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你為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這四幅圖各配上一句反映其特徵的古詩句
1、春草圖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詩句。
翻譯:野火不能燒盡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長出來了。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殺不了。
2、春花圖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出自:宋代詩人葉紹翁的《游園不值》。
翻譯:可是這滿園的春色畢竟是關不住的,你看,那兒有一枝粉紅色的杏花伸出牆頭來。
3、春風圖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出自:宋朝詩人志南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翻譯: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拐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絲絲細雨,淋不濕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艷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
4、春雨圖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春夜喜雨》
翻譯:春雨隨著春風在夜裡悄悄地落下,悄然無聲地滋潤著大地萬物。
② 小草(圖片)
是桌面類型的,還是純手工的,還是僅僅圖片?
③ 古詩《草》的圖片
④ 古詩《草》應該配什麼樣的圖畫
⑤ 古詩《草》配什麼樣的圖畫
小學語文課本里選的版本是非常典型的「斷章取義」版,截取了唐代白居易的詩一半,僅四句。而原詩是一首非常有句的律詩,共八句。題目完整的是《賦得古原草送別》。一看就明白是為什麼而寫的了。語文課本中截了一半,改題為《草》,完全剔除送別的意思,詩中更沒有半點離愁別緒。變成一首詠物詩。所以如果是小學課本里的版本,選擇一大片青草的圖就非常合適。如果選擇原詩版本,最好是在青草當中送別的圖畫
⑥ 有誰能發給我有關小草的圖片
用戶名 動態 上周上升
Z王國平 7740
zm298 5335
zm798 4060
xiaozhu218888
you 有有
⑦ 小草圖片
⑧ 清晨小草的圖片
熏衣草是一種馥郁的紫藍色的小花。它就像它的所在地一樣具有浪漫的情懷。這種生於法國普魯旺的花,有一個美麗的愛情傳說:古時的普羅望斯有個美麗的女孩,一天,她獨自在寒冷的山谷中采著含苞待放的花朵,就在回家的途中,遇見一位來自遠方受傷的旅人向她問路。少女捧著滿懷的花束,眼睛深情的望著這位俊俏的青年,就在那一剎間,她的心已經被青年熱情奔放的笑容所佔據。不顧家人的反對,少女堅持讓青年留在家中的客房療傷直到痊癒。隨著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青年的腿傷已好,兩人的感情也急速加溫。就在一個微涼的清晨,青年要告別離去,少女卻不願家人的反對也要隨著青年遠去,到遠方青年開滿玫瑰花的故鄉…村中的老奶奶在少女臨走前,握著一把初開的熏衣草花束,讓痴情的少女用這初開的熏衣草花束試探青年的真心…據說,熏衣草花束的香氣會讓不潔之物現形…就是那個山谷中開滿熏衣草的清晨,正當青年牽起少女的手准備遠行時,少女將藏在大衣內的一把熏衣草花束,丟擲在青年的身上,就這樣,一陣紫色的輕煙忽聚忽散…山谷中隱隱約約的可聽到冷風颼颼,像是青年在低吟著…我就是你想遠行的心啊…留下少女孤獨的身影獨自惆悵…沒多久,少女也不見蹤影,有人說,她是循著花香找尋青年去了,有人說,她也被青年幻化成一旅輕煙消失在山谷中……這種花的一出現就代表了愛與承諾一如它的花語一樣,等待愛情。
⑨ 關於小草的詩歌、文章、圖片、歌曲
沒有花香沒有樹高
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
從不寂寞從不煩惱
你看我的夥伴遍及天涯海角
春風呀春風你把我吹綠
陽光呀陽光你把我照耀
河流呀山川你哺育了我
大地呀母親把我緊緊擁抱
沒有花香沒有樹高
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
從不寂寞從不煩惱
你看我的夥伴遍及天涯海角
春風呀春風你把我吹綠
陽光呀陽光你把我照耀
河流啊山川你了我
大地呀母親把我緊緊擁抱
大地呀母親把我緊緊擁抱
⑩ 古詩《草》的圖片。
《草》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又叫《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原文: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又大又寬廣的草原上面,草長得非常茂盛,每年一到秋天和冬天,它就會枯黃給人帶來另一番景象,但是遇到了無情的野火,把這些美麗的黃草給燒的一干二凈。
但是它們的根部卻沒有死,一到春天太們又重新長出來了,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不到,太陽的照射下草長得更茂盛更綠了,作者又再一次的送走了自己的知音好友,此刻的青草正是代表著我的深情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貞元三年(787),作者時年十六,詩是應考的習作。按科場考試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兩字。據載,作者這年始自江南入京,謁名士顧況時投獻的詩文中即有此作。可見,此詩在當時就為人稱道。命題「古原草送別」頗有意思。
唐人的詠物詩,往往僅在最後一句才能見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詩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對用隱喻的辦法。《古原草》這首詩題目標有「送別」二字,很顯然是一首送別友人的詩篇。
而通篇幾乎都在寫草,實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顯示友人之間依依惜別時的綿綿情誼。情深意切,所喻尤為巧妙,不愧為、白居易的成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