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禪意花鳥畫
一葉一世界,一花一如來,一鳥一自然。花開見佛,觀鳥見心。
禪意花鳥是把自然界的花與鳥入畫,畫得是花鳥,又不是花鳥,是畫家融入了自己的領悟的禪意和情感升華強化,是對生命和自然的贊歌。素凈潔雅的禪意花鳥,雖是簡簡單單地地構圖,卻巧妙地營造出一個幽靜不失生機的意境,帶來一種祥和溫馨和寧靜安定的感覺。讓人在觀畫品茶之間感悟著人生的百種滋味,以平常之心去感觸生命的無常輪回,追尋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清靈空幽。在一道道清茶中忘卻都市繁華的浮躁煩悶和憂愁,超脫物外,不忘初心,不失人性,回歸本真。
禪意花鳥畫是茶室掛畫的首選。茶室,本來就不單單是簡簡單單地喝杯茶閑聊散心的地方,而是讓人從一道道茶中感悟人生智慧的禪室。
② 清風入夏---郝中豪倪建峰(大兵)書畫展
倪建峰(大兵)字三川
出生河北邢台 北京人 職業畫家 師承李津
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
2000年入伍在省軍區警備司令部服役五年,期間獲三等功一次嘉獎一次。
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國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
創立藝術家獨立品牌尼爾瓦娜
2018年 清風入夏 吳昌碩故居清風館雙個展
2018年 生長 宋庄優秀藝術家五四青年邀請展
2017年 中國藝術品博覽會 中國國際藝術展覽中心
2017年 素美術館 葉問
2017年 北京寬的空間 六合雅集
2016年 青島 中國水墨青年藝術家邀請展
2016年 吉祥大理 優秀藝術家作品展
2016年 國際當代玻璃藝術學術展
2016年 美學中國 中國新民藝運動特展蘇州國際博覽中心
2016年 北京798感嘆號藝術空間個展
2015年 北京1+1藝術中心 執心各異
2015年 法國 斯特拉斯堡 藝術節
2015年 北京 國際首飾設計藝術年展
2015年 北京展覽館 國際藝術品交流展
2015年 798 聖之空間 食-物 當代藝術展
2015年 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
2015年 798 悅美術館 際當代藝術展。
2014年 中國西部畫院 起點的結局
2014年 首屆中國玻璃藝術雙年展獲大獎
2014年 樹美術館 個展
2014年 頤和悅館(個展)
2013年 紅門畫廊(亞洲頂級畫廊) 挪威展
2013年 紅門畫廊(亞洲頂級畫廊)
我看大兵 —— 陳震生
大兵選擇了用中國畫的技術來畫他的畫。但他並沒簡單地用一般的方法來進行這事,而是依據自己獨特優異的造型能力,確定了以色彩的寫意的沒骨法做為自家的手段。這意味著:舍棄了傳統中國畫的線條、以墨色為主調的清雅、細微的刻畫。他必須在渾沌的塊面中突出線條的質感,必須協調色彩在斑斕中透出嚴謹的秩序,必須在粗放中表達出豐富的內容。這不容易,大兵卻已堅定起步在這路上。
在畫什麼上,大兵以中國式的詩性思維表現著西式的幽默,以天人合一的視角去觀照萬物,同時又不泥於某一物完全本色的意義。他畫的一切都穿著喜劇的外衣:變形、誇張、玩具化,卻又似是而非地調侃、批判著什麼,讓人不由自主地去咂么著某種與眾不同的滋味。能這樣,需長有一個詩的心眼。
郝中豪 Hao Zhonghao
曾用名郝洪亮,山東菏澤人,職業畫家。現居北京
作品曾參加當代文人書畫藝術北京邀請展;
2006 入選法國盧浮宮中國當代畫家聯展,並參加法國盧浮宮中國當代畫家回國精品展;
2007 全國政協和諧頌名家特邀展。
2009 全國政協澳門回歸十周年名家特邀展。
2013 南京五味子畫展。
2013、14中韓國際當代水墨交流展。(南京、揚州、韓國濟州島)
2014年中國國際藝術大展。(臨沂)
2015年北戴河國際藝術精品展。
2015年「清風出袖——七大閑人成扇藝術」精品展。
2015《十人陣線》當代青年水墨邀請展(南京)
2016全國中國畫大展優秀獎(最高獎)東營
2017入選《悲鴻精神》全國中國畫大展(南京)
入選2017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當代中國畫的創作生態與時代走向(上海)
2017尚意精神全國中國畫大展(寫意)優秀獎
《2017中國夢》上上國際美術館邀請展(北京)
2017書香門第邀請展(北京)
2017《墨問》揚州八怪名家邀請展——(揚州八怪紀念館)
2018水墨柔情海絲夢全國中國畫入選獎(福建省美術館)
2018國畫《且聽風吟》被福建省美術館收藏
2018入蜀方知畫意濃——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畫(成都)
逸筆草草:郝中豪的禪意中國畫作品
最近,每個周末都會去大兵工作室一坐,因為每次去,大兵都會叫一兩個志趣相投的朋友,喝喝茶,聊聊天,談談各自對藝術的理解,以及個人的藝術理想……說實話,從畢業到現在,已經很少有這樣的氛圍來單純的談藝術了!大家都很真誠,而且在每次的交談中,都會碰撞出一些思想的火花,並帶引我重新思考和梳理一些藝術問題。
上周相遇的正是中豪老師,並欣賞了他的水墨作品,品賞過後,有一種說不出的欣喜和感動。個中原因,恐怕最重要的是中豪所畫,於我心有戚戚焉!
中豪的作品,如果用一句話評價,元代倪瓚「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再合適不過了。
什麼是「逸」?曾看過一篇文章,朱庚博在《中國畫之境界——逸格》一文中,根據歷代對「逸」的論述,將其內涵概括成六個字:「不象、自由、出塵。」
所謂「不象」,是不願意拘泥於物象,「非不能也,實不為也」,意即實在不屑於那個「象」。
所謂「自由」,是忠實於個人情感。不做,不刻,不雕,不其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所謂「出塵」,與「意識形態」無關,不為誰服務;不為時風左右、不顧大眾要求。當然她又決然不是仇視社會,它是通過內省而達至善;人們欣賞它是需要提升自己,修養到一定的功夫才能有所解悟。
所以,「逸」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精神的超越,尤其是個體的超越,從而流露出本我、真情、自然的狀態。如果沒有超脫的境界,是斷然不能灑脫、不能「草草」的。而看了中豪的作品,完全是這種感受,不得不說這和中豪的禪宗信仰有關。而中豪也說,「我的繪畫受佛教的影響,表現出『清冷虛無』、『韻味幽深』、『渾然一體』的意境,使『禪』、『畫』、『文化』三者的交融。」其瀟灑簡遠,妙在筆墨之外。
我們知道,禪宗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尤其直接參與並構建了中國傳統藝術審美體系。古代士大夫常說,詩貴有禪思,畫貴有禪趣。唐宋以來,禪宗風靡一時,幾乎到了文人士大夫「人人談禪」的地步,而細品中國畫論,無不是「禪思」的結果。但隨著明清以來佛教人才的稀缺,禪宗亦漸漸失去了往昔那種活潑潑的精神氣象,時至今日,禪宗更是一種邊緣文化被修行人士所理解和認識,真正深入禪宗精神的更寥寥無幾,仿若禪宗思想已與中國文化的血脈血緣漸行漸遠。
再觀中國繪畫研究,發現禪宗思想只是深刻影響著古人的繪畫創作,如王維、梁楷、法常、八大、石濤等,而很少與當代畫家有關系,即使被認為當代最能代表禪宗思想藝術審美傾向的「新文人畫」,也被指責為類「禪宗」,多少有些做作,並沒有真正體悟禪宗精髓。當然,這一方面和中國的大環境有關,唯物主義的信仰使當代中國人的宗教觀念非常淡薄,再加上禪宗涉及到高深的佛教思想,真正領會是需要證悟的,確實亦令很多藝評家、畫家避而遠之。所以真正深入禪宗思想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別說「直指人心,明心見性」來進行藝術創作了。我不敢說中豪已經有所證悟,但他長久學佛,以及對佛教思想的深入理解,體現在作品上,即自然流露著淡泊、清寂、悠閑的禪意。
古人講,繪畫創作應「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要真正的融入在藝術家的血液里。而「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正是在佛學影響下產生的一個藝術理論命題,心源為本,造化為師,方有妙悟。當下書畫藝術雖然看似異彩紛呈,但又有多少人只是用筆在畫,而不知道心去了哪裡?而對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解,中豪踐行的是「不畫別人的畫,也不畫大自然的畫,要通過大自然畫自己,通過物質畫精神,這才是自己的。」因此也呈現了自我的獨特面貌。
其實,藝術的創作也是一種修行,從「有我」到「無我」的境界,每一步舍棄都需要極大的勇氣和修煉。中豪這樣一種風格面貌的形成,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他最初也是從工筆入手,但隨著自己對禪宗思想的感悟,對藝術的理解也更加開闊、包容,最終舍棄了被市場、大眾接收認可的藝術,進而走向了追尋「本我」的藝術道路,也許並不能「雅俗共賞」,但言有盡而意無窮。
自古書畫就有正統和野逸之分,中豪無疑屬於後者,而宋庄畫家的境況大家都有所了解,一個體制外的畫家,能在當下經濟如此低迷的情況下,做出如此追尋,大概也是一種大無畏精神了,真為中豪這種精神感動稱好。但這也是極令人欣喜的,因為中豪在藝術上找到了一條自我修行之路,願他能在這條道路越修越好,走出更高的境界。
宛真於北京 2017.12.2
③ 禪意茶道人物意境圖片欣賞(2)
禪意茶道的理念 1.天人合一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華。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2.道法自然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為美,以朴實為美,動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絕無造作。
3.尊人貴生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 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貴生是指注重茶的保健養生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4.坐忘
“坐忘”是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
5.無幾
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
禪與茶道的歷史
西漢公元前52年,吳理真在四川蒙頂山種下七株茶樹開創了世界上人工 種植 茶葉的先河,吳理真因此被敬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傳入中國後,吳理真在蒙頂山脫發修行,亦佛亦茶,首創“佛茶一家”,被尊稱為甘露禪師。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見聞錄》中記錄北宗禪習茶的情景“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 飲茶 。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唐人陸羽被世人尊稱為茶聖,寺院出身,三歲時就[4]被禪師收養,從小練得一手採制、煮茶的高超技藝。他撰寫的《茶經》記述了茶的歷史、種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習俗等。
唐代南禪宗系統禪僧也注重飲茶。唐末五代,河北趙州禪師以“吃茶去”的機鋒接引弟子。據《景德傳燈錄》卷十記載,趙州問新到僧:“曾到此間么?”僧答:“曾到”。趙州曰:“吃茶去。”又問僧,僧答:“不曾到”。趙州曰:“吃茶去”。這就是禪宗歷史上著名的“趙州吃茶去”公案。
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在湖南夾山著就禪宗第一書《碧岩錄》並悟出禪茶一味之道。曾手書“茶禪一味”四字,將其饋贈參學的日本弟子榮西。至今圓悟手書原跡仍被 收藏 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禪一味”的說法。唐宋禪寺中專門設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諸寮舍司煎點茶的設有專門的職位,稱為“茶頭”。叢林規則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靈前供茶;新住持晉山,也有點茶、點湯儀式;甚至還有專門以茶湯開筵的,美名其曰“茶湯會”。
日本禪寺的庭院也有“茶亭”、“茶寮 ”茶亭建築雅緻,環境清幽,是我國禪寺“茶堂”“茶寮”在日本的發展。可以說中國品茶之風始於寺院,盛行於寺院,唐宋之後,品茶之風更盛。然後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皇宮貴族,直至廣泛的社會大眾。
禪與茶道的關系
相傳神農嘗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葯效。史傳記載,東晉僧人,已於廬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飲茶蘇(將茶與姜、桂、桔、棗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湯)助修。隨著華夏文明之發展,演至唐代,而茶 文化 興起。制茶法由唐餅茶、宋團茶、明葉茶、至清工夫茶;飲茶法從唐煮茶、宋點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葯用而飲用、而藝用、而禪用;由上層社會“雅玩”入俗為民間“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事。
茶滲透於文化生活而產生茶具、茶廠、茶行、茶室、茶館、茶經、茶書、茶詩、茶畫、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定親,以茶饋禮,以茶貿易,民情風俗,均與茶不可分離。茶文化為中國 傳統文化 的重要組成部分。
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迦葉微笑,遂有以心傳心之教外別傳,南北朝時由達摩傳來中國。 傳說 達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墮地而成茶樹,其事近誕,而其所寓禪茶不離生活之旨,則有甚深意義。嗣後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禪僧以茶當飯,資養清修,以茶饗客,廣結善緣,漸修頓悟,明心見性,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禪宗,演至唐代,而禪文化興起。禪滲透於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於語言歷史而有禪話、禪史、語錄、燈錄;於文學藝術而有禪文、禪詩、禪樂、禪畫;於建築工藝而有禪寺、禪塔、禪室、禪具;於學術思想而有禪理、禪學、禪道、禪風。禪是中國佛教的特質之一,禪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茶一禪,兩種文化,有同有別,非一非異。一物一心,兩種法數,有相無相,不即不離。茶文化與禪文化同興於唐,其使茶由飲而藝而道,融茶禪一味者,則始自唐代禪僧撫養、禪寺成長之茶聖陸羽。其所著《茶經》,開演一代茶藝新風。佛教禪寺多在高山叢林,得天獨厚,雲里霧里,極宜茶樹生長。農禪並重為佛教優良傳統。禪僧務農,大都植樹造林,種地栽茶。制茶飲茶,相沿成習。許多名茶,最初皆出於禪僧之手。如佛茶、鐵觀音,即禪僧所命名。其於茶之種植、采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創造。中國佛教不僅開創了自身特有的禪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國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禪融為一體而成為中國的茶禪文化。茶不僅為助修之資、養生之術,而且成為悟禪之機,顯道表法之具。蓋水為天下至清之物,茶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與禪家之淡泊自然、遠離執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飲,甘露潤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禪文化之潛移默化,其增益於世道人心者多矣。
中國茶禪文化傳入日本,於是而有日本之“茶道”;傳入英國,於是而有倫敦“午後茶”;傳至歐美,竟有所謂“基督禪”者。茶禪文化影響世界文明,實深廣遠。茶禪是文化之縮影,“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可見各國不同文化之內涵與時代精神。茶禪又是文化之泉源,儒家以茶規范儀禮道德;佛家以茶思惟悟道;藝術家以茶書畫詩文;評鑒家以茶審美鑒賞。茶使人類精湛思想與完美藝術得以萌發創造。茶禪文化可以興、觀、群、怨,小至怡情養性、應對進退,大至國際往來、文化交流,誠目前改革開放、凈化人心、啟迪智慧之所必需,亦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之所當務。
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大德,生前素心淡泊,好茶樂道,觀世界文明發展之趣勢,感祖國茶禪文化之漸替,念我祖本師之慈懷,闡茶禪一味之真諦,爰倡茶禪學會,以期聯絡同道,致力於新中華的精神文明建設,弘揚茶禪文化於新時期,啟迪理想,護持道德,開發文化,綱維紀律,蓋亦為經濟建設中心添磚增瓦、搭橋鋪路之一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趙朴老希望廣大“茶人”與有志“茶文化”之士,能將已瀕湮沒的中國茶道,發掘整理,恢復繼承,發揚光大。中國茶禪學會遵循趙朴老的遺願,也正為此而努力。
茶禪文化是一個容量很大、范圍很廣、內容非常豐富的大文化圈。它並不局限於佛教文化,但它的主流確實是中國佛教的茶道。它由禪而興起,繼由禪而成熟,終因禪而成就。它雖然也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但它的脈絡卻由佛教茶道而一以貫之。
人體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飲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動之需要(儒家謂為食息眠,道家謂為精氣神,佛家謂為色息心,藏密謂為脈氣明點,實質一也),法門即有如來禪、秘密禪、祖師禪三大體系之類別。禪定有種種分類,此種分類,是從色息心上分,色息心三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但修持有所側重。如來禪著重息法,斷惑證真,轉識成智;秘密禪著重色法,入我我入,即身成佛;祖師禪著重心法,明心見性,即心成佛。禪定亦因三大法系而展開。茶與佛家這三種禪定都結下不解之緣,賦予了茶禪文化極為豐富的內涵,使世俗間的飲茶活動逐步升華為佛門的茶道。
中國佛教最先推行的禪定大都是四禪八定的如來禪,如來禪是坐禪,講究安般守意的息法息道,與後來祖師禪的參禪、行住坐卧都是禪是不同的。坐禪需要靜慮專注,心一境性,而茶本具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發”等等葯性葯效,其功用正好有助於攝心入定,所以茶與禪修結合,乃極自然而必然之事。坐禪用茶的最早記載,見於《晉書?藝術傳》:僧人單道開坐禪,晝夜不卧,“日服鎮守葯數丸,大如梧子,葯有松蜜薑桂茯苓之氣,時飲茶蘇一二升而已”。僧人坐禪修定,須持“過午不食”之齋戒,蓋由戒生定,由定證慧也。故叢林不作夕食,但許飲茶以助修。唐代茶道,多與佛教食法相關,稱為“吃茶飯”。唐用茶餅,故需煮飲,如煮飯然。叢林謂過午之後飲食為小葯,故茶又謂為茶湯,如葯湯然。所以趙州公案說“吃茶去”。
唐代寺院飲茶助修,逐漸普及,唐封演《封氏聞見錄》載:“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舉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從此可見由僧人坐禪飲茶助修以致形成民間轉相仿效的飲茶風俗。而宗門亦將坐禪飲茶列為宗門規式,寫入《百丈清規》。佛教叢林制度,由唐百丈禪師立《百丈清規》而創定。《百丈清規法器章》及“赴茶”、“旦望巡堂茶”、“方丈點行堂茶”等條文中明文規定叢林茶禪及其作法次第。其“請新住持”文中記有“鳴僧堂鍾集眾,三門下釘掛帳設,向里設位,講茶湯禮。……揖坐燒香,揖香歸位,相伴吃茶。……”即於法堂設兩鼓:居東北角者稱“法鼓”,居西北角者稱“茶鼓”。講座說法擂法鼓,集眾飲茶敲茶鼓。“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參、普說,入室並擊之,上堂時二通。……茶鼓長擊一通……召集眾僧飲茶。
又每坐禪一炷香後,寺院監值都要供僧眾飲茶,稱“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茶院中還專設“茶堂”,供寺僧坐而論道,辯說佛理,或招待施主、同參之用;有“茶頭”執事,專事燒水煮茶,獻茶酬賓;專門有“施茶僧”,為行人惠施茶水;寺院所植茶樹,專稱“寺院茶”;上供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之茶,稱“奠茶”;寺院一年一度的掛單,依“戒臘”年限的長短,先後奉茶,稱“戒臘茶”;住持或施主請全寺僧眾飲茶稱“普茶”。茶會成為佛事活動內容。凡此種種均來源於坐禪飲茶,目的還是為了幫助禪修,而後相沿成習,潛移默化,成為佛教叢林的法門規式。百丈禪師有:“吃茶、珍重、歇”三訣,唐皎然飲茶詩有“三飲便得道”之語,劉珍亮謂飲茶具“十德”,《五燈會元》載有所謂飯後三碗茶的和尚家風。可見茶在唐代,已為僧伽生活中所不可或缺。以茶敬客,更是寺院常規。自宋至清,舉辦茶宴,已成寺院常規活動。如浙江徑山寺即有近千年的茶宴史。藏傳佛寺,一般都舉行茶會。十九世紀中葉,大喇嘛寺曾舉辦過數千喇嘛參加的法會,有時持續數日之久。由此可見茶不但與顯教,而且與密教;不但與漢傳佛教,而且與藏傳佛教都有密切關系。總之,上說這些都是坐禪飲茶的茶道,也可說是修如來禪的“坐禪”茶道。
就在坐禪飲茶的茶道盛行之時,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從印度來到中國首都長安傳播密教。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秘密禪,一切修法都可說是供養法。而茶成為最佳供品之一,一開始就與密教修供又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唐歷代皇帝賞賜高僧大德,多用茶供。如金剛智忌辰,舉行千僧供,玄宗賜茶一百一十串(唐代系餅茶,故可用線貫串),以供齋用。大興善寺文殊閣上樑,代宗敕賜千僧飯,賞上樑赤錢二百貫,蒸餅二千顆,胡餅二千枚,茶二百串。
惠果大師於貞元六年(760)入宮,於長生殿為國持念七十餘日,歸時,每人賜絹三十匹,茶二十串。貞元十四年,惠果入內道場,賜絹一匹,茶十串。惠果常以所賜之茶換購丹青原料畫曼荼羅,可見唐代皇帝即以供養茶賜茶為供佛施僧的高級禮遇。法門寺地宮供奉物中,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用以供佛和大阿贄黎者(僖宗排輩第五,乳名“小五”,茶具墨書有“五”字略號,是最珍貴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現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現存法門寺博物館)。日本文獻記載,台密宗祖最澄及永忠和尚,遣唐回國,帶茶種植於比?山麓。永忠和尚獻茶於嵯峨天皇,天皇稱贊並命當地(宇治縣等地)普遍種茶,是為日本最早傳茶之記載。奈良宇治所產之宇治茶,至今還為日本茶道常用之茶。又廣東江門傳說密宗一行大阿贄黎曾在江門白水暫住,日種山茶,夜觀天象(一行為中國大天文學家),進士陳吾道建茶庵寺,並為一行塑像立碑。凡此均可證明茶與密宗的法緣關系。
日本台密六祖智證大師圓珍《行歷抄》記其初至長安面見法全(唐密祖師惠果和尚之法孫),引至“青龍寺西南角凈土院上房,與茶飯吃。”後三日,圓珍“到青龍寺禮拜和尚,入道場,隨喜禮後,便於院中吃茶飯”,由此可見茶與密寺及密宗行人之關系。法門寺地宮八重寶函中有葯師曼荼羅,其葯師像與東密《覺禪鈔》心覺的左手持缽右手持錫杖的唐本葯師像完全一樣,說明地宮也已用茶供養葯師。葯師法為中國早期密法,唐代弘揚最盛。盡管顯密詳略不同,但傳承迄今不絕。葯師法是了生脫死,以葯物為體、以性空為性來認識人生而改造人生現前腳下立地起修之大法。葯師法的本質就是修葯師定。修葯師定,就是教人明於自己色息心之所由具以及如何用此色息心之所具而做頂天立地之人。亦即教人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也。葯師定者,秘密禪之禪定也。它融秘密禪修色之要,會如來禪修息之奧,通祖師禪修心之妙,以大食法(消化生理)修色,解決食色問題;以安般法(循環生理)修息,解決呼吸問題;以入寤法(大腦生理)修心,解決睡眠精神問題,實為現前做人做事之生活禪也。用葯師法茶供、茶施、茶會,則是秘密禪茶供之善巧方便之運用。因為茶禪一味,禪密一體。茶作供品,作空性觀,既易悟緣起性空之理,更顯實相不空之法。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來口、如來味、如來意,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說是修秘密禪的“密禪”茶道。
由於人身色息心是一個完全的整體,因此如來禪的坐禪、秘密禪的密禪與祖師禪的參禪是相互聯系,從三個不同的層面而逐漸開顯的。所以在坐禪飲茶、密禪供茶、參禪茶味三者既有彼此相聯的共同點,又有先後不同的差別層。修祖師禪的“茶禪”(即茶禪一味)的茶道是到宋朝禪宗發展過程中最後形成的。也就是說,茶由禪興,茶由坐禪飲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進宗門法規,乃至以茶作為密教供品,用以供佛齋僧。法門寺的茶供養、圓珍的“吃茶飯”,甚至趙州三呼的“吃茶去”,以茶作為妙傳心印的載體,茶修禪修一體,茶味禪味一味,茶密禪密一體,這就完成了中國佛教三個層面,色息心三法相即、空假中三諦圓融的中國茶道。也就是坐禪飲茶的茶道、修密供茶的茶道和用茶印心茶禪一味的茶道。飲茶的茶道,主要是飲茶調息,攝心入定,心息相依,安般守意,進而止住自心流注,臻於住息息住,心一境性。供茶的茶道,主要供茶作觀,作空性觀,周遍明了,入本不生際,乃至離邊大中觀,常樂我凈。印心的茶道,主要是味茶凈心,自心現量,遠離四句,甚至念住無念,見本來面目。
“茶禪一味”是由宋朝臨濟宗大師圓悟克勤提出的,他在湖南夾山寺編著的《碧岩集》在禪門影響甚大,被韓國稱為“天下第一奇書”。他手書“茶禪一味”四字真訣,由日本 留學 生輾轉傳至日本高僧一休宗純手中,成為日本代代相傳的國寶。日本臨濟宗榮西禪師遣宋留學回國後,將茶種植於禪寺,並著《吃茶養生記》。之後大應國師又將中國寺院飲茶方式傳至日本。大應之後繼有幾位禪僧至中國習茶道並成為茶師。後大德寺一休和尚將茶道之法傳弟子珠光,乃融日本文化之特色,創出富有東瀛風味的日本茶道,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後千利休改良而普行於民間,稱為千家流,倡導“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即日本現在的里千家茶道。現在日本茶道已有數流矣。
山上宗二之茶書《山上宗二記》謂“茶道是從禪宗而來的,同時以禪宗為歸依。”澤庵宗彭《茶禪同一味》說:“茶意即禪意,舍禪意即無茶意。不知禪味,亦即不知茶味。”珠光禪師說:“茶道的根本在於清心,這也是禪道的中心。”“一味清凈(清心),法喜禪悅,趙州知此,陸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卻人我之相,內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間,謹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心國)太平。”傳說珠光禪師捧茶擬飲,老師一休舉鐵如意一聲斷喝,將其手中茶碗打得粉碎,珠光猛然有省。一休再問禪意若何,珠光答謂“柳綠花紅”,一休印可。珠光專以茶道保任所得,並最終提出“佛法存於茶湯”的見地。千利休也在《南方錄》中寫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燒水、點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為習佛修行之行為”,而“茶道之秘事在於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諸具、法則、規矩的,無一物之念的,無事安心的一片 白露 地。”這一片白露地,就某些茶道已經明顯表露出來的境界,也還只是淺層次的般若境界,還未臻於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還只是“緣起性空”的中觀見,還不是離邊的大中觀見。提高來說,這一片白露地,就是大圓滿的如來藏,就是原始覺性、內在光明、本來面目,就是“如來藏中有如來”的“本始基”,就是法爾清凈的“本不生際”,也就是脫離任何邊執的“常樂我凈”。這就不是世俗諦中“茶即禪,禪即茶”的“茶禪一味”,而是勝義諦中無修無證、非茶非禪、非不茶不禪、不可言詮、不可思議的本際明相的“茶禪”了。入難入之楞伽,住無住之本際,達摩的二入四行,曹溪的一花五葉;祖師西來意,將心與汝安,欲了此中味,請你“吃茶去”。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藝)。道無器不現,器無道不明,所以茶道也不完全離開茶藝。
④ 怎麼畫好禪意畫,禪意畫是寫意畫嗎
國畫中的禪意畫是最簡約的吧,禪意畫講究的就是意境,水墨潤染已達到一定境界,點點墨色,一抹暈染,一幅畫就完成了。作者用心去畫,用靈感去創作,賞析者看懂它,讀懂它,它就有了生命力,意境自然也就有了,也就是一幅好畫。
⑤ 你認為當今畫壇誰的畫最富有禪意
個人拙見,禪意,是屬於中國博大精深文化的精神氣質
自中國美術史上,許多山水畫家的經典畫作,通過筆墨,意境,韻味傳達禪意
真正的禪意是什麼?一陣風,一滴雨,一枝花,一粒沙,你是誰?我是誰?他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
⑥ 禪畫的禪畫鑒賞
五代兩宋是禪畫的興盛時期,隨著禪宗的興盛,禪法更廣泛而深入地體現在中國畫中了。這一時期出現了一批專司繪事的禪林僧人,這些畫僧都是以禪入畫,他們超塵脫世,逸筆卓然,其中有貫休,巨然、惠崇、法常,居士中有石恪、蘇軾、梁楷等。
貫休是五代前蜀禪僧,他的羅漢像梵相奇古、筆法野拙,他自謂「得之相夢中」(《宣和畫譜》)。 梁楷是南宋時的在家禪畫大師,他雖是宮廷畫師卻無視利祿功名,曾不受宋寧宗所賜的金帶,其個性狂放不羈,中年後畫風由細變減,承五代石恪遺風,梁楷所作禪畫不少題材與禪宗都有關系,《六祖斫竹圖》、《六祖撕經圖》、《八高僧故事圖》等,其經典之作《潑墨仙人圖》更是筆簡墨精,形神超拔,實為中國畫史上的不朽之作。
南宋以後,禪畫的盛氣隨著禪宗的衰敗而開始跌落,此時文人畫逐漸興盛起來,文人墨戲漸漸替代了禪意水墨,雖然文人的美學觀念總自覺地趨於禪意,但總的來說文人的精神認知層面終究與禪不可同語。 明代的禪畫零星散落,祖玄和尚作山水,高古蒼勁、大涵、海能(程嘉燧),常瑩等都是畫僧,吳彬是愛畫佛像的,自號「枝庵發僧」其作迥異前人,有禪家清崛之氣。明四家的作品雖亦超逸可還是文人情調,與禪畫類比,多少也偏於俗境了。
董其昌是「松江畫派」的領軍人物,其號「香光居士」他在書法、繪畫、理論、鑒定等方面在畫史上都影響巨大。董其昌身為顯宦而思庇蔭,「獨好參曹洞禪」( 陳繼儒《容台集》)在讀了《宗鏡綠》之後豁然有悟,於是游心禪悅,在書、畫、文中托以禪詞。他著有《容台集》、《畫旨》、《畫眼》及《畫禪室隨筆》。他借用禪宗南北二宗之說來將唐以後的山水畫分為南北二宋,其重視筆墨精妙,同時強調「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郛郭,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容台集》)。 清初,一下子出現了「四大高僧」,他們在歷史上地位非常矚目耀眼,對後人影響極大,他們的造詣超出了「俗人」難以觸及的高度。處於他們的歷史時期雖然經受了政治的影響,但每位高僧都盡顯了強烈的個人風格和濃烈的禪意。」
弘仁的作品是地道的 「禪僧畫」,他每幅畫彷彿都是在「禪定」的狀態下完成的,其畫風的冷峻、凄清之美絕非一般畫家能及。弘仁是安徽歙縣人,順治四年從古航法師為僧,他所處的時代正是明未清初王朝交替的動盪時期,弘仁也曾奮力抗清,在失敗後終於看破紅塵。其畫受到倪瓚影響甚大,氣息也最為近似,只是弘仁禪意更純正一點,筆墨更爽利一些。由於弘仁個性「少具孤性,不屑時宜」與禪宗的空凈寂寥的意境相呼而應,這就不難理解他的畫為何如此「不食人間煙火」了。 清以後的畫壇大家,如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黃賓虹等雖不是出家僧眾但基本都以「居士」自稱,對「禪」都異常傾心,他們的作品多多少少也都潛入了「禪」的意趣因素,只是在形式上「藝術化」的手法更強化。
⑦ 請問有哪些古代著名的與佛教相關的書畫
與書法比,畫家涉足佛教者尤多。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就有許多著名畫家染指佛畫。最早的如東吳的曹不興、西晉的衛協和顧愷之。曹不興根據康僧會帶來的佛畫儀范寫之,身體比例十分勻稱;其弟子衛協又畫七佛圖;衛協的弟子顧愷之更擅長佛畫,相傳所作有《凈名居士圖》、《八國分舍利圖》、《康僧會像》等;其中尤以他在江寧瓦官寺所畫之維摩詰像為最著名,相傳所畫之維摩詰「清羸示病之容,隱幾忘言之狀」,極是形象逼真,時人以十萬錢爭先一睹,遂為該寺募錢百萬;南朝之張僧繇也擅畫佛像,所作獨出心裁,創立了「張家樣」。相傳他在安樂寺作四條龍壁畫,均栩栩如生,其中二龍點睛後即飛去,由此衍出「畫龍點睛」之典故。張僧繇之佛畫,在當時影響甚大,《歷代名畫記》說他「筆才一二,而像己應焉。因材取之,今古獨步。像人之妙,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與張僧繇同時,曹仲達享譽於北朝畫界。曹畫帶有域外之風,所畫佛像衣服緊窄,近於印度笈多王朝式樣,他所創立的「曹家樣」與吳道子創立的「吳家樣」並稱,史有「曹衣出水、吳帶當風」之評語。
到了唐代,佛教繪畫更盛極一時,其中以吳道子聲名最著。他在長安、洛陽兩地所作壁畫,多達三百餘間,且筆跡揮宏磊落、勢狀雄峻、飄逸,使人有「吳帶當風」之感,杜甫詩稱「畫手看前輩,吳生獨擅場」。唐初之尉遲乙僧也以擅長佛畫聞名於世,曾在長安光宅、慈恩等寺作《降魔變》、《西方凈土變》、《千缽文殊》等壁畫,其畫「奇形異貌」、「身若出壁」,富有立體感。降至晚唐,出現了一批專工佛道人物畫的畫家,其中聲名最著的當推左全。其畫「多仿吳生之跡,頗得其要」,用筆最尚風神骨氣,後人評之「名高當代,時無儔倫。」另外,范瓊也是當時名震三川的佛像畫家,據說他在聖興寺畫的天王、大悲像,轟動一時,圖中烏瑟摩像,設色未半而罷,筆蹤超絕,後人未之能補。咸通年間的常燦亦擅長佛道人物畫,其畫注重氣韻,開宋代「自在在心,不在象也」畫風之先河。
五代時期,佛教繪畫也很盛行。著名畫家如朱繇、厲以真、張南、左禮、王仁壽、杜齟龜等創作了許多佛教畫,釋門中人如貫休、智蘊等,也涉足畫壇,以畫羅漢知名。
宋、元、明、清諸朝,畫家涉足佛教,僧人染指繪畫÷代不絕人。北宋時期的名畫家高益、高文進、王道真、李用和、李象坤等創作了大量佛教壁畫,場面熱烈,富有生活氣息。其中高益在大相國寺所作的《擎塔天王》等,曾名噪一時。王靄、王仁壽二人更專工佛道人物畫,受到當朝皇帝的垂青。著名畫家李公麟也取材佛教,作有《維摩演教圖》、《羅漢圖》等。元代趙孟俯、劉貫道的《紅衣天竺僧卷》、《羅漢圖》等,工筆重彩、樸素傳神,別具風格。明末清初的石濤、八大山人、石溪、弘仁更被稱為畫壇「四大高僧」。他們的畫「自作聰明,無所師承」,筆勢雄闊、形象傳神,對後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繪畫史上曾出現過一種別具風格的禪意畫。這種畫高遠淡泊、超然灑脫,禪機意境,躍然紙上。開其端者唐代的王維。 ;
王維性喜山水、耽於禪悅,既工詩,又善畫。其詩如畫,其畫如詩,蘇東坡在《書摩詰蘭田煙雨圖》中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作畫的特點是將墨色潑成深、淺、濃、淡等多種色調,用來表現山石林木,與青山綠水不同,別有一種清雅灑落的自然情趣。此種畫風突破過去只限於細線勾描的畫法,而改用潑墨山水的方法,使筆法更加豐富,意境更為深遠。從畫論的角度說,潑墨山水畫更注重「妙悟」,王維在《山水訣》中說:「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學者還從規矩」,此話頗有禪宗「至理越乎浮言」、「三十年後看山還是山」的味道。實際上,王維之畫如同其詩一樣,深受禪宗的影響。他所作之《輞川圖》等,山谷鬱郁,雲水飛動,顯得清寒、靜寂、淡遠而又空靈;他的《袁安卧雪圖》,雪中有芭蕉,似與常理不合,但卻與禪宗跳躍式思維方法遙相符契;他的許多畫作,不問四時,以桃杏芙蓉蓮花同人一幅,也有禪宗「一念包九·世,,之意蘊。後人論王維之畫曰;「意在塵外,怪生筆端」,「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機,此難以俗人論也」。這種寓禪境於畫中的禪意畫,畫史上稱之為「南宗」。沈灝在《畫塵》中說:「禪與畫俱有南北宗,分亦同時,氣運復相敵也。南則王摩詰,裁構淳秀,山韶幽淡,為文人開山。若荊、關、宏、躁、董、巨、二米、子久、叔明、松雪、梅叟、迂翁、以至明之沈、文,慧燈無盡。北則李思訓,風骨奇峭,揮掃躁硬,為行家建幢。若趙干、伯駒、伯驌、馬遠、夏圭,以至戴文進、吳小仙、張平山輩,日就狐禪,衣缽塵土。」如果從畫風和禪風的角度看,王維之禪意畫主要是受禪學南宗的影響。
王維所開創的禪意畫,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得王維心要之張躁、王墨,曾盛極一時。有人論張躁之畫曰:「非畫也,真道也。當其有事,已遣去機巧,意冥玄化,而物在靈府,不在耳目。」此中所言,實系禪家工夫。王墨作畫,則潑墨手抹、應手隨意,或吟或笑,形似癲僧。
降至宋元,王維開創的南宗禪意畫更受推崇。王維被推上南宗始祖的地位,在相當程度上就是宋之蘇東坡極力鼓吹的結果。同時,宋時畫壇之幾大巨子,如荊浩、關仝、董源、巨然等,皆師承王維筆法;米芾父子,更是南宗之一巨擘,其畫也頗富禪機意境。米芾曾說:「山水古今相師,以有出塵格者,因信筆作之,多煙雲掩映樹石,不取細意以便己。」這話帶有後期禪宗超佛越祖之色彩。米芾之子友仁則曰:「王摩詰古今獨步,仆舊秘藏甚多,既自悟丹青妙處,觀其筆意,但付一笑耳。」又說:「王維畫見之最多,皆如刻畫,不足學也。惟以雲山為墨戲。」簡直是呵佛罵祖。他還有詩雲:「解作無根樹,能描蒙鴻雲。如今供御也,不肯予閑人。」此中之「蒙鴻雲」,乃是米家之獨創畫法,能盡江山之妙處,實乃是其胸中禪境之再現。
縱觀宋,元之後的畫壇,其興衰起落往往與禪學發展密切相關,禪學興,則畫壇昌盛,禪學衰,則畫壇冷落,此足見禪學對繪畫影響之一斑。
⑧ 請問這幅圖的提字是什麼禪意是什麼
禪意往往千人問千個回答,我試著理解:此畫世上紅塵滾滾,學真理在人後,無限光明,和尚也非和尚,只不過一點幻像。腳下人生路越走離道越遠,苦海無邊!
⑨ 禪意系列之一小僧卧荷
悠哉悠哉開啟新的一天。咱們畫一期禪意系列吧,看到這些畫,都覺得好佛系,好治癒。
第一步打稿。畫出小和尚愜意悠閑的神態。
荷花的刻畫細節如下:
描邊荷葉和小和尚。
荷葉塗色時,順著荷葉生長的紋理來塗。
畫友建議加點黑白灰明暗關系,調整了一下效果果然好多了。學無止境,進步無止境!
⑩ 最空靈的禪意山水畫
這至美的畫境中,讓我們一起感受天地間的空靈,體味生活留白的自由灑脫,於廣闊無垠的宇宙間,一處不被世事所打擾的清凈之所。看下圖。
獨坐清談久亦勞,碧松燃火暖衾袍。夜深童子喚不起,猛虎一聲山月高。
嶺上白雲舒復卷,天邊皓月去還來。低頭卻入茅檐下,不覺呵呵笑幾回。
步步穿籬入境幽,松高柏老幾人游。花開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風對碧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