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明朝皇帝列表
明朝一共16個皇帝,依次為: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 、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
一、在位列表(姓名/年號/在位時間)
1、
2、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孫,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朱允炆1377年十二月五日出生,生母是呂妃,父親懿文太子朱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終年71歲。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因削藩,導致叔父燕王發動「靖難之役」。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國破人不知所向。清乾隆皇帝追謚恭閔惠皇帝。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建文帝為嗣天章道誠懿淵恭覲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廟號惠宗。
3、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等。
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
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
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為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控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8月,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享年64歲。謚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明世宗時改謚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廟號成祖。
4、朱高熾
明仁宗(1378年-1425年),明成祖長子,其母為仁孝文皇後。徐達外孫。明太祖也挺欣賞其才。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冊封為燕世子。明成祖即位後立為皇太子。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即位,次年改元為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隨父征戰多年,知道創業很難,重用戶部尚書夏元吉,採取了一系列減少國家開支的措施,對國力的恢復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他在位期間,他褒獎直言,虛懷納諫,減輕刑法,對開封、山東等地賑災免糧。用人,行政均得後人稱善。
他一即位,即決定將首都遷回南京,以免漕運的巨大花費。體弱多病的洪熙皇帝,登基後從政僅8個月,就一病不起,於洪熙元年(1425年)因心臟病駕崩於欽安殿,廟號明仁宗。
葬於明獻陵(今北京昌平)。朱高熾雖廟號「明仁宗」,但是依然延續了明太祖、明成祖的殉葬制度,死時生殉七名妃嬪。
5、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為明仁宗朱高熾的長子,漢族,生母誠孝昭皇後張氏,生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駕崩於宣德十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
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與其父朱高熾相似,也具有他父親那種對皇帝作用的理想主義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藝術的庇護人,他的統治的特點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宣德十年(1435年)駕崩,終年38歲,葬景陵。廟號宣宗,謚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朱瞻基在位期間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浦)、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於謙、周忱這樣的巡撫,一時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
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朱瞻基在短期患病後於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終年38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瞻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元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允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高熾
⑵ 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仔細看他們的名字,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你發現了嗎
明朝延續了276年。明朝有16位皇帝。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皇帝中不乏奇葩。比如木匠皇帝、蟋蟀皇帝等,這些皇帝都是人們熟悉的,但到了明朝,這些皇帝造成了明朝的衰落。
明太祖朱元璋要建立明朝肯定非常不容易,作為歷史上地位最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能力毋庸置疑。年輕時,朱元璋做了乞丐,後來又做了廟里的和尚,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朱元璋的命運發生了改變。在廟里,朱元璋被他的同鄉唐鶴和常遇春拉進了起義軍。
如果你只取這些皇帝中的一個字,你會發現他們是"帝、赤、吉、震、羽、神君、洛、角、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名字都有一個偏旁,其次這些名字都有五行"金木水火圖很明顯,這些名字不是隨便起的,之所以起這個名字,與明朝的祖訓有關。
在朱元璋的祖訓中,有這樣一條規定,即"凡是老朱家的子孫,都要用五行部首的字來起名字,也要符合五行相生的原則",因此,朱元璋後代的名字就有這樣的特點,隨著朱家子孫越來越多,結果是名字不夠了。這使得後代難以選擇他們的名字。
於是朱元璋的後人開始不斷編造新詞,這從南明皇帝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來。由於朱家後裔眾多,名字明顯不夠,導致很多朱家後裔甚至沒有名字,只有姓氏。然而,到了明朝末年,李自成將朱家的大批子孫趕盡殺絕。於是,朱家的祖訓成了廢紙。
⑶ 明朝一共16位皇帝,為什麼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明朝建立於1368年,結束於1644年,一共歷經了16位皇帝,享國276年。那為什麼位於北京昌平的明朝皇陵,只有13座陵墓,其他3人的陵墓去哪裡了呢?
明朝帝陵實際上共有15座,因為明朝開國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位於南京紫金山上。南京的著名景區明孝陵,就是安葬朱元璋的地方。另外景泰帝代宗朱祁鈺的陵墓在北京海淀玉泉山的金山口。明朝還有一位皇帝沒有陵墓。
因為景泰陵在明十三陵之外,所以,清朝滅亡後,受到了嚴重破壞,很多地面建築已經不復存在了。
宣宗為朱祁鈺正名之後,明朝的後續帝王繼續在十三陵區建造皇陵。憲宗朱見深葬於茂陵,孝宗朱佑樘葬於泰陵,武宗朱厚照葬於康陵,世宗朱厚熜葬於永陵(嘉靖),穆宗朱載垕葬於昭陵,神宗朱翊鈞葬於定陵(萬曆),光宗朱常洛葬於慶陵,熹宗朱由校葬於德陵。明十三陵到熹宗這里,又增加了8座皇陵,加上前面的4座,已經有了12座皇陵。
十三陵的最後一座皇陵,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的陵墓思陵也比較特殊。朱由檢的勤儉節約,是舉世公認的。袍子破了,由皇後動手縫一縫,繼續穿。崇禎厲行節約,在位十七年,也沒有提前給自己准備皇陵。崇禎死後,他和周皇後的遺體被李自成收斂,後來被一起安放入了崇禎田皇貴妃墓中。
清朝順治年間,清廷以帝禮改葬崇禎。南明曾先後給崇禎上廟號「思宗」、「毅宗」、「威宗」,清廷上廟號「懷宗」。後來,清廷去掉了「懷宗」的廟號,改用謚號「庄烈愍皇帝」,並使用南明「思宗」的廟號,將崇禎陵寢命名為思陵。思陵也是明朝皇陵中,最簡陋的一座。
綜合起來,明朝16位皇帝,除了北京十三陵的13座皇陵之外,還有南京的明孝陵,以及北京海淀玉泉山的景泰陵兩座皇陵,總共15座皇陵。明16帝中,只有建文帝朱允炆沒有陵墓。
⑷ 明朝有16位皇帝,明十三陵為何只埋葬了13位皇帝呢
明十三陵,作為明代皇帝的埋骨之所,一共埋葬了大明王朝13位帝王。可是,這數量上卻有些對不上,史書記載大明自建國以來,共歷帝王16位,而且個個都是名正言順,得到認可的正經皇帝。那為何明十三陵,卻只埋了13個皇帝呢?沒有進入十三陵的都有誰呢?
綜上,我們可以知道,沒有被葬入明十三陵的三位皇帝,除了朱元璋是因為客觀原因,無法葬入外。另外的兩位,都是因為政治原因的干涉,才沒有入葬皇陵。皇陵,不僅僅是一個皇帝的埋骨之地,也是對其身份的官方認證,和謚號一樣,都是後世對其評價的重要參考點。不入皇陵,就是抹殺其身份的合法性,只有政治對手,才會行此做法。
⑸ 明朝十六位皇帝中,哪個皇帝的一生最具戲劇性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繼漢唐之後的又一宏大王朝。在明朝276年的漫長歷史中,共經歷十六位皇帝,簡稱大明十六帝。這十六位皇帝中,有的雄才大略,有的碌碌無為,但更多的是富有傳奇。縱觀明朝十六位帝王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共有四位,以下是具體介紹:
第四位:明神宗朱翊鈞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他10歲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朱翊鈞在位初期的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張居正在神宗支持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國力得到恢復,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神宗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范,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期間,他還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征,鞏固了中國疆土。
但是其執政後期荒於政事,因無像張居正的人可以督導、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強征礦稅亦是在位期間被稱為一大詬病,使明朝逐漸走向衰亡。更為傳奇的是,萬曆皇帝在位時期衰敗的明王朝也在這個時期走向活潑和開放,明朝的經濟處於當時世界經濟主導地位。在此期間,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整個社會也出現了反對封建禮教、個性解放的精神。
第三位:明成祖朱棣
明憲宗之孫,明孝宗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在位45年,年號嘉靖,後世稱嘉靖帝。他是明朝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最早開創連續28年不上朝的皇帝,也是把帝王權術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皇帝。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做了很多大事,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在位後期,他雖然好道教,然而依然牢牢掌控著朝廷官吏,也可以稱得上是位有作為的皇帝。
嘉靖帝在位期間鞏固了明代的統治,為隆慶新政與張居正改革、嘉隆萬大改革奠定了基礎。
嘉靖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獨特的皇帝,也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強的一位。史書評價嘉靖帝為“中興之主”,說他“有不世之奇謨六,無競之偉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獨行五”。
⑹ 明朝16帝的年號排序是什麼
明朝16帝年號:
1、洪武,1368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
2、建文,1399年—1402年。明惠宗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
3、永樂、1402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後人稱其為永樂大帝。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4、洪熙,1424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熾,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
5、宣德,1425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6、正統,1436—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朱祁鎮前後在位二十二年,在位初期勵精圖治穩定西南疆域。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還廢除了殉葬制度。
7、景泰,1450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鈺在位期間,知人善任,啟用於謙等正直之人,勵精圖治,選將練兵,擊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為安,又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使當時明朝社會由亂而治漸開中興,可謂英明之主。
8、天順,1457年—1464年,明英宗朱祁鎮,明朝第八任皇帝。朱祁鎮前後在位二十二年,在位初期勵精圖治穩定西南疆域。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還廢除了殉葬制度。
9、成化,1465—1487年,明憲宗朱見深,後更名朱見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朱見深英明寬仁,在位初年恢復了朱祁鈺的皇帝尊號,平反於謙的冤案,任用賢明的大臣商輅等治國理政,可以說有君王的風度。時代風氣清明,朝廷多名賢俊彥,寬免賦稅、減省刑罰,社會經濟漸漸復甦。但在位期間任用姦邪,不能說沒有缺陷。
10、弘治,1488—1505年,明孝宗朱祐樘,明朝第九位皇帝。朱祐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大臣,史稱「弘治中興」。
11、正德,1506—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他為政期間荒淫無道,國力衰微,一生貪杯、尚武、無賴,喜好玩樂。很多人認為他荒淫暴戾,怪誕無恥,是少見的無道昏君。但武宗雖嬉遊玩樂,卻也有抵禦邊寇之功,大事上從不怠慢。
12、嘉靖,1522—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為人聰明,尤其在書法和文辭修養都有不錯的造詣。同時也特別敏感,但是也十分勤奮,批閱奏書票擬經常到後半夜。
13、隆慶,1567—1572年,明穆宗朱載垕,明朝第十二位皇帝。即位後倚靠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大臣的盡力輔佐,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海內外得到大治,史稱隆慶新政。但因為沉迷媚葯,也服這些媚葯助興,導致荒於政事。
14、萬曆,1573—1620年,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在位期間衰敗的明王朝也在這個時期走向活潑和開放,中國的經濟處於當時世界經濟主導地位。在此期間,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開始西學東漸,整個社會也出現了反對封建禮教、個性解放的精神。
15、泰昌,1620—1621年,明光宗朱常洛,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因在位僅一個月,故又被稱為「一月天子」。他在位期間進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措施,罷除了萬曆朝的礦稅,撥亂反正,重振綱紀。但每日回宮後卻沉於酒色,縱欲淫樂,身體羸弱。
16、天啟,1621—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朱由校在位期間,魏忠賢與客氏專權,製造了「乙丑詔獄」「丙寅詔獄」等冤獄,殘酷迫害企圖改良明朝政治的東林黨人。魏忠賢閹黨對東林黨人的迫害不斷激起民變。國內各種社會矛盾激化。
17、崇禎,1628—1644年,明思宗朱由檢。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繼位後大力鏟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可惜其生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
(6)明16帝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明朝的建立: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開始,多為一帝一號。故自明朝時,便習慣以年號來稱呼皇帝。
雖然明英宗例外,擁有兩個年號正統、天順,人們也仍以其年號而稱之。
明朝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民不聊生,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立西吳。
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於應天府。
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應天府為陪都。
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覆滅。
⑺ 明朝多少位皇帝都有誰在位多少年
明朝國祚一共276年共16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