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高清骨甲書圖片

高清骨甲書圖片

發布時間:2022-12-18 04:01:54

A. 誰有甲骨文、銘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的圖片,請發給我(註明字體) 謝謝

這個圖片里的金文就是銘文

B. 甲骨文經典書法作品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因此甲骨文也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甲骨文經典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甲骨文經典書法作品欣賞

甲骨文經典書法作品圖片4

甲骨文基本簡介

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殷代(商朝)人用龜甲、獸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後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最詳細的一條將近100字。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發現於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一帶,是商王盤庚遷殷以後到紂王亡國時的遺物(公元前14世紀中期~前11世紀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

甲骨文的研究

龜甲5521、5538、5518、6019:刻有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殷王祖庚、祖甲時祭祀祖先之卜辭。共四片。

獸骨5402、5403:刻有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殷王武丁時旬卜王事之卜辭。共二片。

甲骨文是寫或刻在龜的腹部、背甲,以及牛肩胛骨上的文字。時間大約在盤庚至帝辛之間(分元前1401年至前1122年),內容大都是殷王祭祀、田獵、求雨、卜吉凶等占卜的記事文字。殷商人崇尚鬼神,凡事必用甲骨占卜。他們採用龜甲獸骨寫刻卜辭,占卜有關的事件,再契刻記事文字。甲骨的出土地點在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之殷墟,初為當地農民翻耕土地時發現的。由於不知是何物,因此被當作龍骨賣給葯鋪,用以治療虛弱和破傷。清光諸二十五年(1899),當時在北京做官的王懿榮生病後,在抓來的中葯中認出了甲骨。二十九年(1903),劉鶚著《鐵雲藏龜》,第一次把甲骨以拓片的形式出版。三十年(1904),孫詒讓著的<契文舉例>對甲骨文始加考釋。其後開始了連續不斷的發掘。

文字學家認為,一種文字從發現到成熟至少要經過2000年的發展,而3500年前的甲骨文已經出現一批形聲字,表明它是較成熟的文字。按此類推,最早的漢字應出現在夏或更早的時代。甲骨文的發現及研究,為中國文明史已逾5000年這一事實,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文字是一個民族文明的載體。中國的甲骨文和古埃及紙草文字、巴比倫泥版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瑪雅文字具有同等的地位,號稱世界四大古文字。但其他三種文字的發展都中斷了。惟有甲骨文發展下來。在已發現的的近5000個甲骨文單字中,能夠釋讀的約1500字;餘下的3000多字多屬地名、人名、族名,可知其意,但不可讀其音;其中也有不少字因後世不再沿用,給正確考釋、研究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有專家認為,由於甲骨文屬卜人應用文字范圍,並不等於社會的用字量,所以商代實際存在的字可能還要更多。

殷墟甲骨文發現百年以來,出土數量已達15萬片。它雖然是殷王室進行占卜的記事文字,而且存在形式呆板,字名簡單,識讀困難等局限,但對“文獻不足征”的商代歷史研究仍是極為珍貴的資料,而且與考古學、語言文字學和古代科學技術研究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中國國家圖書館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單位,共藏有35651片。多系名家捐贈和從私人、市肆收購而來。其中以劉體智先生的庋藏數量最多,裝在150個盒內,共28000餘片。國家圖書館所藏甲骨還曾著錄於羅振玉《殷墟書契》、胡厚宣《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郭沫若《殷契粹編》、郭若愚《殷契拾掇》中。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甲骨拓片也很豐富,除正在傳拓中的《館藏甲骨集拓》外,還有《善齋書契叢編甲骨拓本》十八冊四函,共28000餘張。在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中還收錄有該館所藏甲骨拓本十餘種之多。

C. 經典的甲骨文書法作品高清圖片

甲骨文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字體風格,我國的字體都是有甲骨文發展而來的,它對我國文字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現如今,甲骨文的書法作品,有非常高的藝術特色與魅力。下面是我整理的經典的甲骨文書法作品高清圖片。

特色的的甲骨文書法圖片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吉凶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已經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甲骨文的現有發現

截至2012年,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2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

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可參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農業、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人文、災禍......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D. 甲骨文是什麼朝代的

甲骨文是商朝的。

甲骨文在商朝,主要用於殷商王都內的王室以及貴族的占卜以及記事課辭,而文字的載體就是牛骨或者是龜甲等動物骨骼,所以也由此得名,它是我國文明史和早期國家人文社會的傳承形態,極為珍貴。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餘年,它不僅是研究我國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統的資料,同時也是研究甲骨文書法重要的財富。從書法的角度審視,甲骨文已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一共三個基本要素。

歷史價值

甲骨文在漢字漫長的發展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為現代漢字的鼻祖是當之無愧的。我國漢字的萌芽,大約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陶片上的刻劃符號。

但這些刻劃文字雖已具備了文字的雛形,但都是一些簡單的符號和單字,無完整的體系和規律。真正具有一定的體系並有比較嚴密的規律的文字,最早的要算是甲骨文了。

2017年12月26日,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發布會在故宮博物院舉行。發布會由教育部、國家語委、國家文物局、國家檔案局、故宮博物院、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委會共同主辦。

出席會議人員主要來自主辦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博機構,以及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代表。

E. 甲骨文的書法鑒賞。 急急急·········

現代人將甲骨文引入書法藝術的創作可謂鳳毛麟角,藝術水平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甲骨學的創始人羅振玉﹐董作賓等人的甲骨文書法作品,這些學者在研究甲骨文同時開始集甲骨文字為聯語詩詞,以筆代刀,付於草墨,這些作品大多屬於藝術珍品;第二部份是當今海外甲骨文學者和書法篆刻家的作品﹐包括有日本的渡邊寒鷗﹐韓國的金膺顯等;第三部份是目前國內的名家作品。

羅振玉不僅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學者,而且也是書法家、鑒賞家。他1921年推出《集殷墟文字楹帖》,首開近代以甲骨文入書之先。羅振玉考釋之餘,提筆揮寫甲骨文,以考釋的幾百甲骨文字編集成楹聯,1927年,羅振玉又與章鈺、章德馨、王秀烈合著《集殷墟文字楹聯匯編》;他在《集甲骨文楹聯集》中說:"乃始從事繕寫,付之乎民"的。晚年應酬,多以甲骨文作答。他的甲骨文書法,用筆秀潤,妙乃殷人刀筆意趣,渾朴含蓄,敦厚秀美。

「羅氏寫甲骨文有兩種形式,臨寫原刻辭和集聯。他以體勢開闊宏偉、結構謹嚴的一期卜辭為宗;參以中鋒篆法,堅實挺拔的結構字形,既有盎然古意,又能別具心裁,成為契刻書法的傑出代表,」影響著甲骨文藝書界。(叢文俊:《雪堂書法敘論》)

「羅氏甲骨文書法用筆改變了甲骨刻辭恣肆放縱的瘦勁,而為玉箸篆的圓韻豐滿,起筆藏鋒,間用側鋒,收筆斬齊,運筆有的中鋒,圓筆書之,有的加大了按筆力度,使筆鋒鋪開,有方筆遺韻。結體采篆法縱長,大小整齊,點畫間平衡對稱,協調而統一,雋雅而質朴。行款章法,楹聯單行,雖有欹側,但中軸穩定。卜辭縱有行,橫無列,端莊謹嚴。有粗筆畫的,也有細筆畫的,不失甲骨神韻,為我們如何用毛筆書寫甲骨文,開辟了一條正宗之路。(張俊之《羅振玉對甲骨文書法的貢獻》)

羅繼祖在其後跋曰:「雪堂公篆寫契文,由於摩挲日久,獨具會心,注意力專在其疏密錯綜體勢上,絲毫不摻入後來鍾鼎文的筆法,能不失契文之真。」羅氏的鍾鼎文也是寫得很淳厚的,但鍾鼎文筆意也許並未如其公子所說「絲毫不摻入」,比起略後的董作賓說,董氏則更近甲骨原貌。

董作賓由於研究的需要,對甲骨曾作了大量的摹寫工作,同時他還經常書寫甲骨文對聯、集詩等,筆致秀潤端雅,深得卜文神韻。他的甲骨文書法多為第一期卜辭的風格,並吸取了卜辭中朱書墨書的豐厚風格於一體。寫的清潤朗健,字體整肅峻峭,形態變化自然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用他自己的話:"武丁時代的書契文字,氣魄宏放,技術嫻練,字里行間,從滿了藝術的自由精神,非其他王朝所比擬,所以我喜歡這一派。"

著名的甲骨書法家,還有沙曼翁、潘主蘭、劉順、丁輔之等人。
愛新覺羅"曼翁,滿族人,著名書法篆刻家,蘇州市書協名譽會長。書法四體皆精,尤以篆隸飲譽當今書壇。他的甲骨文書法在1979年全國群眾書法徵稿評比中獲一等獎。用筆似刀刻勤,用墨宿於變化堅挺而又寫意,深具甲骨文神韻。

丁輔之(1878--1949)浙江杭州人,名仁,號鴞廬。著有《商十文集聯附詩》,所作甲骨文書法結合停勻,字形變長方略正方,筆劃挺直細秀、疏朗清麗。評者認為丁氏用筆謹飭有餘,傷於贏弱,失去了甲骨文純朴自然的書風。

馮文鳳,女,廣東鶴山人,她以金文筆法寫甲骨文書法,行筆沉著,線條豐存,結構工穩勻稱。

葉玉森,江蘇鎮江人,著有《殷契鉤沉》、《說契、研契技談》、《殷墟書契前後編集釋》、《鐵雲藏龜考釋》等。其所寫甲骨文,以毛筆作刀筆,頗得卜辭文字遺韻,曾撰聯並書《天衣集》一卷。

他所書甲骨文,以毛筆作刀筆。寓剛於柔,與董作賓甲骨文書法弘毅剛勁相映成趣,其所書線條極精緻細膩,頗有書卷氣息,甚至可以說更得殷代甲骨文書家的筆意而少刀意。是一種更為成熟的對甲骨文書體的借鑒與創造,較羅、董更趨諳熟與圓融。

王襄,天津人,古文字學家,是我國殷墟甲骨文的最早鑒定和購藏者之一,其甲骨文書法厚重質朴.

郭沫若(1892--1978年)四川樂山人,原名開員,字鼎堂。中國現代傑出的作家、詩人、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和書法家。是研究甲骨學的"四堂"之一,著有《卜辭通纂》《殷契粹編》《商周文字類纂》等,對殷墟文字、史實、年代的考證、貢獻區大。他的書法奔放遒勁,風流倜儻,仰成而自,被譽為"郭體"。偶作甲骨及書法,筆法嫻熟練達,筆力勁健,結字錯落瀟麗,深具甲骨文恣意天然之情趣。

黃賓虹(1864——1955),名質,字朴存,一作濱虹,安徽歙縣人。黃氏雖然兼善詩、文、書、印,但主要是一位山水大畫家。他以筆墨「寫」山水,蔚成開宗立派大師。由於他對書畫線條的深刻理解與錘煉,在篆書上更為自由地融入甲骨與金石的多種筆意,形成形體疏放,結字簡古,用筆松活的似甲骨非甲骨,似金文非金文的獨特風格,頗受時人所賞。可以說是對甲骨文書體的天才吸收運用。

潘天壽,浙江寧海人,著名國畫家,其甲骨文書法用筆老辣蒼潤,結體峻拔奇肆,章法迭宕起伏。

楊仲子,江蘇南京人,精於鍾鼎文字及甲骨文書法,善以甲骨文入印,徐悲鴻稱其為近代以「貞卜文字入印之第一人」。

諸樂三(1902——1984),名文萱,號希齋,浙江安吉人。諸為吳昌碩甥,也是吳昌碩書法與繪畫的嫡傳弟子。吳昌碩以秦篆《石鼓文》為範本的篆書創作在諸樂三身上一脈相承。因此,諸氏作甲骨文體書法時,結字取自甲骨文,但結體與筆意仍多存金石碑版氣息,與董作賓,葉玉森等的風格大相逕庭。

饒宗姬,著名學者,書法家。淤甲骨學研究方面多有收獲,尤其在中西古文研究方面有獨到的見解。所書甲骨文書法,用筆犀利,所書殷商晚期雕骨刻辭。道美豐腴,含蓄洋厚,形神兼備。

秦士蔚,江蘇淮安人,數十年致力於甲骨文書法篆刻,其甲骨文書印渾朴奇崛,別開生面。

劉江,著名書法家。多年從事書法篆刻藝術的教育工作。所書甲骨文,用筆峭力,結體方折,深厚古樸,別具風格。

劉順,書法家。河南安陽人,安陽市博物館副館長、安陽甲骨文學會副會長。因其生長在甲骨文的故鄉安陽,所見甲骨甚多,經過多年臨習,自得甲骨文個中三昧。他的甲骨文書法空靈簡古,飄逸飛動,別具風采。其書寫內容多為自撰聯語詩文。他的特點,在於弱化了甲骨文尖刻險峻的特徵,而加入了自己獨創的優雅、富於裝飾性的韻味。

潘主蘭,福建福州人,著名書畫篆刻家。以甲骨書法見長,所書甲骨文書法用筆如刀,形神兼備,意趣無窮。他能將字數不多的甲骨文集為文字,實屬罕見,具有深厚的學識文學功力,受到海內的好評。潘主蘭先生甲骨文書法「布白呈均衡式但能自由構築,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字距參差有別致,行距疏宕有餘韻,用筆直取瘦硬,能活潑,具生氣,「字外出力中藏棱」,經衍化的繁簡錯落有致的線條,於無規劃中求規則,於纖微要妙處臨事從容,情馳神縱而任其自來,意出塵外,怪生筆端,令古樹開新花。」(摘自蔣平疇先生《枕流漱石逸清剛——潘主蘭先生藝術世界》)

王友誼在近年書作中,寫甲骨文體線條靈動,剛柔相濟,頗受時譽。」「他更多參入了行書筆法,如運筆的裹鋒絞轉、中側並用;結體以固字立形、依象取勢,章法以隨形布勢、虛實相生;墨法的濃度相間、燥潤相雜。因而線條委婉多致、靈動活脫而不失勁挺,具象造型稚拙自然、天真可愛而不神秘,意境古樸而清新,明爽而蘊藉,一面以現代審美意識解讀著先民『仰觀』、『俯察』的構思,同時抒發著「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的情致。」(見王世征《發遠古之韻抒時代之情》)

F. 甲骨書距今有多少年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商代統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 吉凶,以後又在甲骨上刻記所佔事項及事後應 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數量在15萬片之上,大多為盤庚遷殷至紂亡王室遺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因所刻多為卜辭,故又稱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單字共有4500個,已識2000餘字,公認千餘字。它記載了三千多年前中國社會政治, 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料。是現存最早 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甲骨文字記載的是後來被稱為漢字的中國漢朝隸書文字的淵源。為與宋書(體)、明書(體)、楷書、...形式上一致,可以稱甲體(書)、骨體(書)、金體(書)、帛體(書)、竹體(書)。為與「漢字」對應,可以稱為商(夏、殷)字。 對比漢字與商字(甲骨字)、周字(金字),才好理解字本義。(與《說文》不同,本網站把字形成淵源分為象形、象聲、象事.這*分類要素的進一步分化的象形[可見;靜態]、象聲[目不可見;耳聞]、象事[可見;動態]、象意[不可見;思考]..是後來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等詞類的淵源)甲骨文字打開了觀察3000年前黃河流域人們生活的窗戶。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一四○○)的文字。這些文字因為刻在獸骨或龜甲上,故名獸骨龜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劃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內,除極少數屬於紀事外,大部分是屬於當時王公問卜的記載,,人們使用毛筆和小銅刀,把文字書寫、刻畫在龜甲或獸骨上,當時所用材料大部分是烏龜的腹甲以及牛的肩胛骨,後人於是合稱為「甲骨文」,也稱為「卜辭」或「貞卜文字」。。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陽縣,原來是殷代古都,所以又稱為「殷墟文字」。 商代的甲骨文,大約在十五萬片以上。這些甲骨一般都是破碎的,只有極少一部份是完整的。已經整理出來的甲骨文單字,除去重復的和異體的 約有四千五百個左右。其中,能夠准確認識的約有九百 多字,這些大多數是比較常用的字。此外,不能確認的 約三千五百字,大多數是人名、地名等專名字。 甲骨文的內容是什麼呢?甲骨文距離現在雖然已經有了三千多年,但是它已經是一種相對地定型。並且書寫得熟練,很成熟的文字了。它的文辭的內容除了關於占卜某時某日的吉凶、祭祀(常卜要殺多少人、多少牛、羊、犬等牲畜)、征伐、狩獵和年成的豐欠以外,還有占卜天氣風雨、出行、生育、孩子、疾病等等。 甲骨文最先是在河南安陽附近的小屯村裡被發現的,當時,無意中讓它們重見天日的農夫們,把這些為數不少的骨頭當作葯材,賣給葯鋪。清末時,一些骨片傳到劉鶚手中,劉鶚立刻發現到這些骨片上的文字比周朝青銅器上的鍾鼎文年代更早。後來,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等學者也開始著手研究這些文字,並進一步確定這些文字的年代是商朝。 甲骨文的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紀錄。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問,有些占卜的內容是天氣晴雨,有些是農作收成,也有問病痛、求子的,而打獵、作戰、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問了!所以甲骨文的內容可以隱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歷史發展的狀況。 甲骨文的發現最早時間,是在清末光緒二十五年以前。發現地點,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莊。村人於耕種時,在土層中掘出一些龜甲獸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奧難辨的文句。當時,村人當作龍骨轉售葯店為葯村。直至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經考古學家王懿榮發現,確定了它在研究歷史資料上具有珍貴的價值後,就開始被介紹到了學術界。復經劉鶚、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葉玉森諸家的先後搜集考究,其中羅振玉更瘁全力以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學」的地位。 甲骨學的著述,最早問世的是劉鶚的「鐵雲藏龜」,時在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 ○二)出版,續有孫詒讓的「契文舉例」、羅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書契考釋」、「待問編」。商承祚的「殷墟文字類纂」、王國維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王襄的「簠室殷契類纂」、葉玉森的「殷契鉤沉」、「說契」、「研契譚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編」、孫海波的「甲骨文編」、董作賓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釋」、金恆祥的「續甲骨文編」、嚴一萍的「殷商編」、「甲骨文 斷代研究新例」、繞宗頤的「甲骨文續編」、「殷墟文字甲乙編」。更有歐美傳教人士及日本學者等,亦先後於民國十七年中央研究院繼續發掘時,在我國搜購甲骨甚豐,並多有專著發表。 近三十年來,對甲骨學最有貢獻的,應推董作賓先生。董氏曾親自參與發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據殷代卜辭,將過去甲骨學的研究階段,分成前後兩期,前期從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到民國十六年丁卯(一八九九到一九二七),共為二十八,後期自民國十七年戊辰,到民國三十八年己丑(一九二八到一九四九),共二十二。 甲骨文字風格衍變:甲骨文字有契刻體與筆寫體兩種書體互用發展所造成,大體上說,是由契刻體向筆寫體方面發展的。董作賓氏據殷代卜辭,把貞卜人群,分為五個時。以甲骨文字變化,書體變遷,追錝時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為例,闡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變化過程中,發現了各期甲骨文書寫風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一期(武丁時)的書法風格,至為宏放雄偉,以甲骨大版大字為代艱作。此類大字常是強力的,雕的筆劃很粗壯,並填有朱墨(硃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麗的小字,都極為精彩。這些都是承受中興英主武丁風格,其氣魄之宏放,技術的熟練,頗為驚人。其書家有韋、永、賓。 第二期(祖甲、祖庚時代)書風較為謹飭。祖甲、祖庚是繼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賢君,所以當時的卜師,嚴守規則而少變化。其書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廩辛、庚丁時)書風轉變,陷於頹靡,前期老書家已經作古,豪放書風掃地,當期的書家,筆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筆誤頗多。此期書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時)的貞人,卜辭上不署書契者的名字,此一期,武乙、文丁時代新興書家,盡去前期筆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動、勁峭、時逞放逸不羈之趣。此期署名之書家,僅狄一人,其餘尚未發現。 第五期(帝乙、帝辛時代)的書風、除少數獸頭大字刻辭外,其餘的都異常嚴肅工整。理由是: 貞卜事項,王必躬親,卜辭的段、行,字都很均整,如蠅頭小楷,文風丕變,製作一新。其書家有泳、黃。 甲骨文占卜的方法是將處理後的龜甲或獸骨,在背面加以鑽洞到即將穿透又尚未穿透的程度,再用火烘灼,龜甲的正面就會在鑽洞的四周圍出現裂紋,這些紋路稱為「兆」。負責觀察紋路的人,也就是負責占卜的人,叫做「卜官」,在判斷吉凶之後,才將卜問的內容書寫、刻畫在甲骨上。除了卜吉凶之外,有部分甲骨文是用來記事的。記事的甲骨文字多用刀子契刻,有的先用筆寫,然後刻畫出來,也有的是直接刻畫出來的。甲骨文多數由上而下直行書刻,這種方式仍是今日中文常用的格式。 事實上,甲骨文並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中國文字的產生其實遠在甲骨文之前,例如一些刻畫在陶器上的文字~陶文,在六千多年前已經產生。如果文字代表文明的開始,可知甲骨文之前中國文明的腳步早就啟動了。 肩胛骨文 河南安南小屯出土,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藏。商朝在西元前十八世紀,是當時東亞唯一使用文字的國家,殷商迷信鬼神,遇事都要貞卜,而貞卜一般都用龜腹甲或牛肩胛骨,合稱甲骨。依董作賓先生的甲骨文斷代,我們知道甲骨文的字體結構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形式,本件屬於第一期甲骨文。+1 已贊過

G. 經典的篆體書法作品高清圖片

篆體書法是我國書法字體中的一種風格,它對我國書法字體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現如今,篆體書法有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與特色風格,對書法有非常大的影響。下面是我整理的經典的篆體書法作品高清圖片。

精美的篆體書法圖片展示

先有大篆後有小篆。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和描繪物象的圖畫就具有文字的雛型,隨後在漫長的發展中,產生的象形(圖畫)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文字,即“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商周時代,出現的鑄在鍾、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稱為“金文”或“鍾鼎文”。書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筆畫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

篆書的歷史沿革

中國先秦伏羲氏時期,就產生了文字。考古學家論證是在龜甲、獸骨上刻畫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預測吉凶禍福,故稱"卜辭"。但其已具備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用筆、結構、章法等。殷周時 期,鑄刻在鍾鼎彝器上的銘文即金文又稱"鍾鼎文"廣泛流行。

秦始皇大統後,統稱為"小篆",也稱 "秦篆",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是一種規范化的官方文書通用字體。據文獻記載,秦以前漢字書體並無專門名稱,而小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由於是官書,小篆只適合於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叔量詔版、兵虎符之類。標准篆書體的體式是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凈而長,呈現出庄嚴美麗的風格,與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特徵:字形修長、而且緊畫、向下引伸,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感,這與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關系。線條勻稱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呈粗細劃一的狀態。這種在力度、速度都很勻平的運筆,給人以純凈簡約的美感。加之字體結構的趨簡約固定的傾向,小篆書體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縱橫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圓筆方筆之別,圓筆以秦刻石為代表;方筆以秦詔版權量為代表,為秦篆之俗體。

漢魏之際是秦篆的強弩之末,除用於碑銘篆額和器物款識之外,難得有獨立的篆書。

唐篆,因李陽冰出而復甦,但秦篆的渾厚宏偉之氣已盪然無存。

宋代金石之學和元朝的復古書風,使用權篆書得以起微潮,以篆書著稱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

H. 甲骨文的精美書法作品圖片

甲骨文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字體形式,它是我國所有文字的起源。那麼,關於甲骨文的精美書法作品圖片,你欣賞過嗎?下面是我整理的甲骨文的精美書法作品圖片。

甲骨文的精美書法作品圖片欣賞


甲骨文的精美書法作品圖片8

甲骨文書法藝術

有的學者更認為,甲骨文的“書體”在甲骨斷代和碎片的綴合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書法形體取決於書寫人的技術與手法。它的流行受習慣的崇尚而具有時間性。用書體來測量某一時期文化和藝術的風尚,可以大體上窺見一斑。並指出:

武丁時期的書法,氣魄雄偉,峻敖瑰麗。即使中小字體也是工整秀麗,但無論大中小字體,無一處不表現出這一時期書法方面的熟練,深邃的造詣;祖庚祖甲時期,主要在嚴飭工整方面下工夫,與後世書家比擬,頗有歐陽率更的風趣;稟辛康丁時代,一部分沿襲了祖庚祖甲時工整的作風,但大多逐漸衰退,趨向潦草苟且;武乙時期的大字,粗疏古拙,勁削而帶有暴戾的氣氛;文丁武丁的作品,又是五花八門,百體雜陳,在書法上頗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情景,有的骨骼開張,有放逸之趣,有的細小娟秀,有簪花之格。

可見,甲骨文的書法藝術是為學者們所公認的。

此外,甲骨文還具有自身的一些特點。它一般是用刀直接刻字,有的刻好後還填以硃砂,也有個別不是刀刻而是用硃砂直接寫成的。所以,甲骨文的刀法就體現了它的筆意。從刻劃的線條犀利蒼勁來看,刀法也很熟練。線條起止有度、轉折恰當,且有粗有細,有長有短,說明有用單刀,也有用雙刀的。字形結構一般呈瘦長形,有大小、長短、方圓之別;各種長短線條的排列疏密有序,各種橫豎斜直線的組合也恰如其分,既保持了平衡對稱的結構,又表現出豐富而有變化的筆意。同時,甲骨文還具備了象形、指事、會意、假借、轉注、形聲“六書”的漢字構造法則,既是成熟的文字,也是高水平的書法藝術。

I. 古詩甲骨文書法作品欣賞

甲骨文風格類型:一是勁健雄渾型;二是秀麗輕巧型;三是工整規矩型;四是疏朗清秀型;五是豐腴古拙型。總之盡管甲骨文是契刻出來的文字,但筆意充盈,百體雜陳,或骨格開張,有放逸之趣;或細密絹秀,具簪花之格,字里行間,多有書法之美。以古老質朴的甲骨文來書寫古詩,又是一番什麼樣的韻味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古詩甲骨文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古詩甲骨文書法作品欣賞

古詩甲骨文書法作品圖片4

甲骨文書法,中國最早的書法之美

畫為書之源

從繪畫角度看:在文字被創造出來之前,已有岩壁畫存在,中外皆然,這說明文字晚於圖畫。線條其實是非常主觀的東西,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無不以點,線,面的形式而出現。人類使用線本身便是對自然物體的一種概括和抽象表達。因此,對於線條的熟練使用,可以看作是早期其人類智慧高度發展的標志。在現實世界中,線條主要存在於人類的感覺中,自然界中最接近線條的是物體的裂痕,尤其是某些有規律的裂痕。在甲骨的占卜的裂痕中,商代人相信天地萬物衍生變化的秩序與規律,乃至這些秩序與規律後面的神的意志都是抽象而准確地。那就是甲骨卜辭作為在神的召喚下,巫師貞人們的人為線條與鑽灼而得顯示神的意志的卜兆線條,一起構成了神物交達後撞發出的一幅幅抽象圖畫所留下的憑籍,也是商人“因跡生象”產生繪畫活動的物證。

華夏書同文

從書法角度看:漢字在其漫長的嬗變過程中始終與書法的演化互為作用,相輔相成。實用性的占卜不但促成了書法上的遞化,書法上的變化又直接造成了字形構造的升華。從商王盤庚將國都遷殷以後,歷代商王占卜的甲骨都有流傳,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從文字上看,甲骨卜辭中時代最早的第一期武丁時期的刻辭藝術成就最高。其風格宏放雄偉,瘦勁鋒利;起筆圓,收筆尖,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用筆遒勁。契書後分別填上墨或朱,使整體更具神韻,堪稱書史奇跡。此後各期卜辭或是衰落期,或是復興期,其水平都沒有達到武丁時代的神采。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的三要素和對稱、穩定的格局。因此,殷人契書活動“落筆生跡”是產生中國書法之根源。

印從書中出

從篆刻角度看:古人用自然界之神物做創作材料,在龜甲獸骨上的契刻活動,有著與天地交流的使命,具有生命形象所呈現的形體結構和性情意味。我們知道,因龜骨不平整、質硬油滑,契刻時要比今天我們在石質上鐫刻的難度要大。契法上,起刀較細,方刀居多。因刀的材質各異,有銳有鈍,所刻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常常粗細不一。有些契刻作品甚至小如米粒,纖細如發,顯示殷人精美的刀技。其結構長短大小均無一定,有的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有的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彰顯著古樸多姿的審美情趣。其“閃沖單刀”和復刀的應用以及朱文白文的存在,充分證明商代貞人已具備了高超的篆刻技藝與刀法。甲骨學者於省吾在所編《雙劍誃古器圖錄》和黃濬著《鄴中片羽》中,曾刊載稱為"奇文印"的"安陽三璽",上世紀30年代出自安陽殷墟。椐推;為“殷人契物”。充分證明甲骨契刻的活動應該改變當今“印宗秦漢”的片面學術觀點,從根本上確立“商秦漢”三足鼎立的篆刻格局。

可見,在1899年前數十年間,小屯村民就在附近的耕地里見到骨甲。加拿大長老會駐安陽牧師明義士在其著《甲骨研究》中說: 起初有人收藏甲骨,可不知道出處。在1899年以前,小屯人用甲骨當葯材,名為龍骨。最初發現的甲骨,都經過濰縣范氏的手。范氏知道最詳。先時范氏不肯告人正處,如告劉鐵雲湯陰牖里。余既找到正處,又屢向范氏和小屯人打聽,得知前清光緒二十五年以前,小屯有剃頭商名李成,常用龍骨粉作刀尖葯。此地久出龍骨,小屯居民不以為奇。乃以骨片、甲版、鹿角等物,或有字或無字,都為主骨。當時小屯人認為字不是刻上的,是天然長成的。並說有字的不好賣,颳去字葯店才要。李成收集龍骨,賣與葯店,每斤制錢六文。

小屯村民在1899年前就發現了甲骨文,當然這種發現是一般的發現,不是科學意識上的發現。古董商雲集小屯收購甲骨後,轉售於北京等地。1899年王懿榮親自鑒定甲骨實物,有目的的進行搜索和研究。從此,殷墟甲骨文才為世人所知和重視。

J. 甲骨文精選書法作品

​甲骨文是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殷代(商朝)人用龜甲、獸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甲骨文精選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甲骨文精選書法作品欣賞

甲骨文精選書法作品圖片4

殷墟遺址發掘的甲骨文

商代甲骨文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文獻紀錄,如今甲骨學已成為一門蔚為壯觀的世界性學科,從事研究的中外學者有500多人,發表的專著、論文達3000多種。它對歷史學、文字學、考古學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一篇《殷本紀》,詳細記載了商王朝的世系和歷史。過去史學界許多人對這些記載將信將疑,因為沒有當時的文字記載和留存的實物資料可作印證。 本世紀初,羅振玉在他搜集的甲骨中,發現了刻有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字,證實了這些甲骨的出土地小屯就是《史記》中所說的“洹水南,殷墟上”的殷墟所在地。

此後,學者王國維對甲骨卜辭中所見的商代諸先王、先公,對照《史記》記載作了詳細的考證,證實了《史記》中《殷本紀》的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10代王盤庚於公元前1318年,把都城從奄(今山東曲阜附近)遷到殷(小屯村一帶),從此歷經至8代12王,在此建都達273年之久。這些研究成果,把中國有考據可信的歷史提早了一千年。

從一片殷商甲骨上文字的發現和認定,由此發展到肯定了一個距今3000多年、長達600多年的朝代,這是多麼了不起的發現!這樣就把本世紀20年代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的可信歷史始於西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徹底的否定。

殷墟甲骨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商代占卜風之盛。王室貴族上自國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氣候、收成、征伐、田獵、病患、生育、出門,等等,無不求神問卜,以得知吉凶禍福決定行止。於是,占卜成了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設置了專門的機構和卜官。有刻辭的甲骨,都作為國家檔案保存起來,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辭成為研究商代歷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從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到現在,據學者胡厚宣統計,共計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陸收藏97600多片,台灣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總計我國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國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為止這些甲骨上刻有的單字約4500個,迄今已釋讀出的字約有2000個左右。

中國的文字萌芽較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發現了各種刻劃符號,成為中國文字的雛形,經過二三千年的孕育、發展,到了商代,我國的文字達到基本成熟階段。甲骨文具有一定體系並有比較嚴密的規律,刻劃精湛,內容豐富,對中國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過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據是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甲骨文比<說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來源於直接發掘出來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對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糾正《說文解字》的疏失,解決青銅器銘文中懸而未決的問題,都有極大價值。

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從結字上看,文字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顯示了穩定的格局。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由於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點,從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戰爭爆發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在著名考古學家董作賓、李濟、梁思永等人先後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帶進行了長達10年的15次考古發掘,不僅先後發現了總計24900多片甲骨,而且發現了商代後期的宮殿、宗廟遺址和王陵區,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銅器、玉器、陶器,從物質文化上提供了殷墟為商代王都的證據。殷墟成為世界聞名的古文化遺址,又一次震動了中外學術界。

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者又進行了多次調查、發掘,大體弄清了殷墟的范圍和布局。位於安陽市區西北郊的殷墟,它以小屯村為中心,東西約6公里,南北約5公里,總面積30平方公里左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帶是殷王居住的宮殿區,發掘出宮殿基址數十座,最大的一座面積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區,先後發掘出十幾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以及大批祭祀坑。在宮殿附近發現了兩座甲骨文檔案庫和鑄銅、制玉、制骨、燒陶等手工業作坊遺址。殷墟發掘延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收獲之豐,是中國考古史上罕見的。

為了紀念殷墟考古的偉大發現,1987年秋,安陽市在宮殿遺址區東北面修建了一座殷墟博物苑,復原和再現了3000年前殷王宮和一些建築的風貌。

1976年春,在宮殿區附近,小屯村北偏西100米處,發掘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將軍婦好的墓。甲骨文記載,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後。有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雙方相持不下,婦好自告奮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猶豫不決,占卜後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此後,武丁讓她擔任統帥,從此,她東征西討,打敗了周圍20多個方國(獨立的小國)。有一片甲骨卜辭上說,婦好在征戰羌方時,統帥了13萬人的龐大隊伍,這是迄今已知商代對外用兵最多的一次。婦好墓是殷墟發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刻有銘文,是唯一能與甲骨文、歷史文獻相印證,從而能確定墓主身份、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

對殷墟70年的考古,特別要提出來的是對甲骨文的三次重要的考證與發現:

第一次是1936年6月12日,在小屯村北宮殿區發掘出一個甲骨坑,保存著帶字甲骨17096片,記錄著商王武丁時期的許多活動,看來這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檔案庫,這批甲骨片的出土,對考證武丁時期的社會政治、文化、生活有極寶貴的價值。發掘時坑中還發現埋有一個身體蜷曲、側卧的屍骨,其身軀大部分壓在甲骨上,專家認為可能是檔案庫的看守人。

第二次,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發掘出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與這批甲骨同時出土的還有陶器製品,這種甲骨與陶器共存的現象為甲骨文分期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寶貴資料。

第三次是1991年秋,在花園庄東地發掘出一個僅2平方米的甲骨坑,但其疊壓厚度卻達0.8米,出土1583片甲骨,其中刻字甲骨有579片,記載內容豐富,而且問卜者都是武丁時期的王族成員和高級貴族。說明這個時期,占卜活動已不限於最高統治者國王,王室貴胄都可以利用占卜來預測吉凶了。

甲骨文的發現以及由此引發的殷墟發掘,對中國考古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此之前的學者,只是在書齋中研究碑文和銅器銘文,從不去田野里考察和發掘。中國的田野考古,最早是1921年對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遺址的發掘,然後是1927年開始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的早期發掘。但當時對這兩處的發掘,不是由我國學術部門獨自承當的,而是由當時政府聘請外國學者主持,或由中外學術單位合作進行。真正由中國學術機關獨立進行的田野考古,是從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對殷墟的首次發掘開始的。它對中國田野考古學的產生和發展,都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國老一代的考古工作者,絕大部分是在殷墟考古工地上成長起來的,新中國成立以後新一代的考古工作者,又基本上是由他們培訓出來的。因此稱殷墟是中國田野考古學的誕生地,確屬當之無愧。

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殷代(商朝)人用龜甲、獸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後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最詳細的一條將近100字。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發現於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一帶,是商王盤庚遷殷以後到紂王亡國時的遺物(公元前14世紀中期~前11世紀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

殷墟遺址發掘的甲骨文

商代甲骨文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文獻紀錄,如今甲骨學已成為一門蔚為壯觀的世界性學科,從事研究的中外學者有500多人,發表的專著、論文達3000多種。它對歷史學、文字學、考古學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一篇《殷本紀》,詳細記載了商王朝的世系和歷史。過去史學界許多人對這些記載將信將疑,因為沒有當時的文字記載和留存的實物資料可作印證。 本世紀初,羅振玉在他搜集的甲骨中,發現了刻有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字,證實了這些甲骨的出土地小屯就是《史記》中所說的“洹水南,殷墟上”的殷墟所在地。

此後,學者王國維對甲骨卜辭中所見的商代諸先王、先公,對照《史記》記載作了詳細的考證,證實了《史記》中《殷本紀》的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10代王盤庚於公元前1318年,把都城從奄(今山東曲阜附近)遷到殷(小屯村一帶),從此歷經至8代12王,在此建都達273年之久。這些研究成果,把中國有考據可信的歷史提早了一千年。

從一片殷商甲骨上文字的發現和認定,由此發展到肯定了一個距今3000多年、長達600多年的朝代,這是多麼了不起的發現!這樣就把本世紀20年代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的可信歷史始於西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徹底的否定。

殷墟甲骨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商代占卜風之盛。王室貴族上自國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氣候、收成、征伐、田獵、病患、生育、出門,等等,無不求神問卜,以得知吉凶禍福決定行止。於是,占卜成了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設置了專門的機構和卜官。有刻辭的甲骨,都作為國家檔案保存起來,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辭成為研究商代歷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從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到現在,據學者胡厚宣統計,共計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陸收藏97600多片,台灣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總計我國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國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為止這些甲骨上刻有的單字約4500個,迄今已釋讀出的字約有2000個左右。

中國的文字萌芽較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發現了各種刻劃符號,成為中國文字的雛形,經過二三千年的孕育、發展,到了商代,我國的文字達到基本成熟階段。甲骨文具有一定體系並有比較嚴密的規律,刻劃精湛,內容豐富,對中國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過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據是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甲骨文比<說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來源於直接發掘出來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對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糾正《說文解字》的疏失,解決青銅器銘文中懸而未決的問題,都有極大價值。

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從結字上看,文字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顯示了穩定的格局。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由於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點,從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戰爭爆發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在著名考古學家董作賓、李濟、梁思永等人先後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帶進行了長達10年的15次考古發掘,不僅先後發現了總計24900多片甲骨,而且發現了商代後期的宮殿、宗廟遺址和王陵區,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銅器、玉器、陶器,從物質文化上提供了殷墟為商代王都的證據。殷墟成為世界聞名的古文化遺址,又一次震動了中外學術界。

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者又進行了多次調查、發掘,大體弄清了殷墟的范圍和布局。位於安陽市區西北郊的殷墟,它以小屯村為中心,東西約6公里,南北約5公里,總面積30平方公里左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帶是殷王居住的宮殿區,發掘出宮殿基址數十座,最大的一座面積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區,先後發掘出十幾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以及大批祭祀坑。在宮殿附近發現了兩座甲骨文檔案庫和鑄銅、制玉、制骨、燒陶等手工業作坊遺址。殷墟發掘延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收獲之豐,是中國考古史上罕見的。

為了紀念殷墟考古的偉大發現,1987年秋,安陽市在宮殿遺址區東北面修建了一座殷墟博物苑,復原和再現了3000年前殷王宮和一些建築的風貌。

1976年春,在宮殿區附近,小屯村北偏西100米處,發掘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將軍婦好的墓。甲骨文記載,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後。有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雙方相持不下,婦好自告奮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猶豫不決,占卜後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此後,武丁讓她擔任統帥,從此,她東征西討,打敗了周圍20多個方國(獨立的小國)。有一片甲骨卜辭上說,婦好在征戰羌方時,統帥了13萬人的龐大隊伍,這是迄今已知商代對外用兵最多的一次。婦好墓是殷墟發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刻有銘文,是唯一能與甲骨文、歷史文獻相印證,從而能確定墓主身份、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

對殷墟70年的考古,特別要提出來的是對甲骨文的三次重要的考證與發現:

第一次是1936年6月12日,在小屯村北宮殿區發掘出一個甲骨坑,保存著帶字甲骨17096片,記錄著商王武丁時期的許多活動,看來這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檔案庫,這批甲骨片的出土,對考證武丁時期的社會政治、文化、生活有極寶貴的價值。發掘時坑中還發現埋有一個身體蜷曲、側卧的屍骨,其身軀大部分壓在甲骨上,專家認為可能是檔案庫的看守人。

第二次,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發掘出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與這批甲骨同時出土的還有陶器製品,這種甲骨與陶器共存的現象為甲骨文分期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寶貴資料。

第三次是1991年秋,在花園庄東地發掘出一個僅2平方米的甲骨坑,但其疊壓厚度卻達0.8米,出土1583片甲骨,其中刻字甲骨有579片,記載內容豐富,而且問卜者都是武丁時期的王族成員和高級貴族。說明這個時期,占卜活動已不限於最高統治者國王,王室貴胄都可以利用占卜來預測吉凶了。

甲骨文的發現以及由此引發的殷墟發掘,對中國考古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此之前的學者,只是在書齋中研究碑文和銅器銘文,從不去田野里考察和發掘。中國的田野考古,最早是1921年對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遺址的發掘,然後是1927年開始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的早期發掘。但當時對這兩處的發掘,不是由我國學術部門獨自承當的,而是由當時政府聘請外國學者主持,或由中外學術單位合作進行。真正由中國學術機關獨立進行的田野考古,是從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對殷墟的首次發掘開始的。它對中國田野考古學的產生和發展,都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國老一代的考古工作者,絕大部分是在殷墟考古工地上成長起來的,新中國成立以後新一代的考古工作者,又基本上是由他們培訓出來的。因此稱殷墟是中國田野考古學的誕生地,確屬當之無愧。

閱讀全文

與高清骨甲書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鴻蒙系統如何將圖片掃描出來 瀏覽:221
微信圖片怎麼調整列印 瀏覽:342
油畫棒簡單漂亮的圖片 瀏覽:126
九尾的圖片高清 瀏覽:344
染發圖片男生中分 瀏覽:230
高的繁體字怎麼寫圖片 瀏覽:612
男生萬聖節圖片動漫 瀏覽:223
誕辰文字圖片 瀏覽:651
美女屎圖片大全 瀏覽:630
如何拆解攝像機圖片 瀏覽:996
國慶卡通女孩圖片 瀏覽:427
過耳短發發型圖片 瀏覽:607
男生抽刀圖片 瀏覽:316
耿姓氏圖片文字 瀏覽:688
蛋糕女生圖片大全 瀏覽:17
如何黏貼圖片在原圖片上 瀏覽:267
純金項鏈圖片及價格 瀏覽:207
男生漫畫彈琴圖片 瀏覽:805
女生短發燙發發型推薦最火圖片 瀏覽:148
微信發圖片顯示文字怎麼辦 瀏覽: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