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一組內容為農村老年人的照片
看看焦波的<<俺爹俺娘>>.我買過這本書,非常好.圖片就不一一例舉了,你可以看看這兩個鏈接:
http://book.qq.com/zt/2005/niang/
http://www.adan.net.cn/
Ⅱ 手裡拿著個金碗的老人的油畫叫什麼名了
是這張圖片吧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4%B4%CA%C0%BC%CD+%D3%CD%BB%AD&z=0
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中的一部分 ,好像後來又被重新改名為《創造人類》
這幅畫畫的是耶和華用手指傳遞給亞當人類最需要的靈氣,也是造人的最後一步。亞當的膚色有回春的意思,讓人感覺到了身體正在產生生機。
您好你說的那幅畫是創世紀基本內容如下
《創世紀》是米開朗基羅的代表壁畫中的重要部分。因為他在佛羅倫薩的盛名,當時的羅馬教皇尤里烏斯二世邀他參加製作教皇陵墓,後又中斷。1508年他被迫接受了西斯廷禮拜堂屋頂壁畫的任務,他當時的心情是悲憤的,不料此壁畫後來成為他生平最大傑作。西斯廷屋頂壁畫面積達500平方米左右,是美術史上最大的壁畫之一。
從1508年至1512年,歷時四年多時間,整個人就完全處於抬頭仰視的狀態,終於完成了西斯廷教堂的天頂畫《創世紀》。1535至1541年,在西斯廷教堂最靠里的牆上,米開朗琪羅為保羅三世繪制了大型壁畫《最後的審判》。在米開朗琪羅的所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那雄偉然而緊密的庄嚴氣象。
米開朗基羅在大廳的中央部分按建築框邊畫了連續9幅大小不一的宗教畫,均取材於《聖經》中有關開天闢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分別名為《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草木》,《神水分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誘惑與逐出樂園》,《挪亞獻祭》,《洪水》,《挪亞醉酒》。這幅巨型壁畫歷時4年多才完成,由於長期仰面艱苦作畫,他頸項僵直,書信都要置頭頂仰視.其中以《創造亞當》最為出色,畫中亞當的形象體態健壯,氣魄宏偉,具有強烈的意志與力量,顯示了藝術家在寫實的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予同時代人深刻的啟示。
西斯廷天頂壁畫以《聖經》中的《創世紀》為主線,共分九景,可分成如下 三組:
第一組 上帝的寂寞 包括:A 上帝分出光明與黑暗;B 上帝創造日月;C 上帝分出水與陸地;
第二組 創造人類 包括:A 創造亞當;B 創造夏娃;C 逐出樂園;亞當和夏娃在蛇的引誘下偷吃禁果和被逐出伊甸園。
第三組 洪水 包括:A 洪水;B 諾亞獻祭;C 諾亞醉酒。實際描繪是人類在遭遇水災時的各種表現。
四周再繞以較大的男女先知像和基督祖先的故事。
Ⅲ 羅中立畫這幅《父親》油畫,是在哪裡創作的這幅畫體現了我國生活怎樣
《父親》是羅中立在四川美院時的代表作,曾經獲得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他用寫實主義手法畫中國的一位普通的,貧困的,苦澀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老年農民形象,老人枯黑,乾瘦的臉上布滿了象溝壑,又如車轍似的皺紋,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帶著懇切的目光,象是在緬懷過去,又象是在期待未來,使我們感到這是一個飽經滄桑,卻又永遠對生活充滿希望、期待,有著樂觀精神和堅韌的奮鬥力的普通老農民,在他身上匯集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的百折不屈的創造力,這種強烈的視覺效果在觀者的心中產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偉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羅中立毫不遮掩的把農民的「丑」真實的表現出來,才使得「父親」的形象更加真實可信、有血有肉。
Ⅳ 一個老人拿著碗的美術作品叫什麼 名字
作者:羅中立
中央電視台播出的《一路走來的父親》,揭秘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羅中立創作《父親》的故事——二十年前一幅名為《父親》的油畫感動了整個中國,今天再看這幅畫的背後,原來還經歷許多不為人知的坎坷——與其說羅中立創作了《父親》,還不如說是那個年代選擇了父親。
含辛茹苦的父親一路走來,他那張布滿皺紋的臉見證了中華民族滄桑的歷史,他養育了羅中立,養育了那個時代的每一個人。今天,當我們再次面對曾經打動過無數人的《父親》時,仍能領略一種逼人的燒灼感。「農民是這個國家最大的主體,他們的命運實際上是這個民族和這個國家的命運。」羅中立說。《父親》原型是大巴山一老農民羅中立出生於重慶市一個工人家庭,他承襲了父親在美術方面的愛好。196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四川美術學院附中。在附中二年級時,他來到離家200多公里遠的四川達縣。羅中立說:「我們學校那個時候因為整個教學的方針就是為政治服務,為要生活,深入火熱的工農兵群眾當中去教學,學校在大巴山新村小學。」他至今還清楚的記得,三十多年前的那個夜晚,熱情的村民里三層、外三層,將羅中立等來自大城市的學生們圍在新村小學的空場里,村長喊著學生的名字,喊到一個就被一戶村民領走。
羅中立那天被一個叫鄧開選的老人領到了他家的土屋裡,羅中立覺得那天的蛙鳴特別響,星星特別亮。後來和鄧大爺一家的關系也處得非常好。那時沒有電視等任何消遣方式,一到天黑,羅中立的課上完了,會也開完了,回去就是上床睡覺,睡前就跟老頭聊天,老頭一邊聊他的一些過去,一邊抽煙。那個老頭習慣抽長的旱煙,羅中立坐在這頭給他點煙,「他在那頭吸煙,那個煙味讓我到現在都聞不了煙味。我一直不吸煙,但是那個時候都非常喜歡,都聞慣了。」羅中立說。在一個十分陌生的環境里,羅中立很快與自己的房東大爺搞好了關系,夜裡就和老人睡在一個床上,鄧開選老人也就是後來油畫《父親》的創作原型。再到大巴山離《父親》越來越近擅長用毛筆畫連環畫的羅中立確實有著同學羨慕的技術。
1968年於四川美術學院附中畢業後,羅中立又選擇去達縣,在達州鋼鐵廠當了一名鉗工,後成為廠里專門畫批判專欄的宣傳幹事,畫過不少連環畫,還為廠子里的宣傳欄畫過主席像。羅中立說:「那是一些很大的牆面的主席像,《毛主席去安源》啊,還有一些大的頭像。」1977年9月,國家恢復高考。羅中立報考了四川美術學院。羅中立說:「我是一心想著考國畫的心思過來的,但那一年剛好不考國畫,沒有國畫招生,只有油畫、版畫、雕塑,我想以前畫那個粉畫,跟油畫差不多,我就選了油畫,反正四年下來,我還是干我的國畫。」他只能躲在宿舍里畫連環畫,四年下來畫了300多幅。難道羅中立真的就要在連環畫中找到成就感嗎,他離自己第一幅《父親》有多遠?這時,又一個機會出現了。
到了二年級的時候,學校開始研究生考試,羅中立就報考了國畫研究生。專業考試排名第一,但他卻沒有考上,原因是他的古典文學不及格。國畫系教授還說,幸好羅中立的古典文學不及格,不然就不會有後來的《父親》了。沒有考取研究生的羅中立只好回來繼續畫油畫。這時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的消息傳來,羅中立決定為自己的油畫生涯作最後一搏,他又一次到大巴山尋找創作靈感,這時的他離《父親》這件作品又近了。三到大巴山終於畫出《我的父親》在四川美術學院第二年,快到農歷大年三十時,羅中立在路邊公共廁所看到一個收糞的農民,這個場面觸動了羅中立。「看到他的時候天已經黑了,而且外面的天氣陰雨綿綿,非常濕、非常冷,當時我看他還是很麻木的,完全不知道已經是大年三十這樣一個感覺,所以當時一下子很震動,然後回去馬上畫了很多關於收糞農民這樣一個場面。」他認為是又臟又臭的農民支撐著國家,農民才是支撐國家和民族的真正脊樑。
當時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的通知下來了。羅中立准備用《收糞的老人》創作一幅作品,他對朋友說要畫一張大的大頭像,原話是「像毛主席像一樣大的畫」。說完後就大跳,又跳又舞很興奮。正式創作以前,羅中立又回了一次大巴山,他把鄧開選老人所有的照片能找的都找了出來,能畫的都畫了出來,然後把這些綜合出來構成一個老年農民的形象。期間差不多半年時間里,一稿一稿地變化著。等他從大巴山回到學校,畫的題目也從《收糞的農民》變成了《我的父親》。1980年夏天的四川美院,同學們都在為即將召開的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作準備,學院也非常支持,改變了以前過點熄燈的做法,宿舍的燈整夜不熄。加支圓珠筆表明是新社會的父親當時有人看了《我的父親》說,你這個是舊社會新社會,你這么搞也看不出來。於是提議加一支圓珠筆,這個圓珠筆放在耳朵上頭。只有解放以後才有圓珠筆,舊社會解放前是沒有圓珠筆。羅中立說:「加一個圓珠筆的話,就表示他是一個新社會有文化的一個農民,就不像現在苦巴巴看到一個舊社會的老頭。我很快把這個圓珠筆畫上去。
為了縮小這個圓珠筆視覺上的強度,所以我把透視畫得特別大,基本上是正面透視的一支用竹桿套的那種帶圓芯的筆,那個時代很常用的一個圓珠筆的形象。」 羅中立加上的這支圓珠筆如果不仔細看的話幾乎不容易發現,可是就是這小小的一筆改動就決定了父親這一具有歷史性的作品和羅中立的未來命運。農民形象的草圖幾經變化變成了一幅巨形圖像,這件作品在最後時間終於通過了當時的四川省美協的審查,同意參加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取掉兩個字引發對《父親》的爭論作品送到了北京,羅中立的心提到了更高。「各方面的一些壓力,一些估計,對它都覺得挺懸。」羅中立說。1980年12月,參展作品全部到達北京中國美術館。《我的父親》一亮相就吸引了所有評委的目光。
這是中國油畫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幅巨幅頭像。看著眼前滿是皺紋蒼老的面孔,幾乎所有的評委都被深深的的打動了。據說,這一天評委們在畫像前站了很久,細細品味著畫像的每一個細節。就在這時,評委吳冠中認為,作品表現的人物完全是我們上一代的父親形象的一個概括,用「我的」太小了,應該把「我的」拿掉,就留「父親」,就代表父親那一代。盡管吳冠中的建議只是去掉了兩個字,但這恰恰引發了新的爭論,新中國成立以後,勞動者被定義為國家的主人,在幾乎所有文藝作品中,他們都被描繪成積極、樂觀、高大的正面形象,臉上更是洋溢著當家做主人的幸福微笑,像《父親》這樣一個忍辱負重甚至是苦命的形象,能代表新中國的農民嗎?觀眾來投票《父親》一舉奪金獎1980年12月20日,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終於在中國美術館拉開了序幕,參展作品543件。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羅中立的《父親》再次成為觀眾矚目的對象。由於評委們一開始就對參展作品存在不同的意見,所以如何給出每一件作品的公正評價也就成了難題。最後評委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把評判權交給觀眾,讓他們來給作品打分投票。如此重要的全國性展覽讓觀眾來打分還是第一次,觀眾們會選擇哪一幅畫呢?當青年美展在北京廣受關注的時候,羅中立正在達縣陪伴著即將臨產的妻子。
一天早晨,廣播里突然傳來了令他難以置信的消息:羅中立的《父親》獲得當時標志中國美術界的最高榮譽——金獎。熱情的觀眾給他的作品投了800多票,比第二名作品高出了700多票。一時間,關於《父親》的美譽之詞不脛而走。但是,更讓他驚訝的還在後面,獲獎之後,一場圍繞《父親》的更大爭論正在悄悄醞釀,而且批評的矛頭竟然又一次不可思議的指向了父親耳朵上的圓珠筆。很多人認為圓珠筆多餘,也有的認為這支圓珠筆加得好。1981年的6月,關於圓珠筆的爭議仍然沒有結論。
這一年,羅中立作為參加青年美展的優秀藝術家受邀赴北京參加藝術研討會。這是羅中立第一次以藝術家的身份有機會向專家和老師們解釋自己的創作思路。在研討會上,羅中立終於獲得了專家們的一致認可。
Ⅳ 父親的作品賞析
《父親》一畫是在美國畫家克洛斯巨型肖像畫的啟發下,採用照相寫實主義手法畫中國的一位普通的,貧困的,苦澀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老年農民形象,老人枯黑,乾瘦的臉上布滿了象溝壑,又如車轍似的皺紋,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帶著懇切的目光,象是在緬懷過去,又象是在期待未來,讓我們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視」。乾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許久,僅剩一顆門牙的嘴裡不知飽嘗過多少的酸、甜、苦、辣,猶如耙犁一般的破傷的大手捧著一個破了又被重新鋦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細小毛孔里滲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口胡須,還有那象徵著悲劇色彩的苦命痣,都無不打上了他艱苦勞動,生活悲慘的烙印,站在這幅巨大的肖像畫面前,使人們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煙葉味,感到他的肌膚在抖動,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們思考,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激起廣大觀眾的共鳴面對《父親》,使我們感到這是一個飽經滄桑,卻又永遠對生活充滿希望、期待,有著樂觀精神和堅韌的奮鬥力的普通老農民,在他身上匯集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的百折不屈的創造力,這種強烈的視覺效果在觀眾的心中產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偉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羅中立毫不遮掩的把農民的「丑」真實的表現出來,才使得「父親」的形象更加真實可信、有血有肉。
《父親》不論是在題材內容上,還是在形式語言上,都有革新的意義,定是在特定的社會條件、政治氣候下的產物,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社會處於變革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體意識開始覺醒,藝術的表現意識深化,這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客觀的環境。反映在藝術創作上,藝術家開始對周圍身邊的瑣事及普通人民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改變了以革命領袖為主要描繪對象的創作方法,《父親》就是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氛圍下應運而生的,構圖飽滿,色彩深沉富有內涵,容貌描繪得極為細膩、感情復雜、含蓄、主體形象沒有被細節的刻畫所影響,反而更加突出,這不僅是形式的創新,而且是主題思想的突破,顯示出了畫者的魄力與勇氣,《父親》開辟了刻畫普通農民的復雜性格和表現內心思想的新領域,給80年代的藝術界以巨大的震動,使人們開始思考過去、當下、未來,有人說《父親》的形象不是某一個農民的父親,而是中國經歷十年浩劫的八億農民的父親,也是當代中國農民的形象,這個形象所體現的力量,是支撐我們整個民族,整個國家從過去走向未來的偉大力量,這個形象有很大的概括性,又有巨大的包容性,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父親》一畫也反映了他構思中矛盾,他想要歌頌,贊美中國勞動人民的美德,卻又對農民身上附著的封建意識感到可悲,所以畫面上的農民臉上又籠罩著一絲愁雲,所以說《父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特徵,它不僅具有美學價值,還具有社會學價值的倫理學價值。《父親》更象一座紀念碑,屹立在那個年代的人們的心中。
看到這幅油畫,讓每位讀者的印像中充滿了這位純朴的農人,不禁讓我感懷,這也許是作者對父親及終年耕作土地的默默感恩。
鮮明的影象總是能一下射入腦海,於是撞擊到心靈的某個部位,久久不能釋懷。第一次看到羅中立的油畫作品《父親》,中國農民的形象就開始在我心中定位。面朝著的黃土,背朝著的天,混著泥土的汗水,深邃不見的眼,這就是作者要表達的農民一生的縮影。
自油畫作品《父親》出世至今,對它的好評從未間斷,人們對畫中的各部分索取得淋漓盡致,讓農民的兒女能湧出淚來,讓人們浮躁的內心肅然起敬,這是屬於農民個人的魅力,更是這幅油畫給我們帶來的一種無形的力量,是「不問收種,只問耕耘」的特殊情感,是這一生貢獻給土地的有力證明!
顯然,我們能從畫和題目中知道畫中人的兩個身份:農民和父親。他是一位農民父親。父親為了兒女的奔波是一種無私的奉獻,農民父親為了兒女的耕作是一種血淚的勞苦。我注視畫中的這位農民父親,日光強烈照射下的臉都能反射出光來,我愈發覺得這張臉像一張明鏡,照映著我們的心,明鏡中仍有深深的裂痕,那是春下秋冬的風雨無阻,那是冷暖不知的歲月旅途。
是的,這是父親,農民父親!指甲里還存有腳下的泥土,眉梢上還掛有灰色的汗珠,碗中有水已經發黃卻泛起金光,笑得不知所措甚至有些麻木,就這樣,感動得我們一塌糊塗。
這樣一幅優秀的油畫作品,將作者的才華無疑地展示出來,在中國的油畫史上默默築起一座里程碑。作者拋給我們一張父親的臉,寫實的手法與細膩的刻畫竟然讓讀者看懂了神與神的相通。豐子愷說:「藝術鑒賞時最先由感覺,其次動感情」。我覺得,還有最後出感悟。這幅偉大的作品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已經不僅僅是父親的形象,不僅僅是農民父親,而是這片土地的兒子,祖輩曾經灑滿血汗的這片土地,是否會有後來人依然繼承這樣的「父親」,隨著時代浪潮的湧入,是否還有人安心於去做這樣的「父親」,我想,這是我們當今應該引起的對二十年前這幅《父親》的思考。作者深諳農民的困苦,懂得農民的歡樂,更理解農民的需求。《父親》能夠激起我們對於人民由衷的熱愛、贊美和強烈的責任感,激起我們發自內心的感情波瀾,而不只是一聲悲天憫人的長嘆。藝術融鑄入人們的思想感情之中,深刻地表現出中國農民的力量和希望。命運給予他為土地的興衰而抗爭的責任,命運同時也給予他為家庭的成敗而打拚的勤奮,命運給予父親善良的心,純朴的情,與世無爭的信念,在陽光下曬得那麼自然黝黑的皮膚。即使這一生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也從未有一聲嗟怨,只要看到那秋日陽光下大片大片的金黃,微笑就一年一度地湧上心田。
作者這樣鮮明的藝術語言堪稱驚世之筆,心底波瀾暗涌,聆聽內心的震撼,是作者筆下「父親」的呼應,不用更多的語言便能隨時嗅到濃重的鄉土味道。羅丹說:「像在藝術領域的其它部門一樣,誠摯是唯一的法則」。誠摯的作者創造了誠摯的父親,賦予作品強大的生命力,不禁讓人感嘆藝術價值可以如此之高,如此之深刻。當我們凝視一個陽光下的慈父時,它的意義已不僅限於農民的力量所在,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它已經涉及了人類靈魂的象徵。
也許《父親》那破了又鋦起來的粗瓷碗,早已放進歷史博物館,今天面對《父親》,我們仍能領受一種逼人的燒灼感。那張被疲勞所摧殘,被太陽所炎曬而布滿皺紋的臉,將是我們無法忘卻的臉,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親,也是中華民族滄桑歷史的見證。《父親》點燃我們心中沉積已久的熱情,無論是作者的創造,還是讀者欣賞,都是賦予藝術的偉大使命!
Ⅵ 羅中立的油畫《父親》的鑒賞
羅中立以濃厚的油彩,精微而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摯、純朴憨厚的父親畫面,雖沒有華麗色彩,也沒有宏大場景,但依然刻畫得嚴謹朴實、細膩豐澤,被業內評價為「以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飽含深情地刻畫出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
畫面具有一種悲劇性的震撼力,採用照相寫實主義手法畫中國的一位普通的,貧困的,苦澀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老年農民形象,老人枯黑,乾瘦的臉上布滿了象溝壑,又如車轍似的皺紋,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帶著懇切的目光,象是在緬懷過去,又象是在期待未來,讓我們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視」。
乾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許久,僅剩一顆門牙的嘴裡不知飽嘗過多少的酸、甜、苦、辣,猶如耙犁一般的破傷的大手捧著一個破了又被重新鋦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細小毛孔里滲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的胡須,還有那象徵著悲劇色彩的苦命痣,都無不打上了他艱苦勞動,生活悲慘的的烙印。
《父親》是當代畫家羅中立於1980年創作完成的大幅畫布油畫。現收藏於中國美術館。
該畫用濃厚的油彩,精微而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摯、純朴憨厚的普通農民形象。即使沒有斑斕奪目的華麗色彩,也沒有激越盪漾的宏大場景,但作者依然刻畫得嚴謹朴實,細而不膩,豐滿潤澤。背景運用土地原色呈現出的金黃,來加強畫面的空間感,體現了人物形象外在質朴美和內在的高尚美。
《父親》屬於大尺幅超寫實肖像油畫,這是一幅「很大很大」的普通農民肖像畫。
畫中人物頭裹白布、手端舊碗且在陽光照射下滿臉黝黑,其臉上有,似歲月的刀刻出、又似五線譜譜寫的皺紋,眉弓上有,如早晨葉片上的露水,大粒而欲滴的汗珠,還有凸出的眉弓與凹陷的眼睛,高挺的鼻樑、寬厚的鼻翼以及鼻樑右側粗黑大顆的苦命痣,僅剩一顆門牙、半張的嘴、乾裂的唇和手中端著的這碗渾水,形成呼應,似乎這老人剛經過一陣辛苦的勞作,口乾舌燥,正想端著水喝,突然來了一個熟悉或陌生的人,老人眼光注視著這人的情景。
《父親》是1980年羅中立根據在大巴山生活的體驗,以及與農民結下的深情,創作的作品。
20世紀70—80年代,社會處於變革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體意識開始覺醒,藝術的表現意識深化,這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客觀的環境。反映在藝術創作上,藝術家開始對周圍身邊的瑣事及普通人民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改變了以革命領袖為主要描繪對象的創作方法,《父親》就是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氛圍下應運而生的。
《父親》中的藝術形象來源於一位名叫鄧開選的普通農民。20世紀70年代農民進城主要是淘糞,把糞作肥料。為了這個肥料,生產隊、公社之間經常發生爭斗,就是為了這個肥料,畫家附近的廁所里都有農民住在裡面,那時候城裡面每一個廁所都有農民住在裡面。
農民過年的時候也守在那個地方,所以農民的那個神態和姿勢,引起作者很大的震動,之後,他就畫了守糞的農民,又畫了一個當巴山老赤衛隊員的農民,最後才有了現在這幅作品,開始畫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後改成《我的父親》,最後去掉了「我的」二字更名為《父親》。
《父親》被視為傷痕畫派的一個重要代表,是一幅典型的鄉土寫實主義作品,表現了畫家羅中立的鄉土主義情懷,是羅中立本人對本土文化和藝術的堅守與挑戰,也是為落後的農村及農民代言,讓人們關注農民,關注那朴質的美與勤勞的品格。
作者深諳農民的困苦,懂得農民的歡樂,更理解農民的需求。《父親》能夠激起人們對於普通農民由衷的熱愛、贊美和強烈的責任感,激起人們發自內心的感情波瀾,而不只是一聲悲天憫人的長嘆。藝術融鑄入人們的思想感情之中,深刻地表現出中國農民的力量和希望。
命運給予他為土地的興衰而抗爭的責任,命運同時也給予他為家庭的成敗而打拚的勤奮,命運給予父親善良的心,純朴的情,與世無爭的信念,在陽光下曬得那麼自然黝黑的皮膚。即使這一生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也從未有一聲嗟怨,只要看到那秋日陽光下大片大片的金黃,微笑就一年一度地湧上心田。當人們凝視一個陽光下的慈父時,它的意義已不僅限於農民的力量所在,人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它已經涉及了人類靈魂的象徵。
Ⅶ 什麼樣的油畫作品具有「朴樹」的畫風特色
樸素,純朴、質朴、朴實、平淡的意思。
油畫是造型與色彩的藝術,色彩是油畫引人入勝的一大優勢和亮點。很多經典的油畫作品都以炫麗華美的色彩取勝。
然而,也有不少的優秀油畫作品不事色彩渲染,沒有艷麗的色彩,沒有宏闊的背景,沒有華美的服飾,卻透著濃濃的返璞歸真的樸素氣息。
羅中立的《父親》創作於1979至1980年。畫家以真實細膩的筆觸刻畫了一個農村老人的典型形象。從老人炯炯有神而又堅毅的目光中,從老人布滿皺紋的臉上,從老人頭裹的毛巾,從老人耳朵上夾著的一支鉛筆,人們看到了中國農民的勤勞吃苦善良忠厚的朴實品格和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父親》成為當時億萬中國農民的一個縮影。
Ⅷ 似乎是美國一幅油畫很出名的 兩個農夫拿著草叉一男一女的畫叫什麼
【畫作名稱】《收割者的報酬》又譯:《收獲者領工資》
【創作者】萊昂·奧古斯丁·萊爾米特(雷歐·來爾米特)
【創作年代】1882年
【類別】畫布油畫
【風格】現實主義
【題材】生活場景
【規格】215cm×275cm
【材質】布 油彩
【現存藏處】巴黎 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
畫家以現實主義的目光、對生活現實進行敏銳觀察,捕捉到了這一富於特色的場景,栩栩如生地刻劃出幾個典型的農民形象。辛苦一天的農民,在等待勞動的報酬。顯然,勞動是沉重的,報酬是微薄的,左側的老者已因生活的重壓變得表情麻木,中間哺乳的婦女正在接受那不合理的報酬。以寫實的手法,以藝術手段鞭撻無情的社會現實。
畫家簡介
萊昂·奧古斯丁·萊爾米特是19世紀現實主義自然派畫家的領軍人物,他出生在法國皮卡第大區的埃納省,並在那裡生活了20年。他眷戀著那裡的農村生活,所以一生都是以農村為題材作畫,並有幸成為這一傑出藝術流派的最後一位畫家。
自然派畫家在工人、農民、礦工生活中發現挖掘創作主題,選擇平民生活場景進行繪畫創作。他們不同於現實主義畫家,在創作中不涉及任何說教意圖。他們的用筆和色調承於印象派的明亮手法,筆觸更加流暢。
Ⅸ 陝西女孩為兩千多位農村空巢老人拍出最美照,這位女孩這么做有什麼意義
陝西女孩為兩千多位農村空巢老人拍出最美照,這位女孩的做法感人至深,溫情暖心。這位女孩姓楊,她和公益團隊已經在四年時間里拍攝了兩千多張的空巢老人的照片。楊女士很清楚,在陝西的大山裡,這些空巢老人沒有智能手機,也很少會有機會能夠去照相,即便他們去世也可能在家裡找不到一個像樣的照片做遺像去祭奠,所以楊女士才萌生了為大山裡的爺爺奶奶拍美照的想法。
希望大家都能夠多多關注一下這樣的空巢老人吧,也希望兒女們能夠多多關心一下自己在老家的父母,不要總說沒時間,否則到最後老人連一張遺照都沒有,這是多麼痛的一種感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