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古代名將軍人圖片高清

古代名將軍人圖片高清

發布時間:2022-09-19 13:43:16

⑴ 中國古代10大名將都是誰

中國古代十大名將

1、 孫武

世界第一兵書《孫子兵法》的作者,中國乃至東亞軍事學之父,率三萬卒入郢(ying,楚國的都城,今湖北江陵縣北),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跡。

2、 吳起

亞聖,其治軍思想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戰國第一名將。軍政兩道奇才,戰國早期改革家之一。

3、 李靖

唐初第一名將,《李衛公兵法》與《唐太宗李靖問對》的作者。騎兵戰天才,其對突厥的決定性勝利,間接導致了阿拉伯帝國的瓦解與羅馬帝國的滅亡。

4、 孫臏

《孫臏兵法》的作者。其兩次大破魏軍的戰績使齊國大振,與強秦並稱「東帝」「西帝」的根源之一。在戰略戰術方面均有奇才,不愧為孫武的後代——脾氣也與老祖宗一樣,功成身退。

5、 韓信

漢初第一名將。西漢的實際締造者。古兵法的整理者之一(另一位是張良)(說實話,老韓實在很強勁,但考慮到其缺乏國際影響,兵法也沒傳下來,只能委屈排第五)

6、 李世民

唐朝的開朝皇帝。有史以來削平天下速度第一,被譽為中華帝國第一明君。但考慮到其手下眾多名將的助力,之前的戰績也不是毫無可議。居韓信之下,宜也。

7、 岳飛

常勝的名將,以少勝多的行家裡手。南宋的救命恩人——至少掙下了和談的資本,雖然他本人不這么看。可謂韓信後身(結局也差不多),其岳家軍組織嚴謹,開後世軍閥部隊的先河。

8、 曹操

魏國開國皇帝。《孟德新書》的作者,與光武帝有異曲同工之妙。官渡之戰勝得實在僥幸,有天上掉餡餅之嫌。常勝將軍兼多敗將軍(決定中國命運的決戰,除去官渡、赤壁、漢中,皆敗陣),故列第八。

9、 陳慶之

南北朝第一名將。帶七千騎兵殺入洛陽,期間陷城四十七,北魏數十萬大軍皆潰。晚節不保,但考慮到純屬不可抗拒力(發洪水),且回到粱朝便以一萬兵全殲侯景七萬大軍,只剩他老哥一個,列為第九當之無愧(小陳和岳聖一樣攤上這么個主子,功業不濟,命也)。

花絮:當初,毛爺爺在讀《南史·陳慶之傳》熱血沸騰,擲書而起。

10、 項羽

東方的漢尼拔(一樣的苦大仇深、一樣的使過「破釜沉舟」、一樣的所向無敵、一樣的功敗垂成、一樣的一生只吃一場敗仗但軍事生涯就此完蛋——連吃敗仗的年份都一樣,嗚呼!)最佳戰例:以三萬疲憊之師千里奔襲,半日破劉邦六十萬之眾。垓下之戰,以十萬兵力敵韓信五十萬,非戰之罪也。但其戰略頭腦太成問題,雖非智障,但至少與常人相去不遠。故漢尼拔被稱為西方戰略之父,與孫子齊名,而小項卻被民間貶為莽夫典型,與呂布同類。

⑵ 中國古代十大名將分別是誰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天才武將如繁星璀璨,耀眼奪目,他們利用自己的膽識和謀略,在戰爭中率部取得輝煌的戰績,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戰神,我們的民族才不會為外族欺辱,華夏文明才能不間斷發展延續數千年。以下試列出華夏民族十位千古名將:

一、孫武,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人,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6萬打敗楚國20萬大軍,柏舉之戰後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所著《十三篇》是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

以上十位名將,幾乎都是常勝將軍,他們要麼以弱勝強,要麼以少勝多,他們指揮的戰役幾乎都是經典。孫武和吳起是中國兵家之祖,白起和韓信協助明君在統一國家進程中奠定基礎,衛青、霍去病、李靖、薛仁貴、岳飛、徐達是我們的民族英雄,在抗擊外族入侵或開疆闢土方面做出巨大貢獻。

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名將也應讓我們記住的,他們有姜尚、樂毅、李牧、王翦、廉頗、孫臏、蒙恬、項羽、李廣、班超、曹操、周瑜、諸葛亮、冉閔、謝玄、祖逖、陳慶之、劉裕、韋睿、郭子儀、柴榮、狄青、韓世忠、常遇春、王守仁、袁崇煥、左宗棠,但限於篇幅,本文無法一一列舉。

(按自己的想法讀書,我是六甲番人,請您關注我的百家號。)

⑶ 盤點古代「戰神」級的8大名將,韓信位列第三,岳飛位列第六嗎

在中國古代,朝代更替很頻繁,而且還時常爆發邊境沖突;如果平均算下來,其實戰爭才是古代的主流,真正和平的時間非常少。頻繁的戰爭,自然會誕生出很多卓絕的名將,而這里要盤點的就是古代「戰神」級的八大名將,看看他們都是誰吧。

TOP、8 徐達



以上八位就是古代八位最頂級的「戰神」級名將,每一位的戰績都堪稱顯赫;當然,除了以上八位外,其實還有很多名將,比如程不識、周亞夫、衛青、霍去病、竇憲、馬援、張遼、周瑜、薛仁貴、蘇定方、郭子儀、狄青、孟珙、常遇春等等,中國古代名將實在是太多了……

⑷ 古代六十四名將和七十二名將都是誰

古代六十四名將如下: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經顏真卿建議,史館考定在武廟中塑像的春秋戰國時期至唐建中年間在軍事上享有盛譽的將領。

《新唐書卷一十五》載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奏:「治武成廟,請如《月令》春、秋釋奠。其追封以王,宜用諸侯之數,樂奏軒縣。」

名單是:

范蠡、管仲、田單、孫臏、廉頗、趙奢、王翦、李牧、彭越、曹參、周勃、周亞夫、李廣、衛青、霍去病、趙充國、鄧禹、吳漢、馮異、耿弇、賈復、寇恂、馬援、段熲、皇甫嵩、張遼、關羽、張飛、鄧艾、周瑜、陸遜、呂蒙、羊祜、陸抗、王濬、謝玄、杜預、陶侃、王猛、慕容恪、檀道濟、長孫嵩、王鎮惡、吳明徹、王僧辯、斛律光、慕容紹宗、宇文憲、於謹、韋孝寬、楊素、韓擒虎、史萬歲、賀若弼、尉遲敬德、李孝恭、蘇定方、張仁亶、郭元振、裴行儉、王晙、王孝傑、張齊丘、郭子儀。

中國古代七十二名將如下:

一檔:1人

張良河南寶豐人,出生貴族世家,曾經主謀刺殺秦始皇,是劉邦的重要謀士,被稱為漢初三傑之一。

二檔:10人

管仲春秋齊國的政治家,被譽為華夏第一相、法家先驅等名號。

孫武春秋時期齊國人,因內亂遠走吳國。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

樂毅廣東中山靈壽人,戰國時期接觸的軍事家,因燕惠王猜忌而投奔趙國。

諸葛亮山東臨沂市沂南人,三國時期著名軍事、政治、發明家,外號卧龍。

李勣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田穰苴春秋時期齊國人,是陳國貴族陳完的後代。

范蠡楚國人,春秋末期著名政治、軍事家。

韓信出生於楚國,後秦王統一後稱秦國人,在後來又與劉邦等人一起建立漢王朝,被後人稱為漢初三傑之一。

李靖隋末唐初軍事家,善於用兵和謀略,今陝西三原縣人。

郭子儀唐朝名將,今渭南人。平定安史之亂,收復長安、洛陽;擊敗吐蕃、黨項的入侵。

三檔:29人

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也是古今中外十大殺神之一。戰國時代的兵家代表人物。

孫臏戰國時期齊國人,軍事家,孫武後人,今山東菏澤人。

廉頗戰國時期趙國名將,今河北保定人,與白起 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名將,古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曹參漢朝人,年輕時是秦朝沛縣監獄的監獄長,公元前209年與劉邦反秦,屢建戰功,後被封為曹相國。

周勃西漢開國名將,今江蘇徐州人。

李廣西漢名將,今甘肅天水人,匈奴人稱其為飛將軍,連續數年不敢侵犯。

霍去病漢王朝戰神,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戰神,今陝西臨汾人,被封大司馬冠軍侯。

鄧禹東漢初年軍事家,今河南南陽新野人。

馮異東漢征西大將軍,今河南省寶豐縣人。

吳漢東漢雲台二十八將之一、今河南南陽人。

馬援東漢初期軍事家,被封新息侯,今陝西楊凌人。

皇甫嵩東漢末年名將,出身名門,今寧夏彭陽人。

鄧艾三國時期魏國名將,文武雙全,今河南新野人。

張飛三國名將,今河北省保定人,與關羽並稱為「萬人敵」。

呂蒙東漢末年名將,安徽阜南人,曾擊敗關羽。

陸抗三國時期吳國名將,今江蘇蘇州人。

杜預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今陝西西安人,三陳平吳,唯一一個進入文廟和武廟的人物。

陶侃東晉名將,今江西都昌人;平杜弢、張昌起義,定陳敏、蘇峻之亂;治下荊州太平安定。

慕容恪十六國十大名將之一,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今遼寧義縣人;征撫遼東;參與魯口之戰、野王之戰;攝政安國、力奪洛陽。

宇文憲北周齊煬王,今內蒙古武川西人。

韋孝寬北周名將,精通諜戰,一生南征北戰,戰功赫赫。

楊素隋朝軍事家,今陝西華陰人。隋朝開國功臣,南下滅陳。

賀若弼隋朝名將,善騎射,河南洛陽人;擊潰陳軍主力,生擒蕭摩訶。

李孝恭唐朝名將,李虎曾孫,甘肅秦安人;攻略巴蜀,俘獲朱粲,滅蕭梁,破輔公祐,平定江南

蘇定方唐朝名將,驍勇善戰,從小就隨父親征討叛賊,安定鄉里,河北武邑縣人。

王孝傑唐朝名將,今陝西潼關人,從小行軍入伍,屢立戰功。

王晙滄州景城(今河北滄縣)人,唐朝宰相、名將。

李光弼唐朝中期名將,今遼寧省朝陽人,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參與平定安史之亂,鎮壓浙東袁晁起義。

四檔:32人

吳起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人。

田單戰國時期名將,臨淄人。挽救瀕臨滅亡的齊國,大破燕軍,收復七十餘城。

趙奢戰國時代東方六國八名將之一,今河北邯鄲人。治理國賦,民富而府庫實,閼與之戰擊破秦軍。

王翦戰國末期秦國名將,今陝西富平人,與其子王賁一並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彭越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大名將之一,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人。

周亞夫西漢時期軍事家,沛郡豐縣人,名將絳侯周勃的次子,軍事才華卓越。

衛青西漢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後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

趙充國西漢名將,今甘肅天水人。威震匈奴,平定西羌,施行屯田。

寇恂東漢開國名將,今北京人,雲台二十八將第五位。

賈復東漢開國將領,今河南省鄧縣人,雲台二十八將第三位。

耿弇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收取46郡、300餘城。

段飃

張遼三國時期曹魏名將,今山西朔州人。呂布手下,呂布敗亡後,張遼歸曹操。

關羽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中國武聖,今山西運城人,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周瑜東漢末年名將,三國美男子之一。輔佐孫策平定江東,赤壁破曹操,南郡敗曹仁。

陸遜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今江蘇蘇州人。與呂蒙共同擊敗關羽、奪取荊州;夷陵之戰破劉備;石亭之戰敗曹休。

羊祜魏晉時期大臣,著名戰略家、政治家和文學家,今山東新泰人。。

王浚西晉時期名將,出身於世代二千石的官吏之家,博學多聞,美姿貌。多謀善戰。

謝玄東晉軍事家,豫州刺史謝奕之子、太傅謝安之侄。組建北府兵、淝水之戰大破前秦、北伐中原。

王猛今山東濰坊壽光人,後移家魏郡。十六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將軍。

王鎮惡東晉名將,今山東昌樂西人。前秦丞相王猛孫。

斛律光北齊名將,年少時期善騎射,以武藝知名;指揮軍隊與北周作戰。

王僧辯今山西祁縣人。右衛將軍王神念次子,南朝梁名將。

於謹河南洛陽人,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北周著名將領、戰略家,八柱國之一。

吳明徹南北朝時期陳朝名將。南齊南譙太守吳景安之孫,南梁右軍將軍吳樹之子。

韓擒虎今河南新安縣東人。隋朝名將,北周驃騎大將軍韓雄之子。容儀魁偉,有膽略,好讀書。

史萬歲今陝西西安人,隋朝名將。長於騎射,好讀兵書。15歲隨父從軍。北周武帝時,其父戰死,以忠臣子授開府儀同三司,襲爵太平縣公。

尉遲敬德朔州善陽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北邙山力救李世民,大敗單雄信;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元吉。

裴行儉今山西聞喜人。唐朝名將、政治家、書法家,隋朝禮部尚書裴仁基次子。

張仁但

郭元振唐朝名將,今河北省邯鄲人;離間吐蕃、拓展疆域、輔助唐玄宗誅殺太平公主。

李晟唐朝名將,封西平郡王,今甘肅臨潭人;收復長安,平定朱泚之亂。

(4)古代名將軍人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唐肅宗上元元年,追封西周開國名臣姜尚為武成王,詔令京城及各州皆設太公廟,並以張良、韓信、白起等七十四位歷朝歷代的名臣名將配享姜尚兩側。其中有十位被尊為「十哲」,其餘六十四位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

唐朝所列七十四位配享

武廟十哲

十哲:司馬穰苴、孫武、吳起、樂毅、白起、張良、韓信、李勣、諸葛亮、李靖

武廟六十四將

左列:

越相國范蠡、齊將孫臏、趙信平君廉頗、秦將王翦、漢相國平陽侯曹參、左丞相絳侯周勃、前將軍北平太守李廣、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後漢太傅高密侯鄧禹、左將軍膠東侯賈復、執金吾雍奴侯寇恂、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太尉槐里侯皇甫嵩;

魏徵東將軍晉陽侯張遼,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丞相婁侯陸遜,晉征南大將軍南城侯羊祜、撫軍大將軍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濬,東晉車騎將軍康樂公謝玄,前燕太宰錄尚書太原王慕容恪,宋司空武陵公檀道濟,梁大尉永寧郡公王僧辯;

北齊尚書右僕射燕郡公慕容紹宗,周大冢宰齊王宇文憲,隋上柱國新義公韓擒虎、柱國太平公史萬歲,唐右武候大將軍鄂國公尉遲恭、右武衛大將軍邢國公蘇定方、右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韓國公張仁亶、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中山公王晙、夏官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大總管王孝傑;

右列:

齊相管仲、安平君田單,趙馬服君趙奢、大將軍武安君李牧,漢梁王彭越、太尉條侯周亞夫、大將軍長平侯衛青、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後漢大司馬廣平侯吳漢、征西大將軍夏陽侯馮異、建威大將軍好畤侯耿弇、太尉新豐侯段熲、魏太尉鄧艾、蜀車騎將軍西鄉侯張飛、吳武威將軍南郡太守孱陵侯呂蒙、大司馬荊州牧陸抗、晉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

太尉長沙公陶侃、前秦丞相王猛、後魏太尉北平王長孫嵩、宋征虜將軍王鎮惡、陳司空南平公吳明徹、北齊右丞相咸陽王斛律光、周太傅大宗伯燕國公於謹、右僕射鄖國公韋孝寬、隋司空尚書令越國公楊素、右武候大將軍宋國公賀若弼、唐司空河間郡王李孝恭、禮部尚書聞喜公裴行儉、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代國公郭元振、朔方節度使兼御史大夫張齊丘、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

宋朝改編七十二位配享

按照朝向不同分檔:

一檔:張良;

二檔: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並西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並東向;

三檔:東廡: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並西向;

四檔:西廡: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飃、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浚、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但、郭元振、李晟並東向。

參考資料:網路-武成王廟六十四將

⑸ 古代有好多一生只愛一人的戰神級名將,都有誰

有一句話叫英雄愛美女,從古至今,英雄似乎和美女都有很多緋聞,有的人雖然是名將,是戰神,但卻拈花惹草,緋聞很多。所以 ,歷史上既是戰神級英雄,又一生只愛一人,而對方又是美女的,我覺得只有下面這三個人。

第一個是項羽。

項羽是戰神級名將,這個不用多說了,我們都知道了。他是中國數千年來最勇猛的武將之一,而“霸王”一詞專指項羽。其勇氣、武藝和戰力至今無人能比。


以上就是中國歷史上一生只愛一人的三位戰神級名將,項羽與虞姬,呂布與貂蟬,李靖與紅拂女。

項羽與虞姬,是一段凄美的愛情;呂布與貂蟬,一見鍾情;李靖與紅拂女,美女倒追英雄。這樣的愛情故事,總是令人嚮往的。

⑹ 中國十大名將

(1)田單:
戰國時名將。系田齊宗室的疏遠族屬。生卒年不詳。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齊□王時為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市掾。燕將樂毅破齊時,田單與族人避居安平(今山東臨淄東北)。安平城破,他又命族人盡斷車軸末端,用鐵包裹軸頭,使之堅而易行,得以免為燕軍所虜,東保於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即墨大夫戰死,田單被推為將軍,守即墨拒燕。燕惠王繼位,田單聞樂毅與燕新君有隙,乃縱反間於燕,使燕惠王遣騎劫代樂毅為將。他又自稱得神人相助,設計使燕軍盡劓所俘齊卒,掘燒齊人□墓,以激怒齊人。為麻痹燕軍,田單還遣使約降於燕,令即墨富豪獻金於燕將以求乞保護。
齊襄王五年(前279),田單大破燕軍。他搜集城中千餘條牛,飾以繪有五彩龍文的絳色繒衣,縛兵刃於牛角,灌油脂於蘆葦而系於牛尾,於夜間點燃,牛因而怒直奔,突燕軍。齊壯士五千隨後沖殺,大破燕軍,殺其將騎劫。田單乘勝揮軍盡收失地七十餘城,由莒(今山東莒縣)迎齊襄王入都臨淄。田單因功被任為相,封為安平君,後又益封夜邑(今山東掖縣)萬戶。田單後又事趙,《史記》載他於趙孝成王元年(前265)將趙師攻燕,又攻韓。次年,田單為趙相。
(2)廉頗:
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將領。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前298—前266)、趙孝成王(前266—前245)、趙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時期。
趙惠文王初,東方六國以齊最為強盛,齊與秦各為東西方強國。秦圍欲東出擴大勢力,當其沖要。為掃除障礙,秦王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廉頗統領趙軍屢敗秦軍,迫使秦改變策略,實行合縱,於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陽(今山西中陽縣西)與趙相會講和。以聯合韓、燕、魏、趙五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大敗齊軍。其中,廉頗於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縣西,本為衛國領地,後屬齊),威旗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拜為上卿(上卿為當時最高級的文官,相當於後來的宰相),秦國虎視趙國而不放貿然進攻,正是懾於廉頗的威力。此後,廉頗率軍征戰,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
周赧王三十二年(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強秦願以十五城換之,趙派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僅僅是宦官繆賢門下的「舍人」。經繆賢向惠文王薦舉,身攜「和氏璧」,充當趙使入秦。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歸趙,取得了對秦外交的勝利。
(3)韓信:
(?—前196年),漢朝初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淮陰(今屬江蘇省)人。西漢開國名將,為西漢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卻也因此引起劉邦猜忌,項羽自殺後,其勢力被一再削弱。最後由於謀反被呂後、蕭何及劉恆騙入宮內,處死於長樂宮鍾室。歷任齊王,楚王,淮陰侯等。
韓信年少時父母雙亡,家道貧寒,卻刻苦讀書,熟演兵法,懷安邦定國之抱負。苦於生計無著,於不得已時,在熟人家裡吃口閑飯,有時也到淮水邊上釣魚換錢,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時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劍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自知形隻影單,硬拼肯定吃虧。於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史書上稱「跨下之辱」。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韓信配劍從軍,投身項梁的西楚軍。項梁戰死後,繼隨項羽,但未受項羽重用,只是充當一名執戟衛士。他多次向項羽獻策,均不被採納。於是他憤然逃出楚營,投奔漢王劉邦。劉邦初始也沒把他當將才使用,只任命他為治粟都尉。韓信見劉邦不肯重用,決意離漢營而去。丞相蕭何素知韓信之才,聞訊即刻騎馬月夜苦追,將他勸回,由此留下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談。後來,劉邦在蕭何的屢次勸說下,親自與韓信討論軍國大事,確信韓信為稀世之才,遂舉行儀式,拜為大將。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韓信派人修復劉邦進入漢中時燒毀的棧道,迷惑雍王章邯,自己卻率軍悄悄沿南鄭故道東出陳倉,大敗章邯軍,一舉拿下了關中地區,使劉邦得以還定三秦。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二月,韓信引兵出函谷關,將兵鋒逼至洛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邛等項羽所屬的封國,先後歸降。然後便與齊趙聯合共謀擊楚,四月,大軍就已進至楚都彭城。攻勢之凌厲,令人贊嘆。未想劉邦進入彭城後就把防務丟在一邊,遍搜寶貨美人。正在與齊軍鏖戰的項羽聽說彭城失守,急率三萬精騎星夜趕回,一戰將劉邦擊敗。韓信聞訊即刻趕來收集潰敗的部隊,和劉邦在洛陽地區會師,又成功地進行了阻擊戰,在京縣、索亭之間把楚軍打得大敗,使項羽西進的兵鋒頓挫。戰線最後在滎陽穩定了下來。
劉邦兵敗彭城,齊、趙、魏等重又倒戈向楚。八月,劉邦封韓信為左丞相,領兵攻魏。魏王豹陳重兵於黃河東岸的蒲坂,韓信針對魏軍部署,將大量船隻集中在蒲坂對面的臨晉,佯作正面渡河之勢,暗用木框架綁扎瓦罐做成臨時渡河器才,從上游夏陽渡河奇襲安邑,突然出現在魏軍背後,大破魏軍,俘獲魏王豹。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年九月,韓信又引兵東向閼與,活捉代相夏說,收復了代郡。這時,劉邦卻命韓信急調其力主至滎陽加強該地守備,故韓信只帶了萬余部隊東下井陘攻趙。趙王歇和趙軍統帥成安君陳余集中二十萬兵力於太行山區的井陘口,占據有利地形,准備與韓信決戰。韓信先以兩千輕騎,乘夜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側後方埋伏。天明後親率主力前出到河邊背水列陣,誘使趙軍出營攻擊。漢軍背河而戰,無路可退,人人拚死作戰。預先伏下的兩千輕騎乘機攻入趙軍空營,遍插漢軍紅旗,趙軍見狀,軍心大亂。韓信揮軍趁勢反擊,大破二十萬趙軍,斬殺趙軍統帥陳余,生擒趙王歇。接著,韓信用「上兵伐謀」辦法降服了燕。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是以韓信的典故為名的成語。「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是其一生之概括。
(4)李廣:
李廣。善射。有才氣。匈奴號曰飛將軍。避之。不入境。廣之軍吏。士卒。或封侯。而廣不得爵。嘗語望氣王朔曰。豈吾相不當侯耶。且固命也。朔曰。將軍自念。有所恨乎。廣曰。我嘗誘降羌八百餘人。詐而殺之。至今大恨。朔曰。禍莫大乎殺已降。此將軍所以不得封侯也。後因失道。自剄。至孫凌降單於。漢族陵母妻子。又廣嘗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更射之。終不能入。(李廣列傳)
李廣漢朝成紀人(今甘肅省天水縣),才氣過人,胳臂長,善射箭。景帝即位時,提升為將軍,曾經與匈奴交戰七十多次,每次制敵先機,匈奴稱他為「飛將軍」。武帝在位時派李廣鎮守右北平,匈奴聽說李廣來了,都畏懼得相率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內。
李廣曾經出獵,看見草中一塊大石,誤以為虎,隨即張弓射箭,正中大石,近前一看,箭頭深沒石中,心中十分驚奇,何以竟有如此功力,於是對准石頭,引箭再射,可是終究不能射入。
然而李廣一生命運不濟,他的部吏得機會封侯者不少,而李廣始終不得侯爵。他曾詢問相命專家王朔說:「難道我的相貌不配封侯嗎?或是命中註定不該受爵?」王朔說:「將軍自當省察,平生是否作過愧對良心的恨事?」李廣說:「過去我鎮守隴西時,羌人造反,我曾使用詐術,誘羌兵八百多人投降,加以坑殺,至今追悔不及,感到終身引恨。」王朔說:「最大的罪咎,莫過於使用詐術,最大的災禍,莫過於殺害已降,這就是將軍平生不得封侯的原因了。」
後來匈奴犯境,武帝命大將軍衛青領軍出擊匈奴,李廣自願奏請隨軍出征,衛青因廣年老,於軍不利,不令他居前軍,對當單於,而命他出東道圍攻,結果因不熟地理,迷失道路,使單於遁走,大將軍衛青責怪李廣,要上奏朝廷,廣回到幕府,對部屬說:「我從弱冠與匈奴七十餘戰,今幸有機對戰單於,不料大將軍卻調遣廣部繞出東道,迷失道路,這豈非天意,廣已六十多歲,無功老將,何顏面對有司審判?」說罷,引劍自刎而死。李廣一生為人清廉,愛護部屬。每得賞賜就和士卒共享,為官四十多年,死後家無余產。生賓士軍寬簡,帶領軍隊,遇到糧運缺絕時,發現水源,士卒不盡飲,李廣不近水邊,士卒不盡吃飽,李廣決不先食,因此士卒,都樂於追隨,聽命效忠。見李廣死,部屬全軍慟哭,百姓不論老少,聽到消息,也都嘆息流涕。
李廣有三子,其中兩子先廣而死,三子為報父仇,偷擊衛青未遂,後被霍去病射殺身死。李廣孫李陵也善射,愛士卒,領兵深入匈奴,兵盡糧絕而降匈奴,武帝得知,將李陵母親妻子全家斬首處死。李廣家聲,從此不振。
(5)霍去病:
前140-前117),是漢初大將軍衛青的外甥,從小善於騎射,18歲時,被漢武帝召為侍中。不久,武帝令他隨衛青北擊匈奴,其後封為驃姚校尉。在作戰實踐中,霍去病注意學習鍛煉,迅速成長為一名機智勇敢的將領。一次戰斗中,霍去病憑著一身虎膽,獨自率800騎兵,遠離主力幾百里襲擊敵人,斬俘匈奴軍幾千人。漢武帝發現霍去病是個難得的將才,遂破格封其為冠軍侯,放手讓其領兵作戰,使之一躍成為當時僅次於衛青的青年統帥。
元狩二年(前121年)3月,漢武帝以霍去病為驃騎將軍,令其率領1萬騎兵,反攻進迫河西(今甘肅武威、張掖、酒泉一帶)的匈奴軍,決心以強有力的騎兵部隊打通西域的道路,解除長安側翼威脅。年僅20歲的霍去病接受任務後,立即出發。他率軍穿過烏鞘嶺,跨過狐奴河,一路猛沖猛殺,超越焉耆山(又稱焉支山,今甘肅民樂縣東)千餘里,殺死匈奴盧胡王、折蘭王,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等,共殲敵8900多人。渾邪王、休屠王等隨敗軍遠逃。這是霍去病第一次單獨率軍進行的深遠作戰,初步摸索了騎兵集團遠距離奔襲的經驗,為以後組織的全面反擊匈奴的漠北之戰奠定了基礎。
漢武帝為了擴大戰果,決心繼續作戰,徹底消滅河西匈奴軍。這年夏季,武帝再次派遣霍去病並增以公孫敖,率騎兵數萬由北地(郡治在今甘肅環縣東南)出發,向河西進攻;另以張騫、李廣率騎兵萬余,從右北平出發,進攻匈奴左賢王。
霍去病和公孫敖由北地分道出發後,公孫敖由於迷失方向未能參加作戰。霍去病按預訂計劃繼續前進。他根據匈奴軍飄忽不定、進銳退速的特點,決定避開敵軍正面,而以迅速的行動楔入西北,繞到敵軍側翼,經居延澤(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向東南突擊,在祁連山麓與渾邪王、休屠王的軍隊展開激戰,獲得大勝。單恆王、酋塗王等2500人投降,俘虜王子、相國、將軍、都尉等百餘人,共殲敵約3萬餘人。這次作戰,霍去病以驚人的膽略,在無後方支援和其它部隊配合的情況下,充分發揮騎兵作戰的特點,突飛猛進,靈活機動,深入匈奴軍側後2000餘里,消滅匈奴軍於祁連山麓,取得了河西之戰的重大勝利,也創造了我國古代騎兵作戰的典型戰例。
霍去病獻身軍旅,捨生忘死,從不以家為念。一次,漢武帝為其建造了一所漂亮的住宅,請他前往觀看,他回答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公元前117年,截去病病死,年僅24歲。
(6)李靖:
李靖,字葯師,京兆三原人。此人在說唐故事中是最有神奇色彩的一個,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金丹救命,飛劍殺人,每當李世民等人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必然是他從天而降,大顯神通,總之,他是個神仙中人。歷史中的李靖當然不是如此,那種江湖道士的形象實在不知是如何安到他身上的,大概是他的字不好,叫什麼葯師,所以讓人聯繫到煉丹的道士。不過葯師佛同時也是佛教里三主佛之一,按這個邏輯,好象李靖更應該以和尚的形象出現在說唐故事裡,也許是說唐故事的作者討厭和尚吧,所以李靖就成了道士。
李靖於大業十三年就歸順了唐朝,但不知為何一直沒有什麼大的功勞和事跡,李世民與薛舉、劉武周的兩場大戰李靖都沒有出現。武德三年唐向王世充發起進攻,李靖有所參與,但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功勞。以李靖的才幹,不應如此默默無聞,可能是這段時間與李世民相處得不是很好,因此也就沒有表現的機會。
經過半年左右的進攻,王世充的勢力基本已被李世民壓制,李淵開始有能力染指長江以南。這時江南最大的敵對勢力是蕭銑的梁國,其都城在江陵。李淵將李靖從李世民手下抽調出來,命令他去進攻江陵。這可以說是個強人所難的命令,等於要李靖去滅了梁國,實在是談何容易。李靖手下兵力不多,進攻到峽州就被蕭銑的部隊擋住,無法繼續推進。李淵很不耐煩,怪罪李靖辦事不力,下密旨給峽州都督許紹,要許就地處決李靖。看來李淵還記得當年李靖的揭發未遂,上次想殺他因為忘了找借口而沒法下手,這次終於設了圈套讓李靖去完成一個不可能任務,目的還是要除掉他。
不過這個借口也找得太過牽強,如果蕭銑真是那麼好消滅,早就被滅掉了,用這種理由殺李靖,誰都看得出其中有冤枉。許紹是個有主見的人,又欣賞李靖的才幹,因此收到密旨後並不執行,反而寫了信給李淵盡力為李靖分辨。許紹是當時唐朝對抗蕭銑的中流砥柱,多次擊退蕭銑的進攻,他既然出面為李靖說情,李淵總不好蠻干,所以也就順水推舟,收回了密旨。但是,要求李靖進攻蕭銑的命令沒有撤回,李靖只得繼續去努力完成他的不可能任務。
就在眼看要窮途末路的時候,終於來了個機會讓李靖表現自己。當時開州一帶的少數民族首領冉肇則起兵反唐(具體的原因不詳,一個少數民族頭領應該不會想爭天下,只怕是民族矛盾的問題),率眾進攻夔州。唐朝的軍區司令趙郡王李孝恭出兵平叛,反而吃了敗仗。李靖當時正駐扎在附近,受命協同李孝恭行動,李靖只帶了八百人突襲冉肇則的營帳,冉新勝後麻痹輕敵,結果吃了大虧。李靖隨後又猜到冉退兵的道路,預先設下埋伏,當冉領著敗兵經過時突然出擊擊斃了冉。冉的殘部不知李靖兵力其實只有一點點,見首領被殺,就全部繳械投降,共有五千人之多。李靖以區區八百人破敵,幾乎稱得上是奇跡,將星終於升起了。
李淵本來正在憂慮少數民族的叛亂,忽然傳來消息說叛亂已經被李靖平定,這份高興非同小可。為表示自己的知人善用,李淵向臣子們炫耀說,用人時「使功不如使過」,我用李靖就是這個道理啊。所謂「使功不如使過」,意思是派以前犯過錯誤的人去辦事比派老功臣去辦事效率要高,因為犯過錯誤的人都會拚命抓住機會努力洗刷自己,不會有懈怠之心。這個道理本身是沒有錯的,不過李淵究竟是事前諸葛還是事後諸葛就很難說了,前不久還說李靖不好好乾要殺頭,忽然又變成早就慧眼識英雄,給你艱苦的環境是為了讓你更好地鍛煉……
隨後,李淵通令嘉獎了李靖,在嘉獎令中勉勵李靖努力進取,「勿憂富貴」。由於此前對李靖的待遇不太公平,怕李靖心中仍有包袱,李淵還專門寫了親筆信給李靖,說道「既往不咎,舊事吾久忘之矣。」要說忘記了,那當然沒有可能,對舊事念念不忘倒是真的。不過李淵畢竟是能成大事的人,一發現李靖難得的軍事才能,立刻就放下私怨,轉為籠絡,難怪李淵能當上皇帝,真是好手段。這件事後,李靖才算真正被唐朝所接納,他的才能也終於有了發揮的機會。
趙郡王李孝恭是唐朝在四川一帶的軍事總司令,手握重兵,但卻缺乏大將,以至連少數民族叛亂都收拾不了,等到發現原來自己手下還有李靖這樣的人才,立刻就將李靖抓住不放。李淵也知道李孝恭不熟悉軍事,需要有人指導,於是就任命李靖擔任了李孝恭的行軍長史(類似總參謀長),此後在打天下的過程中,二李一直搭檔,為唐朝平定了整個江南。
武德四年夏,李世民在洛陽決戰中取勝,王世充、竇建德被消滅,唐朝得以全力對付蕭銑。當時唐朝控制了長江上游,蕭銑的勢力在長江中游,要發動進攻,自然從四川順江而下最為方便。因此李淵任命李孝恭為進攻蕭銑的總指揮,在夔州打造軍艦,練習水戰,准備全面進攻,而整個軍事行動的實際策劃人就是李靖。
到了八月,唐軍的人員器械糧草戰船都已就緒,不巧正碰上長江汛期,唐軍眾將都擔心水勢險惡,建議等水退後再出擊。李靖力排眾議,認為蕭銑必然認為唐軍不敢冒險在汛期出兵,守備一定空虛,正可趁此機會,一鼓作氣徹底消滅蕭銑。最終李孝恭採納了李靖的意見,全軍冒險出擊。
可能是唐軍的戰船修得堅固,或者是水手的經驗老道,長江的洪水並沒有給唐軍造成多少損失,沒有出現船覆人亡的悲劇(一代名將因為翻船淹死的好象真沒幾個,德國的巴巴羅薩除外)。因為是順流而下,洪水反而極大地加快了唐軍的行軍速度,完美地達到了突襲的效果,唐軍一舉攻克了江陵的門戶荊門。
蕭銑根本就沒想到唐軍敢如此冒險,其主力部隊正散在全國各地屯田,突然遭到攻擊之下,手邊甚至沒有可用之兵,其狼狽可想而知(蕭銑最有能力的兩員大將董景珍和張綉都已因君臣矛盾被其借故誅滅,弄得國無良將,不然不會如此狼狽)。蕭銑緊急動員,將能集結的數萬兵力全部交給大將文士弘率領,希望能擋住唐軍的進攻。
九月,唐軍主力與文士弘部相遇於夷陵。李靖分析局勢,認為文士弘部雖然是臨時拼湊而成,但畢竟是護衛首都的精兵,又知道如果戰敗就會亡國,其戰鬥力不可輕視,不如先用計瀉其銳氣,然後再戰。但李孝恭急於求戰(其實也不能怪他,蕭銑各地的救兵正急速趕來,時間耽誤不起),不聽李靖的建議,直接出兵向文士弘挑戰。果然如李靖所料,文士弘部奮勇拼殺,唐軍不幸戰敗。不料正是這次戰敗使李靖有了取勝的機會,文士弘部戰勝後爭奪戰利品,秩序大亂,李靖立即投入全部預備隊發起進攻,李孝恭也收拾敗軍回身再戰,結果梁軍反勝為敗,全軍潰散。
李靖的這個小花招其實是打心理戰,當時李唐的勢力已很強大,梁國軍隊之所以堅持和唐軍對抗,只是為了對蕭銑效忠,一旦蕭銑出了事,各地的將領自然會猶豫是否還有必要與唐朝為敵,當然不會拚命趕路到江陵和唐軍開仗。唐軍主將李孝恭採納了李靖的計策,於是大批梁軍艦船開始凄涼地漂往下游。果然如李靖所料,梁國下游的援軍見到無人艦後誤以為江陵已失守,這個假消息傳播開去,各地的援軍紛紛開始觀望,大大降低了行軍速度,唐軍得以有充分的時間圍攻江陵。
蕭銑不斷派人出城催促援軍,但這些求援使者都沒能沖出包圍,消息傳不出去(奇怪,蕭銑可以在長江里放些漂流瓶之類的東西來傳遞情報的,難道沒有想到?)。眼看唐軍攻勢凌厲,而自己的援軍遲遲不到,蕭銑終於絕望,認為與其力盡後與城共亡,不如在還沒山窮水盡時投降,還可以爭取個自首寬大處理。於是蕭銑與眾大臣痛哭一場,開城投降,梁國僅一個月時間就滅亡了。隨後蕭銑被送到長安,李淵根本不考慮他的自首情節,毫不留情地將他處斬。
唐軍以一個月時間滅亡梁國,李靖的戰功無人可比,李淵因此封李靖為上柱國,永康郡公,隨即李淵又任命李靖為嶺南撫慰大使,命令他乘勝進軍平定嶺南。嶺南地處偏僻,各地獨立勢力在隋末亂世中以自保為原則,在名義上曾歸附蕭銑、林士弘等反王,但基本處於無=狀態。武德四年十一月,李靖率部進入嶺南,大力採用懷柔手段,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嶺南各勢力紛紛投降。史載李靖在嶺南招撫所得計九十六州,六十餘萬戶,用今天的語言來說,李靖可謂和平統一祖國的大功臣了
(7)郭子儀:
(697~781) 名人名言網歡迎您的光臨
唐代將領。華州(今陝西華縣)人。天寶初以武舉補左衛長史,後官至兵部尚書、太尉兼中書令,曾出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封汾陽郡王,被德宗李適尊為「尚父」。唐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叛亂,他任朔方節度使出兵單於府(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擊敗安祿山部將高秀岩。至德元載(756)多次擊敗史思明部,收復河北十餘郡,使叛軍陷入被動境地。後因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失守,奉命還軍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北)。至德二載(757),率軍攻佔河東,一度克潼關。五月,反攻長安(今西安),在清渠(長安西)失利。九月,從元帥廣平王李俶率唐軍及回紇軍15萬人在香積寺(長安南)北大敗叛軍,收復長安及洛陽、河西、河東、河南諸地。乾元元年(758)因進攻鄴城(今河南安陽)兵敗,被解除兵權。廣德元年(763),仆固懷恩反唐,吐蕃、回紇兵相繼進犯,他又被起用,重新領兵,並屢上御敵之策。永泰元年(765)十月,在吐蕃與回紇大軍壓境之際,他利用矛盾,說服回紇反戈,大敗10萬吐蕃軍,穩定了關中局勢。郭子儀精於謀略,用兵持重,治軍寬嚴得當,深為部下敬服。他有政治遠見,曾提出削減冗官、選賢任能和輕徭薄賦的主張;並注意與少數民族修好,善待回紇,以取得其對唐的支持。他歷事四朝,勤於職守,對鞏固唐朝封建統治起了重要作用。建中二年六月病卒。
(8)狄青:
宋代將領。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行伍出身,19歲從軍,任皇帝侍衛。後應詔戍邊,任延州指使。他在同西夏作戰中,驍勇善戰,多次負傷,屢建戰功,深為戍邊名臣范仲淹、韓琦器重,累升至彰化軍節度使,樞密副使。皇佑四年(1052),廣源州(約今越南高平地區)部族首領儂智高稱帝,建大南國,攻佔廣南(今廣西、廣東)九州。狄青奉命率兵3萬進擊,大敗儂軍,收復邕州(今廣西南寧),殲敵萬餘人。儂智高逃大理(今屬雲南)。五年,升樞密使。狄青一生征戰,嚴於治軍,喜讀兵書。嘉佑元年(1056)去職,次年三月卒。
(9)岳飛:
岳飛(1103-1142)字鵬舉 ,相川湯陰(今屬河南)人,出身農家。北宋末年,以敢戰士應募入伍,任秉義郎 。建炎中,為東京留守宗澤部下統制。澤死,從杜元南下。建炎四年(1130),率軍收復建康,遷通泰鎮撫使兼知泰州。紹興間,與偽齊、金兵戰,屢立戰功 。以鎮壓江西地區農民起義 ,得高余所獎「精忠岳飛 」的錦旗。四年(1134),授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節度使。七年,拜太尉,湖北 、京西路宣撫使。九年,進開府儀同三司。十年,授少保、河南北諸路招討使。揮師北伐,連克蔡州、鄭州、洛陽,取得郾城大捷,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命退兵。次年,授樞密副使,被罷兵權,尋為秦檜陷,被害於大理寺獄,年僅三十九。淳熙五年(1179),追謚武穆。寧宗朝追封鄂王。寶慶元年(1225),改謚忠武。《宋史》有傳《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岳武穆集》十卷 ,不傳。
(10)戚繼光:
(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明代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
戚繼光始祖戚祥因避元末戰亂居安徽昌義鄉(定遠),後隨朱元璋起兵,戰死於雲南。明廷為追念戚祥開國之功,授其子斌為明威將軍,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祥子斌,斌子王圭,王圭子諫,諫子宣,宣繼子景通,景通子繼光,歷6世160餘載均居蓬萊。
嘉靖三十八年(1559)親赴浙江義烏,精選3000名農民和礦工,訓練成一支軍紀嚴明的勁旅,史稱這支軍旅為「戚家軍」。他率這支軍隊在浙江先後取得高家樓、龍山、縉山、烏牛、松浦、鑒雲諸捷,扭轉了戰局。連當時妒功忌賢的兵部侍郎、浙江總督胡宗憲也稱這是「自有倭以來,未有若邇來數捷之痛快人心者」,誇贊戚繼光「勇冠三軍,身經百戰,累解桃諸之厄,屢扶海門之危」,「且任勞任怨,挺身幹事,誠無出其右者」。同僚們稱贊戚繼光「批亢搗虛,彼且畏之如虎;除凶雪恥,斯民望之如雲」,「豈直當今之虎臣,實為振古之名將」。

⑺ 中國歷史各朝代名將,你知道多少

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滿江紅·小住京華》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這片熱血的土地上浮現出數不勝數的歷史名將,也浮現出無數贊美英雄名將的名句,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中國歷史英雄名將以及相關事跡。

春秋戰國:白起、管仲、孫武、樂毅、蒙恬、田穰苴、吳起、范蠡、廉頗、李牧、吳起、田單、趙奢、王翦、

秦漢:張良、韓信、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周亞夫、衛青、彭越、趙充國、

三國:諸葛亮、陸抗、鄧艾、張飛、呂蒙、張遼、關羽、周瑜、陸遜、

魏晉南北朝: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

隋唐朝:楊素、賀若弼、韓擒、虎李靖、郭子儀、尉遲敬德、李孝恭、王孝傑、李光弼、李晟

宋:岳飛、曹彬、曹瑋、楊業、潘美、李繼隆、宗澤、韓世忠、狄青、種師道、吳玠 明朝:徐達、常遇春、湯和、藍玉、馮勝、傅友德、沐英、戚繼光、俞大猷、王守仁、李成梁


⑻ 求各朝各代將軍和士兵的盔甲圖

各朝代的盔甲

文章提交者:騰逸風 加貼在 歷史風雲之中國史 鐵血論壇 http://bbs.tiexue.net

[被屏蔽廣告]中國古代鎧甲,由於材料、保存上的問題,能夠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據史籍和出土的零碎來推測研究。我國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點,連接鎧甲的麻繩或皮條就會腐爛,造成保存不易。而歐洲鎧甲除了本身材料特點易於保存外,還因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傳下來的也不少,再加上現在盔甲成為高檔裝飾品,更加深了現代西方人對盔甲的興趣。

這里推薦一本書,書名叫,作者是日本的蓧田耕一(唉),由香港萬里機構出版,在三聯書店應該可以買到,港幣是85元。書中以「斬」、「打」、「扎」、「射」、「城」、「火」、「暗」、「甲」八個類別對中國古代兵器進行描述。書中對各種不同類型古代兵器的長度和重量數據描繪非常精確,長度單位甚至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日本人的嚴謹認真可見一斑。[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先帝賜臣鎧表》。《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鎖,射不可入。」唐代極為盛行,並將此甲列為13種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還仍有沿用。

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至於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該是鎖子甲,屬於柔性鎧甲,優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

我國古代的盔甲並不輕。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其防護范圍包括全身,以防護范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為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商代鎧甲

衣、裳、舄是根據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復原,胄採用江西薪干縣商墓出土實物,甲參考安陽殷墟遺址遺跡,兵器參考《中國古代兵器圖集

秦代士兵鎧甲

秦代出土的兵俑分為軍俑、軍吏俑、騎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馭手俑積累,他們的鎧甲服飾裝束表現出森嚴的等級制度。鎧甲按形制分為四形,其四形為護胸腹形、鎧甲形、騎兵步兵甲、馭手專用甲等四類。本圖為胸腹形,這種鎧甲形制比較特殊,只有胸腹部分有甲片,甲片周圍有一道寬邊。肩部和背部都無甲片,背後用交叉斜帶與身前甲衣系結相連。帶面上還殘留有彩色的圖案花紋,似乎是一種低級官員的裝束。

這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皆為64厘米,其下擺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秦將軍鎧甲[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整件甲衣前長97厘米,後長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綵帶結頭

南北朝時期明光鎧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鎧的武將;右面是明光鎧穿戴展示圖。

隋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

唐甲[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

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可見,鎖子與山文是並列的兩種鎧甲。

魚鱗甲.羅圈甲.山文字甲,這些甲都屬於一種范疇,它們不是全身甲。但是,我認為它們的某些防護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字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間凸兩邊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這樣甲表面形成無數的凹凸面,非常利於防箭。宋明兩朝多裝備此甲,甚至影響了民畫藝術,民畫中的武士都披此甲。我喜歡此甲,因為這是中國獨有的。

五代十國

五代時期在服飾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本圖為五代時期穿鎧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

遼武士[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據《遼史》記載,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鎧甲,主要採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鎧甲的上部結構與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後兩塊方形的鶻尾甲覆蓋於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鎧甲護腹好象都用皮帶吊掛在腹前,然後用腰帶固定,這一點與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圓護,是遼代特有的。遼代除用鐵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裝分為公服和常服兩種,樣式沒有明顯不同,都是盤領、窄袖長袍,與一般男子服飾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緊身一些。這兩種都可作戎服。

金武士

早期的鎧甲只有半身,下面是護膝;中期前後,鎧甲很快完備起來,鎧甲都有長而寬大的腿裙,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金代戎服袍為盤領、窄袖,衣長至腳面;戎服袍還可以罩袍穿在鎧甲外

西夏武士

武士所穿鎧甲為全身披掛,盔、披膊與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兩襠甲,長及膝上,還是以短甲為主說明鎧甲的製造畢竟比中原地區落後一些。西夏的官服為也可作戎服,如遼代的契丹服一樣,兩者五明顯差別。由於西夏社會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是比較平等,以此在服飾上的等級觀念不那麼

元武士(元)[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擺寬大、折有密襇,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

清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此圖為清代黃緞銅釘銅葉甲,但沒有護心鏡。

清朝時,大量使用的鎧甲是綿甲,是在堅厚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並用銅釘固定的一鍾鎧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綿大衣一樣。綿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適合中國北方步騎兵使用,厚實的布料中密嵌著鐵甲葉,對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清甲和蒙古甲很相似.元清同樣都是金屬甲,八旗的鎧甲表面是布的,其金屬甲片鑲在裡面,然後以布飾外,即使如此,布表面也有一夥夥像鉚釘一樣的金屬扣子。

倭甲[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對於日本,我以為其盔甲首先並不全是重甲。不過日本人對重甲是有點重視,究其原因,我想最主要是日本的情況與歐洲有些相似:國土面積小,地形復雜,不利於大范圍機動卻利於陣地交戰。當然,陣地戰並不是說一定要重甲,不過大量裝備重甲後確實很占優勢。

日本人的鎧甲做工真的很好,聽說戚繼光抗倭寇時的確也意識到他們的鎧甲與刀鋒的優勢.

足利尊氏所穿的大鎧

14世紀的盔甲已具備了全身甲的雛形:帶活動面罩的頭盔、胸甲、護臂、護腿等防護裝具已經出現,但各部分間仍以鎖甲相連,這是一個薄弱環節。

15世紀,真正的全身甲出現,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哥特式和米蘭式。與14世紀的盔甲相比,其防護面積更大、更完整,但仍有一些地方如腿和關節內側、兩腋(對騎兵來說,這是一個較易受傷的部位,步兵用長矛一戳就可能刺到)等用鎖甲防護,16世紀才將這些地方用整體甲葉保護。

歐洲重盔甲、東方重機動這是有條件的,前面已經講過,而且這種偏重也是相對的,並不是說東方的盔甲就都是十幾公斤以下的輕甲。另外,歐洲的重甲發展與火器的興盛其實密不可分。17世紀,歐洲盔甲達到重量極限,也是重甲發展的頂峰,為何?正緣於火器的普及。雖然中國很早就使用火器,但又為何沒有發展出重甲呢?先不管火器是否有差距和火器普及率,盡管中國軍隊裝備了火器,可中國的敵人並沒有裝備呀,這使得中國軍隊在交戰時處於火力優勢,對防護的要求就降低了;歐洲雖然國家小,但每個國家都裝備有不少火器,這使它們在互相攻伐時激烈度很高,自然對防護的要求就很高了。以上只是針對火器時代的盔甲,當然,上面說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還有其他諸如技術、戰術原因的很多方面的問題,兄前面提到的人多也是個影響因素。對於日本,我以為其盔甲首先並不全是重甲。不過日本人對重甲是有點重視,究其原因,我想最主要是日本的情況與歐洲有些相似:國土面積小,地形復雜,不利於大范圍機動卻利於陣地交戰。當然,陣地戰並不是說一定要重甲,不過大量裝備重甲後確實很占優勢

⑼ 中國古代十大軍事名將,你最崇拜哪位

10、 孫臏(戰國·齊): 經典之戰——圍魏救趙、馬陵之戰

(約公元前535-?),字長卿,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或說廣饒)人。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被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3萬打敗60萬楚國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孫武到了吳國,被伍子胥引薦給吳王闔閭,通過斬姬練兵,取得了吳王的賞識。在伍子胥,孫武的治理下,吳國的內政和軍事都大有起色。

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三年),吳軍攻克了楚的屬國鍾吾國(今江蘇宿遷東北)、舒國(今安徽廬江縣西),吳王准備攻楚,孫武認為「民勞,未可。」請再等待。伍子胥則提出疲楚的戰略,建議把部隊分為三軍,每次用一軍去襲擊楚國的邊境,「彼出則歸,彼歸則出」,用這種「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誤之」的戰法來疲憊楚軍,消耗楚的實力。闔閭採納了這個意見,反復襲擾楚國達六年之久,使楚軍疲於奔命,為大舉攻楚創造了條件。

公元前506年,吳國攻楚的條件已經成熟,孫武與伍子胥佐闔閭大舉攻楚,直搗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孫武等人協助闔閭制定了一條出乎楚國意料的進軍路線,即是從淮河逆流西上,然後在淮汭(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陸,再乘楚軍北部邊境守備薄弱的空隙,從著名的義陽三關,即武陽關、九里關、平靖關,直插漢水。吳軍按照這一進軍路線,順利地達到漢水,進抵楚國腹地。楚軍沿漢水組織防禦,同吳軍隔水對陣。由於楚軍主帥令尹子常擅自改變預定的夾擊吳軍的作戰計劃,為了爭功,單獨率軍渡過漢水進攻吳軍,結果在柏舉(今湖北漢川北)戰敗。吳軍乘勝追擊,5戰5勝,佔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孫武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⑽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名將都有哪些 他們的生平事跡、成名之戰、趣聞軼事、代表著作、千古名言……都有哪些

吳起、吳起: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一說曹縣)人。吳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與《儒林列傳》記吳起在魯「嘗學於曾子」,至魏又拜子夏為師。孔門再傳弟子中,出現這樣一位與「兵聖」孫子齊名的大軍事家,由此對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學者對軍事的態度和素養很有說明和參考作用。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齊國進攻魯國,魯國國君想用吳起為將,但因為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對他有所懷疑。吳起由於渴望當將領成就功名,就毅然殺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傾向齊國,史稱殺妻求將。魯君終於任命他為將軍,率領軍隊與齊國作戰。吳起治軍嚴於己而寬於人,與士卒同甘共苦,因而軍士皆能效死從命。吳起率魯軍到達前線,沒有立即同齊軍開仗,表示願與齊軍談判,先向對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駐守中軍,給對方造成一種「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齊軍將士,驕其志,懈其備,然後出其不意地以精壯之軍突然向齊軍發起猛攻。齊軍倉促應戰,一觸即潰,傷亡過半,魯軍大獲全勝。
戰神傳奇——白起:秦國原本是地處西陲的一個小國,秦孝公時用商鞅變法,奠定了國家富強的基礎。而後,不斷向外發展勢力,國力強盛。秦昭王時,任用白起為將。白起素以深通韜略著稱,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任左庶長,領兵攻打韓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縣西)。 次年,由左庶長遷左更,出兵攻韓、魏,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斬獲首級二十四萬,俘大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參見伊闕之戰)。因功晉升為國尉。又渡黃河攻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 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領兵攻陷魏國,占據大小城池六十一個。 十六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靳聯合攻下垣城。 二十一年,白起攻趙,佔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鄧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國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毀夷陵(今湖北宜昌),向東進兵至竟陵,楚王逃離都城,避難於陳(參見鄢郢之戰)。秦國以郢都為南郡。白起受封為武安君(言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又攻取楚國,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貴州地區)二郡(參見黔中之戰)(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大將司馬錯發兵攻取黔中等地,但三十年白起攻楚,復取巫、黔中,初置黔中郡。期間黔中等地應為楚國奪回,故而史籍中出現司馬錯和白起兩次攻取黔中的記載。) 三十四年,白起率軍攻趙魏聯軍以救韓,大破聯軍於華陽(今河南新鄭北),魏將芒卯敗逃,擄獲韓趙魏(韓趙魏又稱三晉)三國大將,斬首十三萬(參見華陽之戰)。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 四十三年,白起攻韓之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參見陘城之戰)。 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韓南陽太行道,斷絕韓國的太行道。 四十五年,攻韓的野王(今河南沁陽)。野王降秦,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絕斷(韓都新鄭,上黨必須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鄭)。郡守馮亭同百姓謀議道:「上黨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絕斷,我們已不可再為韓國百姓了。秦兵日漸逼近,韓國不能救應,不如將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趙。趙國受敵一定親近韓國。韓、趙聯合,就可以抵禦秦國了。」於是派人報告趙國。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為此計議。平陽君說:「還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後帶來的禍患一定大於得到的好處。」平原君則認為:白白得來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接受了會對我們有利。趙國果然接受了上黨,封馮亭為華陽君。 四十六年,秦攻下韓國緱氏、藺兩地。楚襄王六年,秦國以白起為將攻韓伊闕(又名龍門,在今河南洛陽市南),斬殺韓軍24萬。秦昭王並寫信給楚王,要率領諸侯與楚"爭一旦之命"。楚襄王只得同秦講和,並從秦國娶秦女為婦。以後的十四年、十五年襄王都與秦昭王相會,表示服於秦。楚襄王十八年,楚國有一位善用弱弓射雁的人,楚王聽說後覺得稀奇,就召來詢問。此人卻是一位主張合縱的縱橫家,他用楚國過去的光榮歷史和今天的恥辱激勵楚王。 楚襄王也有向秦報仇之志,經他這一激,於是派使臣往諸侯國,進行合縱伐秦的活動。秦國聽到這一消息,當然是不滿的,於是決心給楚國更大的打擊。楚襄王十九年,秦起兵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講和。二十年秦將白起攻佔楚鄢(今湖北宜城東南)、西陵(今湖北宜昌縣西北)。二十一年,白起攻佔楚國都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焚燒了楚王的墳墓夷陵(今湖北宜昌縣西南)。楚軍潰不成軍,於是退到陳(今河南淮陽),將陳作為都城,仍稱作郢。襄王二十一年,秦攻佔楚國巫、黔中郡。 楚王遷都到陳後,聚集楚東地的武裝,僅得10餘萬人,向西雖然奪回了被秦佔去的江旁15個邑,但已不能同秦抗衡。 經過秦國一連串的打擊後,楚國一蹶不振,直到最後被秦滅亡。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長王齕攻韓,奪取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駐兵於長平(今山西高平市),以便鎮撫上黨之民。四月,王齕攻趙,趙派廉頗為將抵抗。趙軍士卒與秦斥候兵相遇,發生沖突,秦斥候兵斬趙裨將(裨將,武職)茄。六月,秦軍攻破趙軍陣地,奪下兩個城堡,俘虜了四個尉官。七月,趙軍高築圍牆,堅壁不出。秦軍實施攻堅,俘虜了兩個尉官,攻破趙軍陣地,奪下西邊的營壘。 雙方僵持多日,趙軍損失巨大。廉頗根據敵強己弱、初戰失利的形勢,決定採取堅守營壘以待秦兵進攻的戰略。秦軍多次挑戰,趙國都不出兵。趙王為此屢次責備廉頗。秦相應侯范雎派人攜千金向趙國權臣行賄,用離間計,散布流言說:「秦國所痛恨、畏懼的,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廉頗容易對付,他快要投降了。」趙王既怨怒廉頗連吃敗仗,士卒傷亡慘重,又嫌廉頗堅壁固守不肯出戰,因而聽信流言,派趙括替代廉頗為將,命他率兵擊秦。 趙括上任之後,一反廉頗的部署,不僅臨戰更改部隊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換將領,使趙軍戰力下降。秦見趙中了計,暗中命白起為上將軍,王齕為尉裨將。白起名聲太大,未免趙軍有所防備,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主力配置在縱深構築袋形陣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敵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軍。8月,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秦早有準備,壁壘堅固不得入。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臨河內督戰,征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註:史籍記載,白起以二萬五千人斷絕趙軍後路,五千騎分割趙軍,而後以輕兵猛攻,迫使趙軍陷入死地)。 到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兵投降。白起與人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復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使詐,把趙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四十五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趙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後因趙國的平原君寫信給其妻子的弟弟魏國的信陵君,委託他向魏王發兵救趙,於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發兵救趙,魏王派晉鄙率十萬大軍救趙。但由於秦昭襄王的威脅,魏王只好讓軍隊在鄴城待命。信陵君為了救趙,只好用侯嬴計,竊得虎符,殺晉鄙,率兵救趙,在邯鄲大敗秦軍,才避免趙國的過早滅亡。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齕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現在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昭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參見邯鄲之戰)。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名校尉。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昭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昭王親自下命令行不通,又派范雎去請,白起始終拒絕,稱病不起。 昭王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現在如何?」昭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於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職,降為士兵,遷居陰密(今甘肅靈台縣西)。由於白起生病,未能成行。在咸陽住了三個月,這期間諸侯不斷向秦軍發起進攻,秦軍節節退卻,告急者接踵而至。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陽。白起離開咸陽,到杜郵,昭王與范雎等群臣謀議,白起被貶遷出咸陽,心中怏怏不服,有怨言,不如處死。於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寶劍,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劍自刎時說:「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於是自殺。白起死時,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憐惜他,鄉邑地方都祭祀他。(《後漢書》記載,白起死後,東方六國聞訊,諸侯皆酌酒相賀,慶幸白起之死。)長平之戰,白起大破趙軍,坑殺趙軍降卒四十餘萬。戰後,白起准備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破趙國。可是從秦國傳來的卻是退兵的命令。原來秦昭王聽從了范雎的話,以秦兵暴師日久,應當讓士卒休整為由,允許韓、趙割地求和。范雎本是一個心胸狹窄的說客,長平大勝使他心生嫉妒,怕滅趙之後,白起威重功高,使自己無法擅權便以巧言斷送了白起宏偉的軍事圖謀。白起因此與范雎有隙。 可是秦國罷兵後,趙國不但不願意獻城反而展開了連齊抗秦的活動。秦昭王遂又命白起統兵攻趙,但遭到白起的拒絕。白起認為秦國已經失去了有利的戰機,不宜再次出兵。暴怒的秦昭王卻不懂得戰機稍縱即逝的道理,於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派五大夫王陵率兵攻打邯鄲,結果秦軍攻勢受阻,將卒多有傷亡。秦昭王再次任命白起統兵,但白起認為此次必難成功,遂託病不行。范雎此時用私黨鄭安平代替白起,不出所料傷亡慘重且主將鄭安平率兩萬軍隊降趙。孤注一擲的秦昭王親臨白府對白起說:「你就是躺在擔架上也要為寡人出戰。」熟知兵家之道的白起以看出殘局無法收拾,坦誠勸秦昭王撤兵,等待新戰機。昭王不聽,反認為白起有意刁難,加之范雎乘機進讒。於是下令削去白起所有封號爵位,貶為士伍,並強令他牽出咸陽。 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啟程。三月後,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金陝西咸陽東北處),秦昭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白起引劍自殺。時為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另有一說白起抗命不尊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趙換來的將是趙國全國的抵抗。因為長平之後趙國深恨白起,所以昭王再次攻趙時白起應該是最不適合當統帥的人選。

閱讀全文

與古代名將軍人圖片高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女生圖片唯美長發 瀏覽:872
粉色裙子圖片大全可愛 瀏覽:679
極簡風格發型圖片大全 瀏覽:789
簡單國徽圖片簡筆畫 瀏覽:269
流氓看美女的圖片的圖片 瀏覽:993
matlab怎麼把圖片變圓滑 瀏覽:55
七一建黨節簡單手抄報圖片大全 瀏覽:284
燙螺絲頭發型圖片 瀏覽:446
微信頭像憨厚男生圖片 瀏覽:835
將其他軟體的圖片復制到word 瀏覽:280
excel上怎麼圖片 瀏覽:372
象形文字的圖片大全 瀏覽:7
word插入圖片齊對正 瀏覽:328
安哥拉貓可愛圖片大全 瀏覽:887
男生失落雪地背影圖片 瀏覽:584
王俊凱最可愛的圖片 瀏覽:535
張都美高清圖片 瀏覽:208
最簡單的野釣裝備圖片 瀏覽:628
假發燙卷發型圖片 瀏覽:336
農村平房車庫圖片大全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