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球的平面圖是什麼樣子的
據說是像梨,南極大,北極小。 一般就簡單的說:是圓形的。
㈡ 哪裡有地球的全圖是衛星拍攝的平面圖
GOOGLE地圖就是衛星拍攝的,全世界都有。 可以直接到Google上查找
如果覺得不夠,可以下載google earth,功能超強大的衛星圖軟體,只要能上網就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衛星圖。
下載地址見下。
另外,單獨的圖片可以在Google地圖上,把比例放大一點,就可以有一張全球的展開圖了。
㈢ 原始地球的板塊圖
http://album.sina.com.cn/pic/4ac7d48702000ab6
上有是英文版的!
殼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各自在熱地幔上漂浮。理論上稱它為板塊說。它被描繪為具有兩個過程:擴大和縮小。擴大發生在兩個板塊互相遠離,下面湧上來的岩漿形成新地殼時。縮小發生在兩個板塊相互碰撞,其中一個的邊緣部份伸入了另一個的下面,在熾熱的地幔中受熱而被破壞。在板塊分界處有許多斷層(比如加利福尼亞的San Andreas斷層),大洲板塊間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目前有八大板塊:
¤北美洲板塊 - 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蘭島
¤南美洲板塊 - 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極洲板塊 - 南極洲及沿海
¤亞歐板塊 - 東北大西洋,歐洲及除印度外的亞洲
¤非洲板塊 - 非洲,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與澳洲板塊 - 印度,澳大利亞及大部分印度洋
¤納斯卡板塊 - 東太平洋及毗連南美部分地區
¤太平洋板塊 - 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亞南岸)
還有超過廿個小板塊,如阿拉伯,菲律賓板塊。地震經常在這些板塊交界處發生。
㈣ 地球儀上世界各國的板塊都像什麼生物
1、中國:大公雞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地圖就像是一隻昂首挺胸的大公雞,新疆是尾巴,東北地區是雞冠,北京是眼,其他省份組成身子部分,而海南和台灣是腳。
2、日本:龍或是蟲
日本作為我國的鄰國,中國人對日本有不同的看法,日本的地形是一個長條形狀的,日本人他們有一種「龍國日本」的說法,但是也有網友繪出一個動圖,中國大公雞旁邊的日本是一個被啄的蟲子。
3、保加利亞
保加利亞的地圖看起來像是一隻正在玩耍的小貓。保加利亞位於歐洲,在北面,與羅馬尼亞接壤。在西北部,是塞爾維亞的鄰國。黑海在東雕刻了這只小貓的頭部,從整體上看保加利亞就是一隻向下看並且頑皮地伸出的前爪的小貓形象
4、克羅埃西亞
克羅埃西亞的國界形成了一條正在飛行的龍的形狀。克羅埃西亞以西與亞得里亞海接壤,不平坦的海岸線形成了這只飛龍的身軀。它的頭部是由伸向大海的突出部分組成。
克羅埃西亞沿著水域的邊界又長又窄,形成了一條向南逐漸變細的尾巴。與此同時,這個國家的東部在龍的身體後面擴張。斯洛維尼亞、匈牙利、塞爾維亞和波黑的國界線包圍成了這個龍在飛行的形象。
5、芬蘭
芬蘭的輪廓看起來像一隻害羞的兔子。這主要歸功於芬蘭最北端的兩個突出的邊界部分,它們看起來像兔子的兩只耳朵。北面的挪威、西面的瑞典和東面的俄羅斯形成了這幅圖像。
雖然有人可能會說這個國家看起來更像是袋鼠,但有著長長的耳朵和相當不規則的下半身,兔子似乎更適合這片以嚴寒的冬季和廣闊林地而聞名的土地。
㈤ 急求遠古恐龍時期地球板塊分布的圖片
沒有板塊分布圖,但我有當時的海陸分布圖,希望對你有用(你可以劃劃板塊,我沒時間做,呵呵)。這是侏羅紀時的,也是恐龍全盛時的海陸分布圖
㈥ 七大洲四大洋地圖
一、七大洲四大洋地圖:
二、、七大洲介紹:
1、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0個國家和地區。
2、非洲:面積約3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
3、北美洲:面積約2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
4、南美洲:面積約18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
5、南極洲:面積1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總面積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
6、歐洲:面積約1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
7、大洋州:面積約9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共有24個國家和地區。
三、四大洋
1、太平洋:世界海洋中面積最闊、深度最大、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長度約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為109900千米。總面積17868萬平方千米,佔地球表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積的二分之一。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
全世界有6條萬米以上的海溝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為70710萬立方千米,均居世界大洋之首。
2、大西洋:世界第二大洋。位於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南極洲之間,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帶。南北長大約1.5萬千米,東西窄,其最大寬度為 2800千米。總面積約為9166萬平方千米,比太平洋面積的一半稍多一點。平均深度3626米,最深處達9219米,位於波多黎各海溝處。
3、印度洋:世界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面積約為7617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溝達7450米。洋底中部有大致呈南北向的海嶺。
4、北冰洋:位於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極為中心,介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間,是四大洋中面積和體積最小、深度最淺的大洋。
面積約為1479萬平方千米,僅佔世界大洋面積3.6%;體積1698萬立方千米,僅佔世界大洋體積的1.2%;平均深度1300米,僅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大深度也只有5449米。
(6)地球板塊平面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各洲劃分:
1、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2、亞洲與非洲的分界: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
3、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白令海峽
4、亞洲與大洋洲的分界: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5、歐洲與非洲的分界:直布羅陀海峽
6、歐洲與北美洲的分界:丹麥海峽
7、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巴拿馬運河
8、南美洲與南極洲的分界:德雷克海峽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七大洲
網路--四大洋
㈦ 世界七大板塊 圖
世界七大板塊: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北美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板塊、南美板塊。
1、太平洋板塊:太平洋板塊東以太平洋海隆為界,北、西、西南都為深海溝,與阿留申島弧、日本島弧、菲律賓板塊和印度板塊接界,南部以海嶺同南極洲板塊相接的板塊。
2、歐亞板塊:為包括大部份歐亞地區的大陸板塊,但不含括南亞的印度半島(印度次大陸)、西南亞的阿拉伯半島(阿拉伯次大陸)以及東西伯利亞的上揚斯克山脈以東的地區。
3、非洲板塊:非洲板塊的西界是一個離散邊界,形成中大西洋海嶺的中段和南段,非洲板塊隔此邊界在北部與北美洲板塊相接,在南部與南美洲板塊相接。
非洲板塊的東北界與阿拉伯板塊相接,東南界與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相接,在北部和南部與之相鄰的則分別是歐亞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除了與歐亞板塊之間的北界外,其餘邊界均是離散邊界。
4、北美板塊:是一個較大的板塊,它的范圍覆蓋了北美洲的大部,向東延伸至中大西洋海嶺,向西延伸至東西伯利亞的切爾斯基山脈。它是1968年薩維爾·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塊中美洲板塊的一部分。後來,美洲板塊又被細分為北部的北美洲板塊、南部的南美洲板塊和周圍的一些小板塊。
5、印度洋板塊:為次級的大陸板塊,屬於印度洋澳洲板塊的一部分,包括印度洋的北部、中東和東南部、印度半島、大洋洲的大陸、島嶼及鄰近的海洋。
6、南極板塊:是一塊包括南極洲和周圍洋面的板塊,面積約169,000,000平方公里。每年正以1公分的速度向大西洋移動。南極洲板塊與納斯卡板塊、非洲板塊、南美洲板塊、斯科舍板塊和印度-澳洲板塊交界,並正與合並。
7、南美板塊:包括南美洲和南大西洋的西部。其東以大西洋中脊的南段與非洲板塊接界;西界為南美濱太平洋深海溝,北部與加勒比板塊接觸,南部為南極板塊。南美板塊同北美板塊一起向西運動,在南美洲的西部形成了高聳的安第斯山脈。
(7)地球板塊平面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世界七大板塊的形成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不變形且堅固的板塊(地殼),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
由於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其一為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
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下集中發生。
由於「極移動曲線」和海底擴大等提供的證據,大陸漂移的確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1965年,科學家運用計算機使地球各個大陸以現有的形狀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 置、火山等活躍部位都連接成為帶狀,於是"板塊構造學說"這一革命性的見解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