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戲曲著名武生
1.楊小樓2.李萬春3.俞菊笙4.高盛麟5.俞振庭。
武生是京劇的一個重要行當,主要扮演勇猛無敵的大將軍,或者武藝高強的俠客。在二百多年的京劇發展史中,武生行人才輩出,享有「國劇宗師」之稱的京劇泰斗楊小樓,梅蘭芳先生的外祖父楊隆壽,表弟楊盛春,都是武生行中的佼佼者,連一代伶王譚鑫培青年時期也是唱武生的。
楊小樓,男,京劇武生。小名三元,譜名嘉訓;安徽省潛山縣人。祖父楊二喜為京劇武旦,父楊月樓。
幼入小榮椿科班學藝,從楊隆壽、姚增祿、楊萬青學武生。十六歲出科,在京、津兩地搭班,充當配角。後發憤用功。得義父譚鑫培和王楞仙、王福壽、張淇林、牛松山等的指點,並拜俞菊笙為師,技藝漸進。二十四歲搭入寶勝和班,以「小楊猴子」之名露演,名聲漸起。又與譚鑫培同在同慶班,經譚氏獎液,成為挑大樑的武生演員。二十九歲時入昇平署為外學民籍學生,備受慈禧賞識。他與譚鑫培、陳德霖、王瑤卿、黃潤甫、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高慶奎、余叔岩、郝壽臣等人合作,先後組建陶詠、桐馨、中興、崇林、雙勝、永勝等班。聲譽鵲起。在當時和梅蘭芳、余叔岩並稱為「三賢」,成為京劇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師」的盛譽。
李萬春(1911年農歷八月十二日 1985.9.14),原名李伯,
小名長順,字鵬舉,曾用藝名客串李。滿族正黃旗人,原籍河北省雄縣,出生於哈爾濱。父親李永利是紅遍江南、稱絕一時的清末著名「武花臉」演員。李萬春不足五歲就開始隨父練功學戲。他除了接受家傳外,還先後受教於於德智、崔鳳鳴、項鼎新等老師。李萬春七歲就在上海以「客串李」登台獻藝。隨後在蘇州、無錫、揚州、杭州一帶演出。改名李萬春,從此他走上了輝煌的演藝路。也是合成天意,此階段正值馬連良抵滬演出,李萬春深得馬連良青睞,從馬先生受教了《南陽關》、《李陵碑》、《打棍出箱》等戲,為他唱念功夫的發展起到了頗重要的奠基作用。十二歲,李氏一門應「斌慶班」主事人俞振庭之約到北京搭班,李萬春三天打炮戲《戰馬超》、《珠簾寨》、《四郎探母》,文唱、武打,技熟藝精,各有特色,被京城譽為「童伶奇才」。從此他大紅大紫,轟動梨園。他邊演出邊廣收博取,不但每天有馬連良、尚小雲等名家作看戲後的總結指導,而且他文戲問藝余叔岩,武戲投師楊小樓,兩位大師認真傳藝,寵愛極至,均收認他為螟蛉義子。後李萬春得到梅蘭芳的提攜,隨同梅先生到滬演出,更是受益匪淺。一九三二年,他自組「永春社」,在京、滬以及濟南、青島、武漢、東北各地演出,大受歡迎。四十年代初,他開辦「鳴春社」科班,先後培養「鳴」、「春」兩科學生近300人。排演了很多新戲。如《田七郎》、《大樹將軍》、《佟家塢》、《陰陽魚》、《羊角哀》、《十八羅漢收大鵬》等。
李萬春的戲路寬廣,勇於革新,武生戲的長靠、短打、箭衣,無不出色,武松戲與黃天霸戲均有獨到之處。關羽戲曾受教於林樹森與李洪春,演來別具一格。猴戲亦頗擅長,刻畫美猴王的神態,靈捷機智,不俗不野。
李萬春代表劇目有:《武松打店》、《武松打虎》、《火並王倫》、《九江口》、《鬧天宮》、《古城會》、《水淹七軍》、《林沖夜奔》等;並排演新劇目《岳飛》、《戚繼光斬子》、《廉官風》等。他的弟子有姜鐵麟、董文華、馬少良、石慶福、韓增祥等。其弟恫春、慶春、圜春,其子小春等都是京劇演員。
2. 京劇中生、旦、凈、丑的圖片
生旦凈丑
戲曲角色的名稱。京劇角色的分行十分細致,早先分為十行,後來才歸並為生旦凈丑四行。也作為成語使用。
http://ke..com/view/102585.htm
3. 京劇里的武生
表面的輕而易舉是多年苦練的結果。
4. 京劇里武生的行頭具體都有什麼呢
靠,中國戲曲服裝專用名稱,即甲衣。
程式性:是武將所通用的戎服。
款 式:圓領(用時圍「靠領」),緊袖口。靠身分前後兩片,長及足。後片腋下有兩個「燕窩」,作為與前片相連的紐帶。後腰兩側有兩根「摟帶」,回繞於前腰。前片中部略寬(稱「靠肚」)。雙腿外側各有一塊遮護腿部的「靠腿」。周身滿綉表示甲片的圖案紋樣。「女靠」與之大致相同,唯靠肚稍小,腰下為彩色飄帶(用時圍雲肩,系襯裙)。
溯 源:「靠」源於清代將官之綿甲戎服。此種戎服,以錦料為面,綢料為里,內襯絲棉。形制為上衣下裳(上部甲衣、下部圍裳),它不像古代鎧甲那樣以甲片為主,僅在前後心及肩部等處綴有金屬飾片,從總體看並無實戰護身作用,而更象是一種禮儀用服,比起古代鎧甲來具有很大裝飾性。「靠」即是在此基礎上經過美化後形成的。
特 點:靠的服裝造型頗為奇特別致:上衣裳下裳相連,似「深衣形制」,具有長寬袍的莊重大方,但它衣分兩片,似衣非衣,似甲非甲。衣片雖有鎧甲紋樣,卻不緊貼身體,因而完全擺脫了生活中的原始形態。極度的誇張與變形,使這種「分離式」的服裝靜則賦予人物以威武氣概,動則便於誇張舞蹈動作。靠的造型鮮明地體現了京劇服裝「可舞性」這一藝術特點。此外,在「靠」的使用上還具有一個特點:在背部扎系附加物??「背壺」,內插四面三角形「靠旗」,其顏色與靠色相同,造型呈向外放射狀,這就形成服裝的向外延伸、擴展的感覺,從而更進一步地襯托出武將形象的高大英武。此種服裝造型方法,在中外服飾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質 料:大緞。
紋 樣:主要紋樣為魚鱗形或丁字形,鱗甲的中部飾以團壽字,在甲紋四周飾以雙層裝飾花紋??「小邊」、「大邊」,分別為草龍、江牙連續圖案。靠肚上的紋樣也很重要,一般說武生或武老生用「雙龍戲珠」或「獨龍」。武花臉角色,性格粗獷豪放,一般用大虎頭。
色 彩:也分為上五色與下五色,用色規范和蟒的程式大致相同,如黑臉譜的用黑色靠,紅臉譜的用綠色靠,英俊武生、武小生用白色靠等。
刺 綉:甲紋平金綉,以其光澤度高表示金屬之燦爛。靠肚上的紋樣,或用絨綉或用平金綉再加部分絨綉,使紋樣的關鍵部位得以突出醒目。表示服孝中的白色靠,用平銀綉。
男式靠在使用時插靠旗,即表示人物全副武裝,已處於臨戰狀態,這叫「硬靠」(靠旗之生活依據,源於古代將官之令旗。當然,那種實用令旗較小,傳令時手執,騎馬行進時就插在後腰革帶上,作為傳令憑證。發展為「靠旗」後,已美化、誇張、加大成為臨戰武將的裝飾物了。一般用四面靠旗,緞料,綉「單龍戲珠」)。靠的結構很復雜,全身共有綉片31塊,其中有3塊可移作它用。穿蟒或穿箭衣者圍靠領,象徵武將;單用兩塊靠腿者,象徵丟盔卸甲的敗將,具有符號意義。
「改良靠」為周信芳所創。原是專為演《獻地圖》之劉備時,為適應「內穿靠外襲官衣」的特殊要求而設計的:將靠改為上下兩部分,束腰使用(去掉靠肚),緊身合體。這實際上是又回到了「上衣下裳制」,更趨於歷史真實。「改良靠」後經不斷加工,遂成定式。靠腿分前後左右共四塊,軟帶上及肩部有半立體虎頭。甲片綴排穗(不扎靠旗)。這種服裝造型具有簡潔輕便的特點,當然,不及傳統靠的樣式威武,所以一般用於普通將官,更多的是用於「番邦」將官(番將用時需加「狐尾」)。
西楚霸王項羽專用。黑色平金綉,最顯著特點是靠肚下端綴有黃「網子穗」。此乃近世霸王靠的形制,遠從金少山、近至袁世海均用此制。清代宮廷演劇,「霸王靠」綉象鼻,甲片為方形,那種古老形制已被淘汰。
5. 京劇中俊俏威武的武生角色有哪些
趙雲 呂布 羅成 楊宗保等等
6. 求帥氣的京劇武生形象,要求裝飾比較多的,要附圖片!而且主上名字!謝謝了!我畫漫畫用!求專業認識幫忙
根據你的要求,我推薦你看看網上關於奚中路的照片,奚中路是一個難得的大武生,扮相很英武,自有一股英雄氣概,下面的圖片是奚中路扮演的趙雲,很有感覺。
7. 請問這些京劇角色分別叫什麼(圖片)
橫排第一張是「翎子生」,由武生或武小生扮演。如【群英會】的周瑜、【八大錘】中陸文龍。
第二張是花旦。如小紅娘、【賣水】中的梅英等。
第三張是正凈(以唱功見長的稱銅錘和黑頭),照片人物由銅錘花臉扮演。如「姚期」、徐彥昭類。
第四張是丑角。如酒保類。
第五張是老生。看照片穿戴屬平民階層。如【四進士】中的宋世傑。
第六張是青衣(正旦)。劇照似【白蛇傳】中的白素貞。
第七張是正凈黑頭。劇照人物是「包公」(包拯)。
第八張劇照太虛,看不清。遠看像「皇姑」類,細看又像尊佛爺類,無法回答。
以上的回答權做一參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