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秦時明月中和道家暗合的名劍秋驪究竟是怎樣的
秋驪《秦時明月》中,道家天宗掌門曉夢的佩劍,風鬍子劍譜「十大名劍」排名第九。此劍實含道家至理,涵泳天地生機,莊周作《逍遙游》受此劍啟發頗大,一直以來皆由道家天宗奉守。
據傳當年吳越相劍師薛燭為越王探訪寶劍,以匹配其所藏的歐冶子名劍純鈞,苦求二十年終獲一名劍,得劍之日薛燭亦兵解歸天,故傳此劍有薛燭精魂寄託其上。
三百年前,道家因為對「道」的理解不同,分裂為天宗和人宗,一直爭斗不休。天宗、人宗分裂之後,爭奪的焦點便是那把祖師傳下的鎮門之劍「雪霽」。雙方約定每五年比試一次,勝者即可執掌「雪霽」。雪霽雖在劍譜「十大名劍」中排名第六,又是道家天、人兩派的鎮門之劍,但是傳聞曉夢所持的秋驪,威力卻還在雪霽之上。
其主人曉夢是現任道家天宗掌門,持有名劍秋驪,無"討厭"和"喜歡"的區分,不認同他人把生死看得太重。因輩分極高又年少有為且極其傲慢,對周圍的人和事看似不屑一顧。感覺就好像是把一切都不放在心上。
㈡ 求《秦時明月》十大名劍的簡介和圖片。
1.天問
存於咸陽宮內,是秦始皇嬴政的佩劍。
㈢ 中國現在最好的寶劍 中國最好的寶劍 寶劍圖片大全集
寶劍圖片軒轅夏禹劍 :黃帝所鑄,後傳與夏禹。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劍柄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是一把聖道之劍。
湛瀘:湛湛然而黑色也。這把通體黑色渾然無跡的長劍讓人感到的不是它的鋒利,而是它的寬厚和慈祥。是一把仁道之劍。
赤霄:劉邦所持,斬蛇起義,亦是一把帝道之劍。
泰阿 :楚國的鎮國之寶,亦是一把威道之劍
七星龍淵: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亦是一把誠信高潔之劍。
干將莫邪:干將、莫邪是兩把劍,但是沒有人能分開它們。干將是雄劍,莫邪是雌劍。干將、莫邪是一把摯情之劍。
魚腸:一把勇絕之劍。
純鈞:一把尊貴無雙之劍。
承影:一把精緻優雅之劍。
㈣ 中國古代的八大名劍是啥帶上圖片。時期:【春秋戰國】
排名不分先後,另:其實中國春秋時期名劍甚多,所謂十大名劍或八大名劍並沒有明顯的定論。在春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鑄劍大師,叫歐冶子,他所鑄造的劍很多都是名劍。一般來說比較出名的有有八把(也就是LZ說的八大名劍):湛盧、純鈞(又作純鉤)、勝邪(又名磐郢)、魚腸、巨闕、太阿、龍淵、工布、另加上干將、莫邪公為十大名劍。
1、湛盧:湛盧或湛瀘是春秋時期鑄劍名將歐冶子所鑄名劍之一。五大蓋世名劍之首。漢˙袁康《越絕書˙卷十一˙外傳記寶劍》:「歐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2、純鈞:相傳為春秋時人歐冶子所鑄,亦作「純鉤」。關於純鈞還有一個故事,這里就不講了,要不太長。LZ有興趣可以找找看。
3、勝邪(又名磐郢):春秋戰國時歐冶子所鑄五把寶劍之一,排第三,是小劍。歐冶子鑄此劍時曰:吾每鑄一劍,便鑄一惡,故此劍名曰勝邪。
4、魚腸:《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使專諸置魚腸劍炙魚中進之。」意謂極小之匕首,可藏置於魚腹中,由此得名。
5、巨闕: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歐冶子所鑄。干將,莫邪,巨闕,辟閭號稱四大劍,鈍而厚重。闕:通「缺」意為殘缺,但其堅無比故號「天下至尊」就是其他寶劍亦不敢以之爭鋒。越王允常命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寶劍,一為巨闕,其餘依次名為純鉤、湛盧、勝邪(又名磐郢)、魚腸,全都鋒利無比,而以巨闕為最。(巨闕劍〕刃長三尺有三,柄長七寸,刃寬約五寸,重約五斤,揮動時劍氣縱橫,乃越國名匠歐冶子所鑄,上好須非的寶劍,亦是曠世利器。
6、太阿:古代楚國寶劍名,《越絕外傳·記寶劍》中楚王請歐冶子、干將、莫邪來西平棠溪鑄成太阿名劍。又相傳晉代張華見斗、牛二星之間有紫氣,後使人於豐城獄中掘地得二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亦作「泰阿劍」。李斯《諫逐客書》:「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三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翠鳳之旗,樹靈龜之鼓。」一作「太哥」。太阿問世之後一直為威道之劍,和鹿鼎類似,代表國家的權威,因此,「太阿倒持」經常代表中樞權力下降,地方割據勢力抬頭。
7、龍淵:龍淵劍出自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四大鑄劍師之一的歐冶子之手。歐冶子在龍泉的秦溪山旁冶鑄了第一把鐵劍:「龍淵」,開創了中國冷兵器之先河。當年為紀念龍淵劍出世,楚王賜名此劍出產之湖為「劍池湖」。唐代亦為紀念龍淵劍,欲將龍淵劍出產之縣命名「龍淵縣」,但忌諱用高祖李淵之名的「淵」字,故改名「龍泉」。龍泉縣由此得名,龍淵劍亦從此改名為「龍泉劍」,更揚名天下。
8、工布:源於《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歐冶子,干將鑿茨山,匯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所以說此劍為歐冶子及干將為楚王所鑄。又有傳說此劍乃秦始皇佩劍,工布乃霸道之劍,揮舞之時可覺叱吒天下、氣蓋山河。
9、10、干將、莫邪:干將是春秋末著名冶匠,相傳為吳國人,與歐冶子同師,善鑄造兵器。曾為吳王闔閭作劍,「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金鐵不銷,其妻莫邪斷發剪爪,投入冶爐,於是「金鐵乃濡」,成劍兩柄,即名為干將、莫邪。
圖片都是搜索的,和實物有多大的差距我不好說,因為真的我也沒見過。這是我找的覺得差不多的。
㈤ 我國古代有哪些名劍
1:軒轅劍
軒轅劍,傳說中的神兵,又名軒轅夏禹劍,是一把聖道之劍。由眾神采首山之銅為黃帝所鑄,後傳與夏禹。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劍柄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此劍後為商湯所得,大敗上古三大邪刀,其內蘊藏無窮之力,為斬妖除魔的神劍。(此為現代網游、小說加工設定,史載黃帝確有佩劍,但劍名不詳,亦無准確來歷說明)
2:湛盧劍
據《辭海》及《中國地名大辭典》記載:"湛盧山位於福建北部松溪縣南部,山高嶺峻,四季霧凝,相傳為春秋時歐冶子鑄劍處,遂以劍名山。""乾坤開勝地,紫氣抱盧山",從古至今,有關湛盧的詩文有很多,但總不免要提到歐冶子,提到那把"天下第一劍"之譽的湛盧寶劍。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亂不斷。交戰各方為了增強戰鬥力,紛紛選派國內的能工巧匠,研製克敵制勝的武器。作為短兵相接的主要武器,劍在當時被稱為"百兵之師"。地處東南地區的吳越諸國,水網縱橫,林草密布,不利車戰,因而鋒利輕便的劍就愈顯其重要。
3:赤霄劍
赤霄劍,十大名劍之一。赤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寶劍。頗具歷史價值。
漢高祖所得,鐵,銘曰赤霄大篆書,三尺,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貴常服之斬蛇。高祖劉邦佩劍,起義時有鑄劍師打造的青銅劍。劍身仿秦劍。秀有花紋。"斬白蛇、提三尺劍立不世之功"都指這把劍。
4:泰阿劍
楚國的都城已被晉國的兵馬圍困了三年。晉國出兵伐楚,是想得到楚國的鎮國之寶:泰阿劍。世人都說,泰阿劍是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但是兩位大師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說泰阿劍是一把諸侯威道之劍早已存在,只是無形、無跡,但是劍氣早已存於天地之間,只等待時機凝聚起來,天時、地利、人和三道歸一,此劍即成。
5:七星龍淵劍
龍泉劍,又名龍淵劍,中國古代名劍,是誠信高潔之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
相傳歐冶子和干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彷彿有巨龍盤卧。是名「龍淵」。故名此劍曰「七星龍淵」,簡稱「龍淵劍」。
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曰「七星龍泉」,簡稱「龍泉劍」。
6:干將劍
干將是古代傳說的一把劍,十大名劍之一。干將、莫邪是干將、莫邪鑄的兩把劍。干將是雄劍,莫邪是雌劍。干將「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以鑄鐵劍。三月不成。莫邪「斷發剪爪,投於爐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裝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
7:莫邪劍
干將、莫邪是兩把劍,但是沒有人能分開它們。干將、莫邪是兩個人,同樣,也沒有人能將他(她)們分開。干將、莫邪是干將、莫邪鑄的兩把劍。干將是雄劍,莫邪是雌劍。
8:魚腸劍
古寶劍名。《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使專諸置魚腸劍炙魚中進之。」意謂極小之匕首,可藏置於魚腹中。一說謂劍之文理屈襞蟠曲若魚腸。見《淮南子?修務訓》:「夫純鉤魚腸之始下型,擊之不能斷,刺之不能入」漢高誘注。參閱宋沈括《夢溪筆談?器用》。魚腸劍,也稱魚藏劍,據傳是鑄劍大師歐冶子為越王所制,他使用了赤堇山之錫;若耶溪之銅,經雨灑雷擊,得天地精華,製成了五口劍,分別是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和巨闕。
9:純鈞劍
純鈞劍,十大名劍第九位。銅錫合金,是一把尊貴無雙的劍。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越國人歐冶子所鑄。
10:承影劍
上古名劍,曾為商天子、春秋時衛人孔周所有,與含光,宵練齊名,並稱商天子(王帝君主聖帝)三劍,《列子?湯問》中有記載。
商天子三劍,從辭源角度看,「商天子三劍」本是一個哲學的用語,以上古存在的三把神劍喻道,它首出於《列子?湯問》篇。
《列子?湯問》篇中之"劍"本意是比喻道家的形上本體之"道",三種不同形態。 由於"道劍"滲入了神秘性內涵,因而道教對其進行了借用與發揮。在在內丹術中,"道劍"是內丹修煉的別名。道教內丹學是心性之學在其理論上的表現,隨著內丹學的發展,"道劍"又被看作覺理的代稱。道教賦予"道劍"以宗教與信仰的內涵,其對"道劍"這個特殊概念的借用和發揮,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列子》對道教的深刻影響,以及道家與道教的親緣關系。
承影是一把精緻優雅之劍,十大名劍之一。鑄造時間不明曾被商王帝所收藏,與含光劍、宵練劍並稱殷(依燕穎)商王帝(天子君主)三劍。相傳出爐時,"蛟分承影,雁落忘歸",故名承影。後有由春秋時衛國藏劍名家孔周收藏。
11:鎮客土藏
由於有一部分是傳說的,比如軒轅劍。15 51 96 14 05 3
只有純鈞劍現存在世,純鈞劍便是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青銅劍。其他的找都找不到,不要說收藏了。越王勾踐劍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㈥ 道教八寶和佛教中的「佛家八寶」有何區別
“道教八寶”與傳說中的八仙有關,“佛教八寶”則與佛有關。雖然都是“八寶”,由於信奉的教義不同,文化不同,所以所謂的“八寶”更是不同。
佛家認為八寶對應著佛的部位,並有其寓意。華蓋象徵佛頂,寓意權威;寶瓶象徵佛頸,寓意吉祥;雙魚象徵佛木,有超脫之意;蓮花象徵佛的舌頭,寓意修成正果;右旋螺象徵佛的頸紋,寓意佛音遠揚;吉祥結代表佛心,寓意佛法無盡;尊勝幢代表佛的勝利;法輪象徵佛手,寓意佛法不熄。
㈦ 劍文化的道教與劍
道家和劍,有說不完的故事。道家的講的是除魔衛道,而鋒芒外露的寶劍自然是道家斬妖誅魔的強力法器。在道教齋醮科儀中,法劍是高功行法的法器,科儀中的咒語、書諱、取氣、焚符,都要以法劍相配合。道教認為代天行化,布令宣威,全憑三尺法劍。醮壇上高功之法劍,具有斬妖驅邪的無比神力。 在中國歷史上,道者多習劍。時人都知李白詩名冠天下,卻少有人知道大詩人既是道士,又是一位優秀的劍客。李白很早就相信當時流行的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要做超凡脫俗的隱士神仙。據記載,在和杜甫第一次分手後,李白到達齊州紫極宮清道士高天師處,貴授道簏,從此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了道士。道士李白好任俠,常以俠客自比,使得一手好劍,《俠客行》中的那位「十步殺一人,瘋沓如流星」的趙客,即是他自己的寫照。 據統計,《全唐詩》李白詩中「劍」字共出現了107次,除去作為地名的「劍閣」3次,「劍壁」1次,武器之「劍」猶有103次之多。屬於劍的「鋏」出現了1次、「吳鉤」1次、「吳鴻」1次、「湛盧」1次、「干將」1次、「莫邪」1次、「青萍」2次、「秋蓮」2次、「霜雪」2次、「匕首」3次、「龍泉」4次。總計,「劍」共出現了118次,分布在106首詩中,約佔全詩總數的10%。可見,李白是多麼地鍾情於劍了。
李白鍾情於劍,修道後更是將劍法融入道法,得窺天地又一重境界。「道劍」者,先天一氣也,為無形無象、生養天地的太和元氣。修煉之人以法凝結此浩然剛大之氣,以之透金石、貫魚魯,沛然莫之能御。這既是武學之「神勇」至境,又是仙學「神仙」之地步。仙劍中的御劍之術,即是道劍的代表。 仙劍中最重要的仙術之一,就是讓雲天河夢寐以求的御劍之術。御劍之術主要是以氣御劍,人劍合一的同修法則。同時輔助道家經典心法,通過「仙劍「與三界相溝通,求其御劍融於天地的境界。可見御劍之術是在道家經典心法支持下的仙術,其飄渺出塵、凌風而飛的形象,又頗得道家仙風道骨之神韻。
傳說中,劍仙呂洞賓能「御劍飛升」。呂洞賓是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相傳他經常身背一把長劍,神威凜凜,劍術通神,斬妖除魔時,背後寶劍飛奔而出,自動尋找目標,取人首級於千里之外。呂洞賓有詩雲:「欲整鋒芒敢憚勞,凌晨開匣玉龍嗥。手中氣概冰三尺,石上精神蛇一條。」 即是對自己使劍最好的寫照。
李白終生以劍匣相伴,十五歲在峨嵋學劍,自稱「我家青干劍,操割有餘聞」,「劍非萬人敵,文竊四海聲」。杜甫從二十歲開始挾劍浪跡天涯,表達自己「拔劍欲與龍虎鬥」的氣概。
經過道教的神化與文人墨客的寫意化,劍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兵器,而被賦予了正義、正氣的道德倫理色彩。到了人人佩劍、家家懸劍的唐代,劍俠小說的出現讓劍文化與俠文化融合一體,負劍行俠的形象從此深入人心。
由於唐朝劍舞的發展把注重實戰的劍術變成了帶有雜耍成分的表演,所以當時小說對劍術的描寫也神乎其神:《傳奇》中《聶隱娘》一篇刻劃三位劍俠的斗劍場景:他們能飄到空中、鑽入活人腹中相鬥,甚至瞬間飛行千里。這種奇幻描寫在此後的武俠小說中綿延不絕,由此塑造出了無數風流劍客。
而那些或真實存在或文學渲染的絕世名劍經過歷史的沉澱,也愈發顯得傳奇而神秘起來。
㈧ 暗八仙的道家八寶
傳統寓意紋樣。以八仙手中所持之物(漢鍾離持扇,呂洞賓持劍,張果老持魚鼓,曹國舅持玉版,鐵拐李持葫蘆,韓湘子持簫,藍采和持花籃,何仙姑持荷花)組成的紋飾,俗稱「暗八仙」。它與「八仙」紋同樣寓意祝頌長壽之意。參見「八仙」。
暗八仙為道教圖案。道教將八仙手持的八件法器,即魚鼓、寶劍、花藍、笊籬、葫蘆、扇子、陰陽板、橫笛。因只採用神仙所執器物,不直接出現仙人,故稱暗八仙。道教宮觀常將這八件法器畫成圖案作為裝飾。
「暗八仙」又可稱為「道家八寶」,區別於佛家的「佛家八寶」,它是指八仙所持的八種法器,用其代表八仙,既有吉祥寓意,也代表萬能的法術。應該說主要功能與「佛家八寶」大同小異,代表了佛道兩家的各自不同境界與追求。
在長期的民間流傳及民間藝人的演繹中,現在的暗八仙主要有如下功能與特點:
魚鼓,張果老所持寶物,「魚鼓頻敲有梵音」,能占卜人生;
寶劍,呂洞賓所持寶物,「劍現靈光魑魅驚」,可鎮邪驅魔;
笛子,韓湘子所持寶物,「紫簫吹度千波靜」,使萬物滋生;
荷花,何仙姑所持寶物,「手執荷花不染塵」,能修身養性;
葫蘆,李鐵拐所持寶物,「葫蘆豈只存五福」,可救濟眾生;
扇子,鍾離權所持寶物,「輕搖小扇樂陶然」,能起死回生;
玉板,曹國舅所持寶物,「玉板和聲萬籟清」,可凈化環境;
花籃,藍采和所持寶物,「花籃內蓄無凡品」,能廣通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