
三、具有篆隸遺韻特點
這是王羲之筆法最為重要的特徵。篆隸遺韻是篆書和隸書書體所呈現出的高古、樸拙、厚重、蒼茫、大氣的精神美。《東觀余論》有評價:“晉史稱王逸少書暮年方妙,昇平帖昇平二年書,距其終才三載,正暮年跡也。故結字比樂毅告誓諸帖尤古質,殊類鍾元常,渾渾然有篆籀意,非遇真賞未易遽識也。”
王羲之的筆法之所以具有這樣的“篆籀意”或者說篆隸遺韻,原因之一是這種用筆是當時相對普遍的一種用筆習慣。由於王羲之當時所處的魏晉時代是隸書向楷書、章草、今草過渡時期,從居延漢簡到陸機的《平復帖》,到王羲之的《初月帖》、《姨母帖》,我們可以發現,王羲之具有篆隸遺韻的絞轉筆法是在這一書體過渡時期的一種傳承性筆法,這是書法史上筆法發展到這一時期應該出現的正常結果。而且從上個世紀大量出土的漢簡、樓蘭殘紙等墨跡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這些殘紙、斷簡的墨跡中幾乎都保留著豐富的類似於王羲之這樣具有“篆籀意”的絞轉筆法,見圖十四。可見當時很多人在使用這樣的筆法,也可以說這是當時人們一種比較普遍的用筆習慣。因為,這樣的絞轉筆法雖然在形成的墨跡形態上有粗糙、精緻之別,高低之分,但在用筆上卻沒有本質性的區別。
原因之二是王羲之的老師和其本人都擅長隸書或章草。關於王羲之的學書經歷和書法師承,以“少學衛夫人”之說最為著名。
晉中書院(郎)李充母衛夫人,善鍾法,王逸少之師。予少學衛夫人,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日耳。羲之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
嘗論右軍真行草法皆出漢分,深入中郎;大令真行草法導源秦篆,妙接丞相。 相傳王羲之還跟其叔父王廙學書。王廙,“高朗豪舉”,“性居傲”,文學藝術修養極深。他曾對王羲之說:“吾諸事不足法,惟書畫可法”。
從上邊所引的書論中可以梳理出王羲之書法師承的一條大體脈絡:少學衛夫人,得正書的技法。十餘歲至二十歲,改師叔父王廙,得眾體之妙。二十歲以後,師師之所師,正書、行書宗尚鍾繇,草法效法張芝。無論是衛夫人還是王廙,特別是後期王羲之所師法的鍾繇和張芝都分別是當時隸書、楷書和章草的頂級大家,還有王羲之自己提到的師法眾碑,說明王羲之深受其之前代隸書、章草和諸碑的影響。見圖十五,王羲之《姨母帖》,帖中很多字的結體直接取法隸書,以橫向取勢,線條質感拙樸天真,渾穆高古;用筆上凝重厚重,不計起筆收筆的精緻與嚴謹,突出線條中段的中實之美,橫折以使轉為主,盡顯篆隸遺意。
而王羲之本人又特別擅長真草隸篆行諸體,在大家熟知的王羲之專擅行草書、《蘭亭序》獲得“天下第一行書”之譽外,王羲之還尤其精研隸書、楷書和草書。孫過庭講:“元常專攻於隸書,伯英獨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羲獻兼之。”黃山谷雲:“真行章草藁,無不曲當其妙處,往時書家置論,以為右軍真行皆入神品,不知馮何便作此語”。宋陳思《書小史》謂其“擅行、隸書”。可見王羲之不僅是向擅長隸書、章草的鍾繇、張芝學習,受到他們的影響,在後人看來,特別是書法藝術成就極高的孫過庭、黃山谷都評價王羲之在隸書、章草等方面也是非常專精的,因而在王羲之的筆法和書風中具有篆隸遺韻也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了。
四、用筆速度遲澀
用筆的速度是影響線條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速度幾乎不影響線條的形,但卻能夠很大程度上影響線條的質感、節奏和內蘊。包世臣雲:“北朝人書,落筆峻而結體庄和,行墨澀而取勢排宕,萬毫齊力,故能峻;五指齊力,故能澀。分隸相通之故,原不關乎跡象……”劉熙載言:“用筆者皆習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惟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不期澀而自澀矣。”
所以說,要想得到像北朝人線條中段中實的線條質量,用筆要遲澀。如何才能遲澀,無外乎使用絞轉筆法,增加筆鋒與宣紙的摩擦力,增加反復短距離折筆的動作。這里包世臣所說的“五指齊力”應包含使用絞轉筆法時手指捻動筆管和手上的扭拗動作之意。
周汝昌先生在《永字八法》一書中引用清人王應奎的《柳南隨筆》中有一段話:“而吾友顧文寧所藏松雪《黃庭》墨跡,蓋臨右軍本也;用筆頗以側取致,以瘦標骨,以澀見古——與石刻迥然不同。”可見,只有遲澀,才會有古質。
周先生又進一步解釋說,澀,就是不滑溜的意思。二物接觸而發生運動,滑,就是摩擦力小;澀,就是摩擦力大。但書法藝術中的澀又不僅僅是自然而生的澀力,更重要的是書寫之人運筆時有意識(或精熟之後無意也成習慣)的澀行——有意的澀。澀行澀進,既要向前行進,又要控制勿滑勿溜。
羲之本人深得遲澀之真髓。他講:“凡書貴乎沉靜……仍下筆不用急,故須遲,何也?筆是將軍,故須遲重。” 後文又強調“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在當代書壇很多學習二王書風的人,用筆速度感覺都很快,收不住筆,也留不住筆,線條像溜冰一樣讓人眼花繚亂,蒼白無味。正如王羲之所說的一樣,創作一件作品要十遲五急,急的是思考、心思,穩健、遲澀的是用筆,只有筆筆控制、筆筆到位,特別是帶著一定的藝術審美情境和狀態去運筆創作,有一定審美心態、審美風格的介入,有因思考的遲澀,有有意識的留駐,才會在線條里表現出豐富的內蘊。
五、轉折處以絞轉筆法為主
王羲之在橫折的處理上有自己獨到的一面,特別是與後世書家比起來,王羲之的橫折處理基本以絞轉使轉為主、轉折為輔,而後世書家除了唐代的顏真卿還有時使用絞轉使轉以外,其他書家在橫折的處理上幾乎都是採取轉折的筆法,使轉筆法少之又少。
《初月帖》、《姨母帖》,在王羲之的這兩個帖中,特別是《姨母帖》中所有字涉及到橫折的地方,像“月”、“日”、兩個“頓”、“首”、“頃”、“痛”、“自”、“因”等字的橫折沒有一個使用轉折筆法,幾乎都是絞轉筆法的使轉。由於這一筆法源自於篆書、隸書筆法中的使轉,所以使得橫折的線條扎實厚重,古樸渾穆。同時,這一筆法除了使線條具有扎實的質感以外,還使王羲之作品在橫折上很少“圭角”,保證線條在氣息上鬱勃充溢、飽而不漏。
這一特徵也是區分王羲之與後世書家筆法的重要標志。前文論述過,採用平動使轉和絞轉使轉筆法的橫折角度一般都大於90度,採用轉折筆法的橫折角度一般都小於等於90度,因而圓轉一些的使轉在氣象、審美上代表的是寬博、內斂,方折一些的轉折在審美上代表的是勁挺、鋒芒。綜觀王羲之的作品,在橫折的處理上王羲之使用絞轉使轉筆法比轉折筆法多,這也符合王羲之書法藝術整體審美風格的中和、中庸之道。王羲之有的帖由於在整體審美風格取法上的原因,用轉折筆法比絞轉使轉筆法多,如《奉橘帖》,那是特例。
六、用筆精緻細膩、豐富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