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高清水鍾圖片

高清水鍾圖片

發布時間:2022-10-03 03:46:37

⑴ 除了日晷、蠟燭鍾、水鍾、沙漏外有什麼古代計時工具

比如,古代的沙漏,製作的原理是通過沙子從一頭到另一頭的時間.這個的誤差非常大.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鍾表是一種計時工具,在現代漢語中一般有兩層含義,一是各類鍾和表的總稱,另一個是專指體積較大的表,尤指機械結構的有鍾擺的表。

分類
鍾表技術是計時技術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是現代機械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技術源頭之一。

有擺鍾表
是由阿拉伯工匠最早設計出來的。其工作原理是等速運動原理。

機械鍾表
機械鍾表的動力系統是發條,計時單位是小時、分鍾、秒,分別採用了12進位制和60進位制。
水鍾是伽利略發明的,擺鍾是惠耿斯發明的,鬧鍾是湯若望發明的。

鍾表發展史日晷是最早報「標准時」的儀器,它由晷盤和晷針組成。晷盤是一個有刻度的盤,其中央裝有一根與盤面垂直的晷針,針影隨太陽運轉而移動在盤上的位置。那時,有錢人家裡自己也裝有這種鍾表。

埃及是第一個漏壺鍾出口國。它由兩個互相疊置的圓筒組成。水從上面的圓筒穿過一個小孔滴入下面的圓筒。水滴完了,就是某個時辰過去了。大一點兒的漏壺灌一次水可報六個小時,然後再重新裝滿水。

古埃及法老王朝的鍾表巧匠甚至製做了裝有指針和鳴擊裝置的鍾表,每隔一小時,一定數量的圓球便滾落到金屬蓋上,發出大聲的鳴響。羅馬人是埃及漏壺鍾的主要買主。清晨,報時人大聲地報出鍾點,然後,每家每戶便往漏壺鍾里裝滿水。

羅馬詩人普拉圖斯對這樣的計時方法很不滿意。他寫道:「但願上帝殺死發明鍾點的人,……因為鍾點把我的整天撕成了碎塊。以前,我的肚子便是我的報時鍾,在所有的鍾表中它是最好和最准確的。」

據說君士坦丁大帝曾經有一隻奇妙的鍾,即使在今天看來它也是一隻極不尋常的、復雜的計時器。它有一棵樹木的形狀,在枝椏上坐滿所有可能的動物,下面蹲著許多的獅子,時鍾一敲,獅子便張開大口,發出吼聲。

柏拉圖是第一個藉助埃及的漏壺製成鬧鍾的人。他把下面的圓筒掛起來,使它可以旋轉,過一定的時間,圓筒便翻倒,把水倒出,水又流往一個哨管,水流的沖擊造成的氣流使哨管吱吱作響。每隔同樣的時間,柏拉圖的鬧鍾便准時地「吹響」,催促著這位偉大哲學家的學生去上課。

漏壺計時的方法持續了幾千年。查理大帝在位時還從訶倫哈里發那裡得到過一隻裝有時針和鳴擊器的漏壺鍾,它用純金製成,做工精巧,富有藝術性。直到十二世紀,一名僧侶發明了沙時鍾,漏壺才逐漸被沙時鍾取代。最後,彼得·亨蘭發明了平衡輪,克里斯蒂安·海根斯發明了擺錘,在此基礎上,才製成了類似於今天的鍾表。

值得一提的是,沙時鍾原先只用於給說教台上的神父掌握說教時間的。

據考證,早在公元前2000年,中國就有了漏壺。一張公元前2679年的圖樣證明中國早有了類似於印度人和阿茲台克人所擁有的日晷。除此之外,中國人還用另外的方法製做了他們的計時器,例如,他們通過燃燒刻有時間標記的薰燭計算時間。另外,據說中國的一位製做鍾表的能工巧匠,用各種各樣的薰料製成了一種香味鍾,它每小時散發出一種不同的味道。

一二七O年前後在義大利北部和南德一帶出現的早期機械式時鍾,以秤錘作動力,每一小時鳴響附帶的鍾,自動報時。一三三六年,第一座公共時鍾被安裝於米蘭一教堂內,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里,時鍾傳至歐洲各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的教堂紛紛建起鍾塔。
不久,發條技術發明了,時鍾的體積大為縮小。一五一O年,德國的鎖匠首次制出了懷表。當年,鍾表的製作似乎僅限於鎖匠的副業,直到後來,對鍾表精度的要求越來越高,鍾表技藝也日益復雜,才出現了專業的鍾表匠。
一八O六年,拿破崙之妻、皇後J.約琵芬為王妃特製的一塊手錶,是目前知道的關於手錶的最早記錄。這是一塊注重裝飾、被製成手鐲狀的手錶。當時,男人世界裡風行的是作為身分、地位象徵的懷表,手錶則被視作是女性的飾物。
一八八五年,德國海軍向瑞士的鍾表商定製大量手錶,手錶的實用性獲得世人的肯定,逐漸普及開來。
本世紀初,ROLEX(勞力士)的前身——WILSDORF&DAVIS公司推出銀制紳士表和淑女表,大獲成功,帶動了各家鍾表廠商競相研製開發手錶。當年就以懷表技藝聞名世界的瑞士,在手錶製作方面也一馬當先,ROLEX在一九二六年就開發出完全防水型的手錶「ROLEX OYSTER」,一九三一年又率先將自動上發條的手錶「OYSTER PERPETUAL」推向市場。LONGINES(浪琴)公司也不甘示弱,其研製的精密航空鍾與美國飛行家林德伯格一起飛渡大西洋,名聲大振。一九二九年,推出帶秒錶功能的手錶「CHRONOGRAPH」,翌年又在此基礎上開發出飛行用精密手錶「CHRONOMETER」。
一九六九年,日本精工手錶公司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塊石英電子手錶,日誤差縮小到零點二秒以內。一九七二年,美國的漢密爾頓公司發明了數字顯示手錶,馬達和齒輪從手錶中消失了。
手錶製造新技術層出不窮,機械手錶卻並未壽終正寢,產量雖然大減,製造技藝卻得以保存。特別是瑞士的鍾表廠家,在石英手錶獨占鰲頭的今日,仍對機械手錶情有獨鍾,堅持生產高檔機械手錶,並源源不斷地輸往世界各地。

⑵ 古代,人們常用什麼工具來計時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圭表、各種日晷、以滴水多
寡來計時的各種水鍾,還有沙鍾、火鍾、蠟燭鍾、輥彈漏刻千章銅漏、延佑滴漏、龍舟香漏、火龍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經緯儀、渾儀等。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水鍾在中國又叫做「刻漏」,「漏壺」。根據等時性原理,滴水記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
器,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裝滿(受水型)。中國的水鍾,最先是泄水型,後來泄水型與受水型同時並用或兩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裝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壺逐漸流行,甚至到處使用。


沙漏也叫做沙鍾,是一種測量時間的裝置。西方沙漏由兩個玻璃球和一個狹窄的連接管道組成的。通過充滿了上面的玻璃球的沙子穿過狹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時間來對時間進行測量。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該沙漏可以被顛倒以測量
時間了,一般的沙漏有一個名義上的運行時間1小時。


火鍾是利用燃燒預定的燃料的速度來計時的,預定的燃料一樣
多,燃燒的速度一樣快,所用的時間就一樣長。
有一種火鍾叫「定時蠟」,蠟燭本身的「燃料」數量已經確定,在燃燒時,只要周圍環境變化不大,蠟燭燃燒的速度也就基本相同,那麼燒完一支蠟燭的時間也就大體一樣。如在蠟燭上刻上相應的記號,就可以用它來計量時間間隔了。
赤道經緯儀
地平經儀在康熙八年開始製造,歷經四年於康熙十二年完成,由子午圈、赤道圈、赤經圈等組成。主要用來偵測太陽時和天體的赤經、赤緯。
蠟燭鍾
蠟燭鍾是根據蠟燭燃燒長度記時的。

⑶ 古代人們怎樣測量時間 圖片

圭表

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編輯本段]刻漏

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為了獲得恆定的流量,首先應使漏壺的水位保持恆定。其次,向受水壺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積必須固定,水管採用「渴烏」(虹吸)原理,便於調整和修理。有兩種保持水位恆定或接近恆定的方法,均見於宋代楊甲著《六經圖》(刊於1153年)中的「齊國風挈壺氏圖」。圖中「唐制呂才(約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壺上方加幾個補償壺,「今制燕肅(1030)定」刻漏採用溢流法,深四寸。多餘的水由平水壺(下匱)通過竹注筒流入減水盎。燕肅創制的漏壺叫蓮花漏,北宋時曾風行各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中在桓譚(卒於公元56年)的文章里說刻漏度數因干、濕、冷、暖而異,在白天和夜間需要分別參照日晷和星宿核對。當時已認識到水溫和空氣濕度對刻漏計時精度的影響。

刻漏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漢遺物,共3件,均為泄水型。其中以1976年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出土的青銅漏壺最為完整,並刻有明確紀年。比較完整的傳世刻漏有兩個,均為受水型:一個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是元代延佑三年(1316)造;一個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清代製造。

[編輯本段]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編輯本段]渾天儀

古代文獻中有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前87)洛下閎、鮮於妄人作渾天儀之說,但未提到它的結構。《晉書·天文志》記載東漢張衡(公元78~139)製造渾天儀,說在密室中用漏水驅動,儀器指示的星辰出沒時間與天文觀察的結果相符。《新唐書·天文志》對唐開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瓚設計的渾天儀有較詳細的記述。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渾象每天轉一周,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

[編輯本段]水運儀象台

為北宋元佑三年(1088)蘇頌、韓公廉等人所制。他們於紹聖(1094~1097)初年著《新儀象法要》,載有總圖和部件圖多幅。這台水運儀象台高三丈五尺余,寬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台的下層有提水裝置,由人力推動河車,帶動升水上輪和下輪(筒車),將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台中平水壺保持水位恆定,並通過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樞輪(水輪)上的受水壺流泄恆定流量的水,推動樞輪。樞輪通過傳動齒輪帶動晝夜機輪、渾象和渾儀。

水運儀象台有一套比較復雜的齒輪傳動系統。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史上一項重大創造,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

[編輯本段]大明燈漏

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⑷ 關於鍾表發明的人和怎樣創作的

鍾表
鍾表(watch and clock)

鍾和表的統稱。鍾和表都是計量和指示時間的精密儀器。

鍾和表通常是以內機的大小來區別的。按國際慣例,機心直徑超過50毫米、厚度超過12毫米的為鍾;直徑37~50毫米、厚度4~6毫米者,稱為懷表;直徑37毫米以下為手錶;直徑不大於20毫米或機心面積不大於314平方毫米的,稱為女表。手錶是人類所發明的最小、最堅固、最精密的機械之一。

現代鍾表的原動力有機械力和電力兩種。機械鍾表是一種用重錘或彈簧的釋放能量為動力,推動一系列齒輪運轉,借擒縱調速器調節輪系轉速,以指針指示時刻和計量時間的計時器。

鍾表的發展

公元1300年以前,人類主要是利用天文現象和流動物質的連續運動來計時。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計時;漏壺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計時。

東漢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北宋元祜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創制水運儀象台,已運用了擒縱機構。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

1695年,英國的湯姆平發明工字輪擒縱機構;1715年,英國的格雷厄姆又發明了靜止式擒縱機構,彌補了後退式擒縱機構的不足,為發展精密機械鍾表打下了基礎;1765年,英國的馬奇發明自由錨式擒縱機構,即現代叉瓦式擒縱機構的前身;1728~1759年,英國的哈里森製造出高精度的標准航海鍾;1775~1780年,英國的阿諾德創造出精密表用擒縱機構。

18~19世紀,鍾表製造業已逐步實現工業化生產,並達到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隨著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電池驅動鍾、交流電鍾、電機械表、指針式石英電子鍾表、數字式石英電子鍾表相繼問世,鍾表的日差已小於0.5秒,鍾表進入了微電子技術與精密機械相結合的石英化新時期。

鍾表的種類

鍾表的應用范圍很廣,品種甚多,可按振動原理、結構和用途特點分類。按振動原理可分為利用頻率較低的機械振動的鍾表,如擺鍾、擺輪鍾等;利用頻率較高的電磁振盪和石英振盪的鍾表,如同步電鍾、石英鍾表等;按結構特點可分為機械式的,如機械鬧鍾、自動、日歷、雙歷、打簧等機械手錶;電機械式的,如電擺鍾、電擺輪鍾表等;電子式的,如擺輪電子鍾表、音叉電子鍾表、指針式和數字顯示式石英電子鍾表 等。

機械鍾表有多種結構形式,但其工作原理基本相同,都是由原動系、傳動系、擒縱調速器、指針系和上條撥針系等部分組成。

機械鍾表利用發條作為動力的原動系 ,經過一組齒輪組成的傳動系來推動擒縱調速器工作;再由擒縱調速器反過來控制傳動系的轉速;傳動系在推動擒縱調速器的同時還帶動指針機構,傳動系的轉速受控於擒縱調速器,所以指針能按一定的規律在表盤上指示時刻 ;上條撥針系是上緊發條或撥動指針的機件。

此外,還有一些附加機構,可增加鍾表的功能,如自動上條機構、日歷(雙歷)機構、鬧時裝置、月相指示和測量時段機構等。

原動系是儲存和傳遞工作能量的機構,通常由條盒輪、條盒蓋、條軸、發條和發條外鉤組成。發條在自由狀態時是一個螺旋形或 S形的彈簧,它的內端有一個小孔,套在條軸的鉤上。它的外端通過發條外鉤,鉤在條盒輪的內壁上。上條時,通過上條撥針系使條軸旋轉將發條卷緊在條軸上。發條的彈性作用使條盒輪轉動,從而驅動傳動系。

傳動系是將原動系的能量傳至擒縱調速器的一組傳動齒輪,它是由二輪(中心輪)、三輪(過輪)、四輪(秒輪)和擒縱輪齒軸組成,其中 輪片是主動齒輪,齒軸是從動齒輪。鍾表傳動系的齒形絕大部分是根據理論擺線的原理,經過修正而製作的修正擺線齒形。

擒縱調速器是由擒縱機構和振動系統兩部分組成,它依靠振動系統的周期性震動,使擒縱機構保持精確和規律性的間歇運動,從而取得調速作用。叉瓦式擒縱機構是應用最廣的一種擒縱機構。它由擒縱輪、擒縱叉、雙圓盤和限位釘等組成。它的作用是把原動系的能量傳遞給振動系統,以便維持振動系統作等幅振動,並把振動系統的振動次數傳遞給指示機構,達到計量時間的目的。

振動系統主要由擺輪、擺軸、游絲、活動外樁環、快慢針等組成。游絲的內外端分別固定在擺軸和擺夾板上;擺輪受外力偏離其平衡位置開始擺動時,游絲便被扭轉而產生位能,稱為恢復力矩。擒縱機構完成前述兩動作的過程 ,振動系在游絲位能作用下,進行反方向擺動而完成另半個振動周期,這就是機械鍾表在運轉時擒縱調速器不斷和重復循環工作的原理。

上條撥針系的作用是上條和撥針。它由柄頭、柄軸、 立輪、離合輪、離合桿、離合桿簧、拉檔、壓簧、撥針輪、跨輪、時輪、分輪、大鋼輪、小鋼輪、棘爪、棘爪簧等組成。

上條和撥針都是通過柄頭部件來實現的。上條時,立輪和離合輪處於嚙合狀態,當轉動柄頭時,離合輪帶動立輪,立輪又經小鋼輪和大鋼輪,使條軸卷緊發條。棘爪則阻止大鋼輪逆轉。撥針時,拉出柄頭,拉檔在拉檔軸上旋轉並推動離合桿,使離合輪與立輪脫開,與撥針輪嚙合。此時轉動柄頭便撥針輪通過跨輪帶動時輪和分輪,達到校正時針和分針的目的。

鍾表要求走時准確,穩定可靠。但一些內部因素和外界環境條件都會影響鍾表的走時精度。內部因素包括各組成系統的結構設計、工作性能、選用材料、加工工藝和裝配質量等。例如,發條力矩的穩定性,傳動系工作的平穩性,擒縱調速器的准確性等都影響走時精度。

外界環境條件包括溫度、磁場、濕度、氣壓、震動、碰撞、使用位置等。例如,溫度變化會引起鍾表內潤滑油和擺輪游絲性能的變化,從而引起走時性能的變化;環境的磁場強度大於60奧斯特時,會引起部分零件磁化而走慢;濕度大會引起部分零件氧化和腐蝕 等等。
鍾表的起源

古代人生活簡單,除了飲食漁獵製造工具之外別無所事,所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不著爭取時間。進而人類群居有了交易的時候,也不過是『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後來人事漸繁,尤其是農業興起後,人類逐漸體會時間的重要性。時間觀念隨著人類文明程度而有所不同,從早期的「立竿見影」到用圭表或日晷來測度時間,到要求准確時間的測度,而發明了「漏刻」到了後期發明水鍾(water clock),以滴水增加重量推動軸桿或使齒輪運轉,十一世紀正式才有機械鍾,機械鍾是以重錘代水為動力推動齒輪運轉的鍾。

表的發明傳說為十六世紀紐倫堡(德國北部工業首府)的鎖匠所製作出和雞蛋一樣大小,因此有「紐倫堡蛋」之稱,此表零件自身即含有動力,完全是用手工作成的,隨制隨改進,所以製造出來的每件都是不相同的樣式。
瑞士鍾表

瑞士號稱「鍾錶王國」,它的鍾表業獨霸全球達二個半世紀之久,至今仍坐穩了世界同行的頭把椅。

瑞士的鍾表業起源於以日內瓦為中心的法、瑞邊境侏儒山脈山谷與盆地間的小村與城鎮之中,早在15世紀日內瓦的珠寶匠以及金匠便開始製造鍾表。1601年1月20日,日內瓦當局正式批准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鍾錶行業公會,當時的日內瓦大約只有三百多鍾表技工,年產鍾表約五千隻,到了18世紀中,大批的鍾表匠聚集到日內瓦,他們往往在臨街的底樓開店招攬顧客,在頂樓的安靜處製造和修理鍾表,到了19世紀中,日內瓦不僅成了全瑞士的鍾表製造中心,而且還成為全歐洲同行們的領袖。

日內瓦依靠鍾表興旺發達的經驗,啟發了侏儒山脈深處的農夫、牧民,他們也開始造起了齒輪、彈簧、發條。當地一些青年不惜花費十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去日內瓦等城市學習,再返回家鄉開設自己的手工作坊,他們互相分工合作,立志造出世界上質量最好的零件,裝配出最復雜、精密的鍾表,

瑞士鍾表業真正面臨嚴重挑戰發生在19世紀至20世紀之交,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美國人發明的標准化大規模生產風靡全球似乎只有美式的那種大工廠才能賺到足夠的利潤,並生存下去,但瑞士鍾表小作坊最終還是找到了適應現代工業社會的生存方式,它是通過機芯、表帶、表殼等專業零件公司的統一設計和大批量的生產,從而使鍾表昂貴的價值降到一般消費者能的承受的地步,再加上那些技藝高超的工匠以及風格獨特的小型鍾表廠,把買來的零件自行加工改裝,訂製成特別的零件,這樣瑞士鍾表業就能和那些名表和諧地共存,而一向以大批量生產而來勢洶洶的美國產手錶,因為缺乏各個檔次價位產品的支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市場上變得無影無縱 。

鍾表,也是由中國人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發明的。世界著名的鍾表大師、香港鍾表歷史學家矯大羽說,經過數年的努力和求證,他提出的「中國人開創了鍾表史」這一觀點,已被世界鍾表界認可。
矯大羽說,中國古代有日晷、水鍾、火鍾、銅壺滴漏等,這只能算是古人的計時器。沒有嘀嗒嘀嗒的鍾表聲,都不能稱作鍾表。到了1090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台水運儀象台,每天僅有一秒的誤差。而且,它有擒縱器,正是擒縱器工作時能發出嘀嗒嘀嗒的聲音。這就是鍾表與計時器的區別。國際鍾表界都把擒縱器視為鍾表的心臟。在瑞士,他找到了一本世界鍾表界的權威書刊上寫到:「現代機械鍾表中使用的擒縱器源自中國古代蘇頌的發明。」之後,他又在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的一本書中,找到了他的一段話:「蘇頌把鍾表機械和天文觀察儀器結合以來,在原理上已經完全成功,他比羅伯特·胡克先行了六個世紀,比方和斐�與胡克同被西方認為是天文鍾表的發明人�先行七個半世紀。」由於矯大羽知道擒縱器在鍾表發明中所佔的決定性作用,他在實地考察和查找了大量有關水運儀象台的資料後,翻閱了蘇頌所著的《新儀象法要》一書,並找到了西方權威人士的話作為旁證,大膽斷言是中國人開創了人類鍾表史,並影響了後來西方鍾表的進展。

「中國人是鍾表最早的發明者,有很多資料可以證明這件事,我為做一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作為國際著名的鍾表藝術大師,古董鍾表收藏、鑒賞專家的矯大羽先生,經過自己多年對鍾表的收藏、研究和創新指出:我國北宋宰相蘇頌創制的「水運儀象台」是世界上第一個裝置有擒縱機構的計時系統,並且在世界范圍內首次提出了鍾表是可以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提並論的偉大發明之一,是中國人開創了鍾表史的觀點。

「水運儀象台」是由北宋蘇頌等人在1088年開始製造的,代表了當時天文、計時科學的世界最高水平,其中裝置的擒縱機構計時系統被世界科技界、計時儀器史學界公認為近代機械鍾表的鼻祖。
1990年矯先生首次參觀瑞士巴塞爾鍾表展,看到一本1981年英文版本的百達翡麗鍾表圖錄上載有「水運儀象台」外貌全圖及說明。其中寫到:現在鍾表中所使用的擒縱器是1090年中國的蘇頌發明的,他製造的「水運儀象台」已達到每日誤差僅為1秒的水平。而西方使用擒縱器來計時是在蘇頌之後三個世紀的事。既然作為鍾表和計時器區分的標志——擒縱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那不就等於說是中國人發明了鍾表嗎?1992年4月,在瑞士最具權威的鍾表博物館里,矯先生又一次看到中國水鍾的圖片,這使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判斷。

1996年10 月,世界名表百達翡麗公司博物館舉辦特別展覽時,該公司總裁在其畫冊序言中寫到:「這次展出的珍品代表著『百達翡麗』150年來的心血結晶,而這些成就也要歸功於各種測時機制的發明,它們包括於1090年由中國的宰相蘇頌所製作巨型水鍾里裝置的擒縱器和其他機械鍾表先驅們研究出的成果。」英國著名的科技史學專家李約瑟博士也曾對這一創造予以高度評價:「蘇頌把時鍾機械和天文觀察儀器結合起來,在原理上已經完全成功,他比羅伯特·虎克先行了六個世紀,比方和斐(與虎克被西方認為是天文鍾表的發明人)先行了七個半世紀。」這又一次說明了「水運儀象台」在世界鍾表發展史上的地位,中國人開創了鍾表史已成為國際鍾表界的共識。它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又一巨大貢獻。

1994年5月,矯先生應邀去台灣演講發明「矯氏神奇天儀飛輪」手錶的經過和古董鍾表收藏的經驗,當時演講的題目就是《中國人開創了人類鍾表的歷史》。

⑸ 有哪些讓你感到身臨其境的圖片嗎

有很多圖片在看到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就比如看到了一群學生穿校服的照片就會讓我想到我的高中生活,讓我身臨其境。

⑹ 古代的人們利用流水來計時,通常水鍾有什麼和什麼兩類

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裝滿(受水型)。

中國的水鍾,最先是泄水型,後來泄水型與受水型同時並用或兩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裝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壺逐漸流行,甚至到處使用。

由水面下降顯示時刻的漏壺屬沉漏一類。沉漏的水壓隨水面而降低,流速很難均勻化,以致箭的分度不易准確。約在漢代發明了浮漏:從一個漏壺流出的水,流入一個直柱形容器,箭在其中便逐漸上浮。

只要流注均勻,箭刻便可均勻上升,計時易於精確,為了得到均勻水流,自東漢起就採用復式漏壺:從一個漏壺向第二個漏壺注水,重疊使用二級以至六級,最後的漏壺才把水入放置浮箭的壺。這種方法使添水操作的斷續性得以平滑。

(6)高清水鍾圖片擴展閱讀:

大約在1000多年以前,希臘人製造了較為精巧的水鍾。它的結構是這樣的:貯水壺上部一側有個小孔,多餘的水可以從這個小孔溢出,這樣就能保持固定的水平面,保持恆定的壓力。水從貯水壺下部的小孔流出,注入受水壺。受水壺內有一浮舟。浮舟上裝有「護鍾神」——箭竿。

受水壺中的水達到某一高度時,通過虹吸管使水注入旋轉的平衡輪(它由於自身的重量而轉動),驅使一列齒輪轉動,從而按照晝夜的長短把計時用的鼓狀圓筒帶到新位置。

隨受水壺水面高度的變化,「護鍾神」就在圓筒刻線上指出時辰。這些刻線是不等長的,有些還是斜的,以便指示出冬季里一天的時辰。

水鍾是整個古代世界報時的標准方式,它於公元前6世紀傳入中國。水鍾曾在雅典等城市成為一道常見的景觀,如今在這些城市中已發現公元前35年左右建造的「城鍾」的遺跡。這種鍾的運行由一塊浮標控制,當水從底部的一個小出口慢慢流出時,浮標也一點點地下沉。

浮標大概與一根圓桿相連接。圓桿在下沉時使指示柄隨之移動。通向水井的台階的磨損程度表明,每天都要給蓄水池倒滿水。

⑺ 急求一水鍾製作方法與圖片(簡單一點 小學的)

用針在一次性紙杯底部開一個小細孔,在杯中裝一定量的水,藉助秒錶測量水全部漏完需要多少時間,然後根據情況相應調整水量

例:

師:在一次性塑料杯里裝入70ml的水,在杯底用針戳一個孔,這時水就會從孔中漏出,這個就是滴漏。現在我們也來做一個滴漏實驗,在一次性塑料杯里裝入70ml的水,在杯底用針戳一個孔,觀察杯中的水能漏多少時間,同時還有沒有其他發現。時間怎麼計?生:從杯中的第一滴水漏出開始計時,到最後一滴水漏出為止。學生以四人為一組,開始研究。教師下去觀察個小組的研究情況,詢問各小組誰是計時員,巡視全班的研究情況,隨後深入個別小組,詢問滴漏實驗中的發現。學生說,水滴漏下來的速度是先快後慢,最後杯底的水就漏不下來了。教師繼續深入指導學生,思考這些現象與什麼有關。學生根據自己的研究填寫實驗手冊。組織學生交流:哪個組來說說滴漏需要的時間和實驗中的其他發現?學生1:我們組第一次是2分15秒,第二次是2分10秒,我們還發現水滴漏下來的速度是會變化的,起先很快,後來就慢下來了,最後杯底有一部分水就漏不下來了。學生2:我們組第一次是3分25秒,第二次是4分10秒,我們也發現水滴漏下來的速度是會變化的,我想起先漏下來快是因為杯中的水很多壓力很大,後來杯中的水少了,速度就慢了。(學生嘗試作出解釋)師:大家還認為影響水滴漏下來速度的因素還有哪些?生:我想可能還與杯底小孔的大小有關,如果杯底的小孔很大,水就會很快漏完。生:我們還認為與輩子的放法有關,起先我們組杯子里的水不漏了,我們傾斜了杯子,杯子里的水又漏下來了。師小結:水在滴漏時的速度是先快後慢,這可能與杯中水量的多少有關,水量多水滴的速度就快,水量少水滴的速度就慢。現在,我們有一個任務,設計一個一分鍾滴60滴的滴漏。假如不改變小孔的大小,大家認為放多少水比較合適?學生思考。生:我想大概要放30毫升的水師:你是怎麼想的?生:因為剛才70毫升的水漏的速度很快,而杯底的水還有一些,所以我想大概是30毫升。各小組學生試著實驗。師:布置一個作業,大星期回家做一個一分鍾滴60滴的滴漏。3.對於器材的思考。紙杯好還是塑料杯好;杯底的孔多大合適;杯中放多少水比較合適。根據我自己的課前實驗,用一隻50ml的量筒盛水,杯中放70ml的水比較合適,杯底小孔的大小以注射用的大號針筒比較合適。

⑻ 求這張圖片具體的地理位置是哪裡

「原野」是指老北中國黑龍江省三江平原,黑龍江平原和浩瀚的沙漠地區嫩江。沒有人在這里沒有種植自古荒涼,曾經擊敗遼,宋女真發展存在於此。當滿清末年,大量進入,而虛俄羅斯部隊進入;加上清朝為了鞏固龍的祖先,嚴禁進入中國漢族的東北地區,使邊境千里人跡罕見。直到五十年代中國大規模的開墾,經營農場,使得荒野成為今日的北大倉。沼澤低濕的荒野地區最肥沃的一部分,生長期短,但你可以種植玉米,小麥,大豆,甜菜,高粱等作物,要注意低溫冷害。
20世紀5070年代先後組織了復員軍人,農民,青年知識分子種植大規模創造了大量的國有農場已建成商品糧基地機械化,大高度北大荒已成為北大倉。然而,由於過度開放的養殖,濕地面積減少了80%,大量的珍稀物種棲息地的喪失。林現在有一個。
位置 - 原野,位於東經123°40'至134°40',東經11跨;從北緯40°10'至50°20',北緯10南北,具有佔地5 0.53萬平方公里的總面積。是指黑龍江嫩江流域,黑龍江流域和貧瘠地區廣大三江平原。她優雅的小興安嶺北部地區。西部是松嫩平原。伊勒從嫩江英里以南調用在山上,和松花江雙匯合。東部三江平原地區是著名的。自爆黑龍江,松花江9十倍,烏蘇里溫柔安靜。三水鍾在平原深處達到安靜,東到大海。

⑼ 鍾表的發明人是誰

1,張衡最早發明古代鍾表: 公元1300年以前,人類主要是利用天文現象和流動物質的連續運動來計時。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計時;漏壺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計時。 東漢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北宋元祜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創制水運儀象台,已運用了擒縱機構。
2,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
3,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
4,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5,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
6,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
7,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
8,1695年,英國的湯姆平發明工字輪擒縱機構;
9,1715年,英國的格雷厄姆又發明了靜止式擒縱機構,彌補了後退式擒縱機構的不足,為發展精密機械鍾表打下了基礎;
10,1765年,英國的馬奇發明自由錨式擒縱機構,即現代叉瓦式擒縱機構的前身;
11,1728~1759年,英國的哈里森製造出高精度的標准航海鍾;
12,1775~1780年,英國的阿諾德創造出精密表用擒縱機構。
13,18~19世紀,鍾表製造業已逐步實現工業化生產,並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14,20世紀,隨著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電池驅動鍾、交流電鍾、電機械表、指針式石英電子鍾表、數字式石英電子鍾表相繼問世,鍾表的日差已小於0.5秒,鍾表進入了微電子技術與精密機械相結合的石英化新時期。

⑽ 我們家這個倉鼠是什麼皮膚病啊

細菌性皮膚炎。可能是籠子的不清潔或是因為被同伴咬傷而被細菌感染。如果因為咬傷而被感染,所以不僅僅是皮膚被感染,連皮下組織和肌肉部分都可能被感染,因而發炎腫脹。
寄生蟲性皮膚炎。虱子寄生在皮膚組織內的毛囊中。虱子大多是寄生在脖子到屁股這段區域,並且會不停搔癢,嚴重的可能會造成免疫力下降而導致其他並發症。這種需要將倉鼠帶到醫院利用高倍的顯微鏡來檢查毛囊部位,就可以確認到底有沒有虱子了。可以通過注射與塗抹驅蟲葯來治療,不過可能有副作用,會導致倉鼠食慾下降。最好帶去動物醫院診斷一下。

閱讀全文

與高清水鍾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調整圖片亮度發黃發黑 瀏覽:474
精雕jpg圖片怎麼做浮雕 瀏覽:48
動漫女孩崩潰圖片側臉 瀏覽:434
熊貓圖片卡通簡單版 瀏覽:919
懶羊羊小時候高清可愛圖片 瀏覽:642
可愛美女手機圖片 瀏覽:130
怎麼把圖片放在另一張圖片上 瀏覽:205
word線路圖片如何轉換cad 瀏覽:774
微信雲朵圖片簡單高清 瀏覽:43
小貓怎麼畫的圖片 瀏覽:334
怎麼把圖片剛好放在word表格里 瀏覽:943
龍泉煙價格和圖片 瀏覽:369
怎麼將ppt連同圖片一起轉為word 瀏覽:318
浪板燙發型男圖片 瀏覽:922
狗改不了屎文字加圖片 瀏覽:165
手持卷軸古風動漫男生圖片 瀏覽:900
女生惡作劇蛋糕圖片大全 瀏覽:7
特別浪漫的男生圖片 瀏覽:715
2017霸氣圖片女生 瀏覽:387
短支煙價格表和圖片 瀏覽: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