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釋迦牟尼唐卡高清圖片線描畫

釋迦牟尼唐卡高清圖片線描畫

發布時間:2022-09-28 07:38:12

Ⅰ 大家誰知道唐卡

唐卡是藏語音譯,意為卷軸佛像。
阿賽·旦珍才讓在《漫談唐卡藝術》一文中介紹,唐卡分兩大類——果唐和智唐。
(一)、果唐意為絲綢唐卡。此類唐卡略分為四:1、絲綢手工刺綉而成的唐卡;2、絲綢織唐卡,通過木製機具和機械以絲綢為材料織成的絲織唐卡;3、貼花唐卡,用各種色布剪接成形貼在畫布上有的還嵌飾珍寶而成的唐卡;4、版印唐卡,木版、銅版、鐵版印在絲綢上稱果唐版印唐卡。
(二)、智唐,意為繪制唐卡。這類唐卡亦分為四:1、用黃金為主繪制佛身或背景的稱金唐;2、用朱紅赭石等顏料為主色繪成的叫朱紅唐;3、以黑色為主調畫的稱黑唐;4、用木版、銅版、鐵版印製在布上的稱智唐版印唐卡。
果唐印製在絲綢上,智唐印製在布上,這是兩大類印製的區別。
此外,還有不能隨便掛出示人的屬果唐中的果固,按牆壁大小繪制在牆上的屬智唐中的堅唐。

二、唐卡的藝術力和生命力

唐卡是藏傳佛教文化的瑰寶,它的藝術魁力震撼著人類,除了它獨具的藝術天賦而外,藏傳佛教中的各大宗派的祖師都賦予唐卡活生生的生命,並親自製作,同傳法一樣,非常神聖地把唐卡及其繪畫藝術代代相傳,世世承襲。接受承傳的人,很少有人把唐卡視為是藝術品,而是承傳人都把唐卡視為是有生命力的佛、是師尊、是三寶,是活生生的上師本尊!
這便是多少年來,唐卡被人們視為珍寶的根本原因。

三、近慈至寶——唐卡

近慈寺屬內地第—藏傳黃教寺院,它的唐卡首先追溯到佛教徒稱為第二法王的改革大師宗喀巴!大師在西藏學法期間,他的母親非常想念他,從遙遠的青海家中(今之塔爾寺)寄了一束白發給兒子。要宗喀巴回家看看年邁的母親。宗喀巴大師亦非常愛他的母親,雙手捧著母親的白發,感慨萬端!很想立即就飛到母親的身邊,可是哪有那麼多的時間去走千山萬水,為了更多的母親離苦得樂,不得不壓制住思母之情,為了安慰母親,大師用自己的鮮血摻和其它顏色,繪制了一幅自己肖像的唐卡,託人捎給母親!
後來,宗喀巴終究成為黃教祖師。
宗喀巴大師繼承了公元十一世紀古印度阿底峽尊者從印度至西藏宏傳的大法,其中包括繪畫唐卡的全部藝術及操作過程。因為阿底峽尊者(982—1054)曾任印度那爛陀寺、超岩寺住持,精通五明(繪畫屬五明之一)在西藏聶唐寺還一直保存有尊者的兩幅珍貴唐卡:一幅為自己畫像、另一幅為大威德金剛像。
宗大師建立黃教,可以說完全繼承阿底峽尊者的法流。既繼承其教法,又重比丘戒;既大力宏揚顯教五部法相:<現證庄嚴論)……又宏揚密乘三部、五部、二十餘部之修法,熔釋迦牟尼之時教為一爐,故世人稱曰:「第二法王」!
由宗喀巴大師代代相傳,傳至28代康薩仁波卿,康薩大喇嘛又傳與能海上師。故能海上師之教,就是從釋迦世尊以來一脈相承之教,法流極為清凈。是佛之般若正見,為修行之正路、經驗、要訣!
繼承康薩老喇嘛之法流當然亦繼承了唐卡。包括康老的唐卡以及唐卡的繪畫。為了修行的需要,能海上師常常親自畫唐卡。
近慈寺的唐卡是從釋迦世尊以來一脈相承,代代相傳下來其畫傳唐卡,都是活生生的上師三寶。成就過歷代祖師,都被近慈僧眾奉為聖物,是近慈寺之至寶。

四、能海上師怎樣傳授唐卡

1、傳金剛院老上座師
金剛院是近慈寺最高的堂口。入金剛院的上座師,受比丘戒後,必須在學戒堂有5年的學戒過程;5年學戒圓滿及格之後,方可升加行堂,實修實證,這個過程必須10年,即10年不離依止。10年加行後,有了長足進展的,方可升金剛院為上座師。上座師可住小房,可住茅蓬,可收徒弟。可任班首執事。上座師們終日學修可緊啦。上師還是教他們自畫本尊唐卡進行學修。上師說,畫的過程就是修的過程,這樣更易起「觀」。金剛院上座師中畫唐卡最為出眾的,當推正臨上座。他雖然是法傳弟子中的上首弟子,畫唐卡卻非常認真。他是東北人,即使是冬天,日日堅持畫唐卡。他是修黃身文殊的,所以他畫的文殊不知其數。此外他畫了毗沙門等。除正臨上座外。融空上座師亦畫得不錯。

2、傳沙彌堂沙彌

沙彌堂這個堂口,中國大叢林中,只有近慈寺一家。1942年新建獨院,佔地48畝。系繼承上師法印之法師搖籃。第一任堂主師為興法上座,他乃德高望重之高僧,近期100多歲圓寂。二任為清定上師、系大家熟悉的得道高僧。三任為先學都監師。亦系三學圓融之聖者。其管堂師亦嚴格挑選。管堂師如今日佛學院之教師,堂主師如佛學院之院長。筆者當時為沙彌之丙班沙彌,除學沙彌戒、儀軌、藏文、古典文學外,學習畫唐卡亦是我最喜歡的一門功課。
沙彌畫唐卡人才輩出,畫得很好的當數甲班沙彌果全、昌樂、永澤、朗成等。崇熙也在甲班,既畫得好又有一副將軍長相,能海上師鼓勵他好好學習,要像當年尉遲公之子侄窺基大師那樣對佛教有所建樹。兩班沙彌照敏亦畫得很好。
畫得特別好的當推乙班沙彌空明。他繫上海人,抗日戰爭期間由父隨難民潮入川者。他被派作正臨上座師作徒,常觀師畫唐卡,慧根深厚,一見便會。耳聞目睹,漸漸登堂入室。丙班聖儀、佛貞等均追其後。
3、羅桑喇嘛功不可沒
羅桑殿達藏傳佛教格魯派大喇嘛,高鼻阜、雙瞳孔、大耳、眼睛炯炯有神。蒙古共和國人,系章嘉國師、大活佛之經師、總管家。由能海上師向章嘉活佛禮請、章嘉活佛割愛延聘至近慈寺傳授《毗盧儀軌》的。
羅桑老喇嘛精通五明,系大成就者,傳授毗盧儀軌之餘主動教授沙彌畫唐卡,寫藏文篆體字。常常不經意地走到沙彌窗下,命沙彌畫唐卡,畫得不滿意便手把手教,無論畫得滿意不滿意,均要賜與銀元以資鼓勵。不過畫得好的得獎很多,畫得不好的獎勵少。當時沙彌受老喇嘛鼓勵甚多,都專心畫唐卡。解放後筆者就長期受到老喇嘛的鼓勵。老喇嘛病中,能海上師親自飛回成都視疾。喇嘛圓寂前後,瑞相多生,上海、重慶、五台山等雖未通知,卻因獲夢兆同時到達近慈寺赴喇嘛荼毗大會。喇嘛火化,午後點火至明日上午,火呈五彩,大火不滅,獲舍利、五彩骨花無數。

五、近慈唐卡重放異彩

文革浩劫,使我們無法見到供奉在近慈寺方丈「諸佛海會」裡面的康薩喇嘛繪制以及他的上師的上師傳下來的付與能海上師的珍貴的唐卡;看不見藏經樓上「諸佛海會」。供奉著能海上師兩次入藏求法所得的珍貴唐卡!再也看不見大威德殿上的十六尊者、宗喀巴大師殿的八大論師珍貴唐卡。這些唐卡,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都是無價之寶!所幸的是能海上師座下的受法弟子、包括唐卡的法傳弟子,前沙彌堂的老沙彌們正在為近慈寺法流之學法者精工繪制唐卡。這中間的代表人物當推空明!藏名:降巴董理,現名徐濟生。自拔亂反正,黨的宗教政策落實以來,徐濟生從崗位上退休入川,為近慈寺之替補寺院石經寺、昭覺寺、能海上師傳過戒的廣漢龍居寺畫了大量唐卡,為世人矚目。在他的門下,美院畢業生、青年居士俯首學藝。徐濟生修學嚴謹,每日念誦不斷。門下,不僅有畫唐卡的學生,亦有前來聽開示的大學生。其住所為聖儀法師(丙班沙彌)之精舍,五台、石經寺僧侶、居士過成都多入住是處。
「目前,畫唐卡的人很多,如理如法,畫得像降巴董理這樣精微細致的唐卡,即使在藏地亦不多見!」這是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藏傳佛學教研究室主任蓮波活佛的評語。
徐濟生的唐卡在能海上師的法流弟子中奉為至寶,請畫者絡繹不絕。年年有人出巨資在香港影印為日歷贈人者、印製單頁贈人者,輾轉宏揚,能得一幅近慈寺至寶唐卡供奉,成為當今學佛的最大希望!

摘自《台州佛教》2001年6月

http://www.kangzheng.com/longyuan/wz35/wz35/wz30.htm

Ⅱ 什麼是黑金唐卡

以黑色為基底,用純金色勾勒,點綴少量色彩或象徵性的暈染出人物和景物的主要結構及明暗,意趣神秘而深沉,這就是藏傳佛教藝術中與彩繪唐卡一脈相承,而又自成一體的繪畫形式--黑唐卡,藏語稱"那唐"。

在藏傳佛教藝術中,對壁畫、唐卡中主尊神佛身色的描繪必須依據《佛像造像量度經》等"三經一疏"經典的規定,以表不同的宗教象徵內涵。如釋迦牟尼的身色為肉紅色、阿閃佛為暗青色、寶生佛為金色、大悲觀音為白色等。而黑唐卡的著色方法堪稱畫壇一絕,在遵從造像量度經的原則下,創造出了以線為主,點染華彩部分的繪制技法,意到而筆止。這種手法更強化突出了藏傳佛教中神靈造型的威猛、強悍、庄嚴和神秘。如黑唐卡中的火焰著色法,僅在火苗末稍處稍加暈染,烈焰舞動之神韻便躍然畫上,遠勝於通體著紅的敷色方法。同時,這種惜色如金,畫面保留很多黑底的表現手法,與中國山水畫中以白計墨、以虛代實的表現手法如出一轍,更強化了黑唐卡深沉、空靈、玄秘的宗教意蘊。

黑唐卡最善於表現的是藏傳佛教密宗神靈動態誇張、表情激憤,神態威猛的忿怒身。他們 多是由佛、菩薩變化而來保護佛教不受外敵侵犯,或是針對妨礙修法被稱為"無明"的不正之見和邪魔惡念的威懾和警示。這些神靈的形象具有原始粗朴、威猛雄強、神秘深沉等諸多特點,從而能以強大的威懾力達到弘傳教義、護持佛法、維系神權之目的。因此,黑唐卡成為藏傳佛教藝術中偶像崇拜必不可少的庄嚴法器。

Ⅲ 插畫家唐卡畫畫用哪些工具

唐卡(Thangk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它是刺綉或繪畫在布、綢或紙上的彩色卷軸畫,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個畫種。

唐卡內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態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歷史和民族風情的畫面。西藏唐卡構圖嚴謹,均衡,豐滿,多變,畫法主要有工筆重彩與白描為主。

唐卡品種多種多樣,除彩繪唐卡與印刷唐卡外,還有刺綉、織錦(堆綉)、緙絲、貼花及珍珠唐卡等。刺綉唐卡是用各色絲線綉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樓閣等均可刺綉。織錦唐卡是以緞紋為地,用數色之絲為緯,間錯提花而織造,粘貼在織物上,故又稱「堆綉」。貼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緞,剪裁成各種人物和圖形,粘貼在織物上。緙絲唐卡是用「通經斷緯」的方法,用各色緯線僅於強烈的裝飾性。有的還在五彩繽紛的花紋上,把珠玉寶石用金絲綴於其間,珠聯璧合,金彩輝映,格外地顯得燦爛奪目。緙絲是我國特有的將繪畫移植於絲織品上的特種工藝品。這些織物唐卡,質地緊密而厚實、構圖嚴謹、花紋精緻、色彩絢麗。西藏的織物唐卡多是內地特製的,其中尤以明代永樂、成化年間傳到西藏的為多,後來西藏本地也能生產刺綉和貼花一類的織物唐卡了。印刷唐卡有兩種,一種是滿幅套色印刷後裝裱的,還有一種是先將畫好的圖像刻成雕板,用墨印於薄絹或細布上,然後著色裝裱而成。這種唐卡,筆畫纖細,刀法遒勁,設色多為墨染其外,朱畫其內,層次分明,別具一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視之如雕鏤之象,風貌典雅,富有立體裝飾效果。目前,市面上所售的多是印刷唐卡與繪制唐卡。

釋迦牟尼 當代 剪貼 外美尼馬制

唐卡的內容,絕大部份是宗教畫,也有少量取材於社會歷史、世俗生活及醫學、天文等內容的掛圖,大致歸納為以下十二類:一、佛 二、菩薩 三、女性尊者(佛母) 四、羅漢 五、密宗護法神 六、教派祖師、歷史精英 七、教理、教規圖 八、神話傳說 九、歷算、醫葯圖 十、歷史故事圖 十一、古寺建築圖 十二、宗教圖案

釋迦本尊諸佛菩薩 清代 布畫 拉卜楞寺

唐卡的繪制,以青海省黃南自治州吳屯藝人繪制布畫唐卡的方法典型。在繪制前,畫匠或藝僧均要卜擇吉日,焚香禱告,然後才一面誦經,一面備料。

釋迦本尊諸佛菩薩 清代 布畫 吳屯寺

首先把白堊粉摻進骨膠,調成糊狀,均勻地刷塗在棉白布上,使布面細孔被填塞。再用貝殼或圓石磨光,使之平整並易於著色。以平整、均勻,不透光為標准。薄了,顏色要浸透,厚了,將來卷畫時會有脫落和襲紋。畫布用細繩綳在或張釘在竹框或木框上。畫時先找出中心線,並用赭色在背面或用炭條在正面畫出,再找到中心點。然後起稿、塗色、渲染、勾線(勾金線和貼金 箔),畫完去框,舉行開光儀式。然後四邊裝上緞邊或絹邊,背面襯布,上下皆上棍軸,軸兩頭安銅或銀質軸頭。唐卡兩邊從上披下兩幅絲幔,用以遮擋灰塵和燈火油煙。最外邊縫上兩條與絲幔等長的錦緞綴帶,寬約四至五公分,既是裝飾,又可擋住絲幔不被風吹開。供奉時才撩開絲幔。一幅較大的構圖比較繁雜的唐卡,要經過兩三個月的細心描繪。有的是一個人獨立完成,但大都是師傅勾線和貼金,徒弟施色。

釋加牟尼 清代 金汁白描 布達拉宮

如塑像和壁畫一樣,繪制唐卡以教化為唯一宗旨,全部用以供奉。故繪制者從不在畫上署名,只在背面用硃砂寫上經咒,至使年代久長或遙遠的唐卡,無法考證出繪畫年代和作者的姓名。

彌勒佛 清代 布畫 邊都寺

唐卡的繪畫技法,按以下順序和方法完成:
一、起稿,藏語稱「姜瑞」。
二、著色,藏語稱「嘎姐巴」。
三、分色渲染,藏語稱「當姐巴」。
四、勾復線,藏語稱「姐節巴」。
五、鋪金和勾金線,藏語稱「塞熱」。
六、修整。藏語稱「西扎」。
七、開光、鑲邊。

在藏傳佛教神聖的殿堂、活佛公署和阿卡(一般和尚)的僧舍,乃至平常百姓的家中,都供奉有唐卡。遊方僧和應請外出念經、操辦佛事的僧人,也都攜帶唐卡。

釋迦牟尼 當代 刺綉 佑寧寺

塔爾寺顯宗學院(大經堂)里,懸掛有近五百幅大小不等的唐卡,大的二平方米,小的半平方米,有繪畫的、有織綿的,有平堆、有高堆,猶如集唐卡藝術之大成的展覽大廳,在三樓庫房裡,堆放了好多大木箱,里百珍藏著數百幅唐卡,准備用來在不同的宗教節目,如佛誕、佛涅般日等懸掛供奉。更有四幅巨幅唐卡,面積在一百五十平方米左右,收捲起來要四五十人才能扛走,那是「曬大佛」時鋪在山坡上供奉的。更有的佛堂,成了唐卡的世界,如甘肅拉卜楞寺加木樣活佛公署內小佛堂,牆上密密麻麻全是唐卡,有的牆面上,唐卡被兩三層重疊懸掛著。每一幅唐卡,都是高水平的藝術品。

釋本尊諸佛菩薩 清代 布畫 隆務寺

唐卡在藏傳佛教藝術作品中,佔有這么大的比重,又有很高的傳經佈道的作用,它到底源於何時?又如何發展到難以窮計的地步?很遺憾,沒什麼資料可查,唐卡老畫師也說不清根底。不過,就西藏的繪畫藝術來說,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昌都卡若新石器時代遺址上出土的文物,證明三、四千年以前,青藏高原就有了原始的繪畫藝術。

釋迦牟尼下凡 當代 布畫 尖木措繪

據有關資料介紹,古印度遊方僧在傳經佈道時,就常常使用這種宗教軸畫。梵文Patas即指這種用於和膜拜的宗教卷軸畫。所以,最早期的唐卡,理應與印度佛教壁畫技藝同時傳入西藏(至少可追溯到吐蕃時期遣存的大昭寺壁畫「三十五佛」及「六相菩薩」等之前。目前尋不到實物,只是推斷而已。

如壁畫和雕塑一樣,唐卡繪畫藝術深受印度、尼泊爾以及漢地畫風的影響。西藏著名歷史學家多那他(公元1575年-1634年)傳世蓍作中有過論述。敦煌壁畫及出土的紙畫中,也有吐蕃中晚期作品。現藏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的敦煌出土紙畫虛空藏菩薩,下主有藏文題記,可能就是當時壁畫和唐卡畫的粉本。

釋迦牟尼 清代 布畫 吳屯寺

印度不少佛教高僧到吐蕃傳教,也帶來了佛畫藝術。不少藏族僧人到那裡求學,印度燦爛的佛教藝術寶庫--那爛寺,對藏傳佛教藝術的發展和提高起了不小的作用,至今唐卡繪畫中仍明顯地保留著古代印度的畫風。

釋迦牟尼 清代 木刻版彩繪 布達拉宮

唐卡藝術,鑒於它本身的宗教屬性,所以也和塑像一樣,是隨著藏傳佛教的興盛和流傳蓬勃發展起來的,早在贊普松贊干布與篤信佛教的尼波羅(現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成親後,開始尊崇佛教,並興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

釋迦牟尼和十大弟子 清代 布畫 塔爾寺

赤松德贊時期,吐蕃王朝大力弘揚佛法,於公元779年建成了首次供奉佛、法、僧「三寶」俱全的桑鳶寺,並推廣了「七戶養僧」制度,佛教的發展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

釋迦牟尼和文殊 彌勒二菩薩 年代不詳 布畫 吳屯寺

繪制唐卡的畫師要嚴格按照《造像度量經》所規定的法度。就像佛門弟子遵守佛訓教規一樣,把《造像度量經》奉為金科玉律。各類佛、菩薩、護法神等造的各部位,都有固定不變的比例尺度,一般以手指為基準來度量。

釋迦牟尼征服魔道六師 當代 布畫 小夏吾才郎繪

唐卡的畫面大都是長方形,但最古老的形式有近乎方形的。有的畫面上四角畫四佛,畫面下方為一方塊,謂之:「門」。現在這種形式不多見了。

十二指為一面部寬;三個面部寬為一個身寬;五個面部寬為個坐佛身高;九個面部寬為一個立佛身高。另外,他們的位置、色彩、面容、坐立姿勢、的法印、飾物、發式、光輪及所持法器等,也都是程式化了的。這樣做,才能保持唐卡的庄嚴和神聖。
唐卡概說·
GMmW2I0
At%fh:f0 唐卡(Thangk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它是刺綉或繪畫在布、綢或紙上的彩色卷軸畫,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個畫種。大渡網 S:Hr;V2L+g(['q
大渡網AaO(r s!x.G#^x
唐卡內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態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歷史和民族風情的畫面。西藏唐卡構圖嚴謹,均衡,豐滿,多變,畫法主要有工筆重彩與白描為主。大渡網Vk,H6{"DZ!EO/G

c M!]UL i.[Mt~0 唐卡品種多種多樣,除彩繪唐卡與印刷唐卡外,還有刺綉、織錦(堆綉)、緙絲、貼花及珍珠唐卡等。刺綉唐卡是用各色絲線綉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樓閣等均可刺綉。織錦唐卡是以緞紋為地,用數色之絲為緯,間錯提花而織造,粘貼在織物上,故又稱「堆綉」。貼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緞,剪裁成各種人物和圖形,粘貼在織物上。緙絲唐卡是用「通經斷緯」的方法,用各色緯線僅於強烈的裝飾性。有的還在五彩繽紛的花紋上,把珠玉寶石用金絲綴於其間,珠聯璧合,金彩輝映,格外地顯得燦爛奪目。緙絲是我國特有的將繪畫移植於絲織品上的特種工藝品。這些織物唐卡,質地緊密而厚實、構圖嚴謹、花紋精緻、色彩絢麗。西藏的織物唐卡多是內地特製的,其中尤以明代永樂、成化年間傳到西藏的為多,後來西藏本地也能生產刺綉和貼花一類的織物唐卡了。印刷唐卡有兩種,一種是滿幅套色印刷後裝裱的,還有一種是先將畫好的圖像刻成雕板,用墨印於薄絹或細布上,然後著色裝裱而成。這種唐卡,筆畫纖細,刀法遒勁,設色多為墨染其外,朱畫其內,層次分明,別具一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視之如雕鏤之象,風貌典雅,富有立體裝飾效果。目前,市面上所售的多是印刷唐卡與繪制唐卡。

·唐卡派別·
Fs1]-Z7h7B3fb@4E0大渡網Y`V2F0Sq i
不同風格的唐卡(Thangka)代表了西藏不同的畫派,西藏的繪畫流派可以分為:大渡網4~!a3R+^/q {
大渡網lr+qL&k*i8p q
噶知派大渡網U~YR n

eUNO A$Mh2j0 噶知是藏族繪畫雕塑的一個流派,據說該流派沿襲噶瑪牟覺多傑撰著的《圖像度量經》之畫風,以繪制寧靜善良的人物畫像出名欽澤派。 大渡網b3fW[ \4K
欽澤派大渡網T.B {*@h:I/h
大渡網'hx't1VHO,x-o
欽澤派的創始人是西藏貢嘎爾朵地方的欽澤欠茂。該派脫胎於曼唐巴畫派,所以較多地保留了曼唐巴的畫風。
1~eD1RZ]8?k/n0大渡網)[3Q)v+r'|/{
噶爾熱
t5W!jRDoO/[0
6@&T(@lD[NL0 噶爾熱是南木卡扎西活佛把藏畫的度量和漢族畫(國畫)的上色、景物布局結合起來的一種畫派。其特點是畫面大,容量多,人物面部清秀,笑容藏而不露。
@a;~)J;E@QJ0
H;\6GV-X b,q3V'Qo0傑居畢畫派大渡網jTc%D;^L2u VN
大渡網/F4PM^*Dw#VZV
傑居畢畫派是由噶瑪曲央多傑在藏畫基基礎上吸收了克什米爾畫風而創立的一門畫派。大渡網9`u8C"PNu#} G0Kb
大渡網 Q hLS P1M
旦魯派大渡網`Z-O'_r*X!E;DC

r'{b }!F Rj| h"u0 學者智嘉和曼唐·察卡等人的畫風稱旦魯派,該派著有《神像度量如意寶珠》等美術典籍。大渡網|~P+Xg,M}0BT

E"GNS nB%Y%ku0代熱派 大渡網9l0H`+RTc!Au
代熱派是噶爾熱派和曼唐派畫風相融合的一個畫派,其主要特點是注重人物的造型、人物的神態和人物的內涵。該派較著名的畫師有旦增諾爾卜、榮巴·索南傑保、智拉普曰吾才讓、唐拉才旺等。
6uo%@@K'o&_0
!|,? ?+vx0希崗巴
%KoP PZG.s7L0大渡網:D*OaH`6iW/v
希崗巴活佛的畫風以及保持這種畫風的畫派稱為希崗巴。由於此派受尼泊爾繪畫風格的影響較大,所以也稱尼泊爾畫派。
b5b9X?wT1KC0g1@0
c&D} b[1Af/r.@0曼娘派
,Ad1\Di:p7p0大渡網sTY.q[1V8\3j3p
曼娘派是藏區最早的一個畫派,創始人是十四世紀的曼拉東珠,該派的特點是憤怒像怒中含笑,體態輕盈,衣著華麗,上色淡雅,神態逼真,身體各部位的尺度適中等。大渡網3jr??]^R*I4c
大渡網0cST7Q2Btb,W
曼魯派
UP Nd!M`0
%S$c+C#lUYm\0 曼魯派是曼娘和曼薩爾畫派的總稱。大渡網:v[ vFQ2ca
大渡網7C/XW)BMj!s ? [
曼薩爾派
g1` m!`+RMQM-Vnc4t0
%R Yy:F]Kj0 曼薩爾派的創始人是藏巴·曲洋嘉措,該派與曼娘派的畫風相近,特點是線條粗獷,面相威猛,上色較重,身量略高,畫工精細等。大渡網%[2R ^yQ#EsS[0g-J n
大渡網OC u P*a*n7p"{#R x
彭波畫派大渡網0zXd/uu%E
大渡網 r.o/QGni@7g0ZM0\
該派以其畫風嚴謹、工筆細膩、用料考究而聞名。次旦郎傑是本派第十代傳人畫師,也是當代最富有成就的著名民間藝術家。他的畫作在海內外深受歡迎,為了使唐卡這一民族藝術瑰寶得以發楊光大,他先後收徒十人悉心賜教,為該畫派的順利傳承打下了基礎。
&W4Y0J)w5UDK0

·唐卡的分類·
&K|,~YutH5Z%o0
Q?D3b\%D]&\9\0 藏族是中國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其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唐卡又是藏族文化中著名的一種宗教(佛教密宗)藝術品。它是用彩緞裝裱而成的卷軸畫,歷來被藏族人民視為珍寶。
LG#ZC/m4SuL0大渡網 c8p5R,q)LF~Z2~
布面唐卡:是先將白布綳在木框上,塗上一層膠質白灰,再用滑石磨平,然後勾勒作畫。大渡網WO_4uY @{

9]R8?3P/m'L0 刺綉唐卡:是用各色絲線綉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樓閣等均可刺綉。大渡網e0J$PM+@:JK

7o/mko0E"}zL0 織錦唐卡:是以緞紋為地,用數色之絲為緯,間錯提花而織造。
4m ` a KrO(`(O0大渡網'qq&`l3F
貼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緞,剪裁成各種人物和圖形,粘貼在織物上,故又稱「堆綉」。大渡網Juc#`*p]j?|
大渡網Y1M0C^A
緙絲唐卡:是用「通經斷緯」的方法,用各色緯線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視之如雕樓之象,風貌典雅,富有立體裝飾效果。緙絲是我國特有的將繪畫移植於絲織品上的特種工藝品,質地緊密而厚實、構圖嚴謹、花紋精緻、色彩絢麗,有的還把珠玉寶石用金絲綴於其間,珠聯璧合,金彩輝映,燦爛奪目。西藏的織物唐卡多是內地特製的,其中尤以明代永樂、成化年間傳到西藏的為多,後來西藏本地也能生產刺綉和貼花一類的織物唐卡了。大渡網 me Z6V3u)i7w

&h"g8P'O ~/zd/H0k;T0 印刷著色唐卡:是先將畫好的圖像刻成雕板,用墨印於薄絹或細布上,然後著色裝裱而成。這種唐卡,筆畫纖細,刀法遒勁,設色多為墨染其外,朱畫其內,層次分明,別具一格。
:T\v{`y0
0x)h;Y jbX{e0 可以用絲綢製作唐卡畫芯,裝裱分:古樸(織錦緞)、中式卷軸、鏡框三中風格所有唐卡均有夜光(嗡阿吽 )咒語裝臧 (白天不顯,有請佛、開光、避邪、吉祥之意)。
M"d sX]F:u#~0大渡網7kpTn)j,@} y#]2vV

9v Kma^fMZ!R0
`!w ^0` W8U&l)x0·唐卡的藝術特點·大渡網_QOC.wy5{O

IHQ7O? O6T p0 斑斕的藏文化藝術中,唐卡可當之無愧地稱作一株奇麗的瑰葩。
1N:e;}^3^[o!\$]0大渡網e([5Yb#vr j
唐卡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遠在四五千年前的卡諾文化遺址中,我們從簡單的彩繪紋飾上,可以窺視到當今唐卡藝術的先河。那黑彩繪成的三角折線紋和三角圖案,看似原始,卻顯得粗放豪邁,它與今曰尤其是藏東地區的唐卡藝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q5dE}9T)lC0大渡網V:D c }0[#F4L_0`{
人們現今所見到的唐卡,也稱之為布畫,她濫觴於佛教傳人西藏之後,伴隨著佛教在西藏高原的弘傳,外來文化藝術滲透,唐卡藝術猶注人新鮮血液,她一方面發揚更新原有藝術特色,一方面吸取漢地或印度、尼泊爾等異域之藝術精華,久而久之,成為獨具一格的藝術流派。大渡網,[s2g-M(nA dH
大渡網*D{{4g&u sX
唐卡,是以亞麻布或粗布作為底布,較為珍貴者是以絲綢作為底布,可見與漢地有著直接的關系,當年文成公主人藏時,帶有紡織及繹絲等生產技術,這些底布從歷史上來看,當是這些生產技術在西藏被應用而後推廣各地。它的製作過程是藝術家首先作一木製木框,將底布四邊縫在四條細木棍上,然後用繩穿上細木棍再張撐在木框上;用一種動物膠與滑石粉調合而成的糊狀物均勻地塗在底布上,目的是使底布均勻平滑無洞,光潔明亮,塗完後用一薄質工具將底布上的糊狀物刮平,刮勻;待底布干後,用炭條起紋,繪制圖像之輪廓,一般是先里後外,將中間主圖像畫成後再繪四周的附屬部分,最後上色。大渡網(B7Go7Af2K

/Ttf ~.nNC0 繪制唐卡所用的顏料都是不透明的礦物及植物顏料,再按比例加上一些動物膠及牛膽汁。這種原料的配方科學,加之西藏高原氣候於燥,所繪就的唐卡既使過上數百年之久,依然色澤鮮艷,猶如新繪制的藝術佳品。
fawr9@k V_,aY0
\o2? b#\0 唐卡至此並不算完工,還有類似漢地的張裱之工序。畫成後,底布四周鑲以各色的綿緞,與圖像色調合諧相配,上下兩端貫以木軸,便於張掛;再在其上覆一與唐卡大小相同的絲綢,到此,一副裝裱的卷軸畫——唐卡才算完工。大渡網?4lK&N2}

#a"j+]n+l@"R!qO-[0 唐卡的內容,是一部社會史的風俗畫,題材廣泛,內容無所不包,尤以宗教題材冠首。它概括起來,可分歷史事件、人物傳記、宗教教義經變畫、風土人情、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建築布局等等,可謂一部西藏社會綜合的歷史文化大辭典,縱括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宗教等各方面,無以計數的大小唐卡,為藏學研究的諸領域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大渡網*f vF }i(C7@tv
大渡網%Y INW!e.j
唐卡從製作工藝上可分若干類,除繪畫外,還有刺綉、貼花、織綿、繹絲、堆綉等各種藝術技巧,用這些方法製作的唐卡,富有立體感與質感,動感也強,將它懸掛於殿堂之內,微風拂來,畫面上的佛像躍然布上,栩栩如生,在信徒的幻覺中,宛如置身於天界之內,禁不住飄飄然。
p6n8QhX(g&H0
C+U\ A:R0 現就有關宗教題材的唐卡,加以介紹。一般來講,每幅唐卡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各代表天、地與地下。此故然說明了佛教的教義,也反映了西藏原始宗教——本波教的三界說,只是變遷而已。中央部位一般繪上本尊造像,亦即信徒供養膜拜的對象,諸如釋迦牟尼、五部金剛大法、諸祖師等;上部即為空界,亦稱聖界,繪有諸佛菩薩;下部即為地界,也稱凡界,繪有護法神及憎侶。但聖凡之界並不如此嚴格區分,常常有不依此制編排的唐卡。居於空界最中的一尊佛像,稱之為「頂嚴」。本尊即是此佛的部屬。
YV C)dyG N0
*Ko2|1M `0 繪於唐卡之上的各種圖案,如諸佛菩薩的造型以所佩帶的飾物項冠、瓔珞、念珠等等,所持的法器,各有其宗教意義,不一的造型,並非藝術家隨心所欲而製作,單就手的姿勢與放置的部位,就有無數,或雙手合十置於胸前,或一手豎立置於跏跌座上,等等不一而足。大渡網%} Ksw_
大渡網cXs*` Q0b4_%V
唐卡的大小並不規則,大小相異,一般的為七人十厘米長寬,小者有如巴掌般大小,巨者長度達數10米。今天我們能見到的最大的唐卡,為布達拉宮所珍藏的長達50餘米的二幅巨型唐卡,外地的遊人若有可能來到西藏,可在藏歷年2月30曰舉行的賽寶法會上,目睹布達拉宮賽佛台上懸掛的稀世珍品唐卡,那壯觀的場景將使你終生難忘卻。

~9^1x8k!u+z0大渡網n Dj/F D1y:r&b3|.O
·西藏唐卡的構圖形式·大渡網'G9K@:Yg M7j

L(Q'U*i nn:k7U0 西藏唐卡的構圖形式是十分豐富的。中心構圖在唐卡中是最常見的一種構圖形式,是以主要人物為中心,上下左右展開故事情節,以達到畫面主次分明,飽滿均勻的效果,均齊中又有很多變化。如《三世佛像》,釋迦牟尼的背面深色的烈焰騰空而起,四周風火交加,雲騰煙繞集密,勝樂金剛、大威德在上方,兩邊和下方吉祥天母及下屬護法諸神以各種動態呈現,使整個圖面豐富多變。中心人物占畫面統治地位,周圍的人物布置均衡,所以畫面在氣魄上,既有磅礴的動勢,又無雜亂之感。這類構圖在繪制各類金剛、護法諸神中常用。在繪制度母、觀音之類菩薩時,用中心構圖法,但背景除頭光、身光及盛開的鮮花或用手組成的圖案裝飾外,多用風景襯托藍天、青山、綠水、白雲、鮮花,這一切經畫師巧妙地裁剪組合,給人以寧靜優美之感,使觀音度母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形象更加突出。繪制歷輩高僧,以中間人物的動態、性格、特點配以自然界的景物,這類畫的景物特別注意經營位置,盡量發揮寫實風景的作用。大渡網SlXfx4T

l8[ @+vH,`(wkm0 風俗畫構圖在唐卡中應用相當廣泛。這種構圖多用於繪制連環形式的傳記或故事。它不受時間、空間及透視的影響,往往把一個故事或故事情節集中於一個畫面。大家所熟知的大型系列唐卡《八思巴傳》,囊括了八思巴整個一生的宗教、政治活動,把八思巴兩次進京,沿途萬里的風物習俗,盡收卷內。畫面的景物隨故事情節的需要而變化,不受歷史、時間、空間的限制,畫面的人物不受遠近透視關系的影響,安排得生動活潑,但整個畫面統一在大的基調上,使構圖很完整。如布達拉宮、哲蚌寺、扎什倫布寺的巨幅唐卡《釋迦牟尼傳》、《佛本生圖》,以及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傳記唐卡等都用這種構圖繪制。這種唐卡面積一般可達幾十甚至上百平方米,構圖很完整,十分壯觀。以表現建築為主的唐卡,採用鳥瞰全局的散點透視構圖法,把建築的特徵、結構充分表現出來,而且圍繞建築展開故事情節。如布達拉宮珍藏的唐卡中,有一幅描繪建築布達拉宮時的宏偉場面,唐卡的每個情節都圍繞建築展開,其中穿插一些傳說故事,使畫面更富有情趣,從建築開始到竣工典禮的情節都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定期有其他各大寺廟的創建等都繪有以建築為主的唐卡構圖,充分表現了藏族人民在建築方面的高超技能。
.G5Pia(L\!D0大渡網"a4Q3y7D1W!_$D8e
壇城圖是一種以幾何圖形為主的構圖,壇城是指佛的宮殿,由外到內以圓形和形的幾何體形式層層相套構成,正中間為主尊或佛,外面圖形以水圖案及火焰圖案裝飾,第二層起用圓形的金剛圖案、水圖案、蓮花圖案裝飾,表示大海、風牆、火牆和金剛牆、蓮花牆、護城河。內套正方形圖案表示城牆、屋檐,層層深入,最後到達主尊殿,並用紅、黃、白、藍表示東南西北四方,圖案結構復雜,抽象和具象手法並用。壇城繪制難度很大,只有具備高超技藝和豐富多彩宗教知識的畫師才能繪制,壇城雖為神佛宮殿,但其內容深奧難懂,是佛教密宗專修課。壇城的構圖緊湊,圖案繁復多變,裝飾性強,具有很美的形式感。如大家所熟悉的唐卡《六道輪回圖》、《四大部洲及風火水土圖》、《天體曰月星辰運行圖》、《香巴拉圖》等,構圖更是變化無窮,從地球天體、藏歷歷法、十二屬相紀年、四季變化、人類輪回、天堂地獄無所不有。它不僅給人以藝術享受,而且使人增長許多知識。
vI6p/ae,Vlj K0
*FD9b7^}0 藏醫學專用的各種唐卡,將人體發育、人體脈絡、疾病原因、治療方法、葯物應用等詳細繪出。這類唐卡構圖簡明、寫實,內容豐富,形成一套系統完整的藏族醫學科學掛圖,不僅是研究藏醫的珍貴資料,而且在藝術上也有欣賞價值。
;hrq7zI}:qSE0大渡網&CKH4Hn5aI*s
藏傳佛教密宗,起始於公元10世紀後半期,它和藏傳佛教一樣,是印度佛教密宗和西藏古老本教相結合的產物。所以藏傳佛教密宗的神佛多得不計其數。筆者見過的繪進唐卡中的各種密宗神佛教就有639個,而每個神佛又都有變佛的本領,一變就是許多模樣,變化的越多,說明本領越大。所以除了一些常見的、有明確特點的密宗神佛外,一般很難識別他們的身份。在唐卡中,最常見的有三尊密宗神佛,即勝樂金剛、集密金剛、大威德金剛。勝樂金剛有62種,基本體為三頭、十二臂、二足、胸前附母神,其狀為一頭、二臂、二足,立像;集密金剛有32種,常見的是盤腿坐像,本體為三頭、八臂、二足;大威德金剛胸前附母神,其狀為三頭、四臂、二足,大威德金剛變化尤為多樣,常見的形式有兩種,一是附有母神像,另一是不附母神像,其狀,正面為水牛頭,頂生角,牛頭周圍另有八頭圍繞,三十四臂、十六足,多坐像。除上述三大金剛常被繪入唐卡外,各寺廟尚有自己的密宗大神唐卡。如薩迦寺的傑多吉唐卡,八頭、十六臂、二足,交*的兩手,抱母神,左持金剛杵,右持骷髏,其他各手都持骷髏;母神一頭、四臂、二足、手中也持骷髏。桑耶寺的普巴唐卡,二頭、六臂、二足,胸前兩手合十,身後有翅,腰圍虎皮。扎什倫布寺里的團吉科洛唐卡,四頭、三臂,每肩出八掌、二足,胸前附母神,等等。這類唐卡的構圖方法都很巧妙,畫師在處理眾多的頭、手和母神的頭、手時,使它們形成一個圓圈,包圍在金剛本體的周圍,使畫面造成「眾星捧月」之勢,而母神的多頭多手則散亂地聚在一起,在本體的小范圍內活動,與本體起著陪襯和聯系作用。這就在構圖上既保持了使用圓圈的意圖,又打破了圓圈帶給構圖的呆板,通過誇張、變形、裝飾等藝術手法,使凶惡的形象不失美感,怪異的畫面能於情理相通,使之符合審美要求和欣賞習慣。此外,這類唐卡還充分運用了造型要求的對比,使抽象的形體與具體的形體相結合,發揮了構圖的語言特點,令人產生共鳴。 大渡網c;RH {)s5wI n

$\|5B?0E7m5GN0·西藏唐卡源流·
n$T9I Y S [M1z0大渡網 gl4n W? @*L
唐卡,類似於卷軸畫,多畫於布或紙上,然後用綢緞縫制裝裱,下軸端飾有精美軸頭。畫面上覆有薄絹及雙條綵帶。裱成後,還要請喇嘛念經加持,並在背面蓋上喇嘛的金汁或硃砂手模。也有極少的緙絲、剌綉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繪制極為復雜,用料極

Ⅳ 我有一幅釋迦牟尼和黃財神唐卡想要出手,不知道怎麼出手,是西藏唐卡

發到快手或者抖音上。

Ⅳ 一文讀懂唐卡是什麼

唐卡,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用明亮的色彩進行描繪,顏料傳統上是全部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朱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聖。唐卡色澤鮮艷,璀璨奪目,歷經百年仍色澤艷麗明亮。因此被譽為中國民族繪畫藝術的珍品,被稱為藏族的「網路全書」,也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唐卡生動地描繪了宗教文化,使其中的各種形象栩栩如生。目前,「網路網盤朝雲數字藏品平台」就推出了唐卡數字藏品,製作精美,種類豐富,有護國佑民的廣目天王和白傘蓋佛母數字藏品,還有彰顯圓滿智慧的時輪金剛和忿怒金剛數字藏品等等,9月14日中午12點開始發售,全球限量1000份,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打開網路網盤APP,點擊「我的」——「更多服務」——「數字藏品」,就能進入該平台的數字藏品商城。

Ⅵ 唐卡是什麼有什麼講究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繪出神聖的佛的世界;顏料傳統上是全部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聖。

以佛教內容為題材的唐卡作為供奉物,必須裝藏、開光,在唐卡的背面,佛像之首、頸、心口處用紅筆寫上梵文唵、阿、哞三字,並請喇嘛念經加持,予以開光。許多唐卡的背面有紅筆書寫的裝藏文字,說明這些唐卡在完成以來,已經被寺院或私人清活佛等裝藏並開光供奉過。

(6)釋迦牟尼唐卡高清圖片線描畫擴展閱讀:

歷史起源:

1、唐卡是隨佛教由印度傳來的繪畫形式。由義大利學者杜齊提出。他認為唐卡源於印度古老宗教布畫「缽陀」,隨佛教傳入西藏。

缽陀與漢地繪畫不同主要在於畫布,漢地繪畫多為紙和絹,缽陀則以棉布為底,這與唐卡畫布一致。此外,唐卡繪畫中曼荼羅畫為正方形畫布、佛像畫畫布長寬比例為4:3,這都與缽陀相同。

2、由中國學者謝繼勝提出,唐卡受中原繪畫的影響產生。他在《唐卡的起源》一文中指出:「唐卡這種藝術形式本身並非來自印度,實際上他的發展演變過程從漢唐至宋元的中原漢地卷軸畫的形成演變過程相一致,發源於蕃漢交往密切的敦煌,沿著佛教繪畫的軌跡,由吐蕃旗幡畫演變而成」



Ⅶ 唐卡繪制與工筆畫在技藝上的不同

一、彩繪唐卡的題材、內容、形制與標准

彩繪唐卡作品中的佛教題材,佛有三世佛,過去燃燈佛,現在釋迦摩尼佛、未來彌勒佛;七佛、三十五懺悔佛和千佛,以及釋迦摩尼、無量壽佛、無量光佛、彌勒佛等單尊或組像,不一而足;菩薩有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金剛手、金剛勇識、金剛持組像等;佛母有綠度母、白度母、大白傘蓋、金剛亥母、二十一度母、頂簪尊勝佛母等;護法神有四大天王、大黑天、吉祥天女、金剛手、馬頭明王、大威德金剛等;佛弟子、十六羅漢像等;高僧大德、大成就者像諸如藏傳佛教各教派高僧大德寧瑪派主供蓮花生,薩迦派五祖像、噶舉派米拉日巴像、格魯派宗喀巴大師像等。

彩繪唐卡的題材還涉及天文歷算、《格薩爾王傳》(以四川德格地區為甚)、反映藏醫葯學內容的唐卡,藏族稱之為「曼唐」。2006年8月,民族出版社在北京出版發行了西藏自治區著名藏醫葯學家強巴赤列主編的《藏醫四部醫典八十幅曼唐釋難·藍琉璃之光》,對藏族醫學名著《四部醫典》的傳統唐卡內容進行了詳實的闡述與圖解。作者在這部洋洋一百五十萬字的巨著中指出:「《四部醫典曼唐》(以下簡稱曼唐)以彩色連續圖畫構成,密切配合《四部醫典》一百五十六章的具體內容,系統描繪了藏醫葯學基本理論指導下的人體解剖構造及生理功能——涉及病因、病理及症狀,疾病的診斷方法及治療原則,葯物的種類、氣味、功能及配方和用法,飲食、起居及衛生保健知識,行醫的道德及守則內容等等。它形象生動,筆工精細,風格獨特,豐富多彩,以浩瀚畫卷系統地介紹了藏醫葯衛生科學理論及實踐技術,不但在祖國醫葯學歷史中絕無僅有,在世界醫葯學歷史中亦屬罕見。因此,《曼唐》既是我國藏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品,也是祖國醫葯學寶庫中的瑰寶。」 【2】這段文字對藏醫葯學圖解唐卡給予很高的評價。

唐卡作品包括唐卡藝人精心繪制的佛像,大量反映了佛家思想內容。佛家認為觀佛像又稱「像教」——「是佛教聯系廣大信眾的一種獨特形式」,【3】在唐卡作品中,往往在布面的中上部繪有主佛,主佛周圍繪有侍者、供奉仙子、護法等,特別是彩繪唐卡,可謂琳琅滿目、金碧輝煌、庄嚴肅穆,令觀者產生一種敬仰之心。這是佛家藉助藝術魅力進一步傳播佛教——「藝術一旦納入宗教膜拜體系,便獲得了新的職能。它是激發和增強信徒宗教情感和宗教觀念的手段——同超自然界交往的手段。」【4】

彩繪唐卡一般長一公尺左右,寬六七十公分,用錦緞裝裱。寺院和個人居室收藏或懸掛的唐卡主要是這一種。通常由四部分組成:中央佛像畫面「美龍」、四周裱襯的紅黃藍三色彩緞邊飾「彩虹」、畫面之上的黃色絲幔和兩條紅色飛燕飄帶。每幅唐卡畫面可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分別代表凈土、人間與地獄。中央部位一般繪上本尊造像,亦即信徒供養膜拜的主尊,諸如釋迦牟尼、五部金剛、諸傳承祖師等;畫面上部稱為空界抑或聖界,繪有諸佛、菩薩;畫面中部即為人間,也稱凡界,繪有護法神及僧侶;畫面下部則為陰間,也稱地獄,繪有羅剎、鬼等。居於空界最中央的一尊佛像,稱之為「頂嚴」,中央的本尊即是此的部屬。

從唐卡的形制來看,唐卡一般為縱向長方形,由邊飾、畫芯、帷幔、天桿、地桿等組成。整幅唐卡以神靈顯現的地方——畫芯為中心,以紅黃藍三色錦緞邊飾象徵神靈出自吉祥彩雲,黃色的帷幔在供養時向上折疊為團花,象徵中心主尊神佛頭上的華蓋。有的唐卡,則在上方和下方中央,另縫制一塊名貴錦緞,稱之為「天梯」或「殊地」,是作為有情眾生超脫苦海,進入福田的特別設置。【5】

唐卡與工筆畫技藝差異

其次,就唐卡繪制的標准來講,由於唐卡藝術從一開始產生就與宗教密切聯系,所以在繪制過程中也有許多約束,繪制者必須嚴格按照「三經一疏」即《佛身影像相》、《畫法論》、《身影量像相》三經和「一部註疏」《等覺佛所說身影量釋》的規范去描繪。「三經一疏」作為藏傳佛教造像的度量標准,不但明確給定了佛祖釋迦牟尼及其他佛像、菩薩造型的標准,而且指出,在色彩、手勢、法器等方面也不得任意更改。如「唐喀背景要寬闊,佛座寶座珍寶座,日座月座蓮花座,背幔六飾等圖案,要按經典來創作。大力六大般若佛,以及象徵諸圖案,恰當安排細琢磨。四周神眷的服飾,以及蓮圖和寶座,不要隨心又所欲,要按經典去創作。」【6】比例准確就會使社會穩定,物華人豐,家庭平安。「佛像量度增和減,功德危害我再談:縱橫長度皆具量,保佑地方的安然。頭首適宜如寶蓋,五穀豐登財寶添。額頭、眉毛形善美,將能經常賜吉祥。口唇塑成鸚鵡唇,眾生安樂且得勝。身像脖頸如海螺,經常獲得諸成就。身像猶如獅子狀,莊稼豐收得富強。手如大象前肢般,凡所希求均如願。佛手善美糧豐作足,經常遇上好年景。大腿宜應盡美好,腿肚形美人戶增。身像足部若美善,戒律智慧皆成就。」相反,比例失調,不合規范,就會災難連年、身形扭曲、財富折損、罪孽深重等等。【7】

二、彩繪唐卡的製作程序與顏色使用

依據藏族人的宗教習慣,唐卡是用來供奉、禮拜和觀想的聖物,以此善行使人積累資糧福報,圓滿世間和出世間的功德。藏族人家中供奉的唐卡,一般先由活佛打卦,根據供奉人的生辰八字占出應供奉的佛、菩薩或本尊,作為供奉的主尊,再決定天界、地界應供奉的其它佛、菩薩,之後請畫師繪制相應的唐卡。繪制唐卡是件神聖的事情,在繪制過程中要嚴格按照儀軌進行,務求如理如法。開始繪畫前要念誦經文、奉獻供品,舉行各種宗教儀式。對於畫師本身也有嚴格的要求,繪畫時要煨桑沐浴、禁食蔥蒜、戒酒禁肉、不近女色等等。

繪畫唐卡的製作要經過許多復雜的工序和步驟,一般分為十道工序:

第一道,磨布,唐卡繪畫多以亞麻布、粗布作為底布。根據畫面大小,先製作一木框,將底布用繩子綳在木框上。用植物膠如桃膠、白堊粉調成糊狀,均勻地刷塗在底布的兩面防蛀,再用專用工具進行上百次打磨,直到布面像絲綢般光滑且背面略微透光為止。一來增加布面的著色感和硬度,降低布面吸水滲水性;二來增加布面的粘合度,使顏料不易脫落。

第二道,確定定位線,在畫布的四角頂端標注色記,而後用對角線將這四點連接,交點即是整幅唐卡畫面的中心點,此點所處的位置即是佛菩薩本尊中心位置(坐像的肚臍處——生命之門)然後起稿繪制圖像之輪廓。

第三道,炭筆打稿,畫師根據所繪圖案要求按重點先中心,後四周;先人物,後景物用炭筆打出輪廓素描草稿,反復修改多次,直到圖案完全滿意為止。

第四道,白描定稿,白描定稿就是對炭筆打稿中最終確定的圖案進行定稿,白描定稿的圖形效果類似於美術作品中的白描。

第五道,著色,彩繪唐卡在著色時的順序與炭筆打稿和白描定稿時剛好相反,遵循的是先副後主,即先藍天、草原、亭台樓閣、白雲,再繪佛之背光、佛衣、佛身、佛臉。

第六道,工筆細彩,工筆細彩則以雲朵、花草為開端,再繪樹木枝葉、亭台樓閣、佛身上的衣帶花紋等。

第七道,勾線,勾線就是將圖形輪廓以類似線描的手法勾勒清晰。通常線條以紅黑兩色為主,紅色用於勾勒佛像的發髻、頭冠、珠釧、火焰及鮮艷的花卉;黑色多用於勾勒相關人物的衣服、樹木葉子及亭台樓閣的輪廓。

第八道,拉金,拉金是彩繪唐卡最著名的特點之一,拉金與施金不同,施金是將99.9%的純金以實地的形式平鋪在所需的圖形中,而拉金則是將74%的黃金以拉線的形式將所要表達的圖案描繪出來。通過不同成色的黃金所產生色差來增加畫面的立體效果和層次感。

第九道,裝裱,繪制完成後便去框裝裱。唐卡是作為宗教供奉、禮拜的聖物,其裝裱效果也要追求富麗華貴、神聖典雅,以達到其宣傳、教化的目的。唐卡畫的背面襯布、畫面四邊按一定比例鑲以彩色絲絹或錦緞。上下裝「天地桿」(棍軸)、安銅質或銀質軸頭,以便於卷存、攜帶和懸掛展示。縫上絲質遮幔,目的是防止灰塵和油煙的垢染。遮幔外配飾兩條與絲幔等長的綵帶,即「飛燕」,寬約四至五公分,既可裝飾,又可擋住絲幔不被風吹開。

第十道,開眼,藏傳佛像唐卡繪制裝裱好後,還要請喇嘛舉行開光儀式,頌經祈禱,煨桑祝福,祈求畫面上相應的佛、菩薩將其靈力注入畫中。有時作者還將佛像的眼睛留待「開光」之時才點睛畫眸。【8】

整個過程十分神聖庄嚴。這樣,唐卡的整個製作過程才算圓滿完成,經過開光儀式後的唐卡才能成為具有靈性的宗教聖物,供人頂禮膜拜。

彩繪唐卡畫師們使用的顏料,從物質屬性上可分為兩大類別即礦物質顏料(如硃砂為紅色、青金石為石青、綠孔雀石為石綠、黃信石為雌黃、黃丹為黃色、嘎日為白色)和植物質顏料(胭脂、花青、許康草、黃連花、小櫱花等)。顏料經研磨或浸泡加工後,調制時要調進骨膠增強附著力和少許牛膽汁防腐,使得畫面的色彩年久不變。顏料的加工是手工操作,過程長久而程序復雜,但顏料純度高,質量穩定,覆蓋力強,畫面整體給人以色彩濃烈,富麗堂皇,燦爛奪目之感。而且西藏高原氣候乾燥,所繪就的唐卡即使經過數百年之久,依然色澤鮮艷,猶如新繪制的藝術佳品。

彩繪唐卡顏料與其他畫種的顏料相比有自己獨特的范疇。畫師將其分為九類。分別是土、石、水、火、木、草、花、骨和寶石。屬於土類的顏料有:白土、南鹼、金剛土、砒土、雄黃、青金石、紅土、藍靛石、鐵青靛等;屬於石類的顏料有:銀礦石、黃銅礦石、雲母、石青石、銅綠石、硃砂、玳瑁石、紫赭石等;屬於水類的顏料有:黃丹、桑珠熱、藍靛等;屬於火的顏料有:墨、砒石、雄黃等;屬於木質顏料的有:紅樹、金樹、硬樹、紫梗、木本靛樹等;屬於草本類顏料的有:力士草、雞瓜黃連、漢地野莧菜等;屬於花類顏料的有:野菊花、樺樹花、報春花等;屬於骨類顏料的有:蛤類、龍骨等;屬於寶貝類的有:黃金、白銀、天眼石、珊瑚、綠松石、紫銅、瑪瑙等。這些天然的植、礦物質由於色相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時也用一些人工合成顏料。

另外,在唐卡繪畫中,非常注重對金色的運用,且金色多為真金。其做法是先把黃金打成箔,再將箔金研磨成粉末狀,調入少量牛膠,以便保存。用時加入適量的牛膠水稀釋即可作畫。

三、彩繪唐卡的繪畫技藝與漢地的傳統工筆畫的差異

彩繪唐卡藝術強調畫面上看得多、看得全、看得遠、看得細,即所謂在畫中有可行者、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其構圖極為別致,整個畫面不受太空、大地、海洋、時間的限制,即在很小的一幅畫面中,上有天堂、中有人間、下有地界。畫中,突出的中心為佛教人物或故事中的中心人物,其他則用「散點透視」法,近人遠人一樣高,還可以把情節眾多、連續性強的故事,巧妙地利用變形的山石、祥雲、花卉等構成連續圖案,將情節自然地分割開來,使之形成一幅既獨立又連貫的生動有趣的傳奇故事畫面。

畫中主尊的造型極美,下垂的細眉,微啟下視的雙目,修長端直的鼻樑,圓潤的雙頰,微鎖的嘴唇,含而不露的笑意,很符合經書中對於「唐卡」繪制的要求:「眉毛好似彎弓狀」、「眼睛好像竹弓般」、「手掌好像紅蓮花」、「腳背好像龜背拱起狀」等。

唐卡與工筆畫技藝差異

藏傳畫師創造了金線勾勒、磨金平塗、金點飾物等方法。藏傳唐卡中以金線勾勒的地方很多,如表現諸佛、菩薩、度母、護法等人物形象的衣紋及裝飾,以及環境中的山石、花草、建築物等。磨金平塗的方法也很常用,其方法是畫面上需要表現的地方先用金粉平塗,再用瑪瑙等寶石作成的筆加以磨製,後則或用硬器在金板上勾畫圖案紋樣,或以深色渲染出形體的立體感及層次。這種方法主要運用在繪制佛像頭冠、瓔珞、法器、建築物金頂等精彩之處,使其光彩奪目、光彩照人。金點飾物即在畫面中需要表現的地方,用點的方式來突出形象和起到裝飾的效果。具備高超水平的畫師,能將金線紋飾繪製得細如毛發且紋理清晰、毫無斷線,更能充分利用色地與黃金的反差,以彩描或凸點的方法製作出立體視覺效果。

彩繪唐卡的色彩運用非常講究,特別是紅、黃、藍、白等顏色表示的象徵意義,有較強的民族性。如白色表示吉祥、純潔、慈悲、和平;藍色表示憤怒、嚴肅、凶惡;紅色象徵權力;黃色表示功德廣大、知識淵博。在色彩運用上,畫師把大自然賦予萬物的絢麗色彩盡情渲染,使唐卡呈現出色彩豐富、艷麗的獨特藝術風格。畫成後,底布四周鑲各色綿緞,以與圖像色調合諧相配。

藏族的唐卡繪畫與漢地的傳統工筆畫分屬我國繪畫體系中兩個不同的支系。二者在線條及色彩的運用方面都相當的講究,工整細致、精美動人。畫面中都呈現出很強的裝飾性特點。他們具有在某種處理上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唐卡及傳統工筆畫在顏色的使用上,都充分運用了紅、黃、藍、白、黑五類主色體系。但是顏色的使用在這兩類繪畫中,卻有著迥異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氣質,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

漢地的傳統工筆畫是我國繪畫體系中的一種重要畫體。它細膩精緻,古樸優雅,為傳統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筆畫的起源較早,戰國楚墓出土的帛畫已顯示出其技巧雛形。從魏晉以來卷軸畫得到發展,工筆畫技法不斷得到豐富。至唐宋,工筆畫達到其發展的繁榮時期。後隨著文人畫的興起,工筆畫其勢漸微,遂成潛流在民間有著相當程度的承續。到了明清,工筆畫技法又空前地得到了整理與總結。

彩繪唐卡與內陸的工筆重彩有著明顯的區別,它不僅具有獨特的印藏風味,且線條挺勁有力,疏密穿插得體,畫面色彩十分考究,多以固有色平塗為基礎,雲頭、山坡稍加渲染,使整個畫面對比強烈卻沒有浮燥之感——寧靜、平和、高潔。它分黑、紅、金、銀等「唐卡」。黑「唐卡」多用於鎮妖降魔的題材,在漆黑的底色上大量勾金,畫面雄偉強勁,莊重沉著。紅「唐卡」以紅色為底,表現高貴富麗。金「唐卡」以金為底,用黑線勾畫,使畫面神聖、古拙、金碧輝煌。銀「唐卡」則全用銀打底,黑色勾線,其色彩朴實單純,使整個畫面顯得高貴典雅,和諧統一。【9】

1、繪畫中原色與漸色使用的差異:

彩繪唐卡的畫面中往往呈現出色彩艷麗,金碧輝煌的視覺效果。這與其獨特的賦色原則是分不開的。唐卡繪畫中,偏好於對飽和原色的直接使用。原色(也稱第一次色),即紅、黃、藍三種顏色,是不能由其它色彩調和出來的,認為是最純凈和最鮮艷的顏色。在唐卡繪畫中,三原色的使用比較普遍,畫面中經常使用對比強烈的紅、黃、藍等顏色,給觀者一種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與之相反,傳統工筆畫的賦色則趨向於典雅沉著、清新樸素。在傳統工筆畫中,使用的較多的是經兩種原色調和而成的間色。間色因為兩種原色的調制而減小了色彩的對比度,從而顯示出溫和、淡雅、清新的特點。傳統工筆畫視設色為繪畫語言的符號之一,非常注重對色彩的運用,整個畫面追求的是一種和諧而富有美感的理想化裝飾意趣。色彩與色彩之間的塊面對比較為自然清新,形成統一的色調。這是漢地傳統繪畫所特有的處理方法,畫家在設色時注重色彩的格調,追求古厚沉著、雅緻明快的效果。

唐卡與工筆畫技藝差異

2、繪畫中金色與墨色使用的差異:

彩繪唐卡與傳統工筆畫中都有金色和墨色的使用,在繪制唐卡過程中,在碳條起稿繪出大體形象以後,畫師一般會用墨色勾線,勾畫出圖象細致的輪廓,然後再在此基礎上賦色。在著色完成後,有的墨線會被顏料遮蓋,所以畫面中局部地方會再次勾線,以使形象完整突出。然而金色在唐卡繪畫中的運用應該來說是更為普遍而富有特色的。

在傳統工筆畫中,金色的使用也是存在的,如在人物衣紋、發冠的裝飾以及山水環境的勾勒渲染上,金色的使用也能使畫面的裝飾性增強。然而在漢地傳統繪畫中,墨色的使用更具有代表性,可謂統領眾彩。墨色在繪畫里,不僅僅是一種黑色,而是有著豐富變化的重要色彩符號。墨與色彩的結合在傳統工筆畫中有著生動的體現,二者融合滲透,互為補充,協調畫面統一色彩關系並穩定畫面,使墨、色相得益彰。水墨與色彩的結合是我國傳統繪畫中的獨特之處,在工筆畫中以色彩為主,以墨為輔。古人對色彩的運用,認為:「設色即用筆用墨意,所以補筆墨之不足,顯筆墨之妙處。」【10】「用色與用墨同要自淡漸濃,一色之中更變一色,方得用色之妙。以色助墨光,以墨顯色彩,要之墨中有色,色中有墨。」【11】。

3、繪畫著色技法上的差異性:

彩繪唐卡著色有著相當程度的規范性,一般著色有兩種方法,一為重彩,一為淡彩。其步驟為:先根據大體的色調鋪好整個畫面的底色,然後再逐次繪制畫面中的背景,如天空、山川、花草、雲霧等等,繪制景物一般是根據各自不同的色彩進行平塗。一次只能上一種顏色,一般是先上深色後淺色。接著是繪制畫面當中的主體人物形象,如諸佛、菩薩等。多採用平塗與暈染相結合的方法,由此表現出形象的體積及較大程度上保持了色塊的原有鮮亮色彩。

傳統工筆畫主要為勾填法、勾勒法、沒骨等主要畫法。勾填法即先用墨線勾出形象的輪廓,再緊挨著墨線染色,著色深淺與墨色深淺一致。勾勒法先用淡墨勾勒輪廓,然後層層上色,以色彩壓住墨線,最後以色線再次勾勒。沒骨畫法則不用墨線勾勒輪廓,直接用墨和色彩點染,再勾勒筋脈。傳統工筆畫講究「染」。以染烘托體積,以染突出結構與層次,以染著色。大致可分為分染、統染、罩染、接染、點染等諸多技法。分染及統染一般是區分出形象的明暗體積、濃淡變化,體現出其深淺層次的變化。一般分為色筆上色,再以清水筆往外暈染。罩染則是在前兩者的基礎上平鋪一層厚薄適度的色彩,多為透明的植物色。接染與點染也較為常用,注重色彩的銜接。在染的過程當中非常注意水分的多少,水多易使畫面形成水跡,水少則顏色不能自然染開。每次賦色一般都非常的薄,它是以多次反復的渲染而取勝的,從而形成層次豐富多變、薄中見厚等特點,色彩富麗而不失典雅。

4、佛教與禮教色彩使用的差異:

彩繪唐卡與傳統工筆畫的賦色原則應屬兩種不同的色彩體系,而支撐這兩種色彩體系的則是兩種不同的文化。一為神秘深邃的藏文化,一為博大精深的漢地傳統文化。兩種文化的不同內涵和審美取向導致了這種差異性的存在。

彩繪唐卡中,各類色彩都秉承著相當程度的規范性。佛學的色彩定義均有其不同色相的色彩標識,據三經一疏經典,在佛像類中,釋迦牟尼佛的身色為肉身色,毗盧舍那佛身色為白色,阿閃佛為暗青色,阿彌陀佛為紅色,寶生佛為金色,不空成就佛為青綠色。菩薩類中,文殊菩薩為杏黃,觀音菩薩為白色,普賢菩薩為紅色,大勢至菩薩為綠色,虛空藏為藍色,地藏為黃色等。有學者提出藏傳佛畫的色彩是一種「被不斷予以強調和把持,成為一種與藏民族宗教心理結構相契合的樣態」。【12】在藏族人們的色彩觀中,金色代表光明,白色代表純潔,黃色代表智慧,紅色代表熱情,藍色代表勇敢,黑色則代表著威嚴。紅、黃、藍、白、黑主要五彩體系也是與其創世說中的地、水、火、風、空這五大生命本原物質相聯系的。諸佛、菩薩、眾神等的主色相及其各類裝飾物都具有象徵意義。它揭示了藏傳佛教,尤其是密教的深奧的義理。五部之佛的方位用五種不同的色相予以表示,且不同的方位意味著佛學對宇宙萬物的理解方式,反映出一種深邃的佛教宇宙結構學模式。

漢地傳統繪畫的色彩體系則受到漢族宗教、哲學、文化的深刻影響。從特定文化結構和深沉的文化內涵,我們可以看到陰陽學說、儒家思想、老莊哲學、禪宗等對中國畫色彩的影響。這種以禮為倫理思想核心的儒學對中國繪畫無疑有著很深的影響,繪畫中的色彩代表了一定的社會地位,有著嚴格的等級規定。在現實意義上,繪畫長期以來成為政教工具,色彩必然要為維護禮的規定而選擇。「五彩」與「五行」相對應,它來源於五行說。而五行說是「中國繪畫色彩的始原性資源。」【13】。五行思想是中國文化中影響最為深遠的學說之一,對後世影響極大,不僅深入宮廷,也深入民間。五行色說在民間廣泛傳布一方面深刻影響了民間美術;另一方面被儒學結合成為封建時代的官方哲學,深刻影響了戰國、秦、漢繪畫以及後世的青綠山水和工筆花鳥人物一類的重彩畫。盡管「五彩」來源於五行說,但其已經納入了儒學的內容,成為禮的一部分,也成為工筆繪畫的基本的色彩樣式。「中國儒家精神主要從道德方向啟發了中國古代色彩趨向社會道德觀念下的形式自覺。從先秦至漢唐,中國古人主要在儒家推行的禮制性色彩中以『五彩彰施』創造『重彩』為主的繪畫形式。」【14】

結語

我們不難發現,這兩種繪畫色彩體系都不像西方繪畫的色彩那樣追求客觀寫實性,而是強調色彩的象徵性。一個是以色彩達到對宗教的訴求,因而宗教對它的鉗制是極為嚴格的,色彩本身不可能走向自然;一個是受禮教的影響極大,「儒家以五色的道德性強調色彩的社會性,把色彩推向古代社會『禮』制為『仁』的普遍性」。【15】但儒家思想又畢竟不是一種宗教思想,對繪畫色彩的規定不像藏地那樣的強烈,因而在突破既有的禮教思想的限制之下,漢地工筆畫色彩也能夠向一種抒情達意方向發展,整個繪畫色彩趨向水墨表現的同時趨於更為素雅。

藏傳佛教唐卡藝術是千百年來藏民族在文化、歷史的發展中積累的重要文化遺產,是雪域高原的文化瑰寶。以極其豐富的題材內容和綜合性極強的表現形式、精湛的技巧、超凡的創造力、深刻奧妙的佛教哲理,不僅成為中華民族藝術聖殿中的明珠,也成為輝煌燦爛的東方文化繪畫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注釋:

1 參閱:扎雅·諾丹西繞,《西藏宗教藝術》,(謝繼勝譯)

2 強巴赤列主編《藏醫四部醫典八十幅曼唐釋難·藍玻璃之光》 民族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

3 朱洪著:《趙朴初說佛》,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7年1月第2版

4 參閱:烏格利諾維奇,《藝術與宗教》,三聯書店,1987年8月第1版

5 參閱:康·格桑益希,《藏族美術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6 宗者拉傑、多傑仁青,《藏畫藝術概論》,民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7 中國少數民族古代美學思想資料初編編寫組,《中國少數民族古代美學思想資料初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

8 康·格桑益希,《兩隻眼睛看唐卡》,西藏旅遊,2004年第2期

9 泰奧·吉美,《論唐卡繪畫藝術的特色》,甘肅高師學報,2002年第4期。

10 沈子丞,《歷代論畫名著匯編》,文物出版社,1982第1版

11 沈子丞,《歷代論畫名著匯編》,文物出版社,1982第1版

12 縱瑞彬,《藏傳佛畫色彩功能管見》,西藏藝術研究,2001年,第2期

13 王文娟,《五行與五色》,美術觀察,2005年第3期

14 李廣元,《色彩藝術學》,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參考資料:

李吏,《藏傳佛教唐卡藝術》,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第1期

賈一心,《唐卡功能淺析》,西藏藝術研究,2008年第1期

廖方容、傅嘉芹,《藏傳唐卡繪畫與漢地傳統工筆畫色彩之比較》,廣西藝術學院學報《藝術探索》,2006年8月第3期

接下來請朋友們欣賞一組編號為188-709429的釋迦牟尼唐卡:

Ⅷ 釋迦牟尼的一生可以簡略介紹一下么

釋迦牟尼出生的迦毗羅衛是釋迦族建立的城國,是公元前6、5世紀古印度存在的許多小國之一。釋迦牟尼出身於軍事貴族種姓(稱"剎帝利種姓"),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稱"凈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釋迦牟尼在母親生下他7天後去世,由姨母帶大。
釋迦牟尼從小按照當時盛行的婆羅門教的傳統習俗,學習字書、吠陀(婆羅門教的經典),並且練習武藝。17歲時娶妻,後來生有一個兒子。釋迦牟尼此後經常對人生問題進行思考,想到人有生有死,在生活中經常伴隨各種病痛、憂愁和苦惱,認為人的生命是無常的,開始思索如何擺脫生死苦惱的道理。
釋迦牟尼修過6年苦行,據說每天只吃"一麻一米",變得骨瘦如柴。後來逐漸認識到即使修苦行也不能使人徹底解脫苦惱,便放棄苦行。據佛經記述,他先到附近的尼連禪河洗澡,上岸後接受一位牧女獻的粥,然後坐在一棵畢缽羅樹(後被稱為菩提樹)下坐禪思維,經過七天七夜,達到了覺悟。佛教稱之為"成道"或"成佛"。
當時在婆羅門教之外,有一些出家修行者,稱為"沙門"。他們修各種苦行,或是每日吃飯極少,或是用種種方法折磨自己的肉體,目的是為了擺脫現實的煩惱,求得生到天上,永遠安樂。釋迦牟尼由此受到啟發,產生了離家出走,到山間林下修行的念頭。在他29歲(有的佛經說是19歲)的時候偷偷離開王宮出走,走入深林剃去頭發,從此開始過修"苦行"的生活。他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坐禪。

Ⅸ 問一下我有一幅釋迦牟尼的唐卡,唐卡上面一圈有三十四尊小的釋迦牟尼這幅唐卡

聽上去像是三十五佛。

「三十五佛」 指常住十方一切世界的三十五佛。《決定毗尼經》說犯了五無間業的人,應在三十五佛之前至心懺悔。 關於對三十五佛之崇拜,《三十五佛名禮懺文》〈後記〉載稱,古印度的大乘修行者,常於六時禮懺三十五佛;至今漢地與西藏的修行者中猶盛行著此一信仰。
三十五佛各個於成佛前行菩薩行,發大願,成佛後,對眾生之利益也不同;於自己的惡業,要生追悔心,針對惡業而拜某一佛,亦清凈前世無邊的惡業。思業之過患,清凈對治,同時也要思佛的功德;要具足各個佛的大願,念名號,對治就會強,最後要做好防護力。

據《大寶積經》卷九十〈優波離會〉以及《決定毗尼經》所載,三十五佛即∶
(1)釋迦牟尼佛,(2)金剛不壞佛,(3)寶光佛,(4)龍尊王佛,(5)精進軍佛,(6)精進喜佛,(7)寶火佛,(8)寶月光佛,(9)現無愚佛,(10)寶月佛,(11)無垢佛,(12)離垢佛,
(13)勇施佛,(14)清凈佛,(15)清凈施佛,(16)娑留那佛,(17)水天佛,(18)堅德佛,(19)旃檀功德佛,(20)無量掬光佛,(21)光德佛,(22)無憂德佛,(23)那羅延佛,
(24)功德華佛,(25)蓮華光游戲神通佛,(26)財功德佛,(27)德念佛,(28)善名稱功德佛,(29)紅炎幢王佛,(30)善游步功德佛,(31)斗戰勝佛,(32)善游步佛,(33)周匝庄嚴功德佛,(34)寶華游步佛,(35)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佛。
另據《三十五佛名禮懺文》所列,為:
(1)釋迦牟尼佛,(2)金剛堅固能摧佛,(3)寶焰佛,(4)龍自在王佛,(5)勤勇軍佛,
(6)勤勇喜佛,(7)寶火佛,(8)寶月光佛,(9)不空見佛,(10)寶月佛,(11)無垢佛,
(12)離垢佛,(13)勇施佛,(14)凈行佛,(15)梵施佛,(16)水王佛,(17)水天佛,
(18)賢吉祥佛,(19)無量威德佛,(20)旃檀吉祥佛,(21)光吉祥佛,(22)無憂吉祥佛,
(23)那羅延吉祥佛,(24)華吉祥佛,(25)蓮華光游戲神通佛,(26)財吉祥佛,(27)念吉祥佛,(28)善稱名號吉祥佛,(29)帝幢幡王佛,(30)斗戰勝佛,(31)勇健吉祥佛,(32)勇健進佛,
(33)普遍照耀庄嚴吉祥佛,(34)寶蓮華游步佛,(35)寶蓮華妙住山王佛。

閱讀全文

與釋迦牟尼唐卡高清圖片線描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咖啡logo圖片大全 瀏覽:765
夾耳短發發型圖片大全女 瀏覽:997
美女摘蘋果圖片 瀏覽:936
word粘貼圖文時為什麼圖片會消失 瀏覽:387
名言名句背景圖片簡單 瀏覽:75
側扎披肩發型圖片 瀏覽:898
超清可愛女生圖片 瀏覽:189
謝廣坤紅衣服圖片 瀏覽:881
形狀中如何插入圖片 瀏覽:288
有翡圖片文字 瀏覽:837
男生穿吊帶裙子圖片 瀏覽:727
花的早上好帶圖片文字 瀏覽:79
如何加圖片亮度 瀏覽:589
動漫男生烏鴉圖片 瀏覽:786
手機圖片壁紙文字 瀏覽:43
女生子宮發育過程圖片 瀏覽:395
誘惑美女濕身圖片 瀏覽:182
男生女生失戀後衛生紙圖片 瀏覽:946
ps如何做圓形的圖片 瀏覽:232
女生坐車圖片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