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指揮所帳篷高清圖片

指揮所帳篷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2022-10-15 08:51:57

1. 七連連長伍千里真實存在嗎

是真實存在的,影片中伍千里的原型人物就是山東榮成的李昌言

李昌言從小家境貧寒,跟著父母四處流浪,李昌言在16歲時當上了兵,然而國民黨部隊的腐敗和壓迫讓他對當兵失去了希望,不過就在李昌言失望之際,他遇到了人民解放軍的部隊。

參加了人民解放軍之後,李昌言重新找到了信念,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更是英勇殺敵,無所畏懼。那時候李昌言只有22歲,不過已經是某團偵察連得連長了。電影里伍千里在新興里戰役中。拿下美軍指揮部的情節,就是李昌言當年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的真實經歷。

戰斗經過:

一、穿插奇兵:

12月27日,是長津湖戰役預計的攻擊發起時間。27軍的任務是殲滅位於新興里的美軍北極熊團(第7師31團),麾下80師加上81師242團將在當日夜裡發起第一輪攻勢。

80師決定派遣一支尖刀部隊,悄悄穿插至敵人縱深腹地,奇襲敵軍炮兵陣地。這個艱巨的任務,最終交給了239團4連。

二、四連的戰前部署:

四連接受任務後,馬上召開了黨支部會議。在會上,連長李昌言與指導員庄元東作出了具體作戰部署:搜索部隊兵分兩路,每一路各一個排,並且各配屬一挺重機槍,提供重火力支援。另外一個排跟在後面擔任預備隊,隨時准備增援。

具體由指導員庄元東指揮1排從1100高地山腳下穿插,由連長李昌言指揮2排指揮2排從山腰上穿插,首要目標是拿下1100高地。預備隊第3排緊跟在2排後方,應對突發情況。

三、奪取1100高地:

27日晚上22點左右,4連已經到達了1200高地山腳下的一座小鐵橋附近,李昌言與庄元東指導員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先讓8班前往1100高地偵察,摸清楚前方情況,可是過了一段時間8班遲遲沒有傳來消息,指導員庄元東只得先行率領1排出發。

指導員庄元東到達1100高地山腳下後,並沒有發現敵情。於是讓1排長帶領3班前去控制1100高地,其餘1、2班搜索前進。由於受通信工具所限制,指導員的部署也不能及時告知連長李昌言,所以二人都往1100高地部署了一個班,實際上是做了重復的部署。

此前一直聯系不上的8班也傳來消息,他們已經控制了1100高地,一時間第3、4、8班都前往了1100高地。就在他們等待下一步作戰命令時,山腳下突然響起了槍聲,是指導員庄元東指揮的1排與美軍打起來了。

四、突襲敵人崗哨:

指導員庄元東指揮剩下的第1、2班繼續沿著道路向前穿插,其中1班長宋保蒼走在最前面,指導員庄元東率領2班緊跟其後。

宋保蒼指揮的1班穿過樹林後,發現了前面幾十米處有美軍的幾頂帳篷,這是美軍的觀察哨位。宋保蒼二話不說,帶著幾個人悄悄地潛伏到美軍哨兵身後,直接將放哨的美軍士兵給活捉了。

槍聲馬上驚動了附近的美軍哨兵,附近一股美軍小隊馬上向帳篷靠近,1班與這股美軍陷入混戰。混亂中,一個美軍突然沖出,企圖搶奪宋保蒼手中的槍,兩人便扭打在一起。美軍士兵長得壯,死死勒住了宋保蒼。

關鍵時刻戰士盛玉伯,看到了班長有危險,直接沖過來給美軍腦袋就是一槍托,美軍直接被砸死。

這邊剛剛脫險,美軍卻越打越多,美軍的支援部隊不斷趕來。在戰斗中,一班長宋保蒼中彈負傷,指導員庄元東指揮的2班遭受了美軍火力壓制,敵人強大的火力讓2班傷亡較大,指導員庄元東不幸中彈犧牲。

美軍企圖反撲,1排剩餘的戰士苦苦支撐著,關鍵時刻,連長李昌言帶著2、3排趕來了。

五、直搗北極熊團指揮部:

當槍聲響起時,連長李昌言正在1200高地下的山嶺上。聽聞山下槍聲大作,於是讓3排前往支援指導員所在的1排,讓2排繼續向前追擊。

接到命令後,3排的7班、9班迅速到達1排所在位置,並且擊潰了當面美軍。隨後9班往鐵橋方向運動,控制這座關鍵橋梁,7班則繼續向前追擊。

第5、6班前進途中,發現了敵軍炮兵陣地,以及北極熊團的指揮所。在5、6班的夾擊之下,掃清了該指揮所的殘余美軍。繳獲了北極熊團麾下第57野戰炮兵營的12門105毫米榴彈炮,

大約在凌晨6時左右,李昌言命令停止追擊,迅速打掃戰場。突然,有人報告說,這個營地還有一面美軍的旗幟,李昌言說:「把他給我扯掉。」於是北極熊團的團旗就被扯下來丟在一邊。

後來連隊的炊事班又來看看還有什麼好東西,炊事班一眼就看到這塊旗幟的布料不錯,准備撿起來准備用來當屜布,用來蒸高粱米。後來有人認出這不是一般的布,上交團部後,才知道這是美軍的軍旗。

此次穿插戰斗,四連犧牲13人,負傷54人。斃傷美軍300餘人,俘虜9人。繳獲電台三部,105毫米榴彈炮12門,槍支若干。

戰後,第80師第239團第4連「新興里戰斗模範連」錦旗一面。

2. 什麼是軍用指揮帳篷

指揮帳篷是防電子戰的,有保密功能

3. 軍用充氣帳篷的介紹

軍用充氣帳篷俗稱:充氣帳篷,充氣式帳篷,充氣框架式帳篷,洗消帳篷,軍事作業車帳篷。

4. 古代軍隊的編制和指揮是什麼樣的

中國古代軍隊編制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基本的固定編制規模逐漸縮小,越到後來,千人以上的部隊就越是習慣於採用臨時組編的辦法來編成。
1、什伍之制
5進位以及10進位制是人類普遍採用的記數方法,因此也很早就用來計算並編制士兵。中國古代軍隊的基本編制單位就是一五一十點數的「什伍」之制。另外古代展開軍隊作戰時往往會排列左、右兩路或左、中、右三路的陣勢,由此影響到軍隊有時要採用2進位或3進位(包括其倍數)的編制。

春秋時期軍隊中步兵比重逐漸增大,根據藍永蔚《春秋時期的步兵》一書的研究,認為這一時期每乘步兵從25名逐漸增加到50名、75名,而楚國軍隊每乘步兵為100名。西周時作戰在排列陣勢時一般將參戰部隊分為左、中、右3個集群,號為「三軍」,並按照集群的戰術重要性又稱為上、中、下軍,而以總指揮所在的中軍地位為最高。春秋時期各國之間戰爭頻繁,這種戰術單位逐漸固定,成為「師」以上的又一編制單位。各個諸侯國編成的軍數目不同,有的有3軍,有的有4軍,有的有6軍。軍所隸屬的戰車以及士兵數量並不完全一致,一般來說在200乘上下。步兵逐漸在獨立作戰中也形成了新的編制,據《國語》記載吳國步兵的編制,為10進位制的:10人為隊,10隊為行,10行為旌,10旌為軍。
戰國時期步兵成為主力,各國編制不盡相同。據《周禮》(一般認為該書反映的是儒家理想中的國家制度,其中有一些是成書時的制度)的說法,步兵每5名編為「伍」,由伍長指揮;5個「伍」(25人)編為「兩」,由「兩司馬」指揮;4個「兩」編為「卒」(100人),由「卒長」指揮;5個「卒」編為「旅」(500人),由「旅帥」指揮;5個「旅」編為「師」(2500人),由「師帥」指揮;5個師編為「軍」(12500人),由「軍將」指揮。而《尉繚子》的說法,可能是魏國的步兵編制:5人為伍,10人為什,50人為屬,100人為閭。《商君書》提到的可能是秦國的步兵編制,則5人為伍,50人設「屯長」,500人設「五百主」,1000人設「二五百主」。騎兵的編制應當與此相近。
總的來看,早期步兵都以5人為戰斗單位。據《司馬法》一書,5人分別使用弓、殳、矛、戈、戟,成縱隊戰斗隊形時,短兵器在前、長兵器在後。5個伍排列成一個方陣「兩」,兩司馬為甲士,居中擔任指揮。看來這種步兵戰術與基本編制配合得很好。
秦國實行全民皆兵,索性將成年男子一律稱之為「士伍」。平時按照居住地點就近編伍,由各郡的郡尉、各縣的縣尉負責訓練,警備治安。大規模征發參戰時,就由郡尉、縣尉率領上前線。
參戰時由朝廷任命的統帥進行實行戰時編制,委派若干「將軍」分領幾個作戰集群,集群下將各地征發的士兵按其地域集中編制為某一戰斗部隊,號為「部」,由朝廷委派的「校尉」指揮;部下分為若干個(一般也應是5進位制)「曲」,約1000人,由「軍侯」指揮;曲以下按平時基本編制,整編為伍(有伍長)、什(有什長)、隊(50人或100人,有隊率)、屯(500人,有屯長)。另外每一級軍官都可支配約占編制10%的另編人員為隨從親兵,擔任警衛、通訊等特別戰地勤務。
漢代軍隊編制沿襲秦代。按照戰時編制的常備軍逐漸固定,以部為基本單位。部由校尉指揮,因此部有時也稱「校」。校尉出缺由軍司馬代領。東漢時直屬朝廷的北軍「五校尉」部隊稱之為「五營」,每營應該相當於過去的部,但編制定額僅千人左右。校尉的級別相當於郡尉(比二千石),軍侯相當於縣尉(比六百石),屯長、隊率相當於縣吏(比二百石、百石)。以下的什長、伍長不算官。部以下的編制不固定,根據任務各有幾個「曲」;而部以上的編制也不固定,由朝廷根據戰略方向、戰役任務委派的將軍,指揮根據該任務而組編的幾個部,構成一支某個戰役或戰略方向的兵力,有時就稱軍。將軍的指揮部由於要在野地宿營搭建帳篷而稱之為「幕府」,朝廷往往給予相當大的人事權力,允許臨時任命幕府官員,因此將軍出征也就叫做「開府」。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軍隊的基本編制情況相當混亂,史籍的記載也不明確。總的趨勢是部、曲的地位日益下降,成為將領的隨從親兵,其中大多數都是將領的奴僕,沒有人身自由,最後部、曲聯稱,成為法律限定的一種賤民。而將軍越封越濫,所領的「軍」的員額不斷縮小。
西晉時每一軍編制僅1500人左右,而東晉時將軍甚至成為文官的稱號。南朝劉宋時將軍隊大致編制為軍、幢(zhuang,原義為軍隊的旗幟)、隊3級,隊以下仍為傳統的什伍之制。隊約有200人上下,設「隊主」;若干隊合為幢,設「幢主」;一般3幢合為軍,1軍約3000人。軍以上無固定編制,由朝廷臨時任命「都督」或「統軍」。
關於北朝時期軍隊編制情況,史籍記載不是很明確。據說北魏時期也是以隊、幢、軍3級為基本編制。但據說軍僅千人左右,則或許是100人左右為隊,以上3隊1幢、3幢1軍。指揮官分別為軍主、幢主、隊主。軍以上編制不固定,根據戰時需要組編由「統軍」、「別將」、「都督」等指揮。
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對傳統軍隊編制的改革力度較大。據說當時在皇帝之下設6個柱國大將軍,每個柱國大將軍管轄兩個大將軍(共12名),每個大將軍管轄兩個「開府」(共24名開府),每個開府管轄兩個「儀同」(意思為儀仗可以與開府相同,總共48名)。這些聽上去級別很高的軍官實際指揮的士兵實際並不多,每個開府所指揮的是「軍」(也叫「團」),但是實際上只有2000人左右;每個儀同指揮約1000人左右。千人以下的編制情況不明,但想來應該還是傳統的什伍之制。
隋唐繼承了府兵制度,尤其是唐府兵制的編制非常規整。各地遍設折沖府,為組織、訓練的編制單位,管轄兵員1200—800人,設折沖都尉,副手為兩位果毅都尉;府下轄4—6個團,每團兵員200人,設校尉為主官;團下轄2旅,每旅兵員100人,設旅帥為主官;旅下轄2隊,每隊兵員50人,設隊正為主官;隊下轄5火,每火兵員10人,設火長。戰國以來傳統的「伍」被取消。全國的折沖府數目龐大,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就達到了643個,分別由朝廷的12衛大將軍統帥。
以上這種府兵的編制只是組織、訓練編制,至於府兵上番組成的戰斗部隊的編制究竟如何,是否仍然和平時的編制相同?盛唐時期各邊境軍區軍隊的基層編制如何?尚存有疑問。但很明顯的是,到唐中期後,府兵的這套編制已實際被廢除。
五代時期戰亂頻仍,無所謂平時戰時,軍隊的編制就是戰斗編制。到後周時組建基本戰斗部隊編制:100人為1個「都」,都有「都頭」;5都組編為1個「營」(500人),營有「指揮」;5營即組編為1個「軍」(2500人),軍有「都指揮使」或「都虞候」,或直接稱「軍主」;10個軍編為1「廂」(25000人上下,從戰斗中的左、右兩翼發展而來),廂有「都指揮使」,或直接稱「廂主」;左、右兩廂編成一個戰略方向的總兵力,一般大約為50000人上下,由皇帝派出的節度使統帥。這或許就是從唐代軍隊的戰時編制發展而來的。
後周的制度被宋朝全盤沿用。宋軍以標准為500人的營(一般直接稱「指揮」)為基本單位,統計兵力都計算有多少指揮,調動組編也以指揮為單位,一般並不拆散。營下的為100人的都,有都頭;都以下的編制應該是什伍之制,有軍頭、「十將」(管轄10人)等士官的名目。
理論上5營編1軍,但實際上往往不足額(也有相反的情況)。而軍以上的廂由於兵員過多,因此朝廷往往採用抽軍辦法,使廂並不足額,甚至進一步撤消廂的番號。北宋中期後廂幾乎已全部架空,朝廷直接指揮並調動軍,廂都指揮使成為武官的虛銜。
宋軍是職業軍隊,理論上不應再有平時、戰時編制的區別。但是實際上這套編制在戰時運轉並不理想。到北宋中期又發生轉變。范仲淹在主持陝西防務時,為適應作戰需要而重新整編軍隊:以5人為「伍」,5伍(25人)為「隊」,5隊(125人)為「陣」,20隊(2500人)為「將」。「將」作為獨立戰術單位,直接指揮下屬。
後來他的部下蔡挺在宋神宗改革時又將這一編制改動後向全軍推廣:10人為「火」,5火為隊(50人),10隊為營(即指揮,500人),若干個營組編為「將」(根據戰役需要3000—10000人不等)。指揮以下完整編制調動,將的編制也盡量保持穩定,指揮官有「將」和「副將」,下屬盡量不打亂。1081年全國建立起92將,號為「將兵法」。
南宋皇朝在顛沛流離中匆猝建軍,重新將「軍」作為獨立戰術單位,把原來的「將」組編為若干個軍,設「統制」或「統領」為軍指揮官;又按照戰略防禦方向將「軍」組編為若干個「大軍」,設「都統制」或「護軍」為統帥。如韓世忠為「前護軍」,以楚州(今江蘇淮安)為中心組織防禦,下轄11個統制、13個統領,有63將編制,約8萬兵馬。劉光世為「左護軍」,下轄10軍,防禦淮北方向,約有5萬多兵馬。張俊為「中護軍」,有11軍、99將編制,以建康(今南京)為中心展開,兵力約為8萬人。岳飛為「後護軍」以鄂州(今武昌)為中心組織防禦,轄12軍,有84將編制,10萬多兵馬。吳玠為「右護軍」,在今陝南一帶展開,約7萬人,編制較為混亂。
不過至1139年與北方金朝和議成功後,南宋朝廷就裁撤了「大軍」的編制,由朝廷直接控制各軍。軍以下仍然保留將、營、隊、火的基本編制。
先後與宋皇朝對峙的遼、西夏、金、元少數民族皇朝軍隊的編制情況史載不明。
最著名的是金朝的「猛安謀克」制度。猛安原義是「千夫長」,謀克原義為「百夫長」,在謀克之下有什長、伍長。可見原來女真族軍隊也是採用10進位制的編制方法。以後將被征服的各部落武裝也按此制編製成軍,若干個猛安編為「司」,設立都統司指揮。隨著金朝的迅速擴張,難以嚴格貫徹原有編制,在鞏固了對於中原地區的統治後,1175年金朝曾經重新編制猛安、謀克,按照女真人全民皆兵的傳統,每謀克300戶,7—10個謀克編為1個猛安。1183年編成220個猛安,1878個謀克,61萬多戶,平均每謀克有327戶,大約每個猛安下有8個半謀克。但是女真社會急劇變化,原來天經地義的服役從徵逐漸不再能吸引青年人,猛安、謀克的職位世襲,官愈多而兵日少,金末謀克平均只有25人,除去旗手、鼓手等,戰斗兵僅18人,而猛安平均也僅轄4個謀克而已。
蒙古興起後建立的軍隊也是按10進位制編制的,10人為隊,有隊長或稱「牌子頭」;10隊組成1個「百戶」,10個百戶組成1個千戶,10個千戶組成1個萬戶,萬戶為蒙古軍最高編制單位。百戶、千戶、萬戶既是編制單位,也是長官的名號。不過實際上編制往往並不足,比如有7000人以上的為「上萬戶」,5000人以上為「中萬戶」,不滿3000人為「下萬戶」。同樣,千戶、百戶也是按照這個比例分出上、中、下。入主中原後元朝軍隊大體上保持這一基本編制。
朱元璋在佔有江南地區後開始整編軍隊,規定每10個士兵組成1個「小旗」,5個小旗組成1個「總旗」,兩個總旗組成1個百戶,10個百戶組成千戶,5個千戶設1指揮。
建立明朝後根據劉基的「軍衛法」建議,各省設都指揮使統轄駐軍,以下分設衛、所。每衛編制5600人,設置指揮;衛下轄5個千戶所,每所1112人,設千戶;千戶下轄10個百戶所,每所112人,設百戶;百戶下轄2總旗;總旗下轄5小旗。
和以前的朝代一樣,明代這套衛所制的軍隊編制也沒有貫徹始終,到了明中期後,明軍的編制又隨著募兵制的盛行而發生變化。而且這種新的編制因為募兵常常是由各地將領在本鎮(相當於軍區)組織的,全國並不統一。朝廷直接指揮的「三大營」開始採用「營」為基本編制,回到過去宋代的編制。營設參將,以下仍然沿用小旗、總旗、百戶的基本編制。
在福建、浙江編制的抗擊倭寇的軍隊,則以5進位制,5人為伍,5伍為甲,5甲為隊,若干個隊組成營,若干個營組成鎮。戚繼光的「戚家軍」則又不同,5人為伍,2伍為隊,4隊為宗,5宗為哨,4哨為營。戚繼光在薊鎮組編的軍隊,又採用3進位制的編制:12人組成「隊」(分為殺手隊和鳥銃隊,前者以近距格鬥為主,2名圓牌手、2名狼筅手、2名長槍手兼弓箭手、2名鈀手兼火箭手、2名大棒手兼弓箭手、1名火兵和1名隊長混編;後者10名鳥銃手和1名火兵、1名隊長),3隊組成1旗(設1名旗總,共37人),3旗組成1局(設1名百總,共112人),3局組成1司(設1名把總,共449人),2司組成1部(設1名千總,共899人),3部組成1營(設將官,共2699人)。
滿族軍事實力在關外逐漸壯大的同時,開始建立八旗制度。其兵民合一、平戰一體的基本編制是10人為1隊,若干隊組成「塔坦」(村落,設章京),4個塔坦組成1個「牛錄」(以300人為標准,設佐領),5個牛錄組成1個「甲喇」(設參領),5個甲喇組成1個「固山」(即「旗」,設固山額真,即旗主)。牛錄為基本戰術單位,固山為戰略單位。這套編制後來推廣於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但實際往往並不足額。比如蒙古、漢軍八旗不到300人就可以編為牛錄。入關後八旗兵長期維持這一編制體系。
作為清朝入關後主要軍事力量的綠營兵,是由入關時逐步收編投降的明軍組成的,而明末軍隊已不復有全國統一的編制,綠營兵的編制開始就很混亂。以後又因為滿清統治者視綠營兵為治安軍,並不以提高戰鬥力為編制原則,因此綠營這種混亂的編制長期保留下來。
綠營兵編制總的來說是以「營」為基本單位,根據駐防地點的重要性,各設有參將(正三品)、游擊(從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備(正五品)等軍官;而各營又按照長官的等級以及駐防重要性規定有不同的兵員編制數目,在200—1200名之間。營以下也沒有統一的編制,而是分「汛」駐防。各汛分設「千總」(從六品)和「把總」(正七品),其所轄兵員定額也各不一致。按照全國有60萬綠營兵,除以個千總、3414個把總,每汛不過百人而已。汛下又有「塘」、「卡」、「哨」等編制,最小的不滿10人。
營以上的編制也是毫無統一性。一個戰略地點的各營隸屬於「鎮」(設有總兵,正二品),該鎮總兵直屬的若干個營組成「協」,由副將(正三品)指揮。各省設提督(從一品)統領本省的綠營兵駐軍(有的省不設提督,由巡撫統領),若干個省組成大軍區性質的總督轄區,由總督指揮。這些提督、巡撫、總督也擁有直接隸屬的若干個營組成的「標」。
而且以上所講的綠營兵編制還是平時駐防編制,如果要征調出征,又不是成建制的調動,而是要從各省各鎮各營各汛抽調官兵,來重新組編成戰斗部隊。這種戰斗部隊的編制居然沒有一個固定的成法,一般的原則是以原來從屬於某一鎮的官兵重新組編為一個營,從一個省調出的部隊再組編為一支軍隊。
由於清朝的這套編制實在是難以應付大規模的戰爭,與其從各省緩慢抽調官兵組編戰斗部隊,還不如在當地徵募士兵組建新部隊方便。因此從清中期鎮壓白蓮教起義以後越來越經常採用臨時征「勇」代兵。勇和兵不一樣,是打仗的「臨時工」,為戰事而徵募,戰後即遣散。
到太平天國戰爭時期,曾國藩等人建立的湘軍、淮軍等都是全新的編制。基本制度沿襲的是戚繼光在《練兵實記》中所創設的編制再加以變通。採用10進位的基本編制,每10名戰斗兵加1名什長、1名伙勇,組成「隊」;8隊組成1「哨」,有哨官、哨長;4哨(前、後、左、右)組成1營,還有營官親自指揮的親兵6隊。全營總兵員數500人(正勇336名,伙勇42名,什長32名,護勇20名,親兵60名,親兵什長6名,哨官、哨長各4名)。另有180名長夫提供後勤運輸。營為基本的戰術以及經制管理單位。後期又組編若干個營(4、5個)為「軍」,設立「分統」指揮,但只是軍事指揮關系。若干個軍上再設立「統領」,為戰役方向單位。

5. 軍用充氣帳篷的介紹

軍用充氣框架形式帳篷,氣囊採用尼龍精編PVC雙面塗層布高頻熱合成型,篷布採用防水、抗紫外線材料,帳篷底座為防水底布。具有成型快、強度高,防燃、防霉、防潮等優點。編

6. 應急避難場所標志是什麼

如下圖所示:應急避難場所方向為距離指示標志。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內部設施標志:

應急棚宿區:表示應急避難場所中供災民使用的臨時帳篷區。

應急指揮所:表示應急避難場所中用於應急指揮的場所,如應急指揮部、應急指揮所。

應急物資供應:表示應急避難場所中儲存、發放救災物資的場所,如應急物資發放點、應急物資儲運站等。

(6)指揮所帳篷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應急避難場所具有應急避難指揮中心、獨立供電系統、應急直升機停機坪、應急消防措施、應急避難疏散區、應急供水等11種應急避險功能,形成了一個集通訊、電力、物流、人流、信息流等為一體的完整網路。一般分布在城郊區,一旦發生地震及其他災害,市民可疏散到附近的緊急避難場所避險。

近年來伴隨高密度的大型群體活動越來越多,應急標識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大型群體事件發生後當務之急就是群體疏散,而應急標識問題對群體疏散效率的提高有著深刻的影響,它為疏散人群提供信息支持,減少生命損失。

7. 戰場網路數字化建設有哪些

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系統(C3I系統)是一個國家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軍隊的神經中樞。C3I系統按作戰任務的性質和規模分為戰略C3I系統和戰術C3I系統。如果按系統的功能分類,一般可分為偵察探測和預警系統、數據處理和顯示系統、通信系統、電子戰系統、防空系統、火力支援系統、後勤系統等。

戰略C3I系統一般指用來指揮控制戰略部隊的C3I系統,美軍戰略C3I系統的全稱是全球軍事指揮控制系統(WWMCCS)。它不是一個單層結構的系統,而是一個由許多子系統組成的大型金字塔式結構的C3I系統。它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10多個探測預警系統、30多個指揮中心和60多個通信系統以及安裝在這些指揮中心裡的自動數據處理系統。美軍戰術C3I系統包括陸軍戰術C3I系統、海軍戰術C3I系統和空軍戰術C3I系統。陸軍戰術C3I系統一般是指軍以下單位使用的C3I系統。

在信息時代,信息戰制勝是在兩軍對壘中迅速取得決定性勝利的中心環節。欲以信息戰取勝的一方,必須具有實時收集、處理和傳送信息的能力,並同時不使敵方獲得同樣的能力,陸軍作為聯合武裝部隊的一部分,必須通過其計劃和行動,實施干擾,乃至破壞敵方的信息傳輸,從而確保己方獲得准確而有用的信息。從根本上說,每一種現代化武器系統只要依靠兼容的數字數據鏈路,並通過顯示器共同觀察戰場來提高反應能力,都可成為信息戰制勝的有機組成部分。

數字化情報偵察系統。為了在未來戰場上以信息戰取勝,美陸軍正在實施一個龐大的發展計劃。其中實現偵察和信息系統現代化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囊括了戰場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C3I)的各個方面,因為它們對於指揮員獲取准確的信息至關重要。美陸軍為了通觀戰場,加強了空中偵察系統的研製工作,主要系統有:

RAH-66「科曼奇」武裝偵察直升機,是美陸軍新一代直升機,主要用於空降突擊部隊。它將顯著提高美陸軍在各種地形、惡劣氣候和戰場環境下晝夜作戰的能力。由於它在飛行速度、抗毀能力、空對空作戰能力方面都有較大提高,並配備了第二代寬視場數字式前視紅外系統等先進的設備,故可支援部署在前線的部隊和應急作戰部隊,進行近距離和大縱深作戰。該直升機尺寸小,生產型重3522千克,巡航速度314.5千米/小時,最大飛行距離達1260海里,續航時間2.5小時。它能完成目前需要AH-1、OH-58A/C和OH-6三種直升機才能完成的任務,具有較強的作戰和支援能力。一旦它裝備部隊,可大大提高美陸軍戰術作戰的靈活性。

「護欄」系統,是用來向軍級和師級指揮部提供目標情報信息的決策支持系統。RC-12和RU-21系列飛機將作為軍級情報收集系統的運載平台。RC-12K/N/P飛機機載的「護欄」通用感測器系統把改進型「護欄」V系統的通信情報感測器與高精度機載通信定位系統綜合在一起,可對360千米以外的敵方無線電台測向和定位,具有先進「快看」系統的電子信號截收和測向功能。美軍在駐歐第5軍裝備了第一個「護欄」通用感測器系統。美軍第3軍裝備了改進型「護欄」V通信情報感測器系統。1994財年,美第18空降軍也裝備了改進型「護欄」V通用感測器系統。美軍還將向韓國提供這種感測器。「護欄」V將繼續為美軍情報和保密司令部服務,並繼續在第3軍和第18空降軍中眼役。

近程無人航空器,將使陸軍指揮官至少能夠在距離己方前沿150千米的地方,對敵進行全天候偵察,並具有快速反應能力。更重要的是,無人航空器在敵占區執行偵察和監視任務期間,可避免己方作戰人員受敵方火力的傷害。近程無人航空器不僅用於陸軍和海軍陸戰隊,而且還用於海軍的航母和較大的兩棲攻擊艦上。

近程無人航空器是正在研製的無人航空器系列中的基本型,該系列還包括垂直/短距起落、留空時間長的中程無人航空器。最初裝備的近程無人航空器將配備白晝電視、夜用前視紅外系統和微光偵察系統。近程無人航空器的作戰半徑為150千米,沖刺速度大於203.5千米/小時,巡航和空中巡邏速度小於111千米/小時。該航空器的留空時間為8~12小時,在此期間,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都可提供近實時的圖像信息。

聯合監視與目標攻擊雷達系統(簡稱「聯合星」系統),是由美國空軍和陸軍於1985年開始合作研製,1989年生產出樣機,用以滿足空中地上作戰需要的指揮控制和通信系統。該系統由改進的波音707-320C飛機、機載AN/APY-3雷達、2部高頻/單邊帶(HF/SSB)電台、16部HAVEOUICKI型超高頻(UHF)電台、5部甚高頻/調頻(VHF/FM)電台或1部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JTIDS)數據通信終端設備、FMS-800飛行管理系統、158部計算機網路設備和車載地面站組成。它能為陸軍和空軍指揮官提供完整的戰場狀況,使他們對敵方前沿地域的進攻規模、兵力部署以及縱深第二梯隊和後續部隊的推進情況了如指掌。

數字化指揮控制系統。指揮控制系統領域的裝備是美陸軍武器裝備發展重點中的重點,這也是數字化C3I網路的核心內容。主要裝備有:

指揮控制車,是一項聯合研製計劃,包括現代化裝甲車和指揮控制系統兩部分。它採用「布雷德利」戰車的底盤,並在此基礎上安裝了指揮控制設備,用以代替海灣戰爭中重兵機動集團用的M577A1指揮所運載車。這種車輛將為移動指揮所提供快速機動能力、較強的抗毀能力以及定位導航能力,並增強指揮所對核生化武器的防護能力。指揮控制車將裝備陸軍戰術指揮控制系統的硬體和軟體,增強自動化指揮能力,並通過與武器系統兼容的數字數據機擴大通信能力。1993年3月,指揮控制車按計劃完成了可行性論證,相繼由各承包商和軍方分別對樣車進行了系統試驗和鑒定。未來的計劃將繼續進行標准系統和各分系統的合格試驗,車內功能設備試驗和樣車生產。

標准化綜合指揮所系統,是美陸軍研製的系列化指揮所設施,計劃容納美陸軍5個戰場功能領域的設備,包括機動控制系統、前方地域防空指揮和控制系統。「阿法茲」高級野戰炮兵戰術數據系統、全信息源分析系統和戰斗勤務支援控制系統。該系列化指揮所設施包括帳篷式剛性方艙型指揮所、履帶車型指揮所、5噸重加長的廂式車型指揮所和M998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型指揮所。帳篷式剛性方艙的側壁尺寸為3.34米×3.34米,可互換和任意組合。這種方艙安裝在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上,通過配置指揮控制設備、5千瓦的電源裝置和核生化綜合防護設施等,構成帳篷式剛性方艙型指揮所。履帶車型指揮所和5噸加長的廂式車型指揮所,也同樣是在相應車輛上配置了指揮控制設備構成。其中帳篷式剛性方艙型指揮所和履帶車型指揮所已小批量生產,5噸加長的廂式車型指揮所和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型指揮所仍在研製中。

多維作戰管理與武器控制系統,美陸軍1993年版《作戰綱要》提出了「全維行動」的概念,強調未來的軍事行動是涉及各維空間的行動。同時數字化戰場將向指揮官提供大量的實時數據。如何從中篩選出有用的信息以指揮全維軍事行動,遂成為急待解決的主要問題。為此,美國雷西昂公司最近推出了多維作戰管理與武器控制系統,據稱該系統將成為數字化戰場的核心裝備,其主要作用是能實時地模擬武器系統的性能,接收戰場上各種數字系統的數據,為指揮官提供重新部署兵力的最佳方案,協助指揮官迅速作出決策。

旅以下指揮和控制系統,是一個軟體系統,安裝在戰斗指揮車、各戰斗車輛和攻擊直升機上。該軟體系統可為所有旅及旅以下指揮官提供戰斗指揮能力,還可為單兵以及武器、感測器和支援平台提供數據和信息的橫向與縱向的綜合處理能力。該系統的各個子系統能對所有戰斗、後勤支援及戰斗火力報告的圖形及文本信息進行存儲和訪問。該系統將與其他陸軍戰斗指揮系統互用並交換有關的數據與信息,還能為運動中的單兵及其操作的武器平台提供上述能力,其數據與信息交換方式和通信規程將在陸軍戰斗指揮系統的技術結構內互用。

車載信息系統(IVIS),是目前美軍用於營以下實現指揮、控制和情報「橫向一體化」的自動化綜合系統。它裝備於MIA2坦克,M2A2步兵戰斗車和攻擊直升機等作戰平台上。由IVIS綜合顯示器、光塔電子裝置及通信系統等組成,並由軟體綜合控制。

IVIS綜合顯示器,可向指揮人員實時地顯示出作戰區域的地圖,敵友雙方部隊位置,後勤保障信息,車輛診斷與預測信息,本車的坐標位置,行駛方向和速度,並且可以接收命令和情報,發送報告,使指揮員及時、准確、全面地了解戰場景象。IVIS的電子裝置能夠迅速處理各種感測器傳來的信息(包括車輛運行數據)、目標和友軍等戰術數據。IVIS採用了國防部標準的NITF 2.0圖像傳輸格式和數字圖像壓縮技術,大大壓縮的圖像數據,利於圖像的傳送。由於數字信息傳輸速度快,從而極大地減少了通信業務,也減少了人為的誤差。同時,命令的改變可以隨時通過通信網的廣播形式迅速、准確、全面地傳達到各用戶終端,可與一個分隊內所有車輛、陣地進行准確通信聯絡,並可傳送圖像、圖表、文字和數據。由於IVIS利用了數字技術,通過SINCGARS使指揮員能以「快跳頻」方式,向部屬發出命令,並在戰場上橫向地與間接火力支援分隊的「數字信息設備」及「航空兵的改進的數據數據機」互相交換信息。坦克、步戰車、火炮及飛機裝備了IVIS後,通過實時的數字化情報信息交流,可以極大地改善數字化部隊間瞄火力和空中火力之間的協同行動,有效地支持了機動作戰。該系統至少有以下5個優點:①可以加速指揮人員作出決策的時間;②提高了對全局形勢的了解;③提高了指揮員在戰場關鍵陣地集結兵力的可能;④減少了友軍間的相互誤傷;⑤提高了總體作戰效能。

陸軍戰術指揮控制系統,是戰場網路的基本框架結構,綜合了5個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化指揮控制子系統,即機動控制、防空、情報、火力支援和戰斗勤務支援系統。只有實現了它們之間的互通,戰場指揮員才能迅速獲取和綜合信息,確定最佳作戰行動,在各軍兵種聯合作戰時正確實施指揮和控制。為了實現互通性,該系統採取的主要措施是確定通用的協調規程、系統語言、報告格式,並對每個子系統設有必要的介面;採用通用的具有連通性的硬體和軟體;採用模塊化、面向目標的Ada語言;配備了以下改進型數字通信系統:

(1)「阿法茲」高級野戰炮兵戰術數據系統,是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共用的自動化指揮控制和協調系統。為了確保對所有火力支援設施(迫擊炮、近距離空中支援、海軍炮火支援、武裝直升機和進攻性電子戰)的規劃、協調與控制,並實施火力封鎖和遏制敵方目標,它可提供綜合的自動化支援。該系統配備有改進型數字通信系統,以改善武器系統對環境的感知和提高火力請示速度;採用加固的通用硬體和軟體;軟體採用美國國防部標准化的Ada語言編制,每一種版本都具有附加功能,並實現了互通。按計劃,該系統的第三版本每小時能處理720次射擊任務。

(2)機動控制系統,為美陸軍軍和軍以下戰術指揮官實施部隊調遣提供輔助決策手段。為了實現與其他系統的互通,該系統採用通用硬體和Ada語言編寫的軟體。在1990~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該系統已初步試用。到90年代中期,其系統開發由最初的試驗系統向目標系統發展,到1994年初開始批量生產。

(3)全信息源分析系統,用於接收和分析處理來自戰略和戰術情報感測器和信息源的數據;為實施戰術部署提供計算機輔助能力;顯示有關敵情的信息;迅速分發情報信息;指定目標以及支配部隊建制內的情報和電子戰資源;為部隊行動提供安全保障。為完成這些任務,該系統必須增強其軟體和硬體的通用性。為達到目標,該系統採用漸進采辦計劃。第一階段計劃在1993~1995年選定11支部隊和訓練基地優先裝備。第二階段採用通用硬體和軟體向開放系統體系結構過渡。第三階段將改進軟體,以實現該系統的最終目標能力。

(4)前方地域防空指揮控制系統,用於對防空炮兵的指揮信息、分發和接收的防空炮兵的管理數據、空中目標的跟蹤數據和遠方感測器的數據進行自動交換。其核心部分是一個空戰管理作戰中心和若干個陸軍空中指揮控制站,該系統傳輸數據的速度非常快。例如,E-3頂警機的數據傳到火炮瞄準手只需4~9秒鍾。該系統已得到美國政府批准,投入小批量生產。最先裝備3個輕型和特種作戰師及一個訓練基地。這3個師是第101空降師(空中突擊師)、第10山地師(輕步兵師)和第2步兵師。美陸軍重型師將於1997年裝備該系統第二階段研製的設備。未來的防空武器系統(如超視距武器系統和「布雷德利-針刺」導彈發射車)都將納入第二階段的前方地域防空指揮控制系統的管轄之下。

(5)戰斗勤務支援控制系統,包括補給、維修保養、運輸、醫療衛生、人事和財務等方面的工作。陸軍正在購買9000餘部戰術陸軍指揮和控制系統通用硬體和軟體項目中的攜帶型計算機系統,它們是加固的非研製項目設備,具有數據人口、詢問、檢索、編輯、列印和傳輸功能。民用設備軟體也執行文字處理、分類/歸並、電子擴展圖表、編程等任務。加固的計算機採用16位結構,有一個容量為768K位元組的隨機存取存儲器,以及一個67M位元組的大容量存儲器。戰斗勤務支援控制系統有專用的通信系統,稱為戰斗勤務支援通信系統網。該通信網允許行政官員和後勤官員相互交換信息,並與其他的指揮控制網中的同行交換信息。通信設備包括話音無線電系統,高頻/調頻/單邊帶無線電系統、定位/數據通信系統和傳真設備。

數字化通信系統。數字化通信系統是指以數字形式處理並傳送信息。計算機模擬表明:在常規情況下,缺乏數字通信設備的4個連中只有2個連能如期部署到位與敵方交戰,而使用數字通信的部隊,4個連能全部部署到位投入戰斗;數字通信比話音通信的錯誤率減少60%,在傳輸速度上,連級採用數字通信向營級報告的速度幾乎比採用非數字通信的快1倍。因此,數字通信能提高部隊的反應速度、殺傷力和生存力;能使指揮員更好地協調部隊;提高直射和間射武器的射擊精度、協同性和時效性,特別是在應急時刻,可充分發揮間射武器系統的齊射效果,等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當作戰部隊普遍使用數字通信的時候,部隊的作戰條令、訓練和設備方面都將有重大變革。為此,美陸軍為未來信息戰開發了6種新的數字通信系統。

單信道地面與機載無線電系統,是為指揮官在前沿戰場實施指揮控制,提供可靠抗干擾和保密的無線電通信網。它有背負式、車載式和機載式三種型式。該系統中基本電台的通信頻率為30~87.975兆赫,有2320個可用頻道,重量8.4千克,通信距離可達8~35千米。美軍計劃采購180000部,其中141500部裝備第一線部隊,38500部裝備其他部隊。每個陸軍師將裝備3500部電台。目前己在陸軍師中裝備了28000部。為了增強系統性能,美軍還著手在系統中增加數據通信和定位報告能力,以及與公共用戶系統的介面能力,並減少重量,簡化操作。

陸軍數據分發系統,陸軍數據分發系統ADDS,是一個專門設計用於支援陸軍戰術指揮與控制系統和其他戰場自動化系統的戰術數據分發系統,專用於數字通信,無話音通信能力,是美軍為了解決話音傳輸與數字傳輸爭奪線路的矛盾而研製的。它是美陸軍師級和軍級指揮控制系統使用的一個數據通信系統,用於在預期的電子干擾環境中提供近實時的數據分發,以提高戰場信息系統的互通能力。該系統由增強型定位報告系統和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組成。它的主要特點是採用了時分多址技術,可在4秒鍾內進行快速數據通信,並可解決傳輸爭奪線路的矛盾;採用跳頻和擴頻技術,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重量輕,背負式定位報告接收機重10千克,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終端重34千克。雖然美軍的移動用戶設備系統MSE具有話音、數據、傳真通信等多種功能,但實際使用時,主要是為分散配置的各級指揮所提供電話服務。ADDS則可以滿足數字化戰場上越來越多的數字式自動化指揮、控制和情報系統的需要,專門用於在計算機之間傳送數據。

ADDS系統由實施中速數據分發的增強型定位報告系統(EPLRS)和實施高速數據分發的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JTIDS)的2M類終端結合而成,能在可預見的電子對抗環境中,在師地域內實施近實時數據的分發。EPLRS系統是一個超高頻無線電網路,由網路控制台和背負式車載式及機載大用戶分機組成。用戶分機內有一個數據分發模塊,對步兵和車輛的定位精度小於15米,對機載用戶小於25米。EPLRS系統用戶分機裝備數據傳輸量較小的單位,如炮兵營、連射擊指揮中心、火力支援小組、激光觀測組以及火力支援協調組等。JTIDS系統的2M類終端,也工作在超高頻波段,採用了時分多址、跳頻、擴頻技術,裝備於數據傳輸量較大的單位,如師炮兵和炮兵旅射擊指揮中心及目標偵察單位。EPLRS系統用戶機「通話」,不但能進行點對點的傳輸,而且可以通過多種路由把數據送給用戶,由於使用多種路由和中繼台站,ADDS系統可以用較小的輸出功率工作,並覆蓋較大的地域。

「軍事星」軍事戰略與戰術中繼衛星系統,包括移動式戰術終端和可運輸式的固定式戰略終端。美陸軍主要研製「惡棍」單信道,抗干擾、背負式終端和「斯馬特」-T移動式、保密、抗干擾、可靠的戰術終端,以保障利用「軍事星」進行戰術通信的需「惡棍」是一種低數據率衛星通信終端,工作在極高頻頻段,每秒可傳輸75~2400比特的話音和數據。該終端重量輕,原型重量為13.6千克,後續終端可減少到5.44~6.8千克;波束窄,可降低被探測概率,因而它主要用於擴大指揮控制主鏈路與遠距離偵察分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的通信距離。「斯馬特」-T終端是一種由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載的衛星通信終端,為戰術用戶提供中數據率和低數據率話音和數據通信。它不僅具有保密、抗干擾能力,而且還能擴大美陸軍軍和軍以下移動用戶設備系統的通信距離。美陸軍已與3家公司簽訂了合同,研製42部工程樣機。

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JTIDS),是美國於1997年正式開始研製,用於三軍聯合作戰C3I系統的一種全綜合的具有多個網路和相對導航能力的TDMA(Time Division Multipe Access)時分多址、保密、抗干擾的數字信息分發系統。

該系統的容量足以為分散的戰術指揮控制分隊、飛機、水面艦艇、潛水艇和其他是信息源又是信息用戶的分隊提供保障。某種信息可在往一網路內通播,一個戶可選擇任意一種所需要的或指定接收的信息或分組。必要時還可以建立附加網路。

網路採取無節點結構。工作在主網路的單元能與在通信或定位網路內的所有其他單元相連接。不管哪一個單元破壞均不致削弱功能。而且任何一個終端均可起中繼作用。因此,以中繼方式工作的飛機只是暫時成為節點。一個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的網路是由一組已知的偽雜訊和跳頻調制的碼序列確定的,擁有該碼序列的全體網路用戶均可共享每個用戶通播的信息,也可只選擇需要的一些分組信息。一個信道是網路的一個重要分組。其重復率與該信道的用戶數據率相等。

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中規定一個時元為2.8分鍾,這是作為時隙新編號依據的時間周期。有源網路成員必須在每個時元中至少佔有一個時隙。無源網路成員只能接收,因而不必為它分配時隙。一個時元包含98304個時隙,每個時隙為7.8125毫秒。因此,如果在全網每隔2.8分鍾沒有信息需要進行一次以上更新的話,則每個單獨的網路的容量大約為98000個用戶或98000個單獨的信息。一個中等周期規定為12秒,這只對定時工作的某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的工作頻率為965~1215兆赫。為了最大限度地抗干擾和保密,傳輸脈沖利用偽雜訊編碼和偽隨機跳頻技術在整個頻段內進行擴展並跳變。雖然該信息系統工作在「塔康」頻段上並跨越了整個敵我識別頻段,但也證明,「塔康」對它的干擾可忽略不記,因為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的頻段寬、工作周期短,並可採取不用敵我識別專用的頻率的方法,避免受到敵我識別信號的干擾。

移動用戶設備系統(MsE),是美陸軍歷史上最大、最現代化的一個保密、自動、高度機動、可快速部署和抗毀的戰術地域通信系統,可在整個陸軍師和軍作戰地域內提供數據、話音和傳真通信。MsE系統在150×250平方千米的作戰地域內,展開完整的地域通信網,由42個節點中心、9個大型用戶入口節點、224個小型用戶入口節點聯成一個柵格狀的干線節點網,可為8100個用戶(其中固定用戶為6200個,移動用戶為1900個)服務,各用戶入口節點為固定有線電用戶服務(主要供各獨立營直至軍的高級司令部使用)。移動用戶由92個無線電入口單元(RAU)來提供服務,每個無線電入口單元按標准規定可連接16~25個移動用戶無線電話終端(MsRT),並能保持初試呼叫成功率為90%。無論網路用戶怎樣移動,也無論用戶處於網路中的任何位置,都能立即建立通信聯絡。MsE系統為全數字、保密、自動交換的戰術通信網,使用AN/TT-47、AN/TTC-46、AN/TTC-48V等交換機、AN/TRC-190接力機、AN/GRC-224超高頻設備、AN/TRC-191無線電入口單元、AN-1035U數字非保密話音終端、AN/VRC-97移動用戶無線電終端以及AN/TTC-35(V)系統控制中心等設備和分系統,為用戶提供機動話音、數據和傳真通信,它可與戰略通信網、民用通信網互通,也能和AN/TSC-85A、AN/TSC-93A等衛星終端互聯,為師、旅兩級部隊在更大范圍內的通信提供方便。該系統使用方便,節點一般由通信兵開設,而用戶終端的裝備使用則貫徹「用戶擁有,用戶操作」的原則,用戶主要任務就是使用用戶的終端設備。MSE還是一種撥號電話系統,用戶只要入網即可用直接撥號的方法進行通話。系統設備全部車載,可隨部隊機動,一個大型分支節點開設或撤收作業,在30分鍾內即可完成。該系統結構靈活,具有很高的冗餘度,抗毀性好,在網路負荷過大時、轉移時或某一部分受損時,可以自動調整通信線路,保證指揮作業的連續性。MSE使用了泛路由搜索技術,發出呼叫的交換機可以把呼叫請示發往鄰近的所有交換機,鄰近的交換機也做同樣的呼叫,使MSE抗毀性能得到增強。

該系統採用泛搜索路由和增量調制技術,可使移動和固定用戶實現邊疆的戰場覆蓋,不管指揮官和參謀人員調動到哪裡,都能使用一個固定的電話號碼進行通信。系統中的每個信道的傳輸速率為16千比特/秒。一個移動用戶設備網可保障5個軍、總共裝備26個師、2個訓練基地和20個軍的通信營。

全球定位系統,是美陸、海、空三軍的一個聯合發展項目。在該項目中,陸軍牽頭負責背負式接收機、車載式接收機和低/中性能的機載接收機的研製。這些接收機將廣泛裝備在陸軍的所有梯隊。其中小型化機載接收機已通過試驗。

微型全球定位系統接收機已可從「導航星」全球定位系統接收信號。據悉,已有一種輕型精確全球定位系統接收機於1994年初裝備部隊。這是一種手持式地面接收機,能夠處理全球定位系統信號、提供用戶的位置、平台速度和時間信息。美陸軍正在研製機載嵌入式全球定位系統接收機。該機只有一塊或幾塊集成電路板,嵌入機載通信或導航設備中,就能在全球定位接收衛星信號。美陸軍計劃將之裝備於一部分直升機和電子戰飛機上。同時美陸軍還在生產改進型微型數據數據機,以便使接收到的信號與諸兵種合成部隊共享。改進型數據數據機的性能優於美陸軍目前使用的機載目標信息自動傳輸系統,能同時傳送和接收數個信道的無線電信息、能向運行車輛、直升機、聯合監視與目標攻擊雷達系統以及各運籌中心等傳送實時的信息。

由此可見,美軍已組建成完備的數字化情報偵察系統、指揮控制系統和數字化通信系統。它是以移動用戶設備系統、單信道地面及空中通信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等為基礎的高技術綜合體,通過電子計算機利用改進的數據機、車載信息系統等進行各種武器系統之間的數據、圖像、圖表和命令等情報的實時傳遞,全面綜合來自各種渠道的偵察數據,包括士兵、野戰炮兵及飛機發回的圖像和報文,由戰斗指揮車等平台上運行的旅以下指揮控制系統迅速組合出戰場的動態畫面,利用有關設備,使下屬了解其意圖和目標,及時向戰斗部隊發布戰斗行動的命令,使戰場高度透明,使作戰部隊和各種武器系統縱橫聯系、信息共享一體化和精確打擊,從而實現了數字化C3I網路的一體化和高度自動化。

8. 救災帳篷的選購技巧有哪些

救災的帳篷的選購裡面,我一向覺得應該按需選擇:先搞明白這個帳篷需要用多久,要做些什麼樣的防護,要適用於怎樣的人群,還有需不需要遷移等。

一、用多久。在救災的時候,不可能永遠都是災區,而也不是受災之後就一定要永遠住帳篷,所以這如果是在無雨季節,災後的帳篷基本上能維持10天左右就可以了,因為現在的政府工作都比較到位,在受災後半個月內基本上都能妥善安排,所以如果買太多的永久性帳篷,反而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所以使用時長是一個考慮點。

四,帳篷紮下後是不是需要遷移。這些多見於沙漠草原地帶,那些是不需要遷移的,那麼它就需要結實一些,耐用一點,畢竟它或許要過一個冬天。

所以說,救災的災有很多種,沙塵災,洪災,地震災害,還有雪災的選擇都是不一樣的,不是每一款帳篷都適合災區使用,所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閱讀全文

與指揮所帳篷高清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山竹樹圖片大全高清圖片 瀏覽:903
可愛小動物情侶頭像圖片 瀏覽:825
鮮花圖片女生唯美背影 瀏覽:403
男生遠照圖片 瀏覽:691
蚊子隔著衣服圖片大全 瀏覽:63
14和16小美女的裸體圖片 瀏覽:904
孩子穿衣服厚了會起疙瘩圖片 瀏覽:843
營業執照電子版怎麼變成圖片 瀏覽:383
鑰匙動漫圖片 瀏覽:407
青年人長發型圖片 瀏覽:59
十三歲小女孩圖片可愛萌頭像 瀏覽:910
男生小馬尾圖片 瀏覽:976
無人護你周全文字圖片 瀏覽:42
美女日常圖片大全 瀏覽:695
餌料如何掛鉤圖片 瀏覽:592
古代女子妝粉紅衣服手繪圖片 瀏覽:846
寶寶鼻淚管在哪裡如何按摩圖片 瀏覽:968
表格圖片怎麼跟隨表格視頻 瀏覽:648
ppt圖片怎麼粘在word 瀏覽:424
小男孩夏季的發型圖片 瀏覽: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