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獲獎隸書書法作品精選欣賞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 隸書書法 獲獎作品展,希望你們喜歡。
隸書書法獲獎作品展欣賞 隸書書法獲獎作品圖片1
隸書書法獲獎作品圖片2
隸書書法獲獎作品圖片3
隸書書法獲獎作品圖片4
隸書書法獲獎作品圖片5
書法種類之“隸書”
一、起源及名稱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隸書盛行於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留有許多篆意,後不斷發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 草書 、楷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二、隸書的發展
過去一般相信隸書之由來為“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但近來指出“隸”字亦有“附屬”的含意,可能意旨其為篆字之衍生。
秦隸: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也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漢朝的許慎在《說文解字》記錄了這段歷史:“……秦燒經書,滌盪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趨約易”。由於作為官方文字的小篆書寫速度較慢,而隸書化圓轉為方折,提高了書寫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是在採用了隸書”來評價其重要性(《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正的發展》)
漢隸: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到東漢時期,隸書產生了眾多風格,並留下大量石刻。《張遷碑》、《曹全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漢隸在筆畫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謂“波”,指筆畫左行如曲波,後楷書中變為撇;所謂“磔”,指右行筆畫的筆鋒開張,形如“燕尾”的捺筆。寫長橫時,起筆逆鋒切入如“蠶頭”,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收尾有磔尾。這樣,在用筆上,方、圓、藏、露諸法俱備,筆勢飛動,姿態優美。在結構上,有小篆的縱勢長方,初變為正方,再變為橫勢扁方漢隸具有雄闊嚴整而又舒展靈動的氣度。隸書對篆書的改革包括筆畫和結構兩個方面。隸化的 方法 有變圓為方。變曲為直。調正筆畫斷連。省減筆畫結構等等。其中以橫向取勢和保留毛筆書寫自然狀態兩面點最為重要。橫向取勢能左右發筆,上下運動受到制約。最終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筆法。而毛筆的柔軟性以使漢字筆畫產生了粗細方圓。藏露等各種變化。還有字距寬。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點。
漢隸表現在帛畫、漆器、畫像、鈾鏡中精美絕倫。而在碑刻中更顯其寬博的氣勢和獨特的韻味。漢隸主要有兩大存在形式:石刻與簡牘。魏晉南北朝隸書大多雜以楷書筆法;唐朝隸書不乏徐浩等書家。宋元明三朝的隸書也難振漢隸雄風。直至清朝。漢隸才得以復甦。有餘農、鄧石如、何紹基等,別有建樹。
三、隸書的第二次高峰
魏晉以後的書法,草書、行書、楷書迅速形成和發展,隸書雖然沒有被廢棄,但變化不多而出現了一個較長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學復興浪潮中隸書再度受到重視,出現了鄭燮、金農等著名書法家,在繼承漢隸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四、隸書的演變——隸變
隸書的演變過程稱為“隸變”,隸變承前啟後,對草書和楷書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貳』 漢隸書法作品精選
漢代隸書的統稱。因東漢碑刻上的隸書 ,筆勢生動,風格多樣,而唐人隸書,字多刻板,稱為"唐隸",故學寫隸書者重視東漢碑刻,把這一時期各種風格的隸書特稱為"漢隸",以別於"唐隸"。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漢隸書法作品精選,希望對你有用!
漢隸書法作品精選欣賞
漢隸書法作品精選圖片4
發展隸書的歷史意義
隸書是中國古文字歷史發展的重要階段。隸書作為書法藝術的組成部分,更是一種重要的書體。“隸變”的意義是十分深遠的,它使中國的象形文字進入由點畫組成的方塊字的抽象符號階段,篆書最後一點象形的痕跡被泯滅了,把象形符號需要的曲弧線條統統變成規整的點畫、字形變成橫勢的扁方形。隸體主要靠本身的質感、力度和結體的處理,產生隸書的藝術效果,成為書法中具有本身特點的一種書體。
在漫長的書體發展演變中,中國書法經由甲骨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依次形成,造就了中國書法璀璨多姿的藝術殿堂。
而各種書體的形成主要是其筆法的發展所致。筆法是構成書法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從商代甲骨與陶片上書寫字跡用的擺動筆法到秦律簡等木簡的波狀點畫所用的轉筆,再到王羲之《初月帖》等作品所用的絞轉筆法。最後到唐代楷書的提按筆法,它是一道分水嶺,在它以前,筆法以絞轉為主流,在它之後,筆法以提按為主流。書法史上許多變故都同這種筆法運動形式的轉換有著密切的聯系。
自從楷書出現以後,它的影響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滲透到書法藝術的各個領域。“欲學草書,須精真書。”“學書宜先工楷,次作行草。”楷書逐漸成為通往書法藝術的不二法門。
楷書把自己的典型筆法—提按、留駐、端部與折點的誇張等帶給了各種字體。自南宋至元名各代,筆法一直沿著這一道路發展。
清代館閣書體盛行,提按所具有的潛在的缺點一起暴露了出來:點畫端部運行復雜,中部卻枯瘠疲軟,於是,包世臣大聲疾呼“中實”:“用筆之法,見於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中實之妙,武德以後,遂難言之。”為了改變中怯,需在兩方面努力:一是在時代所賦予的筆法—提按上力求變化:二是設法從前代絞轉筆法中吸收營養。
隸書佔主導地位的筆法是只絞轉與折筆,提按只是偶爾出現。頻繁的使轉是隸書用筆特徵之所在。
若開始學習書法就寫隸書則少有楷書弊端的出現。且學習隸書對於其他書體也有好處。林散之先生是當代少數幾位對草書有真正體會的書法家之一,他說:“不要寫唐碑,寫20年隸書以後再練草書。”從這言語中,不難窺測草書的某些要旨。
現當代一百多年書法發展的曲折歷程,已為書法藝術的長足發展開了個好頭。現在的關鍵是選准突破口,突破一點,帶動全局,全面振興和推進當代書法的發展與繁榮。零打碎敲成不了氣候,盲目找礦,其成果就會大打折扣。發展隸書,正是全面振興和推進當代書法發展的最佳突破口。
『叄』 隸書最早產生於什麼朝代你知道嗎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隸書較之魏碑、唐楷,以及行、草書,隸書是相對容易並能快速上手的字體。
我一直都非常喜歡隸書,如果用硬筆書寫隸書,同樣能寫出隸書的味道。
下面圖片中的「春分」二字就是我用中性筆寫的,把毛筆的技法稍微弱化運用到硬筆書寫上,其實很容易寫出隸書的感覺。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聰聰墨香屋」,和聰聰老師一起趣玩書法,通過寫字成為更好的自己!
『肆』 書法中的行書、隸書、楷書和草書之間有什麼區別如何看字帖區分(最好配圖片解釋)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草書,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是書法的傳統書體之一。是早期的草書,始於漢代,由草寫的隸書演變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與「今草」的區別主要是保留隸書筆法的形跡,上下字獨立而不連寫。
今草,是一種在繼承章草的基礎上,適應隸書向楷、行體發展趨勢和形體上的變化,進一步省減了章草的點劃波磔,成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體。
狂草,屬於草書最放縱的一種,筆勢相連而圓轉,字形狂放多變,在今草的基礎上將點畫連綿書寫,形成「一筆書」,在章法上與今草一脈相承。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劃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楷書是從隸書(包括草隸)演變而來的,始於東漢,通行至今。
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伍』 急求隸書作品,曹全碑的.十個字以內,要圖片啊..
曹全碑
開放分類: 文物、國寶、隸書、西安碑林
東漢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萬曆初年在陝西省郃縣舊城出土,現在西安碑林。內容為王敞記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漢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結體,筆法都已達到十分完美的境地。清萬經評此碑:「秀美生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
曹全碑(國寶級文物)
漢中平二年(公元 185)
高272厘米,寬95厘米
明萬曆初合陽縣莘里村出土, 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隸書也叫「隸字」、「左書」。是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的一種字體,把篆書圓轉的筆畫變成方折,在結構上,改象形為筆畫化,目的是為了書寫方便、快速。始於秦代,普遍使用於漢魏。晉朝衛恆的《四體書勢》說:「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指胥吏,即辦理文書的小吏)佐書,曰隸字。」就是說,隸書本來只是小篆的一種簡率快速寫法,到了漢朝,經過加工,發展成為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字體。秦隸也叫「古隸」,同小篆相差不很遠:漢隸也叫「今隸」,其筆勢、結構都與小篆不同。漢隸西漢與東漢也有較大的區別,西漢的隸體筆畫比秦隸簡省,但尚無波磔(捺筆挑勢);至東漢時,始有波捺,後人又叫「八分」。隸書的結構打破了六書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的效率,它的產生,標志著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西安碑林博物館陳列的東漢《曹全碑》,可謂是隸書的代表,漢碑中的精品。
「曹全碑」全稱為《合陽令曹全碑》。刻於東漢中平二年(公元 185年)。明萬曆初年在合陽縣(今陝西合陽)萃里村出土。此碑為豎方形,高 273厘米,寬95厘米,共20行,每行45字。碑文記載了東漢末年曹全鎮壓黃巾起義的事件,也記載了張角領導農民起義波及陝西的情況,也反映了當時農民軍的聲勢和合陽縣民郭家起義等情況,為研究東漢末年農民起義斗爭史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此碑石黑明如塗油脂,光可鑒人,書體是用隸書寫成。文字清晰,結構舒展,字體秀美飛動,書法工整精細,秀麗而有骨力,風格秀逸多姿,充分展顯了漢隸的成熟與風格。此碑碑石精細,碑身完整,實為漢碑、漢隸之精品。也是目前我國漢代石碑中保存比較完整、字體比較清晰的少數作品之一。
題名: 曹全碑
主題關鍵詞: 金石拓片
圖片
Image
Image
Image
原文
原文
《曹全碑》全稱《郃陽令曹全碑》。刻於東漢中平二年(185)十月二十一日。明萬曆初年在陝西郃陽舊城莘村掘得此碑,篆額佚失不存。出土時字劃完好,一字不缺,清康熙十一年(1672)後,中有斷裂,今則缺滅之字更多,但漢碑中少有較此完好者。出土後移存郃陽縣孔廟東門內,西向。1965年移置陝西省博物館碑林第三室。
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此部《曹全碑》系明拓「悉」字未損本。碑高253厘米,寬123厘米。割裱本,內框高25厘米,寬11.5厘米;外框高31.5厘米,寬16厘米,計21開。隸書,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陰五列:首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金石萃編》載為八行,歐陽輔《集古求真》載為五行;四列《金石萃編》載為十八行,歐陽輔《集古求真》載為十七行;五列四行。
《曹全碑》系晉王敞等紀念曹全功績而立。王敏、王畢等立石。曹全,字景完,敦煌效穀人。碑文主敘曹全為弟分憂,棄官還鄉,又遇禁綱,於家隱居,光和七年再任郎中拜酒泉祿福長等身世,從側面反映了以張角為首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涌,聲勢浩盪。碑文銘辭三行,三字為句,空三行書年月一行,在碑陽正文末。碑陰刻立碑題名者的題名,有處士、縣三老、鄉三老、門下祭酒、門下議掾、督郵、將軍令史等。
此部《曹全碑》系清朱彝尊、翁方剛等舊藏之明拓「悉」字未損本。朱彝尊,清朝學者,字錫鬯,號竹垞,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博學多才,尤工於詞,為清代大家。翁方剛,字正三,號覃溪,清朝學者,精於經學考據,又擅長金石之學,所著《兩漢金石記》考證精審。外題簽為梁啟超題「朱竹垞舊藏本曹全碑,今歸飲冰室。己丑正月題」,內題簽為翁方綱題「曹全碑曝書亭藏本」,並鈐「覃豀鑒藏」朱文長方印。」朱彝尊、翁方綱、梁啟超遞藏,有梁啟超、翁方綱題跋,趙懷玉札,李彥章觀款。鈐有「彝齋」、「啟超」、「梁」、「 竹垞」、「子孫後世家傳之寶」、「翁方綱」、「漢籌之印」、「文淵閣校理翁方綱藏」、「蘇齋金石文」、「容齋清玩」、「飲冰室藏」、「葉志詵審定記」、「東卿過眼」、「朱彝尊印」、「李彥章印」等印。此本為首行「秉乾之機」之「乾」字未穿,第九行「悉以薄官」之「悉」字未損。
碑版字體勻整秀麗,分縱橫行,體態扁平,行距疏朗,逸致翩翩,清萬經評雲:「秀美飛動,不束縛驟,洵神品也」。人們譽它象「風流自賞的三河少年,文雅可愛的蘭閨玉女」,是漢隸中用圓筆的典型作品。
《曹全碑》為著名漢碑之一,在現有漢碑中,是保存漢代隸書字數較多的一通碑刻。拓法雖不為精善,但較之當時所拓,神理渾淪可愛。不僅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含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中除記述曹全之生平、功績,以及世系外,並記載了漢代以張角為首發動的農民起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可作為訂正歷史之參考。此碑文多別字,故後人疑為摹刻者,然就其端直朴茂而言,非漢人所不能。
茲選照三開,既碑文首一開、「『悉』字未損」一開以及碑文末一開。參考資料:曹全碑 網路
『陸』 隸書字帖欣賞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1、曹全碑
《曹全碑》的結構特點主要表現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橫勢,間有長、方結體,橫向開張流暢,縱向含蓄穩健,從而使結構顯得雍容大度、飄逸多姿。《曹全碑》結體之舒展、用筆之放縱、意態之醇美,體現了書家於動盪中求穩定,於自由中見奔放的藝術匠心和創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氣。該碑飄逸風格的獨特個性與具體內涵,遠非其他漢隸所能比擬。
2、張遷碑
《張遷碑》是東漢晚期作品。通篇為方筆,方整勁挺,稜角分明,結構謹嚴,筆法凝練。書風端正朴茂,方勁雄渾。初看似乎稚拙,細細品味才見精巧,章法、行氣也見靈動之氣,沉著有力,古妙異常。運筆多采「方筆」,用筆稜角分明,具有齊、直、方、平的特點。筆道粗細介於二分筆與三分筆之間。波畫的提按過渡不甚明顯,有別於孔廟三碑的大撇重捺。「於方直中寓圓巧,筆畫粗細相間,生動自然」。
字形偏於古拙一路,碑中字體大量滲入篆體結構,字型方正,雖字跡多漫漶,然端整雅練,剝落之痕亦復天然,結字運筆已開魏晉風氣。結構組合,端正中見揖讓錯綜,靈活變化,殊多生趣,而又沉著方勁。碑陽之字朴雅秀雋,碑陰之字稍見縱肆,皆高潔明朗。學漢隸者,都以此碑為最後范則。然而得其方秀者多,得其凝厚者寡蓋其含蓄內蘊得之不易也。深望智者能得其兼。
3、禮器碑
《禮器碑》書法瘦勁寬綽,筆畫剛健,用筆力注筆端,如干將莫邪,鋒利無比。其結體寓欹側於平正中,含疏秀二嚴密內,歷來被奉為隸書極則。
《禮器碑》的筆畫瘦硬剛健,收筆轉折多處方折,筆畫較細而刀法及捺粗壯,構成強烈的視覺對比,而且多少帶有一些和居延漢簡書法相似的地方。但是它瘦不露骨,不傷於靡弱,顯得很有力度。尤其是碑陽書法,更是精美絕倫。而碑側和碑陰,因為記載捐助者的姓名和捐助錢數,顯得要隨意得多,大小疏密皆不經意,但反而有一種變化之美。
和其他著名漢碑相比,它不同於《乙瑛碑》的俊美、《史晨碑》的古樸、《孔廟碑》的縱逸、《華山碑》的奇古、《衡方碑》的靈秀、《張遷碑》的方正、《曹全碑》的秀麗。《禮器碑》自有自己的風格在,這也正是它的成功之處。學習隸書,最宜以此碑入手。
4、乙瑛碑
《乙瑛碑》是漢隸中有數的逸品,字勢開展,古樸渾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別是後半段,採取筆桿倒向左側的逆向行筆,使每一點畫入木三分,扣的很緊,尤為高妙。《乙瑛碑》的結字看似規正,實則巧麗,字勢向左右拓展。書風謹嚴素樸,為學漢隸的範本之一。----《古代碑帖鑒賞》費聲騫
5、石門頌
《石門頌》全稱《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又名《司隸校尉楊孟文頌》,摩崖石刻。在陝西省褒城縣北褒斜谷石門崖壁,漢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刻。字跡放浪形骸,天真自然。楊守敬稱其:「野鶴閑鷗,飄飄欲仙。」向有隸書中的草書之說。翁方綱《兩漢金石記》雲:「命字垂筆長過一二字者,因石理剝裂不中接書而垂下耳,非可以律隸法也。」此說不一定確切,因除「命」字之外,「升」、「誦」的末一個垂筆都相當長,其實這是漢代竹簡帛書的作風。試看漢磚、漢瓦中的刻字,這樣的筆姿都極多。體現了漢人結字大膽放縱,具飄逸新奇的風韻。《石門頌》字多用一分筆,提按粗細變化的幅度也不大,只是初學者筆力不夠,容易流於纖細油滑,失卻漢隸凝重渾厚的風采。----《古代碑帖鑒賞》費聲騫
此摩崖書法古拙自然,富於變化。每筆起處以毫端逆鋒,含蓄蘊籍;中間運行遒緩,肅穆敦厚;收筆復以回鋒,圓勁流暢。通篇字勢揮灑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隸中草書」之稱。楊守敬《平碑記》說:「其行筆真如野鶴閑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
『柒』 毛筆書法意境美高清圖片欣賞
毛筆書法是我國傳統書法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對我國有重要的作用。現如今,毛筆書法的意境圖有非常高的藝術魅力與價值,受到許多人的喜愛。下面是我整理的毛筆書法意境美高清圖片欣賞。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由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從狹義講,書法一般多指後世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內容。例如,執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布錯綜復雜,疏密得宜,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
求度追韻兩漢書法
兩漢書法分為兩大表現形式,一為主流系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系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門頌》等為最著名,書法家視為“神品”。於此同時蔡邕的《熹平石經》達到了恢復古隸 ,胎息楷則的要求。而碑刻是體現時代度與韻的最主要的藝術形式,中以《封龍山》、《西狹頌》、《孔宙》、《乙鍈》、《史晨》、《張遷》、《曹全》諸碑尤為後人稱道仿效。可以說,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書雄麗,南書朴古,體現了“士”、“庶”階層的不同美學追求。至於瓦當璽印、簡帛盟書則體現了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聯姻。
書法藝術的繁榮期,是從東漢開始的。東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最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揚雄。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
漢代書法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隸書家,以蔡邕為代表。一類是草書家,以杜度、崔瑗、 張芝為代表。
最能代表漢代書法特色的,莫過於是碑刻和簡牘上的書法。東漢碑刻林立,這一時期的碑刻,以漢隸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謹嚴、波磔分明。此時隸書已登峰造極。
『捌』 隸書最早產生於什麼朝代
隸書究竟起源於何時,所雲眾多,說法不一。 隸書相傳是秦代書家程邈所作。程邈,字元岑,秦代下杜人,初為縣之獄吏,他對文字很有研究,後困得罪了秦始皇,被囚在雲陽(今陝西省淳化西北)獄中,覃思10年。他感到當時官獄公牘繁多,篆書結構復雜,書寫不便,因此就動腦筋把它改革,在原來大小篆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削繁就簡,變圓為方,擬定了一批日常應用的標准隸書,成隸書3000字奏之。秦始皇看後很欣賞,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而且起用為御史,並以其所造的隸書發交官獄應用佐書,故曰「隸書」。唐代虞世南《書旨述》謂其書朴略微奧。所以世稱程邈為「隸書之祖」。
『玖』 隸書書法欣賞曹全碑
曹全碑,全稱郃陽令曹全碑,又稱曹景完碑,刻於東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年),碑陽20行,每行45字,碑陰5列,內容為記述曹全(字景完)的功業。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 隸書書法 欣賞曹全碑,希望你們喜歡。
隸書書法欣賞曹全碑欣賞 隸書書法欣賞曹全碑圖片1
隸書書法欣賞曹全碑圖片2
隸書書法欣賞曹全碑圖片3
隸書書法欣賞曹全碑圖片4
隸書書法欣賞曹全碑圖片5
曹全碑簡介
曹全碑,全稱郃陽令曹全碑,又稱曹景完碑,刻於東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年),碑陽20行,每行45字,碑陰5列,內容為記述曹全(字景完)的功業。碑高約1.7米,寬約0.86米,長方形,無額,石質堅細,碑身兩面均刻有隸書銘文。曹全碑明萬曆初年(1573年)出土於陝西郃陽縣,清康熙壬子(1672年)後斷裂缺字,於1956年移立西安碑林博物館。曹全碑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在漢隸碑刻中屬尚陰柔一類的代表作品,為歷代書家推崇備至。
此碑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目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中除了記述曹全的生平和世系外,還記載了漢代重大的歷史事件。如文中有“疏勒國王和德弒父篡位”、“和德面縛而死”等語,與文獻記載不同。可作為訂正歷史的參考。另外還記載了張角領導的農民起義。當時已波及到陝西,郃陽縣民郭家為之響應,遂成“燔燒城寺.萬民騷擾,人里不安,之郡告急”的局面。對研究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從此碑的書藝上看,其用筆特徵是很明顯的。逆入平出,以圓筆為主,運筆如順勢推舟,很少有大蹲大跳之筆,不激不勵,筆勢穩健.婉麗綽約.明媚多方。磔波往往寫得比較長,姿態也各種各樣,或如小溪潺湲,或輕輕下按,然後順勢挑出,緩逸流暢,得翩翩欲飛之姿。結體精密,平和圓潤,雖向背並用,然向法用得最多最妙。轉折法變化也十分豐富,或圓轉而下,意如外拓法,如“景”、“焉”等字;或向右輕按後翻折而下,如“秉”、“商”等字;或在折處提筆歸中,然後翻折而下,如“胄”字的下折;或另起一筆,凌空向右上圓勢按下,然後重心反下,折筆而下,如“叔”字;或在折處,提筆向上,然後圓勢按折而下,如“涌”、“賁”等字,然輕重緩急的不同,其情性也各有所異。這些轉折法,在漢隸中雖大體相同,但因各人的用筆方式的不同,個性的不同,故即使是相同的。但給人的情趣是不同的,此所謂同構異質,與我們當今所作的隸書使轉一類,有天壤之別。其實,楷法中的使轉正隸書中均可找到它的對應處,只是方圓、趨勢不同而已。再從其書風上看,此碑的陰柔之美為其特色。婀娜多姿,體態窕窈,艷而不俗,秀而尤清,中宮緊收,精氣內藏,舒展如群鶴翔翅,雅靜端莊,得華貴於古厚之中,寓清秀於風月之間,筆精墨妙,豐腴蘊藉,情馳神縱,超逸優游,意氣靈和,開明麗清雅一路。不知者以為軟媚,深知者以為骨峻。歷代將它與《禮器》並稱,視為漢碑至寶。
曹全碑 結構特點
《曹全碑》的結構特點主要表現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橫勢,間有長、方結體,橫向開張流暢,縱向含蓄穩健,從而使結構顯得雍容大度、飄逸多姿。《曹全碑》結體之舒展、用筆之放縱、意態之醇美,體現了書家於動盪中求穩定,於自由中見奔放的藝術匠心和創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氣。該碑飄逸風格的獨特個性與具體內涵,遠非其他漢隸所能比擬。
在具體分析《曹全碑》的結構特色之前,我們先談談臨習該碑結構應注意的問題。
寫好《曹全碑》的結構應做到“縱橫佔位力求准,呼應筆勢應分明”。“縱橫佔位”是指每一筆畫所處位
置以及縱向和橫向各佔多少位置。筆畫所處位置不同,則縱橫各占的位置也不同。吃准縱橫佔位和寫好結構有直接的關系。然後再理清各個筆畫或部位之間的呼應關系,同時還必須看清筆勢,並能在筆下表現出來。依照此法來臨《曹全碑》可以很快掌握多種用筆之 方法 ,臨習效果十分顯著。但此前首先要認真讀帖,即觀察字帖一定要細致,從每一筆到整個字的面貌都要熟記於心。只有眼睛看得真切,觀察細致入微,注意字帖中的點畫結構安排,行筆提按、轉折或方圓一一默記心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字體的風格,提高欣賞能力。這是臨帖的第一步。
其次,觀察字要准。正如王羲之所說:“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而下筆前要動腦子,用心思揣摩所寫字的長短、斜正、粗細、轉折、提按及其間架結構的安排,並牢記於心,下筆才能准確無誤。
第三,運筆要穩。即書寫過程中行筆要穩當,力送筆端,下筆要做到胸有成竹。這就要求臨習者要下真功夫,有真本事。只有反復地練習,才能做到游刃有餘,運用自如。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曹全碑》的結構特點。
1.扁平舒展。結構呈扁方形是漢隸的共性,這是由漢隸結字多取橫勢而決定的。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結構之扁到了幾乎不能再扁的地步,這是在其他漢碑中所罕見的。如圖一“共”字,兩橫上束下展,左右逸盪,上兩豎與下兩點緊束對應,更顯中宮緊結,與中部一大波畫造成對比。圖二“直”、“登”二字的橫畫如 體操 運動員拉開一字腿,上身勻稱而收緊。圖三“命”字左撇右捺如一把大傘,將中間部分完全罩住,而“元”字豎彎鉤則極力右伸,使整個字勢飄逸舒展。
2.大小相間。這也是《曹全碑》的結構特點。大者如圖四“學”字,小者如“岡”字,兩者之間的大小比例相差一倍左右。由於此碑的字距寬、行間疏,因此結字的大與小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顯得參差錯落,富有變化而蕭散自適,故大者不見其大,小者也不顯其小,達到了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由此也可見作者很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通過字的大小扁長的結構來豐富此碑的章法。
3.布白勻稱。這主要表現在一個字中點畫之間互相協調,相同點畫間的距離大致均等,字的筆畫組合也疏
密勻稱。如圖五“朝”字左半橫畫多的密排,右半橫畫少的疏排,筆畫之間的凈空很均勻,左右相合又顯得疏密勻稱。點畫回環反復者,如“幽”字內的兩個“幺”,大小一樣卻不顯板滯。類似這樣的結構安排,賦予了《曹全碑》工整穩定、清秀文雅的氣質。
4.收放自如。結構的收放是漢隸各碑共同的主要特點,這一點在《曹全碑》中尤顯突出。其收放主要是通過波挑、撇捺的左右舒展來體現的。如圖六“刊”字左放鬆,右收緊,“揖”字則相反,是左收右放,“荊”字上放下收,“忍”字上收下放。這樣收放之間,高低錯落,寬窄變化,迎讓避就,兩部分疏密、遠近得以適當調和,使字生動靈活,可以說收放在《曹全碑》中已發揮到了極致,成為此碑不可或缺的主要特徵,也是此碑成熟的標志。這一類字大多筆勢流暢,靜中有動,燕尾翩翩,體態舒徐,疏密縱斂的對比格外強烈。《曹全碑》飄逸秀麗的風格主要體現在這里。
5.筆斷意連。如圖七“國”字上部左右轉角處的筆畫都斷開來寫,使充實又不迫塞,中“或”上引虛下,更顯空靈。又如“祿”字的左旁,其上部的第二平橫和下部的豎與撇本該是相連的,現在卻脫開了,同右邊相合成字,左斷右連,反而相映成趣。
6.上緊下松。《曹全碑》字勢遒美俊逸,如仙女下凡,飄然欲飛。它除了較一般漢碑扁平外,又與其重心上束,中下部伸展關系密切。如圖八“夷”字,上面短畫收腰,下部筆畫頎長,或直立或分展。再如“李”字全字都上斂,緊密糾結在中宮偏上,由一粗弧向左下放逸而去,在疏密的強烈對比中更顯節奏明快。這種上緊下松的結構是形成妍媚秀麗藝術風格的要素之一,它與質朴自然的古拙之美,都是美的化境,不可偏斥。
曹全碑 注意事項
該碑是漢代隸書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以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於世,因此歷來為書家所重。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稱:“字法遒秀逸致,翩翩與《禮器碑》前後輝映,漢石中之至寶也。”清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稱:“惟碑陰五十餘行,拓本既少,筆意俱存。雖當時記名、記數之書,不及碑文之整飭,而蕭散自適,別具風格,非後人所能彷彿於萬一。此蓋漢人真面目,壁坼、屋漏,盡在是矣。”清萬經《分隸偶存·漢魏碑考》稱:“書法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
《曹全碑》在隸書的諸多風格品類中,是典雅秀美一路者,在技法上以精到整飭勝。對於學習隸書的朋友來講,選該碑作為範本應該是正確的。
1.此碑的藝術風格以秀為主,同時又極具骨力,在臨習時,就應表現其挺拔的一面。點畫宜寫得豐潤,避免枯瘠。行筆多提按頓挫,筆勢圓熟瀟灑,用筆不宜過於澀滯,用墨不宜太干。結構方面應注意其重心變化規律,疏朗和緊密相映成趣,結構變化力求豐富。在筆的選擇上,宜採用羊毫筆,這樣可較好地表現出其線條剛柔相濟、圓潤豐腴的特點。
2.臨習時不宜一味求快,每一筆畫都應快慢有致。比如,起收筆要慢一些,中段要快一些,然後再追疾、澀的結合。
3.臨習初期以忠實於原作的特點為主,要對原帖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和認真的體會,重點放在用筆中的“藏鋒虛勢入紙”和“藏鋒實勢入紙”的比較訓練上。訓練時要求筆法精到,一絲不苟,認真揣摩結構,注意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結構訓練要正確地把握其特徵,不可馬虎了事。
4.在臨摹時必須有鑽探精神和攻堅毅力,先約後博,再由博返約,才可獲得成功。千萬不可朝秦暮楚,見異思遷。根基未固,卻忙於創造,此乃學書之大忌。
很多初 學書法 的朋友常會遇到以下問題,很多碑帖殘破得厲害,認不清楚是什麼宇,也看不清楚點畫用筆,更不知道對一個帖如何去臨摹如何去欣賞等等,這些問題本身已經是一些書法碑帖學、書法美學、書法史范疇的問題了,許多書法理論家為之皓首窮經,付出了畢生的精力。然而,作為初學者,不能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而止步,我們要通過讀書,請教老師來了解更多的書法知識,以求在學書上有所進步。
『拾』 柳體楷書書法作品高清圖片
柳體是我國柳公權創作的書法字體,這種字體在我國有重要的地位,受到許多人的臨摹與學習。現如今,柳體的書法作品得到人們大量的欣賞與喜愛。下面是我整理的柳體楷書書法作品高清圖片。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准。
章法是書法藝術形式美的重要組成部分。點畫是線條美,間架結構是局部的構圖美,章法是整體構圖美。趙體楷書的章法,可以從兩個方面研究和把握起規律。
其一,整齊一律。楷書章法的整體感,首先是整齊,字的排列形式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等距,給人一穩定、莊重的視覺效果,這種形式最適合嚴格意義的楷書。結字的寬窄、長短不同的造型產生局部參差變化,便整齊一律而不呆板拘謹的楷書不會出現不和諧或單調之弊。
其二,多樣統一。趙體楷書的最大特點是帶有行書的成分,筆法多變,因字賦形,不刻意布置,在多樣性、變化性中有著十分和諧統一的關系。給人的感受是靜中有動,字中融情。一件書法藝術品首先感染人的是其整體效果,而整體是由無數個局部構成。因此,在布置章法時,不應該忽略每個字的細節,諸如字的造型、長短、欹正的變化,輕重的節奏感等,都需要慎重地考慮,嚴密地設計,並且要堅持不懈地經過較長時期磨練,始能自由地進行章法處理,表現出一種似乎沒有設計的設計美,達到書法藝術的較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