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清朝的書法家及其篆書作品名稱
1書道中興編輯
清代歷二百六十餘載,在中國書法史上是書道中興的一代。清代初年,統治階級採取了一系列穩定政治,發展經濟文化的措施,故書法得以弘揚。明末遺民有些出仕從清,有些遁跡山林創造出各有特色的書法作品。順治喜臨黃庭,遺教二經;康熙推崇董其昌書,書風一時盡崇董書,這一時期,惟傅山和王鐸能獨標風格,另闢蹊徑;乾隆時,尤重趙孟頫行楷書,空前宏偉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內府收藏的大量書跡珍品著錄於《石渠寶笈》中,帖學至乾隆時期達到極盛,出現一批取法帖學的大家,如乾隆、嘉慶年間的劉墉。
至清中期,古代的吉書、貞石、碑版大量出土,興起了金石學。嘉慶、道光時期,帖學已入窮途,當時
清代書法
的集大成者有劉墉,鄧石如開創了碑學之宗,阮元和包世臣總結了書壇創作的經驗和理論。咸豐後至清末,碑學尤為昌盛。前後有康有為、伊秉綬、吳熙載、何紹基、楊沂孫、張裕釗、趙之謙、吳昌碩等大師成功地完成了變革創新,至此碑學書派迅速發展,影響所及直至當代。縱觀清代260餘年,書法由繼承、變革到創新,挽回了宋代以後江河日下的頹勢,其成就可與漢唐並駕,各種字體都有一批造詣卓著的大家,可以說是書法的中興時期[1] 。
2客觀原因編輯
從清代書法發展情況,可以看到清代書法發展進程中碑學和帖學的競爭和消長。碑學的興起在清代是有客觀原因的:第一,清代知識分子為了避免文網,走上金石考據的治學道路,而這時漢、魏、南北朝碑刻不斷出土,人們除了證經考史之助外,碑刻上的文字也為書法提供嶄新的資料,使書法家的眼界頓為開擴;另一方面書寫篆、隸需要字字有來歷,清代文字學的成就為書法藝術提供了基礎,所以清代許多書法家同時又是金石學家。第二,篆刻藝術的發展,也給書法藝術的創新提供了條件。清代書法家多善治印,能將凝練蒼朴的金石趣味運用到書法創作中去,使書法有了金石氣,這些都是隋唐以來書法藝術中所不曾有的。第三,文人畫的發展使得繪畫的書法化更為濃厚。所以清代書法無論是用筆、用墨,以至章法都有所創新[1] 。
3順治康熙年間編輯
清代前期,國勢初平,百廢待興,尚無力過多關心書法,因此這時期基本上延續的是晚明書風,大體可以看作三線發展:一是晚明行草書風的新發展,二是傳統書風,三是篆隸初興。
(一)延續晚明行草新書風的主要人物:王鐸、傅山、朱耷、許友等
這些書家,多數對晚明時期的行草新書風有切身的體會,有的(如王鐸)本身就是其中的主將;有的(如傅山)雖然主要生活在清初,但是國破家亡的傷痛,也使他們無法在一種悠遊清和的心境下從事藝術創作,因而對晚明新風有熱切的推崇[2] 。
王鐸
行書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嵩樵、十樵、石樵、痴庵、東皋長、痴庵道人、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雲岩漫士、嵩淙道人、雷塘漁隱、蘭台外史、煙潭漁叟、痴仙道人等,洛陽孟津(今河南孟津)人,生於明萬曆二十年,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又為南明小朝廷的東閣大學士。1645年南京被破降清,順治間官授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享年61歲。
王鐸學書推重古典,特別強調「宗晉」,認為「書未宗晉,終入野道」(《觀宋拓淳化帖》)。他一生堅持一種學習方法,「一日臨書一日應索請」,始終讓自己的藝術創作保持與古典之間不間斷的交流,所以傳世臨帖作品極多。但他的臨帖,常常大量摻入自己的意思加以改造,有些作品明顯是根據記憶而背臨的,因而有時其實就是一種自我的創造。同晚明的很多書家一樣,他在世時就將自己的一些作品刊刻成帖,匯集成書,其中著名的有《擬山園帖》、《琅華館真跡帖》等。這種做法,大大提高了他的影響力。
王鐸楷書,主要淵源是唐,特別是顏柳兩家,但是不追求結構的工穩,而獨取其生拗古拙的一面,尤其愛用異體字、古體字以增強作品的歷史感,因而氣息古樸拗峭,在明末清初的楷書中別出一格。
他最有影響的是行草書,晉唐宋兼綜,融匯極廣泛,又有自己的鮮明特色。行書深得《集王聖教》和米芾的精神,在大幅式上縱橫馳騁,創造了獨特的形式和意味。其書點劃粗者,重似千鈞;細者既如游絲,也筋力堅韌;有時用漲墨法,形成濃重的墨塊,宛如巨石,得厚重之致。結構茂密雄放,或緊結蹙縮,或開拓縱逸,跌宕多姿,無不如意。
他的草書點劃與使轉兼重,頓挫轉折,用意精到,因此脈絡清晰,但又絕不安排,總能以意驅筆、因字造型,故濃淡枯濕、隨手生發,疾遲衄挫、取次相從,大小、欹正、展蹙、依倚、起伏,無不能順勢調整,宛如宿構。
王鐸行草的章法極有特色,倪後瞻說他「以力為主,淋漓滿志,所謂能解章法者也」。一般行距大、字距緊,行內因筆法和字形的復雜多變而呈現跌宕起伏的變化,如蜿蜒巨龍騰飛紙上,神妙夭矯,不可端倪,有氣貫長虹之勢,無輕媚流滑之弊,古韻今情,和合一體,令人目眩神馳、胸豁氣暢,開行草書的一種新境界。
王鐸書法的這種境界,得到了後人的大力推崇。倪後瞻指出:「北京及山東、西、秦、豫五省凡學書者,以為宗主。」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說:「明自嘉靖以後,士夫書無不可觀,以不習俗書故也。張果亭、王覺斯人品頹喪,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豈得以其人廢之。」近代以來,更是馳名中外,日本人甚至推許為勝過王羲之,雖是過譽,但是可見他的影響[2] 。
傅山
草書
傅山(1607~1684),原名鼎臣,字青竹,後改名山,字青主,一字仲仁,號僑山、嗇廬、公之它、真山、濁翁、石道人、老檗禪、僑黃老人、朱衣道人等,山西陽曲(今太原)人。他生性剛烈耿介,有義士之稱。雖自幼聰穎博學,但卻在晚明屢試不第。明亡後,曾秘密參與反清活動被捕,獲救後隱居不出。康熙十八年(1679)開博學鴻詞科網羅各地碩儒,他被當地政府強行送往北京,卻堅辭不入,終未應舉。其終於舊朝的行為雖有歷史局限,但剛直不阿的氣節還是為後人所稱頌的。他還是清初的重要學者,對先秦諸子的研究在清代學術史上有重要地位,同時長於醫術,尤精婦科。學問道德都為當時所重。
傅山工書,與其為人一樣,反對矯飾造作,「不信時,但於落筆時先萌一意,我要使此何如一勢。及成字後,與意之結構全乖,亦可知此中天倪,造作不得矣」(《字訓》),尤其不喜趙孟頫一路優美妍媚的風格,而崇尚拙樸率真的書風,有謂「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率真毋安排」(《作字示兒孫》),既可以說是晚明書風的理論總結,也對後來興起的篆隸有深遠的影響。他的實踐,楷書學顏真卿,得其厚密朴質;行草受王鐸影響,同時深研閣帖,易王鐸的方折為圓轉,更加重視點劃之間的纏繞盤旋,因而氣勢更加飽滿、風格更加恣肆。但是他學古不如王鐸全面深入,創作時又比王鐸率意,因而在技巧的豐富和嚴謹方面有所未逮。他同時也涉獵篆隸,雖然尚未得法,卻可謂清代復興篆隸的先驅[2] 。
朱耷
朱耷(1626~1705)是明宗室、寧王朱權後裔。號雪個、雪衲、八大山人、個山、驢屋、人屋、何園、書年、驢漢、刃菴、破雲樵、驢屋驢等,明亡後為僧,以享名於世。他於書曾於黃庭堅用力甚勤,得其蹙伸欹側之妙,而增益以秀雅;又受董其昌影響,得其靈動秀美之致。60歲前後開始,逐漸形成獨特的個人面目:用筆凝練如篆,泯去起收形態變化,代之以圓渾含蓄,行筆以中鋒圓勁、婉轉流動為主,不計提按粗細的變化。結構極重視疏密的對比,並常常因此造成字勢欹正、展蹙的諸多變化,從而進一步形成章法的跌宕起伏。形簡而勢滿,神清而意長,意境高遠,氣質渾穆,與其繪畫同一機杼,有很高的審美價值[2] 。
許友
清初人(約1620年-1663年,生卒年說法各異,約清聖祖康熙十三年前後在世。)諸生。原名采,曾名宰。父許豸,因閩音宰與豸同,有忌者稱許友改名宰犯家諱,以不孝責之,遂更名友,字有介,又更名為眉,字介壽、介眉,又名友眉,號甌香,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明崇禎間舉孝廉,以諸生終,入清不仕。
許友工書善畫,詩尤孤曠。時稱「三絕」的草書、山水和詩文。書少師倪元璐學。晚慕米芾為人,構米友堂祀之。他的草書清逸超雋,山水松竹挺拔不群,詩文詞賦清曠脫俗,錢謙益嘗錄其詩於《吾炙集》中。王士禎、朱彝尊亦稱賞之。書法風格近於王鐸。其書在筆力上不如王鐸的雄健,而妙在其章法的借鑒。其作品傳世不多,日本澄懷堂美術館所藏之《七絕二首詩軸》是其代表作。此作就妙在章法的的奇崛:七行書大小錯落,布白空間聚散如山水畫般曲折有致,真有「岩花生得山齋滿」之生趣盎然,為書法的章法布白開了一個新生面。
(二)傳統行草書風的延續:董、趙書風的籠罩
這一風氣的形成,既是董其昌影響的自然延續所致,也與清初幾位皇帝的引導有關。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酷愛董其昌書風;乾隆在位六十年,喜歡趙孟頫書風。由是,整個清朝前期的朝廷官員書法,多數都受董、趙書風的籠罩。
其中也出現過一些水平較高的書家如查士標、姜宸英、沈荃、孫岳頒、查升等。這些書家主要受董其昌風格影響,但因為學力或性情的限制,未能充分發揮董書的妍雅清逸,或過於拘謹,或過於軟弱,氣息上都不很高明,尤其是創造性相對王鐸、朱耷等人有較大的差距,所以雖然一時獲譽甚高,卻終究沒有開辟新境。
(三)篆隸書法
清初的篆隸,在晚明基礎上有一些進展,聲勢漸壯。除傅山外,善於隸書的還有戴易、鄭簠、王時敏、朱彝尊等,實績漸有可觀[2] 。
王時敏
王時敏(1592 - 1680) , 字遜之,號煙客等,江蘇太倉人。明末曾官太常寺少卿,明亡後不仕。善繪事,隸書點劃工整、結構沉穩,氣息淵靜古穆,頗有魄力[2] 。
鄭簠
鄭簠(1622 - 1693) , 字汝器,號谷口,上元(今江蘇南京)人,是清代第一位專攻隸書的書家,終生未出仕,主業行醫。學漢隸垂30年,得《鄭固》、《史晨》、《曹全》之意,又參以行草筆法,自成飄逸瀟灑的格局,後人認為他與朱彝尊是「漢隸之學復興」的首要功臣[2] 。
朱彝尊
朱彝尊(1629 - 1709) , 字錫鬯,號竹垞,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康熙時應博學鴻詞科,任翰林院檢討,撰修《明史》。他是清初重要的金石學家,隸書主要得力於《曹全》,臨習之功極深,能夠形神兼備地臨摹《曹全》而不受唐以後隸書的影響,非常難得,標志著當時學者對於漢隸筆法的研究達到了新的高度。但是他自作時卻不能完全堅持《曹全》的規范,稍嫌板滯[2] 。
4雍正道光年間編輯
乾隆、嘉慶前後,董、趙的影響漸弱,文人們向古代傳統的追尋逐步深入,這使得篆隸書法的復興步伐加快了,對晉唐宋元明傳統的學習范圍也大大擴展,由此成為兩股基本的力量。
(一)對晉唐宋元明傳統學習的深入
這一派書家有的仍以學習董、趙為主的,但更多的則是向宋、唐、晉的大師們取法,代表人物有王澍、張照、劉墉、梁同書、王文治、梁巘、翁方綱、錢灃、永瑆、鐵保等,其中翁、劉、梁(同書)、王有「清四家」之稱(亦有一種說法是翁、劉、成、鐵)[2] 。
劉墉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石菴、石盦、木菴、青原、香岩、勗齋、東武、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山東諸城人。他是乾隆年間的重臣,歷任翰林院編修、江蘇學政、內閣學士、湖南巡撫、左都御史、工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嘉慶初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少保,卒謚文清。著有《石庵詩集》。他的書法由董、趙入手,而後遍臨晉唐宋諸家,尤得力於蘇東坡、顏真卿和晉唐小楷,融會貫通,自成格局。其書點劃豐腴處短而厚、細勁處含而健,對比強烈;結字內斂拙樸,而決不擁塞,端重穩健中透出靈秀;章法輕重錯落,舒朗雍容。整體風格含蓄蘊籍,精氣內斂,渾若太極,貌端穆而氣清和,有碩儒老臣的持重,無恃才傲物的輕佻,似乎包有萬象而莫測高深,洵然可敬。因為喜用濃墨,時號為「濃墨宰相」[2] 。
王文治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今鎮江)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探花,曾任翰林侍讀等,以事被黜,執教各地書院。擅詩文,著有《快雨堂題跋》等。他的書法出於董其昌,上溯米芾、李北海,多用側鋒取妍,筆致翩翩,結構舒展秀逸,縱橫揮灑,以文人才士的佳致見長。因喜用淡墨,與劉墉恰成對照,故時稱他「淡墨探花」[2] 。
翁方綱
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號忠敘、彝齋、覃溪、蘇齋等,北京大興人。他於乾隆十七年(1752)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江西等地省試考官及廣東等地學政,官至內閣學士。他的主要活動也在乾隆年間,和劉墉齊名,但是主要精力都放在鑒賞、考證和題跋碑帖上。他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學者,著有《兩漢金石記》、《粵東金石略》、《漢石經殘字考》、《焦山鼎銘考》、《廟堂碑唐本存字》、《蘇齋題跋》、《蘇米齋蘭亭考》等諸多著作。在書法學習上,翁方綱主張學習古人,強調每一字一筆都有來歷,一生致力於歐陽詢,嚴守法度,以精工為尚。其楷書,得歐陽詢的結實端謹,而乏其清新精巧;行書稍活潑,而仍然過於拘束,缺乏逸韻高情。嚴格地講,其金石研究比書法實踐影響更大。
(二)對秦漢北朝傳統的重新發現與取法
在篆隸與北碑領域,情況卻有所不同。經過書家、學者的共同努力,篆隸的審美價值不斷得到深入的認識,許多傑出人才投身於此,從而使篆隸領域出現了巨大的飛躍和突破,對北碑的學習也開始起步。總體上看,對這一傳統的關注已成燎原之勢,形成了與晉唐宋元明傳統一翼足可抗衡的局面。
涉足這一領域的藝術家中,有不少畫家,如名列「揚州八怪」的鄭燮、金農、汪士慎等人,他們疏離於主流文化圈之外,而與市民階層有較密切的聯系,藝術思想、創作傾向帶有一定的叛逆性。在書法上,對晉唐以來傳統採取一種比較主動的反叛姿態,而對秦漢傳統則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從而成為秦漢傳統復興的一批重要力量[2] 。
金農
漆書
金農(1687~1763),字壽門,又字司農、吉金,號冬心、古泉、、金牛、老丁、百研翁、恥春翁、壽道士、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龍梭仙客、百二硯田富翁、昔邪居士、心出家盦粥飯僧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著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雜著》等。精詩詞、鑒賞,喜收藏,繪畫為一代宗師。於書專攻《華山碑》,後自出機杼,不受束縛,以倒薤法作撇,以方整寬闊筆作橫、細勁筆作豎,號稱「漆書」,古拙樸厚,時涉諧趣,形成極其強烈的個人風格,並由此衍生出獨具特色的行書和楷書[2] 。
鄭燮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板橋道人、風子、樗散人、紅雪山樵等,江蘇興化人,著有《板橋全集》。他以畫竹著稱於世,又對傳統行草有相當的造詣,但因世人好奇,遂不滿於此,而有意以篆法、隸書、楷書與行草雜糅,自稱「六分半書」,這種探索精神當時即為他博得了很高聲譽,但是由於篆隸本身的復興並不充分,事實上融合篆隸楷行草於一體的時機並不成熟,因而板橋的作品,往往是一種偏於簡單的拼湊,無法深入到其精神實質,故總體上並不成功。但他的影響,對於人們重視篆隸的審美價值,仍然是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的[2] 。
丁敬
丁敬(1695~1765),字敬身,號鈍丁、硯林、研林外史、梅農、丁居士、龍泓山人、孤雲石叟、勝怠老人、玩茶叟、玉幾翁等,浙江錢塘人,是一代著名印家,「浙派」的領袖,對篆隸有精深的研究。與篆刻別開天地不同,他在書法上相對中和平正,風格古樸雅緻,得秦漢書法的簡凈精神[2] 。
錢坫
錢坫(1744~1806),字獻之,號十蘭,嘉定人。在篆書方面極為自負,自詡二李之後一人,其篆書專攻鐵線,出規入矩,確有古人風范,晚年右手病廢,以左手作書,結構不能完全如意,然而卻增添了一種自然之致。就鐵線篆來說,錢坫確實是一代高手[2] 。
桂馥
桂馥(1736~1805),一作(1733~1802),一名復,字未谷,一字冬卉,號雩門、老苔、老菭、瀆井、瀆井復民、肅然山外史等,山東曲阜人。他博涉群書,一生精力萃於小學,著述宏富,為「說文四大家」之一,著《說文義證》。亦工詩書畫印,所輯《繆篆分韻》一書,為學習漢印之必備。尤以隸書為一代之雄,時人推許為直接漢人,甚至認為是百餘年來第一人,足以超唐越宋。其字用筆肥而不臃、深沉厚重,結字方嚴廣博、朴質端謹,氣勢雄偉渾穆、堂堂煌煌,確實可以說是深得漢人隸書醇古樸茂、博大飽滿的精蘊。只是稍有習氣,未能盡善[2] 。
鄧石如
鄧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以字行,改字頑伯,號完白、完白山人、古浣子、完白山民、游道人、龍山樵長、鳳水漁長、笈游道人等,安徽懷寧人。他生於鄉鄙,終生為布衣,但自幼即喜刻石,仿漢印頗工,至南京梅鏐家,居八年,遍臨所藏金石善本,由此而篆、隸、楷、印皆臻大成之境。乾隆五十五年入京,劉墉延為賓客,聲振當代名公。其篆書融秦漢於一爐,又出以隸筆,遂使篆法活脫生動,擺脫了鐵線的拘滯,不唯字形闊大磅礴,而且筆勢豐富多姿,墨色流溢燦然,大大拓展了篆書的藝術表現力。其隸書筆致健拔蒼勁,結體疏宕俊逸,用墨蒼古,亦可謂深入漢人堂奧。晚清書論名家包世臣、康有為、楊守敬等對他無不推崇備至,競相推許為國朝第一、集篆書大成等。這都是因為他成功地實現了兩大傳統的轉換,表明醞釀已久的秦漢北碑傳統的復興高潮的來臨和兩大傳統的對峙、融會的真正的開始[2] 。
伊秉綬
伊秉綬(1754~1815),字組似,號墨卿、默庵、南泉、秋水,福建寧化人,著有《留春草堂集》。他能詩文、繪畫、治印,但以書法為最著名,工小楷,行書、楷書均宗顏真卿,通篆法,而以隸書為一代之雄。其隸書從《衡方》等碑化出,筆劃含凝厚重,波磔不顯,似有篆意,字形方整宏大,有顏真卿氣度,因而形成氣勢磅礴、拙樸茂密之格,有清一代,隸書渾厚一路,無出其右,康有為許為「集分書之成」,不為過譽[2] 。
5咸豐清朝末年編輯
嘉慶、道光前後,阮元、包世臣倡興碑學,從理論上鼓吹秦漢北碑傳統在書法史和書法美學系統中的地位,使之成為一時顯學。但深入實踐的許多書家,並未完全舍彼取此,而是各取所長,自覺不自覺地尋求融合之道,使兩大傳統都獲得了新的發展契機。因此,晚清書家,大體可分作三類。
(一)以晉唐傳統為主的書家:林則徐、翁同龢等[2]
B. 鄧石如篆書作品有哪些
鄧石如篆書作品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篆書文軸、篆書中堂、游五園詩。鄧石如,名琰,字石如、頑伯,號笈游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人。清代著名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鄧石如篆書特點風格評價
鄧石如廣泛地學習石鼓文、漢碑額等,叉得史籀縱橫闔辟之妙,進而形成自己的風貌。鄧石如的篆書,峭拔遒勁,肉腴血暢,圓潤相兼。在結構上,變秦篆偏方結體為狹長,改上下均勻為上緊下松,疏可走馬,密不透風。
在用筆上,以隸法作篆,鋪毫直行,裹鋒而轉,殺鋒以取勁折,具有非常明顯的提按起倒變化,一改數百年來截毫寫篆以求平整的傳統。
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而篆書成就在於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為師,結體略長,卻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
特別是晚年的篆書,線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臻於化境,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展作出不朽貢獻。
C. 現在哪些書畫家的作品最值錢
楹聯的世界
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獨特的藝術,書法是世界藝術市場的奇花異草。從格式區分,書法也似國畫,有卷、軸、冊、頁等,但當今市場上出現最多的書法作品是楹聯。
楹聯出現於宋代,它的盛行卻在明萬曆以後。楹聯也稱對聯、楹貼,兩幅上下對稱,常見字數有五、七、八言,講求平仄、對仗,內容包含詩句,也可以是格言。像扇子一樣,楹聯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尤其是乾隆以降,書家的潤例多取自對聯,大有無書非聯之勢。
市場上出現最多的是清中葉以後的作品。何紹基(1799-1873年),出生於湖南書香門第,父親和二兄弟皆善書。他先出入於篆隸古體和北碑,後學行、楷,受爭座位和集王聖教序影響較深,保持著顏真卿的雄健和王羲之的優雅之間的張力,晚年書法多顯戰筆。2003年12月18日的朵雲軒上,何紹基的隸書臨漢碑殘本3.3萬元和隸書四件屏軸5.5萬元。
篆書大師楊沂孫(1812-1881年),受鄧石如影響,融會三代、秦漢的篆書傳統(鍾鼎文、石鼓文等),在清末名重一時,吳大澄、吳昌碩均對他的成就有所領悟。1993年、1994年兩屆朵雲軒拍賣各推出一件楊沂孫的作品,拍得5.72萬港幣和3.2萬元。2003年11月26日的北京華辰上,篆書七言對聯1.98萬元。墨跡如書學專家傅申所說的那樣: 向著筆畫的終端自然地形成枯筆,筆畫的開端較粗,逐漸變細成為稍純的尖尾。
翁同酥(1830-1904年),咸豐朝狀元,光緒帝老師。他早年學歐陽詢、褚遂良,後沉醉於顏真卿。其早年書法疏朗寬闊,後期筆法顫動。1993年首屆朵雲軒行書對聯 醉里雄辭驚電掃,起來信手攬書看,4.62萬港幣。2003年10月24日,他的一副行書八言聯5.28萬元(上海崇源)。
康有為(1858-1927年)、梁啟超(1873-1929年),眾所皆知的維新變法領導者。康有為提倡北碑並身體力行,與鼓吹政治一般不惜餘力。傳聞一位學康書絕似的年輕弟子,與藏有康有為印章的遺孀合作,曾在杭州偽造了康有為大量書跡。1994年春季嘉德上樑啟超書法有三幅,楷書對聯燕子來時更能消幾番風雨,夕陽無語最可惜一片江山,端秀抒情,與其師不同,5.5萬元。2004年1月,康有為的行書橫幅7.48萬元(北京翰海)和草書四言1.65萬元(上海崇源)。在2003年10月27日的蘇富比拍賣會上,梁啟超的楷書十五言聯價值7.8萬港幣,2004年12月22日,康有為草書四詩屏在上海崇源售20.9萬元。
羅振玉(1866-1940年),1994年朵雲軒上一幅立軸9千元。甲骨文的書寫形式對這位精於此道的專家,乃本色當行。同次拍賣還推出鄭孝胥(1860-1938年)的楷書對聯,2.2萬元; 此公政治上麻煩頗多,影響了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其實,他至少是位近代史上少有的對楷書有創造力的書家。2004年1月9日藍天國拍上,羅振玉的篆書四屏3.19萬元; 而鄭孝胥的行書立軸在2004年1月9日的中國嘉德上售價3.21萬元。
書法要比國畫更難推陳出新,於右任(1879-1964年)能推出易識又不落入野狐禪的於體草書,當然地位頗高。1994年朵雲軒上,其行書對聯 湖光遠帶柳溪水,春色好在桃源家,1.1萬元。另一位草書家沈曾植(1850-1922年),書風奇奇詭詭,風格濃烈,1994年朵雲軒的章草對聯,從0.8萬元拍至3.5萬元。2003年11月26日的北京華辰上,於右任的行書五言對聯7.7萬元,其草書立軸在中國嘉德上以7.15萬元成交。2002年6月22日的上海敬華上,沈曾植的四體書法四屏2.64萬元。
張大千的兩位老師,是當時號稱北李南曾的書家李瑞清(1867-1920年)和曾熙(1861-1930年)。李瑞清工魏書,用筆顫掣到誇張的地步,1994年朵雲軒上,其魏書立軸(1.1萬元)中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曾熙亦以魏書著名於世,但書風不似李氏那麼強烈。1994年春季嘉德上有一幅古畫仿石溪筆法秋林古剎(4.4萬元),和他的弟子張大千比較一番,還是蠻值得的。十年過後,曾熙的書畫價沒什麼變化。2004年1月11日北京翰海上,其行書六言聯1.32萬元,而兩天前的中國嘉德上的校碑品茶園3.3萬元。
現代書法
章太炎(1863-1936年),朴學大師,其著作古奧。1994年嘉德春季拍賣,篆書七言對聯城上赤雲呈勝氣,眉間黃色見歸期,成交價為1.98萬元。章太炎在拍賣行最高價的作品還是在十多年前創造的,1993年朵雲軒上的篆書軸,9.9萬港幣。其師俞樾(1821-1906年),工隸書,他的居所曲園是蘇州園林中最具學問氣的。1993年朵雲軒上的俞樾隸書四條屏,有篆書意味,謹嚴認真,3.08萬港幣。在同一個拍賣會上還有一幅葉恭綽(1881-1965年)的行書四條屏,1.32萬港幣。葉恭綽年輕時作了一篇鐵路賦,鐵路入賦,新鮮。更新鮮的是,他以後果然當了鐵道部長。另一幅國學大師馬一浮(1883-1967年)的行書,在書家字與文人字之間,寫得很放鬆,估價6千到8千港幣。在2003年上海敬華的兩次拍賣會上,推出了馬一浮的行書七言聯與篆書八言聯,售價1.87萬元和1.045萬元。
馬一浮的朋友李叔同(1880-1942年),又名弘一法師,他的前半生入世,男扮女裝演茶花女,會樂會畫會詞會詩也會玩,後半生卻來個突變,出家當和尚,選擇修道最艱難的律宗且振興之,激烈與平和都極端地表現在他的身上。弘一法師早期寫魏碑,神氣十足; 晚年以文字宣揚佛教,氣韻不溫不火,亦大眾亦雅人,人見人喜。1994年朵雲軒上兩幅對子,隸書對從0.9萬元拍到2萬元,楷書對拍得6.4萬元。弘一法師類似的作品數量極多,每天可寫四十件,還能拍得好價,可觀。他的字假冒的極多,高手所為,單憑無跡可尋的筆墨難斷真偽。按佛門道理來說,也是借更多的方便弘揚護生吧。弘一法師在21世紀初的藝術市場上仍是熱門人物。在朵雲軒的拍賣會上,弘一的許多作品拍得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如楷書普賢行願品贊(51開)售價143萬元(2002年6月25日),楷書摹龍門四品四幅50萬元(2003年8月18日),行書十六言對聯41萬元(2003年8月18日); 2003年12月14日,他的出世入世箴言手卷在北京榮寶上拍得121萬元; 2004年12月30日,弘一法師的《四分注戒本隨講別錄》(49開),在朵雲軒上拍得187萬元,這不單是書法,還是文化與宗教的價值了。
21世紀初,當代的一些書法家進行了一次投票,評選出了吳昌碩、林散之、康有為、於右任、毛澤東、沈尹默、沙孟海、謝無量、齊白石和李叔同為中國20世紀十大傑出書法家。
林散之(1898-1989年)書價不低,他工草書,學二王、懷素,飛動跳盪,草書毛主席詩詞15.4萬元(中貿聖佳,2003年11月1日)和草書12.1萬元(北京榮寶,2003年8月31日)。比較而言,沈尹默(1883-1971年)的書法價格要低些,較貴的也只是行草毛澤東詩並序8.2萬元(朵雲軒,2002年12月9日)。沙孟海(1990-1992年)也是現代書法大家,他在2002年6月25日朵雲軒上的行書五言聯賣到4.07萬元,亦是高價了。謝無量(1883-1964年)在拍賣行里並不走俏,2002年4月22日的中國嘉德上有一幅行書七言聯,成交價1.76萬元。
書法與國畫價格落差較大。譚延闓(1876-1936年),清光緒進士,翰林院編修,曾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學顏書,善寫牌匾,2003年12月17日的朵雲軒上的行書七聯只有8,250元,而其弟譚澤闓(1889-1969年)在2004年3月12日的朵雲軒上的書法對聯售價1.87萬元。白蕉(1907-1987年)書風和沈尹默相近,清秀婉約,他在1995年9月24日朵雲軒上的作品行書軸24萬元,算是極高價了。王福廠(1879-1960年)是西泠印社的創立者之一,書風雅逸,在1995年的朵雲軒拍賣會上篆書七言聯售價3.2萬元,十年過後,恐怕也只是這個價格。鄧散木(1898-1963年)倒是拍賣會的常客,臨石鼓文(27開)6.6萬元(北京翰海,1996年6月28日)。
畫家之字
中國藝術傳統向來提倡書畫同源,元代又強調以書入畫,所以畫家往往是書家,書家不少也是畫家。相對來說,畫家之字受法度約束較少,較隨意放鬆。
近代海上畫派的趙之謙、蒲華、吳昌碩都是書法家兼畫家。趙之謙初學唐楷,後專注北碑,兼雜宋人意味。蒲華的書法如其畫,揮灑不羈。趙之謙的魏碑七言聯4.62萬元(中貿聖佳,2003年11月1日)。吳昌碩的石鼓文鼎鼎大名,行書一氣呵成。1993年首屆朵雲軒上,吳昌碩的石鼓文,3.3萬港幣; 1994年朵雲軒上,行書立軸,2.8萬元; 石鼓文四屏,13萬元。
陳師曾是個全面型的文人,書藝亦傑出。吳昌碩曾評論他: 以極雄麗之筆,郁為古拙塊壘之趣。詩與書畫,下筆純如。1994年首屆中國嘉德上,行草潞河秋泛手卷,估價3.8萬-4萬元。1994年朵雲軒的隸書對聯,估價2萬-2.4萬元,可惜均流標。
吳湖帆其書早年學董(其昌)趙(孟頫),又喜薛曜,遂作瘦金體,後又取法米南宮,晚年書風狂放。1994年朵雲軒上,行書對聯,1.8萬元; 行書四屏,從1.4萬元拍至4.6萬元。2003年11月1日的中貿聖佳上,行書十二言聯7.92萬元。
齊白石,書學何子貞、金農、李北海、天發神讖和三公山,晚年參以曹子建碑。他的篆書最珍貴,有大刀闊斧的金石意味,1994年朵雲軒上的大幅篆書立軸,29萬,當時書法有這樣的價格是不多見的。2001年12月14日上海敬華上齊白石的篆書四言聯拍得66萬元,另一幅行書立軸在2004年11月16日的天津文物拍賣上也以同樣價格售出。
張大千的書法如其人,瀟瀟灑灑,風姿綽約,後期書風受黃山谷影響,體態變形拉長,以斜取勢。首屆朵雲軒的早期行書立軸,2.2萬港幣; 首屆嘉德上的行書立軸,3.85萬元。10年過後,張大千的字跡賣得也不錯,2004年1月11日的北京翰海上的行書七言聯 13.75萬元,而只寫了畫廊二字的書法鏡心要賣9.6萬港幣(蘇富比,2003年10月27日)。
黃賓虹,書讀得多,金石、考據等學問精深,以三代金文為人稱道。1994年朵雲軒上的篆書對聯,從0.7萬元拍至3.8萬元,超出估價三倍多。他的行書也好,筆無定跡,信手書來,崇尚內美,不以勢壓人,實屬弘一、馬一浮書法一路。2003年11月25日的中國嘉德上,篆書七言聯拍得8.25萬元。而行書詩句手卷7.92萬元(中國嘉德,2000年5月7日)。
潘天壽,書法成就也高,似其畫風,雄強奇險,力能扛鼎。因此書價很高,一幅草書曾在1990年售出14.3萬港幣,但以後的拍賣會上極少出現他的作品。
現當代畫家能書者不勝枚舉,如徐悲鴻、高劍父、來楚生,等等。在北京翰海上,徐悲鴻的行書七言聯11萬元(2003年8月30日)和行書五言聯10.45萬元(1995年10月6日)。又如錢瘦鐵的草書四屏2.42萬元(上海工美,2003年7月16日)、高劍父的草書對聯3.29萬港幣(佳士得,2000年10月30日)。來楚生的隸書毛主席詩詞(21開)12.65萬元(朵雲軒,2003年12月17日)。
名人之字
誰都知道,藝術市場沒名頭的東西賣不出去,而有名即非書畫家,也能標價。人難免勢利,去博物館,見一幅佚名的古舊山水,若標上王蒙或倪雲林的名字,觀者也會多看幾眼。
清末以前的大官一般都會書法,有些還為功名所掩,舊時代的大官要經過層層科舉,若字不好,很吃虧。清末學者、書家俞起先就因字跡影響了功名。書法基本功有了,官僚在紛紛擾擾的政治舞台上顛來顛去,氣也養得很好。市場上數量特多的19世紀中葉左右的文官武將書跡,最能看出政治與藝術結合的廟堂之氣。其中曾國藩名氣最大,當個書法家確實也綽綽有餘。他是個全面性的人物,依賴武功使清王朝多苟活了半個世紀。文治也在行,文章雖屬桐城派,卻超過了方苞,儒家氣息濃厚,視界開闊,其後的蔣介石和青年時代的毛澤東都極佩服他。1994年朵雲軒拍賣的行書水墨紙本手卷,338cm長,一絲不苟,見其文如見其人,4.8萬元,不算貴。
黃賓虹曾將林則徐列入咸豐年間畫學中興的人物,其書法也頗為可觀,1994年嘉德春季拍賣的林則徐七言行書對聯,3.3萬元。清末年間對聯很盛行,與太平天國作戰過的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的對子都進入了國內藝術拍賣市場。左宗棠最多,七言楷書對聯,3.08萬元; 七言行書對聯,3.52萬元; 均在1994年嘉德春季拍賣上成交。1994年朵雲軒拍賣,行書對聯,1.8萬元。李鴻章的八言行書和胡林翼的八言行書在1994年春季嘉德拍賣中,分別以2.75萬元和1.76萬元成交。後者的估價僅7千-8千元,名人確實有號召力。
民國總統的字畫也值錢。1994年朵雲軒上的袁世凱行書對聯,拍得2.4萬元,袁大總統的書法在當時小有名氣,評他書法古勁有姿媚,筆多反而白止,甚至預言他會稱帝,因為其筆皆反也。袁世凱的二公子袁克文其實倒是近代有名的書家。袁克文的篆書6,600元(北京翰海,1996年6月28日)。1994年嘉德的黎元洪楷書對聯估價5千-6千元,徐世昌的對聯則估價1萬-1.5萬元,徐世昌的另一幅秋樹閑亭畫作,2.31萬元。1994年朵雲軒拍賣,有趣的是一件軍閥兼清末舉人吳佩孚的虯龍破雪,一枝墨梅還算工整,估價6千-8千元,拍出2萬元,可能是代筆,也可能是本人手跡,可見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並不重要。馮玉祥將軍的楷書對聯也是2萬元。
在拍賣會上,孫中山的字跡也不少,一幅博愛兩字書法在2000年10月30日的佳士得上賣了16.45萬元。蔣介石的八言楷書箋本字對在1995年北京翰海上以10.45萬元成交,他的致王寵畫信扎一通在2003年11月25日的中國嘉德上以5.72萬元拍出。而在2004年1月11日的北京翰海上,宋美齡的一幅山水價值1.98萬元。另外,早在1993年首屆朵雲軒拍賣會上,汪精衛的一幅行書也炒至24萬港幣。
京劇名角兒梅蘭芳梅花扇面和荀慧生山水,也是收藏家的雜項。在1994年朵雲軒拍賣會上,分別拍得1.1萬元和0.88萬元。此外,1994年嘉德春季拍賣上另兩件東西也屬名人所作,而且是大名人,清嘉慶皇帝楷書扇面,5.11萬元; 另一位是寫作與《聊齋志異》齊名的《閱微草堂筆記》的弄臣紀曉嵐,其行書七言2.42萬元,傳說紀曉嵐的字曾受時人譏評,看來還是有名則靈。
歷代皇帝的書跡在拍賣會上也時有出現。遠的可推宋高宗真草二體嵇康養生論(999萬元,中國嘉德,2000年),宋高宗即與岳飛過不去的趙構確實是個大書家,其後的皇帝大多就比較業余了。貫穿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都有拍品面世。康熙的朱子五言詩660萬元(中貿聖佳,2004年6月6日),有些貴了。雍正的行書三月三日得雨28.6萬元(中貿聖佳,2003年11月1日),平常些。乾隆帝到處題詞,可惜總讓人覺得不著邊際。行書五言詩46.2萬元(中國嘉德,2003年11月26日),乾隆也有畫拍賣,金蓮花165萬元(中國嘉德,2004年5月16日),實在不怎麼樣。慈禧太後的畫作更多,如在2004年6月26日北京翰海上的花卉四屏45.1萬元,但基本上是由宮中女畫家代筆。乾隆帝的11子永瑆倒是個書家,其行書手卷在2001年5月20日的中貿聖佳以28.6萬元成交。而道光帝的行書司射手卷售價62.7萬元(中國嘉德,2003年11月26日)。乾隆的寵臣和珅的字是高價,他的楷書詠物詩60.5萬元(中貿聖佳,2003年11月11日)。
現代文人之字也很有價值。盡管人們對郭沫若的行事為人褒貶不一,但他的書法還是不錯的,行書毛主席詩詞(中國嘉德,2001年4月24日)15.4萬元,行書八言聯18.15萬元(北京華辰,2002年11月4日),都是不錯的價格。到了2004年12月18日,他的一幅自力更生奮發圖強行書售319萬,就有點兒讓人摸不找頭腦了。郭沫若的朋友郁達夫也有幾幅拍品,如行書七言聯4.84萬元(中貿聖佳,2003年11月1日),行書對聯3.54萬港元(蘇富比,2002年10月28日)。魯迅的書法對聯難得甘苦兩心知,實是濡沫十年人,售價4.4萬元(中鴻信,2004年1月8日)。他弟弟周作人的楷書1.54萬元(北京翰海,1997年12月18日)。胡適的字跡比魯迅還貴,如楷書朱晦翁語10.2萬港幣(蘇富比,2003年10月27日),而行書立軸售價8.8萬元(上海工美,2003年12月22日),內容很有意思: 剛忘了昨兒的夢,又分明看見夢中的一笑。
陳獨秀的字也很好,他的行書四條陶淵明詩6.49萬元(北京華辰,2003年11月26日),而五四運動的好友劉半農的楷書八言聯雖然只有7,700元(中國嘉德,2001年4月24日),畢竟渾厚古雅。還有文人革命家瞿秋白的行書四屏1.65萬元(北京翰海,2001年12月8日),也讓人感慨。
D. 清吳昌碩篆書臨石鼓文軸的簡介
書軸,紙本,縱:149.5cm,橫:82.3cm。
釋文:
田車孔安鋚勒既簡左驂
旙旙右驂騝騝逜(午)以年個陽於原逜(午)
止□宮車其寫秀弓寺射
麋豕孔庶麀鹿雉兔其又
何其□大出各亞吳執而
勿射庶□□麋豕君子逌樂右臨
獵碣第三
吾家賴父先生嘗謂:臨石鼓宜重嚴不(而)不滯,
宜虛宕而不弱,近時作者唯臯文張先生能之,缶
願學焉而已。乙卯夏五月客滬上,吳昌碩。
本幅臨石鼓第三鼓「田車」篇,末款「吳昌碩」,下鈐「俊卿之印」、「昌碩」印二方。此軸書於1915年,吳昌碩時年71歲。本幅無藏印。
吳昌碩是清末的最後一位藝術大師,他詩、書、畫、印四絕,書法中,篆、隸、行、草均擅,其中篆書最負盛名。他篆書早年學過鄧石如、楊沂孫,後學石鼓文,終於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吳昌碩一生臨了大量的石鼓文,傳世作品較多,今介紹的是他八十歲時所書一件臨石鼓文軸,可以說是他晚年復歸平正的作品。吳昌碩有不少篆書寫的左低右高,特徵雖明顯,但習氣也顯而易見。這件篆書作品不同,結字方正,略有倚側,用筆蒼茫老到,不溫不火,是一件很好的作品。
E. 著名小篆家都有誰
汪啟淑
(1728一1800)清代篆刻鑒別家.字慎儀,號秀峰,,安徽歙縣人.官兵部職方
可郎中.酷愛印章,自稱印癖先生.僑寓杭州,家有「開萬樓上藏善本書數千種, 搜有周秦至元明印章數萬鈕.與同里丁敬,黃易,金農等極為友善.輯有《飛鴻 堂印譜》五集,《漢銅印叢》十二卷等多至二十餘台.另有《續印人傳》八卷,《水 曹清暇錄》,《小粉場日記》等.
潘西鳳
清代篆刻家.字桐岡,號老桐,別號天姥山樵,浙江新昌人,僑居揚州. 約創作活動於乾隆(1736一1795)的.為王良常弟子.與鄭燮,等友善.精篆刻, 古拙有致.並擅刻竹製印章,分貽戚友.子封,字小桐,亦善刻竹印.
桂馥
(1736-1805) 清代篆刻家,文字訓詁學家.字末谷,號冬卉,別署瀆井復民,
山東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登進士,宮雲南永平縣知縣.藏書甚富,好
考訂文學源流.篆刻宗秦漢璽印,刀法挺拔,不求時尚,非至好不能得其所刻,
作品流傳至少.研究語言文字之學,取《說文解字》與古代諸經典文義相參校.
著有《繆篆分韻》五卷,《續三十五舉》,《說文義證》等.
喬林
清代篆刻家.字翰園,號西墅,晚號墨庄江蘇如皋人.善篆隸書.篆刻師法許容, 頗負時譽;善刻晶,玉,瓷何等北各臻其妙.側款作行草,間亦刻隸.亦工畫.
子昱,字丹輝,號錦潭.篆刻承家學,兼長水墨蘭竹.
張燕昌
(1738一1814)清代篆刻家.字芑堂,號文漁,一作文魚,別號金粟山人,浙江海鹽人.優貢生,舉孝廉方正.篆刻拜丁敬為師.工篆,隸,能飛白,擅金石
文字考證.晝蘭得陳古白意.著有《金石契》,《飛白書隸》,《石鼓文存》及《芑 堂刻印》.
鞠履厚
清代篆刻家.字坤皋,又字樵霞,別號一草主人.奉賢(今屬上海市)人.篆刻工
整秀麗,功力極深.與其表兄王玉如,均為雲間(今上海市松江)篆刻名手著有《坤
皋鐵筆》二卷.
董洵
(1740-?)清代篆刻家.字企泉,號小也又號念巢.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曾官通判,棄官後,落拓京師,賣印為生.與同時人余集,黃鉞,趙秉沖,羅聘等友 善,為羅聘刻印獨多.所作雖事法秦漢,但結構多變化,無妍媚之態,別有新意. 刻款亦瀟灑自然.善書,工蘭竹.嘉慶十七年(1812)尚在世.著有《小池詩鈔》, 《多野齋印說》,《石壽軒印譜》.作品欣賞
陳克恕
(1741一1809) 清代篆刻家.字體行,號目耕,又號吟香,健清,妙果山人 等,浙江海寧人.善篆隸書,篆刻學.其篆刻頗為工穩,惜較板滯,缺少變 化,流傳作品不多.著有《存幾希齋印存》四卷,《篆刻針度》八卷,《篆 學示斯》二卷,《篆體經眼》二卷等.
蔣仁
(1743一1795)清代篆刻家.原名奉,字階平,後得「蔣仁」古銅印,乃更名,
號山堂,別號吉羅居士,女床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篆刻師法丁敬,參以
已意,於流利中見朴茂,且以顏體行楷刻側款,別有風致.與丁敬,黃易,奚岡
齊名.為「西冷八家」之一.兼善書法.作品欣賞
鄧石如
(1743一1805) 清代篆刻家,書法家.原名琰,又字頑伯,一件完伯,別號 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懷寧人.精四體書.篆書得漢碑篆額及唐李陽冰《三 墳記》等篆字的體勢筆意,沈雄樸厚,自成面目,一洗刻板拘謹之風.曾書《黃 鶴樓詩軸》,《晚眺峻爽樓詩軸》,《四體書屏》,《滄海日長聯》等.篆刻得力於書 法,蒼勁莊重,流利清新,使當時局限於取法秦漢璽印的風氣為之一變,世稱「鄧 派」,亦稱「皖派」.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子傳密,原名尚璽,字守之, 號少白,亦工篆,議和篆刻,能傳家法.作品欣賞
巴慰祖
(1744-1793)清代篆刻家.字雋堂,晉堂,號予籍,又號子安,蓮航等,安徽
歙縣人.生於乾隆九年,卒於乾隆五十八年.富收藏,工書畫.篆刻初宗程邃,後於書體章法,有所改進,所作構 思精密,用刀挺秀,自具面目.嘗摹刻《顧氏集古印譜》,將其中部份秦漢印輯 成《四香堂摹印》二卷,精心細作,幾可亂真.復有《百壽圖印譜》一卷.
作品欣賞
林德樹
清代篆刻家.字德樹,號雨蒼,別號桃花洞口漁人,晚號晴坪老人,福建福州人. 篆刻結構工穩,章法安詳,側款作行楷.著有《印商》二卷.
黃易
(1744-約1802) 清代篆刻家,書晝家.字大易,號小松,秋盦,浙江仁和(今
杭州)人.篆刻醇厚淵雅,與丁敬並稱「丁黃」,為西冷八家之一.擅山水,筆墨
清篇,亦寫墨悔.曾作《看潮圖「《溪水清遠圖》,《李竹懶詩意圖》,《墨悔圖和《仿元人觀瀑圖》等.傳世畫還有《悔花圖》,《開河舟中詩意扇》等,現藏北京 故宮博物院.工隸書,沈著有致;兼喜集金石文字.官山東濟寧府同知時,廣搜 碑刻,繪有《訪碑圖》,並著《小蓬萊閣金石文字》等.與丁敬,蔣仁,奚岡齊 名.作品欣賞
奚岡
(1746一1803) 清代篆刻家,書畫家.初名鋼,字純章,號鐵生,又號蘿龕,蝶野子,別署鶴渚生, 蒙泉外史,蒙道士,奚道士,散木居士,冬花庵主,原籍安徽新安(今歙縣),寓浙江杭州西湖.擅篆刻,宗秦漢,師法丁敬,並有發展,風格清雋,為浙派印人之傑出者.與丁敬,黃易,蔣仁齊名,為杭郡四名家;再加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松合為西冷八家.
亦工詩善書,長於繪事,性孤介, 非其人不予.書兼工四體,真書法褚遂良,古隸筆意超逸,高出流輩.山水瀟灑 清潤,得董其昌法.老年入李流芳一派.花卉有惲壽平氣韻,蘭竹亦超脫,為浙 中晝家巨擘.曾作《溪山素秋圖「《蕉竹幽蘭圖》,《春林歸翼圖》等軸.傳世畫 還有《蕉林學書圖》卷,《題襟館圖》卷,現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著有《冬花庵燼餘稿》.作品欣賞
張開福
清代篆刻家.字質民,號石匏,晚號太華歸雲叟,浙江海鹽人.張燕昌子.工畫 蘭,精篆刻,宗家法.家貧,常遨遊,所至搜訪殘闕於荒煙叢棘中,偶有所獲, 必手拓以返.故其學亦旁及考證金石.著有《山樵書外紀》一卷等.
胡唐
(1765-?)清代篆刻家.初名長庚,字子西,別署城東居士,安徽歙縣人.約生於清乾隆三十年,卒年不詳.巴慰祖外甥.工書法篆刻一如其舅,風格婉約清麗,小行書側款尤精絕.道光六年 (1826)尚在世.並無印譜傳世,程芝華曾摹刻巴,胡作品成《古蝸篆居印述》巴胡兩家,以精嚴取勝,趙之謙甚為稱贊,並且也受了他們的影響.作品欣賞
翁大年
(1760一1842)清代篆刻家.初名鴻字叔鈞,又字叔均,號陶齋,江蘇吳江人.
精考證,篆刻取法秦漢,結體工緻妥貼.側款作小楷,頗有韻致著有《古官印志》 八卷,《古兵符考》八卷,《泥封考》二卷,《陶齋金石考》二卷,《瞿氏印考辨證》 一卷,《舊館壇碑考》二卷,《陶齋印譜》二卷.
陳豫鍾
(1762-1806)清代篆刻家.字浚儀號秋堂,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生於清乾隆二十七年,卒於嘉慶十一年.篆刻早年師法 文彭,何震,後學丁敬,工整秀致,側款尤為清麗.為西冷八家之一.亦能書晝, 善松竹.與陳鴻壽齊名,世稱「二陳」.著有《求是齋集》,《今古畫人傳》,《明畫姓氏韻編》等,篆刻作品收錄於《西泠八家印譜》中.作品欣賞
錢善揚
(1765-1807)清代篆刻家.字順父,又作順甫,又字慎甫,號幾山,又號麂山,浙江秀水(今嘉興)人.錢載之孫篆刻取法秦漢,蒼茫古樸,在疏
密處理上亦別出心裁,作品流傳極少.晝善墨竹,得其祖法,亦具奇趣.與
同里文鼎同學,極友善.著有《幾山吟稿》.
文鼎
(1766-1852)清代篆刻家,畫家.字學匡,號後山,別號後翁,浙江秀水(今嘉興)人.顏所居曰「停雲舊築」.文宗咸豐元年(1851)徵舉孝廉方正,不亂篆刻謹嚴,章法二億,得文彭遺言.亦精刻竹,所刻扇骨或臂擱,皆自作書晝.善山水,松石,師法文徵明,亦秀麗絕俗,曾作《張琴和古松圖》,《桐華書屋圖》《榴花蒲酒圖》,《虯松圖》等.
傳世晝還有嘉慶二十五年(1820)作《梅華水榭圖》軸,圖錄於《名人書畫》;道光四年(1824)作《梅蘭綺石圖》軸,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精鑒別,富收藏,曾得漢元延三斗鋗,因顏其室曰「三斗鋗齋」.與同
里錢善揚為同學,論書讀晝,往還甚密.著有《五字不損本詩稿》.
陳鴻壽
(1768一1822)清代篆刻家,書晝家,制陶家.字子恭號曼生,又號曼公,別號種榆道人,夾谷亭長,浙江錢塘(今杭州)人.陳士播孫.仁宗嘉慶六年(1801)拔貢,官淮安同知.篆刻繼杭郡四名家丁敬,奚岡,黃易,蔣仁.取法秦漢,擅切刀,縱肆爽利,浙中人多宗之,並對後來取法浙派者影響頗深.為西冷八人家之一.官溧陽縣時,曾設計有紫砂壺樣十八式,由制陶家楊彭年為之制茶具,經其刻詩詞書書壺身刻「阿曼陀室」銘文,風行一既有「曼生壺」之稱.亦擅竹刻,篩亂凡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見天趣.」
詩文書晝皆以資勝,以學古受知於阮元,尤嗜摩崖碑版.行楷有法臣,八分書簡占超逸.畫山水不著筆,悠然意遠,在姚雲東(公綬),程孟陽(嘉燧)間,兼工花卉,蘭竹,與陳豫鍾齊名,世稱「二陳」.著有《種榆仙館印譜》,《桑連理館集》等.1935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陳曼生花卉冊》影印本.作品欣賞
高塏
(1769-1839) 清代篆刻家.字子高,號爽泉,浙江杭州人.曾為阮元幕客.篆刻宗浙派,秀勁有法.書法秀麗絕俗,頗見功力,又善小楷.曾手寫薛氏鍾鼎款識並釋文考證.
瞿中溶
(1769-1842) 清代篆刻家.字鏡濤,號木夫,又號萇生,晚號木居士,江蘇定(今屬上海市)人.同里錢大昕之婿.仁宗嘉慶十九年(1814)進士,官湖南布政司理問.廣搜訪,富收藏,工書晝,好篆刻,尤精金石考證之學.生平勤於著述,故書晝篆刻作品存世較少.著有《漢金文篇》,《湖南金石志》,《吳郡金石志》,《集古官印考人《集古虎符魚符考》,《古玉圖錄》,《弈載堂文集》,《古泉山館集》等.
孔千秋
清代篆刻家.原名廣居,號瑤山,作瑤珊,堯山,江蘇江陰人.約創作活動於乾隆(1736-1795)間.因得「孔千秋」漢銅印一枚,遂改名千秋.又得奇石一座,巒壑幽邃,有文徵明署刻瑤山二字,因號瑤山.通六書,工篆,隸.篆刻師秦漢鑄印,工整滔勁;摹刻碑帖,尤能傳神.畢沅《經訓堂法帖》,多為其手刻.著有《說文疑疑》,《玉台印譜》.其子昭孔,孫顯三,均以篆刻世其業.
徐同柏
(1775一1860或1854) 清代篆刻家.原名大樁,字籀庄,又字壽藏,浙江嘉興人.得舅氏張廷濟指授.精研六書,篆籀,多識古文奇字.廷濟所用 印,多出其手,得古器,必與之考證..著有《從古堂款識學》十六卷,《從古 堂吟稿》等.
孫均
(1777~1826) 清代篆刻家.字古雲,又字詒孫,浙江杭州人.篆刻宗陳鴻 壽,有育勁渾朴之趣,善晝花卉,得徐渭,陳道復筆意.中年奉母南歸, 僑寓吳門(蘇州).
屠倬
(1781~1828)清代詩人,畫家,篆刻家.字孟昭,號琴塢晚號淺園,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仁宗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任江蘇儀徵縣令時,以紡織之具教民,頗得民心.道光元年(1821),官至袁州知府.善畫山水遠宗董源,米芾,近師奚岡.意境開拓,筆墨蒼潤,有融渾秀逸之氣.兼工花卉蘭竹,金石篆刻亦具功力.篆刻宗陳鴻壽,用單刀刻邊款,得自然渾仆之趣.傳世作品有嘉慶七年作《蕭寥溪煙圖》軸.十七年作《墨竹圖》軸,均圖於《金石家書畫一集》;二十四年作《墨梅屏》,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亦工詩,著有《是程堂集》
楊澥
(1781~1850)清代篆刻家.原名海,字竹塘,又字竹唐,號龍石,晚號野航,別號石公山人,江蘇吳江人,深研金石考據,並善刻竹.篆刻早年學浙派,後重秦,漢,力矯嫵媚之習,自有特點.晚年刻正書,隸書側款,得漢魏六朝碑刻遺意.著有《楊龍石印存》二卷.
趙之琛
(1781~1860)清代篆刻家,晝家.字次閑,號獻父,別號寶月山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精心嗜古,遂金石之學,篆刻早年師法陳鴻壽,後以陳豫鍾為師,兼取各家之長,以工整挺拔出之,尤以單刀著名.為西冷八家之一.亦工書善晝,媲美奚岡.山水師黃公望,倪鑽,以肅疏幽淡為宗.花卉筆意瀟灑,點色清雅,饒有華邑神趣.間作草蟲,隨意點染,體態畢肖,為寫生能手.晚年喜晝佛像.傳世作品有道光十七年(1837)作《南極老人圖》軸,圖錄於《中國名晝寶鑒二十年作《大士圖》,圖錄於《金石家書晝集》;三十年作《悔花幽篁圖》 圖錄於《藝林月刊》第八期.著有《補羅迦室印譜》.作品欣賞
馮承輝
(1786~1840) 清代篆刻家.字少眉,又字少糜,號伯承,別號老糜,眉道人,悔花晝隱,松江(今屬上海市)人.篆刻取法秦漢,旁及浙院兩派,所作能出新意,自成面目.工晝人物,花卉,而晝梅有獨到處.著有《古鐵齋印譜》,《印學管見》,《歷朝印識》,《題晝小稿》等.
王應綬
(1788~1841)清代篆刻家.一名日申,號子若,江蘇太倉人,王原祁裔孫.精篆刻,工篆,隸書,善畫山水,並皆佳妙.嘗應葛廉山之聘,以硯石百餘方,縮摹漢硯刻成《百漢硯碑》,神態畢肖.
達受
(1791~1858)清代篆刻家,書晝家.僧人.字六舟,,別號寒泉,南屏退叟等,浙江海昌(今海寧)人.俗姓姚,為白馬寺僧;一說本姓陳,名畯.善篆刻,尤精摹拓古器,碑帖,阮元譽為「金石僧」.工篆,隸書,擅山水,花卉,得青籐老人縱逸之風.曾作《群仙祝壽圖》;傳世晝跡有《墨悔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亦好收藏,精鑒別,曾築磨磚作鏡室及墨王樓以儲古物,所藏唐代懷素《小字千
文》真跡,為稀世珍寶.因追慕懷素以蕉葉代紙練字而名所居曰「綠天廣」,乃自號「小綠天庵僧」.與何紹基,戴熙交往甚密.曾主持杭州西湖凈慈寺,蘇州滄浪亭大雲庵.著有《小綠天庵吟草》,《寶素室金石書畫編年錄》,《山野紀事詩》等.
黃學圮
清代篆刻家.字孺子,號楚橋,江蘇如皋人.篆刻工整有法度,大小篆咸能得其生趣.嘉慶,道光(1796-1850)間著有《歷朝史印》,朱珪,陶澍,石韞玉,梁帝鉅為之作序.除《歷朝史印》十卷外,另著有《楚橋印稿》四卷.
程庭鷺
(1796~1858)清代畫家,篆刻家.字序伯,號蘅鄉,紅蘅生,夢盦等.嘉定(今屬上海市)人.早歲問業於陳文述(1771-1843),居蘇州多年.工詩詞駢文,並擅丹青.畫山水從文徵明入手,筆墨勁秀者居多.後得錢杜指授,清蒼雅秀,近李流芳.篆刻上溯秦漢,有《小松園閣印本》.傳世作品有咸豐六年(1856)作《為秋谷寫山水》軸,圖錄於《金石家書畫集》;同年作《仿王奉常設色》扇面, 圖錄於《歷代名人扇集》.著有《練水畫徵錄》,《篛庵畫塵》等.
吳熙載
(1799~1870) 清代篆刻家,晝晝來.原名廷颺,字讓之,號晚學居士,方竹丈人,江蘇儀徵人.工四體書,尤精篆,隸,溫婉圓健.篆刻學鄧石如,並參漢印,於遒凝練中見流暢.
曹世模
清代篆刻家.字子范,號山彥,浙江秀水(今嘉興)人.篆刻取法秦漢,謹嚴古樸,頗有韻致.又善刻竹.嘗摹秦漢官私印為《強勉齋印譜》二卷.兄世楷,號芹泉,亦工篆刻及鐫竹木.
何昆玉
清代篆刻家.字伯瑜,廣東高要人.篆刻師法秦漢,旁及浙派,所作謹嚴渾厚,時出新意.尤擅模拓彝器,嘗客山東濰陳介祺家,得見陳氏所藏古物,賞奇析疑,見聞日廣,鑒別遂精.輯有《吉金齋古銅印譜》六卷.
張辛
(1811~1848) 清代篆刻家.原名辛有,字受之,浙江海鹽人.張燕昌從子,張廷濟侄,嘗為廷濟刻印,極受稱賞.廷濟清儀閣中收藏金石艾字甚富,受之得窺珍秘,其藝日進.兼善刻竹,蒼勁渾朴,別有生趣.
吳咨
(1813~1858) 清代篆刻家.字聖俞,又字曬予,江蘇武進人.曾學於李兆洛,工篆,隸書.能晝花卉,魚鳥,得惲壽平神趣.尤精篆刻,所見金石文字,秦漢碑版極多,故所作多字印與筆晝繁復之字,處理妥貼舒暢.曾寄居江陰陳式金家,為其刻印頗多.著有《續三十五舉》及《適園印存》二卷,《適園印印》四卷.
陳介祺
(1813~1884)清代篆刻家,鑒別家.字壽卿,號簠齋,別號海濱病叟,山東濰縣(今濰坊)人.富收藏,精鑒別.工書法,以顏真卿筆意出入鍾鼎文字,自成一家.生平好占文字,與吳式芬,潘祖蔭,吳雲,吳大澄等,文字之交甚密.因藏有十鍾,名其齋曰「十鍾山房」.又以三代璽及秦漢印萬餘方,輯成《十鍾山房印舉》.
胡震
(1817~1862)清代篆刻家.字伯恐,不恐,號鼻山,別號胡鼻山人,富春山人,富春大嶺長,浙江富陽人.對篆,隸之學,造詣均深,尤工隸書.所作有亂頭粗服,天真自然之致.與錢松往還甚密.同治元年(1862)卒於滬上.
錢松
(1818~1860)清代篆刻家.字叔蓋,號耐青,鐵廬,別號末道士,西郭外史,雲居山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流寓上海.善書法,能山水,花卉.精鑒別,工篆刻,為西冷八家之一.曾摹漢印二千方,所刻雄渾淳樸,在浙派中別具面目.著有《未虛室印譜》,《鐵廬印譜》.傳世晝跡有咸豐七年(1857)作《梅竹圖》軸,圖錄於《名人梅花集》;八年作《仿黃子久山水圖》軸,圖錄於《金石家書晝集》;同年又作《仿白玉蟾梅花圖》軸,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欣賞
江尊
(1818~1908) 清代篆刻家.字尊生,號西谷,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晚寓吳中.工篆刻,為趙之琛弟子,傳乃師衣缽.戴熙,黃谷原為其作《西谷 圖》卷,均名流題詠.
孫三錫
清代篆刻家.字桂山,又字桂珊,子寵,號懷叔,別號碧壺生,華南逸史,浙江平湖人;一說晚徙海鹽;平湖,海鹽,明清時均屬嘉興府.官陝西蟄厔縣丞.工書法,學孫過庭.善刻竹;篆刻師陳鴻壽,渾朴遒勁,頗有韻致.善晝花鳥,為江介門生,亦清麗絕俗.
徐三庚
(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井疊,又號袖海,別號金疊山民,似魚室主,餘糧生,浙江上虞人.善篆,隸,常用《吳紀功碑》體勢入印,在吳熙載,趙之謙外,能另闢面目.刻款運刀熟練,不加修飾,有生辣遒勁之致.著有《金疊山民印存》二卷.作品欣賞
趙之謙
(1829~1884) 清末篆刻家,書晝家.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偽叔,號悲盦,憨寮,無悶,鐵三,梅盦,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文宗咸豐九年(1859)舉人.歷官江西鄱陽,奉新,南城等知縣.博古通今,與文人周白山(字雙庚,號四雪,餘姚人)相友善.精篆刻,初學浙,院二派,後突破秦漢璽印規范,吸取古錢幣,鏡銘及碑版等篆字入印,章法講究,吉勁渾厚,閑靜遒麗,別創新格,印側刻晝像,亦屬首創.
書法初學顏真卿,兼習南北二派,一度去揚州鬻字,未得時賞,折回後苦心精思,悟徹書畫合一之旨,求筆訣於古今人書,得包世臣,張琦的論著,而知鉤捺拒送,萬毫齊力之法,遂專力於篆隸八分,參以六朝造像,隸書師法鄧石如,以魏碑筆勢寫行書,日臻神妙,創立自己面目.擅晝花卉蔬果,筆墨酣暢,水墨交融,設色濃艷,有寬博淳厚之趣,揉合徐渭,原濟,李鱔諸家而抒出已意,開清末寫意花卉新風.
傳世作品有《秋葵芭蕉圖》軸,《菊花圖》軸,現藏上海博物館;《綉球圖》軸,《山茶梅石圖》軸,藏遼寧省博物館.著有《二金蝶堂印譜》,《補環字訪碑錄》,《六朝別字記》等.曾總纂《江西通志》.1935牢上海中華書局出版《趙偽叔花卉冊》影印本.作品欣賞
王石經
(1833~1918) 清代篆刻家.字西泉,一字君都,別署甄古齋主,山東濰縣人.與同里陳介祺交善,得窺其所藏三代器物,璽印,陶,瓦等,因對三代,秦漢文字,極有研究.所作篆法運刀,能合古制.刻古璽,有三代鼎彝末經剔刷的款識之生辣感.治漢印,規炬准繩,寧靜平穩,頗有清氣,惜呈疲軟.著有《甄古齋印譜》(又名《西泉印存》).
王爾度
清代篆刻家.字頃波,江蘇江陰人.極膺服鄧石如的書法,篆刻,所刻所書均以鄧氏為宗,曾摹刻鄧印為《古悔閣仿完白山人印謄》二卷.
王雲
清代篆刻家.字石香,號石薌,江蘇蘇州人.篆刻章法工穩,用刀挺勁,時有新意;側款作行楷及隸書,秀麗有致.同里曹秋舫將所藏古器編為《懷米山房吉金圖》時,其器形及銘文均由石香手摹於石.
胡钁
(1840~1910) 清代篆刻家.字匊鄰,號老匊,匊,一作菊,別號晚翠亭長,浙江崇德(今桐鄉)人.生於清道光二十年,卒於宣統二年,享年七十一歲.工詩,善書,精刻印刻竹.得力於漢玉印,鑿印詔版.所作白,匠心獨運能於疏落中見緊湊,得自然之趣.曾摹刻宋拓《聖教序》,《麻姑仙壇記》及《醴泉銘》不失神韻.刻竹木一如刻石,不以平底光潔取勝,而著眼傳神,故亦以刻竹家著名.著有《不波小泊吟草》,《晚翠亭印儲》.作品欣賞
F. 中國發行的第一套多媒體郵票是啥
中國第一套多媒體郵票是什麼?
中國第一套多媒體郵票是中國郵政發行的《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特種郵票一套六枚,全套面值九點三元人民幣。該套郵票採用一套票一版張的形式,以中國傳統古畫「雪景寒林圖軸」為邊飾,版張的中心位置以「下江陵」、「望岳」、「琵琶行」、「無題」、「望月懷遠」、「登鸛雀樓」六首詩歌配圖作為郵票內容,周邊環以《唐詩三百首》的微縮文字。
這套郵票最大的特點是:可視:郵票和小版張中的唐詩,全部都是採用微細雕刻板印刷。小版張邊飾上縮印了微雕的313首唐詩共25000 余字,每個字的直徑高只有0.4毫米,這是目前運用到郵票中最小、最細的雕刻,也是容納信息量最大的郵票。可聽:郵票採用了最新數碼科技成就,只要用專用的「點讀筆」點觸郵票中的淺色部分,就會聆聽到廣播、電視專業播音員聲情並茂地對每一首的配樂詩朗誦。可觸:郵票和小版張中的唐詩,由於每篇都是採用雕刻版印刷,所以每個字都如同碑刻一樣可以觸摸到,凹凸的感覺很強。可聞:第四枚郵票「無題」圖案中的古書、小版張邊飾下方的古畫中,在油墨上又附上一層檀香味微型膠囊,輕輕摩擦圖案,膠囊破裂,就會發出優雅的檀香。
《唐詩三百首》郵票第一枚《下江陵》:作者李白,七言絕句。郵票畫面所用字體為草書,採用唐代書法家懷素的作品集字。《唐詩三百首》郵票第二枚《望岳》:作者杜甫,五言古詩。郵票所用字體為楷書,採用唐代顏真卿書法作品集字。《唐詩三百首》郵票第三枚《琵琶行》:作者白居易,七言古詩。郵票畫面所用字體為篆書,採用《說文解字》一書集字。《唐詩三百首》郵票第四枚《無題》:作者李商隱,七言律詩。《唐詩三百首》郵票第五枚《望月懷遠》:作者張九齡,五言律詩。郵票畫面所用字體為行書,採用王羲之書法作品集字。《唐詩三百首》郵票第六枚《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五言絕句。郵票畫面所用字體為隸書,採用「史晨碑」集字。
中國第一套多媒體郵票的價值?
特種郵票一套六枚,全套面值九點三元 人民幣。該套郵票採用一套票一版張的形式,以中國傳統古畫「雪景寒林圖軸」為邊飾,版張的中心位置以「下江陵」、「望岳」、「琵琶行」、「無題」、「望月懷遠」、「登鸛雀樓」六首詩歌配圖作為郵票內容,周邊環以《唐詩三百首》的微縮文字。
《唐詩三百首》多媒體郵票將313首唐詩刻在郵票上,用手觸摸可以明顯感受到讀文;用點讀筆輕輕點觸郵票,可以聽到配樂朗讀版本;用手指、軟紙或布輕輕擦拭郵票,可聞到一股特有的檀香味。
《唐詩三百首》特種郵票1套6枚,全套面值9.30元。武漢是全國首發城市之一,市民可在9月13日上午前往武漢市郵政局上海路、水果湖集郵門市部及省藝術館首發現場購買,將有少量套票折配合郵票首發活動。
G. 古代都有哪些有名的書法家
中國書法博大精深,就先從歷史記載的說起:
秦:李斯---秦石刻
漢:《史晨碑》、《乙瑛碑》,《禮器碑》、《曹全碑》,《張遷碑》,《西狹碑》,《石門頌》,《熹平石經》
魏晉:王羲之--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快雪時晴貼
、姨母貼
王獻之--中秋貼
王珣---伯遠貼
唐宋: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碑
張旭--郎 官石柱記序
懷素--自敘貼
顏真卿--顏勤禮碑、顏家廟碑、祭侄稿(天下第二行書)
柳公權--玄秘塔碑、神策軍紀聖功德碑
黃庭堅--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新歲展慶帖
米芾--蜀素帖、珊瑚帖
蔡襄--萬安橋記、澄心堂帖
趙佶--淳化閣帖
元、明、清:
趙孟頫--膽巴碑、湖州妙嚴寺記
文徵明--前後赤壁賦
董其昌--三世誥命
劉墉--臨米芾詩帖
鄧石如--語摘
請採納~
H.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本文言文有哪些
21、桃花源記
【東晉】 陶淵明
【原文】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遍地,鮮嫩而美麗,落花紛紛.他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漁人於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閑快樂.
(那裡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又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於)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說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罷),他們都感嘆起來.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裡人告辭.(臨別時)村裡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實現.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後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
22、短文兩篇
陋室銘
【唐】 劉禹錫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有靈氣了.這間簡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石階鋪上綠毯,芳草將簾內映得碧青.說說笑笑的是學問淵博者,來來往往的沒有粗鄙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朵,沒有(成堆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為保持銘文句式工整和押韻的特點,本文兼用意譯.)
愛蓮說
【北宋】 周敦頤
【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歡牡丹.我則惟獨喜愛蓮──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沒有(纏繞的)蔓,(也)沒有(旁逸的)枝;香氣遠播,更顯得清芬;它筆直地潔凈地立在水中,(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於牡丹的愛,那當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23、核舟記
【明】 魏學洢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譯文】
明朝有個手藝特別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遠,(他)能夠在一寸長的木頭上,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以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就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摹擬某些東西的形狀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泛舟於赤壁之下.
小船從船頭到船尾長度八分多點兒,高度約摸二分上下.中間高起而寬敞的是船艙,(刻著)用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船艙)旁邊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它,就見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刻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鬍子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坐在右邊,黃魯直坐在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著一軸字畫手卷.東坡的右手拿著手卷的前端,左手撫著魯直的背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末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麼.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緊靠著的兩膝,都隱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胸露懷,抬頭仰望,神情跟蘇、黃不相同.(他)平放著右膝,彎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而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一串)念珠挨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擺著一支櫓.櫓的左右兩旁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船工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喊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握著蒲葵扇,左手撫著火爐,爐上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燒茶的聲音.
那隻船的頂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著作者的題款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個篆書的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在)一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櫓、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不滿一寸.是挑選狹長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藝真是奇妙極了!
24、大道之行也
《禮記》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譯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25、杜甫詩三首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春 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譯文】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一戶人家,天剛黑就有差役進村捉人.這家的老漢聽到動靜翻牆逃走了,老婦人出門去看情況.
差役吼叫聲是那樣的凶,老婦人的啼哭又是那樣的悲痛!
只聽到老婦人上前向差役訴說,她說:我一共有三個兒子,都已經應征去守鄴城了.最近有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兩個兒子已經戰死了.活著的人在這兵荒馬亂的年頭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就都永遠完了.我家裡再也沒有別的可以抓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孫子.因為有這孫子,所以他母親還沒有離家而去,只是她進進出出,連件完整的衣服也沒有啊!你們如果非抓一個人不可,就抓我老婆子好了,我雖然衰老沒什麼力氣,但今晚跟你們去,還能支應河陽緊急的差使,趕得上給部隊准備明天的早飯.
夜深了,嘈雜的說話聲消失了.我似乎聽到隱隱約約的哭泣抽咽.天亮後,我啟程趕路,只好單獨跟老漢一個人告別.
26、三峽
【北魏】 酈道元
【原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
在三峽七百里當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在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船隻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時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這時候只要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著駿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兩個季節,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深潭,迴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在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在山峰之間,常有懸泉瀑布飛流沖盪.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趣味無窮.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連續不斷,非常凄涼怪異.空曠的山谷傳來猿啼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漁歌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7、短文兩篇
答謝中書書
【南北朝】 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具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記承天寺夜遊
【北宋】 蘇軾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里,(十分美好),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於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於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哪一夜沒有月光?哪裡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啊.
28、觀潮
【南宋】 周密
【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雲「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 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 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
江幹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
【譯文】
錢塘江潮,是天下雄偉的景象啊.從農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為最盛.當潮水從浙江入海口湧起的時候,(遠遠看去),幾乎像一條銀白色的線;隨著潮水越來越近,就像玉城雪嶺一般連天涌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天地,激揚噴薄,吞沒宇宙,滌盪太陽,來勢極其雄偉豪壯.楊萬里的詩中說的「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描寫的就是這樣的景象啊.
每年(陰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校閱水軍,數百條戰船分列兩岸;然後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同時有在水面上騎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樣.忽然黃煙四起,人和物一點兒也看不見了,(只聽得)傳來水爆的轟鳴聲,聲音同山塌了一樣.(待到)煙霧消散,水面又恢復了平靜,看不到一條船的蹤跡,只剩下被火燒毀的「敵船」,隨著波浪流走了.
幾百個善於泅水的吳中健兒,披散著頭發,渾身刺著花綉,手裡拿著十幅大彩旗,爭相奮力逆流迎潮而上,(他們的身影)在萬仞高的驚濤駭浪中浮沉,翻騰著身子變換著各種姿態,而旗尾卻一點也不被水沾濕,憑借這種(表演)來顯示他們(高超)的技能.
江岸從上到下十多里間,滿眼都是華麗的服飾,車馬堵塞道路,飲料、食品、日用百貨的售價都比平時加倍得高,但是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間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29、湖心亭看雪
【明清】 張岱
【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杯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凌晨後,我劃著一葉扁舟,穿著毛皮衣服、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雲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到了亭子上,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了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緻)的人呢!」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後(和他們)道別.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來時)下了船,船夫嘟噥道:「不要說相公您痴,還有像您一樣痴的人呢!」
30、詩四首
《歸田園居》其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登岳陽樓》
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
附:課外古詩詞背誦
1.《長歌行》(《樂府詩集》)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3.《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4.《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5.《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7.《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8.《魯山山行》 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9.《浣溪沙》 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10.《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I. 歷代篆書名家有哪些
一、李斯
李斯(公元前284~公元前208年),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有書法作品(刻石)傳世的書法家,被譽為中國書法鼻祖、小篆第一人傳世書法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等
二、李陽冰
李陽冰(生卒不詳),字少溫、仲溫,譙郡(治今安徽亳州)人,唐代文學家、書法家其工篆書,被後人稱為'李斯之後的千古一人',主要著作有《三墳記》、《怡亭銘並序》、《城隍廟碑》、《易謙卦》、《滑台新驛記》
三、 周伯琦
周伯琦《1298-1369),字伯溫,號玉雪坡真逸,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元代書法家、文學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六書正偽》、《說文字原》等
四、鄧石如
鄧石如(1743-1805),名琰,字石如、頑伯,號笈游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人清代著名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主要著作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篆書文軸》、《篆書中堂》、《游五園詩》等
五、錢 坫
錢坫(1744-1806),字獻之,號小蘭、十蘭自署泉坫,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嘉定區)人清代書家。主要著作有《十經文字通正書》、《漢書十表注》、《聖賢冢墓誌》、《十六長樂堂古器款識考》、《浣花拜石軒鏡銘集錄》、《篆人錄》等
六、伊秉綬
伊秉綬(1754-1815),字祖似,號墨卿,晚號默庵,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人,清代著名書法家,傳世書法作品有《留春草堂詩抄》、《節臨唐宋人書屏》、《臨柳公權尺牘軸》、《自書詩冊》、《七絕詩軸》等
七、吳熙載
吳熙載(1799-1870),原名廷揚,字熙載,號讓之、晚學居士、方林丈人。江蘇儀徵人,清代著名篆刻家、書畫家。主要代表作有《再生人三樂三憂帖》《梁吳均與朱元思書》、《宋武帝與臧燾敕》等
八、莫友芝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號郘亭,又號紫泉、眲叟,貴州獨山人晚清金石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家,宋詩派重要成員。莫友芝為有清一代十大書法家之一,主要代表作有《知見傳本書目》,《恃靜齋藏紀要》等
九、楊沂孫
楊沂孫(1813-1881),字子輿、子與,號泳春、濠叟,江蘇常熟人,清代著名書法家其工篆書,融會大、小篆,篆法精純,學力深厚,主要代表作有《贈少卿尊兄七言聯》、《文字說解問偽》、《完白山人傳》、《石鼓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