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冬至節的慶祝方式
南方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南方沿海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萊、果、蘿卜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
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北方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貳』 冬至一般除了一家人聚起來吃飯還會有什麼風俗嗎
一,家人團聚。冬至作為冬季中的中華民族的一個大節日,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頓飯,是最基本的過節習俗。在一個城市的親人都要聚到一起,常常聚到老人家裡慶祝。不在一個城市也會往家裡打電話問候。
二,吃餃子。這是最普遍的風俗了,冬至日吃餃子幾乎是家家戶戶的傳統了。諺語有雲:「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三,祭祀活動。有些老人在冬至這一天去老家上墳,不方便回老家的也會在家裡,做一個小供桌,擺上一些餃子、酒、水果等,祭奠家中故去的老人。
(2)冬至亞歲宴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叄』 北方人在冬至的時候都會吃餃子,全國各地冬至習俗都一樣嗎
不一樣
1、北方吃餃子
2、蘇州吃餛飩
3、寧夏吃「頭腦」
4、潮汕祭祖吃甜丸
5、江南水鄉吃紅豆糯米飯
6、上海吃湯圓
7、杭州吃年糕
(3)冬至亞歲宴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在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肆』 冬至節在我國古代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在這天用九層糕祭祖有什麼寓意
先說祭天。人行走在天地間,天、地、人被稱為三才,而天,永遠是主宰。冬至,俗稱「交冬」,黑到極致、冷到極致、也陰到極致。古代帝王為何會選擇在冬至這一日祭天呢?因為中國人信奉陰陽哲學,陰到極致,就開始陽氣上升,萬事萬物都是陰盛陽衰,陽盛陰衰,陰陽轉化。於是,冬至也是一陽生的時間。
冬至祭孔的同時,也要舉辦衣冠拜師,師生同宴、熱鬧非凡。不少縣志都有相似的記載:「長至日拜聖壽,外鄉塾弟子各拜業師」。冬至「隆師」的習俗,對傳承尊師重教的傳統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今天也很有意義。當然,冬至日又是一年教書先生定聘約和解僱的日子,自然也是有人歡樂有人憂了。
比如「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等等。再如九九消寒圖,用染梅與填字的方式,使閨閣女子在寫字作畫的風雅中,一步步度過漫長的冬季。這已不僅是消寒,更是一種積極達觀的人生態度。還有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待一副對聯寫完,春天剛好如約而至。
『伍』 各地冬至吃什麼
1、潮汕人冬至吃冬節丸: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裡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啰啰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
2、客家人冬至節氣吃釀酒: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後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3、四川冬至吃羊肉湯:在四川冬至吃羊肉湯,羊肉可謂冬日滋補之首,專家指出,吃羊肉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對一般風寒咳嗽、慢性氣管炎、虛寒哮喘、腎虧陽痿、腹部冷痛、體虛怕冷、腰膝酸軟、面黃肌瘦、氣血兩虧等都有很好的療效。
4、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每逢冬至三餐做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除此還有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籠統的劃分。
『陸』 冬至的由來、習俗
冬至節簡介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節的由來與傳說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傳說之一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葯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傳說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傳說之三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節的風俗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柒』 廣州人為什麼說「冬至大過年」
廣東人有個傳統說法——冬至大過年。冬至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氣,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從前,漂泊在外的廣東人,每逢冬至,必定要回家與家人團聚。到了今日,冬至依舊是千千萬萬市民心中的大日子。
這一天,無論多忙,一家人都要圍坐一桌,熱熱鬧鬧地飽餐一頓。在這個傳統的節日,吃上一口傳統菜,更加熨帖。
(7)冬至亞歲宴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漢族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漢族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漢族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捌』 冬至的由來是什麼在中國的各個朝代是怎樣過冬至的
過冬至節最早的記錄是源於漢代,在唐宋的時候成為中國人民族性的節日,並一直遺留至今。甚至在很多古籍中都有「過冬至如過年」的記載。古時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乃上天賜予的福祉,所以這天大多休息,軍隊整體,邊塞閉關,商旅停業,朝廷不理事,官衙放假,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作客,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冬至亞歲宴」的名目甚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那麼冬至的來歷是什麼?冬至是怎麼來的?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歷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就因歷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歷歷法,認為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才有吃圓仔後就多了一歲的說法)這也是冬至為何在民間會那麼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歷歷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歷法傳承才對。 從節氣的角度來說,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今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台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後,來預測往後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台灣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1)開成時期:原始社會—漢代;特點:中國木結構建築技術已日漸完善。人們掌握了夯土技術,燒制了磚瓦,建造了石建築。 2)發展時期:魏晉南北朝;特點:磚瓦的產量、質量及木構架技術都有所提高。大量興建佛教建築。 3)成熟時期:隋唐時期;特點:磚的應用更加廣泛,琉璃的燒制更加進步,建築構件的比例逐步趨向定型化。 4)大轉變時期:宋朝;特點:宋朝建築的規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為秀麗,絢爛而富於變化,出現了各種復雜形式的殿閣樓台。 5)發展時期:元朝;特點:興建大量藏傳佛教寺廟及伊斯蘭教禮拜寺。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築藝術影響到全國。 6)高峰時期:明清時期;特點:磚的生產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數量及質量都超過過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築已經高度標准化、定型化。 2、現存古代木結構建築代表及特點。 1)五台山南禪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築:建成於唐代;特點:單體建築的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斗拱比例較大,柱子較粗壯,多用板門和直欞窗,風格莊重朴實。 2)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福建泉州清凈寺、河北正定隆興寺、浙江寧波保國寺:建成於宋代;特點:屋頂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遠,重要建築門窗多採用菱花隔扇,建築風格漸趨柔和。 3)天津薊縣的獨樂寺、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和華嚴寺:建成於遼;特點:接近於唐代風格,創造了「減柱法」。 4)山西芮城永樂宮、洪洞廣勝寺:建成於元代;特點:普遍使用「減柱法」,梁架結構又有了新的創造,許多構件多用自然彎材稍加砍削而成。 5)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建於明清時期;特點:出檐較淺,斗拱比例縮小,「減柱法」除小型建築外,在重要建築中已不採用。 3、三本建築文獻; 宋朝的《營造法式》、明朝的《園冶》、清工部《工程做法》。 4、中國古代建築的造型及基本構件; 台基:普通台基、較高級台基、更高級台基、最高級台基;作用:承托建築物,防潮防腐,彌補中國古代建築單體建築不甚高大雄傳的欠缺。 屋身:木頭圓柱、開間、梁、斗拱; 屋頂: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卷棚頂。 5、彩畫的分類、特點及等級; 和璽彩畫:中間的畫面由各種不同的龍或鳳的圖案組成,間補以花卉圖案。瀝粉貼金。等級最高。 旋子彩畫:畫面用痢化形式的渦卷瓣旋花,有時也可畫龍鳳。等級次於和璽彩畫。 蘇式彩畫:畫面為山水、人物故事、花鳥蟲魚等。等級低於前兩種。 6、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 1)建築材料:木材。 2)結構方式:框架式結構:抬梁式、穿斗式、井乾式; 3)空間布局:靈活。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 4)單體建築構件:標准化。模數制。 5)平面布局:內向含蓄,多層次,均衡對稱。 6)創造斗拱結構形式 7)運用色彩裝飾手段。 7、中國古代聲調規劃的類型: 市裡制:以隋唐長安城為例,區劃整齊,其平面呈長方形,宮城置於郭城北部正中,北連禁苑,南接皇城。宮城皇城以外為里坊區。並設東西二市。 街巷制:北宋後拆除坊牆,居民區由原坊內小街發展成橫列的巷(胡同),商業沿城市大街布置。 8、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特點: 1)按照一定的制度進行和設計,這些制度對隋唐以後都城的規劃布局產生很大影響。 2)重視城市的選址:依山榜水。 3)以方格網街道系統為主,區劃整齊。從戰國到北宋初年,實行市裡制度。北宋中期以後,採用街巷制。 4)採用中軸對稱的平面布局,宮室、壇廟等重要建築皆位於中軸線上。 5)重視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綠化,引水入城,種植花木。 9、古長城建築: 秦長城:起迄地點:臨洮——遼東; 漢長城:起迄地點:莆昌海(即今羅布泊)——遼東; 明長城:起迄地點:嘉峪關——鴨綠江; 結構:城牆、敵台、烽堠、營堡; 重要段落:北京八達嶺長城、灑北金山嶺長城; 重要關隘: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 10、宮殿建築的起源與沿革: 先秦:特點:以門道、前堂、後室為中軸、東西配置廂房的封閉性院落; 著名宮殿:河南偃師二里頭宮殿、陝西岐山鳳雛宮殿遺址; 秦漢:特點:大宮中套有小宮,而小宮在大宮中各成一區,未央宮的前殿成狹長形,殿內兩側有處理政務的東西廂; 著名宮殿: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 三國、兩晉南北朝:特點:在大朝太極殿左右建有處理日常政務的東西堂; 隋唐:特點:依據軸線與左右對稱的規劃原則,並附會了《周禮》的三朝制度; 著名宮殿:太極宮、大明宮; 宋:特點:在城南面中央的丹鳳門前設御街,街的兩側建有御廊; 著名宮殿:北宋東京城宮殿; 元:特點:繼承唐宋的宮殿傳統,保持了游牧生活習俗及喇嘛教建築、西亞建築的風格; 著名宮殿:元大都宮殿; 11、明清宮殿的布局與陳設; 1)布局: A、中軸對稱: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華麗,軸線兩側面的建築低小簡單。 B、左祖右社:a、左祖:在宮殿左前方設祖廟,帝王用來祭祀祖先。 b、右社:在宮殿右前方設社稷壇,帝王用來祭祀土地神、糧食神。 C、前朝後寢:a、前朝:帝王上朝治政、舉行大典之處。 b、後寢:帝王與後妃們生活居住的地方。 2)宮外陳設: A、華表:皇家建築的特殊標志。 B、石獅:雄獅爪下為球,雌師爪下為幼獅,前者象徵統一寰宇,後者象徵子孫綿延。 C、日昝:古代用來測時。 D、嘉量:古代的標准量器。象徵國家統一和強盛。 E、吉祥缸:置於宮殿前盛滿清水以防火災的水缸。 F、鼎式香爐:用來燃檀香和松枝。 G、銅龜銅鶴:象徵長壽。 12、古代著名壇廟建築; 太廟,位於北京天安門左側,專供帝王祭祀祖先。 社稷壇,位於天安門右側,專供帝王祭祀土地神、糧食神。 天壇,位於北京東南郊,每年冬至日皇帝在此祭天。 地壇,位於北京北郊,每年夏至日皇帝在此祭地。 日壇,位於北京東郊,專供帝王祭日。 月壇,位於北京西郊,專供帝王祭月。 文廟:全國規模最大、時代最早的是山東曲阜孔廟。 武廟: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是山西運城解州的關帝廟。 宗祠:安徽績溪縣龍川胡氏宗祠和廣州市陳家祠堂。 13、我國古代著名陵墓建築: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臨潼縣;特點:中國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 漢茂陵:位於陝西興平縣;特點:西漢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唐乾陵:位於陝西乾縣;特點:唐代十八陵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昌平區;特點:長陵以其宏偉的地面建築而聞名於世,已發掘地下宮殿的是定陵; 北宋陵:位於河南鞏義市;特點:結構完整,為研究宋代陵墓制度才石刻藝術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清東陵:位於河北遵化;特點:其平面布置沿襲了明代諸陵的舊制,只是在墳丘上部增設了月牙城。 清西陵:位於河北易縣;特點:清西陵與清東陵同。 14、封土的沿革: 1)方上:特點:在地宮之上用黃土層層夯築而成; 著名陵墓:秦始皇陵、漢茂陵; 2) 以山為陵:特點:利用天然山體; 著名陵墓:唐乾陵; 3) 寶城寶頂:特點:在地宮上砌築高大的磚城,城內填土,磚城即寶城,城中的土高出城牆成一圓頂,稱寶頂; 著名陵墓: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 15、陵園建築: 1)祭祀建築區:用途:供祭祀之用; 建築物:凌恩殿、配殿、廊廡、祭壇等; 2)神道:用途:通向祭殿和寶城的導引大道; 建築物:石獸、石人; 3)護陵監:用途:專門保護和管理陵園; 建築物:衙署、市衙、住宅等; 16、墓室結構: 土穴墓:墓穴形式簡單。 木槨墓:用木材築成,形同大木箱,槨內分成數格,正中放棺,兩旁和上下圍繞著幾個方格,稱之為廂,用來安放隨葬品。 黃腸題湊:用柏木枋堆成的框形結構。黃腸指柏木黃心,題湊指木頭皆皆向內。北京大葆台漢墓一號墓為黃腸題湊的成熟形式。 磚石墓:採用磚石砌築而成。從漢代到清代,磚石墓一直在不斷發展。 17、隨葬品; 1)原始社會: A、早期:陶器、石器、骨器。 B、晚期:出現貧富分化。有的墓隨葬精美的玉器及象牙器等。 2)階級社會: A、貧富分化懸殊。 B、商周時期:青銅器、玉石器等。人殉。 C、戰國時期:俑。 D、漢朝:陶質明器,包括倉、灶、井、磨、樓閣等模型和豬、狗、雞等模型。 E、魏晉南北朝:陶瓷器皿、陶制模型、陶俑和鎮墓獸。 F、隋唐五代時期:陶俑。 G、宋——明清:實用物品和珍寶,包括陶瓷器、金銀器和玉器。
『玖』 蘇州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1.酒釀
在冬至夜的時候,冬釀酒,這是必不可少的,蘇州的人們認為冬至不喝冬釀酒是會凍一個冬天的。而冬釀酒,一年是只釀一次的。冬釀酒屬於是一種米酒,是搭配上桂花所釀制而成的。味道比較清甜,香味比較濃重。打開之後,可以聞到一股濃濃的酒香,而且冬釀酒的酒精度並不高,適合飲用的人群廣泛。
2.餛飩
在蘇州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慣,古代有方圓之說,而餛飩皮就代表著地,而中間的餡代表著天氣,將它們包在一起則是一種混沌的世界,大家在冬至時節吃餛飩,則是寓意著冬天的清平。
3.鹵菜
在冬至的蘇州,還會吃一些鹵菜,用來下酒也是再好不過的了。在冬至的蘇州,鹵菜的生意是很好的,大家買鹵菜,不要買得過長,到了冬至的前夜再買也不遲。因為鹵菜放得過久,會滋生一些細菌的,人們食用之後,不益於身體。
4.冬至團
冬至團,是一種糯米團子,以菜果,豆沙等食材為餡所製作而成的,也是在蘇州當地比較常見的一種點心。
5.羊肉
在很多的地區,過冬至的時候,都會吃羊肉,當然蘇州也不例外。羊肉有暖身的作用,在冬至這一天吃了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讓人們可以更好地抵禦到寒冷。當然羊肉也不可一次食用過多了,過多的食用,會對身體有所影響的。
6.湯圓
在蘇州的一些地區,人們過冬至還會吃湯圓這種美食,湯圓也代表著團圓的意思。在我國的很多地區冬至的時候,都會吃湯圓。湯圓是用糯米為原材料所製作而成的,食用之後,可以提高人體抗寒的能力,而且湯圓的飽腹作用還很不錯,適合在冬天的時候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