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霍比特人五軍之戰索林沖出城門時的高清截圖有嗎
我當時在電影院看的,有人看著沒敢拍。。。
不過還有幾個精靈的蛟龍出海,鐵足軍長矛向前頂
還有精靈王麋鹿直接挑起四個獸人的一段也是看的我激動尿了
B. 霍比特人3五軍之戰主題曲叫啥
Star Sky
中文名稱:星空 所屬專輯:Battlecry
歌曲原唱:Two Steps From Hell 歌曲語言:英語
Here we are 我們在此地
Riding the sky 翱翔於天際
Painting the night with sun 繪夜空以晨旭
You and I, Mirrors of light 你和我 交相輝映
Twin flames of fire 如兩團火焰
Lit in another time and place 閃亮在彼時彼地
I knew your name 我曾知你生名
I knew your face 也曾憶你音容
Your love and grace 與你愛和魅力
Past and present now embrace 過往與現在匯聚
Worlds collide in inner space 世界激盪於內心
Unstoppable, the song we play 我們奏響的歌 永不停息
Burn the page for me 忘記我的過去
I cannot erase the time of sleep 沉睡時光我無法抹去
I cannot be loved so set me free 我不能被愛 所以放我自由
I cannot deliver your love 我不能接受你的愛
Or caress your soul so 也無法撫慰你的靈魂
Turn that page for me 就讓過往逝去
I cannot embrace the touch that you give 我不能接受你的擁抱
I cannot find solace in your words 也找不到安慰的話語
I cannot deliver you your love 我不能回應你的愛意
Or caress your soul 也不能撫慰你的靈魂
Age to age 年復一年
I feel the call 我感到那呼喚
Memory of future dreams 未來夢想的記憶
You and I, riding the sky 你和我 相依比翼
Keeping the fire bright 讓火焰永不熄
From another time and place 在彼時彼地
I know your name 我知你生名
I know your face 將你容顏記
Your touch and grace 和你的懷抱和魅力
All of time can not erase 時間也無法抹去
What our hearts remember stays 我們記得要留在哪裡
Forever on a song we play 永遠留在 我們的那首歌里
Burn the page for me 忘記我的過去
I cannot erase the time of sleep 沉睡時光我無法抹去
I cannot be loved so set me free 我不能被愛 所以放我自由
I cannot deliver your love 我不能接受你的愛
Or caress your soul so 也無法撫慰你的靈魂
turn that page for me 就讓過往逝去
I cannot embrace the touch that you give 我不能接受你的擁抱
I cannot find solace in your words 也找不到安慰的話語
I cannot deliver you your love 我不能回應你的愛意
or caress your soul 也不能撫慰你的靈魂
Star Sky是由Two Steps From Hell(地獄咫尺)工作組製作,歌曲發布於該工作組2015年4月28日發行的專輯《Battlecry》中,時長5分30秒。
Star Sky表達了一種內心深處的渴望,渴望成為英雄和救世主。與自己的慾望做斗爭,比較起手起刀落,斬殺敵人的頭顱來說要麻煩得多,也困難得多。
在血與火的戰場上成為英雄,那種萬眾矚目、地動山搖的巨大成就感與存在感,是乏味的工作與生活永遠無法給到的。正因為如此,這種慾望的滿足,就更加誘人。
這首《Star Sky》,以《霍比特人》的戰爭為畫面配上這種史詩般恢弘的音樂旋律,酣暢淋漓。
C. 紅軍長征的參與部隊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沖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同陝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里;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陝蘇區,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向岷江地區西進,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余里;
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於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余里。
紅一方面軍
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人決定放棄中央蘇區,將中央紅軍主力及中共中央機構向西轉移至湖南西部與紅二、六軍團會合,這一決定未經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紅一、三、五、八、九軍團及機關直屬隊共8.6萬餘人,從瑞金、古城向西轉移,由此開始了中央紅軍歷時一年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紅二十四師和地方部隊共1.6萬餘人則被留下在項英、陳毅等人領導下進行游擊戰,開始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蔣介石預見到中央紅軍的意圖,在紅軍前往湘西的必經之路上集結大量兵力組成四道封鎖線。10月21日晚,中央紅軍在贛縣王母渡至信豐縣一帶突破國民革命軍第一道封鎖線,25日全部渡過信豐河,攜大量輜重沿粵贛、湘粵湘桂邊緩慢西行。11月5日至8日,突破了廣東城口與湖南汝城之間的第二道封鎖線。13日至15日,在郴縣、良田、宜章、樂昌之間突破第三道封鎖線。25日,中央紅軍決定從興安、全州之間西渡湘江。中央紅軍面對國民革命軍全面進攻,於11月27日至12月1日歷時5天,從廣西興安縣至全州縣間,才渡過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湘江戰役之後,出發時的八萬余中央紅軍僅剩下3萬餘人。
1934年12月上旬,紅一方面軍從廣西老山界翻越了越城嶺。1934年12月14日,佔領貴州黎平縣,打開通向貴州的門戶。12月28日,尚未恢復權力的毛澤東在黎平會議上力主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提議向四川、貴州邊界進軍,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新蘇區。這個計劃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批准。1935年1月1日-1月3日,強渡烏江。
1935年1月7日,中央紅軍攻克遵義,進行休整。在這段時間,中共中央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旨在研判今後的軍事、政治方針。遵義會議是長征乃至中共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會議否定了博古、李德的提議,批判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和嚴重危害。會議決定張聞天代替博古總負責政治和黨務,軍事上則由周恩來為主、毛澤東為輔進行總指揮。不久又成立了「三人團」(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總負責軍事。
1935年1月28日-2月9日,中央紅軍主力部隊在貴州土城與國民革命軍郭勛祺等部隊激戰,雙方損失慘重,一渡赤水。1935年2月28日,再占遵義城。1935年3月21日,由二郎灘、九溪口、太平渡東渡赤水,史稱「四渡赤水」。1935年3月29日-3月31日,南渡烏江。1935年4月25日,進入雲南,分三路西進。1935年5月9日,在雲南皎平渡渡過金沙江。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先遣隊自四川石棉縣安順場強行渡過大渡河。1935年5月29日,佔領四川瀘定縣瀘定橋。
1935年6月12日-7月7日,中央紅軍部隊翻越四川夾金山、夢筆山、亞克夏雪山、昌德山、打古山。1935年8月29日-8月31日,全殲堵擊紅軍北上的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師,打開了進軍甘南的門戶。後與張國燾領導的紅四方面軍會合。然而,因為張國燾堅決南下而反對中央的「北上路線」,冒險度過大草地的中央紅軍與張國燾的紅四方面軍又被迫分裂。1935年9月17日,激戰臘子口,進入甘南哈達鋪。1935年10月7日,翻越六盤山。1935年10月19日,抵達吳起鎮(今陝西吳旗縣),紅一方面軍長征結束。
紅四方面軍
紅四方面軍是工農紅軍主力之一,由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領導,1931年11月7日成立於鄂豫皖蘇區。1932年5月遭受國軍圍剿,9月突圍西行5千里,於12月過大巴山入川北,1933年1月佔領通江,建立川陝根據地,這是第一支紅軍的長征。
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張國燾戰略配合紅一方面軍,發起嘉陵江戰役,令紅四方面軍放棄川陝根據地,強渡嘉陵江,向西挺進,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5月中旬佔領了茂縣、理番。6月,抵達岷江以西的懋功與紅一方面軍會師。6月17日,張國燾、陳昌浩反對向東向北發展的川陝甘方針,復電中共中央,認為「北川一帶地形給養均不利大部隊行動」,「敵已有準備」、不宜過岷江東打。提出向西發展,「組織遠征軍,佔領青海、新疆」。 不久,張國燾率左路軍穿過松潘草地到達阿壩後,拒絕繼續北上,南下再過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創建根據地,但屢遭挫折,部隊損失嚴重。
1936年7月,張國燾最後同意紅四方面軍主力向毛兒蓋集中,紅二軍團、紅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二、六軍團旋即組成紅二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1936年10月22日,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結束。期間嘉陵江戰役、土門戰役、包座戰役、綏崇丹懋戰役、天敬雅邛大戰役等戰役,國民革命軍傷亡5萬餘人。
紅二十五軍
紅二十五軍1931年10月成立於鄂豫皖蘇區,1934年10月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紅二十五軍主力和鄂豫皖省委從河南省羅山縣向西轉移,進入陝南,11月創建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此時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參謀長戴季英、政治委員吳煥先、政治部主任鄭位三。1935年7月,為策應中央紅軍,西進甘肅東部,9月到達陝甘蘇區,與劉志丹陝北紅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會師會於延安附近,成立第十五軍團,共約七千人。在紅一、三軍團到達陝甘蘇區後,與之合編為紅一方面軍。
紅二方面軍
紅二方面軍是長征後期組成的,下轄紅二軍團、紅六軍團,軍長賀龍。1935年11月19日南下湖南桑植劉家坪開始展開長征,於1936年4月在雲南麗江渡過金沙江,翻越玉龍雪山。1936年7月2日到達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1936年7月5日,奉中央軍委指示,紅二軍團、紅六軍團與紅三十二軍組成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在紅四方面軍左縱隊之後跟進,1936年10月22日在甘肅靜寧縣將台堡(今屬寧夏)與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會師,行程近兩萬里。
三大主力會寧會師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保存了力量約3萬人。
同年年底,紅四方面軍部分主力(約一半)加上紅一方面軍紅五軍團組成「西路軍」,約兩萬人,在虎豹口度過黃河之後,向甘肅河西地區前進,打通對蘇聯的國際交通線失敗,全軍僅剩四百餘人,在李先念等人的帶領下,到達新疆星星峽,被新疆軍閥盛世才繳械投降。
D. 國民革命第五軍主力師是哪個
國民革命軍第5軍
該軍原粵軍李福林第3軍(轄4個旅)。1925年7月國民政府成立後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5軍,軍長李福林,副軍長鄧彥華。下轄13師,師長徐景唐。15師,師長李群。16師,師長練炳章。
1926年該軍16師參與北伐,13師曾隸屬第4軍。1927年秋共產黨廣州起義後該軍軍長李福林離職。副軍長鄧彥華代理軍長兼15師師長。15師師長李群調任16師師長。1928年2月徐景唐升任軍長,雲瀛橋升任13師長。1929年該軍被縮編為師。編制不詳。
1929年3月以魯滌平部編為第5軍,下轄第7、第18、第48師。該軍參與討伐西北軍,隸屬1路軍。1930年中原大戰後改轄第50師。1931年該軍番號撤消。
1932年2月國民政府以第87師、第88師合編為第5軍,任命張治中為軍長。下轄87師,師長王敬久(轄2個旅)。88師,師長俞濟時(轄2個旅)。參加凇滬抗戰。抗戰結束後於6月撤消番號。
1933年2月以18軍52師、59師編為第5軍,任命羅卓英為軍長。但該軍軍部在尚未組織完畢時,該軍2個師即在江西宜黃被紅軍消滅。是年6月以92師、99師合編為第5軍,軍長薛岳,副軍長劉紹先。下轄梁華盛92師(轄3個團)和郭思演99師(轄2旅4團)。1935年5月郭思演接任副軍長。傅仲芳接任99師師長。紅軍長征完畢後該軍番號撤消。
1939年2月以徐庭瑤新11軍改編為第5軍,軍長徐庭瑤,杜聿明代理軍長。6月俞濟時接任軍長,杜聿明仍代理軍長。11月杜實任軍長。
是時,該軍序列為:軍長杜聿明。下轄200師,師長戴安瀾。榮譽1師,師長鄭洞國。96師,師長余韶。
第5軍中將軍長 杜聿明
副軍長 鄭洞國(二任) 劉嘉樹(三任)
少將參謀長 黃翔 侯騰(二任) 林乃彬(三任)
少將副參謀長 羅又倫
軍直屬:戰車第1團少將團長 胡獻群 馬轍(二任)(由原200師1149團改編)
戰車第2團少將團長 郭增棟 郭彥(二任)(由原200師1150團改編,該團1、2營如前所敘,歸胡宗南部指揮)
汽車兵團少將團長 洪世壽 羅又倫(二任)
騎兵團少將團長 肖平波 林承熙(二任) 熊笑三(三任)(由原200師搜索營改編,轄4個連,不設營,實只是番號擴大)
輜重兵團少將團長 杜鴻范(由願200師輜重營擴編)
炮兵團上校團長朱茂秦 (成立於1941年春,裝備美式105mm榴彈炮24門)
工兵團團長 呂德一 李賢(二任) 李樹正(三任)
軍補充第1團團長 彭壁生
軍補充第2團團長 謝蔚雲 高立人(二任)
特務營中校營長 李公瑜
通信營中校營長 劉農畯
戰防炮營中校營長 佟大芳
新兵訓練處少將主任 彭壁生 黃翔(二任)
消防連少校連長 胡興中
高射機槍連少校連長 馬德芳
水上運輸排上尉排長 李濟民
修理工廠上校廠長 李恩敘
野戰醫院中校院長 楮振芝
兵站上校主任 汪啟超
榮1師中將師長 鄭洞國 副師長 胡家冀 參謀長 舒適存
榮1團上校團長 吳嘯亞
榮2團上校團長 汪波
榮3團上校團長 鄭庭岌
補充團上校團長 王文第
200師中將師長 戴安瀾 副師長 彭壁生 高吉人(二任) 參謀長 張止戈 周之再(二任)
598團上校團長 高吉人
599團上校團長 柳樹人
600團上校團長 邵一之
補充團上校團長 郭奇
新22師中將師長 邱清泉 副師長 廖耀湘 參謀長 柴釗
64團上校團長 鄧軍林
65團上校團長 熊笑三
66團上校團長 劉俊生
補充團上校團長 劉建章
以上各師均直屬有特務連、炮兵營、工兵營、輜重營、搜索連、輸送連、通信連等部。團轄3個營,營轄3個連又1個重機槍連。(1941年春,每營增加1個防毒消防班)全軍5萬4千餘人。
1940年初新22師和新38師加入該軍序列。1942年底調出。1942年5月200師師長戴安瀾陣亡,汪波繼任。8月高吉人接任。1943年1月邱清泉接任軍長。黃翔接任96師師長。49師加入該軍序列。1944年調出。以45師補充。1945年4月羅又倫接任200師師長。5月廖慷接任200師師長。
該軍先後隸屬15集團軍、軍委會直轄、中國遠征軍等部。
先後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昆侖關戰役、緬北滇西戰役、鄂西會戰。
至抗戰勝利後該軍序列為:軍長邱清泉。下轄200師,師長廖慷。45師,師長胡長青。96師,師長黃翔。
1947年初該軍整編為第5師時序列為:師長邱清泉。下轄整編45旅,旅長廖慷。整編96旅,旅長黃翔。整編200旅,旅長熊笑三。
1948年該師恢復軍級編制。軍長邱清泉。1948年10月熊笑三接任軍長。下轄45師,師長郭吉謙。郭升副軍長後崔賢文接任師長。46師,師長黃宗顏。陳輔漢、郭方平先後接任師長。200師,師長熊笑三。熊升任軍長後張毓英代理,後易周郎。原轄96師該歸70軍序列。
1949年1月該軍於陳官莊戰斗中,1個師被殲滅,其餘2個師投誠。軍長熊笑三逃脫後旋即恢復番號,軍長仍由熊笑三擔任。8月,沈向奎接任軍長。下轄45師,師長周中梁。46師,師長熊笑三兼任。200師,師長楊彩藩。
不久該軍撤往金門島駐防。軍長由李運成接任。
第5軍於1954年撤消番號,並於整編後的第4軍。
李運成是52軍老人,38年5月第25軍(時第5軍縮編為200師,番號撤銷,隸屬於第25軍)撤至烈嶼(小金門)後,恢復第5軍番號,第25軍番號撤銷,李運成接掌第5軍,至39年7月,高吉人回任第5軍軍長。
陸軍二級上將李運成,軍校6期,陸軍參謀大學將官班第2期,國防大學聯戰系第6期,國防研究院第8期畢業.軍校畢業後歷任排,連長.1937年6月升任第25師第150團(曾謙)少校團附.1938年升任營長.8月調第150團副團長.1940年調任衡耒師管區補充團團長,後升任第15集團軍副官處處長.1945年秋調任第52軍輜重團團長.1946年春考任第2師第4團團長.1946年冬升任第2師副師長.1948年3月升任第25師少將師長.
1949年3月升任第52軍副軍長,9月部隊整編,升任第5軍軍長.1950年7月兼任金防部副司令官;1951年兼任軍官戰斗團團長,後調任第1軍團副司令.1959年冬調任澎防部司令官.1963年升任憲兵司令.1963年12月晉任陸軍二級上將.1965年3月升任陸軍副總司令.1968年2月升任參謀總長辦公室特別行政助理官.1970年7月調任戰略顧問.1972年10月退役.
第五軍(解放戰爭時曾改編為整編5師,後曾又擴充為整編5軍):
軍長:
張治中 1932/在職
羅卓英 1933/2/12/任--1933/4/10/免
薛 岳 1933/6/12/任
杜聿明 1939/2/17/代
俞濟時 1939/6/5/任
杜聿明 1939/6/21/代,1939/11/19/實任
丘清泉 1943/1/28/任
夏楚中 1947/6/--1948/8/在職
熊笑三 1948/8/--1949/12/在職
副軍長:
周至柔 1933/3/12/任
劉紹先 1933/6/12/任
郭思演 1932/-1939/1/在職
鄭洞國 1939/2/19/任
邱清泉 1940/任
劉嘉樹 1940/11/4/任
彭璧生 1943/任
梁 愷 1943/4/15/任
余 韶 1943/1/28/任
高吉人 1945/4/9/任
黃宗顏 1948/8/--1949/4/在職
郭吉謙 1948/8/--1949/4/在職
參謀長:
羅又倫 1939/1/--1945/1/在職
陳毓秀 1948/8/--1949/4/在職
第5軍
代表人物:杜聿明邱清泉
就像新6軍的新22、新1軍的新38,提起5軍就要先說大名鼎鼎的200師。該師前身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直屬戰車營,1937年3月,該營與交通兵第2團裝甲汽車隊改編為裝甲兵團(團長杜聿明),由軍政部直接指揮。38年1月,該團擴編為第200師(五團制,20000餘人),原團長杜聿明擔任該師首任師長,為我國第一個機械化師,由軍事委員會直接指揮)11月,該師擴編為新編第11軍,也就是日後赫赫有名的5軍(戴安瀾繼任成為200第二任師師長,也是最有名的一任)1939年日軍在防城、北海登陸,進占欽州,准備開辟華南戰場,截斷西南國際交通線。5軍(新22、榮譽1、200)在桂南會戰中取得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也成就了5軍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戰斗。這一場激戰,成功收復昆侖雄關,日軍損失空前巨大。據**戰後公布的材料,昆侖關一戰,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長中村正雄被擊斃,該旅團班長以上的軍官死亡達85%以上,士兵死亡4000餘人,被我俘虜的100餘人。5軍也付出了15000人傷亡的巨大代價,雖然有人認為這次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5軍作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軍,但對手畢竟是號稱**鋼軍的坂垣師團中村旅團,第5師團在侵華戰爭中,參加過南口、忻口、太原、台兒庄、廣州等戰役,官兵多系**山口縣人,秉性剽悍,長期受武士道侵染,參加侵華戰爭兩年多,戰斗經驗豐富;而且5軍此是仰攻設防完整的堅固關卡,難度更大。這一仗是日軍承認的僅有的幾次對方勇猛程度超過自己的戰斗,含金量絕對不容質疑(中村正雄在日記中寫道:「帝國皇軍第5師團第21旅團,之所以在日俄戰爭中獲得了「鋼軍」稱號是因為我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昆侖關,我應該承認,我們遇到了一支比俄軍更加頑強的軍隊……」部隊經過休整以後,杜聿明在巍峨的昆侖關上,建立了一座「陸軍第5軍**陣亡將領紀念碑」,含著熱淚親筆書寫了400多字的悼念碑文。據悉,現在昆侖關山下的松林里,還有日軍少將中村正雄的墳墓,他是此次戰役中被打死的日軍軍銜最高的軍官。當時杜聿明將軍在看了中村正雄的檔案後,建議以自己的名義為中村正雄在此建一個墳墓)。1942年5軍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1939年11月,日軍攻佔南寧,切斷了桂越公路,次年6月,又切斷了滇越公路。這樣,滇緬路就成為中國西南大後方唯一的國際交通命脈),保衛滇緬路,在著名的同古保衛戰中,200師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日軍55、56兩個師團4萬多人),擊斃日寇5000餘人(未考),在同古堅守12天,同時,該師成功掩護友軍英緬軍第1師一部逃出日軍包圍圈。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200師收復棠吉,但是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退回國(途中200師被日軍伏擊,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兵敗野人山,為保衛滇緬路,遠征軍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僅杜聿明第5軍42000人中就犧牲了21000餘人。當時滇緬路戰線兩側,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慘不忍睹。由於損失慘重,不得不進行長期整補,直到1944年再次作為遠征軍參加滇西反攻,才再度上陣。
46年3月,第5軍各部開赴武漢,解放戰爭中5軍主要在華東作戰,大大小小無數戰斗,敗仗很少。(單單從堅持到48年底淮海就可以看出來。5軍在一年裡轉換指揮部就達300次以上,可見其轉戰的頻繁。邱清泉的「逢五不戰」就來源於此,華野老人談起5軍總是耿耿於懷。淮海之前,46年年底的龍崮集面對中野2縱的阻擊,傷亡2390人,48年桃林岡被華野10縱阻擊,徐東被華野7縱阻擊可以說是僅有的幾次翻船)
46年7月開始進攻蘇北解放區,參加徐州以西掃盪作戰,重創豫皖蘇部隊,年底國軍准備打通平漢線,佔領邯鄲,5軍主攻,連續攻克濮陽、大名等重要城市,給解放軍根據地造成了重大損失,47年2月5軍45師先頭133團一營2連在小壩車站被中野3縱7旅圍困猛攻,7旅與45師硬拼,遺屍遍地,被迫撤出戰場(45師連長連守仁鎮定堅守車站,一夜激戰,不計增援部隊損失,該連死4傷5,7旅傷亡上千,損失比超過1:100!!連守仁戰後晉升營長)直接導致了隨後倉促的民權戰役(傷亡、被俘3400多)豫皖蘇戰役(中野傷亡、被俘5-6千人,由於是重大失利,犧牲、被俘比例特別高,不同於一般戰役情況,其中被俘1300人)的失敗。
47年8月,宋時輪指揮華野10縱在梁山阻擊5軍和整84師,其表現可以分為兩部分,八月初打的不錯,但後來被迫北渡黃河。當時5軍擺出轉兵南下的架勢,只留下84師繼續北進。10縱准備集中兵力吃掉84師,但是邱清泉等10縱從防禦轉為進攻完畢之後,轉頭向北,會同84師合擊10縱, 10縱傷亡1000多人,被俘近3000人,被俘民工2000餘人。丟棄武器、彈葯,輜重騾馬不計其數,損失極其重大(基本傷兵、後勤、醫療等單位,物資糧食全部丟掉)。
48年6月,著名的豫東戰役爆發,在第三階段中華野抽調主力,1、4、6、8及兩廣縱隊圍攻黃百韜兵團於帝丘店,邱清泉5軍採用大迂迴戰法,繞到包圍黃兵團華野部隊背後,出其不意地猛烈進攻,與黃百韜里應外合全線擊潰了華野,並乘勝追擊,一直追到黃河邊上,俘虜了幾千名傷員(據粟向中央軍委報告,被俘虜傷員幾百人,但據戰果統計,被俘3598人,見〈〈全國解放戰爭史卷3〉〉409頁)48年12月淮海戰役中在陳官莊附近時被解放軍包圍,困守40多天,49年1月9日,解放軍發動總攻擊,45、46兩師大部分繳械,200師突圍被殲滅。五大主力中最後一個香消玉隕。
成軍以後,老杜便提出「*場就是戰場」、「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要求5軍具有「五除」(除驕、惰、偽、欲、惡)、「三習」(習精、誠、勤)的朝氣,經過了嚴格的苦練,5軍的作戰水平大有長進,39年3月, 5軍參加全國軍隊校閱,在當年軍事考核中被重慶軍委會評選為全國第一。該軍戰術多變,最擅長的,不是爆破而是炮火,且步炮協同密切,攻擊時一般採用多梯隊縱深配備,以密集隊型波浪沖鋒,攻擊時間常常選擇拂曉和中午,在山地常用多路攻擊和迂迴(如豫東戰役戰役解黃百韜之圍),在平原和村落多採用正面攻擊,中央突破。
5軍的歷史上,特別要提兩件事:第一次印緬戰役同古保衛戰前,200師師長戴安瀾召集軍官開會,大家對是否堅守存在分歧,爭論不休,此時,598團中校團副黃景升憤然而起,慷慨陳詞,自願領兵御敵,師長問其有無把握,慨然應曰「成功雖無把握,成仁卻有決心!」最終200師下定決心抗擊日軍(戰斗中黃景升身先士卒,英勇殺敵,不幸壯烈殉國),在戰後杜聿明的報告中也專門將此句作為全文結尾,蔣委員長聞言一震,問道:「這個團副現在還在200師嗎?杜回答:「他已經實踐自己的諾言,成仁了」日後國民政府專門在黃的家鄉為他建造了紀念雕象並附以文字記錄,蔣委員長親自題詞。而那句「成功雖無把握,成仁卻有決心!」的鏗鏘豪言最終流傳開來,成為那個時代的傳世經典。第二件則更加悲壯,1942年5月遠征軍第5軍向印度撤退途中,由於後有日軍追趕,途中又沒有道路,遂在密*以西的莫的村將全部機械化裝備之輜重(汽車、裝甲車、大炮等)全部燒毀,隨後軍長杜聿明率全軍進入野人山的蠻荒之地。而確實無法隨全軍長途跋涉,留在莫的村堪迪佛塔一側的醫療站中的千餘名傷患官兵,從大局著想,不願受被日寇俘虜之辱,抱著生為中國人,死為中華魂的志節,寧願烈士死,不願降虜生的赤子心,慨然於5月21日全體引火*,含恨而終!。這一史實在中國軍事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絕後、氣壯山河的英雄壯舉!
E. 中共33位軍事家有哪些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楊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葉挺、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權、彭雪楓、羅炳輝、林彪。
其中有8位軍事家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獻身,他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葉挺,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高級指揮員左權,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高級將領彭雪楓、羅炳輝,還有林彪。
部分將軍介紹
一、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政治家,軍事家 ,詩人,書法家。
二、周恩來
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
F. 國民革命軍一共有多少個師
1926年7月(北伐戰爭時)國民革命軍序列總司令:蔣介石(蔣中正);軍事總顧問:加倫;總參謀長:李濟深;總參謀次長:白崇禧;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總政治部顧問:鐵羅尼 第一軍:軍長 何應欽;黨代表 繆斌;顧問 切列巴諾夫 第二軍:軍長 譚延闓;黨代表 汪精衛(未到職);副黨代表 李富春;顧問 預不羅甫斯基 第三軍:軍長 朱培德;黨代表 朱克靖;顧問 馬赤意利克 第四軍:軍長 李濟深(兼);黨代表 廖乾吾;顧問 巴羅 第五軍:軍長 李福林;副黨代表 李朗如;顧問 葉林 第六軍:軍長 程潛;副黨代表 林伯渠 第七軍:軍長 李宗仁;黨代表 黃紹竑;顧問 予金 第八軍:軍長 唐生智;黨代表 劉文島;顧問 奧依尼其 1937年8月20日(抗戰初期)國民革命軍序列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蔣中正;參謀總長 程潛;副參謀總長 白崇禧 第一戰區(轄區:平漢、津浦兩鐵路線,共26個師又6個旅。) 司令長官:蔣中正(兼) 第一集團軍 總司令 宋哲元; 第二集團軍 總司令 劉峙; 第十四集團軍 總司令 衛立煌 第二戰區(轄區:晉、察、綏,共13個師又16個旅。) 司令長官:閻錫山 第六集團軍 總司令 楊愛源; 第七集團軍 總司令 傅作義; 預備軍 總司令 閻錫山(兼) 第三戰區(轄區:江、浙,共18個師又7個旅。) 司令長官:馮玉祥 第八集團軍 總司令 張發奎; 第九集團軍 總司令 張治中; 第十集團軍 總司令 劉建緒; 第十五集團軍 總司令 陳誠 第四戰區(轄區:閩、粵,共13個師又3個旅。) 司令長官:何應欽 第四集團軍 總司令 蔣鼎文; 第十二集團軍 總司令 余漢謀 第五戰區(轄區:魯,共18個 師又1個旅。) 司令長官:蔣中正(兼),後由李宗仁調任 第三集團軍 總司令 韓復榘; 第五集團軍 總司令 顧祝同 直屬部隊 第一預備隊 司令長官 李宗仁; 第二預備隊 司令長官 劉湘; 第三預備隊 司令長官 龍雲; 第四預備隊 司令長官 何成濬; 第十七集團軍 司令長官 馬鴻逵; 第十八集團軍 司令長官 朱德; 騎兵第二軍 軍長 何柱國 空軍 (共九個大隊,各式飛機305架) 總司令 蔣中正(兼);前敵總指揮 周至柔 陳紹寬將軍海軍 (各種艦艇共66艘,總排水量五萬九千餘噸) 總司令 陳紹寬 抗戰時期國民革命軍序列一(1938年1月) 第一戰區 司令長官:程潛 作戰地區:平漢路方面 兵力:共轄25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2個騎兵師 第21集團軍 司令官商震,下轄:第32軍 軍長商震(兼),騎兵第14旅 旅長張占魁 第1集團軍 司令官宋哲元,下轄:第53軍軍長萬福麟,第77軍 軍長馮治安,第181師師長石友三,第17師 師長趙壽山,騎兵第3軍 軍長鄭大章 第68軍 軍長劉汝明(直屬),第92軍軍長李仙洲(直屬),第106師 師長沈克(直屬),第118師 師長張硯田(直屬),新編第8 師 師長蔣在珍(直屬),新編第35師 師長王勁哉(直屬),騎兵第4師 師長王奇峰(直屬) 第二戰區 司令長官:閻錫山 作戰地區:山西方面 兵力:共轄27個步兵師,3個步兵旅,3個騎兵師 南路前敵總司令衛立煌,下轄:第3軍 軍長曾萬鍾,第9軍 軍長郭寄嶠,第14軍 軍長李默庵,第93軍 軍長劉戡,第15軍 軍長劉茂恩,第17軍 軍長高桂滋,第19軍 軍長王靖國,第47軍 軍長李家鈺,第61軍 軍長陳長捷,第14軍團軍團長馮欽哉 北路前敵總司令傅作義,下轄:第35軍軍長傅作義(兼),新編第2師 師長金憲章,騎兵第1軍 軍長趙承綬,騎兵第2軍 軍長何柱國, 第18集團軍 總指揮朱德 第66師 師長杜春沂(直屬),第71師 師長郭宗汾(直屬),第33軍 軍長孫楚(直屬),第34軍 軍長楊澄源(直屬) 第三戰區 司令長官:顧祝同 作戰地區:蘇浙方面 兵力:共轄24個步兵師,6個步兵旅 第10集團軍 司令官劉建緒,下轄:第28軍 軍長陶廣,第70軍 軍長李覺,第79師 師長陳安寶,暫編第13旅 旅長楊永清 第19集團軍 司令官羅卓英,下轄:第4軍軍長吳奇偉,第18軍 軍長羅卓英(兼),第79軍 軍長夏楚中,第25軍 軍長萬耀煌,第73 軍 軍長王東原 第23集團軍 司令官唐式遵,下轄:第21軍 軍長唐式遵(兼) 第28集團軍 司令官潘文華 第23軍 軍長潘文華(兼) 新編第4軍 軍長葉挺(直屬),獨立第6旅 旅長周志群(直屬) 寧波守備 司令王皓南,轄第194師 師長陳德法 溫台守備 司令徐旨乾,轄暫編第12旅 旅長李國鈞 游擊總司令黃紹雄 第四戰區 司令長官:何應欽(兼) 作戰地區:兩廣方面 兵力:共轄9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 第12集團軍 司令官余漢謀,下轄:第62軍 軍長張達,第63軍 軍長張瑞貴,第64軍 軍長李漢魂,第65軍 軍長李振球,獨立第9旅 旅 長李振良,獨立第20旅 旅長陳勉吾 第8軍團 軍團長夏威, 虎門要塞 司令陳策 第五戰區 司令長官:李宗仁 作戰地區:津浦線方面 兵力:共轄27個步兵師,3個步兵旅 第3集團軍 司令官於學忠,下轄:第51軍軍長於學忠(兼),第12軍 軍長孫桐萱,第55軍軍長曹福休,第56軍 軍長谷良民 第11集團軍 司令官李品仙,下轄:第31軍 軍長韋雲淞 第21集團軍 司令官廖磊,下轄:第7軍 軍長周祖晃,第48軍 軍長廖磊(兼) 第22集團軍 司令官鄧錫侯,下轄:第41軍 軍長孫震,第45軍 軍長鄧錫侯(兼) 第24集團軍 司令官顧祝同(兼),下轄:第57軍 軍長繆溦流 第27集團軍 司令官楊森 第3軍團 軍團長龐炳勛 第59軍 軍長張自忠 海軍陸戰隊 第八戰區 司令長官:蔣中正(兼),副司令長官:朱紹良 作戰地區:甘寧青方面 兵力:共轄5個步兵師,4個步兵旅,5個騎兵師,4個騎兵旅 第17集團軍 司令官馬鴻逵,下轄:第81軍 軍長馬鴻賓,第168師 師長馬鴻逵(兼),騎兵第1旅 旅長馬光宗,騎兵第10旅 旅長馬全忠,寧夏警備第1旅 旅長馬寶琳,寧夏警備第2旅 旅長馬得貴 第80軍 軍長孔令恂 第82軍 軍長馬步芳 騎兵第5軍 軍長馬步青 第191師 師長楊德亮 挺進軍 司令馬佔山 武漢衛戍司令部 總司令:陳誠 兵力:共轄14個步兵師,1個步兵旅 第2軍 軍長李延平,第49軍 軍長劉多荃,第54軍 軍長霍揆章,第60軍 軍長盧漢,第75軍 軍長周磊,第13師 師長吳良琛,第57師 師長施中誠,第77師 師長彭位仁,江防總司令劉興,海軍陸戰隊 西安行營 主任:蔣鼎文 兵力:共轄12個步兵師,4個步兵旅,3個騎兵師 第11軍團 軍團長毛炳文,下轄:第37軍 軍長毛炳文(兼),第43師 師長周祥初 第17軍團 軍團長胡宗南,下轄:第1軍胡宗南(兼),第8軍 軍長黃傑 第21軍團 軍團長鄧寶珊 第38軍 軍長孫蔚如 第46軍 軍長樊崧甫 第86師 師長高雙成 第165師 師長魯大昌 暫編騎兵第1師(直屬) 騎兵第6軍 軍長閻炳岳(直屬) 閩綏靖公署 主任:陳儀 兵力:共轄2個步兵師,4個步兵旅 第75師 師長宋天才 第80師 師長陳琪 福建保安第1旅 旅長陳佩玉 福建保安第2旅 旅長李樹棠 福建保安第3旅 旅長趙琳 海軍陸戰隊第2旅 軍委會直轄兵團 兵力:共轄17個步兵師 第20軍團 軍團長湯恩伯,下轄:第13軍軍長湯恩伯(兼),第52軍 軍長關麟征,第85軍軍長王仲廉 第2集團軍 司令官孫連仲,下轄:第30軍軍長田鎮南,第42軍 軍長馮安邦 第8集團軍 司令官張發奎,下轄:第36師 師長蔣伏生,第50師 師長成光耀,第92師 師長黃國棟,第93師 師長甘麗初,第167師 師長薛蔚英 第26集團軍 司令官徐源泉,下轄:第10軍軍長徐源泉(兼),第87軍 軍長劉膺古 國民革命軍序列二</B>(1938年11月) 第一戰區(轄區 豫省及安徽之一部) 司令長官 衛立煌 第二戰區(轄區 山西及陝西之一部) 司令長官 閻錫山 第三戰區(轄區 蘇南皖南浙閩兩省) 司令長官 顧祝同 第四戰區(轄區 兩廣方面) 司令長官 張發奎 第五戰區(轄區 皖西鄂北豫南方面) 司令長官 李宗仁 第八戰區(轄區 甘寧青及綏遠方面) 司令長官 朱紹良 第九戰區(轄區 贛省一部鄂南(長江以南)及湘省) 司令長官 陳 誠 薛 岳(代) 第十戰區(轄區 陝西方面) 司令長官 蔣鼎文 魯蘇戰區(轄區 蘇北及山東方面) 總司令 於學忠 冀察戰區(轄區 冀察文面) 總司令 鹿鍾麟 國民革命軍序列三</B>(1944年冬) 第一戰區 司令長官 胡宗南(代) 第二戰區 司令長官 閻錫山 第三戰區 司令長官 顧祝同 第五戰區 司令長官 李宗仁 第六戰區 司令長官 孫連仲 第七戰區 司令長官 余漢謀 第八戰區 司令長官 朱紹良 第九戰區 司令長官 薛岳 第十戰區 司令長官 李品仙 冀察戰區 總司令 高樹勛 駐印軍 總指揮 薩爾登 副 鄭洞國 第一方面軍 司令官 盧漢 第二方面軍 司令官 張發奎 第三方面軍 司令官 湯恩伯 第四方面軍 司令官 王耀武 昆明防守司令部 司令 杜聿明 總部直轄部隊 地方綏靖部隊 軍委會直轄部隊 1939年4月(抗戰相持階段)國民革命軍序列</B>第一戰區(轄區:河南、安徽兩省北部,共12個步兵師1個步兵旅1個騎兵師1個騎兵旅。) 司令長官:衛立煌 第二集團軍 總司令 孫連仲; 第三集團軍 總司令 孫桐萱; 豫北自衛軍 總司令 朱懷冰 第二戰區(轄區:山西全部、陝西東北部,共32個步兵師14個步兵旅5個騎兵師3個騎兵旅。) 司令長官:閻錫山 第十四集團軍 總司令 衛立煌(代); 第四集團軍 總司令 孫蔚如; 第五集團軍 總司令 曾萬鍾; 第六集團軍 總司令 楊愛源; 第七集團軍 總司令 趙承綬; 第八集團軍 總司令 孫楚; 第十三集團軍 總司令 王靖國; 第十八集團軍 總司令 朱德; 晉陝綏邊區軍 總司令 鄧寶珊; 戰區直轄部隊 總司令 張勵生 第三戰區(轄區:浙江、福建全部,江蘇、安徽南部,共22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 司令長官:顧祝同 閩綏靖區兼第二十五集團軍 主任兼總司令 陳儀; 第十集團軍 總司令 劉建緒; 第三十二集團軍 總司令 上官雲相; 第二十三集團軍 總司令 唐式遵; 第四戰區(轄區:廣東、廣西全部,共18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 司令長官:蔣中正(兼),張發奎(代) 第十六集團軍 總司令 夏威; 第十二集團軍 總司令 余漢謀; 第五戰區(轄區:安徽西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共28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1個騎兵旅。) 司令長官:李宗仁 第十一集團軍 總司令 李品仙; 第二十二集團軍 總司令 孫震; 第二十九集團軍 總司令 王纘緒; 第三十三集團軍 總司令 張自忠; 長江上游江防司令部 司令 郭懺; 戰區直轄部隊 第八戰區(轄區:綏遠、寧夏、甘肅、青海,共6個步兵師9個步兵旅4個騎兵師4個騎兵旅。) 司令長官:朱紹良 第十七集團軍 總司令 馬鴻逵; 傅作義部隊 總司令 傅作義; 東路部隊 總指揮 魯大昌; 第九戰區(轄區:湖北南部、江西西部、湖南全部,共52個步兵師。) 司令長官:陳誠 第一集團軍 總司令 盧漢; 第九集團軍 總司令 吳奇偉; 第十九集團軍 總司令 羅卓英; 第二十集團軍 總司令 商震; 第二十七集團軍 總司令 楊森; 第三十集團軍 總司令 王陵基; 第三十一集團軍 總司令 湯恩伯; 湘鄂贛邊區游擊總指揮部 總指揮 樊松甫 第十戰區(轄區:陝西,共9個步兵師1個步兵旅1個騎兵師1個騎兵旅。) 司令長官:蔣鼎文 第三十四集團軍 總司令 蔣鼎文(兼); 第十六軍 魯蘇戰區(轄區:江蘇北部、山東全部,共7個步兵師。) 總司令 於學忠 冀察戰區(轄區:河北、察哈爾,共5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 總司令 鹿鍾麟 軍委會直屬部隊:第一、五、三十一、三十六、七十一、九十九等軍。 重慶衛戌總司令部 總司令 劉峙。 (註:1940年7月,戰斗序列再作調整,共計268個步兵師、44個步兵旅、12個騎兵師、8個騎兵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