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各地風景名勝的圖片跟名稱
這有很多圖片
夕陽 秀麗山川 森林樹木 江河湖泊 天空美景
城市夜景 國外風情 日本風光 台灣風情 德國風光
加拿大風情 歐洲風景 海島日出 樹木花草 草原風情
草地 冰雪世界 奧地利風光 香港夜景 自然特寫
草原草地 比利時風光 愛爾蘭風光 田園風光 秋天
台灣風景 亞洲 香港 上海外灘 自然風景
動態風景 瀑布 風景名勝 美麗風景 世界美麗風景
綠意景色 北京立交橋 三清山 田野風光 東方明珠
北京香山 三亞風景 天山天池 瀑布風景 古樹
冬天雪景 樹林 藍天白雲 田野風景 彩虹
森林背景 北京夜景 水中倒影 草原風景 天安門
北京故宮 夏威夷風景 九寨溝 挪威風景 澳大利亞風景
西藏風景 澳門風景 夜景 迪斯尼樂園 萬里長城
浙江海寧鹽官 香港風景 黃河風景 農村風景 名山
中國名山 海濱 海南旅遊風景 山峰風景 九寨溝風景
九寨溝風景 蘇州園林 旅遊風景 旅遊風景 風景欣賞
沙漠 名勝風景 海邊風景 異國風景 森林風景
雪景 田野風光 世界旅遊景點 美麗風景 旅遊風景
世界著名風景 富士山 富士山風景 富士山風景 各國風光
各國風光 加拿大風景 愛爾蘭風景 世界名勝
維多利亞風景 維也納風景 異國風景 智利風景 澳大利亞風景
瑞士風景 異國風景 鄉野風景 鄉野風景 鄉野風景
海南風景 北京風景 都市夜景 都市風景 大連風景
桂林山水 海南風景 九寨溝風景 上海風景 泰山風景
西湖風景 校園風景 校園風景 新疆風景 雲南風景
山峰 日出 春天 藍天 下雪風景
優美風景 春天風景 大海風景 大海風景 大海風景
大海 晚霞 晚霞 沙漠 山花風光
美麗的風景 瀑布景點 瀑布 瀑布風景 瀑布
秋意風景 秋意風景 森林 雪景 風景素材
風景素材 自然風景 自然風景 大自然風景 山水風景
山水風景 山水風景 自然風景 自然風景 山水風光
山水風景 清晰風景 瀑布 美麗的風景 北國風光
風景圖片 山水風景 自然風景 自然風景 自然風景
世界風景 美麗風景 江南風景 風景壁紙 旅遊風景
山水風景 自然風景 自然風景 自然風景 風景圖片
大海風景 中國風景 海邊 泰山風景 西湖風景
海南風景 華山風景 北京風景 黃山風景 九寨溝
桂林山水 風景背景 風景名勝 風景名勝 風景
雪景 自然風景 自然風景 海洋風景 冬景風景
還有很多,自己去看吧!
❷ 有關秦始皇陵的資料
秦始皇陵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編號:200-005
相關聯接:http://www.unesco.org/whc/sites/449.htm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於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結構復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佣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簡介: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另兩資料分別為:秦始皇陵位於臨潼以東5千米處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它南依驪山的層戀疊嶂之中,山林蔥郁;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卧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姓蠃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於趙國京都邯鄲,公元前246年13歲即立為秦王,22歲加冕親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國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徹底結束了戰國群雄割據的歷史,在血與火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掃六合,虎勢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始皇——這位叱吒風雲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千秋偉業,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家陵園。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贏政即位的次年即開始修陵園。到公元前208年完工,歷時39年。(另兩資料:一、他在位37年,而為其修建陵墓的時間就長達36年;二、秦始皇陵於秦始皇即位起開工修建,前後歷時38年之久)。當時的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由大將軍章邯監工。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後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據史載,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佔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於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另一資料:陵園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後經風化侵蝕及人為破壞,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建築材料是從湖北、四川等地運來的。為了防止河流沖刷陵墓,秦始皇還下令將南北向的水流改成東西向。
陵園的南部有一個土冢,高43米。築有內外兩道夯土城牆。內城周長3890米,外城周長6249米,分別象徵皇城和宮城。在內城和外城之間,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葬馬坑、陶俑坑、珍禽異獸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馬廄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員的墓室。已發現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長2000米。經調查發現,整個墓地佔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內有大規模的宮殿樓閣建築。陵寢的形制分為內外兩城。內城為周長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長6264米。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大遠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於世。1956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 ,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在陵園里設立有多處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區,重現當年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現。
在凝重的綠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間,為了讓遊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部隊換崗儀式」表演和集「聲、光、電」於一體的秦始皇陵陵區、陵園、地宮沙盤模型展示,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神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了數十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直觀地揭示秦陵奧秘,展示其豐富內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而著稱於世。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銅加固基座,上面放著棺材……墓室裡面放滿了奇珍異寶。墓室內的要道機關裝著帶有利箭的弓弩,盜墓的人一靠近就會被射死。墓室里還注滿水銀,象徵江河湖海;墓頂鑲著夜明珠,象徵日月星辰;墓里用魚油燃燈,以求長明不滅……
秦始皇陵共發現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線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東西兩側還並列著4座建築遺存,有專家認為是寢殿建築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舒特。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范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地打井的農民發現。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兵馬俑坑現已發掘3座,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
坑內的陶塑藝術作品是仿製的秦宿衛軍。近萬個或手執弓、箭、弩,或手持青銅戈、矛、戟,或負弩前驅,或御車策馬的陶質衛士,分別組成了步、弩、車、騎四個兵種。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衛士都是面向東方放置的。據鑽探得知共有三個陪葬坑,其中1974年發現的一號坑最大,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左右,長廊和11條過洞組成了整個坑,與真人馬大小相同、排成方陣的6000多個武士俑和拖戰車的陶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號坑的東北約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發現的二號坑,它是另一個壯觀的兵陣。南北寬84米,東西長96米的二號坑,面積9216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7016平方米。二號坑內有多兵種聯合陣容,包括步兵、車兵、騎兵和弩兵等。二號坑西邊是三號坑,1989年10月1日才開始允許遊客參觀。南北寬24.5米,東西長28.8米的三號坑面積為500多平方米。三號坑經有關專家推斷,被認為是用來統帥一、二號坑的軍幕。一乘戰車,68個衛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內。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 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承前啟後藝術為世界矚目。現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對外開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而它的發現本身就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就。它們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法國總統希拉克對它的「世界第八奇跡」的贊譽,使秦始皇陵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遺產的桂冠,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附錄一:
陵園工程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大詩人李白筆下,它謳歌了秦始皇的輝煌業績,描述了營造驪山墓工程的浩大氣勢。的確,陵園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國王寶座時,陵園營建工程也就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這是秦始皇的一點改進。陵園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經過數10萬人9年來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為工程的最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任務。盡管陵墓工程歷時如此之久,整個工程仍然沒有最後竣工。當時歷史上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華里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面臨大軍壓境、威逼咸陽之勢,二世這位未經風雨鍛煉的新皇帝驚慌失措,召來群臣商討對策。他一幅喪魂落魄的樣子,向群臣發出「為之奈何」的哀求。這時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當即迎合,並讓章邯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的起義軍。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總之,陵園工程由選點設計、施工營造到最後被迫中止,前後長達37~38年之久,在我國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時間比埃及胡夫金字塔還要長8年。
附錄二:
秦陵風水的傳說
驪山以它特有的溫泉和風景而聞名於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與愛妾褒姒曾在這里演出了一場興起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悲劇,從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傳秦始皇生前在驪山與神女相遇,游覽當中欲戲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臉上唾了一口,秦始皇很快就長了一身的爛瘡。雖然這是一個神話故事,但隱隱約約可以看出秦始皇與驪山似乎有些緣份。他的墓地也選在驪山之旁。秦始皇為什麼特別迷戀驪山這塊風水寶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選擇看作是一件造福於子孫後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這個企圖傳之於萬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對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視。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驪山之阿,據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酈道元的觀點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的肯定。不過也有學者提出過異議,持否定意見的一方認為,秦始皇陵選在驪山之阿一是取決於當時的禮制,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觀念的影響。(見《秦始陵園淵源試探》、《文博》1990年第5期。)現在從風水角度來看秦始皇陵也不失為一塊理想的風水寶地。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後來人們選擇墓地又特點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見《大漢原陵秘葬經》)依山傍水被古人視作最佳風水寶地。至於這個觀念始於何時,無從考起。應該說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範。秦始皇陵園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然而在秦始皇陵的東側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於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後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築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餘米,一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餘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此外,在陵園東側,在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過。據《水經注》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曰:「酈山西北有溫泉。」可見當年的溫泉與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由此不難發現秦始皇陵的風水特點是,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依山環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選擇的風水寶地嗎?
秦代「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對後代建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後歷代陵墓基本上繼承了這個建陵思想。
附錄三:
陵墓內果真有飛雁嗎?
秦地宮內有哪些珍貴的隨葬品?千百年來由此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地宮飛雁就是一個十分迷人的傳說。
《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這只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到三國時期,(寶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張善,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隻金雁,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這個神奇的傳說有沒有歷史依據?近年來有的學者著文指出:「這雖然是個傳說故事,但說明秦陵內的文物曾經流失於外,並且遠達雲南以南。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著名工匠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飛翔,直飛到宋國的城上。幾百年後,秦國的工匠能製造出會飛的金雁,這是可信的。」(武伯綸、張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麼,這個傳說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國這個歷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國度內,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製造出會飛的金雁,這在中國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個罕見的奇跡。然而,金屬飛雁的可信程度確實令國人捏把汗。假若仔細推敲,立即就會看出這個傳說的破綻之處。試想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並不象放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後者由於質量輕,它藉助於自然界的風力就可以在空中飛翔,然而對於一個金屬物體來說,它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的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這個基本的難題也無法解決。2200年前的中國何以能解決金屬物體的飛行動力問題呢?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當項羽打開地宮的墓道時,這個自動飛翔的金雁又沿著地宮的墓道順利地飛出地面,然後又越過秦陵南側數千米高的山峰飛往遙遠的南方。如果這個奇聞不是閑聊文人編造出來的說,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所以,我們可以肯定說秦陵金屬飛雁的傳說沒有絲毫的可能性,具有現代科技意識的中國人切勿輕信這個傳說了。
金雁傳說的辨誤問題到此應該結束了。然而進一步來說古代文人編造的這個傳說故事在歷史文獻上有沒有一點蛛絲馬跡呢?漢代有關的文獻記載,在司馬遷和班固的記述中有「黃金為鳧雁」的文字,顯然兩位史學大師記載的是墓內有用黃金製作的「鳧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義和「創作」了飛雁傳說的故事。
附錄四:
陵墓為何選在驪山之阿?
戰國時期一些國君陵園的營造往往都少不了平面設計圖。秦始皇陵園的營建按理也應該有平面規劃圖,而制圖之前先要選擇墓地。我們知道秦始皇執政於都城咸陽,為什麼陵園卻要選在遠離咸陽的驪山之阿?
查閱有關典籍,最早解釋這個問題的是北魏時期《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他說:「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水經·渭水注》)。此說在學界延襲千餘年,並且被認為是最早的、最權威性的觀點而深信莫疑。《水經注》的解釋單從表面上看似乎不無道理,然而仔細回味起來秦始皇當年作為一個13歲的孩童能否知道藍田的美金與美玉還是個問題。即使知道,當年選擇陵墓位置恐怕也不會按照一個徒具空名的國王個人意志來決定。所以這個問題似乎應該從當時的禮制及陵墓的設計意圖方面尋找答案。
首先,陵墓位置的確立與秦國前幾代國君墓的位置不無關系。秦始皇先祖及太後的陵園葬在臨漳縣以西的芷陽一帶,秦始皇陵園選在芷陽以東的驪山之阿是當時的禮制所決定的,因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時的尊卑、上下排列。《禮記》、《爾雅》等書記載。「南向、北向、西方為上」。「西南隅謂這奧,尊長之處也」。東漢《論衡》一書記載得更明白了:「夫西方,長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東……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飲食;宅,人所居處,三者於人,去凶宜等。」即在芷陽的宣太後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與兒子之間,即「西望吾夫,東望吾子」,似乎亦是按長者在西、晚輩居東的原則。秦始皇先祖已確知葬在芷陽的有昭襄王、庄襄王和宣太後。既然先祖墓均葬在臨漳縣以西,而作為晚輩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陽以東了。作壁上觀若將陵墓定在芷陽以西,顯然有悖於傳統禮制。可見秦始皇陵園選在驪山腳下完全符合晚輩居東的禮制。
其次,陵墓位置的選擇也與當時「依山造陵」的觀念相關。大約自春秋時代開始,各諸侯國國君相繼興起了「依山造陵」的風氣。許多國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對視野開闊的平原,甚至有的國君墓乾脆建在山顛之上,以顯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權的威嚴。春秋時期的秦公墓也受這種觀念的影響,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戰國時期的秦公墓依然承襲了「依山造陵」的典範,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驪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傳統觀念。它背靠驪山、面向渭水,而且這一帶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山勢起伏,層巒疊幛。從渭河北岸遠遠眺去,這段山脈左右對稱,似一巨大的屏風立於始皇陵後,站在陵頂南望,這段山脈又呈弧形,陵位於驪山峰巒環抱之中,與整個驪山渾然一體。
總之,秦始皇陵園的位置既符合晚輩居東的禮制,也體現了「依山造陵」的傳統觀念。
❸ 為什麼最開始沒有魚的大水坑裡慢慢會出現魚
第一個來源,就是從水源地來的。看看附近有沒有養魚的,或者有人工湖或者天然的河流湖泊。還有就是有些農民,喜歡在自家水田裡,養上一些魚,一般都是鯉魚、草魚,也有放鯽魚的。如果是草魚的話,還能把水田雜草吃掉,順便還給水田施肥了。魚長大後,捕撈上來,既能給自己家留一些新鮮肉食,還能抓來賣錢。但如果遇到雨季田裡漲水,或者天氣較熱,水中缺氧,魚就會躍出池塘跑到別的塘里去了,漸漸的,離著八丈遠的蓄水池裡,也會有魚了。
第二個來源,就是其他生物帶來的。這有一定的偶然性。像是原本平整的屋頂,長期沒人收拾,會長出來一些花草。還有人家屋頂上會長出小樹,這裡面肯定不會有人去撒種子的,之所以能長出來,多數是鳥兒們在遷徙過程中,將種子掉落到屋頂所致。
同樣,在有水的地方,也有很多動物在活動,尤其是鳥更喜歡靠近水源地的活動,它們是喜歡吃小魚的。吃了有魚卵的魚,或者魚卵沾在它們身上,當飛到山中水塘的時候,這些魚卵也有有了孵化的可能。
第三個來源,是築魚塘時候的泥土或者碎石中本來就有魚卵。農村有句老話,叫「千年草籽,萬年魚籽」。說的是草籽能活上千年,魚籽能活上萬年,這話明顯誇張了,不過卻也說明魚籽的生命力很強。有些泥土中,原本有過水流,可能是小河,可能是小溪,這些泥巴里就很可能帶著魚籽,遇到合適生長的環境,魚籽就長成小魚了。或者是水鳥的糞便裡面有魚卵,故有水就有魚。
❹ 杭州現棉花糖般雲朵!這種雲朵是如何形成的
杭州出現棉花糖般的雲朵非常的好看,雲朵主要是由乳狀雲形成的,是大氣中一種特別的雲朵,當這種雲朵出現的時候,天空一般都會變得比較好看,就像袋子一樣懸掛在天空。
可以發現雲朵是由小水滴構成的,並且小水滴是以百萬數計量的,當水滴通過太陽光線的照射下來,就是白色的有的雲朵也像雨傘上有的雲朵也像蘑菇狀,其實雲朵自身重量是非常輕的,不能夠承受一些重量。人們看見這樣的棉花雲朵可以拿出手機拍照片,會發現用這樣的照片當做壁紙也特別的好看。一般在晴空萬里的時候會出現這種雲朵,但在即將下雨的時候也會出現不同種類的雲,而且是烏雲。
❺ 霧氣往天空上升的圖片 可以配什麼文案
戒煙
記憶中的裊裊炊煙
空氣污染
新雨後的江山
日照下的冰川美景
煙雨中江南
新日下的霧氣彌漫蒸騰的江河湖海 山川大巒 雲霧海
雲霧涌動中的XX奇觀
「霧」入仙境的晴川大觀
雨色霧入佳境 笑顏容納萬物
昭昭霧色 漸入晴明
❻ 秦始皇的驪山陵,書上說什麼上是日月星辰 ,下是江河湖海,但是實際是怎麼樣的。好像圖片都沒有一張
日月星辰是寶石鑲嵌在頂部形成的,江河湖海是水銀。根據地質檢測皇陵下汞含量的確很高,肯定有水銀了,秦始皇也不差錢寶石也應該有很多吧。所以應該是真有的。
驪山陵從未被發掘過,因為現有的水平還打不到發掘後能完整的把他保護好的作用,有可能發掘變成是另一種破壞了。因為沒打開,所以裡面是什麼樣,還真就不知道,只能靠古籍記載和幻想一下。
❼ 五嶽以及五大淡水湖的圖片。備註:資料也可以。
五大淡水湖: 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
鄱陽湖
簡介: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位於江西省北部,距南昌市東北部50km。鄱陽湖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在正常的水位情況下,鄱陽湖面積有 3914 平方公里,容積達 300 億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鄱陽湖在九江的水面約 20 萬公頃,流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德安、廬山區等六個縣(區),它是贛北的一顆明珠。
煙波浩渺、水域遼闊的鄱陽湖,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形成南寬北狹的形狀,猶如一隻巨大的寶葫蘆系在萬里長江的腰帶上。由於帶有大量水蒸氣的東南季風的影響,鄱陽湖年降雨量在 1000 毫米以上,從而形成「澤國芳草碧,梅黃煙雨中」的濕潤季風型氣候,並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
洞庭湖
洞庭湖古稱「雲夢澤」,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兩省,它北連長江、南接湘、資、沅、酆四水,號稱「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見其風光之綺麗迷人。洞庭湖浩瀚迂迴,山巒突兀,其最大的特點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漁帆點點,蘆葉青青,水天一色,鷗鷺翔飛。春秋四時之景不同,一日之中變化萬千。古人描述的「瀟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遠浦歸帆」、「平沙落雁」、「漁村夕照」、「江天暮雪」等,都是現在東洞庭湖的寫照。
濱湖的風光極為秀麗,許多景點都是國家級的風景區,如:岳陽樓、君山、杜甫墓、楊么寨、鐵經幢、屈子祠、躍龍塔、文廟、龍州書院等名勝古跡。在西洞庭湖與長江的接界處——城陵磯,有一塊名為三江口的地方。從此處遠眺洞庭,但見湘江滔滔北去,長江滾滾東逝,水鳥翱翔,百舸爭流,水天一色,景色甚是雄偉壯觀。劉海戲金蟾、東方朔盜飲仙酒、舜帝二妃萬里尋夫的民間傳說正是源於此地……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風景秀麗。它是洞庭湖上的一個孤島,島上有72個大小山峰,這里每天有渡輪來往航程大約一小時。游覽群山需要用一天時間,早上去,下午返。既去了君山,又可暢游洞庭湖,真是一舉兩得。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相傳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淚滴在竹上,變成斑竹。後來兩妃死於山上,後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為了紀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了。現有古跡二妃墓 、湘妃廟、柳毅井、飛來鍾等。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斑竹、羅漢竹、方竹、實心竹、紫竹、毛竹等。這里每年都舉辦盛大的龍舟節、荷花節和水上運動。
洞庭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其物產極為豐富。湖中的特產有河蚌、黃鱔、洞庭蟹、財魚等珍貴的河鮮,還有君山名茶、羅漢竹、方竹、實竹、紫竹、斑竹、毛竹等竹類產品,種類亦很繁多。
太湖
太湖古稱震澤,又名五湖,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面2000多平方公 里,有大小島嶼48個,峰72座。這里山水相依,層次豐富,形成一幅"山外青山湖外湖,黛峰簇簇洞泉布"的自然畫卷。在觀賞這"秀色可餐的太湖風景同時,還可游覽江財名山、名園,探考歷史。
太湖東、北、西沿岸和湖中諸島,為吳越文化發源地,有大批文物古跡遺存,如春秋時期的闔閭城越城遺址、隋代大運河、唐代寶帶橋、宋代紫金庵、元代天池書屋、明代揚彎一條街、宜興三洞、無錫三山和蘇州東、西洞庭山等。
太湖流域行政區劃分屬江蘇、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其中江蘇19399平方公里,佔52.6%;浙江12093平方公里,佔32.8%;上海5178平方公里,佔14%;安徽225平方公里,佔0.6%。流域內分布有特大城市上海市,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4個地級市,浙江省的杭州、嘉興、湖州3個地級市,共有30縣(市)。有500萬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座,100~500萬人口的大城市1座,50~100萬人口城市3座,20~50萬人口城市9座。至1997年止流域內共有人口361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2.9%,其中農業人口1844萬人,非農業人口1767萬人,城市化水平達49%。流域內有耕地2266萬畝,比1985年減少384萬畝,主要用於建設用地。其中水田1856萬畝,旱地410萬畝,復種指數200%。流域用地狀況,耕地佔41%,水域15%,建設用地18%,其他用地26%。
滌劑等。現第一階段目標已初見成效。 由於有太湖水的調蓄和長江水源補充,使太湖流域整個平原河網能保持一定的通航水深。自古以來,太湖流域航運事業就十分發達。目前全區有干支航線900餘條,通航里程1.2萬公 里,形成了一個江河湖海直達、干支相連、四通八達的航運網。據不完全統計,全流域有各類船舶4.7萬艘、134萬噸。1983年的貨運量達1.73億噸,相當於長江幹流貨運量的3.3倍 。 上海港通過內河集疏的貨物約佔70%,蘇州、無錫、常州三市水運量占江蘇全省水運量的44% 。
太湖寬淺的水域還為各種魚類洄遊、產卵生長提供了良好場所。太湖魚蝦多達30多種,其中以銀魚、白殼蝦、鱭魚為水產珍品。太湖流域是我國重點淡水漁業基地,全區淡水魚產量約佔全國的10%。90年代末在東太湖還大量發展了螃蟹養殖。
太湖范圍大,景點多,人文古跡多,有極好的風景旅遊資源。太湖碧波萬頃,朝暉夕雨,霧靄晴光,自然景色變化萬千,加上周圍群山和湖中小島,融嬌艷、神秀於一體,使人心 曠神怡。目前著名風景點有無錫蠡園、黿頭渚和蘇州洞庭東山、洞庭西山等。從總體上說,太湖與「人間天堂」蘇州、杭州兩個風景游覽城市及整個錦綉江南聯系在一起。近年來,隨 著我國「四大名著」電視劇的拍攝,無錫相繼建成了「三國城」、「水滸城」等,成了新的旅遊熱點。目前,蘇州至洞庭西山已架起了跨湖長橋,西山不再是「孤島」,從蘇州、無 錫到湖州已開有旅遊客班,穿越太湖。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太湖的旅遊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蘇、浙、滬兩省一市在太湖流域做了大量的水利工作,建了不少水利工程 。1984年12月成立太湖流域管理局,歸水利電力部和國務院長江口及太湖流域綜合治理領導 小組雙重領導。現由水利部直接領導。
1991年,太湖流域發生了暴雨洪水,蘇錫告急!太湖告急!太湖出現了有實測記錄以來的最高水位4.79米,災害造成的損失上百億元,全國震驚!災後,在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兩省一 市人民攜手合作,加快了太浦河、望虞河、杭嘉湖南排、環湖大堤等太湖治理「十大骨幹工程」建設。 根據規劃,2000年左右基本完成10項重點骨幹工程及黃浦江上游幹流防洪工程建 設,使太湖流域防洪標准達到50年一遇;最後一批工程將於2002年基本完成。目前,太湖洪水的主要通道已基本暢通,治太工程總體框架已經形成,初步改善了流域防洪除澇條件。
太湖是鑲嵌在長江三角洲上的一顆明珠,是祖國的瑰寶。利用太湖、開發太湖、治理太湖和保護太湖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重任。
洪澤湖
洪澤湖位於江蘇省洪澤縣西部,發育在淮河中游的沖積平原上,原是泄水不暢的窪地,後瀦水成許多小湖。在我國秦漢時代,它們被稱為"富陵"諸湖。其中以洪澤湖最大,面積2069平方公里,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中的第四大淡水湖。
洪澤湖古稱破釜塘。公元616年,隋煬帝下江南,其時正值大旱,行舟十分困難。當龍舟經過破釜塘時,突然天降大雨,水漲船高,舟行順暢。煬帝大喜,自以為洪福齊天,恩澤浩盪,於是便把破釜塘改名為洪澤浦。唐代開始名洪澤湖。
洪澤湖的整個形狀很像一隻昂首展翅欲飛的天鵝。由於洪澤湖發育在沖積平原的窪地上,故湖底淺平,岸坡低緩,湖底高出東部蘇北平原4-8米,成為一個"懸湖"。在治淮以前,洪澤湖汪洋一片,既無固定湖岸,又無一定形狀。參照對淮河的治理,對洪澤湖也進行了整治。現在湖區的東部大堤寬50米,全長67公里,幾乎全用玄武岩的條石砌成。遠遠望去,宛如一座橫亘在湖邊的水上長城。這條長堤不僅保護著下游地區的萬頃良田和千百座村鎮,而且攔蓄的豐富水源為航運、發電、灌溉提供了便利。
洪澤湖是一個淺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內,最大水深5.5米。湖水的來源,除大氣降水外,主要靠河流來水。流注洪澤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蘇北灌溉總渠是洪澤湖分泄入長江和入海的主要河道。
巢湖
巢湖,古稱焦湖,位於江淮之間,是中國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它地處合肥、巢湖二市和肥東、肥西、廬江三縣境內,西有大別山屏障,因地理位置險要,歷為兵家必爭之地。總面積820平方公里,東西180里,水域遼闊,四周河溝渠道360多條,縱橫交錯,曲折回環;沿岸山磯聳立,沙灘眾多,湖中有山,山中有水,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巢湖不僅風景秀美,帆檣如畫,而且沿湖周圍名勝古跡眾多,姥山、中廟、四頂山、半湯溫泉、王喬洞、銀屏仙人洞、銀山猿人遺址、神墩文化遺址、楚歌嶺等,猶如眾星拱月,環繞巢湖。
巢湖水產資源豐富,銀魚、蝦米、螃蟹被譽為「三珍」聞名遐邇。
姥山,卓立湖心,矗立水面,面積約100公頃,海拔115米。島上三山九峰,林木蔥郁,四季常青,如青螺浮水,為800里巢湖的「湖上綠洲」。姥山島人文景觀豐富。南麓,有一天然避風良港,舊稱「南塘」,是元末抗元將領俞通海、廖永安等率水師屯寨姥山裡修建。山腰,望湖而建的聖妃廟,祭祀主湖女神,始建於晉朝。山巔的文峰塔建於明崇禎四年,塔身為條石壘砌而成,高51米,七層八角,共135級。塔內磚雕佛像802尊,石匾25幅。郭沫若當年游湖時曾揮毫寫下了「遙看巢湖金浪里,愛她姑姥發如油」的詩句。
姥山旅遊業前景廣闊,總投資3000多萬元的巢湖水上樂園項目,對外招商引資開發,其子項目姥山島綜合娛樂城開工興建。
中廟位於巢湖北岸的鳳凰磯上,與湖中心的姥山島隔水相望。岸磯形如棲鳳,赤磧硃砂;廟宇赭牆碧瓦,飛閣流丹。中廟始建於東吳赤烏二年,先時祭祀主巢湖波濤的太姥,後來祭奉傳為泰山玉女的碧霞元君。歷史上幾經毀壞,後至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倡募重修,修葺完善前中後三殿,計70餘間。一進大殿供神龕,琳琅滿目;二進大殿為佛事活動場所;後殿為藏經閣,三層結構,莊重質朴。
銀屏仙人洞口的峭壁上,一株牡丹破石而生,婷婷玉立,每逢穀雨,嫣然盛開,遊人只可仰視其仙姿,卻不可觸其玉體,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花」。相傳牡丹能報豐兆吉,預知年成。1997年至1999年,原巢湖市人民政府連續3年舉辦了牡丹觀賞節,以花為媒,大力發展旅遊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
五嶽之南嶽衡山
五嶽(Five Famous Mountains),又作五嶽,是五大名山的總稱。在我國一般指北嶽恆山(位於山西)、西嶽華山(位於陝西)、中嶽嵩山(位於河南)、東岳泰山(位於山東)和南嶽衡山(位於湖南)。有些研究認為,「五嶽」一詞來源於中國的五行思想與對山嶽、山神的崇拜,傳說盤古死後,頭和四肢化為五嶽。
❽ 福娃的詳細介紹
福娃的來歷:
2005年11日夜,北京工人體育館吸引全球關注的目光: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吉祥物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正式亮相。
吉祥物由五個分別以"魚、熊貓、奧運聖火、藏羚羊、京燕"為創意,被親切地叫做"福娃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妮妮"的 "中國福娃"組成。
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方案的產生凝聚了無數藝術家和社會各界代表的心血,是一件集體智慧的結晶。
2004年12月15日,在北京奧組委16樓會議室,陳逸飛、鄭淵潔等24名在藝術、文化領域具有傑出成就專家學者,對662件吉祥物有效參賽作品進行藝術評選。
12月17日,由著名藝術家靳尚誼、常沙娜等10名中外專家組成的推薦評選委員會,對進入推薦評選階段的56件作品進行了審閱和評議。熊貓、老虎、龍、孫悟空、撥浪鼓以及阿福6件作品被定為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修改方向。
根據推薦評選委員會的意見,北京奧組委成立了由工藝美術大師韓美林任組長,國內設計、動漫畫專業人士9人組成的吉祥物修改創作小組。從12月下旬開始,北京奧組委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提出修改意見。北京奧組委執委會兩次專題審議吉祥物設計方案,眾多藝術家參與了吉祥物的創作和修改研討。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由修改小組組長韓美林執筆,最終完成了吉祥物方案的設計。
為了進一步了解"中國娃"形象的創作思路是否正確,在修改創作過程中,北京奧組委多次召開吉祥物評議工作會議,邀請各界人士代表對吉祥物候選作品進行評議。無論是黃苗子、丁聰等幾位德高望重80多歲高齡的著名藝術家,還是一些近年來活躍在美術和設計界的青年精英都親赴現場,對吉祥物的創作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雅典和悉尼奧運會吉祥物設計者也對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設計提出了建議。
除此之外,北京奧組委還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在小學生和幼兒園小朋友中徵求了意見。這組吉祥物受到了許多小朋友的喜愛,北京奧組委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北京一所小學49名三年級學生和一所幼兒園22名中大班小朋友進行了訪問和測試。調查顯示,吉祥物候選作品"中國福娃"在兒童中具有很強的認知度,小朋友們認為這一形象非常可愛。
北京奧組委邀請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市人大、市政協、民主黨派人士、奧運研究專家以及運動員代表、設計界代表等各界人士,對北京吉祥物候選作品進行評議時。絕大多數與會代表對吉祥物候選方案予以肯定,認為該組作品創意新穎、構思巧妙、造型生動、與眾不同,有濃厚的中國文化韻味;在創意和造型上比較完整,體現了中國風、民族情、現代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4月21日,北京奧運會吉祥物評選委員會再度召開會議,聽取並討論了吉祥物的修改情況。評委會認為"中國福娃"形象理念豐富、含義深遠、設計完整,一致同意將修改後的此候選方案提交北京奧組委執委會審議。
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由5個"福娃"組成:"福娃歡歡"以奧運聖火為原型,代表激情。"福娃晶晶"的原型是熊貓,來自森林,代表歡樂。"福娃貝貝"是魚娃,來自江河湖海,代表繁榮。"福娃迎迎"的原型是藏羚羊,來自草原大地,代表健康。"福娃妮妮"的原型是京燕,來自天空,代表幸運。
北京奧組委主席劉淇說:"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是中國向世界和奧林匹克運動奉獻的又一件特殊禮物。它與北京奧運會會徽和口號相應相合,共同表達著中國人民對和平、友誼、進步與和諧世界的嚮往,傳遞著"北京歡迎您"的心聲。北京奧運會吉祥物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表現了我國多民族大家庭的文化特點,蘊含了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認識,天地萬物相互依存、和諧運行的基本思想。"
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除了對北京奧運會會徽愛不釋手外,對可愛的北京奧運會吉祥物也是發自內心的稱贊,他親自來信祝賀說:"福娃是經過北京奧組委悉心挑選的、代表全中國的一個棒極了的小家庭,它們把友誼帶給世界各個角落的兒童。"羅格說:"我喜歡福娃中的每一個形象,喜歡它們將中國的傳統祝福帶往世界的故事。北京的選擇觸動了我的心,我相信,福娃也必將觸動世界的心。"
11日,在北京奧運會會的又一個重要歷史時刻,5個吉祥物娃娃組成歡快幸福的小團隊,把激情與歡樂、健康與智慧、好運與繁榮帶往世界各地,盛情邀請世界共聚北京,歡慶人類的盛典,演繹中國祝福世界的美好故事。
2008吉祥物福娃有什麼含義:
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吉祥物,其色彩與靈感來源於奧林匹克五環、來源於中國遼闊的山川大地、
江河湖海和人們喜愛的動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們傳遞友誼、和平、積極進取的精神和人與自然和諧相
處的美好願望。
福娃是五個可愛的親密小夥伴,他們的造型融入了魚、大熊貓、奧林匹克聖火、藏羚羊以及燕子的形象。
福娃貝貝 福娃晶晶 福娃歡歡 福娃迎迎 福娃妮妮
每個娃娃都有一個琅琅上口的名字:「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和「妮妮」,在中國,疊音名
字是對孩子表達喜愛的一種傳統方式。當把五個娃娃的名字連在一起,你會讀出北京對世界的盛情邀請「北京歡
迎您」。
福娃代表了夢想以及中國人民的渴望。他們的原型和頭飾蘊含著其與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聯系,
其形象設計應用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方式,展現了中國的燦爛文化。
將祝福帶往世界各個角落
很久以來,中國就有通過符號傳遞祝福的傳統。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每個娃娃都代表著一個美好的祝願:繁
榮、歡樂、激情、健康與好運。娃娃們帶著北京的盛情,將祝福帶往世界各個角落,邀請各國人民共聚北京,歡
慶2008奧運盛典。
貝貝傳遞的祝福是繁榮。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 「魚」 和 「水」 的圖案是繁榮與收獲的象徵,人們用
「鯉魚跳龍門」寓意事業有成和夢想的實現,「魚」還有吉慶有餘、年年有餘的蘊涵。
貝貝的頭部紋飾使用了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魚紋圖案。貝貝溫柔純潔,是水上運動的高手,和奧林匹克五環中
的藍環相互輝映。
晶晶是一隻憨態可掬的大熊貓,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帶給人們歡樂。作為中國國寶,大熊貓深得世界人民的喜
愛。
晶晶來自廣袤的森林,象徵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他的頭部紋飾源自宋瓷上的蓮花瓣造型。晶晶憨厚樂
觀,充滿力量,代表奧林匹克五環中黑色的一環。
歡歡是福娃中的大哥哥。他是一個火娃娃,象徵奧林匹克聖火。歡歡是運動激情的化身,他將激情散播世
界,傳遞 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歡歡所到之處,洋溢著北京2008對世界的熱情。
歡歡的頭部紋飾源自敦煌壁畫中火焰的紋樣。他性格外向奔放,熟稔各項球類運動,代表奧林匹克五環中紅
色的一環。
迎迎是一隻機敏靈活、馳騁如飛的藏羚羊,他來自中國遼闊的西部大地,將健康的美好祝福傳向世界。迎迎
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保護動物藏羚羊,是綠色奧運的展現。
迎迎的頭部紋飾融入了青藏高原和新疆等西部地區的裝飾風格。他身手敏捷,是田徑好手,代表奧林匹克五
環中黃色的一環。
妮妮來自天空,是一隻展翅飛翔的燕子,其造型創意來自北京傳統的沙燕風箏。「燕」還代表燕京(古代北京
的稱謂)。妮妮把春天和喜悅帶給人們,飛過之處播撒「祝您好運」的美好祝福。
天真無邪、歡快矯捷的妮妮將在體操比賽中閃亮登場,她代表奧林匹克五環中綠色的一環。
http://2008.sohu.com/20051111/n240705220.shtml 上可看到圖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