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胡潤的元寶財神
個人簡介
胡潤,明嘉靖年間人,山西五台縣陳家莊鄉東峪村「元寶財神」。胡家家譜記載胡潤,潤爺,字濱陽,少年家微,長居東峪,勤儉為富,潤達不吝,故多功德於寺觀廟宇道路,積德行善,幫助接濟貧困人家,鄉人感其功德,將其塑像於陡寺——福田寺大佛殿內東隅,歿後葬於耿家莊西山之陽。胡潤享譽移城河、滹沱河流域,他的許多故事至今流傳在民間,是一位歷史名人。
人物傳說
發 跡
胡潤出生在一個貧寒人家,少年就開始勞動,能吃苦,經常到村東北山上楊門將塔耕種黃土地,那時降水比較豐富,每年穀子長得不錯,穗大顆粒飽滿,有一年秋,穀子又喜獲豐收,快收割前,常發現有一頭大扛尖牛吃穀子,他一發現就攆,一攆牛就朝廣銀溝方向跑,攆了幾次也未攆上,他為此十分生氣,下決心逮住這頭大扛尖牛,於是他整天蹲在地里等著,終於又等到大扛尖牛到他地里吃穀子,他急忙跑過去攆,眼看的就要攆上了,牛一頭鑽進地里不見了,他很奇怪,立即把牛鑽進去的地方做好標記,返身回去拿來鍬,挖開看,不多時,就挖出一大瓮元寶,從此發了大財。
六道半巷子
胡潤娶妻成家後,先後生育七個兒子,兩個女兒,他發大財後,大興土木,修蓋房屋,計劃一個兒子修一道巷子,使每個兒子及其後代都有充足寬敞的房子,規劃很宏偉。當第七道巷子修到一半時,他的一個女兒問他,你修下這么多巷子,賣時怎麼賣?他一聽,心立即涼了半截,「哎,出了敗家子了」,他心裡這么想。於是停止了修蓋,六道半巷子一直流傳至今。在眾多山村中,能像東峪村這樣整齊的街道,古時並不多見。
修繕陡寺福田寺
陡寺福田寺距東峪一公里,唐朝修建,分前寺、後寺,共七個大院,九十多間房子,佔地近20畝,有彩塑75尊,壁畫400多平方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八角閣、大佛殿馳名遠近,其中八角閣裡麵塑的四大天王神像,腳踩八怪,威武高大,亦五台山之所未有。整個寺廟建築群,重檐斗拱、雕梁畫棟、紅柱放光、綠瓦覆頂,有幾株古槐香桐點綴其間,更顯得古樸幽深,富麗典雅。這里每年舉辦的四月十八古廟會是五台縣四大古會之一。
到了胡潤時,由於年代久遠,有的房屋已破舊漏水,甚至倒塌,胡潤出錢對整個寺廟進行了維修,費用一共是一斗四升銀子,施工人員要工錢,胡潤叫手下在大佛殿地上撬起九塊磚,就地挖出一斗四升銀子打了工錢。陡寺(斗四的諧音)即由此得名。後人為紀念這位修繕寺廟有功的「元寶財神」,把他塑像在大佛殿里東十八羅漢一側。
鑿通石窟
石窟位於五台縣東南水灣村附近滹沱河邊交通要道上,在胡潤鑿通石窟前,這里一直是東西交通的天塹,古時候雨水多,河水大,這里一年兩次汛期,一次是春季冰消融化形成的凌汛,一次是雨季洪水汛期,每到汛期,河床上河水暴漲,洪水洶涌,石窟附近河邊上,是幾十丈高的懸崖峭壁,令人頭暈目眩,行人無法攀援行走過去,兩次汛期給當地出行的人們造成近半年的困難,多少代多少能人志士站在這里只能望河興嘆,望懸崖興嘆。
石窟距東峪村三十多公里,傳說有一年,胡潤的一個女兒由一個長工護送,出門走親戚,當走到石窟時,天色已晚,大雨傾盆,不多時,山洪暴發,河水猛漲,胡潤的女兒與長工前過不了河、繞不過山,後退不回來,只好在附近崖堂了住了一夜。第二天才啟程到了親戚家。
走親回來,胡潤得知女兒旅途的遭遇後,小心翼翼的試探著問女兒,「他(長工)沒有把你……」,「乾柴見火,豈能不著」,嬌生慣養的女兒回答說。胡潤一聽,腦袋翁的一下,差點氣得暈過去,此事讓胡潤下決心鑿通石洞,使過往行人不用再愁過河,直接從石窟中行走,於是,他雇了石匠,吩咐挖一斗渣子給一斗米,最後終於鑿通了石窟,使天塹變成通途。兩個石窟高約三米,寬約三米,長近三十米,騾馬馱著東西可通過,是胡潤造福人間的一件功德事,一直被人們稱道傳頌。
與親家比富
胡潤的一個親家是高洪口村的,是當地有名的大財主,距東峪村36公里,一次宴席上,親家兩個幾盅酒下肚,心情便興奮起來,借著酒勁豪氣沖天,胡潤對親家說,「我一個元寶挨一個元寶,一直能排到你高洪口」。親家不甘示弱的說,「我一布袋一布袋的紅小豆,一直能排到你東峪村」。可見胡潤當時富甲一方。
藏寶廣銀溝
胡潤生前把他的巨額銀兩埋藏在東峪村靠山後的廣銀溝,民間流傳:「九麻盒(兩頭小,中間大的壇子)、十八瓮(銀子),能賣了打墒的牛,也甭賣了廣銀溝」。界限東起崖堂門,西至黑石頭約一公里。輩輩都有人刨尋銀兩,但從未聽說有人尋見。
建避伏寨
胡潤還在村西北靠山上一個叫鳳凰頭上的地方修建起避伏寨,用於夏季伏天避伏居住,以度過烈日炎炎的伏天,現今寨上還遺留有碾磨等。
② 駱駝祥子土財主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劉四爺
六十九歲。人和車行的老闆,為人苛刻,祥子的僱主。舊社會的袍哥人物,改良辦起了車場,為人耿直,性格剛強,從不肯在外場失面子。
因為愧於女兒虎妞,凡事都讓她幾分,可他實在不願辛苦成果被祥子繼承去,就跟女兒鬧翻了,後來變賣了一些車享福去了。直到祥子偶然拉他才知道女兒死了,真正感到了孤獨。
③ 舊社會財主叫什麼
老爺,過去都喜歡聽別人叫老爺,還有土地房產多的叫地主,過去周扒皮就是地主,對老百姓非常苛刻,不給吃飯還讓干苦力活,這就是地主惡霸辦的事。
④ 大戶人家的等級分配
大戶人家的等級分配
大戶人家的等級分配,現代生活中,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大多數農村的居民都已經遷居到城市,人們的城鄉差距也越來越小,生活也越來越幸福。下文分享大戶人家的等級分配。
大戶人家等級是怎麼分配
1、排在第一的肯定是老爺,主人和其它家人;
他們基本是與大魚大肉等,好菜燕窩魚翅等,好菜相待
2、大管家;
管家在大戶人家的地位還是比較高的,可以說出了主人家以外,其他的丫環、長工等都歸他管,自然伙食也是不錯了,像牛、羊、豬還是可以吃到的,只是他不能與主人家一起吃,往往都是開小灶的類型。
3、貼身丫鬟、侍從
貼身丫鬟、侍從,一般是比較細心的人、是從的武功也是要比較好的,當然統一都歸管家管理,他們一般可以吃到雞、鴨、魚等肉食。偶爾也可以享受到老爺、小姐、夫人、少爺等賞賜的糕點等
4、家丁、員工
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家丁出了要和丫環打掃院子以外,還要比丫環多干很多活,院工以守護護院為主,平時能吃到的也就是米飯、饅頭等,在過節時有可能可以吃到肉類。
5、長工和短工就不用說了,相當於奴隸了,平時也就是吃一些稀飯、鹹菜之類,算是比較可悲的
有的大戶人家還有師爺,地位基本與大管家平起平座。如給子女聘請有老師,老師的地位有的也很高,在大管家之下,在其他人之上。
現在有大戶人家嗎
有錢且有地位、有影響,並且多是書香門第,家族人員較多。以上的我們就叫他大戶人家。
家庭(Family)是一種以婚姻、血緣或收養等關系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生活單位。家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是指一夫一妻制構成的社會單元;廣義的則泛指人類進化的不同階段上的各種家庭利益集團,即家族。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設置,是人類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制度和群體形式,具有兒童社會化、供養老人、經濟合作等功能。
古代的.時候叫有錢人家一般都是怎麼稱呼的
1、大戶
指有財勢的人家。
①元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四回:「那清河縣里有一個大戶人家,有個使女,小名喚做潘金蓮 。」
②茅盾 《春蠶》一:「這時候, 老通寶家在東村莊上被人人所妒羨,也正象『 陳老爺 家』在鎮上是數一數二的大戶人家。」
2、員外
原指正員以外的官員,後指的地主豪紳。
①元 施耐庵《水滸傳》:結交此間一個大財主趙員外,養做外宅。
②清代 石玉昆《三俠五義》:不多時郭彰帶到,伴當對他,指著白玉堂道:「這是我家五員外。」
3、富戶
指錢財多的人家。亦指錢財多的人。
①清 昭連 《嘯亭雜錄·王述庵書》:「諸生寒士居多,求貸於富戶,乃事理之常。」 意思是各位都是貧寒之士居多,向富戶人家賒貸,也是人之常情。
② 丁玲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三:「可是錢文貴總好像是個天外飛來的富戶,他不像莊稼人。」
4、財主
舊稱佔有大量財產的人,但具有豐富的知識財富的人不在此列。泛指靠剝削為生的富有的人家。
《通俗編·貨財》:「古雲財主,俱對債者而言,非若今之泛稱富室。」意思是古時候說的財主,都是對欠債的人而言的,不是現在泛稱的富戶人家。
5、土豪
1)地方上有錢有勢的家族或個人。
①《宋書·殷琰傳》:「 叔寶者, 杜坦之子,既土豪鄉望,內外諸軍事並專之。」意思是叔寶是杜坦的兒子,也是鄉中有名望的土豪,內外軍事一並專攬。
② 《南史·韋鼎傳》:「州中有土豪,外修邊幅,而內行不軌。」 意思是州中有土豪,外表很守規矩,暗地裡卻不守規矩。
2)特指鄉村中有錢有勢的惡霸。
①清 郝懿行 《晉宋書故·土豪》:「然則古之土豪,鄉貴之隆號;今之土豪,里庶之丑稱。」意思是以前說的土豪,是對鄉中富貴之人的隆重的稱號,現在說的土豪,是鄉里黎庶對之的丑稱。
② 毛澤東 《怎樣分析農村階級》:「軍閥、官僚、土豪、劣紳是地主階級的政治代表,是地主中特別凶惡者。」
6、富家翁
富有的人;富翁。
西漢 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噲諫曰:「 沛公欲有天下邪?欲將為富家翁邪?」意思是樊噲諫言道:」沛公想要取得天下嗎,想要成為富貴之人嗎?「
大戶人家的孩子的特點
大戶人家是大富大貴的人家,大富,不只是物質上的財富多,精神上的財富更多;大貴,不僅社會地位上尊貴,更有精神上、品格上的高貴,仔細分析這些大富大貴的人家,大多有以下特徵:
1、大戶人家一般都很謙虛,平易近人,絕不恃財傲人,嗜權如命,飛揚跋扈。對外尊重眾生,對內民主平等,絕不自我封神,更不搞什麼個人崇拜,一言堂,專制獨裁。
2、大戶人家從不露富,總是低調做人,規矩做事。而有的人總是戴金錶,著寶石,開名車,到處招搖過市,這類人可能有兩糟錢,實質上這類人最不自信,以外在的浮華掩飾內心的惶恐,實質上這些外在的東西正是這些人沒有實力,不自信,沒文化的最好標簽。
3、大戶人家從不張家長,李家短,整天對別人說三道四,評頭論足。而是悶著頭過日子,抬笑臉看世界。
實質上,我們每天在生活中,在電視中,在新聞中都可以見到這樣的人和事,稍微聯想一下,就知道什麼是大戶人家,什麼是小戶家人。
大戶人家和小戶人家培養孩子有什麼區別
1、小戶人家對子女的教育往往粗暴嚴厲,大吼大叫,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是畏首畏尾,無知無行。
2、大戶人家,教育子女往往言傳身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禮義廉恥來教育後代,效果截然不同!家庭教育會一脈相承,家教方式也會傳給後代,良性
3、大戶人家把事看得很平常,小戶人家做起事來慌里慌張。大戶人家重視歷史教育,見多識廣,小戶人家總覺得都過時了。通過一個人做事就能看出涵養、智慧和能力!這些都是骨子裡帶的,很難改變!
4、家教是啟蒙教育,也是奠基教育,一個人一生的習慣和品質往往是在家庭教育中獲得的,有些會影響他的一生!父母把孩子引導走上什麼路,孩子可能就會在這條路上走一生!
⑤ 大財主是什麼意思高分求最正確的答案,謝謝!
解釋如下:
(1)指放債取利的人。
(2)泛指靠剝削為生的富有的人家。
(3)指物主,財物的主人。
出處:
1. 資財的主人。
①南朝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故事》:「有劫賊殺財主,主者捕之。」
②《周禮·秋官·朝士》「凡民同貨財者」 唐賈公彥疏:「雲同貨財者,謂財主出債與生利。」
2. 指佔有大量財產,往往靠剝削為生的富人。
①唐·寒山《詩》之二三三:「我見凡愚人,多畜資財谷……財主忽然死,爭共當頭哭。」
②元·關漢卿 《四春園》第一折:「我當初也是巨富的財主來,喚我做 李十萬 。」
③清李漁《慎鸞交·狠圖》:「自家非別,乃 蘇州 鄉下第一個殷實財主,戶名叫作趙錢孫的便是。」
④王西彥《死在擔架上的擔架兵》:「他和娘在世時領來的比他大三歲的童養媳一起,被莊子里一個財主收留著做僱工。」
《周禮·秋官·朝士》:「凡民同貨財者。」
賈公彥疏:「雲同貨財者,謂財主出債與生利。」《通俗編·貨財》:「古雲財主,俱對債者而言,非若今之泛稱富室。」《唐律疏議》卷十九:「即得闌遺之物,財主來認。」
⑥ 歷史上,非常殘暴的四川大地主劉文彩的後代怎麼樣了
劉文彩是四川地區有名的大地主,那麼他死後是什麼樣子呢?他的家族後代又是怎麼個情況呢?在新中國剛剛成立後不久在大量的藝術創作中,都有著一些以舊社會大地主為原型的藝術形象,他們往往罪大惡極。其中以劉文彩,南霸天,黃世仁和周扒皮這些惡地主形象最為經典,基本上可以看著那個罪惡的社會的縮影,他們利用舊社會的封建制度對百姓進行剝削,建國以後,大家對這些舊社會的殘渣可謂是深惡痛絕他們的後代也受到了牽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幾個地主中的典型代表劉文彩,他的一生是怎麼過的,而且他病逝後又是怎麼安置家室的呢?
說完了他的女人,那麼他的這些個兒女們呢?他的大兒子名字叫劉元龍,他被送進了軍隊里,雖然進了部隊,但是他沉迷吸毒以及賭博,而後來還組織過武裝暴動,但被鎮壓逮捕了,但是憑著叔叔劉文輝的軍界勢力,將他解救出來,後來也因為長時間吸毒和吸煙染上肺癌病逝了。
二兒子名字叫劉元華,他的學歷就比較高了,出自黃埔軍校,出來直後加入了劉文輝的部隊里任職,解放之後,他曾經一度成為一名最底層的勞動工人,文革後他才進入了四川的一家企業里成為了正式的員工,開始了新的生活。
⑦ 財主的拼音
[cái zhu] 。
解釋:(名)原指舊社會佔有大量財產靠剝削為生的人,現也用來比喻有錢的人。
例句:財主正陪著客人,怕客人知道自己不識字,便裝模作樣地看信。
近義:富翁大亨。
反義:窮人。
反義詞窮人:
(1)缺乏或相對地缺乏金錢和財富的人。
(2)經濟上不能自足的人,或必須接受某種公共救濟或私人救濟的人。
讀音:
例句:賈布瓦的窮人們表示,這只不過是滲透進配給系統的非法手段之一。
近義:貧民。
反義:富人、富豪、富翁、財主。
⑧ 世界四大吝嗇鬼
世界名著四大吝嗇鬼:英國莎士比亞喜劇《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國莫里哀喜劇《慳吝人》(《吝嗇鬼》)里的阿巴貢、法國巴爾扎克小說《歐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俄國果戈理小說《死魂靈》里的潑留希金。
一、夏洛克
夏洛克是猶太人,高利貸者,貪婪、吝嗇、冷酷和狠毒;雖然腰纏萬貫,卻從不享用,一心想著放高利貸。極力限制女兒傑西卡與外界交往,使其帶著錢財與情人私奔;無情地虐待剋扣僕人,甚至連飯也不讓人吃飽。
二、阿巴貢
阿巴貢是個典型的守財奴、吝嗇鬼。他特愛泡妞,他不僅對僕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餓著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餓得睡不著覺,便去馬棚偷吃蕎麥。他不顧兒女各有自己鍾情的對象,執意要兒子娶有錢的寡婦,要女兒嫁有錢的老爺。當他處心積慮掩埋在花園里的錢被人取走後,他呼天搶地,痛不欲生,繪畫出一個視錢如命的守財奴形象。
三、葛朗台
葛朗台是個吝嗇鬼。葛朗台一生只戀著金錢,從來只是認錢不認人。侄兒查理為父親的破產自殺而哭的死去活來。然而在葛朗台看來,查理應該傷心的不是父親的死,而是他不僅從此成了一貧如洗的破落子弟,而且還得為死去的父親負四百萬法郎的債。
四、潑留希金
潑留希金是俄國沒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國封建社會行將滅亡的縮影。雖然貪婪吝嗇與葛朗台不相上下,但腐朽沒落則是潑留希金的個性。他實為富豪卻形似乞丐,這個地主蓄有一千以上的死魂靈,然而他本人的吃穿用度卻極端寒傖。
(8)舊社會大財主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名著四大吝嗇鬼:
一、李梅亭
出自錢鍾書作品《圍城》。李梅亭帶著一箱葯卻不肯給同行生病的孫小姐一包仁丹治病;滿口仁義道德卻半路上泡妓女,在鎮上嫖土娼;自己愛打牌卻禁止別人打牌;假裝錢財充公卻私攢買煙買山薯。
二、盧至
出自徐復祚作品《一文錢》。有個大財主名叫盧至,有次出遠門,在路上揀到一文錢,非常高興。但這人非常節儉,捨不得吃,捨不得喝,餓著肚子趕路,樣子非常狼狽。
三、監河侯
出自莊子的《外物》。莊子家裡沒米吃了,只好向監河侯借糧。監河侯說:「行啊。等今年全縣的稅收上來,我就借你三百兩金子。」
四、嚴監生
出自吳敬梓小說《儒林外史》。嚴監生臨死前,手一直指著燈盞里的兩莖燈草不放,直到他的妻子趙氏替他拿走一根,他才安心離去。
⑨ 清代全國排名前16位的大財團
在清代,全國排名前16位的大財團都在山西。據史料統計,僅僅把山西幾個縣域中富戶的家產相加,數量就超過了一億兩白銀。這個數量甚至比當時國庫的存銀還要多,切實稱得上「富可敵國」牎在中國近代史上.
祁縣喬家,是晉商中靠勤勞誠信,白手起家的典型。
喬家始祖喬貴發,祁縣喬家堡人。早年是一個衣不遮體,無依無靠的光棍漢。乾隆初年與一位秦姓結拜兄弟一起走西口,先做當鋪伙計,後開草料鋪,兼做豆腐、豆芽及零星雜貨些生意。乾隆二十年(1755年),當地糧食豐收,他們為給自己磨豆腐、生豆芽做准備,趁糧低價時購存了一批黃豆。不料次年黃豆歉收,價錢高漲,於是把黃豆售出,獲利頗豐。進而擴大經營,開設了客貨棧廣盛公。
到嘉慶時,廣盛公生意十分興隆,但一次經營「買樹梢」蝕本,幾乎倒閉。虧得喬氏平日與當地「相與」誠信往來,信譽尚存,得到來往戶支持,延緩了欠款歸還日期。經多方籌措,又賴廣盛公掌櫃悉心經營,扭虧為盈,復興了喬家基業,遂把「廣盛公」改為「復盛公」。喬家子弟恪守祖訓,嚴守家規,家業日益興旺。而秦姓子弟疏於經營,坐享其成,逐漸抽走股份,最終復盛公幾乎成為喬家獨資。復盛公成為喬姓商號後,買賣興隆,在包頭先後增開復盛全、復盛西等19個門面,有職工四五百人,成為包頭城開辦最早、實力最雄厚的商號,故有「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之說。喬氏依託復字型大小,又向國內各大中商埠發展。光緒十年(1884年)又設大德通、大德恆票號。到清末喬家在全國各地有票號、錢庄、當鋪、糧店等字型大小200多處,有流動資金700多萬兩,加上土地、房產等不動產,總資產達千萬兩以上。
喬貴發一心經商,含辛茹苦,直到30多歲,才娶了一個寡婦,共育三子。長子全德是寡婦程氏帶來的,名德星堂,因非喬貴發親生,這一門沒有什麼起色。二門全義,堂名寧守堂,子弟多入仕途。三門全美,堂名「在中堂」,其次子喬致庸(1818—1907),是喬家一位出類拔萃的人物。他以儒道之尊,「修身、正己、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心,誠信為本,執著追求,艱苦奮斗,不斷開拓,實現了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的理想,為喬家的繁榮立下了大功。喬致庸活到89歲,生有六子,但在他心中各有不足,最終把喬家大業交給了他的孫子喬映霞。喬映霞深受家風祖規熏陶,主持喬家以來,事業心強,治家嚴謹。他針對兄弟與子弟特點,分別立書齋名,曰「不泥古齋」「知不足齋」「日新齋」「自強不息齋」「一日三省齋」等,以資互勉,並明訂家規「五不準」:一不準吸鴉片、二不準納妾、三不準貝者博、四不準冶遊、五不準酗酒等。在喬映霞努力下,喬家大業蒸蒸日上,達到了鼎盛。喬映霞思想比較開明,曾率先剪辮子,動員家族婦女解除纏足陋習,又任過區長、禁煙主任,到了事業的頂峰。清朝末年,喬氏票號業務多被官辦銀行奪走,生意從此走向衰敗。
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 講述的是一部商界英雄的故事。而該劇的主人公則是山西祁縣喬家堡著名商戶「喬家」的第三代喬致庸。喬致庸的一生穿越了大清王朝的晚期,他以喬家這一中的家族事業為舞台,懷抱以商救民、以商富國的夢想,為實現自己青年時代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的宏願,在與其他商家、與家族內部、與達官顯貴、與朝廷,乃至與土匪之間一場長達一生又無所畏懼、錯綜復雜的斗爭。喬致庸憑借自己的勇氣才智和骨子裡透出的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終於使他戰勝了一生中數不盡的劫難,晚年時代終於讓喬家成為對中國經濟有重大影響力的巨商,為民族商業建樹了不朽的功勛。
貨通俄蒙領風騷 外貿世家是常家
榆次的常家,在晉商中以外貿稱著。據「山西外貿志」載:「在恰克圖從事對俄貿易眾多的山西商號中,經營最長,歷史規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車輞常家。常氏一門從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七代,沿襲一百五十多年。尤其在晚清,在恰克圖十數個較大商號中,常氏一門獨占其四,堪稱清代晉商中「外貿世家」。常氏家族經商的始祖常威,當年去張家口經商,從家裡出發時,身不帶分文,一路以為人占卦算命,賺取吃飯住店錢,得以成行。常威有三個兒子,長子常萬圯和三子常萬達,都以經商見長。萬圯一支,即後來所說的「南常」;萬達一支是「北常」。常萬達少年聰慧,長大後隨父到張家口經商,十年如一日,生活儉仆,為人處事誠懇守信,為商界同行所器重。常家從開布鋪,經營布匹、白布走俏、獲得厚利,又擴大規模,兼營茶葉、雜貨,外銷蒙古等地,逐步積累商業資本,設立了大德玉商號。
到乾隆年間,恰克圖被清政府定為中俄貿易的唯一地點。中俄貿易的龐大交易都被壓縮到了恰克圖。常萬達看出了其中蘊藏的巨大商機,他將張家口經營的「大德玉」字型大小改為茶莊,傾其資財來到恰克圖,實現了由內貿到外貿的轉變。常萬達向俄商出口茶葉,兼營綢緞,由俄方引進皮毛、銀錠,有出有進,獲利甚豐。常萬達「滿而不盈,視有若無」,不斷倍厚資本,為常家外貿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事業的發展和資本的增加,常氏先後增設大升玉、大泉玉、大美玉、獨慎玉商號,形成了常氏「玉字」連號,遍布蘇州、上海、漢口等地,獨慎玉還在莫斯科設立了分店。
庚子事變,常氏商業受到一些損失,轉而創辦近代家庭工業,開辦了敦義和蠶桑局、敦睦和織布工廠,獲利頗豐。常氏在山西還向近代工業火柴局、保晉礦務公司、晉華紡織公司投過資。常氏十四世常旭春還擔任了保晉公司第四任總經理。常氏由商業起家,家境富裕後,便轉而讓子弟讀書子儒。常氏八世常吉為縣貢生,是家族中入貢第一人。此後學業有成者延綿不斷。到1921年,常氏有4人赴日留學學成回國,有10人從省內外大學畢業,素稱「世兼儒賈為業」是晉商中少有的「書香門第」。
常氏商業清末、民國初年逐漸衰落,主要是俄商拖欠巨款,加之俄政府巨額征稅,遭受浩劫。據記載,僅在莫斯科所賠累折銀140餘萬兩。辛亥革命後,內外貨款不結,玉字型大小隨之倒閉。
太谷巨富「三多堂」 商鋪規模數曹家
太谷曹家,是明、清之際聲勢顯赫的晉商巨富。
曹氏家族發跡,始於明末清初人曹三喜。當年,曹三喜因生計所迫,隨人到東北三座塔(今遼寧遼陽縣)經商。他先是租地種菜、種豆,後與人合夥磨豆腐,用豆腐渣養豬。待生意興盛後,因曹三喜是外鄉人,合夥者想多佔利潤,只好各自經營。曹三喜認為,自己的名字有「三」字,自己在「三座塔」干一定能成功。他勤勞踏實,以誠待人,生意越做越好,增添了釀酒業、雜貨業、典當業。之後,又在沈陽、四平、錦州等地設立商號,逐步成為省外大商。清兵入關後,曹家的商號又向關內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到道光、咸豐時期,曹家的商號已遍及半個中國,國外發展到莫斯科。經營項目有銀錢業、綢緞、布匹、呢絨、顏料、葯材、皮毛、雜貨、洋貨、釀酒、糧店等等,雇員達37000餘人,總資本達1000餘萬兩。曹家創造出總號轄分號、大小分號連鎖管理辦法,據說,全國各地究竟有多少曹家的商號,連管家的也說不清楚。有鑽營者,未通過曹家同意,擅自打著曹家旗號,借貸資金開設商號,只要在其錢庄、銀號管轄之下,外貸不足2萬兩以下,曹家亦不問所以,可見曹家的財勢之大。
曹三喜致富後,把資產分成七分,給每個兒子各一分。然後,每家出資10萬兩,組成管理處,合資經營,稱為「曹七合」。道光以後,各門逐漸衰落,惟獨「三多堂」興旺發達。「三多堂」為多福多壽多男子之意。在太谷城西北洗村,有三座並排高聳的四層舊式樓,是「三多堂」的標志。這三座樓,牆厚1.5米,高達15米多,三個穿堂大院,布局是「壽」字形,內套15個大院,房屋280間,共計6000多平方米,也是著名的晉商大院。曹氏商業在清末逐漸衰落,辛亥革命後,曹氏在東北各大城市的票號,被奉系軍閥張作霖發行的「奉票」擠兌。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曹氏在東北的票號歸偽滿政府所有。
蔚字五聯競瀟灑 票號世家是侯家
介休侯氏人稱「侯百萬」,史料記載有資產七八百萬兩白銀。侯氏發跡於清康熙年間,十世侯萬瞻,專跑蘇、杭州販賣綢緞、家業發展很快,到他的孫子侯興域時,已成為赫赫有名的大財主了。
侯興域是侯家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他繼承祖業,用心經營,積累百萬。他的三兒子侯慶來更是精明練達,頗有才幹,一手掌家,野心勃勃,首先把在平遙開設的經營綢緞、茶葉、錢幣的蔚盛長、協泰蔚、厚長來、新泰永都改為蔚字型大小,後來又把蔚字型大小改為票號。但侯慶來只活了36歲,他的兒子侯蔭昌接管了家業,在與平遙日升昌票號的競爭中,又把其它蔚字型大小也都改為票號,成為山西赫赫有名的「蔚字五聯號」。經過道光、咸豐到同治,大約三十年間,蔚字型大小聲勢日增,分號遍布全國30多個城市大有後來居上氣勢。
蔚字型大小的財東侯家,歷次分紅都獲得了巨款利潤,有錢有勢,驕奢淫逸。侯蔭昌的姬孫侯奎,是介休有名的揮金如土的闊少年。當時介休有一句諺語,說「介休縣有三不管,侯奎靈哥二大王」,這三個人整日聲色犬馬,競相鬥富,極盡揮霍之事。光緒末年,大清銀行成立後,侯氏票號由盛而衰,漸漸走上了下坡路。
聲名卓著「長裕川」 祁縣大戶是渠家
祁縣商人雲集,號稱祁幫,是清代商界的一支勁旅。而渠家是祁幫中的大戶。渠家的茶莊「長裕川」聲名卓著,票號「三晉源」匯通天下。
渠家發跡,始自元末明初渠敬信、渠於信、渠忠信三兄弟,從販運小本生意做起,起先把潞麻和梨販到祁縣,再把祁縣的粗布和棗運到上黨,年長日久,不辭辛勞,漸漸積累了資金。到清乾隆、嘉慶年間,渠家的生意已涉足對俄、蒙的茶葉貿易。從渠氏十七代源字輩開始,進入了生意興隆的黃金時代,成為當時晉中八大富戶之一。源字輩渠源楨先後與他人合資開設了「百川通」票號、「存義公」票號、「長盛川」票號,並獨資開設了「三晉源」票號、「匯源通」票號,在開設票號的同時,渠家在各省設有茶莊、鹽店、錢店、當鋪、綢緞庄、葯材庄等,實現了票號資本與商業資本的相互轉化,這是渠家商業經營的特色,並獲得了成功,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渠家「百川通」每股分紅達兩萬多兩白銀。
渠源楨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渠源楨希望長子渠本翹從事商業,但渠本翹天資聰穎,小時候就有「神童」之譽,更熱心考取功名。渠源楨對其極為不滿,據說,渠本翹考取舉人歸鄉省親,渠源楨競跪在門外迎接,弄得很難堪。渠本翹中進士後,曾被清政府派駐日本橫濱領事。父子兩人矛盾的緩和是在山西保礦運動。1898年,清政府從極低廉的價格,將山西的煤礦、鐵礦;開采權,出讓給英國商人。消息傳開,山西全省嘩然,商民各界奔走呼號,展開長達數年的爭回礦權、路權的斗爭,渠本翹剛剛卸任山西大學堂監督,就投入保礦運動。在晉商保礦運動中,渠家父子配合默契,渠源楨主持渠家大票號協力相助。不但出巨資入股保晉公司,還幫助公司發行、募集股票。渠本翹在保晉公司擔任了一年多總經理,就再次入京為官。渠本翹入京後,渠源楨將大半資財鑄成銀錠埋在自家院里,據說總量達三百萬兩之多。1919年渠本翹病逝於天津,此後渠家的後代再沒有涉入商界,大多數成為學者、教師和作家。
明清兩代聚千兩 山西首富數亢家
山西平陽府(今臨汾市)的亢家,在明清時期聚財數千萬兩,堪稱山西首富。亢氏之後,才是資產在七八百萬兩的曹、喬、渠、常等諸姓人家。
亢氏起家,傳說源自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在山海關與清軍作戰失敗,退出北京撤往西安途中,曾將攜帶的金銀財寶寄存於亢家。後來,李自成犧牲,農民軍寄存的金銀財寶遂為亢氏所有。但這只是傳說,其實,亢氏致富也是經商之道。亢氏首先是大鹽商,清代實行鹽專賣制,由政府特許鹽商憑鹽引到指定地點運銷。亢氏正是憑這種販運特權,獲取豐利,成為巨富。亢氏在鹽商聚集的揚州修建了著名的亢園,顯赫一時。其次,亢氏是大糧商。當時在北京,由於是京畿要地,四方輻輳,買米糊口之人倍繁於他省,而北京資本最大,規模最大的糧店就是亢家在正陽門外開設的糧店。在原籍平陽府,亢家「倉廩多至數千」,藏有米糧萬石。再次;亢家是一個資本雄厚的典當商。傳說當年,亢家為了擠垮當地另一家當鋪,連續三個月拿出90尊金羅漢到這家當鋪去典當,每尊典銀1000兩。這家當鋪人慌了,問典當人,何以有這么多金羅漢,來人說:「我家主人有金羅漢500尊,現在還410尊等著典當呢!」這家當鋪只好讓亢家將90尊金羅漢贖回,自己關閉當鋪遠走他鄉去了。此外,當時,亢氏在原籍平陽還擁有大量田宅和儲糧,號稱「宅第連雲,宛如世家」,「上有老蒼天,下有亢百萬,三年不下雨,陳糧有萬石」。
甲第聯輝名當世 「世襲皇商」是范家
介休范氏經商始祖叫范永斗,明末時在張家口經商,經常出入遼東,是當時有名的八大商人之一。
由於當時商人經常出入關內外,為滿清提供軍需物資和情報,滿清入關稱帝後,順治皇帝為答謝八大商人,在紫禁城設宴,親自召見,嘗賜朝服,編入「御用皇商」行列。范永斗被任命為主持貿易事務,並「賜產張家口為世業」,取得了別的商人無法享有的經濟特權。范毓賓是范永斗的孫子,他具有聰穎卓越的經濟頭腦,繼承祖業後不負眾望,使范家商務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他主政時,擔當了「承辦、采運軍糧」的大官差。清朝初年,康熙皇帝親征准噶爾部,由於運送軍糧花費過大,「輸米饋軍」付出了慘重代價。作為皇商接受這項官差後,認為雖然返販軍糧艱苦,但依仗自己多年經商的經驗,認為不僅有利可圖,又可報效國家。他請求以每石米低於官價三分二的價格自費辦售軍糧,康熙聞奏大喜,遂即准請。范毓賓感受皇恩浩大,表現出令人感慨的忠誠。他湊足144萬兩白銀,補運軍糧計為百萬余石,為清政府節省費用600餘萬兩。《清史稿·列傳》中說,范毓賓「輾轉沙漠萬里,不勞官吏,不擾閭鄰,剋期必至,省國費億萬計」,忠誠換來了豐富的回報。范氏家族中有許多人被授予官爵,甲第聯輝,顯赫一時。朝廷還慷慨地把西北游牧民族的貿易權交給了范家,獲得了巨大的商機。范氏由皇商兼獲高官,在清朝二百多年歷史上實屬罕見,范家並不滿足於既得利益,繼續尋求發展機會。康熙時,國內銅斤(造銅錢用的原料)嚴重短缺,政府允許商人赴日本購買銅斤。范氏把握時機,奏請內務府,承擔了販運洋銅的大部分業務,獲得巨大利益。
范家因官商而興,因官商而衰。隨著清末滿清政府的衰敗,范氏商務日趨衰落。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廷以范氏銅業「虧折日深,以至上年誤運誤課,拖欠官項累累」、「虧損至一百五六十萬兩之多」為由,革除范氏內務府、戶部等衙門官職,著令嚴加審訊范清濟兄弟,並查封家產,昔日堂堂皇皇的「世襲皇商」變成了階下之囚。
大名鼎鼎「財神爺」 「最後風光」是孔家
在晉商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財神爺」,就是太谷的孔祥熙,他是民國時期四大家族之一。
孔祥熙的父祖孔繁慈,年輕時,抽過大煙,把家產抽光了,這也是幼年的孔祥熙曾揀過煤渣的原因。後來孔繁慈在太谷城鄉許多地方當過私塾教師,供孔祥熙在基督教會所辦的新式學塾學習。1901年秋,孔祥熙赴美,考入耶魯大學,主修理化,後來又修社會學。1905年進入本院研究院,獲理化碩士學位,他的抱負是「提倡教育,振興家業」。1907年孔祥熙回到北京;那時正值清政府重用留學生。但他婉辭了郵政部、北洋大學等的聘請,決心回太谷辦學,在太谷南街基督教公理會明道院附設小學的基礎上,增擴課程,創辦了太谷第一所中學銘賢學堂。孔祥熙一方面提倡培養新式人才,但對「振興家業」發財致富並未忘懷。1912年,他從生活中看到煤油已成為民間點燈照明的必需品的商機,便同五叔孔繁杏設立的祥記公司,向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交付了一部保證金,從而取得了在山西經銷火油(煤油)的總代理權,獨家經營、獲利豐厚。孔祥熙也因此成為山西第一位買辦商人。
二次革命失敗後,孔祥熙東渡日本,在橫濱結識了孫中山的英文秘書宋靄齡。宋贊孔為人謙和,「賺錢賺得很得法」「似乎天生有一種理財的本領」,而對孔「在在服佩」。由於雙方情投意合,1914年春,孔祥熙與宋靄齡結為伉儷。婚後,宋靄齡向孫中山辭去秘書職務,推薦她的妹妹宋慶齡接替。1915年孔祥熙回國,利用歐戰國外需要軍工原料的商機,把陽泉的鐵砂運往天津出口,在天津創辦了「祥記」和「裕華」公司。1926年,國內政界發生劇烈變動,孔祥熙認為「做大官」的「時會機遇」來臨,他從美國回到廣州被任命為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廣東分會委員和廣東省財政廳長兼後方財政事務。由於在蔣介石與宋美齡的婚姻上,孔祥熙和宋靄齡說服了父母,孔氏家族則通過蔣介石政權獲得了極高的政治地位,為家族財富增殖取得了可靠保證。1927年,孔祥熙做了南京政府工商部長,繼又選為「國府委員」,從此,官運、財運十分亨通。1933年孔祥熙任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並仍兼中,央銀行總裁。孔家在借公營私、亦官亦商、因利乘便的情況下,成為中國豪門首富。孔家利用所掌握的權力,謀取私利,大發國難財,究竟聚斂了多少錢財,據說抗戰初期宋靄齡在套取外匯的投機中,就「撈了800萬英鎊」。1939年時,宋靄齡在美存款居重慶政府「所有要人在美國銀行中存款的第一位」,被美國記者茜利文稱為「中國人民的錢袋」。1944年的「朋分美金公債案」,一時間在山城重慶輿論沸揚,孔祥熙被迫下台。
⑩ 中國的四大吝嗇鬼具體是哪些
中國的四大吝嗇鬼:成龍\庾澄慶\言承旭\蔡依林
明星賺錢的時候是該出手時就出手,一點也不客氣,但明星吝嗇起來也是能不出錢就不出錢,一毛不拔。
娛樂圈講究排場,注重行頭,有些明星過著普通老百姓難以想像的奢侈生活,但凡事都不是絕對的,也有些大明星始終保持著節儉的美德,誓要做只驕傲的「鐵公雞」。
「摳門」成龍 廁所手紙嚴格控制
成龍大哥叱吒影壇幾十年,憑一對拳頭打出了一片天空,更賺得了幾十億的家產。成龍早前公開過他的豪宅,讓人以為他過著一種奢華的生活,實際上他也有很「摳門」的一面。
早已貴為國際巨星的成龍依然不改窮苦人家出身的節儉習慣,在生活上能省則省,不買名牌衣服,經常以唐裝和自己設計的衣服出席公開活動。有報道指在拍戲的時候,成龍更是嚴格控制預算,他會告訴劇組工作人員,衛生紙不能浪費,去廁所方便的時候盡量不要兩張紙一起擦,只要一張就夠了,洗手的肥皂要洗到不能洗才丟,吃不完的盒飯不能隨便丟,打包起來,加工後又是一餐飯。看到成龍大哥這般「艱苦」,劇組人員實在佩服得五體投地。
吝嗇指數:95% (作為老闆,當然要在商言商,嚴格控製成本是理所當然的,可是連上廁所用幾張紙也要規定,是不是太苛刻了呢?)
「節儉」庾澄慶 易拉罐賣廢品換錢
很多人都以為當明星日進斗金,必定非名牌不買,但對庾澄慶來說,只要一雙舒服的球鞋和牛仔褲、T恤就可以了。在藝人中,哈林算是置裝費最少的一個,腳上踏的和身上穿的,常常都是贊助廠商送的,一毛錢都不用花。在日常生活上,哈林更具環保意識,常常提醒工作人員,復印紙不要只印一面,另外一面可以再利用回收,易拉罐不能隨便丟,還可以拿去賣廢品換錢。最讓人打心底佩服的是,這一餐沒吃完的食物,哈林會交待服務生打包,下一餐繼續拿出來吃,絕不浪費食物。也許是從小受到家庭影響,哈林認為生活上可以節儉的地方,就不該浪費,他甚至在馬桶上裝置節水器,以免每次沖馬桶時,一次放掉太多水,浪費水資源。
吝嗇指數:90%
(庾澄慶的吝嗇很環保,節約用水是每個人應做的,而節約用紙則是在保護更多的樹木不被砍伐。)
「小氣」言承旭 「偷」拿免洗筷子
言承旭從小家境貧寒,他小學五年級時就已經開始打零工賺錢,即使現在當上了大明星依舊不改「摳門」本色。據阿旭的朋友透露,在言承旭還沒走紅之前,有次造型師帶他去見郭富城,可惜那時貴為「四大天王」之一的郭富城根本沒把言承旭放在眼裡。言承旭等郭富城走了之後,留意到桌上有郭富城還沒吃完的火鍋,節儉的他覺得如此浪費很可惜,竟然當場留下來把那火鍋全部吃掉,讓人看到傻眼。現在,言承旭就算已經大紅大紫,依舊喜歡光顧路邊攤,去路邊攤買鹵味的時候,還趁老闆不注意,「偷」拿一打免洗筷子帶回家。他還狡辯:「本來就是免費的,當然可以拿。」
言承旭的節儉程度實在讓人有點吃驚,他家的電冰箱用了20多年,規定自己每月的電話費不能超過120元人民幣,否則就不接電話更加不會打電話,包括F4其他成員在內的好朋友每次找他也都是發簡訊,為他省錢。而言承旭倒也蠻享受這種「小氣」的,現在依舊會穿件破T恤騎一輛舊電單車出門,讓身邊的人覺得很丟臉。
吝嗇指數:100%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言承旭的節儉源於他從小家境不好,吝嗇但不貪小便宜,對於生病的母親言承旭更是相當慷慨。)
「慳錢」蔡依林 買件衣服心痛很久
吝嗇指數:85% (
誰說當大明星一定要住豪宅?當個平民天後一樣能夠快快樂樂,一家人的溫馨、幸福才是最大的財富。)
小天後蔡依林的賺錢能力毋庸置疑,唱片賣得滿堂紅,廣告代言身價高達數百萬元,就連在賭城做秀的價碼也能達到每小時50多萬港元。即使早已成為圈中的「小富婆」,蔡依林仍然保持著節儉的美德。
蔡依林說買過最貴的衣服,差不多要1萬元,這讓她心痛了好久。受到家庭節儉作風的影響,蔡依林打從出道開始,就不敢隨便亂花錢,所賺的酬勞,全部交由父母打理,真的需要用錢時,才跟父母拿。而蔡媽媽也不像一般的星媽,蔡依林還在讀大學的時候,蔡媽媽不顧女兒已經是「少男殺手」,繼續騎摩托車送女兒上下學和到菜市場買菜,壓根沒想到該買一台車。一家人始終沒有拿錢購買豪宅來住,全家人依然住在新莊巷子中的老公寓,倒也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