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琅琊八景的平野曉霽換新顏
《沂州志》記載:在州治後東北,上有平野亭……外瞰沂、祊、涑水,內覽寺觀樓閣,晨中初曉,曙光甫開,爽心悅目。平野台為全城最高處,登高望遠,觀望城外,原野稼穡,鬱郁蔥蔥,沂、祊、涑水岸邊柳綠桃紅;內瞰城中,樓閣亭榭,風光旖旎。
後歷經滄桑,平野台早已坍塌。在臨沂新城建設過程中,近似平野台的位置,可能難以尋覓,但類似於平野曉霽的景色,卻不罕見。沂河、祊河綠地系統景觀規劃,將這二灘綠地規劃設計了「九大廣場、十八個特色園區」。其中,沂河與涑河交會處北側的廣場——鳳凰廣場,將成為新平野曉霽的觀光台。
奮提銀弓射霄漢,敢叫日月換新顏。平野台雖然消失,但曉霽中所描繪的迷人景色,並沒有隨著大臨沂、新臨沂建設的腳步淡化。「四季多景色,處處皆迷人」,是眼下的臨沂城給我們的感受。
2. 琅琊的風景名勝
琅琊八景指古代臨沂8處自然景觀,有的已隨風而逝,有的則已舊貌換新顏。
沂水拖藍藍幾許
沂水拖藍,又稱沂河拖藍。《沂州志》載,臨沂城東,沂河與祊河、涑河匯流後,形成清濁兩種水流,清流映藍天,像沂河中拖曳著一條藍色的綵帶,故稱沂水拖藍。古人極盡歌詠的沂水拖藍,真正見過的更是少之又少,可謂「可遇而不可求」。在鳳凰廣場三河交匯處,出現了涇渭分明的「沂水拖藍」奇觀。
古詩中的沂水拖藍,在臨沂城東。隨著城市發展,如今沂河已是臨沂城中河。古書上的沂水拖藍也許因她的少見而成為沂河美景,而今天煙波浩淼的1.2萬畝水面和綿延18公里的濱河大道、濱河景觀因為惠澤於民,而成為市民心中的最美。
泥沱雙月映古今
《沂州志》載:「泥沱湖在州南20里,中有圓洲,夏秋菱荷並茂,月夜泛舟,洲上香氣四來,花氣拂人,宛如仙境。」又《臨沂縣志·湖泉》載:「泥沱湖,城西南18里,周10餘里,中有圓洲,水環如鏡,俗稱泥沱月色即此。」
月光蓮影里的泥沱湖雖然給了文人騷客詩情雅興,對世代生活在湖邊的百姓來說,夏秋之際的洪澇災害卻讓他們苦不堪言。村民改造讓泥沱雙月這一盛景消失於民國初年。
1992年,羅庄鎮黨委以泥沱湖原址為中心,開發了佔地1480畝的雙月湖景區,將「泥沱湖」更名為「雙月湖」,成為羅庄區的標志性景點。
蒼山疊翠翠如何
民國5年(1916年)《沂州志·山川志》載,蒼山「在州東九十里,山上可瞰東海,前有竇王墳,後有秦王柱,中有石室,世傳安期生、徐則升仙處。」
2000年11月14日上午10時,真正的蒼山疊翠奇觀在細雨初停、霧雨掩映的天幕下出現,一前一後,一虛一實,前後兩峰重疊,蒼蒼茫茫,鬱郁蔥蔥,極為雄偉壯觀,持續了半小時之久。當時氣象專家解釋,蒼山疊翠與海市蜃樓當屬同一原理。
蒼馬山旅遊區奇石千姿百態,造景形象逼真,神龜回望、五罐鼻等惟妙惟肖。植被覆蓋良好,樹種豐富。由於距海較近,受海風惠澤,空氣濕潤,常有輕霧,是山東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區之一。為開展道教文化觀光和生態休閑為特色的旅遊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背景。
古琅琊八景中,存在最為完好的,也許只有這座蒼山,並且,蒼山疊翠的勝景,今天依然風姿儼然。
平野曉霽換新顏
《沂州志》記載:在州治後東北,上有平野亭……外瞰沂、祊、涑水,內覽寺觀樓閣,晨中初曉,曙光甫開,爽心悅目。平野台為全城最高處,登高望遠,觀望城外,原野稼穡,鬱郁蔥蔥,沂、祊、涑水岸邊柳綠桃紅;內瞰城中,樓閣亭榭,風光旖旎。
後歷經滄桑,平野台早已坍塌。在臨沂新城建設過程中,近似平野台的位置,可能難以尋覓,但類似於平野曉霽的景色,卻不罕見。沂河、祊河綠地系統景觀規劃,將這二灘綠地規劃設計了「九大廣場、十八個特色園區」。其中,沂河與涑河交會處北側的廣場——鳳凰廣場,將成為新平野曉霽的觀光台。
奮提銀弓射霄漢,敢叫日月換新顏。平野台雖然消失,但曉霽中所描繪的迷人景色,並沒有隨著大臨沂、新臨沂建設的腳步淡化。「四季多景色,處處皆迷人」,是眼下的臨沂城給我們的感受。
野館湯泉話炎涼
湯頭溫泉是全國聞名的四大天然甲級溫泉之一,有2100多年的歷史,與「三孔」、泰山、半島海岸線並稱為全國四大「國家號」資源。《沂州府志》詩贊「野館空餘芳草地,春風依舊見遺蹤」,將「野館湯泉」列入「琅琊八景」之首。湯頭溫泉亦於1862年被載入英國《大不列顛網路全書》。
野館湯泉見證了世事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當前,「野館湯泉」的位置正在興建湯泉公館。
孝河凝冰說到今
孝河又稱孝感河,位於蘭山區白沙埠鎮境內。《臨沂縣志》記載,其發源於茶山南麓之桃花嶺,東南經孝友村,至諸葛村入於沂。據《晉書》記載:祥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葯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這就是廣為流傳的王祥「卧冰求鯉」的故事。
在20世紀90年代初,當地政府曾對王祥故里進行過初步開發。在原址上恢復了孝友祠,並對王氏宗祠進行了規劃,在河邊開辟了孝園,修建了孝河廣場。後來因為經濟原因,開發停滯。
《二十四孝》中有七孝出自臨沂。王祥的孝感故事的影響也最為深遠。王祥以孝事親的行為,規范了幾千年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神峰積雪雪映天
關於「神峰積雪」,可見的記載有兩種:其一,《臨沂縣志》載「山東面白石皚皚,望之如雪,故府志以神峰積雪為八景之一雲」;其二,《沂州志》載「山陰積雪,四時不消,八景積雪即此」。
這是「神峰積雪」的得名原因,也是文峰山所獨有的奇妙之處。
大宋咸平二年(999年)建造卻已毫無痕跡的龍王樓,元代所立季文子墓碑,泉水清冽、四時不幹的龍泉,蒼山暴動的紀念館,橫山慘案紀念碑,泰山行宮舊址,魯南區黨委書記趙鎛的墓葬,銀廠慘案紀念碑,還有文峰山主峰觀海峰。優美自然風景與這些人文風景的融合,使文峰山這座神峰讓人流連忘返。
普照夕陽幾度紅
《沂州志》載:「在州治西南王右軍故宅,無庸渡江,逐王從之,余宅為焚,宮殿即曬書台,殿西山牆,每當日夕迴光返照,紅映可觀,雖地之聳高,實靈氣所鍾雲。」由於「永嘉之亂」的緣故,王氏南遷,其故宅改為佛寺,唐代稱為開元寺,北宋為「天寧萬壽禪寺」,南宋為「普照禪寺」。金皇統四年(公元1114年)普照寺擴建時刻有《沂州普照禪寺興造記》(即《集柳碑》),這就是對「普照夕陽」景觀的最好例證。
用科學的眼光來看,「普照夕陽」的奇觀是有效地利用了光學的折射原理,透過普照寺西牆天窗的光線,照射在佛像身上,然後通過折射發散至四面八方,使整個佛堂都被夕陽的余輝照亮,為當時著名的景觀。
1989年,市政府開始修復王羲之故居;2002年4月,為紀念王羲之誕辰1700年,市委、市政府又決定籌資對王羲之故居進行整修擴建;2005年5月26日,普照寺舉行落成典禮,正式向遊客開放。 古作琅邪山,位於琅琊台所在地,今山東省青島市琅琊鎮。
《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觀於轉附朝儛 ,遵海而南,放於琅邪 。」
《史記·秦始皇本紀》:「南登琅邪 ,大樂之,留三月。」 古作琅邪台,指秦始皇時於琅邪山上所建之琅邪台 。
《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東陼鉅海,南有琅玡 。」 郭璞注引張揖曰:「 琅玡,台名也,在渤海間。」
2008年,中科院天文專家經過實地勘測確認琅琊台就是古代天文台,「琅琊時間」是最准北京時間。
從衛星地圖上看,琅琊台位於120度經線上,並與海中的靈山島和齋堂島形成一個直角三角形,根據多年觀測資料來看,站在琅琊台,靈山島是日出的方位,而齋堂島是日落的方位,不同的季節和節氣那裡的日出和日落點相同,用這樣的方法,古人完全可以判斷不同節氣到來的時間。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一段關於琅琊台的記載:越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72年),遷都琅琊,立觀台以望東海。中國權威天文著作《中國天文學史》中則有「古代天文台,夏代稱清台、商代稱神台、周代稱靈台、諸侯稱觀台。」
《史記》中把琅琊台稱為觀台,明顯就是對天文台的別稱。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等九位封建帝王多次駕臨琅琊台,如果單以遊玩為目的,是絕對說不通的。種種跡象表明,琅琊台絕對不是隨意打造的,其建設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它就是一座古代的天文台。 古作琅邪刻石,是中國最早的刻石之一,刻於秦代,在山東琅琊台。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於公元前219年年巡遊東地,登琅琊台時所立。刻石內容是對統一事業的贊頌,傳為李斯所書。秦二世東行郡縣時又在石後增刻詔書。因歷年久遠現僅存13行,八十六字。
刻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用筆勁秀圓健結體嚴謹工穩,在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此刻石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
金松岑 《文學觀》:「碑之《泰山》、《之罘》、《琅琊》、《會稽》;詞賦之《連珠》、《七發》是也。」
3. 琅琊山有什麼好玩的呀
琅琊寺
觀罷深秀湖的山光水色,繼續前行至山腰,只見蔥蘢玉秀的古樹之中,一片樓台殿宇,「廊腰曼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鬥角。」這便是古琅琊寺。月洞形山門上書「琅琊勝境」四字。
琅琊寺原名寶應寺,為唐代大歷年間淮南路刺史李幼卿與法琛和尚所創建。據說,李幼卿與法琛和尚在造寺之前,曾先繪圖呈送唐代宗。恰巧代宗皇帝頭天夜裡夢見在一片山林深處有一座寺院,其形狀、規模和那張圖上畫的頗為相似。代宗十分高興,特賜名「寶應」。後又易名為「開化禪寺」、「開化律寺」,因其坐落在琅琊山中,人們便同稱為琅琊寺。
琅琊寺依山傍林,建築雄偉。寺內最大的建築是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大雄寶殿高14米,深15.3米,雕梁畫棟,十分壯觀。殿內塑有如來佛、觀世音、十八羅漢。藏經樓建在寺院的最高處,居高臨下,相傳樓內 曾藏有一部貝葉經。琅琊寺的其他建築有無梁殿、明月館、念佛 樓、祗園、悟經堂等,或前或後,或搞或低,交相輝映,構成一幅雄壯而優美的山寺圖。其自然名勝有歸雲洞、雪鴻洞、石上松等,奇姿巧態,各具特色。
據《琅琊山志》載,琅琊寺的極盛時期是唐宋兩代,樓殿規模宏大,和尚最多時達800多人。古寺內外,曾有亭台20與作:無梁殿右側有清風亭,亭側又有洗筆亭;殿左有春亭;東面有茶仙亭,悟經台旁有洗心亭;右側有曉光亭;琅琊山左山頭有東峰亭;南天門古碧霞元君殿南有會峰亭;雪鴻洞上有梅亭;念佛樓右側有琴台,琴台南有寂樂亭等。 由於世事的變遷,琅琊寺及其周圍建築幾興幾毀,很多亭台早已不復見了。現在的建築,大部分是民國初年由達修主持重新修建起來的。建築保持了古代原有的格局和式樣。許多碑刻、石刻、古磚依然可見,所以琅琊寺正門內有一幅對聯說:「古寺猶存明季石,山門尚有建康磚。」除了部分明代建築外,還有唐碑、宋刻,都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琅琊古寺正以新的姿態迎接八方遊人。
大雄寶殿是琅琊寺中的主要建築,居寺之中央。殿高14米,深15.3米,正殿中間,正中一間略大,以合抱粗的棟木為柱,氣勢十分雄偉。
大雄寶殿包含大、雄、寶三層意思。大者包含萬有;雄則攝伏群 魔;寶者,即佛、法、僧三寶。因此,它是一般寺廟的主要建築。大殿正中塑如來佛,大佛高踞蓮花座上,通體塗金,閃閃發光。如來佛兩旁有他的兩個弟子:伽葉、阿難。伽葉在釋迦死後,即為佛教的長老。阿難又繼伽葉後為長老。相傳佛教經典就是由他憑著記憶,把佛祖生前所說的話寫在貝葉上流傳下來的。如來佛的背後塑觀音菩薩。觀音兩旁又有兩尊菩薩,一叫善財童子,一叫龍女,都是觀音的侍從。大殿左右塑十八羅漢,每邊九人,或喜或憂,或怒或笑,神態比現,生動有趣,體現雕塑藝人的智慧和才能。
大雄寶殿的樑柱、檐口全部雕龍刻花,塗色抹彩,用工十分精細,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殿前花木扶疏,四季花紅葉綠,其中有四株齊殿高的柏松,終年蒼翠,生氣勃勃。殿後牆壁上嵌有15塊石刻,完整無缺。石刻大小相似,但其書寫、鐫刻的風格各異,各有千秋。殿後牆壁上還有古代石刻觀音像和金剛經塔碑。觀間赤腳踏雲,面帶微笑,"眉目津津,向人慾語",栩栩如生。像旁書"觀自在菩薩"五個楷書大字。殿後有一株兩人合抱粗的極樹,巍峨挺拔,猶如廟中的旗桿。
南天門
位於琅琊古寺南山峰,海拔310米,是琅琊山最高峰,擁有會峰閣、古碧霞宮等建築群。有「二九徑」或「天門登道」登上南天門,站在會峰閣上遠眺長江如帶、鍾山如羅,瞰群峰匯聚,似潮奔涌。碧霞宮是人們為紀念碧霞仙姑使琅琊山變得風景秀美而建造。每年初九人們紛紛前來祭祀,從而形成規模盛大的「初九廟會」。一九九二年七月三日由中央電視台琅琊山風光攝制組拍攝到的千古奇觀「海市蜃樓」為琅琊山增添了無限神奇。
會峰閣
是琅琊山風景名勝中的最高建築物。它於1988年開工興建,建築在南天門的明進建築會峰亭的殘基上。 會峰閣依山而建,美觀大方,氣勢雄偉。從四面觀看,高低形狀各不相同。從東面觀看,它有三層;從南面觀看,它有四層;從西面觀看,它有五層。高度24米。 會峰閣每層是六面八角,都採用古典建築的飛檐翹角式樣, 閣頂用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梁畫柱,古樸大方。閣上24個鈴角,都裝有銅鈴,山風拂處,金聲四起,悅目賞心,聞聲如入仙境。 晴朗天氣,登上會峰閣,極目遠望,天高地闊,心曠神怡。這里陽光各煦,山色蒼茫,群山逶迤,匍匐腳下,給人以「一覽從山小」之感。眾山列隊,一收眼底。這里象一座檢閱台,檢閱千山爭秀,萬峰蒼郁。
同樂園
位於主景區醉翁亭以西約200米處,是因地制宜,利用開山取石廢棄的石頭塘口開發的新新景。名取自於北宋文學家歐陽修《醉翁亭記》中「醉能同其樂」之意。園內有觀瀑 亭、知針台、樂樂館等仿古建築,有「琅琊山動植物標本展」、「毛澤東像章 展」。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園內長廊上鑲嵌了北宋以來蘇軾、趙孟虎、董其昌、文徵明、祝枝山、張瑞圖等大書法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碑文。同樂園建築充 分體現中國傳統的造園藝術,有山有水,動靜結合。在引水開池、峭壁利用等方面都具有特色。尤其是園內的借景藝術被造者發揮的淋漓盡致。滁人白運河君在《同樂園記》中說「同樂園者,蓋雅俗共賞、少長咸集、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俱可同其樂之謂也。」同樂園人真誠歡迎游者來此共樂。
豐樂亭
豐樂亭在滁城以西的豐山腳下,和醉翁亭一樣,是琅琊山的名勝之一。
豐樂亭為宋代歐陽修所創建。北宋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歐陽修謫知滁州。第二年,他在豐山附近發現了紫薇泉,便在泉側建了這座亭院。他在《豐樂亭記》中寫道:「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於州南百步之近。基上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翁然而父子同。 俯仰左右,顧而樂之,於是疏泉鑿石,闢地以為亭,百與滁人往游其間。「在《與韓忠獻王書》中告訴友 人:」偶得一泉於(滁)州城之西南豐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愛其山勢回換,構小亭於泉側。取「歲物豐成」、「與民同樂」之意,將亭命名為「豐樂亭」。
4. 琅琊山有什麼景點
琅琊山的主要景區有醉翁亭,野芳園,同樂園,深秀湖,琅琊寺,南天門,豐樂亭,清流關。
醉翁亭景區:以中國著名的古亭——醉翁亭為主景區,已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醉翁亭景區距離琅琊山腳一公里。有35處景點和古跡遺址,大多數景點都可供游覽。區內有醉翁亭、二賢堂、寶宋齋、意在亭、影香亭、古梅亭、六一亭、寶宋新齋、醒園、解酲閣、菱溪石、洗心亭、讓泉等景點,其中醉翁亭居全國四大名亭之一,有「天下第一亭」的美譽。
野芳園景區:始建於1985年8月,是進入琅琊山山門牌坊後的第一個風景區。屬於本景區的還有山門牌坊、醉翁石、張飛賣肉處等景點。
同樂園景區:位於醉翁亭西400米處,分東西兩院,以亭廊相連,動靜相宜;館名由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館內塑有歐陽修塑像和全面介紹歐陽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畫。庭廊兩側有鑲刻了蘇軾、蘇唐卿、祝枝山、趙孟兆頁、文徵明、董其昌等歷代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碑刻。
深秀湖景區:位於琅琊山醉翁亭至琅琊寺的山道邊。因其青山環抱,景色秀麗,而取歐陽修《醉翁亭記》中 「蔚然深秀」之意,故名。深秀湖古為一天然深水潭,是遊人垂釣之所。1958年將水潭擴建為水庫。1983年整修為景區,湖面約1.54平方千米。湖水源自琅琊溪,下通余家窪水庫,清澈透底。湖中有九曲橋、湖心亭、玉帶 橋、水榭等景點,在此可泛舟垂釣。
琅琊寺:為全國重點寺廟,因坐落在琅琊山中,人們俗稱「琅琊寺」,是皖東著名的佛教勝地。寺內有85處景點和遺址,可供游覽的有大雄寶殿、藏經樓、無梁殿、三友亭、濯纓泉、明月觀、念經樓、祗園、悟經堂等40餘處,其中「琅琊古剎」是古滁州十二景之一。佛寺依山就勢,隱於密林之中,寺內吳道子畫「觀自在菩薩」像為稀世珍寶。
豐樂亭景區:位於琅琊山風景區豐山腳下,為北宋歐陽修親手所建於北宋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 並撰文《豐樂亭記》以記之。亭中存有許多碑文石刻,其中首推蘇東坡所書《豐樂亭記》石刻。其它著名的石刻有明代天啟元年(1621年)滁州判官尹夢璧所作的「滁州十二景」詩畫。豐樂亭為16立柱挑檐翹角的四方亭,與醉翁亭一樣,豐樂亭堪稱中國亭中之秀。
清流關:位於滁州市西郊12.5公里處的關山中段。為古代重要關隘,始建於南唐,宋以後陸續有所擴建。此關形勢險峻,深10餘丈,用塊石壘砌關洞呈拱形,現基牆尚殘存2米以上。南唐置關口以御北師,關洞呈拱形,深十餘丈,巨磚塊石壘砌,氣勢雄偉。關洞門額上嵌石刻:「古清流關」、「金陵鎖鑰」等。清流關昔為南北交通必經之道,號稱「九省通衢」,歷為兵家必爭之地。
5. 滁州琅琊山好玩嗎
滁州琅琊山好玩!琅琊山風景區,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胡古等四大景區,面積115平方公里。主要山峰有摩陀嶺、鳳凰山、大豐山、小豐山、琅琊山等。景區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名亭、古寺為主要景觀。山間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有始建於唐代的琅琊寺,有卜家墩古遺址留下的大量古跡和文物,還有著名碑刻唐吳道子畫觀音像、唐李幼卿等摩崖碑刻近百處。1988年,琅琊山以安徽琅琊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琅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淵源久遠。自唐宋以來李幼卿、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宋濂、文徵明、曾鞏、薛時雨等歷代無數文豪墨客,達官顯貴為之開發山川、建寺造亭、賦詩題詠,留下大量、卓越的文化遺產,擁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士」六名勝境。其中唐建琅琊寺為皖東著名佛寺,也是全國重點寺觀之一,宋建醉翁亭因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所著《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被譽為「天下第一亭」。山林幽谷中重修和復建的南天門、野芳園、深秀湖、同樂園等景點和歷代書法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真、草、隸、篆」碑刻與山中原有古道、古亭、古建築相得益彰。琅琊山特有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相映生輝,令中外遊客嘆為觀止。南天門上為紀念碧霞元君修建的古碧霞宮是著名的道教場所,琅琊山流傳千百年的「琅琊山初九廟會」至今沿襲。
水聲潺潺風景秀麗的琅琊山,名勝古跡遍布,古剎、名亭、古關隘、古驛道、碑、碣、摩崖碑刻等大量不朽的文化遺產無一不印證了琅琊山淵源久遠的文化歷史。琅琊山與城市緊緊相連,它臨江近海,襟江帶淮,勢為南北之要沖,東西之走廊;自古地處「吳頭楚尾」,歷代為交通要驛,有「金陵鎖鑰」之險,「九省通衢」之要;繁榮的經濟文化吸引了大江南北的文人雅士雲集,僧尼道士傳道頌經;儒、釋、道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可謂「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
素有「蓬萊之後無別山」美譽的琅琊山,有極高的旅遊品位,是人們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科學研究、訪古探幽、回歸自然的理想去處,歷來為中外名人和旅遊者所青睞。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先後光臨過琅琊山。文以山麗,山以文傳,林壑優美的琅琊山為古人更為今人賦予勃勃生機,它既是科研、教學的基地,更是中外賓客理想的旅遊勝地。 [編輯本段]·醉翁亭景區·醉翁亭:為四大名亭之首,始建於北宋慶歷六年(1064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命名並撰《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滁之山水得歐公之文而愈光」。膾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是家戶喻曉。景區內亭、台、軒風格各異,園中有園,景中有景,人稱「醉翁九景」;其中歐陽修手植梅為全國四大梅壽星之一,蘇東坡手書《醉翁亭記》碑堪稱稀世至寶;醉翁亭被譽為「天下第一亭」。2004年11月「醉翁亭」以郵票形式出現在國家名片《中國名亭(一)》中。
天下第一亭二賢堂: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滁人為紀念知州王禹偁和歐陽修而建。堂內有王禹偁和歐陽修塑像並陳列有《歐陽文忠公全集》、部分歐陽修手跡照片和相關史料,牆壁上掛有《朋黨論》和《醉翁亭記》條屏。
寶宋齋:為明代天啟二年(1622年)南太僕寺少卿馮若愚所建。齋內立有宋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手書《醉翁亭記》碑刻兩塊四面。「 歐文蘇字 」為金石珍品。齋東側外檐下嵌有明馮若愚《寶宋齋記》和明代《重修醉翁亭記》碑。
馮公祠: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年),是滁人為紀念明代南太僕寺少卿馮若愚及其子馮元飈修建「寶宋齋」保護「歐文蘇字」碑有功而建。 後損毀。現建築為1988年琅琊山管理處在原址上重建。
歐公祠:歐公祠原建築位於醉翁亭景區醒園內。是由滁縣知縣陳文權建於民國十五年(1926)。是當時人們紀念歐陽修的場所。原建築內有許多先人紀念歐公的文章、詩詞,建築規模為七間平房,四合院形布局,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毀壞。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為了使醉翁亭文化得以延續,也讓旅客更多的了解琅琊山、醉翁亭,我們重建了歐公祠。重建的歐公祠內建有醒心齋,齋內刻有乾隆時間琅琊山的鎮山之寶「歐陽修像」、北宋徽宗時的吏、戶二部尚書孫覿撰寫的、對歐公有著高度評價的對聯、北宋著名人物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為歐公所撰寫的祭文,另在齋內重新再現了明朝時的「滁州十二景」壁畫和北宋以來近三十位名人對歐公的評價。「歐公祠」內還按照當年建設者的構思,依山就勢,斜山岩石裸露,廣植花草樹木,重現藤蔓迴廊。整個院落園林風格別樣,睹景視物,「歐公祠」 定會成為追憶歐公的絕佳景點。
影香亭:位於琅琊山意在亭西側。建於明洪熙年間,原名「見梅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滁州知州王賜魁因坐在此亭中能看見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聞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易名為「影香亭」。
意在亭:於琅琊山菱溪石南側。明嘉靖四十年(1561)南太僕寺少卿毛鵬建「皆春亭」。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滁州知州盧洪夏在皆春亭四周鑿石引水,仿東晉書聖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場景建「曲水流觴」,是遊人戲水飲酒的場所。後人仿照蘇州園林建築格調重建「皆春亭」,並改名「意在亭」。
古梅(歐梅):原名「梅瑞堂」,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滁州判官張明道為觀賞古梅花而建。民國十七年(1928年)州人書法家黃藝五在堂後崖壁題「古梅亭」篆刻一方,將其改名「古梅亭」,亭內壁嵌石碑六塊,系清代文人張鵬翮等人所題。
讓泉:位於琅琊山,即《醉翁亭記》中的讓泉。「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與兩峰之間者,讓泉也」。讓泉位於琅琊山中醉翁亭近旁的 讓泉聲聲玻璃沼南岸,泉眼周圍用石塊砌成方池,方池三尺見方,池深不過尺余。方池上方有清康熙四十年(1701)滁州知州王賜魁重立「讓泉」二字碑刻。讓泉從不幹涸,水溫終年保持在17-18℃,「甘如醍醐,瑩如玻璃」,又被稱為「玻璃泉」。此泉水注入杯中,雖滿而不外溢,甘甜適口。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年),是滁人為紀念明代南太僕寺少卿馮若愚及其子馮元飈修建「寶宋齋」保護「歐文蘇字」碑有功而建。 後損毀。現建築為1988年琅琊山管理處在原址上重建。 [編輯本段]·墨苑景區·琅琊墨苑是進入風景區的第一個景點。該景點為蘇州園林建築風格,亭、堂、台、軒、廊、小橋、假山曲徑相通,景色宜人。墨苑碑廊是遊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處。中收集、整理了與琅琊山、醉翁亭文化有關的珍貴詩文,並徵集了名人書法墨寶兩百多篇,鑲刻於此,著名書法家沈鵬、蕭嫻、陳大羽、賴少其、范曾、旅美書畫家李山及原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孫科、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書法作品。步入琅琊墨苑不僅可以欣賞琅琊園林美景,更是遊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處。
·歐陽修紀念館· 與民同樂歐陽修紀念館位於醉翁亭西400米處,分東西兩院,以亭廊相連,動靜相宜;館名由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館內塑有歐陽修塑像和全面介紹歐陽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畫,充分展示了歐陽修的為人、為政、為學、為文,以歷史本來面貌,將一代文宗歐陽修的形象再現於廣大遊人面前。庭廊兩側鑲刻了蘇軾、蘇唐卿、祝枝山、趙孟兆頁、文徵明、董其昌等歷代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碑刻,置身其中,令人嘆為觀止。 [編輯本段]·深秀湖景區· 蔚然生秀深秀湖取《醉翁亭記》中「蔚然而深秀」而得名,湖水上源琅琊溪,清澈透底,九曲橋、湖心亭、玉帶橋與四周山色相映,泛舟垂釣,其樂無窮。 [編輯本段]·琅琊寺景區·琅琊寺:為唐大歷六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與山僧發琛所建,是著名的佛教勝地,景區內有85處景點和遺址,其中吳道子畫觀自在菩薩像為稀世至寶,緬甸捐贈千尊玉佛為全國之最,寺廟終年香火繚繞,為全國重點保護寺廟。 千年琅琊寺
千尊玉佛殿: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滁人為紀念知州王禹偁和歐陽修而建。堂內有王禹偁和歐陽修塑像並陳列有《歐陽文忠公全集》、部分歐陽修手跡照片和相關史料,牆壁上掛有《朋黨論》和《醉翁亭記》條屏。
濯纓泉:在琅琊山琅琊寺大雄寶殿北側,明月觀北院的山腳下,原名「庶子泉」。泉水出自石罅中,晶瑩澄澈,甘甜滋人,由唐大歷六年(771)滁州刺史李幼卿開發,著名書法家李冰陽篆其銘,世人奉為珍寶,現銘刻已失。後張憶又書「庶子泉」三字碑,斷卧泉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莆田人鄭大同來游琅琊,見泉水清潔無比,可洗帽纓子,題「濯纓」兩字於崖壁之上,故後人亦稱此泉為濯纓泉。今仍存前人題書的「庶子泉」三字摩崖於泉側石壁。
無梁殿:位於琅琊山琅琊寺內,亦稱「玉皇殿」。該殿始建於後周顯德年間。但是很多人卻以為是東晉所建,民國七十七年版《琅琊山志》載「俗雲東晉琅琊王駐蹕於此所建築,究竟不知何時所建造」。該殿為灰磚拱形壘成,門額有磚刻浮雕的龍、鳳、獅圖案,殿內有玉皇大帝坐像及相關塑像。
大雄寶殿:是琅琊山琅琊寺的主要建築,始建於唐大歷六年(771),殿高約14米,進深15.3米,正殿五間, 漫步琅琊殿前的「大雄寶殿」匾額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所題。現殿建於民國五年(1916),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十八羅漢等塑像。
古磨刻:琅琊寺范圍內,唐代以來石刻有一一七方,其中唐代本幼卿、皇甫曾、明代柳遂等磨刻。尤以唐代畫聖吳道子的觀音石刻像和《金剛經》碑最為珍貴。
琅琊古道:位於琅琊山,是人們登山的一條道路。始建於明嘉靖年間,長約1200米,青石鋪成,是目前國內保存較完好的古道。古道兩邊古樹參天,鳥語花香。
南天門:位於琅琊山東南制高點,有會峰閣、古碧霞宮等古建築群。碧霞宮現有全真華山派傳人主持管理;登天門可遠眺長江如帶、鍾山似螺, 南天門瞰群峰匯聚,似潮奔涌;一九九二年七月三日,在這里拍攝到的「海市蜃樓」景象被譽為「千古奇觀」
碧霞宮:山頂上建造了一座宮殿,這就是碧霞宮。每年正月初九,人們紛紛前來燒香祭祀,這樣,逐漸形成了規模盛大、熱鬧非凡的「琅琊山廟會」。
6. 安徽滁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滁州有十二景分別為:琅琊古剎、讓泉秋月、豐嶺祥雲、清流瑞雪、花山簇錦、重熙洞天、西澗春潮、龍蟠疊翠、菱溪夜雨、石瀨飛瓊、柏子靈湫、譙樓大觀。
滁州四山:琅琊山、皇甫山、韭山、神山;
滁州四湖:碧雲湖、女山湖、卧牛湖、花園湖;
滁州四洞:韭山洞、禪窟洞、庵基洞、吸水洞;
7. 琅琊榜拍攝地點匯總有哪些地方!
琅琊榜拍攝地點主要有:橫店影視城、象山影視城、無錫水滸城、浙西大草原、雁盪山。
1、橫店影視城
橫店影視城,是集影視、旅遊、度假、休閑、觀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旅遊區,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歷史場景而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96年,為配合著名導演謝晉拍攝歷史巨片《鴉片戰爭》而建,並對社會正式開放。
橫店影視城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橫店鎮,處於江、浙、滬、閩、贛四小時交通旅遊經濟圈內。自1996年以來,橫店集團累計投入30個億資金興建廣州街·香港街、明清宮苑、秦王宮、清明上河圖、華夏文化園、明清民居博覽城、夢幻谷、屏岩洞府、大智禪寺、紅軍長征博覽城、春秋·唐園、圓明新園等13個跨越幾千年歷史時空、匯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視拍攝基地和兩座超大型的現代化攝影棚。
橫店影視城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被美國《好萊塢》雜志稱為"中國好萊塢"。
2017年10月12日,橫店影視正式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公開發行5300萬股,發行價為15.45元/股,公開發行股份數量占本次發行後公司總股本的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