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貝多芬》高清資源誰有,求分享
網路網盤免費資源:
鏈接: https://pan..com/s/1rpH39bjcJ-Ag57SCZ8FWnQ
❷ 貝多芬是什麼家
貝多芬是音樂家。
貝多芬的一生創作體裁廣泛,數量眾多。在器樂領域,包括9部交響曲、11首管弦樂曲和戲劇配樂、5首鋼琴協奏曲、1首小提琴協奏曲、16首弦樂四重奏和其他形式的重奏曲、32首鋼琴奏鳴曲以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變奏曲等。
在聲樂領域,涉及歌劇、清唱劇、彌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藝術歌曲,聲樂領域的代表作品包括歌劇《費德里奧》《D大調彌撒》、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人》等。
(2)貓貝多芬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最後確立了它嚴肅的思想感情、抒情並富有哲學意味的體裁。尤其是晚期的弦樂四重奏,表現了作曲家的風格特點,深刻的心理刻畫,各種不同性格的形象的自由結合。
除交響曲之外,在貝多芬的創作中鋼琴作品也占重要地位。可以說,他一生都在寫鋼琴作品。最重要的是五部鋼琴協奏曲和五首鋼琴奏鳴曲。
鋼琴奏鳴曲和他的交響曲相近,有深刻的思想、豐富的內容、形式寬廣,而且還加強了奏鳴曲式結構內部的對比因素,擴大了展開部的矛盾沖突和發展的動力,使得他的鋼琴奏鳴曲遠遠地超過了海頓與莫扎特。
❸ 貝多芬的作品有哪些
1、《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貝多芬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作品完成於1798年,並於當年在布拉格首演。雖名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卻比他的「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完成要晚三年,只是由於前者出版早而被定為第一號。從作品本身來看,第一號比第二號要成熟許多,在管弦樂法上,本曲已加入了單簧管、小號與定音鼓等樂器。這部作品是貝多芬年輕時代的代表作之一。
2、《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於1804年的交響曲,作品55號。
交響曲第一樂章描繪了英雄在戰斗中成長,第二樂章是葬禮進行曲,亦是貝多芬獨創,第三樂章是諧謔曲,第四樂章是凱旋進行曲式的終曲。
這首交響曲從內容到形式都富於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與節奏新穎自由。他在曲式結構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嚴的葬禮進行曲作為第二樂章,用一首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都是前所未有的。全曲宏偉壯闊。
3、《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完成於1806年的9、10月間。這部作品於1807年3月由奧佩爾斯道爾夫伯爵和他的樂隊首演,演出地點是維也納的利赫夫諾斯基宮。
《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以其優雅、活潑、輕松的氣質引人注目,其中充滿了微妙的力量平衡。
4、《c小調第五交響曲》:《c小調第五交響曲》,又名命運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作品67號,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
《c小調第五交響曲》以音樂中的短—短—短—長節奏動機開場。據說,貝多芬曾將四個音的動機解釋為「命運之神在敲門」。它主導了第一樂章,並在整個交響曲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整首交響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發展,從c小調第一樂章的沖突與斗爭,發展到c大調末樂章的勝利與喜悅。最末樂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樂章在篇幅上更長、在聲音上更有力。
5、《F大調第六交響曲》:F大調第六交響曲,又名「田園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親自命名為《田園》。
該曲大約完成於1808年,是他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此時的貝多芬雙耳已經完全失聰,這部作品正表現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是一部體現回憶的作品。
這部作品1808年在維也納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指揮,在首演節目單上,他寫到:「鄉村生活的回憶,寫情多於寫景」。整部作品細膩動人,朴實無華,寧靜而安逸,與貝多芬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同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
6、《A大調第七交響曲》:A大調第七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作品第92號。首次公演於1813年12月8日。
當貝多芬創作他的第七交響曲時,人們正注視著歐洲的版圖被鮮血重新繪制。那是在1811~1812的秋、冬、春三季。這部作品在6月間完成,此時拿破崙戰事已進入最後的高潮,大舉侵犯俄國,旦夕之間潰不成軍。當這部交響曲第一次上演時,拿破崙帝國已到達了分崩離析的最後階段。
A大調第七交響曲雖然是無副標題的作品,但是人們通常喜歡把它稱之為「舞蹈性的交響曲」、「舞蹈的頌贊」。在貝多芬所有沒有副標題的交響曲當中,這部作品也是最受人歡迎的。它擁有貝多芬所寫出的最著名的慢版樂章以及最著名的快板樂章,所以它的地位終究是九大交響曲中不可忽視的一部。
7、《F大調第八交響曲》:F大調第八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作品93號,完成於1812年的10月。於1814年2月17日在維也納的舞會劇院首次演出,獲得極大的成功,由於反應強烈,幾天後又重演。
《F大調第八交響曲》,作品93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於1813年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貝多芬此前創作的第六交響曲「田園」的調性也是F大調,但篇幅較長,故而作者亦將此交響曲愛稱為「小的F大調」交響曲。 此作品也是貝多芬聞名於世的九部交響曲中最為短小的一部,有時受到忽視。但貝多芬自己對它十分喜愛,甚至稱它比第七交響曲「強得多」。
雖然寫作時貝多芬生活並不順利,但該作品依然有著輕松愉快的風格。其規模雖然短小,但精悍緊湊,充分體現了貝多芬的作曲技藝。
與貝多芬的一些其它作品類似,該交響曲的末樂章分量最重。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樂章中,木管樂器演奏出固定的音型,被認為是模仿當時剛剛得到改進的節拍器的聲音,並且在樂章最後還有一個玩笑般的「節拍器出故障」的樂段。除此之外,也有其它部分被認為是音樂玩笑。
8、《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由於這首樂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羅作曲的《西班牙交響曲》的激發而作的,所以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兩者之間有著共通的構想。
這部小提琴協奏曲是一部歡快、活潑、充滿青春氣息的作品,它歌唱生命,表現了俄羅斯人民的樂觀主義精神。這首樂曲當初相當不受世人歡迎,然而歷史最終證明這是一首絕無僅有的音樂傑作,在音樂舞台上久演不衰,成為許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
9、《D大調第二交響曲》:《D大調第二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作於1802年,1803年4月5日首次公演。該曲充滿著寧靜幻想的詩情,歌唱般的情調,具有一種美感,是作者獻給摯友李希諾夫斯基公爵的。全曲有四個樂章。
10、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本曲是貝多芬最早發揮其創作潛力的作品,與貝多芬以前的作品相比,此曲的管弦樂部分已逐漸具有交響曲的韻味,主奏鋼琴也能發揮出鋼琴本身獨特的風格,這兩者渾然融合,構成宏偉的協奏曲。
❹ 貝多芬生平簡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於維也納去世,享年57歲。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4)貓貝多芬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貝多芬的一生創作體裁廣泛,數量眾多。
在器樂領域,包括9部交響曲、11首管弦樂曲和戲劇配樂、5首鋼琴協奏曲、1首小提琴協奏曲、16首弦樂四重奏和其他形式的重奏曲、32首鋼琴奏鳴曲以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變奏曲等;在聲樂領域,涉及歌劇、清唱劇、彌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藝術歌曲,聲樂領域的代表作品包括歌劇《費德里奧》、《D大調彌撒》、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人》等。
貝多芬的一生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前後歐洲社會的激烈變革,他的作品是時代和個性結合的產物。他極大地擴展了交響音樂的思想內容,使之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體裁,鋼琴的表現幅度也大大增強。
內容的擴展導致表現手法的創新:他突破了傳統的形式結構,動機型的主題運用和動力性的樂思發展,使音樂具有非凡的氣勢和力量;建立在功能體繫上的變音體系,成為他的和聲風格特徵;靈活的離調轉調和大幅度的節奏對比和力度對比,對於刻畫矛盾沖突和戲劇性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對位法的運用,樂隊音響的組合,鋼琴音樂的寫作都有鮮明的特點。
貝多芬創作的九部交響樂,兩首彌撒曲,還有不勝列舉的序曲、協奏曲、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曲,深深影響了後來作曲家的風格。
例如:交響樂《英雄》、《命運》、《田園》,第九交響樂的最後樂章《歡樂頌》;序曲《愛格蒙特》;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等等已是家喻戶曉。他為人類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對世界音樂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而被世人尊稱為「樂聖」。
❺ 求圖片:貝多芬頭像簡筆畫,要簡單,兒童
貝多芬頭像簡筆畫
❻ 關於貝多芬的資料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於維也納去世,享年57歲。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6)貓貝多芬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家世背景
家世背景他的父親約翰·范·貝多芬是科隆選帝侯宮廷的男高音歌手,兼鋼琴與唱歌教師,因嗜酒影響全家生活。
其母瑪麗亞·瑪格達琳娜只活了41歲。
貝多芬是家中的第2個孩子(第一個早夭只活了6天),此後其母瑪格達琳娜還相繼誕下5個孩子,但只有兩個男孩卡斯帕爾·安東·卡爾、尼古拉斯·約翰長大成人,他們在貝多芬的音樂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感情生活貝多芬始終沒有找到終生伴侶,終生未娶,但是其情感經歷是相當豐富的。
1800年,貝多芬被16歲的貴族小姐琪麗愛泰迷住。
由於出身的天壤之別,最終使他們勞燕分飛,使得當時深受耳疾擾的貝多芬差點為她自殺,並為她創作了《C小調月光奏鳴曲》。
1804年貝多芬與寡婦約瑟芬產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終因身份地位相差懸殊,失之交臂。
早年經歷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
1775年左右,4歲的貝多芬被父親逼著學習鋼琴、小提琴,其父愚蠢地想用強制性手段將他培養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1778年,8歲的貝多芬師從宮廷老管風琴師H·伊登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及管風琴,同年8月26日第一次登台演出。
1781年,11歲的貝多芬輟學,進入波恩劇院樂隊當小樂師,有機會師從選帝侯宮廷管風琴師、指揮家和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聶弗,聶弗是位啟蒙運動的參與者,對貝多芬一生影響很大。
1783年,13歲的貝多芬擔任宮廷樂隊的古鋼琴獨奏與伴奏,但無薪俸;同年根據德雷斯勒的進行曲改編為《鋼琴變奏曲》(woO63),這是他正式發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國音樂出版家J·M·格茨予以出版。
1785年至1786年,貝多芬轉向弗蘭茲·安東·里斯學習小提琴,完成《三首鋼琴奏鳴曲》(woO36)。
1787年春天,貝多芬第一次訪問維也納,見到31歲的莫扎特,其彈奏技術受到莫扎特的贊賞;同年結識比自己大9歲的華爾斯坦伯爵,他是貝多芬在藝術事業與經濟上的重要支持者。
1790年,作曲家海頓去倫敦途經波恩,貝多芬結識海頓;同年受委託完成了兩部清唱劇:《為約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劇》(woO87),這也是貝多芬第一部與政治沾上邊的作品;以及《為利奧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劇》(woO88)。
1792年11月,22歲的貝多芬在海頓等人的鼓勵支持下離開故鄉,開始拜海頓為師學習作曲,定居於維也納。
維也納初期
1793年,貝多芬改向莫扎特摯友,作曲家與教師J·B·申克學習對位法及音樂理論。
1794年,開始師從聖斯蒂芬大教堂阿爾布萊茲貝格學習對位法,向宮廷音樂總監安東尼奧·薩列里免費學習作曲;由於海頓忙於作第二次赴英演出的創作準備,師生兩人性格不同又有音樂思想上的分歧,貝多芬向海頓的學習終於1794年中止。
1796年8月,在《維也納雜志》上發表了貝多芬贈送給海頓的三首鋼琴奏鳴曲(Op.2);同年開始出現耳聾現象。
1796至1797年創作完成《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Op.15),並於1798年在捷克布拉格首演。
1799年,霍夫敏斯托於年底將貝多芬的《c小調第八(悲愴)鋼琴奏鳴曲》(Op.13)予以出版。
1800年4月,《第一交響曲》(Op.21)、《降E大調七重奏》(Op.20)在維也納皇家宮廷音樂會首演。
1801年,創作完成《升c小調第十四(月光)鋼琴奏鳴曲》(Op.27no.2),題獻給朱麗塔·吉米爾茨伯爵夫人;同年還完成了《弦樂五重奏》(Op.29)、《弦樂四重奏》(Op.18)。
1802年,到海利根施塔特度夏,貝多芬已完全聽不見聲音,同年10月初給自己的兄弟寫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完成《第二交響曲》,並重返維也納。
成熟時期1803年,神劇《基督在橄欖山》、《A大調克魯采小提琴奏鳴曲》首演;同年完成《第三鋼琴協奏曲》。
1805年4月,《第三(英雄)交響曲》首演,貝多芬親自擔任指揮,此作是貝多芬進入創作成熟時期的重要標志;同年11月20日,歌劇《費德里奧》在維也納皇家劇院首演。
1806年,創作完成《拉茲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第四鋼琴協奏曲》、《第四交響曲》,以及小提琴協奏曲。
1808年12月,《第六(田園)交響曲》在維也納劇院舉行了首演。
1809年,《科里奧蘭序曲》、《第五(命運)交響曲》、《C大調彌撒》相繼問世。
1810年11月,《第五鋼琴協奏曲》在萊比錫首演並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時貝多芬因耳聾已與許多親友疏遠。
1812年,創作完成《第七交響曲》與《第八交響曲》;翌年夏天創作完成《戰爭交響曲》。
創作晚期
1814年2月—3月,《第七交響曲》、《戰爭交響曲》相繼再度上演,成為維也納狂熱事件。
1824至1825年,首次公演《第九交響曲》及其合唱;1825年3月,創作完成《庄嚴彌撒曲》。
1826年,《降B大調弦樂四重奏》完成並公演,歌劇《費德里奧》最後版本予以發行。
1827年,倫敦愛樂樂團贈予貝多芬100英鎊,邀請他為樂團譜寫《第十交響曲》,未及完成,貝多芬於同年3月26日與世長辭,終年57歲。
❼ 貝多芬的圖片與故事和資料
貝多芬相關資料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維也納拜見當時的大音樂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揚,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鋼琴身手,連被譽稱神童的莫札特亦為之驚嘆。立即向在場的朋友說:「此年青人必為樂壇掀起狂瀾。」 莫札特的預言不到十年立即應驗,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貝多芬。
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萊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親約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時代貝多芬毫無幸福可言。
~慘遭鞭笞的童年聲聲疼~
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第二個神童,以便*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這樣凄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渡過了童年。 貝多芬天賦過人,再加上後天刻苦的磨練,程度愈來愈高,連他的老師都自嘆弗如。
十二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遂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一七八七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這對貝多芬打擊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維也納。此次華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為了報答,貝多芬日後寫出了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三獻給了華德斯坦。
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里耶里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後者,他學了有十年之久。
~掙脫束縛 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
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是後來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鋼琴三重奏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與作曲家的雙重聲譽。
此後五年,他又寫作了第一號到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以及第一號到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七九九年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他憑著神奇的想像力,接連寫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彌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連莫札特都束縛的嚴格形式。
貝多芬在一帆風順之際,聲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聾的疾病。
~聽不見聲音的巨人~
這是很殘酷的打擊,為了怕人發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索居,自己變得愈來愈孤僻。
而在此時,他與一名十七歲少女朱麗葉塔.古奇阿帝相戀。著名的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他們相戀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貝多芬遷到離維也納車程一小時的海利金寧靜村莊作曲,他在那裡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但耳疾惡化使他痛苦萬分,因而他寫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遺書,陳述悲慘遭遇與不幸。後來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學觀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頭苦幹」。此時他回到維也納,樂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寫出了雷霆萬鈞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此曲原想獻給拿破崙,但因拿破崙加冕稱帝,貝多芬憤而塗掉拿破崙的名字,改稱為「英雄交響曲」。
同年,貝多芬又寫作了極出色的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與獨一無二的歌劇「費黛里歐」。在這一連串作品中他表現出真正的功力,如「華德斯坦」與「熱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一八零八年貝多芬同時發表了第五號交響曲「命運」與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傑作。
~藏著熱情的火山~
貝多芬的內心蘊藏著無窮的感情,細膩、超凡、和諧、十全十美。貝多芬有意將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號「命運」,一開始的主題動機就是命運之神用力敲門,第六號「田園」更可察覺出貝多芬有意對大自然的描繪第一樂章他即標明了「令人心曠神怡的鄉間」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崙攻佔維也納,王子公孫紛紛逃難,貝多芬經濟陷入困境。在戰火彌漫的日子裡,他依然留在維也納,苦心創作,他的「皇帝」協奏曲就是在隆隆炮聲中寫出的。
由於「命運」與「田園」首次演奏並未獲得維也納人民的青睞,貝多芬有心離去前往德國,但因魯道夫公爵、羅伯高維茲王子與金斯基公爵三人極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後,貝多芬寫作「大公鋼琴三重奏」題獻給這些恩人。
~樂聲飛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國革命後歐洲空氣為之一新,個人自由與人權因而確定。貝多芬亦把音樂平民化了,將音樂從貴族中帶入全民化。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崙兵敗,維也納又恢復歡樂的氣氛。一八一二年貝多芬在傷兵救濟音樂會上首演「第七號交響曲」與「第八號交響曲」,非常轟動。他又博得維也納人民的尊敬。
貝多芬從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間,肉體蒙受失聰的慘境,但在這十一年的歲月里,他的創作豐富,歷史價值史無前例。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寶藏中光芒萬丈的珍品。
他的「第七號交響曲」沒有標題,華格納認為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熱情奔放的終樂章。「第八號交響曲」是他九大交響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達觀而超然的態度瀏覽人生。
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時他已屆壯年對人生有更透徹的領悟,此後寫作的音樂,除了震古鑠今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和「庄嚴彌撒曲」外,全是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曲,這全是有內在的與深邃的精神意境。
~樂聖不擅人間事~
由於弟弟卡爾一八一四年去世,貝多芬又負起了監護養育侄兒的責任。但領養過程與事後侄兒給他帶來的問題讓他吃了不少苦頭。總之他無法將愛心轉移到他侄兒身上。貝多芬對與人如何相處的道理完全崩潰。
樂聖貝多芬變得更加消沈,同時身體狀況更加嚴重,經濟十分拮據。那時他正全力創作兩大作品--「庄嚴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尤其前曲是為了魯道夫被任命為大主教登基典禮時演奏的使用。正因責任重大,他花了約五年的時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號交響曲」首演,將他的聲望又推到新頂點。
「第九號交響曲」的「快樂頌」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詩「快樂頌」。他早年就有此念頭,經過了三十二年終於達成心願。「第九號交響曲」的成功為他帶來了一生最大的榮耀與歡欣。
「第九號交響曲」預演時貝多芬親自指揮,但因耳聾無法進行,秩序大亂,因此正式公演時由烏姆勞夫指揮。 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對聽眾指導。當全曲演奏甫畢,聽眾深受感動,高聲歡呼,掌聲如雷,但貝多芬毫無知覺,還是經過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場面,含淚答禮。
這是貝多芬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他在不知不覺下患了肝病,時日就度過在病情益漸嚴重的日子裡。他那即將遠離塵世的心靈,反而趨於寧靜。這時貝多芬好像在稀薄,純凈的高空中,俯視自己即將拋開的世界。寫作了五首最後的弦樂四重奏曲。這些室內樂是他最後的作品,也是貝多芬留給世人的遺囑。對萬世證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最後的春雷響起了~
貝多芬的餘生已經不多,單是一八二六年就動了四次手術,但病情未見好轉。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維也納突然下了一場大風雪,伴著震耳欲聾的春雷,此時貝多芬握緊右拳,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根據古老的記錄,貝多芬的葬禮在三月二十九日舉行,約有兩萬名以上的維也納市民參加護送到舉行追悼彌撒的雅瑟爾教堂......
沒圖
❽ 貝多芬的事跡
貝多芬 (Ludwig-van Beethoven ,1770-1827),德國作曲家,被稱為樂聖。他的創作並非一揮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滿意為止。他的早期作品具有海頓和莫扎特的風格,但後來發展了一種完全屬於他自己的形式,充滿戲劇性的情節和情感上的活力,最後又自然地達到一種接近現代主義地音樂格調。他的作品,特別是中期作品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和對現狀的不滿。但在他的作品中有深刻的誠摯和鄉土味的純朴。
貝多芬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就失聰了,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而奮臂吶喊,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九《歡樂頌》最為著名),歌劇《費黛里奧》等等。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德國波恩的一個貧窮的家庭。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無為、嗜酒如命;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一個善良溫順的女性,婚後倍受生活折磨,在貝多芬17歲時便去世了。
貝多芬是7個孩子中的第2個,因長兄夭亡,貝多芬實際上成了長子。他的母親第一次嫁給一個男僕,喪夫後改嫁給貝多芬的父親。這種生活奪取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從小的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他成為音樂神童的願望。他打罵貝多芬,迫使貝多芬從4歲起就整天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
8歲時貝多芬首次登台,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為第二個莫扎特。此後拜師於風琴師尼福,開始學習作曲。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參加宮廷樂隊,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1787年到維也納後,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
1800年,在他首次獲得勝利後,一個光明的前途在貝多芬的面前展開。可是三四年來,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著他,貝多芬發現自己耳朵變聾了。貝多芬熱愛練習鋼琴,但是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失聰更可怕的了。因而人們可以在他的早期鋼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中理解到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貝多芬的心無時不充滿熱情,可是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交替地經歷著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這無疑成了他的靈感源泉。1801年,貝多芬愛上了朱列塔·圭恰迪爾,他把《月光奏鳴曲》獻給她。但是不解風情的奇麗愛太不理解他崇高的靈魂。1803年朱列塔·圭恰迪爾與伽侖堡伯爵結婚,這是令人絕望的時刻,他曾寫下遺書。
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後一部巨作《第九交響曲》(合唱)。這部作品創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貝多芬患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終於咽下最後一口氣,原因是肝臟病。在他臨終前突然風雪交加,雷聲隆隆,似乎連上天也為這位偉大音樂家的去世而哀悼!貝多芬的葬禮非常隆重,有兩萬多人自動跟隨靈柩出殯,遺體葬於聖麥斯公墓。而一年之後,舒伯特去世按照其遺願葬於貝多芬墓旁,終生未婚。
拓展資料:
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先生只在人世間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響樂9部;管弦樂幾十首(《愛格蒙特序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5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首;其他協奏曲5首;鋼琴奏鳴曲32首(其中熱情、月光、悲愴、黎明、暴風雨等最為著名);室內樂80首;歌劇1部《弗黛里奧》;另有神劇1部;彌撒曲2首等等。
網路知道_貝多芬的主要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