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兩儀之數,混沌未開
(兩儀之數)兩儀之數,混沌未開,進退保守,志望難達。 (大凶)
基業:劫財、破滅、災危、破家、紅艷、變遷、美貌。
家庭:親情疏遠,夫妻應相互理解,則免別離之苦。
健康:凶變病弱、短命亦有之,易患皮膚病、外傷、夭折。
含義:混沌末定數。為最大凶惡的暗示,無獨力之氣力,進退失自由、內外生波瀾,困苦不安。搖動、病患遭難,甚至殘廢。如能積德行善,不致夭折,但其人生屬於辛苦之一生,志望難達,破滅無常。
這是我自己的,供你參考
❷ 盤古開天闢地之後身體都變成了什麼
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雲;他發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他的雙眼變成了太陽和月亮;他的四肢,變成了大地上的東、西、南、北四極;他的肌膚,變成了遼闊的大地;他的血液,變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
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宇宙混沌一片。有個叫盤古的巨人,在這個混沌的宇宙之中,他睡了十萬八千年。
有一天,盤古突然醒了。他見周圍一片烏漆嘛黑,他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了。只聽一聲巨響,一片黑暗的東西漸漸分散開了。緩緩上升的東西,變成了天;慢慢下降的東西,變成了地。
天和地分開以後,盤古怕它們還會合在一起,頭頂著天,腳蹬著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盤古也隨著天越長越高。這樣不知過多少年,天和地逐漸成形了,盤古也累得倒下來了。
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顯然是古人對人類始祖的神化,他體現出中華民族嚮往光明,為造福人類社會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是誰創造了人類社會,是勞動人民自己,勞動者在勞動中不斷進化,他們用群體的智慧不僅創造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也為後人留下來許多美好的傳說。
據現代科學考證:在古史三百萬年以前,地質年代屬於新生代第三紀的上新世。考古年代為使用天然木石時代。
人類族源屬於南方古猿。社會組織形式是原始群。婚姻方式為隨意雜交。由此可見,盤古時期人類的先祖(猿人)已經存在了,開天闢地只是古人對天地起源的一種大膽猜想。
❸ 混沌究竟是什麼樣的
混沌一般與第一代神中的某個神相對應,也有的與第二、第三代神中的某個神對應。前者的混沌是「原始混沌」;後者的混沌是「日常混沌」和「終極混沌」。在古代,較突出的是前者;在近、現代,特別是近現代科學中,較突出的是後者。熱力學講到了終極混沌;非線性動力學講到了日常混沌。 釋義 混沌:古人想像中天地未開辟以前宇宙模糊一團的狀態。道教稱為「元氣狀態」《淮南子�6�1詮言》:「洞同天地,渾沌為朴。未造而為物,謂之太一」。王充《論衡�6�1談天》:「說《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為一。』」後用以形容模糊隱約的樣子:在這渾沌的燈火里,滲入一派清輝,卻真是奇跡。也形容幼稚糊塗:跟那種渾沌無知的人,真是有理也說不清。 《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 1)我國傳說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團的景象。 2)形容無知無識的樣子。這個解釋沒有包括國外的用法,也沒有概括全現代漢語中混沌的用法。 混沌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 混沌一詞在中國文化中的用法並不像在其他民族文化中那樣常常只有貶義。相反,中國人常把混沌作褒義詞使用,用以表達某種令人神往的美學境界或體道致知的精神狀態。這與歷史上的中國神話、中國哲學有很大關系,最終與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關系。《辭源》收有「混沌」、「混芒」、「渾沌」、「渾淪」、「渾敦」等條。 混沌在漢語中有多種變音,如昆侖、餛飩、糊塗、囫圇、溫敦、混蛋、葫蘆等。在考察混沌意義問題時不能只從字面上看在哪以及怎樣用混沌的,還要聯系與它同義或近義的詞彙。不過,也沒必要囊括一切。 1.神話中的混沌 《山海經》中較早記述了混沌神話,特別值得認真分析。《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雲:「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渾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為識歌舞的神鳥。有的本子為「有神焉」,繁體的「鳥」與「焉」寫法相近,傳抄中可能有差錯,但都講得通。顯然,這里「渾敦」指太陽。那麼渾沌怎麼又與帝江聯系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鴻,古音「江」與「鴻」通。而帝鴻即黃帝——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語�6�1蛇王》中也說:「楚地有蛇王者,狀類帝江,無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櫃,渾渾而行,所過處草木盡枯。」這段文字把帝江、蛇(龍)、《莊子�6�1應帝王》中的渾沌聯系在一起,決非偶然。 另外,把太陽神奉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是較合理的。在人類最初的悟性中還有什麼能比白天與黑夜、光明與與黑暗、太陽與太陰的對比更明顯呢?古人把太陽神稱做混沌,就其初義來說,因為只有太陽具有那包納一切、吞吐一切、涵蓋一切的大光芒。敦與渾連用還見於老子《道德經》:「敦兮,其若朴;……混(渾)兮,其若濁。」黃帝與渾沌相聯系還有其它許多證據。 2.《莊子》中的混沌 《莊子�6�1應帝王》中的「混沌」影響很大,郝柏林先生曾在英文版《混沌》扉頁上引過一句;《湍鑒》(TurbulentMirror)一書在前言中整段引過(用的是華生(Burton Watson)的英譯文)。這段文字是:「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對這里的「混沌」大致有三類解釋:1)以自然之現象解,如李頤、梁簡文帝、成玄英和陸長庚;2)以人之現象解,如林希逸和胡文英;3)以歷史之現象解,如宣穎。根據《莊子集解》:「南海是顯明之方,故以倏為有;北海是幽暗之域,故以忽為無,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渾沌為非無非有者也。倏:喻有象也;忽:喻無形也;渾沌:無孔竅也,比喻自然。倏、忽取神速為名,渾沌以合和為貌。有無二心,會於非無非有之境,和二偏之心執為一中志,故雲待之甚善也。倏、忽二帝,猶懷偏滯,未能和會,尚起學心,妄嫌渾沌之無心,而謂穿鑿之有益也。不順自然,強開耳目,乖渾沌之至淳,順有無之取捨,是以不終天年,中途夭折,應了老話:為者敗之。」 道家思想明顯有懷念上古社會的傾向,覺得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這不一定是中國文化獨具的性質,奧維德也鼓吹過上古「黃金時代」。不過,中國文化的「戀古情結」實在太嚴重。儒家上溯到等級森嚴的西周封建制就滿足了,程度不及道家,道家卻要回溯到平等的、無知無識的原始集產社會——混沌社會。 3.盤古與混沌 關於盤古和混沌的關系,這方面觀點林立,眾說紛紜。在民間,開天闢地之說,婦孺皆知,常與「盤古」相聯系。《子不語》中將混沌、開辟、盤古聯系在一起,並出現多處。 如1)《天殼》:「渾天之說:天地如雞卵,卵中之黃白未分,是混沌也。卵中之黃白既分,是開辟也。」 2)《奉行初次盤古成案》:「文木知王神靈,跪拜求歸。王顧謂侍臣曰:『取第一次盤古皇帝成案,替他一查。』文木大駭,叩頭曰:『盤古皇帝有幾個乎?'王曰:『天地無始無終,有十二萬年,便有一盤古。今來朝天者,已有盤古萬萬餘人,我安能記明數目?但元會運世之說,已被宋朝人邵堯夫說破,可惜歷來開辟,總奉行第一次開辟之成案,尚無人說破。故風吹汝來,亦要說破此故,以曉世人耳。』文木不解所謂。」 3)《盤古以前天》:「予疑此人是前古天地將混沌時人也。」 4)《賈士芳》:「或雲賈所遇道人,姓王名紫真,尤有神通。嘗烹茶招賈觀之,指曰:『初烹時,茶葉亂浮,清濁不分,此混沌象也。少頃,水在上,葉在下,便是開辟象矣。十二萬年,不過如此一霎耳。』」 雖然如此,但「盤古」字樣,卻不見於先秦典籍。在一些學者看來,「盤古」的發音,似乎有些特別,中國有無系統的創世神話,也值得懷疑。魯迅認為,中國的天地開辟之說,已設想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見。也有的學者說得比較肯定,譚達先認為可以肯定中國漢代以前一定創作流傳過優美的天地開辟神話。許多專家共同注意到的一個情況是,盤古可能與「燭龍」有關,燭龍的形象也類似「渾敦」和「黃帝」。 4.上古四大惡獸「混沌」 漢�6�1東方朔《神異經�6�1西蕪經》:「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渾沌。」 也作「混沌」,是古代的凶神。傳說它形狀肥圓、象火一樣通紅,長有四隻翅膀、六條腿,雖然沒有五官,但是卻能夠通曉歌舞曲樂。還有一種說法稱渾沌是象狗或熊一樣的動物,人類無法看見它、也無法聽見它,它經常咬自己的尾巴並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渾沌便會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惡人,渾沌便會聽從他的指揮。
記得採納啊
❹ 鴻矇混沌何解
混沌玄黃,宇宙洪荒。不知天地,不見生靈,只有一團似膠非膠、似霧非霧之物充斥著整個世界。沒有一絲波瀾,不顯半點風浪。它們如此古老,彷彿早被歲月掠去生命而埋骨千年;又如此年輕,如同個個酣睡不醒的胎兒。無法知道它們生從何來,歸往何處,生命的意義彷彿只是存在 某一時刻,它們忽然厭倦這種恬靜的生活,彼此間出現爭斗——微微的涌動開始在沉寂中泛起、蔓延——出現了波瀾,繼之以風浪。若干年後,鴻蒙之中凝成一個常人心臟大小的靈核。再若干年,以靈核為心,洪荒世界孕育出一個嬰孩——後人尊其為盤古,取其亘古久遠之意;那團匪夷難測之物,也被追溯為混沌,一為不知何物,二為恍恍惚惚。自孕育之日,盤古便在沉睡中成長。許久,他自沉睡中醒來。百無聊賴,盤古便在蒼茫中游盪。經過多少歲月,穿越幾許萬里,極目之處仍是漫無邊際的玄黃之色。這個堅毅的靈魂,不解落寞,無畏倦怠,依舊跋涉不止,開始苦思生命之理、混沌之序。混沌生天地,天地生萬物。混沌乃天地之母,萬物之源。盤古生自混沌,實乃混沌精魄所聚,更與混沌相知相依;體悟混沌即是體悟自身,體悟天地萬物之本。後之修道者蓋以追求「參天地造化,知萬物之理,求天人合一」為道者最高境界,並稱之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孰不知,道之一途,不僅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之然」。當然,自天地初開之後,混沌世界從此湮滅,修道者只能以天地萬物為鑒,而與混沌無緣,最高道法一途也由此斷絕,可謂修道之人的最大損失。某日忽有所悟,盤古盤膝靜思、以身相試。歷經萬年,終於悟得一門神功,名之混沌訣,再數萬年而功行圓滿。自此之後,盤古便終日以武自娛、揮灑春秋,洪荒世界從此狂飆萬丈、再無安寧。一日閑來無事,盤古聚攏雙手,攬住一團飄忽之物,行功擠壓。孰料,這團柔軟之物居然急劇縮小,最終化為一個堅硬的橙色顆粒。盤古揮手彈出,蒼茫中盪漾著銳利的嘯聲。此時,盤古方才察覺雙手空空。片刻,一聲開懷長笑在混沌中響起。此後萬年,盤古遍采混沌精英,最終做成世間首把兵器——開天大斧。斧呈橙色,非金非石、非木非玉,威力絕倫,稍稍舞動,混沌之中便風雷涌動、永無止歇。萬載心血一朝功成!這個孤寂多年的靈魂,仰天長嘯,功法九轉,盡全身之力揮出一斧。如一道利電劃過長空,似一顆流星穿越天地。眩目的光芒伴隨著轟鳴的巨響自盤古立足之處騰起、擴散,最終囊括整個混沌……古老的混沌秩序在光芒和巨響中轟然坍塌,紛紛化作下沉上浮的清濁之物。至此,陰陽相離、五行相分,混沌世界盪然無存,一個嶄新的秩序展現在浩瀚之中。面對驚世巨變,盤古不知所措。當動盪和喧囂歸於沉寂之後,盤古方從失落中醒來,他的身軀早已挺立在大地上。天地間的清濁之物仍在上下浮動,但已經是另一個世界。在其身側,盤古發現一顆正旋轉著的圓石。此石約核桃大小,氣蘊蒸騰、光彩奪目,只是不知何物造就。盤古將其抓過,細細打量。圓石分作兩半,一半晶瑩剔透,其內霧影重重,似乎囊括著小團混沌世界;一半均勻分為五份,分別呈現紅、黃、藍、青、紫五色,五色之間卻也循環交替、運轉不休,側耳傾聽,其內隱約傳出風雷之聲。盤古茫然不解,卻也驚喜異常,隨即施法把它鑲於斧柄末端。那一時刻,大斧左右風雷齊聚,良久不絕。平靜之後,盤古豁然發現:大斧之上居然以圓石為中心,隱約出現了數道經絡,彷彿人體血脈一般涌動不休。舞動大斧,更覺得運轉如意,尤勝從前。驚喜之餘,盤古重新審視這片嶄新的天地。眉頭深鎖,一聲暴喝,他揮舞著大斧,在天地間縱橫捭闔。平展的大地上劈出條條幽深的溝壑,也隆起道道綿延的高坡……數十年後,溝壑變淺,高坡變低!盤古悵然若失:混沌世界萬物歸一的狀況果然一去不返。盤古有感,「天地雙分,高下立現;陰陽相生,強弱齊出;五行匯聚,先後畢至」,如此世道定是紛爭迭起、玷污造化之世,悲苦之色籠上心頭……一番頹喪之後,盤古重振心志,將其神功更名為翻天覆地,志以扭轉乾坤、復現混沌世界。多年以後,除去在大地上造出無數深谷險壑、高坡峻嶺之外,重現鴻蒙之世的夙願依然遙遙無期。除此之外,他更察覺到天地間正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一批新的生靈正在孕育之中。這個倔強的靈魂,忽然感覺身心疲憊。一日,竟如後人傳說那般,這個孤獨百萬年的英靈憤激之下,「化雙眸為日月、呼吸為蒼狗,焚肢體為高山、胸腹為平地,凝血脈為江河、毛發為草木」,撒手歸去。那顆堅毅不屈的心臟,落於某處山頭……那把開天闢地的大斧,墜入某處山谷……數萬年後,大地之母女媧誕生,造化萬千生靈;並於九天之上構築瓊台樓閣,一為安置滿天神佛,二為惠及眾生。諸般生靈,以人為眾,卻屬人最為不智——彼此攻伐、永無休止。其中尤以一千五百年前為最——那場蔓延數百年的戰亂,令人類總數生生少去十之六七,處處血流成河、伏屍遍野。上蒼垂憐世人,命各路神佛遍尋千山萬水,最終尋得一片地氣渾厚綿長之地,造出一座雄壯威武的靈山。後以此山為軸,另造四座,湊齊五行之數,並以五行命名:紫塵、青木、碧水、紅炎、鵝黃,且以紫塵為尊;搜羅天下才俊,分置靈山之上;傳下天書一卷,專懲世間窮凶極惡之徒;大開天界之門,允諾任何生靈只要修道有成都可位列仙班、與天同壽,意在杜絕殺戮之念。千年以來,人間榮登仙界者雖少有耳聞,五花八門的幫會門派卻風聲鵲起、比比皆是。小規模的沖突雖也絡繹不絕,但似千年之前那般的殺戮確實不曾見到。然而最近百年,仙界忽然發現人間各處那豐腴的地氣正在逐漸消散——地氣者,轉換天地陰陽、凝聚人間五行之力也;地氣豐腴,則陰陽之氣得以通常,五行之間足以為繼,天地戾氣不生,因而長治久安;反之,則陰陽不調、五行失衡,致使戾氣淤積,久必成亂。仙界由此預言,一場災禍更在孕育之中。此時,盤古徹底成為傳說。那顆心臟,仍然卧於那處山頭,只是歲月匆匆,已被蒙上些許雜草塵土。那把大斧,卻已不知所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