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這是青島具體的哪可以簡單介紹下嗎
這是青島基督教堂
基督教堂是青島一著名的宗教建築,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青島市市南區江蘇路15號內小山丘上,東鄰美麗的信號山公園。
基本介紹
教堂由德國膠澳總督府出資,於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教堂頂部有高39米的報時鍾樓,俗稱「鍾表樓」。它是一個典型的德國古堡式建築,佔地1000平方米,由鍾樓和禮堂兩部分組成。鍾樓高39.10米,登樓可觀賞島城的海天秀色。鍾樓上的巨型鍾表,給原本肅穆的教堂又增添了幾分神秘和莊重。禮堂寬敞明亮,可容千人之眾。18米高的大廳兩側分為樓上樓下兩層,裝飾十分精美典雅,置身其中給人以神聖之感,不愧是完美的基督教建築藝術的佳作。在堂區院內建有二層樓房兩幢。一幢是該堂的附堂,一幢是傳教士的住宅。教堂前的廣場平坦寬闊,四周綠樹成蔭,周圍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各種西式建築,更加襯托出教堂建築的宏偉。每當晨曦漸擴,熹抹東天之時,遠山近樹、綠頂黃牆在曉霧中時隱時現,此情此景,不由令人疑為身處異域。沿著岩丘的窄階拾級而上,教堂堅固厚重的牆壁、半圓拱形花崗岩窗框、陡斜的紅色屋頂以及綠色尖頂的鍾樓便清晰地展現在眼前。用厚重的花崗岩壘砌的牆基凝重粗獷,使整個教堂的輪廓顯得清晰簡潔,給人一種宗教建築特有的美感
歷史資料
基督教堂原為德國人聚會禮拜之所。1897年,德國強占膠澳地區後,德國基督教信義會(又稱「路德會」)的柏林教會派傳教士昆柞來青島傳教。昆柞在青島身兼牧師和膠澳總督顧問二任,因此在「總督府」與「總督樓」(總督官邸,即今迎賓館)之間選址營造基督教堂。教堂於1908年4月19日始建,於1910年10月23日竣工,歷時近兩年半。此教堂專供德國信徒聚會禮拜,故有「德國禮拜堂」之稱。據傳按此圖紙修建的教堂在德國還有一處。1925年其全部教產轉讓給美國基督教信義會協會,於是基督教堂遂成為眾多外國人進行宗教活 動的場所,故後來又稱為「國際禮拜堂」。青島解放以後,青島市基督教三次愛國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和基督教協會設於此處,從而,此處又成為中國基督教徒的主要活動場所。基督教(即新教)於16世紀從羅馬公教分裂出來後,仍與天主教保持共同的信仰,並在世界各地廣為傳播。近年來,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不斷融合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基督教在青島已成為頗有影響的宗教,宗教活動非常活躍,每逢星期日,虔誠的基督教徒們紛紛來教堂聚會,伴著悠揚的鍾聲和優美的贊美詩,默默祈禱,聆聽牧師宣講福音。
聖誕節是基督教最盛大的節日,在西方國家,聖誕節人們互贈禮物,舉行歡宴。近年來,這一節日已逐漸為青島人所接受。聖誕節期間,基督教堂人流如潮,熱鬧非凡。
教堂1980年經整修後於同年11月2日恢復禮拜,成為「文化大革命」後青島市第一個正式開放的基督教禮拜堂。該堂亦是青島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青島市基督教協會的辦公地址。
基督教堂是一個典型的德國古堡式建築,風格凝重粗獷,線條清晰簡練,堅固厚重的牆壁、半圓拱形花崗岩窗框、陡斜的紅色屋頂以及綠色尖頂都給人一種宗教建築特有的美感。教堂由鍾樓和禮堂兩部分組成,鍾樓高39.10米,登樓可觀覽島城的海天秀色。鍾樓上的巨型鍾表,給原本肅穆的教堂又增添了幾分神秘和莊重。禮堂寬敞明亮,可容千人之眾。18米高的大廳兩側分為樓上樓下兩層,裝飾十分精美典雅,置身其中神聖之感油然而生,不愧是基督教建築藝術的佳作。教堂前的廣場平坦寬闊,四周綠樹成蔭,周圍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各種西式建築,更加襯托出教堂建築的宏偉和高大。
基督教堂的宗教活動非常活躍,每逢星期日,虔誠的基督教徒們紛紛來教堂聚會,伴著悠揚的鍾聲和優美的贊美詩,默默祈禱,聆聽牧師宣講福音。
交通情況交通:乘1、214、217、220、221、225、228、231、367、隧道1路、隧道5路青醫附院站下。
❷ 青島的十大旅遊景點推薦有哪些
青島十大必去景點(10個必去的旅遊景點推薦)
一、棧橋
棧橋位於青島中心城區的南部海濱,是一條440米長的海上長廊,從陸地延伸入海中。棧橋建於1892年,已有百年歷史,一直以來被視為青島的象徵。棧橋盡頭的回瀾閣,則是青島近代歷史的見證。棧橋曾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棧橋與小青島隔水相望,北端與中山路商業街成一直線相連,棧橋的盡頭建有三角形防波堤,而這里有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八角亭閣,定名回瀾閣。回瀾閣裡面有一塊無字碑,這塊石碑的來歷至今眾說紛紜。棧橋兩邊有鐵鏈護欄和蓮花路燈,漫步於棧橋海濱,風平浪靜時,可觀看海鷗在此自由翱翔,走到橋的盡頭還可遠眺小青島。棧橋北側沿岸被稱為「棧橋公園」,園內花草鬱郁蔥蔥,設有石椅供遊客休憩,可以欣賞海天風景。
二、八大關景區
花石樓位於青島八大關南端,是一棟外形漂亮的歐洲古堡式建築,由於整幢樓都是用大理石砌成,因此而得名花石樓。花石樓始建於1930年,主體共分五層,頂層為觀海台,側有鐵尖頂,主樓里有樓梯可到頂層,這里可以盡覽一旁的第二海水浴場以及遠處海景。花石樓有著哥特式的建築特色,融合了西方多種建築藝術風格,將多國風格的特色兼收並蓄,且沒有任何雕塑裝飾,只採用了朴實無華的花崗岩貼於整個外牆的創造性手法,由圓形和多角形組合而成的建築物正面造型,別致有序。而既可用於栽花,亦可用作晚間燃火照明的樓門台階下花崗岩石尊。
❸ 青島都有哪些教堂
一個在浙江路附近~天主教堂~也叫 聖愛彌爾教堂 ~(我很喜歡很喜歡!) 一個在江蘇路15號~信號山附近~基督教堂~ 還有一個在熱河路附近~聖保羅教堂~ 海爾立交橋還有一個韓國人的教堂... 滄口也有個天主教堂 劉家新村後面``在`彎頭村呢也有個...四方也有一個吧? 上次去糖球會的時候看著一個教堂
❹ 青島有什麼值得一看的建築為什麼這么說
青島的旅遊景點是非常多的,每年的旅遊業都非常發達,因為青島是一個臨海城市,所以來到了青島,不僅可以吃海鮮,還能夠欣賞海景,城市裡面也有很多好看的建築物,還有著名的嶗山。來到了青島比較值得一看的建築,有花石樓,公主樓,桃花樓,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和青島國際俱樂部的舊址。
三、基督教堂
青島的基督教堂是德國古堡式的建築離信號山不遠,這棟樓是在1910年建成的距離,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但是這座古城堡旁邊的鍾樓上面的時鍾依然是分秒不差,時間非常准,而且每隔半個小時就會報時一次,在這里駐足一會兒,就能夠聽到鍾聲。基督教堂的建築風格屬於當年的新年藝術派和羅馬風格相互結合的,在教堂的室內有些裝修樣式還能夠看到拜占庭時期的風格。
❺ 青島有哪些近代老建築值得一看的拍照好看的地方有哪些
青島近代的老建築有天後宮,青島天主教堂,德國總督府,青島火車站,八大關等。這些地方都適合拍照,很多人來青島旅遊都會去找這些地標建築物拍照。
青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海濱城市,在這座城市中,有很多近代的老建築。青島天後宮建於明代,這里有兩株銀杏古樹,很多人去天後宮旅遊,都會在銀杏古樹前拍照。這里的風景很優美,天後宮兩旁的樹木茂盛,很多遊客都會來這里遊玩。
青島火車站也是以前德國人留下的,這個火車站被人們稱為是最浪漫的火車站,因為這個火車站離海最近,遠遠看上去這個火車站的立體感特別強,遠處有海,遠處有藍天,還有火車站,所以年輕人稱青島火車站是最具浪漫色彩的近代建築。
去青島旅遊,必定要去青島八大關,這是著名的景點,也是打卡地。這里的景色非常優美,而且這里的別墅非常有特色,有著異國風情,讓人走在這里都會有一種很浪漫的感覺。青島是最適合居住的城市,在這座城市中會生活得很浪漫,很愜意,很隨性。
❻ 青島老建築
青島天主教堂本名聖彌厄爾教堂,由德國設計師畢婁哈依據哥德式和羅馬式建築風格而設計。擬建教堂應高百米,適逢二戰爆發,希特勒嚴禁德國本土資金外流,該教堂不得不修改圖紙,即建成現在規模。教堂始建於1932年,於1934年竣工。佔地面積1148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6301.54平方米。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處設有平台,兩側有兩座對稱而又高聳的鍾塔,高度為60米,塔內上部懸有4個巨大銅鍾,鍾聲悠揚和諧。大門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兩側各聳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該堂結構以鋼筋混凝土與花崗石結合而成。屋頂覆蓋舌頭紅瓦,其氣勢龐大,且又古樸典雅。
教堂裝飾系採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形式。堂內大廳高18米,寬敞明亮,頂棚懸有七個大吊燈,後方設有祭台,配之穹頂的聖像壁畫,堪稱庄嚴美觀。可容納教徒千人,是青島地區最大的哥特式建築,也是中國唯一的祝聖教堂,同時也是基督教建築藝術的傑作。
文革時,教堂受到嚴重破壞,1981年4月恢復使用,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花石樓
位於第二海水浴場東端一處伸入海中的岬角上,黃害路18號。
是八大關中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融合了西方多種建築藝術風格的一棟歐洲古堡式別墅,如果按近代歐式建築傳統模式去套它,好像並不十分貼切。此樓建築面積753.7平方米,院內面積4.5畝。樓的主體共5層,頂層為觀海台,側有鐵頂尖。由於樓內由大理石貼面,樓外又砌有鵝卵石,多年來人們一直稱之為「花石樓」。花石樓據說是1932年由一位俄羅斯人格拉西莫夫修建,它的建築風格是典型的歐洲古堡式,又融入了希臘式和羅馬式的風格,也有哥特式的建築特色。由圓形和多角形組合而成的建築物正面造型,別致有序。而既可用於栽花,亦可用作晚間燃火照明的樓門台階下花崗岩石尊,足見設計者之匠心。
樓下石階分為兩層,上層六級,下層九級,有石徑通往鐵欄大門,庭院內廣植花木。
相傳解放前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曾在此住過,也有老百姓說蔣介石也在此避過難等等,總之關於花石樓的傳說是太多太多。解放後,花石樓成為接待中外貴賓的館舍,董必武、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在此下榻。
值得一提的是,花石樓前立著兩塊截然不同的標志牌。其中一塊花崗岩石碑,是青島市文物事業管理局於1984年7月27日設置的,將花石樓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上註明花石樓1903年由德國人所建。另一塊不銹鋼製作的標志牌,是1997年6月青島市旅遊局設置的,註明199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正式將花石樓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而此牌記載的"花石樓"始建時間是1930年至1931年,由白俄貴族所建。出現這種不同的說法,究竟誰對誰錯,至今仍在進一步考證中。
花石樓與影視藝術頗為有緣,電影《神聖的使命》、《白霧街兇殺案》、《總統行動》等的內外景拍攝都是在這里完成的。現在花石樓已對外開放。
公主樓
位於居庸關路10號,是一座丹麥式建築,其外部由一組不規則斜頂屋面組成,南不為寬敞的方形露台,綠色外牆,宛如安徒生的童話世界。20世紀20年代,丹麥王子到青島,經過八大關時見到此處景色怡人,瀕臨大海,適宜於度假修養,遂令丹麥駐青島領事在此購地,設計建造了這座丹麥風格的建築。原擬請丹麥公主來青島避暑時居住,後雖丹麥公主未曾來過,但仍被稱為「公主樓」。
❼ 青島有哪些可以進的教堂收費免費的都說說吧
基督教堂 地址:秀湛三路4
浙江路天主教堂 地址:青島市市南區浙江路北端高崗上
聖保羅教堂 地址:觀象二路1號
青島市清和路基督教堂 地址: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
青島清真寺 地址:常州路9號
市南區基督教聚會點 地址:台西三路29號甲
天主堂 地址:溫州路71號
蒙恩堂 地址:榮華路96
南北嶺基督教堂 地址: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
青島市嘉禾路基督教堂 地址:嘉禾路15甲
四方天主教堂 地址:遵化路8號辛
王家下河基督教堂 地址: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
李村基督教堂 地址:濱河路1183號
萊西市基督教會 地址:威海西路10號
萊西基督教會望蓮庄教堂 地址:山東省青島市萊西市
青島市龍山路基督教堂 地址:龍山路4號
天主教聖彌厄爾大教堂 地址:市南區浙江路15號
天主堂 地址:珠江路1589號
觀象二路基督教堂 地址:觀象二路1號
收費
江蘇路基督教堂 地址:市南區江蘇路15號(近沂水路) 7元
天主教堂 地址:市南區浙江路15號(曲阜路路口) 8元
嶗山太清宮 地址:東南蟠桃峰下 25元
天後宮 地址:太平路19號 14元
❽ 青島的德國建築風格,源於哪裡
(ps:圖片太難網上傳了,可以根據我說的,在網上搜索到所有的圖片的)
八大關別墅
八大關別墅區位於匯泉角景區北部,西鄰匯泉灣,南接太平灣,最初因有8條以關隘命名的路是以八個關口命名的,即韶關路、嘉峪關路、涵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寧武關路、紫荊關路、居庸關路。這八條馬路縱橫交錯,形成一個方圓數里的風景區,故稱「八大關」(現已增到十條),是最能體現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特點的風景區。
八大關別墅區匯聚了眾多的各國建築風格,故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麥、希臘、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個國家的各式建築風格。「一看道旁栽種的花木就知道路名」,這是八大關的又一特點。
花石樓
花石樓位於八大關,1932年由白俄人格拉西莫夫修建。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種建築藝術風格的歐洲古堡式建築,既有希臘和羅馬式風格,又有哥特式建築特色。由於樓內由大理石貼牆面,樓外又砌有鵝卵石,稱之為「花石樓」。
太平角一路1號西班牙式建築,建於20世紀30年代。大斜面屋頂,上層外牆為露木屋架,石砌煙囪,石砌的一樓外牆,寬大的涼台通過落地門窗與室內相通。因上世紀50年代朱德曾兩次住在這里,所以也被稱作「朱德別墅」。上世紀末曾被出租為辦公用樓。現據稱為一台灣商人購得。
太平角一路3號英國鄉村式別墅,建於20世紀30年代,保存完好。現屬青島機關事務局太平灣賓館。
中山路 一條百年歷史的商業走廊
中山路在青島的地位,就像王府井在北京、南京路在上海、泉城路在濟南一樣,是這座城市的「名片」和地標,與這座城市歷史的進程同步,堪稱青島的「母脈」。
於1899年開始修建命名為斐迭里街。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更名為山東路。1929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遂改名為中山路。而當地的老市民們則簡約地稱之為「街里」。早年流傳著這樣的口頭禪:「身著謙祥益,腳登盛錫福,手戴亨得利,喝酒春和樓。」而孩子們的目標則更為明確:「一二一,上街里,買書包,買鉛筆,到了學校考第一。」不難看出,中山路在青島人心目中是他處所無法取代的「黃金之地」。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10年間,「到即墨路,買小商品」一時間成為當地百姓和外地遊人購物的時尚。
青島天主教堂
本名聖彌厄爾教堂,由德國設計師畢婁哈依據哥德式和羅馬式建築風格而設計。始建於1932年,於1934年竣工。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處設有平台,兩側有兩座對稱而又高聳的鍾塔,高度為60米,塔內上部懸有4個巨大銅鍾,鍾聲悠揚和諧。大門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兩側各聳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
教堂裝飾系採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形式,是青島地區最大的哥特式建築,也是中國唯一的祝聖教堂,同時也是基督教建築藝術的傑作。
二提督樓
江蘇路12號建於上世紀初的這座住宅樓最初的住戶有人考證是德國總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樓「。它的外立面非常復雜,錯落有致。紅橙相間的色調更像一座卡通建築。1949年後直至現在,為檢察院辦公地點。
迎賓館始建於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它由德國建築師拉查魯維茨設計。青島迎賓館原是膠澳德國總督的官邸,故名之總督官邸。是德國威廉時代的典型建築式樣與青年風格派手法相結合的歐式建築。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望火樓舊址
望火樓舊址也叫「觀火台」,最初為膠澳消防隊的重要消防瞭望塔,也是青島特有的一幢近現代特殊功能建築,坐落於觀象山西北坡,約建於1907年,是當時青島全市最高的建築物。20世紀40年代中期停止使用。
沂水路11號德國總督府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該樓是一座磚石、鋼木混合結構建築,呈"凹"字形。該樓建成後為德國總督辦公之地,故名"總督府",又稱"提督樓"。為歷屆政權所在地。199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遷新址,這座大樓成為青島市人大常委會和青島市政協的辦公處。
沂水路9號海軍營部大樓舊址,始建於1899年。初為德國高層官員官邸,亦稱「十一號官邸」,1912年改稱「營部大樓」。
青島基督教堂
江蘇路15號為青島基督教堂又名德國禮拜堂、福音堂、總督教堂。於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建築風格屬青年藝術派和新羅馬風格的結合。室內裝修的某些樣式可見拜占廷時期的痕跡。
江蘇路9號總督府童子學堂,今江蘇路小學,1900年12月至1901年8月建造,原建築90年代重建。
南海路23號海濱旅館舊址。於1903年在維多利亞灣(今匯泉灣)修建了海水浴場即今日的第一海水浴場後,配套修建了海濱旅館,是當時中國最好的豪華假日型旅館。日軍第二次佔領青島期間,此處被徵用為娛樂場所,後為進駐的美軍徵用,解放後此處曾作為海軍招待所,現在則為某房地產公司的辦公用樓。
魚山路5號俾斯麥兵營舊址,位於現中國海洋大學院內,德式建築,又名萬年兵營,建於1903-1905年。風格為歐洲中世紀街市建築。現為中國海洋大學教學樓。當年德國佔領青島後,將青島山以鐵血首相俾斯麥命名,並在山上修建炮台和地下工事。後來用時6年在炮台西南建造了俾斯麥兵營。日本第一次佔領青島後,此處作為日軍兵營;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島,此處又作為北洋軍隊的兵營。
太平路31號是一座德國式建築,建於20世紀初,德佔期間德國亨利親王曾兩次下榻於此,因而當時俗稱為「亨利王子飯店」。1912年孫中山卸任大總統職務後到青島考察商務曾下榻於此。現棧橋賓館。
常州路25號初名「歐人監獄」。其始建於1900年,建築面積8297.5平方米,各種建築20餘棟,是一片以古堡式建築為主體的建築群,也是19世紀末德國侵佔青島的歷史見證。此監獄自建成之日起,一直使用到1996年。
廣西路33號醫葯商店舊址,德式建築。又名橡樹飯店。建於1905年,德國人庫爾特.羅克格設計,磚石鋼木混合結構。共4層,檐高18米,紅瓦蒙莎頂。該建築立面為紅色牆體,間以清水粉牆和彩色方形牆磚,上部兩個樓層及兩座煙囪所採用的拱形與曲線具有青年風格派的典型特徵。建築上以花崗岩裝飾檐口、滴水嘴和底部粗短的承重柱,幾塊暗紅色曲牆磚上壓入橡樹葉的圖案,巨大的老虎窗上方的紋章上鑿有一根蛇體纏繞的圓杖(醫生的標志),靠巨大的老虎窗和屋頂的一排豎窗採光的高起蒙莎頂,為這幢樓房另外開辟了第四層空間和造型,整個建築屬歐洲青年派風格。解放後,此建築曾作為某機關辦公樓。後對外出租,幾經易手。現為紅房子賓館。
青島路1號德國領事館舊址
1897年建造,1927年設立領事館。歐陸建築風格。1945年閉館。後孔子第75代孫孔祥勉(孔祥熙之弟)購下此處作私宅,命名為"南園"。孔祥勉之女、山東大學教授孔令仁將此樓捐獻給政府。政府辟為"南園孔子紀念館"。
聖保羅教堂(St. Paul's Church)
建於1938-1941年,近代中西混合式教堂建築,建築面積1481平方米,清水牆面,鍾樓高16米,大堂可容納300餘人,俄國建築師尤力甫設計。在膠州路,熱河路,江蘇路,上海路的交匯處。
館陶路13號齊燕會館舊址。1914年建成,在青山東、河北兩省同鄉聚會場所。1925年孫中山逝世追悼會、"五卅"青島集會均在此舉行。青島陷落後,改為敵偽"興亞俱樂部"。解放後為解放軍駐地。
大學路7號-1 為青島道院和世界紅十字會青島分會舊址,青島市博物館原址,現為青島歷史文化博物館。
商河路2號大港火車站(1899年),德式建築風格。膠濟鐵路青島始發第一站,為膠濟鐵路最早的起點,是青島老最小的火車站
福山支路5號康有為故居,始建於1899年,是一座德式建築,德佔時期是德國駐青島總督府要員的官邸。 1917年,康有為第一次來青島觀光後贊譽青島是「青山綠樹,碧海藍天,不寒不暑,可車可舟,中國第一」。1923年,康有為再次來青,購得此樓,取名「天游園」。1927年3月31日病逝於天游園
黃縣路7號楊振聲故居。楊振聲(1890—1956年),山東蓬萊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國立青島大學(現中國海洋大學前身)第一任校長。期間邀請大批學有專長的著名教授、學者赴青任教,使國立青島大學創建後進入鼎盛時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說《玉君》。
紅島路4號聞一多故居,位於中國海洋大學校園內。聞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驊,湖北浠水人,現代學者、詩人,從事詩歌創作,出版有《紅燭》、《死水》詩集,在全國有很大影響。1930年9月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時著有《奇跡》等詩。授課之外從事詩經、唐詩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務殺害。著有《聞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冊。
福山路1號洪深故居。洪深(1894—1955年),字伯駿,號淺哉,江蘇武進人,中國早期電影開拓者、劇作家。1913年考入清華大學後,開始從事戲劇創作活動,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教授、上海戲劇社排演主任、中華電影學校校長、明星電影公司編導主任、中國左翼劇團聯盟總書記。1934年回到青島,在青期間創作了著名電影文學劇本《劫後桃花》。
❾ 青島一棟老房子
要加分呀
(一)青島棧橋
「飛閣回瀾」,素被譽為青島十景之冠,與此景相配的還有一句叫「長虹遠引」。其實,兩者描繪的為同一旅遊景觀——前海棧橋,青島的象徵。
青島棧橋位於青島市南區中山路南端,與中山路成一條直線。「長橋金閣托水而起,近望遠眺別致非凡」。它是青島濱海旅遊最優美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青島的象徵,有人來到這里觀賞海天風景後曾賦詩曰道:「煙水蒼茫景色迷,漁舟晚泊棧橋西;乘涼每至黃昏後,人倚欄桿水拍堤。」
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當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和山東巡撫張曜到膠州灣視察,確認在此地有設防的必要,於同年七月調山東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率兵四營移住膠澳,建總兵衙門於青島村旁(現今青島人民會堂處)。從此開始,青島成為設防的重地。章高元於1893年調用旅順船廠的鋼材,在前海建造起一座棧橋。它原是鐵架木橋,長約200米,寬10米。供裝卸船舶物資用,也是青島最早的碼頭。
十九世紀末,德國侵佔青島後,因其軍事上的需要,在橋的南端又接上一段,鋪上輕便鐵軌,使棧橋由過去的200米延長到350多米。1931年,青島大港碼頭建成,棧橋結束了作為碼頭的歷史。1931年9月,市政當局重建棧橋,橋身延長至440米,橋寬8米,橋墩全部為鋼筋混凝土澆灌,水泥鋪面。為了使重修過的棧橋起到美觀耐用的風格,深入海中部分鋼架更新橋面西側華燈林立,為了防止有人掉入海中在橋面兩側安裝了鐵欄和鐵鏈防護,南端築有半圓形防波堤,堤上添築中國民族傳統風格的雙層八角亭一座,取名「回瀾閣」。閣頂為金黃琉璃瓦覆蓋,閣內為二層環形廳堂。
1984年、1998年,在保持棧橋原有風格的基礎上,青島市政府對棧橋進行了兩次全面整修。如今,整修後由花崗岩砌造的橋體更加堅固美觀,橋面寬敞,12對橋燈亭亭而立,整個橋體煥然一新。整修後,棧橋公園堤岸景色也是美麗異常,鬱郁青松、如茵綠草、芳溢花圃,無不與棧橋相映生輝。
新修建的棧橋,在靠近海堤岸部分將過去的斜樁木面改成了石砌水泥面。為了防止石砌防波堤因長期在海浪的沖擊下發生損壞,重新修建的石砌引面,中間一改過去添加石料的支撐石牆作法,改用抽沙添空的辦法。據推測這樣的添空法不僅能使橋空槽中受力均衡,也可使橋墩受到地殼運動的變化而使沙子流向受力重的地方增加橋面的受力程度。
回瀾閣內有螺旋形階梯,登閣眺望,碧海藍天,諸島嶙峋,市裡花樓,盡收眼底。站在高處眺望棧橋,橋身似長虹引海,在陽光的照耀下,浮光躍金,回瀾閣如綽約仙子,披波盪漾。大海深處波光粼粼,琴島青青。作為濱海旅遊勝地,春夏里遊人如織,秋冬季節觀者不斷。
棧橋幾經維修,如今棧橋北沿岸已成為棧橋公園。這里花木扶疏。青松碧草,畫廊石椅,供遊人憩息觀賞海景的地方。並為青島市民評為「青島市十大濱海旅遊風景的第一景。」
(二)琴嶼飄燈
站立棧橋回瀾閣朝南望去,映入眼簾中的是一座小巧秀美的小島,嶼頂高擎一座白玉色的燈塔,島上山岩聳秀,林木常青,景觀迥異,它與棧橋遙遙相對,此島就是青島淺海旅遊十大景觀之一,小青島。小青島原是一小獨立的小島,距海岸721米,海拔17.2米。面積0.12平方公里(1.2公頃)。小青島原名為青島,又因其山如琴,水如弦,風吹波音錚錚如琴聲,又被稱作「琴島」。又因它的名稱與對面青島市區的名稱重逢,所以在它「青島」二字前在加入了一個「小」字,成為現在的名稱「小青島」。
1898年,德國侵佔膠澳後,於1904年在此島上建起八角形燈塔。以此來指引海上往來的船舶。1938年日本侵佔青島後,小青島又淪為日本侵略者的軍港碼頭,1949年青島解放後,此島又成為人民海軍的一支軍港。並對燈塔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現在的燈塔高15.5米,塔身呈白色,是國內外船舶進出膠州灣的重要標志。1987年,島上軍艦遷出,1988年小青島正式對外全面開放,成為青島市濱海旅遊風景第二景。
日間,小青島陽光明媚,碧水繞四周,斑駁秀麗的山岩,蔥翠萌萌的樹木,捧出一座白色的燈塔。觀之賞心悅目。入夜,燈連水,水映燈,妙如畫卷。特別是當晨霧升起,煙雲虛無縹緲,此時的小青島沉浸在氣霧的包圍之中,在微風的吹拂下時隱時現,恍如置身於蓬萊仙閣之中。
島上海韻廳,神怡舫,琴島仙女雕塑,登海觀飄台等等,為遊客眺望海景,踏蹬觀浪,漫步聽琴,和曲徑通幽提供了優美的環境。
(三)天後宮
天後宮,俗稱中國太廟,青島市原有三處,一處在沙子口,一處在滄口,一處在現在的太平路上。前二個現已不存在了。天後宮內供奉的女神是「媽祖女神」。天後宮是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代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是一處集天後文化、海洋文化和民俗文化於一體的著名人文景觀,也是青島前海風景線上的一處極具民族風格的古建築群,歷500多年風雨淘洗而倖存至今,彌足珍貴,堪稱青島口歷史變遷的一個生動縮影。現為青島市民俗博物館。
天後亦稱媽祖,據傳原姓林、名默,生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歷3月23日,祖籍福建莆田湄洲嶼。據說林默自幼聰慧賢良,樂於助人,有預知氣象變化、驅邪治病和泅水渡海的本領,常在驚濤駭浪中救助遇難船舶,極受遠近人們的敬重和愛戴,被尊為「龍女」、「神姑」。她為專一行善,矢志不嫁,28歲重陽節那天登湄洲峰頂再未返回,人們傳說她「羽化」成仙,就在此地立祠祭祀,稱「通靈神女」。北宋時期湄洲灣一帶海上貿易十分興旺,航海者終年浮家泛海,隨時可遇海難。傳說當時有一名叫三寶的出國貿易商人,在啟航前曾到神女祠拜禱許願,三年海上往來,化險為夷,且獲巨利而歸,於是捐重金重修廟宇。據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給事中路允迪奉命出使高麗(今朝鮮),途遇颶風,船隻將覆,舟人急忙祈天求庇,空中忽現祥光,一朱衣女神飛舞桅端,瞬間風平浪靜,轉危為安。路允迪驚訝萬分,詢問部下是何神靈相救?船上一位福建莆田藉保義郎李振告知是湄洲神女搭救。路允迪深信不疑,還朝奏報朝廷,宋徽宗即下詔賜湄洲神女祠以「順濟」廟號。後經莆田藉丞相陳俊卿及地方土紳大力提倡,航海者廣加傳揚,又經歷代朝廷褒嘉,自宋至清幾百年間,先後36次疊獎褒封,封號由2字累加至64字,爵位由「夫人」而「妃」,而「天妃」,而「天後」,而「天上聖母」,直至無以復加。朝廷的累累封賜,民眾的代代敬仰,最終樹立了天後作為海神至高無上的地位,使這一信仰逐漸超越福建傳播全國,並隨華人漂洋過海而走向東南亞及世界各地,成為頗具世界影響的「海上女神」。
青島的天後信仰,是由於青島口與閩粵蘇魯海上貿易日益發展,從福建傳播而來的。天後宮初建時稱「天妃宮」,由胡家莊「胡善士」捐施土地,建成正殿三間和東西配殿——龍王殿、督財府。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宮內主持宿義明募集捐款進行初次維修,並擴建後院兩廂,使天後宮後進院落初具規模。至今保留著的天後殿外廊和牌樓門所用的四根八棱石柱,尤能代表明代建築風格。院內兩棵銀杏樹亦為明代所植。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後地方長官春秋致祭天後,對青島天後宮再次進行維修,並在前院中部增建戲樓。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山東建立東海關,同治四年青島建立分關,六月開始又一次重修天後宮,並重建戲樓。現存同治四年《募建戲樓碑記》記述了當時重建戲樓的情景:「竊聞青島開創以來,百有餘年矣,迄今旅客商人雲集而至……天後殿前舊有戲樓遺址,而棟宇全無,不堪適觀……」。天後宮樓重建後,成了青島口群眾的一處文娛場所。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再次重修,現保存有修廟碑記:「蓋聞天後以孝成神,以慈愛民,仁護海國,澤洽波臣,而旅客商人雲集於此者,尤賴其鴻波不揚,驚濤頓息,故無不念以酬聖德焉。墨邑青島口舊有天後行宮以妥神靈,不過粗具規模,未足以壯觀耳……宏舸連舳,巨艦接艫,乃增其舊制,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階級,節稅耀新,金碧騰輝,可謂威鎮四海……。今將眾商捐資,諸船施助並督理之人勒於石,以垂永遠。」從碑記來看,捐款者皆為富商和船主,可以看出這時青島口已是「旅客商人雲集於此」,較為繁榮的海港了。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天後宮又曾重修,又購置香火地二十畝,規模越來越大,今太平路小學一帶均屬廟產范圍。
1897年,德帝國主義侵佔青島後,將天後宮一帶劃為歐人區。周圍村莊盡被拆除。當要拆毀天後宮時,激起青島商民無比義憤,群起反抗。德國提督懾於中國人民的威力,於是決定將天後宮從歐人區遷往中國人居住的鮑島區,並在館陶路一帶撥給地皮准備搬遷。可是未及遷徙,德日易幟,日本佔領青島後,再未提及天後宮遷徙一事。1939年,青島商民集資對天後宮再次進行擴建,將戲樓鍾鼓樓由前院中部向前延伸遷至現址,並在西院增建了殯儀館。至此,天後宮經過七次重修已形成相當規模,共有殿宇十六棟,建築面積一千二百多平方米,成為青島市區唯一一處保持了明清風格的有代表性的古建築群。
新中國建立後,青島天後宮交文博單位管理使用,多次在其中籌辦文物展覽。1982年,青島市政府公布,將天後宮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青島市人大十一屆四次會議通過一號議案,決定《盡快修復並合理利用天後宮》。修復工作自1997年2月26日動工,主體工程當年年底竣工。天後宮共有廟宇 16棟,建築面積 1100多平方米,仍保持清代雍正時的建築面貌。現在天後宮的宮門,是一座兩層樓的建築。進入宮內,左右兩邊為廂房,由通道向前,迎面便是正殿。院內有同治十三年立的修高碑一塊,還有銀杏兩株,枝葉扶疏,春夏之際,綠蔭滿院,清靜宜人。
(四)魯迅公園
「魯迅公園」原名是海濱公園,位於青島市區小魚山南端,是一個因傾斜海岸為基礎建立起的一處濱海旅遊公園。
1929年,我國著名園藝家葛敬應來此處,當他站在高處環視四周,被這里的天然環境所吸引,以其獨特的自然環境為基礎開闢建立了一片綠草成萌,松濤翠柏的公園。魯迅公園自西向東延伸約2公里,佔地約4公頃,1950年又經大面積的修建種植,成為一處兼有園林美和自然美的風景區。為了紀念魯迅先生將它改名為「魯迅公園」。
「魯迅公園」因勢而建,山路起伏連綿,坡間蒼松翠柏。大玻璃瓦頂的公園石牌坊,氣勢非凡,前面刻有「魯迅公園」四個金色大字,是集魯迅的手跡,背面刻有「蓬壺勝覽」四個金色大字,為當代碑帖鑒賞家鄭世芬1932年手書。穿過石牌坊,繞花向前,站在石台階上舉目四望,大海滔滔,一望無際,真有些觀海則水流天際,穿林則木香撲鼻的感覺。沿著石階而下,但見周圍礁石環岸,逶迤多姿。漫步在青石小道上,道路起伏不定,時而緣級登高,時而低回臨海,大有「山窮路盡疑斷崖,臨岸回折又一景」的情趣。路畔石制桌椅,六角涼亭,四檐亭榭,行累時可坐下來靜息片刻,站立起可觀滄海一片。這里是觀潮,聽濤,賞月,踏雪的最佳之處。難怪有人在游覽此地後,風趣地寫道「滄海浩然東來,水面嶙石,石上亭榭。石水相連,亭榭相對,天與安排。」
「魯迅公園」以它自然環境天然美與人工造型融為一體。雖地勢逼人,卻無局促之感,是遊客來青必到之處。沿著公園石路曲折而前,就可以來到被人們稱譽「陸上龍宮」的青島海產博物館,作為青島濱海旅遊的十大景點之一,這里也是游覽的最佳去處。
(五)青島海產博物館
「青島海產博物館」坐落在景色秀麗的「魯迅公園」中。兩座典雅的古堡宮殿式民族建築風格各異的,在碧海藍天之下格外地引人注目。它們並排建在峭陡的礁岩之上,給人一種古樸莊重,雄偉壯觀的感覺。青島海產博物館,原名青島水族館。
據史料記載,1930年秋,中國科學社的蔡元培、李石曾、楊杏佛等人來青開會,鑒於青島景緻優美,海產豐富,便倡議在這里建立海洋研究所,此倡議得到與會的各位名流學者的贊同,遂成立籌委會,各方集資。由觀象台代辦辦理。1931年1月開始動工,開工基石上鐫有「中國海洋研究所水族館」一行字,正門有「青島水族館」金字匾額。整個建築於1932年元月竣工。
作為當時亞洲最早也是最大的水族館,經過多年風雨洗禮,如今的「青島海產博物館」由水族館,海豚表演館,淡水魚館,標本陳列館和珍稀水生物館組成。整個建築呈四方形,每邊均為花風石牆垣,牆頂雉碟銜接,上有城樓,酷似我國古城城堡。建築內部分兩層樓,樓上建有玻璃展池22個,樓下大廳里40個玻璃展池沿牆而建。
「青島海產博物館」分水族館和標本陳列館兩部分。古堡式建築為水族館。內牆壁和魚池內均用綠色大理石鑲嵌。魚類,貝類,蝦蟹,海獸等六、七十種活水動物各自游藝在自己的展示櫃中。在水族館中又分為海水族館和淡水族館兩種。在這里,遊客們可以看到千姿百態的魚類在水中穿游不息,彷彿自身置於海底世界,置身於大海龍宮。在這里既有兇猛的皺唇鯊,也有婀娜多姿的珊瑚礁魚。還有那嬈嬌的帶魚、海鰻,靈活的大蝦、烏賊、滑稽的海馬,美麗的海葵和華貴的鯧、鯛、會飛的燕鰩,以及老頭魚,海兔等等。在這里還向人們展示了無頭無尾的魚的祖先「文昌魚」,來自亞馬遜古老珍稀魚類——金龍魚,七彩神仙魚,以及生活在我國長江流域的珍貴品種中華鱘,揚子鱷等一些名貴觀賞魚。
標本館中,陳列著我國沿海各地的海產標本。共分海洋植物標本和海洋動物標本,從微生物到海獸,共有上千件。水族館標本除陳列館,建於1936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佔領青島後將其改為山東產業館,並蓋起約600平方米的平房,名為展室,實為收集我經濟情報之所。日本投降後,又將其改為青島市博物館山東產業館。1955年海產博物館成立後,改為標本陳列館。
標本陳列館,展示的「貝類」,從僅有一粒米大小的「米螺」到75公斤重的「硨磲」。還有色彩鮮艷,優美多姿的各種珊瑚,五光十色的貝類及高等海洋哺乳動物。揭示了多種多樣的海洋生物由低等向高等的進化,演變和發展的過程。在這里,展示的海洋經濟魚類共300多種,有黃魚、帶魚、比目魚、魷魚、大馬哈魚、金槍魚等等。大型的海產動物有長達7、8米的大鯊魚,9米多長的鯨魚、3米多長的虎鯨,海豹、海豚、海狗、海獅等海獸體態各異。
在珍稀水生動物館中,還展示了我國一、二級保護的水生動物和傳統名貴種類,其中儒艮、南極象形海豹,中國的白海豚、金槍魚、旗魚、箭魚等和巨大的抹香鯨骨骼系統標本。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海產博物館的第五展室中,大型抹香鯨標本最具特色,此鯨長14米,胸圍5米,體重注22噸,在它的頭部有與大烏賊博斗時留下的傷痕。
我國擁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線,海洋資源極為豐富。千姿百態的海洋生物,日益引起人們的注意。保護海洋,開發海洋,建設海洋已成為當今人們早已熟悉的口號。並逐漸變成行動。而青島海產博物館又以絢麗的色彩,歡樂的節奏,激勵著人們去熱愛海洋,去關心海洋。因為熱愛、關心海洋就是熱愛關心我們的家園。
(六)小魚山公園
「小魚山公園」位於市區匯泉灣畔,作為青島市的一座古典風格的山頭園林公園,是濱海旅遊的一大風景地。它海拔60.7米,面積2.5公頃,綠地率84%,此山原無正名,只是因靠魚山路太近,後人為它取名因「小魚山」。
明代青島村建立後,這里曾是青島村民的山場。清末,章高元領兵四營在青島設防,這里又成了「廣武中營」兵士們的練兵場地。德帝國侵佔青島後,又在此建立起了炮台一座。日本帝國主義侵佔青島後,又將小魚山一帶的路名從德國的名稱改為「有明町」。1922年,我國政府收回青島後,將日文地名一律撤銷,改為以我國各省市和山東省市及自然地理實體命名。「有明町」東南段改為魚山路,以山東省東阿縣的魚山命名。東阿縣的魚山是當地一座名山,三國時因曹操之子曹植登此山而聞名。鑒於這座無名小山靠近魚山路,因而被人稱為「魚山。」
有一位詩人在游覽小魚山後,鑒賞它優美的環境和登高遠眺海天一色的特色,風趣地寫下了一首詩:「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眺望十里長,清風淡雲何處覓,並作江南一山鄉」。此詩既寫出了小魚山的特點,也描染出了風景如畫的地貌。小魚山,山雖不高卻能遠眺,登山俯視棧橋、小青島、魯迅公園、海水浴場、八大關等美景盡收眼底,山雖不大卻平地拔起而頗顯突出,為遊人視線所矚,為青島的濱海旅遊增設亮化景色。
1934年,青島湛山寺在魚山北側修建了「湛山精舍」,建有古式高閣及配房十餘楹,樓為二層建築,供青島佛學會講經及外地居士信徒客居之用。樓東有石坊一座,前書「湛山精舍」,為葉恭綽手書,後書「回頭是岸」,是吳郁生所題,另外還有當年青島市長沈鴻烈的題詞。後為倓虛法師和其它名僧講學之處,青島市鄉二十四景中的「魚山梵唄」即此,注為:「魚山巔築有湛山精舍,寺僧朝夕課誦,暮鼓晨鍾,發人深省」。從此開始,魚山不但以佛事場所而聞名,而且還成為一處絕好的登山眺望點。解放後,因湛山精舍建築與青島周圍的建築風格極不協調,1959年將其全部拆除。
為了適應青島市對外開放和旅遊業發展的需要,198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投資140萬元,經過一年的改造施工在山上修建了800多平方米的閣、亭、廊式傳統建築,成為青島市一座具有古典民族風格的山頭園林公園。1985年2月份正式對外開放,成為青島濱海旅遊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點。
小魚山公園的主要建築 「覽潮閣」疊立山巔,三層八角,高18米,每層均有環閣護欄平台,供遊人憑欄極目。天日放晴起,當您登高眺望時,就會感到「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當您在夜晚倚欄深寧時,就會有一種「浦沙凈如洗,海月明可掇」的心情。閣西是一座飛檐式六角「碧波亭」建築,閣東為四角「擁翠亭」,均依山勢而築,高低錯落有致,可覽太平山一線的翠綠。在這里還建有一處「小魚山茶廳」供遊人們飲茶歇腳。閣亭3處匾額皆出自我國著名藝術大師吳作人之手。在山東側的曲廊中,正面鐫直徑2米白色雪花石浮雕山標——魚;北廊處繪有色彩斑斕的《八仙過海》長達9米的瓷板釉畫;東廊中裝飾有《聊齋志異》故事中的「麵皮」、「嶗山道士」、「促織」、「席方平」情節和大型瓷板柚彩壁面《蒲松齡宇宙》。
在小魚山公園的建築中,設計者根據環境特點,圍繞大海從「魚」的圖案中狠下功夫,在門楣、圍牆、透窗、欄桿、瓦當、額方等等,都體現了「魚」的風格,這在仿古建築上不能不說是一次較為成功的嘗試。
小魚山不僅風景秀麗,就是在青島的文學歷史上也頗有名氣,例如,像我國現代著名的詩人聞一多,現代小說家,戲劇家老舍,中國新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的王統照、洪深、吳伯蕭等,許多文壇著名的人物來到此地,面對大海,面對社會,暢談心中的理想,高舉民族文藝大旗,團結民眾,戰斗在民族文藝復興斗爭的前沿。
藍天,碧海,青山,綠樹,紅瓦,黃牆。站在小魚山公園四周環顧,青島獨特的風貌展現在遊客面前。難怪有人曾提筆賦詩:「日照魚山生輝煙,遙看滄海點點船,紅底綠樹嵌碧海,疑是蒼天巧安排。」
(七)青島第一海水浴場
青島海灘的沙細、坡緩、浪小、水穩,為青島造就出十二處美麗的海水浴場。位於匯泉灣的第一海水浴場是青島眾多海濱浴場中的佼佼者。又稱匯泉海水浴場。它曾是亞洲最大的天然地海水浴場。百年以前,這里還是當地漁民泊舟曬網之處。德佔青島後,開辟成海水浴場。在第一海水浴場半圓形的海灘上,有東西長約五百八十米、寬達四十多米的細沙灘,並向海內延伸到極遠處。從沙灘到防鯊網有約三百八十米寬的水面,可容納幾十萬人同時游泳。這里自然條件優越,沙質細軟,岸坡緩平,天然的匯泉角擋住了風浪,浴場內沙凈水清,不僅居青島各浴場之冠,即使在我國沿海各地海濱浴場中,也首屈一指。恰如著名作家郁達夫先生所言:「恐怕在東亞,沒有一處海水浴場能趕得上青島」。
站在高觀看青島第一海水浴場,地勢成為月牙形,這是同它特有的海岸結構分不開的。在青島地質上曾發生近兩次地殼斷裂,噴出大量岩漿,冷卻後便形成條條山脈,伸向大海的山脈形成一個小岬角。海岸經過億萬年的激浪沖刷,溶解和風雨剝蝕,漸次由岩石變礫石,礫石變細沙,形成今天青島海岸沙灘與岬角相同排列的特殊結構。由於海浪的侵蝕和堆積的作用,沿岸基岩不斷被剝蝕成細小的砂礫,並在海灣的淺灘上沉積起來,形成了坡度七度,東西長約六百米,寬四十多米的細沙灘,並向海內延伸到極遠處,由於匯泉岬角的阻隔使進入灣內的涌浪漸次衰減,因而形成了浪高僅為一米左右的平靜浪面,十分適合開展海上娛樂活動。
100多年前,寬闊平展的海灘是會前村裡民泊舟,曬網之地。「日上帆檣,月掛桅梢」,全是一片魚鄉風光。十九世紀末(1903年),德帝國主義侵佔青島後,為招徠西方遊客,相繼將平緩的海灘辟為海水浴場,建有更衣室、舞廳、酒吧間和露天音樂台。浴場附近,先後建起了東海、白馬、百樂門等酒店,專供洋人憩息、消遣、娛樂之地。正是:「天趣盎然疑碧綠,淪為異國逍遙津」。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前夕,在此修築工事以示頑抗。1949年,浴場又遭台風洗劫,建築物幾盡損毀。
解放後,在人民政府帶領下,全市各界群眾對第一海水浴場作了重建。在半環形的沙灘上建立起新的更衣室。為了適應青島濱海旅遊業發展需要,198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投資對海水浴場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建築面積由原來的7千多平方米擴大到如今的2萬多平方米,沙灘面積由原來的1.18公頃擴大到2.4公頃。重建後的浴場,52幢更衣室分別由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塔頂形、連環形、圓形、矩形、S形和Y形等。分為木製、鋼筋混凝土和磚木三種建築結構。屋平面有平頂、斜面、掛版、紅瓦屋面、拼掛斜屋面、木魚鱗板屋面、彩色瓷瓦屋面等等,在彩色方面,有橙色、黃色、白色、綠色、藍色、銀灰色和咖啡色等多種。海水浴場主門,左側是方格式花廊,形似飛翔的海鷗,又似展臂跳水的運動員;右側是一幅長20米,寬4米的巨大釉彩壁畫,題名「奔向大海」。大門正對海灘上,一座直徑14米的大噴泉,設有48個噴頭,水簾之中三條海豚雕塑躍水而出,頂起一顆不銹鋼珠。
隨著我國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作為中國北京奧運會惟一的一個協作比賽區,青島第一海水浴場又將迎來新一次大規模的擴建。到那時,它將以嶄新的面貌迎來國內外遊客投入到波光粼粼的大海的懷抱,歡聲笑語,馳騁嬉戲,真是其樂無窮。
(八)青島市海軍博物館
青島市海軍博物館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一處反映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面貌的綜合性博物館。博物館坐落在萊陽路8號,此處西鄰青島灣,臨海處原是海軍駐青部隊小型船艦的停泊之處,陸地為海軍部隊駐地。1989年在此籌建海軍博物館。海軍各有關部門提供了大量的珍貴文物,該館文物處還在全國進行了廣泛的徵集,經過兩年的緊張籌建,終於在1991年正式開展,現每年接待遊客達幾十萬人之多。博物館現包括軍服禮品展廳、武器裝備展區和海上展艦區,展出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其中陸上展區面積11560平方米,陳列小型艦艇、飛機、導彈、雷達、火炮、水下兵器、特種戰軍等實物121件;海上展艦區陳列有5艘驅逐艦、護衛艦和常規潛艇。另外,在中國海軍史展室和「禮品展室」中陳列上千種軍服、禮品實物及數百幅圖片資料。館藏的數千件珍貴文物,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人民海軍從無到有、不斷壯大的光輝歷程。
(九)八大關風景區
八大關風景區位於匯泉東部,是我國著名的風景療養區,面積70餘公頃,十條幽靜清涼的大路縱橫其間,其主要大路因以我國八大著名關隘命名,故統稱為八大關。是一處將精湛的世界建築藝術與獨具匠心的庭院綠化完美結合的休閑勝境。
這里南瀕大海,太平角、匯泉角拱衛左右,湛山、太平山環列。因本世紀二三十年代這里初開發時,只有八條以我國著名關隘命名的大道而得名。解放後,雖然八大關的道路增加至十條,但稱謂卻依然故往。十個關名分別是:山海關、正陽關、嘉峪關、武勝關、紫荊關、寧武關、居庸關、韶關、函谷關和臨淮關。
與人們心目中對風景區概念截然不同的是,八大關的魅力首先來自建築。「八大關」共有338處721棟歷史建築,總計33萬平方米。當德式、俄式、英式、美式、法式、義大利式、瑞士式、希臘式、西班牙式、奧地利式、日式等風格迥異或古樸典雅或清麗活潑的幢幢別墅展示於眼前時,您會覺得「萬國建築博覽會」的雅號八大關是當之無愧的。據稱,200餘座聚造於此的房屋表達的是世界上24個國家的建築語言。
當然,八大關還是一個濃蔭與鮮花簇就的世界,可謂十步一林,百步一園,奇花異草盡賞。「臨淮關」上的游園,綠蔭覆地,花香四溢;500米「寧武關」兩側,海棠與楓樹共舞;「正陽關」紫薇揮出緋紅的長練;碧桃盛開的是「韶關」、銀杏婆娑的是「居庸關」、龍柏掩映下的是「臨淮關」……難怪有人會說,在八大關,聰明的人是看花辨路呢。
(十)湛山寺
湛山寺是一處「薄霧裊裊繞山半,誦經朗朗伴木魚」的佛家勝境。這就是中國佛教天台宗最年輕的佛剎。始建於本世紀30年代,歷時十餘載。創建動議始於1931年。當時的國民黨青島市政府撥出湛山南麓150畝地為建寺之用,社會各界也資助大量資金,1932年著名高僧倓虛法師應邀前來主持建寺工作,湛山寺第一期工程遂於1932年4月正式開工。1944年建成天王殿和山門。湛山寺方具相當規模,寺院建築恢宏壯麗,香火日盛。
湛山寺建?/ca>
參考資料:http://www.online-qdtvu.con/yth/kecheng/content/4-4.htm
❿ 青島有哪些著名的旅遊景點
劉清河
石老人海水浴場
石老人觀光園
從背面翻越嶗山巨峰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