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張大千高清境界圖片

張大千高清境界圖片

發布時間:2022-10-24 22:17:29

1. 張大千《春水歸舟》

張大千《春水歸舟》圖

縱43厘米,橫59厘米紙本設色現收藏於榮寶齋

中國畫的最高境界不是在作品中一味展現創作者高超的筆墨技巧,而是要以筆墨為工具,表現出創作者的藝術境界與人文思想。張大千晚年的潑墨潑彩正是達到了天人合一、爐火純青的境地。這幅《春水歸舟》圖(見上圖)是他68歲時的作品,當時,他的技藝已經是相當嫻熟,較之從前更加從容不迫,奔放灑脫。

這幅《春水歸舟》圖,縱43厘米,橫59厘米,紙本設色,現收藏於榮寶齋。此作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在一望之間彷彿有無盡的春山迎面奔來,雲煙滿目,使人精神一振。細細品味水墨交融之處,是那樣的和諧自然,些許的墨線勾勒與幾處焦墨的點烈,不僅產生虛實變換的效果,而且還使整幅畫面充滿了傳統筆墨情趣。雲煙飄渺的霧靄深處、婆娑的樹影掩映著幾處尋常的房舍,為作品平添了許多自然朴實的意味,引領觀者對如此美妙景色的嚮往。

張大千的潑墨潑彩十分講求氣勢與韻味,所謂「遺形似而尚氣韻」。這幅作品不僅氣勢逼人而且韻味雋永,畫中充盈著一種空靈閑雅的詩意。它所表現的不是大自然中的真山真水,而是通過彩墨的變幻為觀者展示出一幅作者心中的景色,那是他理想中的人間仙境。

潑墨山水畫創作的成功,絕不是隨手拈來那麼簡單。畫面中所要表現的景象首先要在作者心中呈現出具體形象,而後再大膽潑墨。大體形式完成之後,還要因勢賦形,小心收拾,這個步驟是對創作者學識修養與筆墨技巧的嚴格檢驗。在大塊墨色上潑灑顏料有著相當的難度,既要掌握好墨塊的干濕程度,又要把握好顏料的深淺以及色墨之間的對比與融合效果。在這幅作品中,幽深的墨色沉穩凝重,赭石色質朴蒼潤,潑法淋漓酣暢。而那晶瑩的石綠閃現出寶石般的光澤,又為畫面增添了幾許富麗堂阜的氣派。

在畫的左下方,一葉扁舟徜徉於青山綠水之間。作者沒有畫出一絲水波,但是看那如鏡的水面,會覺得正有一種氤氳的氣息伴隨著和煦的春風迎面吹來,使人感到無限酣暢。

2. 張大千是什麼地方人

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

張大千(Chang Dai-Chien,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里港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里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

他與二哥張善子昆仲創立「大風堂派」,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工。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

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名號多如牛毛。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志。

(2)張大千高清境界圖片擴展閱讀

四川內江誕生的張大千,在中國近現代繪畫藝術領域中,是一位畫藝卓越、情感豐富、個性鮮明、充滿激情和創作力的藝術大師。曾被徐悲鴻譽為「五百年來一大千」。

(台北)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介紹,張大千的繪畫藝術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其一是早年師習明清以降的文人水墨畫風,作品清新俊逸;其二是中年時期赴敦煌臨摹,一變而趨精麗雄渾之風;其三是晚年發展潑墨潑彩風格,開拓了現代水墨的新境界。」

於非闇1935年撰文,把張大千和溥心畲並稱為「南張北溥」。這兩位比肩的畫壇巨匠,毫無疑問都具有精妙絕倫的藝術造詣。然而他們畫筆之外的現實命運,卻令人咋舌地大相徑庭。張大千一生叱吒風雲,頗有時勢造英雄的氣魄,不愧為「五百年來一大千」。

3. 張大千畫飛禽走獸、草木蟲魚樣樣精通,卻為了親情一生拒畫老虎,為什麼

中國傳統繪畫是我國的藝術珍寶,具有非常高的審美價值,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現在學習傳統繪畫的人越來越少了,大部分學習美術的人都在學習西洋繪畫,這也可以體現出我們這個時代的特殊風尚,然而傳統畢竟是不可丟失的。

在傳統繪畫領域有很多著名的大師,他們的藝術作品讓人們稱贊不已,比如傳統藝術繪畫大師張大千。

一天生的畫家

張大千的大名,相信很多人都如雷貫耳。人們對他的了解大約從他成名之後開始,然而他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他的少年和青年時代也經歷了很多的人生波折,最終才造就了這樣一位著名的國畫大師。

張大千先生的潑墨山水畫已經將中國古典藝術之美創造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當人們打開他的畫卷,看到那一幅幅美麗而又具有藝術性的繪畫作品,贊嘆之情便會油然而生。

更令人感到可喜的是,張大千在生活當中也是一個平易近人的人,對於兄弟之間的尷尬關系都能夠如此巧妙地處理好,最終還能夠幫助自己的兄弟走上更好的人生發展旅途。俗話說:「做畫先做人」,可見在做人方面,張大千先生也是無可挑剔的。

4. 張大千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核心提示

張大千一生積累了寶貴的繪畫藝術實踐經驗,有著很強的文學性和藝術性,今天書畫圈網小編整理了張大千繪畫藝術思想。俗話說,理論指導實踐,思想指導行動。那麼,指導張大千進行了成功的藝術實踐,並獲得了巨大輝煌成就的藝術思想,又究竟是些什麼呢?我們從中能夠得到什麼樣的啟示?

晴靄仙閣

首先,學藝者,首先要學會做人。人們常雲∶文如其人,畫如其人;文章書畫,的確是作者人品、人格在自己作品裡的表現和反映。因而張大千嘗講∶藝術,是感情的流露,是作者人格的表現。筆墨技巧,只不過是表達感情的手段。因此作者平日,必須注意培養自己良好的風骨和節操,如果只是徒研技巧,必然即落下乘。

山?p?話

有人以為畫畫是很艱難的,又說要生來有繪畫的天才,我覺得不然。我以為只要自己有興趣,找到一條正路,又肯用功,自然而然就會成功的。從前的人說「三分人事七分天」,這句話我卻絕對反對。我以為應該反過來說「七分人事三分天」才對;就是說任你天分如何好,不用功是不行的。世上所謂神童,大概到了成年以後就默默無聞了。這是什麼緣故呢?只因大家一捧加之父母一寵,便忘乎其形,自以為了不起,從此再不用功。不進則退,乃是自然趨勢,你叫他如何得成功呢?在我個人的意思,要畫畫首先要從勾摹古人名跡入手,把線條練習好了,寫字也是一樣,要先習雙勾,跟著便學習寫生。寫生首先要了解物理,觀察物態,體會物情,必須要一寫再寫,寫到沒有錯誤為止。

在我的想像中,作畫根本無中西之分,初學時如此,到最後達到最高境界也是如此。雖可能有點不同的地方,那是地域的、風俗習慣以及工具的不同,在畫面上才起了分別。

還有,用色的觀點,西畫是色與光不可分開來用的,色來襯光,光來顯色,為表達物體的深度與立體,更用陰影來襯托。

中國畫是光與色分開來用的,需要用光時就用光,不需用時便撇了不用,至於陰陽向背全靠線條的起伏轉折來表現,而水墨和寫意,又為我國獨特的畫法,不畫陰影。中國古代的藝術家,早認為陰影有妨畫面的美,所以中國畫傳統下來,除以線條的起伏轉折表現陰陽向背,又以色來襯托。這也好像近代的人像藝術攝影中的高白調,沒有陰影,但也自然有立體與美的感覺,理論是一樣的。

秋江野鶩圖

近代西畫趨向抽象,馬蒂斯、畢加索都自己說是受了中國的影響而改變的。我親見了畢氏用毛筆水墨練習的中國畫五冊之多,每冊約三四十頁,且承他贈了一幅所畫的西班牙牧神。所以我說中國畫與西洋畫,不應有太大距離的分別。一個人能將西畫的長處融化到中國畫裡面來,看起來完全是國畫的神韻,不留絲毫西畫的外貌,這除了天才而外,主要靠非常艱苦的用功,才能有此成就。

張大千蕃女掣龐圖

畫家自身便認為是上帝,有創造萬物的特權本領。畫中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陽就可以出太陽;造化在我手裡,不為萬物所驅使;這里缺少一個山峰,便加上一個山峰,那裡該刪去一堆亂石,就刪去一堆亂石,心中有個神仙境界,就可以畫出一個神仙境界。這就是科學家所謂的改造自然,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筆補造化天無功」。總之,畫家可以在畫中創造另一個天地,要如何去畫,就如何去畫,有時要表現現實,有時也不能太顧現實,這種取捨,全憑自己思想。

何以如此?簡略地說,大抵畫一種東西,不應當求太像,也不應當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當然不如攝影,如求它不像,那又何必畫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和不像之間,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藝術。正是古人所謂遺貌取神,又等於說我筆底下所創造的新天地,叫識者一看自然會辨認得出來;我看到真美的就畫下來,不美的就拋棄了它。談到真美,當然不單指物的形態,是要悟到物的神韻。這可引證王摩詰兩句話,「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畫是無聲的詩,詩是有聲的畫」,怎樣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就是說要意在筆先,心靈一觸,就能跟著筆墨表露在紙上。所以說「形成於未畫之先」,「神留於既畫之後」。近代有極多物事,為古代所沒有,並非都不能入畫,只要用你的靈感與思想,不變更原理而得其神態,畫得含有古意而又不落俗套,這就算藝術了。

張大千執扇仕女

作畫要怎樣才得精通?總括來講,首重在勾勒,次則寫生,再次才到寫意。不論畫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總要了解理、情、態三事。先要著手臨摹,觀審名作,不論今古,眼觀手臨,切忌偏愛。人各有所長,都應該採取,但每人筆觸天生有不同的地方,故不可專學一人,又不可單就自己的筆路去追求,要憑理智聰慧來採取名作的精神又要能轉變它。老師教學生也應當如此,告訴他繪畫的方法,由他自去追討,不可叫他固守師法。然後立意創作,這樣才可以成為獨立的畫家。所以唐宋人所傳的作品,不要題款,給人一看就可知道這是某人的作品。看他片楮寸縑就可以代表他個人啊。

張大千弄玉吹簫圖

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見聞廣博,要從實地觀察得來,不只單靠書本,兩者要相輔而行的。名山大川,熟於心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筆自然有所依據。要經歷得多才有所獲,山水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獸都是一樣。游歷不但是繪畫資料的源泉,並且可以窺探宇宙萬物的全貌,養成廣闊的心胸,所以行萬里路是必須的。

張大千山水花鳥冊頁

一個成功的畫家,畫的技能已達到化境,也就沒有固定畫法能夠拘束他,限制他。所謂「俯拾萬物」,「從心所欲」。畫得熟練了,何必墨守成規呢?但初學的人,仍以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為是。古人畫人物,多數以漁樵耕讀為對象,這是象徵士大夫歸隱後的清高生活,不是以這四種為謀生道路,後人不知此意,畫得愁眉苦臉,大有靠此為生,孜孜為利的樣子,全無精神寄託之意,豈不可笑!

5. 張大千畫什麼

張大千是全能型畫家,其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張大千創作作品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於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

張大千的畫風,在早、中年時期主要以臨古仿古居多,花費了一生大部的時間和精力,從清朝一直上溯到隋唐,逐一研究他們的作品,從臨摹到仿作,進而到偽作。

張大千的畫風,先後曾經數度改變,晚年時歷經探索,在57歲時自創潑彩畫法,是在繼承唐代王洽的潑墨畫法的基礎上,揉入西歐繪畫的色光關系,而發展出來的一種山水畫筆墨技法。可貴之處,是技法的變化始終能保持中國畫的傳統特色,創造出一種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境。

張大千30歲以前的畫風可謂「清新俊逸」,50歲進於「瑰麗雄奇」,60歲以後達「蒼深淵穆」之境,80歲後氣質淳化,筆簡墨淡,其獨創潑墨山水,奇偉瑰麗,與天地融合。增強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畫幅的整體效果。

張大千作品:

6. 張大千擅長畫什麼

山水畫。

20 世紀50年代,張大千游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

他與二哥張善子昆仲創立「大風堂派」,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工。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

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名號多如牛毛。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

(6)張大千高清境界圖片擴展閱讀

主要作品:

1、喬木高士

一九八二年,八十四歲高齡的張大千仍然作畫不止,此圖為張大千帶病繪之。在簡筆淡墨的山石上以花青重染,色調清新淡雅,遒勁蒼老的喬木卻茂然有生氣;一持杖高士仰望喬木,似對生命幾何若有感悟。從此圖也可看出大千晚年對自己人生的思考。

2、阿里山浮雲

為張大千八十二歲時憶游之作,以潑墨為主,幾不見勾勒皴擦,然山腳幾筆房屋的勾勒,頓使抽象筆墨轉化為萬千氣象,實乃「筆簡意周」、意趣天成。

大千還曾作《阿里山曉色》,其憶游作品在簡化實景的同時卻增強了對神氣的表現,增強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畫幅的整體效果,更有真情的流露。

3、峨嵋金頂圖

為大千八十一歲時在台灣摩耶精舍所作,此圖是大千夢中的峨嵋勝景,創造出一種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境,虛實相生,在墨線立骨的山石形體上揮灑石青石綠,更讓畫面顯得「瑰麗雄奇」,流淌出山之神韻和濃烈的思鄉情緒。

7. 張大千敦煌佛像畫,

自1941年至1943年,歷時32個月,張大千對敦煌壁畫進行臨幕,共完成壁畫臨摹作品共276幅。敦煌歸來後,其繪畫藝術全面升華至臻化境。此後的十餘年裡,張大千畫了不少人物精品,其中最為突出者為菩薩造像作品。

此幅《觀音菩薩像》為張氏佛像繪畫的代表風格。張氏敦煌深造歸來。臨摹敦煌佛教壁畫,大有心得,仕女畫風格一改前觀之際。去敦煌之前,張氏的仕女、佛像畫風格遵循清代之一貫風格,人物瓜子開臉,溜肩,筆頭間以孱弱病態為美。去敦煌面壁之後,畫風一改清代仕女畫孱弱之風,人物開臉趨近於敦煌壁畫風格,細眼窄眉,圓臉豐腰,開創了仕女畫的先河。此作表現了張氏四十年代仕女畫的代表風格,是為佳作。

8. 誰能鑒賞一下張大千先生的《慈湖圖》,謝謝啦

該畫是在蔣介石去世後張大千所繪,並贈送給蔣經國。

張大千先生詩書畫造詣俱精,且精鑒賞、富收藏,游戲人生,交遊極廣。成為既是延續傳統型的全能傑出畫家,又是富有現代藝術秉性的開拓型大師,在世界藝術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大千畫路極寬,山水、人物、花卉、翔毛以及仿古無一不精,但世之公推他的最高成就應在山水畫一門。三十年代前後,大千山水乃以仿石濤、漸江梅清等畫風為主,至四十年代中後期,由明清而上溯宋元,特別是用近三年時間精心考察臨摹敦煌壁畫,把唐人的富麗堂皇、雍容華貴溶入了山水畫嶄新境界。

此幅大千《慈湖圖》是在蔣介石去世後張大千所繪,並贈送給蔣經國。此時的大千,已將山水畫傳統技法推至一生的峰顛,無論造景造境、皴擦勾勒、還是點彩渲染、應物象形均已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石濤的淋漓、王蒙的蒼茫、范寬的肅穆、畢宏的古樸統統據為己用。

9. 張大千最擅長畫什麼

最擅長山水畫、潑墨畫。

張大千(Chang Dai-Chien),男,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里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

他與二哥張善子昆仲創立「大風堂派」,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工。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

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名號多如牛毛。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志。

(9)張大千高清境界圖片擴展閱讀:

作品特色

張善子、張大千昆仲共同創建了大千畫派,它是中國綜合性繪畫流派之一。

二十世紀20年代,張善子、張大千在上海西門路西成里「大風堂」開堂收徒,傳道授藝,所有弟子們皆被稱為「大風堂門人」。它是一個有別於「長安畫派」、「海上畫派」、「京津畫派」等唯一不墨潑彩等畫法,大風堂畫派的畫風都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是一支生生不息、代代傳承的中國畫畫派。

和許多畫家一樣,張大千也同樣經歷了描摹之路。在近代像大千那樣廣泛吸收古人營養的畫家是為數不多的,他師古人、師近人、師萬物、師造化,才能達到「師心為的「的境界。

他師古而不擬古,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他還想到了創新,最後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了潑墨,創造了潑彩、潑彩墨藝術,同時還改進了國畫宣紙的質地,然而思想的先行者往往是孤獨的,在他五言絕句《荷塘》有「先生歸去後,誰坐此船來」之句,似乎暗示著後來者繼續他的道路。

他曾用大量的時間和心血臨摹古人名作,特別是他臨仿石濤和八大山人的作品更是惟妙惟肖,幾近亂真,也由此邁出了他繪畫的第一步。他從清代石濤起筆,到八大山人,陳洪綬、徐渭等,進而廣涉明清諸大家,再到宋元,最後上溯到隋唐。

他把歷代有代表性的畫家一一挑出,由近到遠,潛心研究。然而他對這些並不滿足,又向石窟藝術和民間藝術學習,尤其是敦煌面壁三年,臨摹了歷代壁畫,成就輝煌。這些壁畫以時間跨度論,歷經北魏、西魏、隋、唐、五代等朝代。

如多年前香港市場中曾出現一件署名為元四大家之一的古畫,便是張大千「仿古作」,拍出接近200萬元的高價。

為了考驗自己的偽古作品能否達到亂真的程度,他請黃賓虹、張蔥玉、羅振玉、吳湖帆、溥儒、陳半丁、葉恭綽等鑒賞名家及世界各國著名博物館專家們的鑒定,並留下了許許多多趣聞軼事。張大千許多偽作的藝術價值及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較之古代名家的真品已有過之而無不及。

現世界上許多博物館都藏有他的偽作,如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收藏有他的《來人吳中三隱》,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有他的《石濤山水》和《梅清山水》,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有他的《巨然茂林疊嶂圖》等等。

大千在學習石濤的同時,也深得古人思想精髓,並能身體力行。張大千說:「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見聞廣博,要從實際觀察得來,不只單靠書本,兩者要相輔而行的。名山大川,熟於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筆自然有所依據,要經歷的多才有所獲。

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獸都是一樣的。」他又說:「多看名山巨川、世事萬物,以明白物理,體會物情,了解物態。」他平生廣游海內外名山大川,無論是遼闊的中原、秀麗的江南,還是荒莽的塞外、迷濛的關外,無不留下他的足跡。

在大千游歷過的名山大川中,他始終把黃山推為第一,曾三次登臨。大千之所以偏愛黃山,主要來自於石濤的影響,黃山既為石濤之師,又為石濤之友。大千說「黃山風景,移步換形,變化很多。別的名山都只有四五景可取,黃山前後數百里方圓,無一不佳。

但黃山之險,亦非它處可及,一失足就有粉身碎骨的可能。」大千在50歲之前遍游祖國名山大川,50歲之後更是周遊歐美各洲,這是前代畫家所無從經歷的境界。

張大千先後在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國等地居住,並游遍歐洲、北美、南美、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的名勝古跡。所到之處,他都寫了大量的紀游詩和寫生稿,積累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同時為他日後藝術的創新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10. 張大千《春水歸舟》

張大千:《春水歸舟》奇葩藝術網藝術生活與你共享
時間:2007-03-14 13:09:00

張大千《春水歸舟》圖 縱43厘米,橫59厘米 紙本設色 現收藏於榮寶齋 張大千簡介:張大千(1899—1983),字季爰,號大千,齋名大風堂。生於四川內江,祖籍廣東番禺。曾留學日本學習染織。回國後師從曾熙、李瑞清學習書畫。1941年赴敦煌石窟臨摹壁畫。1949年赴香港暫居,1952年移居阿根廷。1954年移居巴西聖保羅。1956年游歐洲在尼斯會晤畢加索。1958年,作品《秋海棠》被美國紐約國際藝術學會授予金質獎章。1968年,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授予其榮譽博士學位。1977年他返回台北籌建「摩耶精舍」,1978年定居台北。從1950年以來,他在世界各國舉辦個人展覽60餘次,出版有《張大幹書畫集》等多種選集和著作。 張大千《春水歸舟》說明:關於張大千藝術生涯中的犖犖大端,似乎已無須贅言,徐悲鴻的一句「五百年來一大千」,足矣。 無論是對於傳統的繼承還是個性藝術形態的創造,張大千的成就是空前的。尤其是對於石濤的理解與傳承,能夠與之頡頏的相信不多。曾經有人認為張大千屬於「生而知之」的天才,他一生到處游歷,富收藏、好美食,留下許多的風雅韻事。其實,只要了解他在莫高窟臨摹壁畫時的那種艱辛就會明白,他的成就和所有成功的藝術家一樣,是憑著一滴滴的汗水和日復一日的辛苦磨煉,在永無止境的奮斗積累中獲得的。 中國畫的最高境界不是在作品中一味展現創作者高超的筆墨技巧,而是要以筆墨為工具,表現出創作者的藝術境界與人文思想。張大千晚年的潑墨潑彩正是達到了天人合一、爐火純青的境地。這幅《春水歸舟》圖(見上圖)是他68歲時的作品,當時,他的技藝已經是相當嫻熟,較之從前更加從容不迫,奔放灑脫。 這幅《春水歸舟》圖,縱43厘米,橫59厘米,紙本設色,現收藏於榮寶齋。此作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在一望之間彷彿有無盡的春山迎面奔來,雲煙滿目,使人精神一振。細細品味水墨交融之處,是那樣的和諧自然,些許的墨線勾勒與幾處焦墨的點烈,不僅產生虛實變換的效果,而且還使整幅畫面充滿了傳統筆墨情趣。雲煙飄渺的霧靄深處、婆娑的樹影掩映著幾處尋常的房舍,為作品平添了許多自然朴實的意味,引領觀者對如此美妙景色的嚮往。 張大千的潑墨潑彩十分講求氣勢與韻味,所謂「遺形似而尚氣韻」。這幅作品不僅氣勢逼人而且韻味雋永,畫中充盈著一種空靈閑雅的詩意。它所表現的不是大自然中的真山真水,而是通過彩墨的變幻為觀者展示出一幅作者心中的景色,那是他理想中的人間仙境。 潑墨山水畫創作的成功,絕不是隨手拈來那麼簡單。畫面中所要表現的景象首先要在作者心中呈現出具體形象,而後再大膽潑墨。大體形式完成之後,還要因勢賦形,小心收拾,這個步驟是對創作者學識修養與筆墨技巧的嚴格檢驗。在大塊墨色上潑灑顏料有著相當的難度,既要掌握好墨塊的干濕程度,又要把握好顏料的深淺以及色墨之間的對比與融合效果。在這幅作品中,幽深的墨色沉穩凝重,赭石色質朴蒼潤,潑法淋漓酣暢。而那晶瑩的石綠閃現出寶石般的光澤,又為畫面增添了幾許富麗堂阜的氣派。 在畫的左下方,一葉扁舟徜徉於青山綠水之間。作者沒有畫出一絲水波,但是看那如鏡的水面,會覺得正有一種氤氳的氣息伴隨著和煦的春風迎面吹來,使人感到無限酣暢。 www.findart.com.cn藝術生活 與你共享!相關專題
張大千
張大千簡介(1899-1983)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小名季,又名季爰。號大千、大千居士,以號行。畫室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
張大千 在現代藝壇上,張大千大概是成就最高的國畫家了。他精山水、工人物、善花草,還能書會鑾...詳細介紹>>

閱讀全文

與張大千高清境界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用大米在紙上製作東西簡單圖片 瀏覽:639
女孩的屁股圖片 瀏覽:972
簡單易語言圖片 瀏覽:142
吧啦啦小魔仙動漫圖片 瀏覽:385
40發型女短圖片大全 瀏覽:313
人物微信圖片可愛 瀏覽:570
女孩大笑的圖片卡通圖片 瀏覽:790
向日葵圖片女孩手繪插畫 瀏覽:937
發型染色種類圖片 瀏覽:902
發型女小孩兒圖片可愛6歲長發 瀏覽:847
幼兒手工繪制衣服圖片 瀏覽:479
作業本繪畫圖片大全簡單 瀏覽:954
圍邊擺盤圖片簡單 瀏覽:653
女生大胸圖片漫畫圖片 瀏覽:908
非洲飢餓女孩圖片 瀏覽:223
宇通b型房車價格及圖片 瀏覽:546
蓬鬆燙發型圖片短發 瀏覽:215
胖子搭配衣服圖片男生 瀏覽:859
中長發怎麼剪好看圖片 瀏覽:219
卷燙背頭發型圖片 瀏覽: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