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鯨的資料和圖片
別名:鐮鰭海豚、鐮鰭斑紋海豚、短吻海豚。吻突很短,但與額部界線清楚。背鰭高大醒目,呈鐮狀後曲,基部幅廣。體背部黑色或黑灰色,腹部白色,頭前部和上頜黑色,下頜僅吻端黑色,其餘白色。體側眼後達腹側為白色或灰白色,沿背路基下側至尾基的體側為從白色帶,口角至鰭櫛前基。並越過路肢後基全肛門間有一黑帶。背鰭前部1/3為黑色,後半部全為灰白色。鰭肢同樣前緣部黑色,後緣部灰色。尾鰭上下方皆為黑色或黑灰色。體色變異較大。上下須每側有齒23~36枚。
成體體長可達2.5米,雄性稍大於雌性,體重可達180公斤。多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的大群,攝食時分成小群,休息或移動時又匯集成大群。性活潑,游泳速度快,常躍出水面。體長1.8米左右。
食餌主要為小型集群性魚類和烏賊。
我國東海、南海均有分布。
鯨是海獸中的重要成員,體形像魚,俗稱鯨魚。
鯨的種類很多,全世界有80餘種,我國海域有30多種。一般都將它們分為兩類。一類口中有須無齒,稱須鯨,共11種;另一類口中有齒無須,叫齒鯨,共70多種。鯨的體長從1米到30多米不等。
須鯨的種類雖少,但個頭都很大,已知的最小的一種體長也大於6米。
而藍鯨體長可達33米,體重190噸,相當於33頭大象或300多頭黃牛的體重,它的一條舌頭就有4噸重。它的力氣也無比巨大,有1 250千瓦,能曳行588千瓦的機動船,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曾出現過的最大動物。這是海的恩惠,只有在海里才能長得這么大:一來是食物豐富,藍鯨雖體軀巨大,卻以小得和它無法相比的磷蝦為食。這種蝦數量多,容易捕,養得起這些大肚子漢。二來是水的浮力大,支撐著藍鯨的巨大體軀。非洲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體重5噸左右,若非洲象的體重再增加,它的四肢就支撐不住了,所以不能長得太大。但在海里卻不然,動物基本上處於失重狀態,再大也能浮得起來。但也不能無限增大,超過一定限度,心臟和肺等器官的功能就不能滿足需要了。
座頭鯨捕食方法很巧妙,先在水下朝上發射一串串氣泡,在水面形成一個很大的圓圈,氣泡就像氣槍一樣使磷蝦受驚而向圓圈中心集中,座頭鯨張著口從圈中心浮出吞而食之。由於座頭鯨口大,取食的效率很高,每頭露脊鯨每天要吃3~4噸磷蝦。
鯨偏吃小蝦的原因:其實偏愛吃小蝦的是須鯨,因為它們沒有牙齒,喉嚨又小,所以不能咀嚼,只能靠吃小魚、小蝦過活。它們吃魚、蝦時只要把口一張,魚蝦隨著海水一起進入口中,然後把嘴一閉,海水從須縫間流出口外,只剩下食物了。
鯨的周身都是寶。皮可以製革,用鯨皮做的皮鞋、皮包、皮衣等質地柔軟,花紋美觀,不亞於牛皮。鯨的皮下脂肪層很厚,可達十幾至幾十厘米,可以煉油、食用或作其他化工原料。
一頭藍鯨可產油30多噸,相當於1 700頭豬或8 000隻羊的脂肪總量。鯨的骨器、內臟可作葯用或制肥。一頭巨鯨可稱得上價值連城。所以世界上不少國家如日本、挪威等國競相獵捕,使不少鯨瀕於滅絕,國際捕鯨委員會不得不決定停止商業捕鯨。
鯨類王國中的「語言大師」研究表明,虎鯨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而且不同聲音具有不同的含義。生活在不同海區里的虎鯨,甚至不同的虎鯨群,它們使用的「語言音調」有程度不同的差異,類似人類的方言,所以研究人員稱它為「虎鯨方言」。有時候,某一海區出現大量魚群,虎鯨群從四面八方趕來覓食。但它們的叫聲卻互不相同。研究人員推測,虎鯨之間可以通過「語言」交談,至於它們是怎樣聽懂對方的「方言」的,是否也像人類一樣配有翻譯,至今還是個不解謎。
抹香鯨
抹香鯨非常注重團結,如果有一個夥伴遇難了,鯨群會不顧自生危險去救遇難的夥伴。即使救不了了,也會陪著遇難的夥伴死去。
[編輯本段]鯨的介紹
「鯨」這個漢字的造法明白地表示,古人認為鯨是一種大魚,「鯨魚」一詞就更不用說了。我們不能責怪造字者缺乏生物學常識,因為包括鯨、海豚和鼠海豚(體型較小的海豚)在內的鯨類動物(cetaceans)實在是同魚太像了:長長的身體呈流線型,尾巴的形狀像葉片,後肢退化縮小到沒有、只在身體內部還能尋到一點殘跡,這些特徵無一不是適於水中生活的。
科學家認為,哺乳動物大約與恐龍差不多同時登上進化的舞台,在巨大爬行動物橫行的年代裡生活得不甚得意,直到一場大滅絕事件——通常認為是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上地球——毀滅了恐龍家族,才因禍得福地興盛起來。 在5000至6500萬年前的第三紀,所有的哺乳動物都生活在陸地上,現代鯨類動物的祖先也不例外。由於某種原因,一些憑借四肢在大地上奔跑的動物,於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開始回歸河流和海洋,在不足800萬年的時間里,體型和生活習性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這些發現特別是巴基斯坦古鯨(Pakicetidae) 已經足夠讓科學家激動,因為它們是陸生哺乳動物與現代鯨類動物之間的過渡型,再次為進化論提供了優美的證據。不過,這些過渡型化石更加偏向於鯨那一邊,要麼能夠水陸兩棲,要麼完全適應海洋生活。有兩個重要的問題未能解答:鯨類動物的陸地祖先——那些只會奔跑不會游泳的最原始的鯨類動物,是什麼樣子?世上現存的哺乳動物中,哪一種與鯨類的親戚關系最近?
科學家致力於更詳細地鯨類動物的進化歷程,不同專業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根據化石的牙齒和耳朵特徵,古生物學家傾向於認為,鯨與一種生活在第三紀、現已滅絕有有蹄動物mesonychians血緣最近。研究現存動物DNA特徵的分子生物學家則比較偏愛河馬,認為這種現代偶蹄動物才是鯨最近的親戚。
今年 9 月20日,Thewissen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報告說,他的小組新發現了兩種巴基斯坦古鯨化石,它們完全是陸生的。就在第二天,Gingerich 在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了另兩種也是在巴基斯坦挖出來的古鯨化石,長著發育良好的肢,可以水陸兩棲。(看來每一領域的大腕來來去去也就那麼幾個人,而且這兩位大概有點競爭的意思,同時在兩份地位對等的雜志上發表主題相同的報告,倒也頗為有趣。)兩人的新發現都表明,牛、河馬、豬、駱駝和長頸鹿等偶蹄動物與鯨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對Gingerich來說,提出這個觀點也許稍微多費了一點功夫, 因為他原先主張mesonychians是鯨的近親。
在希臘,「鯨」這個字代表海洋巨獸。我們把鯨類分為兩群:
齒鯨類:有齒的海洋巨獸,如:抹香鯨、逆戟鯨、海豚、鼠海豚。
須鯨類:有胡須的鯨。事實上這些胡須是長在嘴內的折角形齒片,用於過濾水和捕捉鯨所食用的蝦和其它小動物,這些齒片就代替了牙齒。
就整個海獸類而言,以鯨的種類為最多,數量也最可觀。鯨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口中沒有牙齒,只有須的,叫作須鯨;另一類是口中無須而一直保留牙齒的,叫作齒鯨。須鯨的種類雖少,但它們身體巨大,成為人類最主要的捕捉對象,其中有身體巨大、無與倫比的藍鯨,有行動緩慢、頭大體胖的露脊鯨,有喜游近岸、體短臂長、動作滑稽的座頭鯨,還有體小吻尖的小須鯨,等等。齒鯨的種類較多,除抹香鯨外,其餘身體一般都較小,如兇猛無比的虎鯨和海豚。盡管鯨的身體有長短粗細的差別,但一律呈流線型,樣子都像魚,所以人們多稱它為鯨魚。不過,鯨卻是獸類。它也像人一樣,不斷地浮出水面呼吸空氣。有時我們在海面上可以見到鯨呼氣時噴出的一股股白色霧柱,有的高達十餘米,狀如噴泉,十分壯觀。
鯨是終生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對水的依賴程度很大,以致它們一旦離開了水便無法生活。為適應水中生活,減少阻力,它們的後肢消失,前肢變成劃水的漿板。身體成為流線型,酷似魚。因而它們的潛水能力很強,海豚(小型齒鯨)可潛至100-300米的水深處,停留4-5分鍾,長須鯨可在水下300-500米處呆上1小時,最大的齒鯨--抹香鯨能潛至千米以下,並在水中持續2小時之久。1955年發現在厄瓜多附近海中一頭被海底電纜纏死的抹香鯨,其潛水深度達1133米。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附近海域的2200米水深處,發現被電纜纏繞而窒死的抹香鯨,這是迄今為止哺乳動物潛水最深的記錄。
[編輯本段]鯨的祖先
21世紀初,科學家在巴基斯坦發現了兩種生活在約5000萬年前的哺乳動物化石。這兩種動物看起來有點像狗,體型分別只有狼和狐狸那麼大,但科學家認為它卻是地球上最龐大的動物——鯨的祖先。
在5000~6500萬年前的第三紀早期,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是生活在陸地上的。因此,現代的鯨、海豚等水生哺乳動物必然是由某些陸生哺乳動物進化來的。但是由於缺乏化石證據,究竟哪類哺乳動物是鯨的祖先這個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在巴基斯坦新發現的這兩種化石的解剖形態表明,這兩種動物生活在陸地上,有肉食的牙齒,長得有點像狗,但並不屬於犬科動物。它們的尾巴比狗更長,嘴更兇猛,眼睛也比較小。它們的耳朵部位有幾塊奇特的骨頭,其形狀與鯨類動物相同部位獨有的骨頭非常相像。
[編輯本段]【漢字】
鯨
② 有關鯨魚的資料和圖片,謝謝大家回答我! 知道的請來回答,3Q~!
鯨的樣子很像魚,所以俗稱鯨魚。還分為須鯨和齒鯨。古人在給它起名字時,連鯨字本身也有一個魚字偏旁,若和鮐魚、鮁魚等魚名寫在一起,就更讓人「難識廬山真面目」。不僅漢字如此,國外也有類似之處,如德語把鯨叫巨大的魚(walfisch)。一直到16—17世紀的一些自然科學書籍上,都是把鯨當魚看待,和魚放在一起記載的。 其實,鯨雖然外表像魚,但並不是魚,而是一類哺乳動物,這與蝙蝠像鳥但並不是鳥,也是一類真正的哺乳動物的情況相似。鯨和魚不同,它是胎生的,一般都是每胎產一仔,幼仔靠母體的乳汁哺育長大;而魚是卵生的,一次產卵可以成千上萬,幼魚一經孵化出來,就能獨立生活,沒有哺乳現象。鯨的體溫是恆定的,平均為35.5℃,無論在冷水域或熱帶海區都維持這一體溫;而魚是變溫動物,體溫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鯨用肺呼吸,需經常浮出水面換氣。魚則是用鰓攝取溶解於水中的氧氣,可一直呆在水下。鯨和魚在外形上的相似,是由於它們長期共處於一個相同的生活環境中而形成的,是一種「趨同現象」。 鯨雖然屬於哺乳動物,但卻終生沐浴於大海,完全適應於海中生活。不管是南極附近海域或北冰洋,也不管是赤道水域或沿岸海區,都可以是它們的活動疆域,都有它們的蹤影。盡管茫茫海洋,浩瀚無垠,但它們既能捕到食物,又能找到同伴。它們是海洋里最優秀的游泳能手之一,在風平浪靜時,它們固然可以悠悠盪游,波濤洶涌時,也仍然猶如閑庭信步。它們可以躍出水面「眺望」冉冉升起的紅日,也可以遨遊千米水底,去探察深海的奧妙,載沉載浮,出沒自如。
海洋中的「巨獸」
鯨鯨
的拉丁學名是由希臘語中的「海怪」一詞衍生的,由此可見古人對這類棲息在海洋中的龐然大物所具有的敬畏之情。其實,鯨的體形差異很大,小型的體長都有6米左右,最大則
藍鯨圖片集萃(20張)可達30米以上;最重的可達170噸以上,連最輕的也有2000公斤。
外形特徵
它們中的大部分種類生活在海洋中,僅有少數種類棲息在淡水環境中,體形同魚類十分相似,體形均呈流線型,適於游泳,所以俗稱為鯨魚,但這種相似只不過是生物演化上的一種趨同現象。因為鯨類動物具有胎生、哺乳、恆溫和用肺呼吸等特點,與魚類完全不同,因此屬於哺乳動物。鯨魚一分鍾的心跳一般9~10次。
其他種類
鐮鰭海豚、鐮鰭斑紋海豚、短吻海豚。吻突很短,但與額部界線清楚。背鰭高大醒目,呈鐮狀後曲,基部幅廣。體背部黑色或黑灰色,腹部白色,頭前部和上頜黑色,下頜僅吻端黑色,其餘白色。體側眼後達腹側
虎鯨圖片集萃(20張)為白色或灰白色,沿背路基下側至尾基的體側為從白色帶,口角至鰭櫛前基。並越過路肢後基全肛門間有一黑帶。背鰭前部1/3為黑色,後半部全為灰白色。鰭肢同樣前緣部黑色,後緣部灰色。尾鰭上下方皆為黑色或黑灰色。體色變異較大。上下須每側有齒23~36枚。 成體體長可達2.5米,雄性稍大於雌性,體重可達180公斤。多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的大群,攝食時分成小群,休息或移動時又匯集成大群。性活潑,游泳速度快,常躍出水面。體長1.8米左右。 食餌主要為小型集群性魚類和烏賊。虎鯨
我國東海、南海均有分布。 鯨是海獸中的重要成員,體形像魚,俗稱鯨魚。 鯨的種類很多,全世界有80餘種,我國海域有30多種。一般都將它們分為兩類。一類口中有須無齒,稱須鯨,共11種;另一類口中有齒無須,叫齒鯨,共70多種。鯨的體長從1米到30多米不等。
共同特點
鯨類動物的共同特點是體溫恆定,大約為35.4℃左右。皮膚裸出,沒有體毛,僅吻部具有少許剛毛,沒有汗腺和皮脂腺。皮下的脂肪很厚,可以保持體溫並且減輕身體在水中的比重。頭骨發達,但腦顱部小,顏面部大,前額骨和上頜骨顯著延長,形成很長的吻部。頸部不明顯,頸椎有癒合現象,頭與軀干直接連接。前肢呈鰭狀,趾不分開,沒有爪,肘和腕的關節不能靈活運動,適於在水中游泳。後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殘跡,呈殘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鰭,末端的皮膚左右向水平方向擴展,形成一對大的尾葉,但並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狹長的尾幹部逐漸變細,最後在進入尾鰭之前消失。尾鰭和魚類不同,可作上下擺動,是游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種類還具有背鰭,用來平衡身體。它們的骨骼具有海棉狀組織,體腔內有較多的脂肪,可以增大身體的體積,減輕身體的比重,以增大浮力。露脊鯨
它們的眼睛都很小,沒有淚腺和瞬膜,視力較差。沒有外耳殼,外耳道也很細,但聽覺卻十分靈敏,而且能感受超聲波,靠回聲定位來尋找食物、聯系同伴或逃避敵害。外鼻孔有1—2個,位於頭頂,俗稱噴氣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後者進化程度越高。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葉肺,其中有許多毛細血管,富有彈性,能有助於氧的流通,適應在水面上進行的氣體交換,每隔一段時間需要浮出水面來進行換氣,也能潛水較長時間。肋骨有10一20對。胃分為4個室。腎臟大多為瘤狀。雄獸的睾丸位於腹腔內。雌獸在水中產仔和哺乳,子宮為雙角形,有一對乳房,位於生殖裂兩側的乳溝內,有細長的乳頭,乳汁中含有豐富的鈣、磷和大量的脂肪。幼仔在胚胎期間都具有牙齒,但須鯨類的牙齒到出生的時候則被須所取代,齒鯨類的牙齒則將終生保留。獨角鯨
鯨是群集動物,它們通常成群結隊的在海里生活,可是當鯨呼吸時,就需要游到水面上來,這時鯨是利用頭上的噴水孔來呼吸,呼氣時,空氣中的濕氣會凝結而形成我們所熟悉的噴泉狀。專家們甚至可以從水噴出的高度、寬度及角度,來辨識鯨的種類。鯨的種類很多,大致分成齒鯨和須鯨兩大類。 鯨的表皮下有著極厚的脂肪層,那就是俗稱的鯨油,它可以使鯨體保持溫暖,而且也能貯存能量以供應不時之需。由於鯨體內擁有許多特殊的構造,使它能夠長時間的在水中屏住呼吸、減慢心跳速度,因此當它沉到海底,總要經過一段長時間後,才會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貯存氧氣的構造外,當身體某個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時,體內還會有集中供應的特殊機能。
編輯本段鯨的特點
鯨類動物的共同特點是體溫恆定,大約為36.0℃左右。皮膚裸出,沒有體毛,僅吻部具有少許剛毛,沒有汗腺和皮脂腺。皮下的脂肪很厚,可以保持體溫並且減輕身體在水中的比重。頭骨發達,但腦顱部小,顏面部大,前額骨和上頜骨顯著延長,形成很長的吻部。頸部不明顯,頸椎有癒合現象,頭與軀干直接連接。前肢呈鰭狀,趾不分開,沒有爪,肘和腕的關節不能靈活運動,適於在水中游泳。後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殘跡,呈殘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鰭,末端的皮膚左右向水平方向擴展,形成一對大的尾葉,但並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狹長的尾幹部逐漸變細,最後在進入尾鰭之前消失。尾鰭和魚類不同,可作上下擺動,是游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種類還具有背鰭,用來平衡身體。它們的骨骼具有海綿狀組織,體腔內有較多的脂肪,可以增大身體的體積,減輕身體的比重,增大浮力。 它們的眼睛都很小,沒有淚腺和瞬膜,視力較差。沒有外耳殼,外耳道也很細,但聽覺卻十分靈敏,而且能感受超聲波,靠回聲定位來尋找食物、聯系同伴或逃避敵害。外鼻孔有1—2個,位於頭頂,俗稱噴氣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後者進化程度越高。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葉肺,其中有許多毛細血管,富有彈性,能有助於氧的流通,適應在水面上進行的氣體交換,每隔一段時間需要浮出水面來進行換氣,也能潛水較長時間。肋骨有10一20對。胃分為4個室。腎臟大多為瘤狀。雄獸的睾丸位於腹腔內。雌獸在水中產仔和哺乳,子宮為雙角形,有一對乳房,位於生殖裂兩側的乳溝內,有細長的乳頭,乳汁中含有豐富的鈣、磷和大量的脂肪。幼仔在胚胎期間都具有牙齒,但須鯨類的牙齒到出生的時候夷鯨
則被須所取代,齒鯨類的牙齒則終生保留。 鯨類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他具有和陸上哺乳動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例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具備了一些為適應水生環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構造。鯨在分類「屬於動物界(kingdom Animel)、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哺乳綱(class Mammrha)、鯨目(orderCetacea)。 一隻鯨一分鍾心跳只有九下,因為鯨類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它具有和陸上哺乳動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也是用肺呼吸,它能夠長時間的在水中屏庄呼吸、減慢心跳速度。所以才能長時間潛伏在水中。 鯨目之下又區分為兩個亞目,分別是須鯨亞 目(suborderMysticeti,blaleenwhales)和齒鯨亞目(suborderOdo-ntoceti,toothedwhales) 。這兩大類的分群,再學術上主要是依據它們攝食方式之不同而定,須鯨亞目主要的形態特徵:是沒有牙齒,但是有具大的鯨須,可用來篩選浮游生物.所以為濾食性。齒鯨亞目的主要特徵:為有牙齒,掠食性,其牙齒的數目與排列方式受到食性的影向會有不同,全世界現存有13科約1種。藍鯨
③ 誰知到鯨的種類(和圖片)
鯨的種類很多,全世界有80餘種,我國海域有30多種。一般都將它們分為兩類。一類口中有須無齒,稱須鯨,鼻孔兩個,如,長須鯨、藍鯨、座頭鯨;另一類口中有齒無須,鼻孔一個,叫齒鯨,能發出超聲波,如,獨角鯨、虎鯨。鯨的體長從1米到30多米不等。須鯨的種類雖少,但個頭都很大,已知的最小的一種體長也超過6米。 以下是介紹主要的鯨魚:
1、藍鯨(學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是一種海洋哺乳動物,屬於須鯨亞目。共有四個亞種。藍鯨被認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過的體積最大的動物,長可達33米,重達200噸。藍鯨的身軀瘦長,背部是青灰色的,不過在水中看起來有時顏色會比較淡。與其他須鯨一樣,藍鯨主要以小型的甲殼類(例如磷蝦)與小型魚類為食,有時也包括魷魚。通常藍鯨白天需要在超過100米深度的海域來覓食,在夜晚才能到水面覓食。藍鯨在晚秋開始交配,並一直持續到冬末 ,雌鯨通常2-3年生產一次,在經過10-12個月的妊娠期後,一般會在冬初產下幼鯨。四大洋均有分布。
④ 獨角鯨的資料和圖片
一角鯨又叫獨角鯨,系一角鯨科其中一個屬,而這個屬亦只得一個品種。雌性牙通常長在牙床,但雄性的左牙會生出來,變成一條長牙,可長達三米。一角鯨可能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動物之一,它們只生活在北極水域,速度極快,神出鬼沒,又叫海洋獨角獸。在中世紀,獨角鯨的牙被當作獨角獸的角遠銷歐洲和東亞。醫生們相信把角磨成粉可治百病生。今天,人類對這個物種仍然知之甚少。
⑤ 所有海豚種類的圖片
海豚是對海豚科(學名:Delphinidae)的一類水生哺乳動物的統稱,為小型或中型齒鯨,廣泛生活於世界各大洋,在內海及江河入海口附近的鹹淡水中也有分布,個別種類見於內陸河流。通常喜歡群居,捕食魚類、烏賊等。
海豚科大約從1000萬年前的中新世分化而來,現存17屬,近40種,是鯨類中最大的一科,領航鯨、虎鯨等黑鯨類亦屬此科,本質上是大型海豚。海豚科的現代近親為鼠海豚科(Phocoenidae)與獨角鯨科(Monodontidae),三科共同構成海豚總科(Delphinoidea)。
⑥ 獨角鯨的資料和圖片
一角鯨,系一角鯨科其中一個屬,而這個屬亦只得一個品種。雌性牙通常長在牙床,但雄性的左牙會生出來,變成一條長牙,可長達三米。一角鯨可能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動物之一,它們只生活在北極水域,速度極快,神出鬼沒,又叫海洋獨角獸。在中世紀,獨角鯨的牙被當作獨角獸的角遠銷歐洲和東亞。醫生們相信把角磨成粉可治百病生。今天,人類對這個物種仍然知之甚少。
形態特徵:
一角鯨(獨角鯨)僅上顎生一對齒,雄性個體左側的一枚齒呈螺旋形,長可達2.5米,形似角,故名。體表光滑無毛。無外耳廓,耳孔甚小。前肢鰭狀,後肢退化。一角鯨屬於齒鯨類,一般體長4米~5米,體重900公斤~1600公斤,腹白背黑,是小型鯨類。它的繁殖率較低,一般3年產一仔,孕期15個月,哺乳20個月。在胚胎中,一角鯨本有16枚牙齒,但都不發達,至出生時,多數牙齒都退化消失了,僅上頜的兩枚保留下來。而雌鯨的牙始終隱於上頜之中,只有雄鯨上頜左側的一枚會破唇而出,像一根長桿伸出嘴外。 不過也有人偶然發現有兩枚同時長出的,但數量極少。
生物學特性:
雄一角鯨會以長牙互相較量,不論在水中或海面上,發出的聲音就像兩根木棒互擊。年輕的雄鯨經常嬉戲打鬥,但很少刺戳對方。最強的雄鯨,通常也是長牙最長、最粗者,可以與較多的雌鯨交配。一角鯨經常為急速結凍的冰層所困,它們不利用長牙,而是利用以頭部撞出所需的呼吸孔。當雄鯨浮到海面呼吸時,偶爾可見到長牙,但一般會在水面以下。一角鯨的社會地位與其長牙有關。成群的大型雄鯨大都停留在比雌鯨或仔鯨距離岸邊稍遠的外海海域。大多數的雌鯨都沒有長牙。
習性:
作為受保護的北極物種,獨角鯨是群居動物,主要生活在大西洋的北端和北冰洋海域,在格陵蘭海也發現少量的獨角鯨。因紐特人喜歡獵取獨角鯨的長牙、肉和皮。科學家早就知道,獨角鯨可以在海里以近乎垂直的角度下潛大約900米,而且每天多次重復這樣的動作,絕對稱得上是潛水高手。
一角鯨常是雌雄和幼鯨一起活動。從數頭到十幾頭不等,有時也有數百乃至數千頭一起的大群。每年當冰雪消融以後,一角鯨會成群結隊進入海灣覓食、交尾、嬉戲。也正是此刻,它們往往要遭到當地人的捕獵。
一角鯨最誘人之處,是被稱為「角」的獠牙,當雄鯨性成熟時,這顆牙齒按反時針方向像螺旋一樣朝左扭著向前生長。一角鯨長5-6米,這顆牙可長達3米,它在人們眼中很有神秘色彩。古代歐洲的王公貴族把它看成寶物,用鯨牙做成酒杯以檢驗酒是中否有毒,或用它做傢具、飾物以顯示華貴和富有。更有人把它看成靈丹妙葯,用它醫治百病。其實,最終其使用價值的,還是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他們用它做魚杈和矛頭,用來捕獵。由於人們對鯨牙的迷信,從而使鯨牙價格昂貴,求之難得,同時也成了一角鯨災難的根源。許多人為得到獠牙,對一角鯨大肆獵捕,使其數量大減,以至有關國家不得不採取措施加以保護。
其實,一角鯨真正有實用價值的並非是牙,而是皮肉。它那肥胖的軀體皮下,有5厘米~10厘米厚的脂肪可提煉大量鯨油,北極附近的愛斯基摩人以它為食或用來取暖;它的皮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是人體不可缺少又不能合成的物質。據分析,每100克鯨皮中含維生素C31.8毫克,而一個人每天只需要50毫克。其他地區的人大多從鮮菜、水果中攝取,北極高寒,果菜奇少,愛斯基摩人就生吃一角鯨的皮和肉來作補充。有人譯出「愛斯基摩」就是「吃生肉」的意思,所以愛斯基摩人吃生肉就不足為奇了。
編輯本段
長牙的用處
事實上一角鯨的長牙十分脆弱,並不十分堅硬。雌一角鯨也有20厘米長、手指那樣粗的牙桿,不過隱於上頜而不見,當一頭雄性幼一角鯨長到一歲時,左牙便刺破上唇向前翹出,最後長出一根長達3米,基部周長為20厘米、空心、螺旋形的長牙,在自然界獨一無二。
一角鯨的長牙對一角鯨來說起什麼作用呢?對此人們紛紛提出假設或推測:有人說它是進攻或防禦的武器;有人說那是鑿冰用的冰鑿;有人說它是雄性一角鯨的第二性徵;有人說它是雄性一角鯨「聲音決斗」的工具……種種猜測,目前尚無法實驗證實。不過一角鯨的角的葯用價值卻廣為傳頌並得到認可。一角鯨長牙的價格因此而急劇上升,同時也因此而遭到人類的大量捕殺。
編輯本段
長牙的研究
許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對產於北極地區的鯨——獨角鯨迷戀不已,同時又困惑不解:這種身材並不大的鯨竟然長著長長的螺旋狀牙齒,最長的可達2.7米!過去,人們把獨角鯨看成是傳說中的獨角獸的化身,一些國家的王室甚至把鯨牙當成驅魔與解毒的工具。獨角鯨的這根長牙究竟有什麼用處,科學家們對此幾乎一無所知。然而最近,他們在揭開獨角鯨的3米長牙之謎方面終於有突破性進展。
牙科醫生公布重要發現
雖然名為「獨角鯨」,但它前部伸出的那根長長的東西並不是角,而是牙。
獨角鯨的重量達到1000公斤~1600公斤,體長可以達到4米~4.5米,這還沒有將它的長牙計算在內。
這種海洋哺乳動物的長牙究竟有什麼用處?這個問題一直讓科學家困惑不解,因為它雖然名為牙齒,可是與一般意義上的牙齒原則格格不入。它的長度幾乎是獨角鯨體長的二分之一,一般從雄性獨角鯨訴上頜和嘴的左側長出。可以想像一下,假如一個2米高的人,長著一個1米長的牙,那會是個什麼樣子。
此外,同大象和疣豬的彎曲牙齒不同的是,獨角鯨的牙齒天生就是直的。上面有螺旋花紋,繞著同一個軸心向左旋轉。科學家猜測,這種螺旋式長牙可能使破裂降低到最低程度,以前的研究也顯示,這種螺旋有助於獨角鯨在發育階段長得更直。
獨角鯨的牙齒還有一個獨特的地方,就是有性別之分。這種長牙在雄性獨角鯨上很常見,但雌獨角鯨並不長這種長牙。雌獨角鯨的牙齒也會露出來,但很短。
從里到外看長牙
通常情況下,哺乳動物的牙齒裡面是軟的,外層則很硬,這是為了抗磨損。可是,馬里蘭州蓋瑟斯堡國家標准和科技研究院帕芬巴格研究中心的紅外顯微專家納奧米·艾德爾曼,用一種特別的技術繪制出獨角鯨長牙的橫切面,細致到可以看見細胞挨細胞。她發現了獨角鯨的長牙的內部構造與其他哺乳動物有很大不同。
獨角鯨的長牙含有和其他哺乳動物的牙齒相似的物質,包括牙質、牙髓和牙骨質,但它是從里向外構建而成的。一層高度礦物化的物質包在最裡面的牙髓上,像一根鋼筋。長牙的外面只有頂端有牙釉,實際上礦物質含量較少,更多的是蛋白質。在其他哺乳動物的牙齒里,牙骨質通常是一層將牙齒與骨頭綁定在一起的東西。但獨角鯨長牙的牙骨質常年泡在海水裡,這種牙齒和我們以前見識的牙齒是不同的。科學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獨角鯨牙齒的這一「反構造」特性賦予了牙齒更大的彈性,可以有助於吸引震動,在深潛時抵抗巨大的水壓。
科學家認為,獨角鯨的長牙非同尋常的質量對現代牙科和生物材料而言可能具有深遠的意義。要找到一種既柔韌又結實的材料很不容易,但獨角鯨的身上便長出了這種材料。
感知周圍的環境
關於獨角鯨長牙的用途問題,科學家們莫衷一是,逐漸衍生出很多自相沖突的理論。有人說它用於展示其強大的進攻性,也有人說用於打破冰層。
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研究人員找到了牙管和牙齒基本結構的證據,這種結構包括人在內的幾乎所有牙齒里都有,牙管則是細胞生長過程中的殘留物,將數以百萬的微小的神經從牙齒中樞神經與牙齒外層全都連在一起。
人類口腔中的牙管對過冷的東西十分敏感,這些牙管通常會被牙釉包裹,只有不經意暴露出來時,我們才會感到不舒服和疼痛,比如說出現蛀牙。但獨角鯨的牙管卻穿透牙齒的最外層,直接暴露在外界,感受著北極的寒冷環境。結果,雖然外觀很單調,但獨角鯨的長牙實際上充當了一種表面十分敏感的細胞膜的角色。它的牙管內含有類似血漿的溶液,其中一種解釋是,它是用來感知海水的鹹度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制式設備,對這一理論進行試驗,觀察獨角鯨的長牙接觸到鹽液時,獨角鯨的大腦活動情況。他們發現,獨角鯨的活動與冰層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而冰層的形成又影響到海水的鹹度,獨角鯨在幾英里以外可能就感覺到了海水的細小變化。
人類的牙齒已經進化了,所以我們會有意避免過冷的東西刺激牙管。可是獨角鯨生活在冰冷的北極海水和巨大的水壓下,獨角鯨的牙管為什麼要故意暴露在外面呢?如果人類也出現這樣的情況,從進化論的角度講,目的只有一個:為了生存。
研究重點是揭開謎團
未來的野外考察隊將把重點放在解剖和感官研究上。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目前正在利用CT(X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和MRI(磁共振成像)對一雌一雄兩頭獨角鯨的頭部進行掃描。由斯密森研究院組成的解剖小組本月將集中起來,對仍然沒有找到答案的問題,比如獨角鯨的長牙是如何進化的、為什麼要這樣進化等問題進行重點研究。他們認為,研究獨角獨角鯨屬於齒鯨類,一般體長4米~5米,體重900公斤~1600公斤,腹白背黑,是小型鯨類。它的繁殖率較低,一般3年產一仔,孕期15個月,哺乳20個月。在胚胎中,一角鯨本有16枚牙齒,但都不發達,至出生時,多數牙齒都退化消失了,僅上頜的兩枚保留下來。而雌鯨的牙始終隱於上頜之中,只有雄鯨上頜左側的一枚會破唇而出,像一根長桿伸出嘴外。 不過也有人偶然發現有兩枚同時長出的,但數量極少鯨的長牙為什麼與眾不同是這項研究最迷人的地方。
⑦ 關於鯨魚的圖片和資料
海洋中的巨獸
鯨鯨
的拉丁學名是由希臘語中的「海怪」一詞衍生的,由此可見古人對這類棲息在海洋中的龐然大物所具有的敬畏之情。其實,鯨的體形差異很大,小型的體長都有6米左右,最大的則可達30米以上,最重的重量可達170噸以上,最輕的也有2000公斤。
外形特徵:
它們中的大部分種類生活在海洋中,僅有少數種類棲息在淡水環境中,體形同魚類十分相似,體形均呈流線型,適於游泳,所以俗稱為鯨魚,但這種相似只不過是生物演化上的一種趨同現象。因為鯨類動物具有胎生、哺乳、恆溫和用肺呼吸等特點,與魚類完全不同,因此屬於哺乳動物。鯨魚一分鍾的心跳一般9~10次。
其他種類:
鐮鰭海豚、鐮鰭斑紋海豚、短吻海豚。吻突很短,但與額部界線清楚。背鰭高大醒目,呈鐮狀後曲,基部幅廣。體背部黑色或黑灰色,腹部白色,頭前部和上頜黑色,下頜僅吻端黑色,其餘白色。體側眼後達腹側為白色或灰白色,沿背路基下側至尾基的體側為從白色帶,口角至鰭櫛前基。並越過路肢後基全肛門間有一黑帶。背鰭前部1/3為黑色,後半部全為灰白色。鰭肢同樣前緣部黑色,後緣部灰色。尾鰭上下方皆為黑色或黑灰色。體色變異較大。上下須每側有齒23~36枚。成體體長可達2.5米,雄性稍大於雌性,體重可達180公斤。多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的大群,攝食時分成小群,休息或移動時又匯集成大群。性活潑,游泳速度快,常躍出水面。體長1.8米左右。食餌主要為小型集群性魚類和烏賊。虎鯨
我國東海、南海均有分布。鯨是海獸中的重要成員,體形像魚,俗稱鯨魚。鯨的種類很多,全世界有80餘種,我國海域有30多種。一般都將它們分為兩類。一類口中有須無齒,稱須鯨,共11種;另一類口中有齒無須,叫齒鯨,共70多種。鯨的體長從1米到30多米不等。
共同特點:
鯨類動物的共同特點是體溫恆定,大約為35.4℃左右。皮膚裸出,沒有體毛,僅吻部具有少許剛毛,沒有汗腺和皮脂腺。皮下的脂肪很厚,可以保持體溫並且減輕身體在水中的比重。頭骨發達,但腦顱部小,顏面部大,前額骨和上頜骨顯著延長,形成很長的吻部。頸部不明顯,頸椎有癒合現象,頭與軀干直接連接。前肢呈鰭狀,趾不分開,沒有爪,肘和腕的關節不能靈活運動,適於在水中游泳。後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殘跡,呈殘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鰭,末端的皮膚左右向水平方向擴展,形成一對大的尾葉,但並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狹長的尾幹部逐漸變細,最後在進入尾鰭之前消失。尾鰭和魚類不同,可作上下擺動,是游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種類還具有背鰭,用來平衡身體。它們的骨骼具有海棉狀組織,體腔內有較多的脂肪,可以增大身體的體積,減輕身體的比重,以增大浮力。露脊鯨
它們的眼睛都很小,沒有淚腺和瞬膜,視力較差。沒有外耳殼,外耳道也很細,但聽覺卻十分靈敏,而且能感受超聲波,靠回聲定位來尋找食物、聯系同伴或逃避敵害。外鼻孔有1—2個,位於頭頂,俗稱噴氣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後者進化程度越高。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葉肺,其中有許多毛細血管,富有彈性,能有助於氧的流通,適應在水面上進行的氣體交換,每隔一段時間需要浮出水面來進行換氣,也能潛水較長時間。肋骨有10一20對。胃分為4個室。腎臟大多為瘤狀。雄獸的睾丸位於腹腔內。雌獸在水中產仔和哺乳,子宮為雙角形,有一對乳房,位於生殖裂兩側的乳溝內,有細長的乳頭,乳汁中含有豐富的鈣、磷和大量的脂肪。幼仔在胚胎期間都具有牙齒,但須鯨類的牙齒到出生的時候則被須所取代,齒鯨類的牙齒則將終生保留。獨角鯨
鯨魚是群集動物,它們通常成群結隊的在海里生活,可是當鯨魚呼吸時,就需要游到水面上來,這時鯨魚是利用頭上的噴水孔來呼吸,呼氣時,空氣中的濕氣會凝結而形成我們所熟悉的噴泉狀。專家們甚至可以從水噴出的高度、寬度及角度,來辨識鯨魚的種類。鯨魚的種類很多,大致分成齒鯨和須鯨兩大類。鯨魚的表皮下有著極厚的脂肪層,那就是俗稱的鯨油,它可以使鯨體保持溫暖,而且也能貯存能量以供應不時之需。由於鯨魚體內擁有許多特殊的構造,使它能夠長時間的在水中屏庄呼吸、減慢心跳速度,因此當它沈到海底,總要經過一段長時間後,才會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貯存氧氣的構造外,當身體某個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時,體內還會有集中供應的特殊機能。
編輯本段鯨的特點
鯨類動物的共同特點是體溫恆定,大約為36.0℃左右。皮膚裸出,沒有體毛,僅吻部具有少許剛毛,沒有汗腺和皮脂腺。皮下的脂肪很厚,可以保持體溫並且減輕身體在水中的比重。頭骨發達,但腦顱部小,顏面部大,前額骨和上頜骨顯著延長,形成很長的吻部。頸部不明顯,頸椎有癒合現象,頭與軀干直接連接。前肢呈鰭狀,趾不分開,沒有爪,肘和腕的關節不能靈活運動,適於在水中游泳。後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殘跡,呈殘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鰭,末端的皮膚左右向水平方向擴展,形成一對大的尾葉,但並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狹長的尾幹部逐漸變細,最後在進入尾鰭之前消失。尾鰭和魚類不同,可作上下擺動,是游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種類還具有背鰭,用來平衡身體。它們的骨骼具有海綿狀組織,體腔內有較多的脂肪,可以增大身體的體積,減輕身體的比重,增大浮力。它們的眼睛都很小,沒有淚腺和瞬膜,視力較差。沒有外耳殼,外耳道也很細,但聽覺卻十分靈敏,而且能感受超聲波,靠回聲定位來尋找食物、聯系同伴或逃避敵害。外鼻孔有1—2個,位於頭頂,俗稱噴氣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後者進化程度越高。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葉肺,其中有許多毛細血管,富有彈性,能有助於氧的流通,適應在水面上進行的氣體交換,每隔一段時間需要浮出水面來進行換氣,也能潛水較長時間。肋骨有10一20對。胃分為4個室。腎臟大多為瘤狀。雄獸的睾丸位於腹腔內。雌獸在水中產仔和哺乳,子宮為雙角形,有一對乳房,位於生殖裂兩側的乳溝內,有細長的乳頭,乳汁中含有豐富的鈣、磷和大量的脂肪。幼仔在胚胎期間都具有牙齒,但須鯨類的牙齒到出生的時候夷鯨
則被須所取代,齒鯨類的牙齒則終生保留。鯨類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他具有和陸上哺乳動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例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具備了一些為適應水生環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構造。鯨在分類「屬於動物界(kingdomAnimel)、脊索動物門(phylumChordata)、哺乳綱(classMammrha)、鯨目(orderCetacea)。一隻鯨魚一分鍾心跳只有九下,因為鯨類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它具有和陸上哺乳動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也是用肺呼吸,它能夠長時間的在水中屏庄呼吸、減慢心跳速度.所以才能長時間潛伏在水中。鯨目之下又區分為兩個亞目,分別是須鯨亞目(suborderMysticeti,blaleenwhales)和齒鯨亞目(suborderOdo-ntoceti,toothedwhales)。這兩大類的分群,再學術上主要是依據它們攝食方式之不同而定,須鯨亞目主要的形態特徵:是沒有牙齒,但是有具大的鯨須,可用來篩選浮游生物.所以為濾食性。齒鯨亞目的主要特徵:為有牙齒,掠食性,其牙齒的數目與排列方式受到食性的影向會有不同,全世界現存有13科約79種。藍鯨
編輯本段鯨的特性:
鯨雖然有魚字,其實它並不是魚類,而是哺乳類動物,它有許多和魚類極不相同的特性,例如一般魚類是左右擺動尾鰭來使身體前進,而鯨魚卻是以上下擺動尾鰭的方式前進。它們利用前端的鰭狀肢來保持身體平衡及控制力向,有些鯨魚背部的上端還有能保持身體垂直的鰭呢!鯨和魚最大的區別是鯨和人一樣有鼻孔,用肺來呼吸,魚類是用鰓呼吸的;鯨的皮膚很光滑,沒有鱗片,魚類一般都長著鱗片;鯨是溫血動物,魚是冷血動物;魚是卵生的,鯨直接生下幼鯨來;母鯨在肚子下面有兩個乳房,幼鯨靠吃媽媽的奶長大,它們餓了的時候,就用嘴去擦媽媽的乳房,母鯨用強力將乳汁直接噴到幼鯨的嘴裡。鯨是群集動物,它們通常成群結隊的在海里生活,可是當鯨魚呼吸時,就需要游到水面上來,這時鯨魚是利用頭上的噴水孔來呼吸,呼氣時,空氣中的濕氣會凝結而形成我們所熟悉的噴泉狀。專家們甚至可以從噴水的高度、寬度及角度,來辨識鯨魚的種類呢!鯨魚的種類很多,大致分成齒鯨和須鯨兩大類。鯨的表皮下有著極厚的脂肪層,那就是俗稱的鯨油,它可以使鯨體保持溫暖,而且也能貯存能量以供應不時之需。由於鯨魚體內擁有許多特殊的構造,使它能夠長時間的在水中屏住呼吸、減慢心跳速度,因此當它沉到海底,總要經過一段長時間後,才會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貯存氧氣的構造外,當身體某個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時,體內還會有集中供應的特殊機能呢!弋鯨
須鯨噴出的水柱又高又細,齒鯨噴出的水柱又粗又矮,一些人甚至可以根據水柱來判斷鯨魚的種類呢!鯨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有的鯨身體很大,最大的體長可達30米。鯨的體形像魚,呈梭形。頭部大,眼小,耳殼完全退化。頸部不明顯。前肢呈鰭狀,後肢完全退化;多數種類背上有鰭;尾呈水平鰭狀,是主要的運動器官。有齒或無齒。鼻孔一或二個,開在頭頂。成體全身無毛(有許多種類只在嘴邊尚保存一些毛)。皮膚下有一層厚的脂肪,可以保溫和減小身體的比重。用肺呼吸,在水面吸氣後即潛入水中,可以潛泳10~45分鍾。一般以浮游動物、軟體動物和魚類為食。胎生,通常每胎產一仔,以乳汁哺育幼鯨。但許多人分其為魚類,事實上它們不是魚類而是哺乳動物。分布在世界各海洋中。鯨,世界各海洋均有分布。它是水棲哺乳動物,用肺呼吸,其種類分為兩類,須鯨類,無齒,有鯨須,鼻孔兩個,像長須鯨,藍鯨、座頭鯨、灰鯨等;齒鯨類,有齒,無鯨須,鼻孔一個,像抹香鯨、獨角鯨、虎鯨等。海洋中絕大部分氧氣和大氣中60%的氧氣是浮游植物製造的。須鯨卻能滅浮游植物的勁敵——浮游動物。另外,齒鯨也有助於保持魚類的生態平衡。齒鯨的食物就是以魚為食的大型軟體動物。因此世界上沒有鯨,人類就要滅亡。抹香鯨
鯨的繁殖能力很差,平均兩年才生下一頭幼鯨。由於人類的捕殺和環境的污染,鯨的數量已經劇烈減少。如,在20世紀的藍鯨,有近36萬頭被殺戮,目前僅存不到50頭。在地球上生活了5000多萬年的鯨,許多種類已經瀕臨滅絕。鯨類動物的祖先原來也是在陸上用四肢行走的動物,可能是主要生活在海濱一帶的食蟲類或食肉類,後來由於被水中的魚類等食物所吸引,經過漫長的歲月,又從陸地回到了海洋,並逐漸適應了海洋生活。最早的鯨是出現在大約5500萬年前的始新世中期的始鯨、始齒鯨和始新世後期的原鯨等,它們和現存的鯨比較,頭骨比較小,鼻孔位於頭部的前方,尚未移至頭的上方,牙齒和古代的食蟲類、肉齒類的牙齒差不多,都是44枚或不足44枚,齒形、頭骨也很相像等,僅有少數不同點,但它們已經具有適應在海水中生活的、與魚類相似的體形。座頭鯨
美國阿拉巴馬州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學家馬克-尤荷恩解釋,「鯨尾片的出現也許是鯨從陸地走向海洋轉變的最後一步。」為了探索這一神秘的過程,尤荷恩對最新發現的古化石進行了分析研究。這些古化石是由一些業余骨頭愛好者於阿拉巴馬州和密西西比州的河岸邊發現的,是沃洛特喬治亞古鯨死後所形成的骨頭化石。沃洛特喬治亞古鯨生存於大約4000萬年以前,游弋於北美墨西哥灣海域。這種古鯨身長大約3.7米,主要依靠其鋒利的牙齒捕食魚類為生。已知的最早長有尾片的鯨與沃洛特喬治亞古鯨屬近親關系。但尤荷恩卻發現,當沃洛特喬治亞古鯨從其他鯨類分離出來僅僅200萬年後,很明顯沒有尾片。尤荷恩重點分析了一種新發現的大約5厘米長的尾部椎骨。這種椎骨是沃洛特喬治亞古鯨大約20根尾部椎骨中的一根。經分析發現,這種椎骨與鯨尾片附近的椎骨並不相象。於是尤荷恩認為,沃洛特喬治亞古鯨主要是依靠擺動自己的後腳來游泳。以往的研究也都認為這種古鯨有著巨大的臀部,表明它們也長有巨大的後腿。奇怪的是,科學家們還發現它們的骨盆與脊椎骨並沒有相連。直到現在,這一現象仍然是個未解之謎。尤荷恩說,「我們所證實的觀點就是,這種古鯨在水中主要是依靠擺動臀部,通過腳部劃水進行游泳。這與現代鯨的游泳方式很相近,不過現代鯨主要依靠身體的起伏波動進行游泳。」
編輯本段進化史
在生物的進化史上,從古代的陸上四足動物到現今的水中哺乳動物,一直缺少了一環。因此,學者們認為,上述發現的古鯨化石恰恰填補了這一空缺。然而,古鯨為什麼要從陸上遷到水中呢?原來,古鯨生殖及哺育後代的活動都是在陸地上進行的,就如現在的海獅、海狗、海豹等兩棲動物一樣。但是,生物的進化往往受環境變化的影響,大約在5000萬年以前,由於水中的食物和掠食者的比例相對於陸地環境更易於古鯨生存,它們便開始進入水裡;大約在距今1000萬年時,古鯨的後代進化得與現代鯨非常相似,它們長著尾巴和短短的脖子,後足也退化為鰭狀的附屬物,從此它們就不再上岸來了。
⑧ 鯨的資料和圖片
鯨是哺乳動物,是海洋中最大的動物。有的鯨身體很大,最大的體長可達30多米,最小也超過5米。目前,已知最大的鯨約有16萬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00公斤,我國發現了一頭近4萬公斤重的鯨,約有17米長.鯨的體形像魚,呈梭形。頭部大,眼小,耳廓完全退化。頸部不明顯。前肢呈鰭狀,後肢完全退化;多數種類背上有鰭;尾呈水平鰭狀,是主要的運動器官。有齒或無齒。鼻孔一或二個,長在頭頂上。整個身子沒有毛(有許多種類只在嘴邊尚殘餘一些毛)。皮膚下有一層厚的脂肪,可以保溫和減小身體的比重。用肺呼吸,在水面吸氣後即潛入水中,可以潛泳10~45分鍾。一般以浮游動物、軟體動物和魚類為食。胎生,通常每胎產一子,用乳汁哺育幼鯨。但許多人分其為魚類,事實上它們不是魚類而是哺乳動物。分布在世界各海洋中。 鯨的繁殖能力很差,平均兩年才產下一頭幼鯨。由於人類的捕殺和海洋環境的污染,鯨的數量已經急劇減少。如,鯨類中體型最大的藍鯨,在20世紀有近36萬頭被殺戮,目前僅存不到50頭! 鯨在世界各海洋均有分布。它是水棲哺乳動物,用肺呼吸,其種類分為兩類,須鯨類,無齒,有鯨須,鼻孔兩個,有長須鯨,藍鯨、座頭鯨、灰鯨等種類,比較溫和;齒鯨類,有齒,無鯨須,鼻孔一般一到兩個,有抹香鯨、獨角鯨、虎鯨等種類,比較兇猛。海洋中絕大部分氧氣和大氣中60%的氧氣是浮游植物製造的。須鯨卻能滅浮游植物的勁敵——浮游動物。另外,齒鯨也有助於保持魚類的生態平衡。齒鯨是以魚為食的大型軟體動物。因此世界上沒有鯨,人類就會滅亡。 鯨類動物的共同特點是體溫恆定,大約為35.4℃左右。皮膚裸出,沒有體毛,僅吻部具有少許剛毛,沒有汗腺和皮脂腺。皮下的脂肪很厚,可以保持體溫並且減輕身體在水中的比重。頭骨發達,但腦顱部小,顏面部大,前額骨和上頜骨顯著延長,形成很長的吻部。頸部不明顯,頸椎有癒合現象,頭與軀干直接連接。前肢呈鰭狀,趾不分開,沒有爪,肘和腕的關節不能靈活運動,適於在水中游泳。後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殘跡,呈殘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鰭,末端的皮膚左右向水平方向擴展,形成一對大的尾葉,但並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狹長的尾幹部逐漸變細,最後在進入尾鰭之前消失。尾鰭和魚類不同,可作上下擺動,是游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種類還具有背鰭,用來平衡身體。它們的骨骼具有海棉狀組織,體腔內有較多的脂肪,可以增大身體的體積,減輕身體的比重,增大浮力。 弋鯨
它們的眼睛都很小,沒有淚腺和瞬膜,視力較差。沒有外耳殼,外耳道也很細,但聽覺卻十分靈敏,而且能感受超聲波,靠回聲定位來尋找食物、聯系同伴或逃避敵害。外鼻孔有1—2個,位於頭頂,俗稱噴氣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後者進化程度越高。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葉肺,其中有許多毛細血管,富有彈性,能有助於氧的流通,適應在水面上進行的氣體交換,每隔一段時間需要浮出水面來進行換氣,也能潛水較長時間。肋骨有10一20對。胃分為4個室。腎臟大多為瘤狀。雄獸的睾丸位於腹腔內。雌獸在水中產仔和哺乳,子宮為雙角形,有一對乳房,位於生殖裂兩側的乳溝內,有細長的乳頭,乳汁中含有豐富的鈣、磷和大量的脂肪。幼仔在胚胎期間都具有牙齒,但須鯨類的牙齒到出生的時候則被須所取代,齒鯨類的牙齒則終生保留。 鯨類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他具有和陸上哺乳動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例 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配備了一些為適應水生環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構造。 鯨目之下又區分為兩個亞目,分別是須鯨亞目(suborderMysticeti,blaleenwhales)和齒鯨亞目(suborderOdo-ntoceti,toothedwhales) 。這兩大類的分群,再學術上主要是依據它們攝食方式之不同而定,須鯨亞目主要的形態特徵是沒有牙齒,但是有具大的鯨須,可用來篩選浮游生物,所以為濾食性。齒鯨亞目的主要特徵為有牙齒,掠食性,其牙齒的數目與排列方式受到食性的影向會有不同,全世界現存有13科約79種。 鯨魚雖然有魚字,其實它並不是魚類,而是哺乳類型的動物,它有許多和魚類極不相同的特性,例如一般魚類是左右擺動尾鰭來使身體前進,而鯨魚卻是以上下擺動尾鰭的方式前進。它們利用前端的鰭狀肢來保持身體平衡及控制力向,有些鯨魚背部的上端還有能保持身體垂直的鰭。 鯨魚是群集動物,它們通常成群結隊的在海里生活,可是當鯨魚呼吸時,就需要游到水面上來,這時鯨魚是利用頭上的噴水孔來呼吸,呼氣時,空氣中的濕氣會凝結而形成我們所熟悉的噴泉狀。專家們甚至可以從水噴出的高度、寬度及角度,來辨識鯨魚的種類。鯨魚的種類很多,大致分成齒鯨和須鯨兩大類。 鯨魚的表皮下有著極厚的脂肪層,那就是俗稱的鯨油,它可以使鯨體保持溫暖,而且也能貯存能量以供應不時之需。由於鯨魚體內擁有許多特殊的構造,使它能夠長時間的在水中屏庄呼吸、減慢心跳速度,因此當它沈到海底,總要經過一段長時間後,才會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貯存氧氣的構造外,當身體某個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時,體內還會有集中供應的特殊機能。 由於人類的捕殺,目前全世界13種鯨中已有至少5種瀕臨滅絕。為保護鯨類,國際捕鯨委員會自1986年起禁止商業捕鯨活動,但1987年這一禁令出現松動,允許「以研究為目的」的限量捕鯨活動。盡管遭廣泛反對,有一些國家(尤其是日本)每年仍以「科學研究」為名大量捕殺鯨類。 鯨每隔一段時間樣到水面上來呼吸。它的鼻孔是在頭頂上。浮出水面時,會噴出水柱。不同的鯨的水柱也會一不樣。須鯨噴出的水柱又高又細,齒鯨噴出的水柱又粗又矮,有經驗的人一看水柱便可以推算出鯨的種類、大小和年齡。我們也知道了鯨不是魚類。 「鯨」這個漢字的造法明白地表示,古人認為鯨是一種大魚,「鯨魚」一詞就更不用說了。我們不能責怪造字者缺乏生物學常識,因為包括鯨、海豚和鼠海豚(體型較小的海豚)在內的鯨類動物(cetaceans)實在是同魚太像了:長長的身體呈流線型,尾巴的形狀像葉片,後肢退化縮小到沒有、只在身體內部還能尋到一點殘跡,這些特徵無一不是適於水中生活的。 夷鯨
科學家認為,哺乳動物大約與恐龍差不多同時登上進化的舞台,在巨大爬行動物橫行的年代裡生活得不甚得意,直到一場大滅絕事件——通常認為是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上地球——毀滅了恐龍家族,才因禍得福地興盛起來。 在5000至6500萬年前的第三紀,所有的哺乳動物都生活在陸地上,現代鯨類動物的祖先也不例外。由於某種原因,一些憑借四肢在大地上奔跑的動物,於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開始回歸河流和海洋,在不足800萬年的時間里,體型和生活習性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這些發現特別是巴基斯坦古鯨(Pakicetidae)已經足夠讓科學家激動,因為它們是陸生哺乳動物與現代鯨類動物之間的過渡型,再次為進化論提供了優美的證據。不過,這些過渡型化石更加偏向於鯨那一邊,要麼能夠水陸兩棲,要麼完全適應海洋生活。有兩個重要的問題未能解答:鯨類動物的陸地祖先——那些只會奔跑不會游泳的最原始的鯨類動物,是什麼樣子?世上現存的哺乳動物中,哪一種與鯨類的親戚關系最近? 科學家致力於更詳細地鯨類動物的進化歷程,不同專業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根據化石的牙齒和耳朵特徵,古生物學家傾向於認為,鯨與一種生活在第三紀、現已滅絕的有蹄動物mesonychians血緣最近。研究現存動物DNA特徵的分子生物學家則比較偏愛河馬,認為這種現代偶蹄動物才是鯨最近的親戚。 今年 9 月20日,Thewissen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報告說,他的小組新發現了兩種巴基斯坦古鯨化石,它們完全是陸生的。就在第二天,Gingerich 在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了另兩種也是在巴基斯坦挖出來的古鯨化石,長著發育良好的肢,可以水陸兩棲。(看來每一領域的大腕來來去去也就那麼幾個人,而且這兩位大概有點競爭的意思,同時在兩份地位對等的雜志上發表主題相同的報告,倒也頗為有趣。)兩人的新發現都表明,牛、河馬、豬、駱駝和長頸鹿等偶蹄動物與鯨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對Gingerich來說,提出這個觀點也許稍微多費了一點功夫, 因為他原先主張mesonychians是鯨的近親。 在希臘,「鯨」這個字代表海洋巨獸。我們把鯨類分為兩群: 齒鯨類:有齒的海洋巨獸,如:抹香鯨、逆戟鯨、海豚、鼠海豚。 須鯨類:有胡須的鯨。事實上這些胡須是長在嘴內的折角形齒片,用於過濾水和捕捉鯨所食用的蝦和其它小動物,這些齒片就代替了牙齒。 就整個海獸類而言,以鯨的種類為最多,數量也最可觀。鯨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口中沒有牙齒,只有須的,叫作須鯨;另一類是口中無須而一直保留牙齒的,叫作齒鯨。須鯨的種類雖少,但它們身體巨大,成為人類最主要的捕捉對象,其中有身體巨大、無與倫比的藍鯨,有行動緩慢、頭大體胖的露脊鯨,有喜游近岸、體短臂長、動作滑稽的座頭鯨,還有體小吻尖的小須鯨,等等。齒鯨的種類較多,除抹香鯨外,其餘身體一般都較小,如兇猛無比的虎鯨和海豚。盡管鯨的身體有長短粗細的差別,但一律呈流線型,樣子都像魚,所以人們多稱它為鯨魚。不過,鯨卻是獸類。它也像人一樣,不斷地浮出水面呼吸空氣。有時我們在海面上可以見到鯨呼氣時噴出的一股股白色霧柱,有的高達十餘米,狀如噴泉,十分壯觀。 訓鯨
鯨是終生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對水的依賴程度很大,以致它們一旦離開了水便無法生活。為適應水中生活,減少阻力,它們的後肢消失,前肢變成劃水的漿板。身體成為流線型,酷似魚。因而它們的潛水能力很強,海豚(小型齒鯨)可潛至100-300米的水深處,停留4-5分鍾,長須鯨可在水下300-500米處呆上1小時,最大的齒鯨--抹香鯨能潛至千米以下,並在水中持續2小時之久。1955年發現在厄瓜多附近海中一頭被海底電纜纏死的抹香鯨,其潛水深度達1133米。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附近海域的2200米水深處,發現被電纜纏繞而至死的抹香鯨,這是迄今為止哺乳動物潛水最深的記錄。1969年,一條抹香鯨能在潛游1時52分以後游到海面,人們把它殺死後,在它的肚子里發現了一個小時前剛吞食的一種小鯊魚,據分析,這種鯊魚只生活在3192米的海洋深處。由此可見,抹香鯨可以潛入海洋3000米深處的地方。
鯨的群體
把鯨類分為兩群:
齒鯨:有齒的海洋巨獸,如:抹香鯨、逆戟鯨(又名虎鯨、殺人鯨),它們的牙 鯨
齒非常鋒利。
須鯨:有長須的鯨。事實上這些長須是長在嘴內的折角形齒片,用於過濾水和捕捉鯨所食用的蝦和其它小動物,這些齒片就代替了牙齒。 鯨是胎生哺乳動物,不是魚類。小鯨要吃一年的母乳才能發育成熟。魚類則是卵生的脊椎動物。親魚一般沒有照顧小魚的習性。鯨的「鰭」其實是由四肢演化來的。而魚類則不是。鯨用肺呼吸;魚用鰓呼吸。鯨是恆溫動物;而魚是變溫動物。不能用是否有魚鱗來區別鯨和魚。因為很多魚類也是沒有魚鱗的。 根據種類,須鯨有兩種不同的捕食方法。 脫脂式:如白鯨,在慢慢游動的過程中過濾浮游生物,嘴半開,水從分孔處處流入。 吞食式1:當這種鯨靠近海底一大攤的蝦時,就張大嘴吞食大量的水,裝進可 鯨
以伸長的、折疊的肚子。當嘴閉合時,鯨舌就卷食那些鯨齒片過濾的水。如藍鯨一次可以吞食25000公升的水。 吞食式2:須鯨張大嘴巴把魚蝦和水一同吞進嘴,再經過濾板把水濾出,再把魚蝦吞進肚子。 每年,一些鯨都會離開食物豐富的極地海洋去尋找更加溫暖的海域以便生育後代。它們在非常確定的時期內,經過幾個月的時間,行程數千公里。每個冬天,許多遊客航行萬里,就是為了在夏威夷海和墨西哥灣能遇到它們。對抹香鯨而言,雄性則不能遷徙,因為在繁殖海域區不能找到足夠的槍烏賊這種食物。
鯨的種類
鯨的種類:就整個海獸類而言,以鯨的種類為最多,數量也最可觀。鯨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口中沒有牙齒,只有須的,叫作須鯨;另一類是口中無須而一直保留牙齒的,叫作齒鯨。須鯨的種類雖少,但它們身體巨大,成為人類最主要的捕捉對象,其中有身體巨大、無與倫比的藍鯨,有行動緩慢、頭大體胖的露脊鯨,有喜游近岸、體短臂長、動作滑稽的座頭鯨,還有體小吻尖的小須鯨等等。齒鯨的種類較多,除抹香鯨外,其餘身體一般都較小,如兇猛無比的虎鯨。盡管鯨的身體有長短粗細的差別,但一律呈流線型,樣子都像魚,所以人們多稱它為鯨魚。不過,鯨卻是獸類。它也像人一樣,不斷地浮出水面呼吸空氣。有時我們在海面上可以見到鯨呼氣時噴出的一股股白色霧柱,有的高達十餘米,狀如噴泉,十分壯觀。
⑨ 獨角鯨的呼吸方式是怎樣的該如何用科學解釋
小編自己還是非常喜歡觀察一些自然現象的,而且在自然界中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動物。這些動物都有自己的特徵和自己的生存方式,獨角鯨的呼吸方式是怎樣的呢?該怎麼用科學解釋呢?
小編覺得海裡面的生物也是非常多的,但是小編自己有深海恐懼症,因為深海裡面的動物太大了,所以看起來就非常可怕。但是其實這些鯨魚本身不會傷害人,而且這些鯨魚的聽覺是非常靈敏的,人的耳朵是聽不到這種聲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