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龍之九子都叫什麼傳張圖片看看
龍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通常這類龍子,指的便是失去了龍之戰斗精神的人,貪享安逸不為過,性格溫和不是錯,錯可能就錯在,明明肚子填不飽,周圍的人水深火熱。個人卻只願終日被音樂催眠,沉迷於聲色中。這類國人可能就是閣下。
龍生九子之二?睚眥 (ya zi)
睚眥,是老二,平生好鬥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遺像。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後,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這類龍子,指的便是僅剩下龍之戰斗精神的人,積極斗爭不為過,個性鮮明不是錯,錯可能就錯在,明明可以對事不對人。而個人卻只願終日與狹隘和暴戾為伍,沉迷於口水和仇恨升級中。這類國人遍布各處。
龍生九子之三?嘲風
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這類龍子,指的便是僅剩下龍之張揚精神的人,除了積極表現之外並沒有斗爭的念頭,個性鮮明不是錯,錯可能就錯在,愛好張揚,愛現形象,好大喜功。而個人卻只願終日與冷風冷雨為伍,落得有名無實的下場。這類國人眼下各大論壇上想必尤其典型。
龍生九子之四?蒲牢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鍾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報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鍾紐,而把敲鍾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鍾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這類龍子,指的便是缺乏龍之底氣的人,除了虛張聲勢之外和嘲風一樣沒有斗爭的念頭,個性懦弱不是錯,錯可能就錯在虎頭蛇尾,有一點能力,有一點聲音,而持久不了。個人卻只能終日贏在嘴上與自鳴自得無實質內容,也落得有名無實的下場。這類國人眼下各大論壇上想必確也不少。
龍生九子之五?狻猊(suan ni)
狻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看煙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這類龍子,指的便是毫無龍之精神的人,除了甘做佛主人的花瓶點綴,沒有斗爭的念頭之外,喜歡看熱鬧沒錯,錯可能就在事不關己的冷漠上,個人卻只能終日做個從者與旁觀者,空負一幅健壯的外表。這類國人劫案現場想必不少。
龍生九子之六?霸下
霸下,又名贔屓(bi xi),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這類龍子,也不用多講的,說得不正是國人那吃苦耐勞,任欺任壓得沉默的絕大多數?
龍生九子之七?狴犴(bi an)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這類龍子,可能是最有龍之正義精神的人,但卻沒有龍的形狀,為何?因為一旦成了機構的爪牙,權力組織的刀筆。處在制度之下就算在具有正義的人可能也未必會再有什麼大氣候,而狴犴成了制度的維護者之後,自然與能勇於突破舊體的真龍高下大小即分。這類有能力有正義卻無魄力的國人在眼下企業和官僚之中想必也不會少。
龍生九子之八?負屓
負屓,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灸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屓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這類龍子,講的正是與沉默百姓互相呼應的成了裝飾品入了殿堂的學者,某種意義講,這些學者也是老百姓,也沒有繼承龍的斗爭精神,只是和老百姓的沉默相比,他們多了些名義上的光彩。他們博學但不濟世,多才卻不致用,他們可能是顧炎武眼中的垃圾,而他們卻從那一個個浮誇無用的學術和科研項目中得到了社會地位。
龍生九子之九?螭吻 (chi wen)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這類龍子,和千年流傳下來的還有很多說法,比如饕餮也算龍子,十分吻合貪婪好欲的東方人本性,螭吻無品好吞,饕餮貪食好飲相較為有品,被鏤在鼎爵食器上。千年龍的精神傳到了這些子孫身上,剩下的只有口舌與胃口了
另外還有說嘲風、囚牛、負屓並非九子,取而代之的則是:
饕餮(拼音:Tāotiè),傳說中的一種凶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
形似狼,好飲食。鍾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蚣蝮,應為,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性喜水,被雕成橋柱、建築上滴水的獸形。
椒圖,龍生九子之一,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
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還有說螭、麒麟、犼、貔貅也是九子
螭,或螭首,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
麒麟,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雄的名麒,雌的名麟。麒麟的形狀像鹿,尾似牛尾,麒有獨角,麟無角。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徵祥瑞。
現在普遍認為麒麟就是長頸鹿。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貔貅又名天祿、辟邪。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
古時候人們常也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
⑵ 這是什麼動物(有圖片)
石雕貔貅
石雕貔貅,天祿辟邪,獨角獸,獬豸,朝天吼;避邪驅凶,招財納寶瑞獸有騰飛如意送寶等造型
建國以後,毛主席把貔貅的圖象定為中國人民銀行的行標.而風水師們也把它作為擋各種凶煞的最有力的神獸,因為它太兇猛.又太能招財,很多的銀行門口擺放的兩個象獅子似的就是貔貅.
中國人民建設銀行起先效益差,行情不景氣,當時的行長周小川請了香港有名的風水大師來看風水,風水大師看過後說道,建行的建築整體象一個倒扣的鍾,勢弱,不可走正門,要走西北角的偏門,在門口樹立三個旗桿,但不可以掛旗,要在旗桿頂部亮三盞紅燈,表示人間的三燭高香,可人間煙火不可以全吸,要在左右立兩個貔貅來保護,貔貅的屁股對著前門,嘴巴對著西方,當時西方經濟昌盛,可以吸收西方經濟.行長周小川一一照辦,周行長委託我們經過精心設計雕刻,我們參照大氣自然的漢代石雕樣式,雕刻出了氣魄深沉雄渾的漢白玉貔貅,自此,綜合天時地利人和的吉勢,建行效益蒸蒸日上,致使今日成為行中的龍頭老大.
所以貔貅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逐年攀升,在香港甚至有的人帶著貔貅去打麻將,馬上就會遭到牌友的拒絕.在澳門如果佩帶貔貅進入賭場馬上就會被驅逐出門.
只有開過光的貔貅才會有神力,給貔貅開光的時候不能有第二個人在場,因為貔貅一生只認一個主人,認錯了人你也就徒勞了.開光後的貔貅最喜歡叼路人之財送給主人.所以開公司的,買彩票的,搞金融抄股票的,跑業務的都很適合請個貔貅帶在身上或擺在家中或者擺在公司.它可擋五煞,吞納八方之財.
貔貅,龍生九子之一,即民間傳說能使好人家,一夜致富的精靈——「皮拉狐」。為招財驅凶瑞獸。
中國國際石雕藝術大道,其中1.5公里的路段上,經全國知名院校的雕塑專家,民俗專家創作,經我們雕刻再創作的各種造型,寓意的麒麟貔貅,是世界麒麟貔貅大全。另外現在中國人民建設銀行門前的漢白玉貔貅;香港中國銀行大廳的石雕貔貅就是由我們精心雕刻的。祁佑我們國家銀行日金斗金,財源茂盛!
傳說貔貅是龍生九子的第九子,能騰雲駕霧,號令雷霆,降雨開晴,更兼有辟邪擋煞,鎮宅之威力。龍生九子,神通不一。其子貔貅,勝父千倍,長大嘴,貌似金蟾,甲形如麒麟,取而獸之優,有口無尻,吞萬物而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傳貔貅因為觸犯天條,玉皇大帝罰他只許吃不許拉。所以貔貅是以財為食的,納食四方之財,肚子聚財催官運。
史記還追述了一個故事:4000多年前,黃帝指揮馴養過虎豹、熊、羆、貔貅等猛獸的部落,在阪泉(河北涿鹿縣)打敗了另一個部落的首領蚩尤。由於阪泉之戰比較著名,所以西漢的史學家司馬遷將它加以記載。除了《史記》外,中國第一部追述古代事跡的《尚書》,在《牧誓》篇中也曾敘述,距今3000多年前,周武王的部隊「如虎如貔」,在牧野大敗商紂王的軍隊,一直到後代,還用貔貅比喻勇猛的軍士,戰無不勝。
貔貅是中國古代五大瑞獸之一生下來吞金吃銀而不瀉,愛吞邪靈.所以也有人把它叫辟邪,是鎮宅的極佳物品.在炎皇帝和蚩尤打仗的時候貔貅立有戰功被封為天祿神.即送福送祿之意.歷史上只有皇家可以獨自擁有,所以也是皇寶.平常百姓和大臣之家若有此物論律當斬.在清朝只有大貪官和申膽敢偷偷擁有此物,結果後來富可敵國,官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貔貅又名辟邪獸,粵音讀作「皮休」。相傳貔貅是一種兇猛瑞獸,而這種猛獸分有雌性及雄性,雄性名「貔」,雌性名為「貅」,但現在流傳下來都沒有分為雌雄的了。在古時這種瑞獸是分為一角或兩角的,一角稱為「天祿」,兩角稱為「辟邪」,後來再沒有分一角或兩角,多以一角造型為主。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歡稱這種瑞獸為「貔貅」,而在北方則依然稱為「辟邪」。致於「天祿」則較為少人用以稱這類瑞獸,還有些人將它稱為「怪獸」或「四不像」等。
中國傳統是有擺放「貔貅」的習俗,和龍獅一樣,有將這地方的邪氣趕走、帶來歡樂及好運的作用。貔貅與麒麟有所不同,貔貅是兇狠的瑞獸,有鎮宅辟邪的作用
貔貅在風水上的作用,可分以下幾點說明:一、有鎮宅辟邪的作用,將已開光的貔貅安放在家中,可令家中的運轉好,好運加強,趕走邪氣,有鎮宅之功效,成為家中的守護神,保合家的平安。二、有趨財旺財的作用,這是較多人知道的,在一些賭館麻雀館,都很容易看到貔貅。除助偏財之外,對正財也有幫助,所以做生意的商人也宜安放貔貅在公司或家中。
獬豸,為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頭上長著一隻角,故又俗稱獨角獸。
在中國古代的法律文化中,獬豸一向被視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它怒目圓睜,能夠辨善惡忠奸,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當人們發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處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慄。自古以來被認為是驅害辟邪的吉祥瑞物。
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我們精心雕刻獬豸的形象,以弘揚繼承中國傳統的司法精神。
辭海解釋:
傳說中的異獸名,能辨曲直,見人斗即以角觸不直者,聞人爭即以口咬不正者,見《異物志》。
《後漢書·輿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後亦用以指執法者。
獬豸冠:古代執法官吏戴的帽子《後漢書·輿服志下》:'[法冠]執法者服之……或謂之獬豸冠。'
關漢卿《玉鏡台》第一折:生前不懼獬豸冠,死來圖畫麒麟像.
1,我廠是當今中國最大的石雕企業,佔地328畝,工匠1028人,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劉成林和閻心雨工藝大師。
本廠人員專業素質高,不僅有著深厚的造型藝術功底和創意設計能力,還有豐富的藝術涵養和執著的藝術追求。現與中央美院合作辦廠,為中央美院的教學實踐基地。與座落在北京朝陽區育慧里3號的中央美院雕塑藝術創作研究所常年合作。更新設計理念,提升文化內涵,打造藝術精品。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盛揚、錢紹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曾成鋼、廈門大學教授李維祀等,都把自己心愛的作品交給我們再創作。
2,劉成林工藝師(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文革期間,大名鼎鼎的劉氏雕刻主席像聞名遐邇,劉老先生曾多次受到郭沫若和江青的接見。「主席雕像紅遍天,劉氏雕刻有其半」。近年劉氏雕刻的主席像新作品,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喜愛。(例如:黃石日出東方廣場的主席站像,高9.15米148噸;河南郟縣毛澤東知青紀念館主席坐像;同濟大學招手像;湖南毛家宗祠站像;商丘為人民服務站像;北戴河毛主席站像;另外雕刻的毛主席回故園,被公認為近年主席雕像的最佳作品。)
⑶ 龍生九子都長什麼樣子啊
老大囚牛(qiúniú)
老二睚眥(yázī)
老三嘲風(cháofēng)
老四蒲牢(pǔláo)
老五狻猊(suānní)
老六贔屓(bìxì)
老七狴犴(bìàn)
老八負屓(fùxī)
老九螭吻/鴟尾(chǐwěn/chǐweǐ)
另有說法為:
老大贔屓(bìxì)
老二螭吻/鴟尾(chǐwěn/chǐweǐ)
老三蒲牢(pǔláo)
老四狴犴(bìàn)
老五饕餮(tāotiè)
老六蚣蝮(bāxià)
老七睚眥(yázī)
老八狻猊(suāní)
老九椒圖(shūtú)龍生九子之傳說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
「龍生九子」的一個說法是來自明朝李東陽的《懷麓堂集》,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
有的說法還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龍子之一。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而龍的九子在中國古代有有多種說法,暫且不論各種說法,下面來介紹一些傳說中的龍的後裔
其中一種說法:
囚牛,龍生九子之一,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音樂,蹲立於琴頭。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睚眥(拼音:Yázì),龍生九子之一,龍身豺首,性剛烈,最是好殺 嗜殺好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嘲風,龍生九子之一,平生好險,如今殿角走獸是其形象。
蒲牢,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鍾上,並將撞鍾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鍾,求其聲大而亮。
狻猊(拼音:Suānní),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贔屓(拼音:Bìxì),又名龜趺、霸下、填下,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龜為其形象。
在拆除北京舊城牆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牆下各發現半個*屓,因此有*屓馱著北京城之說。
狴犴(拼音:Bì'àn),龍生九子之一,形象老虎,傳說其好訴訟,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負屓(拼音:Fùxì),龍生九子之一,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螭吻,又叫鴟尾、鴟吻(拼音,Chīwěn、Chīwěi、Chīwěn),龍生九子之一,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鴟尾到底是一種鳥還是傳說中海上的鯨魚沒有確定的說法。
也叫好望。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另外還有說嘲風、囚牛、負屓並非九子,取而代之的則是:
饕餮(拼音:Tāotiè),傳說中的一種凶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
形似狼,好飲食。鍾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蚣蝮,應為,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性喜水,被雕成橋柱、建築上滴水的獸形。
椒圖,龍生九子之一,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
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還有說螭、麒麟、犼、貔貅也是九子
螭,或螭首,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
麒麟,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雄的名麒,雌的名麟。麒麟的形狀像鹿,尾似牛尾,麒有獨角,麟無角。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徵祥瑞。
現在普遍認為麒麟就是長頸鹿。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貔貅又名天祿、辟邪。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
古時候人們常也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現在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製品正因如此
中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龍生九子不成龍的說法,也就是說龍的九種子嗣都不是龍,而是九種不同的動物。這個傳說有很多個版本,各不統一,不過基本上都是九種動物排名的差異,對於九種動物本身基本都是一樣的。
李東陽《懷麓堂集》中記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音:牙字),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鳳,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鍾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音:酸尼),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音:畢案),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贔屓(音:畢戲),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鴟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中國吉祥圖說》中描述為: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老二叫睚眥(ya zi),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老三叫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五子狻猊(suan ni),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六子霸下,又名XX(bi xi),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七子狴犴(bi ga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八子負質,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老九螭(chi)吻,又名鴟尾或鴟(chi)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在《大千傳統圖案網》中解釋比較詳盡:
*龍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龍生九子之二·睚眥
睚眥,是老二,平生好鬥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遺像。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後,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
*龍生九子之三·嘲風
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後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於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龍生九子之四·蒲牢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鍾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報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鍾紐,而把敲鍾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鍾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龍生九子之五·狻猊
狻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龍生九子之六·霸下
霸下,又名贔屓,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龍生九子之七·狴犴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龍生九子之八·負屓
負屓,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灸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屓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龍生九子之九·螭吻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另:
版本一:
好重者:贔屓(音畢喜),最喜歡背負重物,所以背上馱一塊石碑.
好望者:鴟吻(音吃吻),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屋檐上.參見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的裝飾小獸
飸餮(音滔帖),最貪吃,能吃能喝,常飾於鼎的蓋子上。因它能喝水,也有裝飾在橋欄板的,防止大水將橋淹沒。
生性好殺者:睚眥(音牙自),嗜殺喜斗,常飾於兵器刀環,劍柄.
狴犴(音畢岸),最憎惡犯罪的人,所以常飾於監獄的門楣上.
好煙火者:狻猊(音酸泥),性好煙火,常飾於香爐蓋子的蓋鈕上.
好水者:趴蝮(音八夏)位於橋邊的最喜歡水,常飾於石橋欄桿頂端。在後門橋的四個角上趴蝮,造型非常優美。
性情溫順者:椒圖,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常飾於大門口。
好鳴者:蒲牢,最喜歡音樂和吼叫,常飾於大鍾的鍾紐上。
版本二:
1、贔屓(bi,xi):形似龜,好負重。一沖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石碑的樣子。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贔屓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
2、螭吻(chi,wen):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建築物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
3、蒲牢(pu,lao):有搖滾氣質,愛好音樂,也愛吼叫。古代樂器編鍾頂上就用它來裝飾,寺廟大鍾上的鍾鈕上也可見到他的身影。
4、狴犴(bi,an):掌管刑獄。常被裝飾在死囚牢的門楣上,因其形狀似虎,所以民間又有虎頭牢的說法。
5、狻猊(suan,ni):身有佛性,喜好香火,於香爐蓋上可見。而且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在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中均可見到。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一沖曾游過此廟,香火極為旺盛。
6、饕餮(hao,tie):美食主義者,性貪吃。夏商時期出土的青銅器上經常可見饕餮紋,為有首無身的猙獰怪獸。
7、睚眥(ya,zi):性情兇殘易怒,喜歡爭殺。民間成語"睚眥必報"所講即為此物。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環上上面可以見其雕像,以加強殺氣。
8、淑圖(shu,tu):形似螺蚌,性情溫順,有點自閉症。所以將他安排在門上銜著門環,免得宵小光顧。
9、貔貅(pi,xiu):在南方及東南亞一帶都稱其為龍的第九子,大嘴無肛,只進不出,深為賭徒所喜。澳門賭場便擺了一隻玉貔貅,予意嘴大吃四方,只掙不賠。
版本三: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麼,說法也不同。《中國吉祥圖說》謂:
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老二叫睚眥(ya zi),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老三叫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五子狻猊(suan ni),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
六子霸下,又名XX(bi xi),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
七子狴犴(bi ga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八子負質,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老九螭(chi)吻,又名鴟尾或鴟(chi)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諸神由來》一書說《升庵外集》記載龍之九子是:品質,形似龜好負重,即碑下龜;螭吻,形似獸,性好望,站屋脊;饕餮,好食,立鼎蓋;蚣蝮,好立,站橋柱;椒圖,似螺蚌,性好閉,立於門首;金猊,形似獅,好煙火,立於香爐;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眥三個,恰為龍之九子。
龍生九子考略
中國人稱自己是龍的傳人,以龍為祖先。龍的歷史在中華大地源遠流長,遍及南北。在北方內蒙古的三星他拉於1971年發現了玉雕的豬龍,據專家考證大約距今6000-7000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有陶壺龍紋;遠隔千里之外的江蘇吳縣良渚文化出土的器物上,刻有一種似蛇非蛇的勾連花紋,即是古越人的龍圖騰崇拜的象徵。這說明,至少在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了關於龍的圖騰崇拜。龍的形成起點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的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脫離自然界中的具體動物形象,成為集諸種動物靈性與特長於一身的特殊動物。到唐代,龍成了天子的專利。龍紋只能用於皇帝的衣服器物,龍成為皇權的象徵。宋之後,關於龍的歷史與家族有了更多的傳說。龍在其形象形成過程中,曾海納百川的匯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到後來,這些怪異獸像在龍形象發展的同時糅合了龍的某一種特徵,形成了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說法。但龍之九子為何物,究竟誰排老大誰排老二,並沒有確切的記載。民間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不一而同。據說一次明孝宗朱佑樘曾經心血來潮,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後七拼八湊,拉出了一張清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趴蝮、嘲風、睚眥、贔屓、淑圖、螭吻、蒲牢、狻猊、囚牛。不過在民間傳說中的龍子卻遠遠不止這幾個,狴犴、貔貅、饕餮等等都被傳說是龍的兒子。只要知道龍生九子的形成過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龍生九子有這么多的說法。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如果非要選出九子來的話,也應該選出其中在民間影響最大的九個。李東陽也是一時急於交差,所提之名單並不具代表性。一沖查閱了一些資料,並結合在各地旅行中所見的民間習俗,按民間影響、出現頻率等因素重新列出了龍生九子的名單。贔屓:形似龜,好負重。一沖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石碑的樣子。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贔屓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螭吻: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建築物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蒲牢:有搖滾氣質,愛好音樂,也愛吼叫。古代樂器編鍾頂上就用它來裝飾,寺廟大鍾上的鍾鈕上也可見到他的身影。狴犴:掌管刑獄。常被裝飾在死囚牢的門楣上,因其形狀似虎,所以民間又有虎頭牢的說法。狻猊:身有佛性,喜好香火,於香爐蓋上可見。而且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在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中均可見到。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一沖曾游過此廟,香火極為旺盛。饕餮:美食主義者,性貪吃。夏商時期出土的青銅器上經常可見饕餮紋,為有首無身的猙獰怪獸。睚眥:性情兇殘易怒,喜歡爭殺。民間成語"睚眥必報"所講即為此物。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環上上面可以見其雕像,以加強殺氣。淑圖:形似螺蚌,性情溫順,有點自閉症。所以將他安排在門上銜著門環,免得宵小光顧。貔貅:在南方及東南亞一帶都稱其為龍的第九子,大嘴無肛,只進不出,深為賭徒所喜。澳門賭場便擺了一隻玉貔貅,予意嘴大吃四方,只掙不賠。
⑷ 四大菩薩的坐騎是什麼
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 明顯的特徵和區別方法,主要看坐騎和手中法器。明顯特徵以及區分如下:1.觀世音菩薩:一般坐或站在蓮台上(也有站或坐在龍上的),一手持凈瓶,一手拿楊枝2.地藏菩薩:一般坐騎是「地聽」,(也有站蓮華台),一手中持錫杖,一手托明珠。3.普賢菩薩:一般都是騎白象,手持如意4.文殊菩薩:一般都是騎獅子,手持寶劍 或佛經
文殊菩薩的坐騎是口首仙的青獅
五台山文殊菩薩代表大智(理性)
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有時又作曼殊室利。意為妙德、吉祥。據說他出生時家中出現許多吉瑞祥兆,因此而得名。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有很高的地位。他是眾菩薩之首,被認為是如來「法王」之子,因此常稱為「法王子」。他是智慧的化身,經常協同釋迦宣講大乘佛法玄理。 單尊的文殊菩薩像在五台山各寺廟中則供奉較多。文殊的形象,有種種差別。按其頂髻的形狀,可分為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等。密宗則依據貞言陀羅尼
(咒)的字數,分為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其中以五字五髻文殊為本體,最為常見。一般的文殊菩薩像多為頭戴五髻寶冠的童子形。五髻表示內證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文殊菩薩的形象,童子形則喻天真純潔。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放般若經梵篋,表示般若之智一塵不染。右手執寶劍,以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比喻大智慧好像一把鋒利的寶劍,能斷一切無明煩惱。身坐白蓮台,表示清凈。但大部分文殊菩薩像都是身騎獅子,以獅子勇猛,威風震懾魔怨,表示菩薩智慧威猛。另外還有一種依據《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而作的騎金色孔雀的文殊像。
普賢菩薩的坐騎是靈牙仙的六牙白象
峨嵋山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落實)
《大日經疏》雲:「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大乘經》載:「入山求道,飢寒病癘,枯坐蒲團,是曰普賢;普賢者,苦行也。」《華嚴經•清涼疏》曰:「普賢之學得於行,行之謹審靜重莫若象,故好象。」 白象是普賢菩薩願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徵,所以峨眉山寺廟中的普賢塑像多騎白象。現在峨眉山的洗象池,傳說普賢菩薩每次騎象過此,必在這口池裡汲水洗象,然後才登上金頂,池旁的寺院也取名洗象寺。為了歌頌普賢菩薩的功德,連纏生在冷杉枝幹上的松蘿,當地人也美其名曰是「普賢線」,認為是普賢菩薩特意在懸崖陡壁上掛起這些長線,引渡信徒登絕頂。 普賢菩薩的梵文音譯是三曼多跋陀羅,也有意譯為遍吉的。 據佛經說,普賢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右脅侍,再加上佛的左脅侍文殊菩薩,合稱為「華嚴三聖」。與文殊的智德、證德相對,普賢主一切諸佛的理德、行德,也就是說他代表「德」」和「行」。德,據說普賢有延命之德;行,據說普賢發過十種廣大行願,要為佛教弘法盡力。所以,他的尊號是大行普賢。 相傳普賢在中國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四川峨嵋山,其中有萬壽寺(晉代始建時名普賢寺),寺中所塑普賢像是有代表性的法像:普賢坐在大象背負的蓮台上,手執如意;象身白色,六牙,四足分踏在蓮座上。 白象代表願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慧智,佛教稱六牙白象是菩薩所化,以表威靈,象徵「願行廣大,功德圓滿」。 觀音菩薩坐騎的是金光仙的金毛犼,又名「朝天吼」 普陀山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愛心) 觀世音菩薩也稱觀自在菩薩,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的簡稱。菩薩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凈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菩薩則現何身而為說法,隨緣救度,普救人間疾苦。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詮釋。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 觀音由宿世悲願得名。《悲華經•受記品》謂菩薩在遠古因地修行時期,因發大悲誓願而蒙寶藏如來授記:「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觀音以修四自利得名。《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謂菩薩自述,往昔恆河沙劫前,師事觀世音如來,以聞思修,入於正定,觀世音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觀音由證果利他得名。《法華經•普門品》謂釋迦牟尼佛就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的提問答復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在民間顯化事跡較多,所以執持的法器也非常多,千手千眼觀世音,每一隻手上都有一種法器或者手印,都能代表菩薩不同的救渡法門。凈瓶楊柳枝為千手觀音四十手持物之一,凈瓶主在凈,內盛以楊枝甘露,化凡夫熱惱為清涼,恆順心願,普度眾生。 觀世音菩薩坐騎也有多種,我們常見到的有龍有鰲,圖片上的是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中國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
又有文獻記載,觀世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犼是什麼動物呢?《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犼,獸名,似犬,食人。」據說,犼兇猛異常,別說吃人,連蛟龍都不是它的對手。
清代東軒主人的《述異記》中記載:「東海有獸名犼,能食龍腦,騰空上下,鷙猛異常,每與龍斗,口中噴火數丈,龍輒不勝。
康熙二十五年夏間,平陽縣有犼從海中逐龍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見三蛟二龍,合斗一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俱墮山谷。其中一物,長一二丈,形類馬,有鱗鬣,死後,鱗鬣中猶焰起火光丈余,蓋即犼也。」
地藏菩薩,像以一頭形似獅子的怪獸為坐騎的,名號曰:「諦聽」
九華山地藏王菩薩代表大願(孝道)
諦聽又稱「獨角獸」,「地聽」,「善聽」,乃九華山鎮山之寶,相傳為金地藏菩薩坐騎。
金地藏卓錫九華,立志修行,因有諦聽晝夜相隨,處處逢凶化吉,終成佛道。
佛教尊稱諦聽為神犬,後人緣其曉佛理,通人性,避邪惡,視為吉祥的象徵,是佛門傳言和民間演繹而存在下來的一個圖騰和聖物。
諦聽集群獸之瑞像於一身,聚眾物之優容為一體,虎頭、獨角、犬耳、龍身、獅尾、麒麟足,形態別致,想像豐富,世人珍之為「鎮宅之寶」、「廟堂之尊」、「天地精靈」和「萬獸征物」,廣泛納為收藏。 從造型看諦聽,它的獨角其一,是象徵著能接受宇宙之信息,似為「天線」之用;其二、能起到護身保險之用,它的犬耳能聽宇宙之音頻、傳遞給信者分辨是非。
它的龍身示為吉祥如意,它的虎頭表示智勇,有困難勇往直前,決不退讓,它的獅尾表示有耐性、有雄心,辦任何事堅持就是勝利,它的麒麟足視為四平八穩,與人為善、和睦相處、為善為寶。
地藏菩薩像多為光頭或是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一手持錫杖,一手持蓮花,或是手持幡幢、寶珠等。
地藏菩薩因立下度盡六道中生死流轉的眾生的大願,故而常現身於人、天、地獄等六道之中,而有六地藏之稱,名號與形象如下: (一) 檀陀地藏,「檀陀」是一種人頭幢,其形象為左手持人頭幢,右手結甘露印,專門救助地獄道眾生。 (二) 寶珠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結甘露印,專門救度畜生道。
(三)寶印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結如意寶印,專門濟度畜生道。 (四)持地地藏,左手持金剛幢,右手結施無畏印,專門濟度阿修羅道。 (五)除蓋障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結與願印,為人除掉八苦之蓋障,專門濟度人道。所謂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為苦諦所攝。
(六)日光地藏,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結說法印,照天人之五衰(天人將死時現五種衰相)而除其苦惱,專門濟度天道。
⑸ 鬼吹燈里紅犼是什麼動物
編輯詞條犼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地藏王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另外,犼似乎還和旱魃、僵屍有關系。
僵屍與傳說中的吸血鬼有著生理和心理特徵的差別。僵屍可分為六級:一是「白僵」,屍體入養屍地後,一月後渾身開始長茸茸白毛,這類僵屍行動遲緩,非常容易對付,它極怕陽光,也怕火怕水怕雞怕狗更怕人;二是「黑僵 」,白僵若飽食牛羊精血,數年後渾身脫去白毛,取而代之的是一身幾寸長的黑毛,此時仍怕陽光和烈火,行動也較緩慢,但開始不怕雞狗,一般來說黑僵見人會迴避,也不敢直接和人廝打,往往在人睡夢中才吸食人血(黑僵與白僵合稱為「黑白僵煞」)。全世界鄉村和農場已報告出數萬起『不明吸血生物』攻擊牲口的事件,甚至有人認為「野人」就是黑僵);第三種為「跳屍」,黑僵納陰吸血再幾十年,黑毛脫去,行動開始以跳為主,跳步較快而遠,怕陽光,不怕人也不怕任何家畜(平時再能叫的狗,一旦遇到『黑僵』或『跳屍』就不叫了,但是貓見僵屍就會冷叫);第四種「飛屍」,由跳屍納幽陰月華而演變,飛屍往往是百年以上甚至幾百年的僵屍,行動敏捷,躍屋上樹,縱跳如飛,吸食精魄而不留外傷;第五種僵屍已近乎魔,名為「魃」,又稱「旱魃」「火魃 」「干魃」,飛屍吸納精魄數百年之後,相貌愈發猙獰,可謂青面獠牙啖人羅剎,還能變幻身形相貌迷惑眾人,上能屠龍旱天下能引渡瘟神,旱天瘟疫由此而發(古代,瘟疫如果伴隨著旱災蔓延,老百姓們就會堅信不疑地認為是旱魃在作怪);最後一種也是最可怕的僵屍,應該說它已不再是「屍」,而是魔王,擁有著與神叫陣的恐怖力量,數千年甚至萬年的道行,相傳華夏大地只出現過一個這樣的魔王,千年前它被地藏王菩薩收服為坐騎,賜名為「犼」。(此處顯然有誤,地藏王菩薩的坐騎不是犼,而是諦聽。)
龍:龍生九子
一說:囚牛 | 睚眥 | 嘲風 | 蒲牢 | 狻猊 | 贔屓 | 狴犴 | 負屓 | 螭吻
另說:贔屓 | 螭吻 | 蒲牢 | 狴犴 | 饕餮 | 蚣蝮 | 睚眥 | 狻猊 | 椒圖
其他:螭 | 麒麟 | 犼 | 貔貅
⑹ 「犼」外形及習性是怎樣的
你好!
犼(hǒu),古書上說的一種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獸。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但人仍一般叫它"石獅",常立於華表和房頂。
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上的兩只面南而坐的石犼,叫做"望君歸"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⑺ 犼是什麼動物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龍:龍生九子
一說:囚牛 | 睚眥 | 嘲風 | 蒲牢 | 狻猊 | 贔屓 | 狴犴 | 負屓 | 螭吻
另說:贔屓 | 螭吻 | 蒲牢 | 狴犴 | 饕餮 | 蚣蝮 | 睚眥 | 狻猊 | 椒圖
其他:螭 | 麒麟 | 犼 | 貔貅
⑻ 求龍生九子的圖片和拼音註解!!!
老大囚牛(qiúniú)
老二睚眥(yázī)
老三嘲風(cháofēng)
老四蒲牢(pǔláo)
老五狻猊(suānní)
老六贔屓(bìxì)
老七狴犴(bìàn)
老八負屓(fùxī)
老九螭吻/鴟尾(chǐwěn/chǐweǐ)
另有說法為:
老大贔屓(bìxì)
老二螭吻/鴟尾(chǐwěn/chǐweǐ)
老三蒲牢(pǔláo)
老四狴犴(bìàn)
老五饕餮(tāotiè)
老六蚣蝮(bāxià)
老七睚眥(yázī)
老八狻猊(suāní)
老九椒圖(shūtú)龍生九子之傳說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
「龍生九子」的一個說法是來自明朝李東陽的《懷麓堂集》,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
有的說法還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龍子之一。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而龍的九子在中國古代有有多種說法,暫且不論各種說法,下面來介紹一些傳說中的龍的後裔
其中一種說法:
囚牛,龍生九子之一,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音樂,蹲立於琴頭。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睚眥(拼音:Yázì),龍生九子之一,龍身豺首,性剛烈,最是好殺 嗜殺好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嘲風,龍生九子之一,平生好險,如今殿角走獸是其形象。
蒲牢,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鍾上,並將撞鍾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鍾,求其聲大而亮。
狻猊(拼音:Suānní),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贔屓(拼音:Bìxì),又名龜趺、霸下、填下,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龜為其形象。
在拆除北京舊城牆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牆下各發現半個*屓,因此有*屓馱著北京城之說。
狴犴(拼音:Bì'àn),龍生九子之一,形象老虎,傳說其好訴訟,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負屓(拼音:Fùxì),龍生九子之一,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螭吻,又叫鴟尾、鴟吻(拼音,Chīwěn、Chīwěi、Chīwěn),龍生九子之一,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鴟尾到底是一種鳥還是傳說中海上的鯨魚沒有確定的說法。
也叫好望。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另外還有說嘲風、囚牛、負屓並非九子,取而代之的則是:
饕餮(拼音:Tāotiè),傳說中的一種凶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
形似狼,好飲食。鍾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蚣蝮,應為,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性喜水,被雕成橋柱、建築上滴水的獸形。
椒圖,龍生九子之一,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
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還有說螭、麒麟、犼、貔貅也是九子
螭,或螭首,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
麒麟,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雄的名麒,雌的名麟。麒麟的形狀像鹿,尾似牛尾,麒有獨角,麟無角。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徵祥瑞。
現在普遍認為麒麟就是長頸鹿。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貔貅又名天祿、辟邪。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
古時候人們常也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現在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製品正因如此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7043361.html?si=1
⑼ 龍的九個兒子的名字和圖片
分別是贔屓、螭吻 、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饕餮,傳說中的一種凶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蚣蝮,應為,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性喜水,被雕成橋柱、建築上滴水的獸形。
椒圖,龍生九子之一,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螭,或螭首,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
(9)朝天吼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九龍子即中國神話傳說中龍生的九個兒子,每個都不成龍的形態,而且各有所長。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九子的形象多飾於建築或器物上,用作辟邪驅魔,以保安寧,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是眾多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它不嗜殺不逞狠,專好音律。睚眥,是老二,傳說生得龍首豺身,平生性格剛烈、好鬥喜殺,是龍子的戰神。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鍾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狻猊,又名金猊、靈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雖然相貌兇悍,但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霸下,又名贔屓,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
⑽ 龍生九子分別是哪九子,各有什麼特徵(最好附圖)
龍之九子
龍在其形象形成過程中,曾海納百川的匯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到後來,這些怪異獸像在龍形象發展的同時糅合了龍的某一種特徵,形成了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說法。但龍之九子為何物,究竟誰排老大誰排老二,並沒有確切的記載。民間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不一而同。
據說一次明孝宗朱佑樘曾經心血來潮,問以博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後七拼八湊,拉出了一張清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趴蝮(音八夏)、嘲風、睚眥(音牙自),、贔屓(音畢喜),、淑圖、螭吻(音吃吻),、蒲牢(pu,lao):、狻猊(音酸泥),、囚牛。不過在民間傳說中的龍子卻遠遠不止這幾個,狴犴、貔貅、饕餮(音滔帖),等等都被傳說是龍的兒子。其實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如果非要選出九子來的話,也應該選出其中在民間影響最大的九個。李東陽也是一時急於交差,所提之名單並不具代表性。
一曰霸下(龜蚨),形狀像龜,喜好負重。馱載石碑的大龜就是其形象。
二曰螭吻(蚩吻、嘲風、好望、鰲魚、鴟尾),看似剪尾的四腳蛇,喜歡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亦喜吞火。殿脊、殿角和屋頂上的走獸或獸頭即其形象。
三曰蒲牢,形似龍而體形較小,喜歡鳴叫。生活在海邊,卻畏懼鯨魚。祠堂、寺廟、鐵鍾上的獸紐就是是其形象。人們根據蒲牢害怕鯨魚的特性,把撞鍾的長木都雕成鯨魚狀,據說以其撞鍾,聲大且亮。
四曰狴犴(憲章),形狀似虎,有威力,又好訴訟。監獄門上刻的或立於獄門的虎頭即其形象。
五曰饕餮,其形似狼,極好飲食。鼎蓋上雕的獸頭即其形象。
六曰狻猊(金猊),形狀似獅,喜好煙火,亦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雕的獸頭即其形象。
七曰囚牛,好似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好音樂。胡琴上刻的獸頭即其形象。
八曰睚眥,其形如豺,喜好殺戮。常可在刀柄、刀鞘見其形象。
九曰椒圖,其形如螺蚌,好閉口,因而其像常被雕在大門鋪首上。
對於「龍生九子」,影響較大的一種說法是:
長子囚牛,喜音樂,立於琴頭。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次子睚眥,樣子像長了龍角的豺狼,怒目而視,雙角向後緊貼背部。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等兵器或儀仗上起威懾之用。
三子嘲風,樣子像狗,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後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
四子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喜音樂和鳴叫,刻於鍾鈕上。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鍾上,並將撞鍾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鍾,求其聲大而亮。
五子狻猊(suān ní),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另外,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六子贔屓bìxì,又名霸下,樣子似龜,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
七子狴犴(bì』àn),又名憲章,樣子像虎,有威力,好獄訟,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故民間有虎頭牢的說法。又相傳它主持正義,能明是非,因此它也被安在衙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迴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
八子負屓(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或兩側。
么子螭(chī)吻,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魚形的龍(也有說像剪了尾巴的蜥蜴),喜四處眺望,遂位於殿脊兩端。在佛經中,螭吻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所以把它安在屋脊兩頭也有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可以發現這種說法中,長子囚牛和四子蒲牢都喜音樂,三子嘲風和么子螭吻都位於屋頂,六子贔屓和八子負屓都圍著石碑,有重復之嫌。如果把他們二取一,再補進其他一些常見說法,會比較好一些:
饕餮(tāotiè),樣子似狼,性貪吃,位於青銅器上,現在稱之饕餮紋。因它又能喝水,故古代也將其刻在橋梁外側正中,防止大水將橋淹沒。據民間傳說,這種怪獸貪吃無厭,把能吃的都吃光了以後,最後竟然吃了自己的身體,到最後吃得只剩一個頭部,所以落下個「有首無身」的名聲。
趴蝮,又名蚣蝮,樣子似魚非魚,善水性,體態優美,飾於石橋欄桿頂端。
椒圖,形似螺蚌,好閉口,性情溫順,有點自閉症,反感別人進其巢穴,故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
貔貅,在南方及東南亞一帶都稱其為龍的第九子,大嘴無肛,只進不出,深為賭徒所喜。澳門賭場便擺了一隻玉貔貅,寓意嘴大吃四方,只掙不賠。
「虎父無犬子」,龍那麼神通廣大,可以吞雲吐霧,興風作浪,成為中國老百姓幾千年來的偶像,它的兒子自然也非等閑之輩。龍也有女兒,但不那麼出名,《春光燦爛豬八戒》里的女主人翁就是小龍女。龍的兒女都是千奇百怪,這和希臘神話中宙斯的兒女倒頗相像。不過歐洲人的思想畢竟比中國人開放,在他們的神話里,天神宙斯就是風流甚至濫交的典型,一會兒變成馬一會兒變成牛的去調戲良家婦女,咱國家的龍可是規規矩矩,頂多也就來個「二龍戲珠」。在中國人眼裡,龍是權威與尊嚴的象徵,我們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也說自己是「龍的傳人」。
最有影響的龍子-貔貅
在漢書「西域傳」上有一段記載:「烏戈山離國有桃拔、獅子、尿牛」。孟康注日:「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長,獨角者稱為天鹿,兩角者稱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但經過朝代的轉變,貔貅的形態比較統一,如有短翼、雙角、卷尾、鬃須常與前胸或背脊連在一起,突眼,長獠牙。到現在常見到的貔貅多是獨角、長尾巴。 一般製造貔貅像的物質有三類:
一、 金屬——般以銅來製造,因為這一類金屬是比較廉宜,且磨光後的色澤接近黃金。
二、 木材——一些古老大屋會利用質堅的木材雕造貔貅,然後放在橫樑上,用來擋解煞。
三、 瓷器——以不同的玉種來製造。
不同的物質製造的貔貅像,都可擺放在風水的吉位上,很多地理師都認為有催財作用,而在八個不同的方位上,一般擺放銅質製造的貔貅,催財力量會很強。其實貔貅對於正財或偏財都會有利的,所以貔貅像在近年有流行起來的跡象;不過,利用貔貅來催財,總帶點宗教色彩,故在玄空大卦的正神日貴神時或鳥兔太陽吉時,開光的貔貅催財力量是最強的,不論工作屬於正行或偏行。但有一點要留意,作姦犯科的人,貔貅未必有催財之力,這便是靈獸的特性,而貔貅又以玉制的催財力量最強。
【 貔貅由來】
據說貔貅是龍王的九太子,它的主食竟然是金銀珠寶,自然渾身寶氣 , 跟其它也是吉祥獸的三腳蟾蜍等比起來稱頭多了 , 因此深得玉皇大帝與龍王的寵愛,不過,吃多了總會拉肚子 , 所以有一天可能因為忍不住而隨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氣了,一巴掌打下去 , 結果打到屁股 , 屁屁眼就被封了起來,從此,金銀珠寶只能進不能出,這個典故傳開來之後 , 貔貅就被視為招財進寶的祥獸了。
貔貅也有公母之分 , 民間傳說公的貔貅代表財運,而母的貔貅則代表財庫,有財要有庫才能守得住 , 因此收藏貔貅大多都一次收藏一對 , 才能夠真正的招財進寶。但如果要戴在身上 , 還是一隻就好 , 以免打架 , 以上均屬傳說 , 大家參考就好 !
貔貅的習性懶懶地喜歡睡覺 , 每天最好拿把他拿起來摸一摸 , 玩一玩,好象要叫醒他一樣 , 財運就會跟著來。
另一個貔貅的妙用是在案頭擺放貔貅飾物的話,可替你趕走壞男人 , 避免不必要的騷擾喔。
據古書記載,貔貅是一種猛獸,為古代五大瑞獸之一(龍、鳳、龜、麒麟),稱為招財神獸。貔貅曾為古代兩種氏族的圖騰。傳說幫助炎黃二帝作戰有功,被賜封為 「 天祿獸 」 即天賜福祿之意。它專為帝王守護財寶,也是皇室象徵,稱為 「 帝寶 」 。又因貔貅專食猛獸邪靈,故又稱 「 辟邪 」 中國古代風水學者認為貔貅是轉禍為祥的吉瑞之獸。
貔貅有二十六種造型,七七四十九個化身,其口大,腹大,無肛門,只吃不拉,象徵攬八方之財,只進不出,同時可以鎮宅辟邪,專為主人聚財掌權。
古賢認為,命是註定的,但運程可以改變,故民間有 「 一摸貔貅運程旺盛,再摸貔貅財運滾滾,三摸貔貅平步青雲 「 的美好祝願。
編輯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