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丹峰赤崖
仙水岩景區
仙水岩景區集丹山碧水絕景、道教文化遺存和千古崖墓之謎於一體,為品位獨特的人文山水景區。蜿蜒曲折的瀘溪河穿境而過,兩岸丹崖對峙,姿態萬千。高高懸掛在絕壁洞穴里的古越人棺木,更為這奇峰異洞增添了幾分神秘和靈氣。
仙水岩峰林郭福生 / 攝
瀘溪河東岸環繞著道教祖庭正一觀的那片連綿起伏、氣勢非凡的群峰,是狹義上的龍虎山,屬丹霞峰叢地貌景觀。山頂分布著四座由產狀近於水平的紅色岩層組成的丹霞石峰,根部相連,頂部分開,高度相近,連成逶迤起伏的山巒,恰似一條昂首欲飛的巨龍。北西端(右側)一座似昂首的龍頭,腦眼分明,須角逼真,後面綿延起伏的三座石峰似龍身。南東端(左側)石峰又似一前足曲伏於地,尾峰微微上翹的猛虎,有向巨龍猛撲之勢,叫虎山。龍山、虎山相峙聳立,龍盤虎踞,氣勢雄偉。
龍虎山丹霞地貌與旅遊開發
此處原名雲錦山,是百里龍虎山的心臟。相傳東漢第一代天師張道陵遍尋名山修道,攜弟子王長入江西鄱陽湖,溯信江而上,至瀘溪河時,陶醉於丹霞美景之間,遂於雲錦山下結廬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山見,山因以名」。
龍虎山郭福生 / 攝
仙人城是丹霞石寨的典型代表。一座雄偉的石寨拔地而起,四面陡峭,人跡難至,古人疑為神仙所居,故得名。仙人城又稱仙岩,為仙水岩最高峰,東鄰瀘溪河。登上800餘級台階過3道山門可至山頂,放眼四顧,整個龍虎山美景盡收眼底。
仙人城郭福生 / 攝
瀘溪河西岸的醉猴夢仙屬丹霞石峰地貌。由於丹霞岩層抗風化能力的差異,軟弱岩層風化速度較快,形成向內凹進的凹坑或凹槽。紅色砂礫岩中礫石脫落及含鈣質砂泥質透鏡體的溶蝕也可形成一些凹坑。渾圓狀石峰及其上的凹坑、凹槽奇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活靈活現的猴頭造型。丹紅的石壁上,活脫脫一個仰面躺著的猴頭,其額頭、眉骨、鼻孔、嘴以及組合而成的整個頭部外形十分逼真。它酒醉臉紅,安然入睡,夢游龍虎仙境。據說此猴頭是吳承恩《西遊記》中齊天大聖的原型。
醉猴夢仙姜勇彪/攝
僧尼峰郭福生 / 攝
文豪峰是瀘溪河中一殘留孤峰。那突出的前額、濃重的眉毛、凝視的眼神,彷彿大文豪魯迅在沉思:「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
文豪峰郭福生 / 攝
雲錦石為巨型丹霞崖壁,於瀘溪河東岸拔地而起,氣勢磅礴、五彩斑斕,像一幅巨大的錦毯垂天而下,似斧劈而成,嶄然壁立,上連青天,下埋碧水,寬約百丈,外形對稱。在陽光照射下,把瀘溪河水映得紅紫斑斕,光彩如錦。雲錦石在寬大、高峻、造型、色彩和氣勢上都是丹霞地貌中最傑出的代表作。恰如 「雲錦溪中雲錦鮮,好在秋高八月天,西蜀錦江哪得似,西湖綠水更須憐」。
雲錦石郭福生 / 攝
仙桃石郭福生 / 攝
水岩崖墓洞穴郭福生 / 攝
龍虎山丹霞地貌與旅遊開發
仙女岩景觀屬豎狀洞穴成因,其輪廓酷似裸女陰部,線條圓滑柔和,極具陰柔之美,堪稱「天下第一絕景」。
著名散文家石英的《仙女岩記》曰:「邃邃乎群山之母,潤潤兮眾水之源。踞萬仞之上,俯億兆生靈。至奇則過客仰嘆,絕美則倩女自愧。華夏之唯一,域外更無雙。尋根者日夜兼程,膜拜者水陸並進。可望而不可即,可親而不可狎。集高貴與平易於一表,兼巧俏與敦厚於一身。」
仙女岩李曉勇/攝
套疊穴郭福生 / 攝
蜂窩狀洞穴李曉勇/攝
象鼻山景區
象鼻山屬石樑景觀。由於受岩層面和兩條垂直節理控制,中間岩塊發生自由崩落。崩落中空和石樑殘余組合絕妙,形如飲泉的大象。象身雄偉高大,象鼻惟妙惟肖,是一處十分獨特珍奇的景觀,號稱 「天下第一神象」。
象鼻山(石樑)郭福生/攝
龍虎山丹霞地貌與旅遊開發
排衙峰屬峰叢地貌景觀。石峰形態各異,大小相近,高低錯落有致,上分下合,隱約呈不同面孔、不同神態的人形,猶如眾衙役排列堂前,由此得名。細看又好似仙山道都的群仙,列隊歡迎海內外遊客前來觀光覽勝、感受仙山靈氣,故而又名仙班迎客。
排衙峰郭福生 / 攝
雄獅回頭郭福生 / 攝
龍虎山丹霞地貌與旅遊開發
牽龍洞一線天 郭福生/攝
馬祖岩景區
馬脊山穿洞位於馬脊山石樑的半山腰上,長約27米,寬約9米,高2~3米,系由溶蝕崩塌作用而形成的扁平洞穴。洞穴橫穿整個山體,跨越山脊的山間險道從洞中通過。洞穴東口外是絕壁陡崖,與狀如馬頭的馬祖岩隔谷相望,險峻異常。因唐代高僧馬祖道一禪師曾在此講授禪經而得名。
龍虎山丹霞地貌與旅遊開發
馬脊山穿洞郭福生/攝
金槍峰為一高達118米的石柱地貌景觀。石柱斷面直徑不足十米,柱面四周壁陡如削,頂尖如槍,仰望有孤柱撐天之狀。因其雄偉挺拔又宛若男性陽具而聞名於世。
金槍峰郭福生 姜伏偉/攝
月湖岩天生橋 姜伏偉/攝
龜峰景區
「龜峰景觀龜為勝」。由網狀斷裂切割、差異風化和球狀風化作用形成的圓形石塊,組合成各種龜型山石,千般姿態,萬種風情,不愧為「東方神龜樂園」。龜峰整體上就像一隻碩大無朋的吉祥神龜,昂首向東。
龜峰遠景姜勇彪/攝
雙龜迎賓姜勇彪/攝
情侶峰屬丹霞石峰上的崩塌殘余岩塊。渾圓狀岩塊頂部形如龜背,兩層強硬岩層因較難風化向四周外凸而似龜身的裙邊,上下兩個向外凸的岩片酷似兩只龜頭。整個景觀好像一對親密的雌雄巨龜,雄龜在上,頭略偏南,雌龜在下,大張著嘴似乎既承受壓力,又溫柔甜蜜,極其形象。溫馨浪漫的天然美景無不讓人感嘆。
情侶峰姜勇彪/攝
三疊龜姜伏偉/攝
仙獒石 姜伏偉/攝
峰林盆景姜伏偉/攝
老鷹峰姜勇彪/攝
老鷹峰為一個崩塌殘余型凸出岩塊。腳部的軟弱岩層因易風化剝蝕而向內凹進,身部和頭部的強硬岩層難以風化剝蝕而向外凸,加之岩層中礫石脫落或鈣質粉砂質透鏡體被沖蝕,逐漸形成凹凸不平的造型地貌。其頂部伸出的尖銳岩嘴極像伸出脖子仰視廣闊天空的雄鷹之首,鷹嘴鋒利;岩塊中間膨大部分又神似雄鷹身軀,欲展翅沖向雲霄,翱翔藍天;底部內凹呈細頸狀又如立於山巔之鷹爪。老鷹峰斜而不墜,懸而不落,氣勢磅礴、壯觀宏偉。
女王峰姜勇彪/攝
天外來客又稱奇人峰,屬崩塌殘余型造型地貌。它小巧玲瓏,既像一具無皮無肉的骷髏頭,更像科幻圖片中的外星人,「 五 官 俱 全 」 卻 又「五官不正」。其成因主要是由於崩塌殘余岩塊的不同部位抗風化能力差異較大,頸部軟弱層更易風化剝蝕而向內凹進,頭部硬岩層難於風化而向外凸,同時由於其中所含礫石或鈣質粉砂質透鏡體的脫落或被沖蝕而成凹凸不平狀。
天外來客李曉勇/攝
㈡ 中國佛教寺廟布局
佛教是屬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時皇家的重視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講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築風格及方位來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門向南開,但也有說法,寺院不能太正對南向,有點偏東或偏西的那種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間供奉彌勒菩薩,以布袋笑彌勒見多.四天王左東南、右西北(以彌勒為准,左即東方)。
彌勒菩薩的背後是供奉韋馱菩薩。以天王殿作為主線,縱線對正,接下來就是主殿——大雄寶殿,主要供奉釋迦牟尼佛,當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東方葯師佛、西方阿彌陀佛。或者禪宗道場就乾脆供奉釋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大雄寶殿的左右兩旁一般是十八羅漢,左9尊右9尊。
釋迦牟尼佛的背後,一定是供奉觀音菩薩見多,稱海島觀音,左右善財童子和東海龍女。觀音大士身後配有羅漢或者三十二應身圖。
接下來是法堂和藏經閣,兩者可以上下兩樓,或者相互連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都在一條縱線上。
橫線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之間,設立左右鍾鼓樓,左鍾樓(東邊),右鼓樓(西邊),一般鍾樓下或供奉地藏菩薩,鼓樓下或供奉伽藍菩薩(現關公像)。也有的寺院將鍾鼓直接設立在大雄寶殿之中。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為名
東漢明帝時,釋摩騰自西域用白馬馱經,初宿洛陽鴻臚寺,於是以「寺」名之,創立「白馬寺」。「寺」在白馬寺創立之前,為官署之名,後來凡是僧眾所居處,皆以「寺」為名。
在中國佛教寺廟的建築中,殿堂是寺院建築的主體。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禮拜祈禱的處所,堂是供僧眾說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下面將就普通常見寺廟的格局作些介紹。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從山門(寺院正門)起沿一條南北向中軸線,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離布置一座殿堂,周圍用廊屋或樓閣把它圍繞起來。中軸線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築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殿之後是法堂或藏經樓(閣)或毗盧閣、觀音殿。大雄寶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藍殿、祖師堂(或觀音殿、葯師殿等)相對。寺院的主要生活區常集中在主軸線東側,包括僧房(居室)、香積廚(廚房)、齋堂(飯堂)、職事堂(庫房)、榮堂(接待室)等。接待四方之來者的客房特設在中軸線西側。
山門
佛寺的大門稱為「山門」。由於「天下名山僧佔多」,寺院多在山林之處,所以得名。山門一般有三個門,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中間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山門殿或三門殿。殿內塑兩大金剛力士像,如同兩個門衛護持寺院。
天王殿
進了山門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在天王殿前兩側有鍾樓和鼓樓。天王殿中間供坐北面南的大肚彌勒佛。東西兩旁分塑四大天王像,彌勒佛背後神龕內供韋馱菩薩像。
大殿
天王再往北是「大雄寶殿」,俗稱「大殿」,為寺廟的主殿、正殿。「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漢譯,是對佛祖釋跡牟尼的尊稱,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常見的供奉釋迦牟尼佛有三種姿勢:一種稱「成道像」,結跏趺坐(兩腿交叉,雙腳放在相對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名為「定印」,表示禪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為「觸地印」,表示釋迦成道前,為了眾生而犧牲自己,這一切唯有大地能夠證明。再一種為「說法像」,結跏趺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形,名為「說法印」。還有一種立像,左手下垂,名「與願印」,表示能滿足眾生願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無畏印」,表示能解除眾生苦難。
還有的是「三佛同殿」。一種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種佛身。中尊為「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指體現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為「報身佛」,名「盧舍那佛」,指經過修習而獲得佛果之身。右尊為「應身佛」,即是釋迦牟尼佛,指佛為度脫世間眾生需要而現之身,特指釋迦的生身。
又一種為供「橫三世佛」。這里的「世」指三個空間世界,以其同時存在,所以叫「橫三世」。正中為本尊釋迦牟尼佛;左側為左手持缽(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葯丸的葯師佛;右側為阿彌陀佛。
另一種為供「豎三世佛」。這里的「世」、指因果輪回遷流不斷的個體一生中存在的時間。三世指過去(前世、前生)、現生(現世、現生)、未來(來世、來生)三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為現在佛,即釋迦牟尼佛。左側為過去佛,即燃燈佛。佛經說他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得名。亦說釋迦未成佛時,燃燈佛曾為他「授記」,預言將來成佛的事。右側為未來佛,即彌勒佛。彌勒是釋迦之後將為佛。佛經講他將繼承釋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來佛。
佛殿兩側各九尊羅漢。佛壇背後是觀音菩薩手持楊枝凈瓶,立於普陀洛枷山海之間。
配殿
大殿的東西兩側配殿是枷藍殿與祖師殿。
伽藍是「僧伽藍摩」的簡稱。是「僧園」之意。這里的伽藍特指「祗樹給孤獨園」,是釋伽在舍衛國居住說法的場所。
伽藍殿供波斯匿王和他的太子祗陀,還有給孤獨長者。相傳「祗樹給孤獨園」是給孤獨長者用金錢購置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園,建築了「祗園精舍」,釋迦說法的道場。除了這三位護持佛法建立枷藍的善士外,殿內兩側還有供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位枷藍神的,他們是寺院的守護神。
法堂
大殿的後面為法堂,也叫講堂,是演說佛法皈戒集會的地方,它是佛寺中僅次於大雄寶殿的主要建築。法堂也供佛像,但主要設法座。法座亦稱獅子座,堂中設高台,中置坐椅,供法師演說佛法之用。法座後掛象徵釋迦說法傳道的圖像。法座前置講台,台上供小佛像。下設香案,供置香花,兩側列置聽法席位。
藏經閣
法堂之後是藏經閣,藏大量書籍,一般不對外開放。
寺廟建築布局圖
庄嚴與供具
寺院殿堂布置除各類佛像外,還有一些比較固定的庄嚴和供具。所謂庄嚴就是以示莊重嚴肅的裝飾。中國佛殿之庄嚴主要為寶蓋、幢、幡、歡門等。
寶蓋又稱天蓋。殿堂所供本尊佛像有寶蓋,佛經稱華蓋。一般以木材、金屬或絲織之材料製成。
幢,又稱寶幢,為佛、菩薩的庄嚴標幟。用以表麾眾生,制魔眾。一般以絹、布等製成。幢身周圍置八個或十個間隔,下附四垂帛,或綉寶生如來、地藏菩薩等像,或加彩畫,頭上安寶珠。每一佛前多置四柱寶幢,或繞寶蓋而懸置。
幡,又稱勝幡。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庄嚴,它猶如大將的旌旗。幢下長帛下垂者曰幡,而以幢竿垂幢日幛幡。幡有多種顏色和製法,以平絹製成的叫平幡,束絲製成的叫絲幡,以金屬玉石聯結製作的叫玉幡。旗竿頭安寶珠的稱雲幢旗,幢竿頭置龍頭的叫金剛幡。幡上多書佛號或經偈,懸掛於佛像前。
歡門,是懸於佛像前的大幔帳,上面用彩絲綉成飛天、蓮花、瑞獸、珍禽之類。飛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神靈。歡門兩側垂幡,稱為幡門。門前懸供佛琉璃燈一盞。
供養在佛教中名目繁多,有香花供養、飲食供養、燈明供養、衣服供養等等。
殿堂供具多寡,看殿堂結構的大小以及法事需要來決定。佛經中說,殿堂當設二十一種供奉之具,如果不能辦到,五種也可以。五種供具是:香水、雜花、燒香、飲食、燃燈。佛像前所設香爐、花瓶、燭台叫「三具足」,就是從五種供具中簡化而來的。
佛像前設有香幾供台(大桌),其形或長或方。長的香幾安置「三具足」之類,而方供台卻是以奉五供(即塗香、花鬘、燒香、飲食、燈明)之用,以絲綉桌圍將四面圍起。供台上前置香幾,幾上放小香盤。香盤用紫檀木製作,上置一香爐二香盒,分盛檀香、末香。盤前掛一紅幢,綉蓮花瑞禽之類。寺廟是中國佛教建築之一。起源於印度的寺廟建築,從北魏開始在中國興盛起來。這些建築記載了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發展和宗教的興衰,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寺廟建築起源於印度。我國在南北朝時代大規模興建寺廟成風,據《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首都洛陽內外有一千多座寺廟。唐朝詩人杜牧的《江南春》待中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可見南朝寺廟之多。中國古代寺廟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為山門,山門內左右分別為鍾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面依次為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龐大的建築,「大雄」即為佛祖釋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後,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廟內大都另闢塔院。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築布局是有一定規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後建築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後應、氣韻生動的樂章。中國寺廟的建築之美就響應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中國古人在建築格局上有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因此中國佛寺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築群體。此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在中國也較普遍。這兩種藝術格局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1.正殿:即大雄寶殿,俗稱「大殿」。位於天王殿以北。是供奉佛教的教主——佛陀的大殿。「大雄」,(意謂偉大的英雄)是對佛的尊稱,指佛有大力,能降伏「煩惱魔」、「五陰魔」、「死魔」、「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善事)」等「四魔」。《法華經.湧出品》曰:「善哉善哉,大雄世尊。」《法華經.授記品》雲:「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新譯《華嚴經》卷四《世主妙嚴品》雲:「如來智慧不思議,悉知一切眾生心,能以種種方便力,滅彼群迷無量苦。大雄善巧難惶,凡有所作無空過。」佛為大雄,故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即稱大雄寶殿。供奉的主要佛像,常見的有一、三尊二種類別。(1)供一尊佛:一般是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常見有三種姿勢。其一為成道相,結跏趺坐(盤腿打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名為「定印」,表禪定之意,右手直伸下垂,名「觸地印」。其二為說法相,結跏趺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右手向上屈指呈環形,名為「說法印」。再一種是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名為「旃檀(旃,音zhān;旃檀,檀香)佛像」。下垂手勢名「與願印」,表示能滿足眾生願望;上伸手勢名「施無畏印」,表示能解除眾生苦難。釋迦佛在世時,優填王用旃檀木按釋迦佛的形象雕成此像。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所載,佛成道後,上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時,憍賞彌國優填王難禁思慕之情,遂請毗首羯摩天造佛形像,此是有佛像之始。後來仿製的也叫旃檀佛像。(2)供三尊佛:有多種安排方式。一種是供「三身佛」:中尊為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左尊為報身佛,名盧舍那佛;右尊為應身佛,即釋迦牟尼佛。另一種是供「三世佛」,又分兩種:一種是在三個空間世界中存在的佛,中間一尊為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左尊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葯師琉璃光佛,結跏趺坐,左手持缽,右手持葯丸;右尊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結跏趺坐,雙手疊置足上,掌中有一蓮台,表示接引眾生。三世佛之旁各有二菩薩立像或坐像;釋迦牟尼佛旁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葯師佛旁為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阿彌陀佛旁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再一種是供過去、現在、未來的三尊佛。正中為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左側為過去佛迦葉佛,右側為未來佛彌勒佛。另外還有供奉五方佛的,以五尊佛分別闡釋佛的意義:正中為法身毗盧遮那佛。左手第一尊為南方寶生佛,表佛德;第二尊為東方阿閦佛,表覺性。右手第一尊為西方阿彌陀佛,表智慧;第二尊為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業。主尊兩側,常有「脅侍」,即左右近侍。釋迦佛的近侍,一般為老「迦葉」、少「阿難」兩大弟子。殿內東西兩側,近世多塑十八羅漢像。佛壇背後常供一堂「海島觀音」,或僅供一尊觀音菩薩像。迦葉,亦稱摩訶迦葉,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頭陀第一著稱。身有金光,映蔽餘光使不現,故亦名飲光。生於王舍城近郊之婆羅門家,於佛成道後第三年為佛弟子,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賴;於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在靈山會上,受佛正法眼藏,傳佛心印,為禪宗初祖。佛陀入滅後,成為教團之統率者,於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經典結集。生平修苦行,遵佛囑於雞足山入滅盡定,待彌勒佛出世時,傳佛衣缽。阿難,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稱阿難陀,意譯為歡喜、慶喜、無染。系佛陀之堂弟,生於佛成道之夜。佛壽五十五,阿難二十五歲時出家。出家後二十餘年間為佛陀之常隨弟子,善記憶,對於佛陀之說法多能朗朗記誦,故譽為多聞第一。阿難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滿月,眼如青蓮花,其身光凈如明鏡。於佛陀生前未能開悟,佛陀入滅時悲而慟哭;後受摩訶迦葉教誡,發憤用功而開悟。於首次經典結集會中被選為誦出經文者,對於經法之傳持,功績極大。初時,佛陀之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欲入教團,阿難即從中斡旋,終蒙佛陀許可,對比丘尼教團之成立,功勞至鉅。又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二載,佛陀傳法予摩訶迦葉,摩訶迦葉後又傳法予阿難,故阿難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難於佛陀入滅後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間於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將法付囑於商那和修。2.配殿:東配殿一般是伽藍殿。伽藍意譯「眾園」,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轉而指包括土地、建築物在內的寺院的總稱。伽藍殿供奉伽藍神,即守護伽藍之神,又稱守伽藍神、護伽藍神、護僧伽藍神或寺神。依《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卷四所述,護僧伽藍神有十八人,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嘆妙、六名廣妙、七名雷音、八名師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響、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嘆德、十四名廣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徹聽、十七名徹視、十八名遍觀。此謂之為「十八伽藍神」。《敕修百丈清規》卷七《節臘章》四節土地堂念誦條下雲:「上來念誦功德,迴向當山土地列位護伽藍神合堂真宰。」宋.道誠《釋氏要覽》卷下雲:「中國僧寺立鬼廟,次立伽藍神廟。」可見唐、宋代的禪家已有奉祀伽藍神的風俗。或謂伽藍堂即是「土地堂」,此蓋以土地神為伽藍守護神而祭祀之,故稱土地堂。《釋氏要覽》又引道世語雲:「寺院既有十八神護,居住之者,亦宜自勵,不得怠惰為非。恐招現報耳。」近世以來,中國佛教界常以關帝(關羽)為伽藍神。相傳隋代天台宗創始者智者大師,曾在荊州玉泉山入定;定中曾見關帝顯靈,率其鬼神眷屬現出種種可怖景象,以擾亂智者。經過智者大師的度化之後,關帝乃向智者求授五戒,遂成為正式的佛弟子,並且誓願作為佛教的護法。從此以後,這位千餘年來極受國人敬重的英雄人物,乃成為佛教寺院的護法神。另一說法:釋迦牟尼佛成道後,橋薩羅國給孤獨長者用大量金錢購置波斯匿王太子只陀在舍衛城南的花園,建築精舍,作為釋迦佛在舍衛國居住說法的場所。只陀太子僅出賣花園地面,而將園中樹木奉獻給釋迦,因以二人名字命名為「只樹給孤獨園」。釋迦佛在園內居住說法傳道25年。伽藍殿即是為紀念此事而設的殿。伽藍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只陀太子,又方是給孤獨長者,以紀念這三位最早護持佛法、建立伽藍的善士。西配殿一般是祖師殿,多為禪宗派系為紀念該宗奠基人而建。正中供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左側供六祖慧能大師,右側供百丈懷海禪師(他是禪宗清規的制定者)。3.法堂:大殿之後為「法堂」,亦稱「講堂」,是演說佛法、皈戒集會之處,在佛寺中是僅次於大殿的主要建築。法堂的特點是:除一般性的安置佛像外,在堂中設法座、鍾鼓。法座供演說佛法之用。鍾在左鼓在右,供上堂說法前擊鍾鳴鼓所用。法座後掛象徵釋迦佛說傳道的圖像。法座之前置講台,台上供小佛坐像以象徵聽法諸佛,下設香案。此外,有的寺院設羅漢堂,有的寺院院中或前後有佛塔,有的寺院還有地藏殿、文殊殿、普賢殿、禪堂(念佛堂)和藏經閣(樓),等等。中國佛教寺院建築,體現了追求對稱的美學法則,是造型藝術的傑作,它與佛教雕塑、繪畫融合在一起,共同推動了佛教藝術的繁榮。佛教傳入中國,興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是以漢代官署的格局建造的,以後又有不少官僚和富家施捨現成的府邸和私宅為佛寺。所以,中國漢族地區的佛寺在近兩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基本繼承了中國的建築傳統,以院落形式作為佛寺的布局,即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串連而成。
漢地佛寺的另一特點,就是有一條南北中軸線。主要建築建在中軸線上,附屬建築則在中軸線的東西兩側。
中軸線上的建築由南往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等。天王殿前的東西有鍾樓、鼓樓對峙。大雄寶殿前的左右是伽藍堂和祖師殿相對。法堂前左右為齋堂和禪堂。法堂後或藏經閣左右是方丈室。另有庫房、廚房、客房、浴室等分布四周。大寺名剎,還另闢有五百羅漢堂。有的著名大寺院在寺院的左後側或右後測設立戒壇,自成格局,另為一院。還有的附有塔院(又稱塔林)。
各殿堂供奉的佛像一般是:
山門(正門):多為三門並立,中間大兩旁小,故又稱「三門殿」。門內兩側塑有金剛像。
天王殿:三門殿內的第一重殿。殿中央供奉彌勒尊佛,背後供奉韋馱菩薩,韋馱菩薩面北而立。東西兩旁供四大天王像。
大雄寶殿:是寺中主殿、正殿。因宗派不同,正殿供奉的佛像也有區別。
比較常見的是:
一佛二弟子:釋迦佛、阿難、迦葉。
一佛二菩薩:釋迦佛、文殊、普賢。
一佛四弟子:釋迦佛、文殊、普賢、阿難、迦葉。
橫三世佛:葯師佛(東)、釋迦佛(中)、阿彌陀佛(西)。
豎三世佛:燃燈佛(過去佛,東)、釋迦佛(現在佛,中)、彌勒佛(未來佛,西)。
三身佛:盧舍那佛(左)、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中)、釋迦佛(右)。
五方佛:阿閦佛(東)、寶生佛(南)、大日如來(中)、阿彌陀佛(西)、不空成就佛(北)。
過去七佛:迦葉佛、拘留孫佛、屍棄佛、毗婆屍佛、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由東至西)。
凈土宗寺院也有在主殿供阿彌陀佛(坐像)或接引佛(立像)的。
正殿佛像的背後,或供文殊、普賢、觀音三大菩薩,或塑海島觀音。
大殿兩側多供奉十八羅漢,也有的大寺供奉二十諸天。
觀音殿:又叫圓通殿、大悲殿,本殿以觀音菩薩為主像。
藏經閣:一般安置在中軸線最後一進、為兩層正殿,是藏經之處。上下分別供奉大日如來和三世佛。
伽藍殿:位於主殿之東,供奉守護伽藍土地。「伽藍」是「僧伽藍」的略稱,意為「眾園」、「僧院」,即寺院。此殿中間是波斯匿王,左為祇多太子,右為給孤獨長者。波斯匿王原是舍衛國王,後皈依佛教,為佛教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後兩位最先施造了祇園精舍,供佛陀和弟子們居住。
祖師殿:殿內正中為來華的禪宗初祖達摩,左為其五傳弟子慧能,右為慧能的三傳弟子並建立了叢林制度的百丈懷海。有的左側供創建禪林的馬祖道一。
香積廚:即廚房。多安置緊那羅王像,祈其監護。
以上所述寺院殿堂布局及佛像供奉情況,為一般正規的寺院採用,但也略有不同。至於小型寺院,則可因地而異,各具風格。
㈢ 拜求,經典哲理佛學故事.
1 山頂大笑-葯山惟嚴
馬祖道一和石頭希遷當時平分禪家天下,共同接引天下的學生。葯山本來是石頭希遷的學生,一天,葯山問石頭希遷:"三乘十二分教義,我還粗略領會一點。禪門宗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說我實在沒有弄明白,請師父為我指點。"石頭希遷:"這樣不對,不這樣也不對,這樣不這樣總是不對,你怎麼辦?"葯山不知所措。石頭希遷:"你的因緣不在這里,還是到馬大師那兒去吧。"葯山惟嚴稟受師命,恭敬地去禮拜馬祖道一禪師。還是那些提問。馬祖道一:"我有時教它揚眉眨眼,有時不教它揚眉眨眼,有時揚眉眨眼的是它,有時揚眉眨眼的不是它。你究竟要怎麼理解它?"葯山聽了恍然大悟,便向馬祖禮拜。馬祖道一:"你見到了什麼道理,就行禮拜謝?"葯山惟嚴:"我在石頭希遷老師那裡,就好比蚊子叮鐵牛,不得其門。"馬祖道一:"既然這樣領悟了,就得好好護持。"
有一天,葯山惟嚴在禪坐,石頭禪師見後便問:"你在這里干什麼?"惟嚴答到"什麼也不幹。"石頭說:"這樣就是閑坐了。"惟嚴說:"如果是閑坐,就有所作為了。"石頭又問:"你說什麼都不幹,到底不幹什麼呢?"惟嚴答道:"千聖不識。"
一次,惟嚴禪師在坐禪,僧人問他:"師父,你坐著獃獃地思量什麼?"禪師回答:"思量這個不思量。"僧人不解地問:"不思量的怎麼思量?"惟嚴說:"非思量。"
有一天傍晚,惟嚴禪師登山散步,忽然雲霧散開,月亮露出了身影,禪師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了起來。笑聲,傳到了周圍十幾里外還聽得到。第二天早晨有人來問,僧徒們說:"昨夜和尚在山頂大笑。"
刺史李翱聽說此事,為葯山惟嚴賦詩一首:
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2 禪宗公案:聖諦第一義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第一個就是去看梁武帝。梁武帝是我們中國信佛的第一個皇帝,他是蕭何的第二十五世孫(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丞相),名字叫蕭衍,他度很多人出家為僧,建塔、造寺、塑像裝金,自己還披袈裟上座講《放光般若經》,人稱佛心天子。所以達摩第一個去看他。
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摩曰:廓然無聖!
梁武帝一見達摩,就把這教下最玄妙的極則問題提出來問:聖諦第一義是怎麼一回事?考考達摩。哪知這天下衲僧跳不出凡、聖、真、俗的圈繢,到大宗師手裡,輕輕一捏,便粉碎無余。達摩應聲答道:「廓然無聖!」我們如在這句話下薦得,便歸家穩坐,飢來吃飯,倦來打眠,自在受用,不用在這里分是分非,說長道短了。
「廓然」,就象虛空一樣遼闊,廣大無邊,清虛靈明,不動不搖。這是暗示我們的心性猶如虛空一樣,遼闊虛明,清空廓徹。「無聖」,既然象虛空一樣的靈明廓徹,一樣也沒有,當然沒有聖,也沒有凡了。但須注意,雖然一切沒有,這知道沒有的是誰?達摩大師把這無法形容、比擬的妙明真心巧妙地和盤托出給梁武帝看。可惜俏媚眼做把瞎子看。武帝只知持論教義,說凡道聖而不明心性。不知道這說無的是誰,道有的又是誰,而當面錯過。禪師家猶如善舞太阿劍的能手,輕輕一揮,就把你心中的凡聖、真俗等等葛藤,齊根斬斷,直下指點你見性。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迷於聲色而不識,果能一切放下,不隨聲色物相遷流,這妙明真心猶如遼闊的太虛空一樣,哪裡有聖有凡?
雖然一切沒有,但非同木石,而了了分明。這知道沒有的是誰?就是達摩祖師當時指點梁武帝見道的「廓然無聖」的妙明真心啊!假如我們著相,心中存有聖凡見,就不能見道,要離相離見才能入道。
所以,達摩祖師說「廓然無聖」。而梁武帝是著相的人呀,你說廓然無聖,連聖也沒有豈不落空?可人家說你是聖人呀!你怎麼說聖人也沒有呢?
於是帝繼問曰:對朕者誰?摩曰:不識。
梁武帝在有「聖」上著眼,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廓然」二字,所以接下就問:「對朕者誰?」以為這下子抓住了要害,你說「無聖」,那麼,站在對面的是誰?
這句話有兩重意義,一者站在我對面的是誰,二者和我對話的是誰?梁武帝的本意只是第一重,站在我對面的是誰?但在宗下就不這樣,而是取第二重,問這能對話的是誰?就象我們現在參禪問:念佛是誰?拖死屍的是誰?講話是誰?聽話又是誰?這個「誰」就有分量,象是問話,卻是直接指示你見性。這句話不這么好答,不是見性人,就不免眼目定動,手足無措,不知落處。但是達摩祖師是大宗師,他明知你是第一重問義,死馬權作活馬,強作第二重問義答道:「不識。」達摩祖師這句答話真疑殺天下人,你是悟道宗師,怎麼說不識?
這「不識」二字,從表面看,似乎是不認識,但實際是直示真心酬對他是誰的「誰」字。這能問和能答的東西,有相可見嗎?有能所相對嗎?無相無能所,有誰認識誰呢?當我們打開本來之際,身心世界都沒有,只是一片虛明,沒有色相,沒有相對的二者,有誰認識誰?這個「不識」有如千鈞之重,如會得,則當下悟去;如輕率地只當認識不認識會,則磋過了也。
帝不契,達摩遂渡江至魏。
梁武帝雖信佛,但般若根器很差,所以「帝不契」。禪宗是接上上根器人的,要悟當下悟,不是拖泥帶水的說教。在兩三句問答之中,語不投契,所以達摩踏著一根蘆葦就渡江到魏國去了。
帝後舉問志公,志公曰:陛下還識此人否?帝曰:不識。
這梁武帝回到後宮去問寶志公。志公就問梁武帝,你還識得達摩嗎?帝曰:「不識。」
志公曰:這是觀音大士,傳佛心印。
帝悔,遂遣使去請。
志公曰:莫道陛下發使去請,闔國人去,他亦不回!
寶志公說,不用說你陛下遣一個使臣去請達摩祖師回來,就是你把全國人發動去請達摩,達摩祖師也不回來了。這為什麼呢?因為達摩祖師是來傳佛心印,度有緣眾生的,不是來受你供養的,他更不需要名譽,只要得一個半個開悟之士能接法,紹隆佛種就是了。
達摩祖師渡江至魏後,居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得神光大師,徹悟心源而傳法。其餘在他名下的人也很多,但是他們只得禪宗的皮、肉、骨,而不能得髓。
那麼,學禪這么難,值茲末法時代,豈不要斷絕佛種嗎?不!末法時代也有正法根器人,廣大佛子中,上上根人,大有人在。只要有心人提倡弘揚,禪門是會興隆的。因為有佛、菩薩的偉大慈悲力量加被,只要深信不怠,天天朝於茲、夕於茲,流連於茲、顛沛於茲,不斷地前進,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1 某日,坦山和尚與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條泥濘小路上,此時,天正下著大雨。 他倆在一個拐彎處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為身著綢布衣裳和絲質衣帶而無法跨過那條泥路。 「來吧,姑娘,」坦山說道,然後就把那位姑娘抱過了泥路,放下後又繼續趕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悶聲不響,最後終於按捺不住,向坦山發問:「我們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別是年輕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險的,你為什麼要那樣做?」 「什麼?那個女人嗎?」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嗎?」 2、一切皆空 山岡鐵舟到處參訪名師。一天,他見到了相國寺的獨園和尚。 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頗為得意地對獨園說道:「心、佛,以及眾生,三者皆空。現象的真性是空。無悟、無迷、無聖、無凡、無施、無受。」 當時獨園正在抽煙,未曾答腔。但他突然舉起煙筒將山岡打了一下,使得這位年輕的禪者甚為憤怒。 「一切皆空,」獨園問道,「哪兒來這么大的脾氣?」 3、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廟參拜觀音菩薩。 幾叩首後,這人突然發現身邊一人也在參拜,且模樣與供台上的觀音菩薩一模一樣。 此人大惑不解,輕聲問道:「您是觀音菩薩嗎?」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問:「那您自己為什麼還要參拜呢?」 觀音菩薩答:「因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4、輸與贏 一位武士手裡握著一條魚來到一休禪師的房間。 他說道:「我們打個賭,禪師說我手中的這條魚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說是死的,武士肯定會松開手;而如果他說是活的,那武士一定會暗中使勁把魚捏死。 於是,一休說:「是死的。」 武士馬上把手鬆開,笑道:「哈哈,禪師你輸了,你看這魚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說道:「是的,我輸了。」 一休輸了,但是他卻救得了一條實實在在的魚。 5、你且看他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曰:「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6、一杯茶 南隱是日本明治時代的一位禪師。有一天,有位大學教授特來向他問禪,他只以茶相待。 他將茶水注入這位來賓的杯子,直到杯滿,而後又繼續注入。 這位教授眼睜睜地望著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終於說道:「已經漫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這只杯子一樣,」南隱答道,「裡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 7、悟性如光 讀佛經。 **問佛祖:「您所說的極樂世界,我看不見,怎麼能夠相信呢?」 佛祖把**帶進一間漆黑的屋子,告訴他:「牆角有一把錘子。」 **不管是瞪大眼睛,還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見五指,只好說我看不見。 佛祖點燃了一支蠟燭,牆角果然有一把錘子。 你看不見的,就不存在嗎?
http://www.buddhism.com.cn/cbin/gushi.htm
http://www.putixin.com/continue/con-index.htm#zcll
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