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秦陵四駿高清圖片

秦陵四駿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2022-07-30 23:08:38

Ⅰ 秦陵的大陶馬具有什麼象徵精神

在秦陵兵馬俑中,戰馬不單純是軍陣的組成部分,而且它那雄駿的神態,相應地補充了武士豪邁勇敢的戰斗精神。」我們知道,在秦代以前,從地下出土的遺物證明,雖然在西周時代,奴隸主統治階級多用真的車馬殉葬,但陶塑或銅鑄的馬,卻不曾見到。

Ⅱ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簡介

1974年,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東側1000多米處先後發掘了三座大型兵馬俑的葬坑,這里埋葬著約7000件陶制車馬和兵俑,還有實用兵器萬件。三個葬坑總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其中呈長方形的一號坑最大,總面積約達13000平方米,整齊有序地埋葬著與真人真馬等高的陶塑兵馬俑,按密度推算,總數達6000件,系以戰車和步兵混合編組的主力部隊。二號坑面積約6000平方米,估計俑器有1500件,為弩兵、戰車、騎兵穿插組成的混合部隊。三號坑最小,面積約5000平方米,共有俑器69件,有戰車、馬匹、御者、武士、系統帥一、二號坑的軍事指揮部,從而組成一個統一完整、威武雄壯的軍陣構圖,它們是秦代禁衛軍的真實寫照,在總體設計上,既擔負著守衛陵園的象徵職能,又是對秦始皇完成統一中國這一歷史功業的紀念碑式的雕塑。

秦陵兵馬俑首先是以整體的雄偉氣勢震撼人心。一、二號兵馬俑坑內的武士俑基本上都是面朝東方的。在龐大的軍陣最前面的是三列橫向的前鋒部隊,三個領隊身穿鎧甲,其餘兵士免盔束發,身著輕便短褐,腿紮裹腿。刻劃了前鋒部隊 輕足善走 特點及迅猛殲敵的精神氣概。強大的後續部隊是由38路縱隊和幾千個鎧甲俑簇擁著的戰車的主力軍隊。將士們鬥志昂揚、手持刀矛劍戟等武器簇擁著戰車,拉車的戰馬,四匹一組,昂首前視,顯示主力部隊陣容的壯大。在軍陣左右各列以衛隊擔任警戒任務,以防敵軍的突然襲擊。兵俑均在1.8米上下,馬有真馬大小,這形體高大、陣容整齊、組織嚴密的雄壯軍陣,充滿著臨戰前的緊張氣氛,氣勢磅礴,的確再現了秦軍橫掃六國的威風。其次,秦陵兵馬俑的個體形象也塑造得極為成功。這些陶兵馬俑的數量、尺寸空前龐大,製作方法是塑模兼用,分段製作,裝成粗胎,再用細泥進行細致刻劃,窯燒後,加施彩繪。陶俑按姿態、服飾、裝備和所在位置區分為不同的兵種和職司,有頭戴雙卷尾長冠、身著戰袍和魚鱗鎧甲、手按寶劍的將軍俑,有頭戴單卷尾長冠、披戴鎧甲或胸腹甲作指揮狀的武官俑,有頭戴圓形介幘、身穿窄袖短袍和齊腰鎧甲、立於馬旁的騎士俑,有裝束多樣的武士俑,還有射水俑、車兵俑等。工匠們在刻劃人物上本著樸素的寫實態度,逼真、准確、洗練地表現出對象的特點,沒有採用任何誇張變形的藝術手法,細致精微地塑造了面目各異、個性不同的武士肖像。仔細觀察,會發覺眾多將士中沒有完全雷同的形象,但又共同具有著秦川一帶人物的相貌特徵。發式、髭須、披戴、相貌各各不同的秦俑,充分體現了匠人們天才的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以一號坑第二過洞馬前直立的三俑為例,一個面孔方圓,年紀略大,雙唇緊閉,圓睜大眼,凝視前方,是一久經戰場、沉著勇敢的戰士形象;一個面孔修長,低頭沉思,是一足智多謀運籌帷幄之士;一個年紀較小,生氣盎然,滿面笑容,表現了這個年輕戰士充滿了勝利的信心和活潑爽朗的性格。與戰國稚拙的人物雕塑相比,秦代在短短的歲月中創造出如此生動而寫實的大型人物彩塑,確實令人驚訝。而陶馬的塑造也同樣令人贊嘆不已。馬的形象勁健有力、昂首佇立、比例勻稱、結構准確。在造型上,著力刻劃戰馬蓄勢而動的特點,或昂首揚尾、或張口嘶鳴、那雙耳上聳、鼻孔翕張、雙眼全神貫注的形象,給人以躍躍欲動、急不可耐地要馳騁疆場之感,體現了一種軒昂駿健的風神。秦陵陶馬是我國古代長期盛行的駿馬雕塑藝術的真正開端。第三,秦俑在總體構思上,雖以實戰的精神為出發點,但並未直接描寫戰斗的情景,而是選取了臨戰前的場面。陶兵陶馬的姿勢大都取靜態的表現,利用眾多直立靜止體的重復構成了巨大肅穆、寂靜的場面。

這是一種暴風雨前的寂靜,在這可怕的寂靜中蘊藏著一股行將爆發的巨大力量,給人以排山倒海的氣勢。然而有少數的俑如立射俑、跪射俑,則取動態的表現,將軍俑右手緊握左臂,手腕的力度感十分鮮明,還有雙臂前舉乘駕戰車的御者,躍躍欲動的戰馬,這些都增強了人物、戰馬的內在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巨大的寂靜。寓動於靜,於統一中求變化,這又是秦始皇陵兵馬俑藝術的高妙之處。

Ⅲ 著名的皇陵有哪些

秦 始 皇 陵(中國)

西漢文學家劉向說:「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就其所處時
代而論,劉向所經歷的世面實在不能算多。不過,秦始皇陵卻果真如他所言,
在整個封建時代大大小小的墳丘中拔了頭籌,無論是陵冢高度、陵園規模,
①甚至地宮 的豪侈程度,都確確實實地是空前絕後了。

如今古墓已成蒼嶺,氣勢猶存地盤踞在陝西省臨潼縣驪山北麓。驪山又
名麗山,「其陰多金,其陽多玉」,風景優美,素有「綉嶺」之稱,秦始皇
貪慕麗山的美名,故長眠於此,連墳墓都號「驪山」。驪山墓面朝渭水,背
依驪山,佔地總面積約63·7平方千米,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果然是「千
古一帝」的風范。

驪山墓始建於公元前227年,當時秦始皇還未成為始皇帝。他姓嬴名政,
是個剛剛繼承其父(秦莊襄王)王位的13歲的少年君主。從公元前230年到
公元前221年,大約十年的時間里,嬴政在他先世開創的霸業基礎上,兼並
六國,結束了中國歷史上近300年的割據混戰局面,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
個空前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志得意滿的嬴政自認德兼三
皇,功過五帝,自稱「皇帝」,又幻想皇權永固,可以二世、三世以至無窮
地萬代相傳,故自稱「始皇帝」。

秦始皇是一個有為的封建君主,在他的統治下,大秦王朝迅速發展壯大
起來,然而比這速度更快的,則是秦始皇不斷膨脹的奢欲。他無休止地役使
天下人民,開疆拓土,修建長城,發動大規模的戰爭,疲病不堪的人民哀號
呻吟,他置若罔聞,又大舉營造阿房宮,並征發刑徒70萬人去繼續修建驪山
墓。這一切,既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又大大損耗了秦國的國力,成為他
自促秦朝滅亡的禍根,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出巡途中,終年53歲,
這時驪山墓猶未竣工。

驪山墓作為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皇陵,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帝王埋葬
規制和陵園布局的先例。從秦始皇陵開始,不僅堆土成冢,而且建築豪華的
陵園和寢殿,這是與君主專制和皇權獨尊相適應的。

古人講「視死如生」。秦始皇陵的規制就是仿照咸陽都城的規制,分內
外兩城,呈南北狹長的「回」字形。內城周長2 520米,外城周長 6 294米,
城四角設有警衛的角樓,內外城東、西、南、北四面各設城門。陵冢坐落於
陵園西南,是完全依靠人工用純凈的黃土夯築而成的四稜台形土丘,有些像
埃及金字塔截去上半部分尖錐的樣子。陵冢高120米,周長2177米,上面遍
植草本以像山嶺。高大的陵冢雖然歷經2 000多年的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
已降至76米,但仍冠歷代帝王陵墓之首。

陵冢下據推測是巨大的豎穴式土坑,雖未經發掘,不能知道地宮的真面
貌,不過,從《史記》記載還可略知一二,而這已足夠令人吃驚的了。至高
無上的皇權,極端的專制,無休止的奢欲,對長生不死的妄想和對死亡的恐
懼在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身上奇妙地結合著,使他的行為充滿了愚妄和荒誕的
色彩。他一面聽信齊人徐市(f¨扶)!海上有仙山!的鬼話,派他率幾千童男
童女入海求取不死葯;另一方面費盡心力地為自己造陵墓。他把自己在人間
的享受盡數搬到了地宮。地宮就是咸陽宮在地下的縮影。它掘地極深,用紋


地宮:放置棺槨和隨葬品的地下室。
石砌築,以堵絕地下的泉流,並塗上「丹漆」以防潮;東西南北四面有結構
宏大,布局奇特的墓道相通。槨室灌入銅液,可謂固若金湯。地宮內部構造
極為復雜、陳設更盡侈麗;裡面建有豪華的宮殿,設有百官的牌位,奇珍異
寶不可勝數;墓室頂部排列著日月星辰的圖形,底部灌注水銀象徵江河大海,
機械轉動,這九泉之下的銀河就能流動;還有黃金製成的大雁與野鴨翔空弋
水,又有人魚脂肪做成的蠟燭,可以長明不息。這一切都強烈地昭示著「長
生」。然而不死葯自然沒能求來,盡管神勇的始皇帝曾御駕親征,到海上用
連弩射殺了據說阻擋求葯行程的大魚。始皇厭惡說「死」,百官不敢言死,
但死亡終究要來。地宮再怎樣繁華,再怎樣酷似人間,也不能讓棺木中的屍
骨起死回生了。可憐秦始皇還令工匠特製會自動放箭的弓弩,來保衛這於生
命一無用處的墳墓;更可嘆他的兒子——秦二世胡亥,將始皇後宮中未生兒
子的嬪妃全部殉葬之後,又將工匠全部活埋在這座大墓的中門和外門之間,
以永保地宮的安全。根據近年來的考古材料,地宮仍然完好無損,拋開秦始
皇不言,這對於秦代文明的保存和研究來說倒確是一樁幸事。

陵園的中心部分是寢殿,它位於內城的西北部,裡面放置死者生前的衣
冠,供靈魂起居之用,這反映了秦始皇死後仍要統治天下,駕馭群臣的痴心
妄想,這種富有代表性的想法付諸實踐便開創了古代帝陵建築寢殿的先例。
從今日的殘磚斷瓦、土石遺跡尚能想像出當年宮殿建築的豪華壯觀。陵西側
緊靠內城西牆是守陵人和侍奉宮人的住處,此外還有車馬坑、馬廄坑和珍禽
異獸坑,完全是帝王生前的排場。

近年來,始皇陵周圍陸續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兩乘彩繪銅車馬,這
是我國考古史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時代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銅質車
馬。銅車馬俑大約是真車真馬真人的一半,挽具齊全,裝飾華麗,造型生動,
製作精巧,色彩鮮艷,是極珍貴的青銅藝術品。

最能反映始皇陵豪華和宏偉的還是陵園東門外的兵馬俑從葬坑。三座兵
馬俑坑共出土陶制兵俑上萬件,戰馬600餘匹,戰車120餘乘,形象地再現
了秦始皇威震宇內,削平群雄的強大軍容。如今這座地下文物寶庫又重見天
日,成為秦代陶瓷藝術和金屬工藝已達到很高水平的見證,並被稱譽為「世
界第八奇跡」,這恐怕是始皇當年始料不及的。

更讓始皇絕對意料不到的是秦始皇陵的開放。這座地下帝國於1961年被
我國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修整的秦始皇陵作為中
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象徵,聞名世界,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人來此
領略絢麗多姿的秦代文明的風采。

唐太宗昭陵(中國)

與秦漢時期不同,唐代皇帝的陵寢大部分沿用魏晉和南朝流行的辦法:
在天然山峰的中部開鑿墓室,不起土堆,節省了不少人力物力,而兀峰挺拔、
上摩雲霄,相形之下,再高大的陵冢——如秦始皇陵——氣勢上也自遜了一
籌。開創唐代帝王依山為陵先例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昭陵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22千米九嵕山的主峰。九嵕山山勢突兀,海拔
1888米;地處涇河之陰、渭河之陽,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峰遙相
對峙;東西兩側,層巒起伏,亘及平野。照陵的玄宮(即墓穴)就鑿建於九
嵕山南坡的山腰間,陵園方圓60千米,就氣勢之壯觀雄偉而言,可以說是空
前的了。

昭陵從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後死後開始營建,直到貞觀二十三年
李世民入葬方告完成,歷時達13年。唐太宗生前曾宣揚儉約薄葬,這不過是
怕掘墓之徒眼熱光顧,難保骸骨安寧。事實上昭陵建制十分奢華,據文獻記
載,昭陵玄宮高懸,墓道至墓室深250米。墓道前後有五重石門,墓室宏偉
富麗,與陽間的宮殿無異。中室為正寢,東西廂房中擺放著石床,床上石函
的鐵匣里全部是前代的書畫,其中就有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手書的《蘭亭序》
真跡,這是太宗之子高宗謹遵父命陪葬的。墓門外沿山腰還建有許多木構的
房舍游殿,供唐太宗的靈魂游樂,裡面還有宮人小心侍奉如常(唐太宗是中
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然而對這種荒謬事也未能免俗)。由於玄宮
前面山勢陡峭,來往不便,又順山旁架設棧道,懸絕百仞,左右盤旋,繞山
300米,才到達墓門。後來為了保護陵寢安全,又將棧道全部拆除,與外界
隔絕。盡管如此,仍不能免去被盜掘的命運。不過今天的遊人卻只能遠遠望
山興嘆,無法到得跟前。

昭陵陵山四周圍繞垣牆,牆四隅建有角樓,牆正中各開一門,南曰「朱
雀」,北曰「玄武」,東曰「青龍」,西曰「白虎」。陵園的主要建築是獻
殿(上宮)和寢宮(下宮)。獻殿位於朱雀門內,正對山陵,是上陵朝拜和
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寢宮建在陵山牆外的西南角,是供唐太宗靈魂起居的
場所,守陵官員和日常侍奉人員也住在這里。當年的這些華麗房舍如今只剩
殘磚斷瓦,衰草黃土了。

昭陵主峰迤邐而南,范圍極為廣泛,占田約30萬畝,有 107座功臣貴戚
陪葬墓,這種籠絡臣僚的手段乃襲自西漢,而陪葬墓數目之多,卻是歷代帝
王陵寢之冠。這龐大的陪葬墓群呈扇形列置在主陵兩側,益發襯托出昭陵至
高無上的氣概。陪葬者除了皇族外,大部分是文武功臣,他們是李世民父子
統一中國,創設大唐帝國的重要人物,此外,還有些少數民族首領也有幸陪
葬。

石刻藝術是昭陵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昭陵更為後世重視的原因之一。
唐太宗是史所罕見的明君,在他的治理下,宇內安定,四方順服,出現了歷
來為史家所艷稱的「貞觀之治」(太宗年號「貞觀」)。隨著生產力的恢復
發展,文化藝術也日漸繁榮,故而昭陵石刻,如重要陪葬者的碑碣,六駿浮
雕,蕃酋石刻像等技藝精湛,精美非凡,更兼高大雄偉,與高聳的山陵渾然
一體,和諧中顯出蓬勃昂揚的風貌。
昭陵玄武門外原來列置 14個少數民族首領的雕像,象徵貞觀年間諸賓王歸
順唐朝,向唐太宗朝聖的情形,是唐太宗時期良好民族關系的寫照。這些石
像高8尺,座高3尺,栩栩如生,極為壯觀,可惜清乾隆以後大多被毀,現
在僅存兩座了。

如果把昭陵比作一頂美侖美奐的皇冠,那麼昭陵六駿浮雕就是上面最耀
眼的一顆寶石。這些浮雕原來置放在玄武門內東西兩廡,與歷代一些帝陵陳
陳相因的一般性的石人石馬布局不同;這是唐太宗為了紀念他開國的武功所
立。六駿是他當年馳騁戰場所騎的六匹戰馬,名字分別為颯露紫、拳毛■、
白蹄烏、特勒驃、青騅和什伐赤。相傳六駿諸形出於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之
手,由技藝高超的名匠依照圖形一一刻在青石屏上,每件石屏刻一匹馬。石
屏高約1.5米,寬近2米,左上角或右上角都有唐太宗自題的四言贊美詩,
由唐代大書法家歐陽洵書寫,不過,如今字跡已無從辨認了。這一組石刻表
現的六駿情態各異,姿態生動,神韻充沛,造型優美雄駿,手法渾厚簡潔,
飽滿圓潤,堪稱稀世珍品,而唐朝的一代雄風也盡現於此;更絕的是六駿中
有四駿身上中箭,魯迅先生曾稱贊說:「漢人墓前石獸多半羊、虎、天祿、
辟邪,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著帶箭的駿馬,其手法簡直前無古人。」大概
由於六駿的戰斗經歷,再加上石雕藝術的魅力,這組浮雕在民間的傳說中充
滿了神奇的色彩。據說安史之亂時,唐軍和安祿山手下將領崔乾祐在潼關展
開大戰。戰斗中,叛軍的一隊白旗軍沖殺悍勇,攻勢凌厲,唐軍一時難以招
架,眼看要敗下陣來。突然黃旗招展,不知從何處殺出一隊人馬沖向白旗軍。
兩個回合的惡戰下來,黃旗軍殺得賊兵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但因寡不敵眾,
被白旗軍團團圍在核心,難以突圍。就在這危急之時,忽然陰雲四起,狂風
大作,飛沙走石,轉眼間黃旗軍蹤影全無,驚得叛軍呆若木雞,倉皇倒退了
幾十里。後來,昭陵的守陵官員奏報朝廷說,潼關大戰那天,昭陵前的石人
石馬個個汗濕欲滴。人們紛紛傳說:那隊勇猛神奇的黃旗軍就是這些石人石
馬組成的。

19世紀後期,「六駿」中的一匹馬曾被歐洲人摹繪成圖,收進《世界名
馬圖》里。以後凡各國出版的有關中國的美術書,插圖中總少不了「六駿」
的英姿。1914年,美國文化侵略分子勾結陝西軍閥,把「六駿」全部打碎,
並盜去其中的「颯露紫」和「拳毛■」,現陳列在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中
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餘四駿被復原、被盜之兩駿也被復制,存放在陝西
省博物館。

昭陵及其陪葬墓是中國初唐歷史文物的集中代表。1961年,國務院公布
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在陪葬墓中的李勣墓建立了「昭陵博物
館」,昭陵陪葬墓出土的300多件珍貴文物就陳列於館中,供絡繹不絕的游
人欣賞。

明太祖孝陵(中國)

《紅樓夢》里的妙玉特別激賞宋朝詩人范成大的兩句詩:「縱有千年鐵
門限,終須一個土饅頭。」是說人的壽命無論怎樣長久,也終究要死。土饅
頭是墳的俗稱,因圓形的墳,看去恰如饅頭。不過在帝陵中,這種饅頭墳直
到明代才出現,秦漢唐宋時期的帝陵都是方形的,圓形墳是明太祖朱元璋因
地制宜的創舉。因為南方多雨,陵墓作圓形,可使雨水下流,不致浸濕墓穴,
由此可見這位朱皇帝不泥守傳統、立足實際的革新精神。

朱元璋選陵址的辦法也頗有新意。他登基後,曾向劉基、徐達、常遇春、
湯和征詢陵址的意見,並約定時間召集這四人磋商,連朱元璋共五人,各自
先用紙條將陵址寫好,到時從各自的袖筒中掏出來一對,結果不約而同地寫
著同一地點。這不免讓人想到《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二人手掌上的「火」
字,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這個被普遍看好的陵址就是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的靈谷
寺舊址。紫金山最初叫「金陵山」,楚懷王滅越後,曾在這里掘地埋金,以
鎮「王氣」。它三峰井峙,氣勢雄偉,自六朝以來,就流傳有「鍾阜龍盤,
石城虎踞」的詩句,故有「虎踞龍盤」之說。獨龍阜北依紫金山主峰,阜高
150米,泉壑幽深,紫氣蒸騰,雲氣山色,朝夕多變,確是一塊風水寶地。
陵址一經選定,朱元璋就把原址上的靈谷寺遷到紫金山東麓,讓地給自己建
陵。

洪武 14年(1381年)朱元璋開始營建孝陵,翌年馬皇後去世,就安葬
在這個墓里。第三年孝陵全部竣工。時隔 15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
終年70歲,與馬皇後合葬孝陵。

孝陵周長約30千米,規模宏大,由南向北,縱深達2.6千米,是一組排
列有序、相對集中的木構建築群。最前面是下馬坊,碑刻「諸司官員下馬」
六個大字,這是陵寢威嚴的標志,輕忽不得,否則就得問個大不敬罪。下馬
坊東有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所立的「禁約碑」,碑文洋洋數百字,是保護陵園
和謁陵的有關規章制度。禁約碑東北約500米處是孝陵大紅門,門上原有重
檐黃色琉璃瓦頂,今只剩下門洞。過大紅門是四方城,這里原是一座碑亭,
現在只剩下四周圍牆。城內原有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為他父皇所
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一通,滿碑全是對朱元璋的頌揚之辭。

四方城略北過御河橋是平坦寬闊的孝陵神通,兩側排列有 12對石像生
①,包括文臣武將各四尊,華表2座,石獸24隻,綿亘排列達10千米之長,
象徵朱元璋生前擁有的儀仗和侍衛,可以說是「死要威風」。這些石刻比唐
宋帝陵的石雕體態更顯壯觀,石刻技法簡朴,形態雖稍嫌呆滯,但具有靜謐
肅穆之感,是明初石雕藝術的代表。

孝陵的神道非常獨特,由華表開始北拐,呈月牙形,半抱一座名曰「孫
陵崗」的小山。崗上有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陵墓。神道轉彎在帝王陵寢中是
不多見的。據載,當年建陵時,曾有人建議將孫權墓遷走,但朱元璋說:「孫
權也是條好漢子,留為門主。」未予批准,於是神道只好繞行而過。比起同
世之雄曹操「生了當如孫仲謀」(仲謀是孫權的字)的喟嘆,孫權——倘若
他地下有知的話——想必會更加感激千載之後這位開國之君的惺惺相惜:成

①石像生:帝王陵墓神道兩側排列的石人石獸雕像的總稱。
全了他的「入土為安」。
神道盡頭,過欞星門遺址就是孝陵的正門,門上嵌有「明孝陵」青石門
額一塊。正門之後是中門,原來的建築已經毀壞。清同治四年(1865年)在
中門台基上修建了一座碑亭,裡面矗立著五通石碑,中間一通上刻清康熙皇
帝的題字,康熙六次南巡,曾五次親謁明孝陵,這塊「治隆唐宋」碑是他1699
年第三次南巡時所題。其他四碑也都刻有清代皇帝的題字,其中有乾隆皇帝
1751年南巡時所題刻的詩句,詩中對明太祖打下一片大好江山,而後世子孫
卻無法守成十分感慨。

碑亭後面是獻殿,這是陵園最突出的建築,原有45間塗龍滾柱的殿屋,
規模十分宏大。這也是朱元璋對陵寢制度的重大改革,他取消了秦漢唐宋時
期陵園中供帝王靈魂起居的下宮建築,並相應取消了陵寢中留居宮女以侍奉
亡靈起居的制度,而保留並擴展了供謁拜祭典的上宮建築,從而更加註重朝
拜祭祀的儀式排場。這既說明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陵寢中原始迷信的方式
不能不逐漸廢止,也反映出了朱元璋為推崇皇權,鞏固統治而借祭祀大作文
章的良苦用心。

然而,再盛大的祭祀也保不住搖搖欲墜的大明江山。清軍入關之際,孝
陵獻殿全部被毀,只剩下遍布刀傷的台基和柱礎。清朝占據中原後,為安撫
人心,曾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殘存的台基上重建了一個座獻殿,但只
①面闊3間,與須彌座 式的台基相比,寒傖而落魄。解放後,人民政府曾進一
步修整和裝飾了重建的獻殿,部分建築已恢復了昔日的盛容。

陵園最後部分是寶城,寶城是陵墓前的一圈圍牆。寶城上建有明樓,這
是陵園內最高的建築物。寶城和明樓也是朱元璋的創舉。寶城內的巨大土丘
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合葬地,上面條石篆刻著「此山明太祖之墓」。
關於孝陵地宮的情況,未經發掘,不得而知,不過從陵園地面建築的豪
華宏偉來看,地宮必然是奢侈宏麗,縱然史家一再粉飾,標榜節儉,也難以
令人相信。

朱元璋雖然在後人的畫像里厚唇長顎,十分不堪;安徽的花鼓戲也對這
位皇帝充滿了諷刺怨恨,但他能由一介農夫成為一朝開國之君,確有他過人
之處。而他對陵寢制度的改革,也為後世垂範。明十三陵及清東陵、西陵在
規制上就是基本沿襲孝陵,只是規模更為宏大而已。

明太祖孝陵也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起重新對外開放。

那高大精美的建築和形勝天然的景色令絡繹不絕的中外遊客流連忘返。

①須彌座:又名「金剛座」,系佛像底座,又為我國傳統建築的一種台基,一般用磚或石砌成,上有凸凹
線腳和紋飾。
清 東 陵(中國)

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的昌瑞山下,西距北京市區125千米,是
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陵墓區。陵區南北長125千米,東西寬26千米,總面積
為2 500平方千米。整個陵區以昌瑞山頂的明代長城為界劃分為兩部分:長
城以南為「前圈」,周圍修砌了近40華里的風水牆,是陵墓建築區;長城以
北為「後龍」,是風水禁地。

東陵北靠昌瑞山,東依婉蜒起伏的鷹飛倒仰山,西傍高聳入雲的黃花山,
南抵宛若倒扣金鍾的金星山。更南為天台、煙墩兩山對峙,形成一個險峻的
陵口,名叫興隆口,整個陵區之水匯集於此,水深流急,常有鯉魚躍出水面,
根據「鯉魚躍龍門」之說,興隆口又叫龍門口。整個陵區環境千山萬壑,回
環朝拱,重巒如涌,綿亘不絕,真是一塊風水寶地。據說這是由清世祖順治
親自相中御定的。清入關後,有一次順治皇帝出外狩獵,縱馬揚鞭,偶然來
到昌瑞山下,停轡四顧,但見山川壯美,景物天成,不由龍顏大悅。他翻身
下馬,虔誠禱告了一番,然後將右手大拇指上佩戴的白玉扳指輕輕取下,小
心翼翼地扔下山坡。靜默片刻,莊重地向身旁斂聲屏氣的群臣宣布:「此山
王氣蔥郁,可為朕壽宮。」少停,又說;「鞢(扳指)落處定為穴。」群臣
凜遵,趕緊在草叢中細細尋覓,終於找到了那枚扳指。於是,在扳指停落的
地方打樁作記,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陵墓區就此開辟了。

東陵始建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圈內有帝陵5座,皇後陵4座,妃
嬪陵5座;葬有5個皇帝,15個皇後,13個皇貴妃,6個貴妃,31個妃,18
個嬪,22個貴人,16個常在,9個答應,4個福晉,l7個格格,1個阿哥,
共157人。

東陵陵園的布局與明代相比更為成熟,其體系完整,布局嚴謹,規模宏
大,整齊劃一。東陵以昌瑞山主峰腳下的順治孝陵為中心,東邊是康熙皇帝
的景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西邊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和咸豐皇帝的定陵。整個
陵區由大小不等的200多座單體建築組成。皇帝皇後的陵寢均為黃琉璃瓦蓋
頂,按從南到北的順序,一般都由石牌坊、大紅門,至德神功碑樓、石像生、
龍鳳門、神道石橋、神道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隆恩門、隆恩殿、東西
配殿、琉璃門、二柱門、石王供、方城、寶城、明樓、寶頂等大小建築組成。
帝陵較後陵規模宏大。陵園規制基本沿襲明代,只是陵冢上增設了月牙城,
規模比明十三陵大,布局也更繁復。陵區外圍還有10多座陵寢,那是王爺、
皇子、公主、保姆、勛臣等人的葬處,其規制與妃園寢相似,均用綠色琉璃
瓦覆頂。這些古建築群和石雕珍品,既是封建統治者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
物證,又是我國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

孝陵作為東陵的主體建築,陵園前矗立的石碑坊是進入陵區的第一個建
築物。它是五門六柱十一樓的仿木建築,高13米,寬32米,全部採用青白
石料。上面有「雲龍戲珠」、「蔓草奇獸」、「雙獅滾球」以及各種旋子大
點金的彩繪紋飾,刀法精湛,氣勢雄偉,成為清代石雕藝術的最有代表性的
作品。

緊靠石碑坊是大紅門,孝陵的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東陵的門戶,門前
有兩塊下馬石碑,顯示出皇陵的威嚴。

神功聖德碑樓高大雄偉,樓內屹立著巨大的石碑,碑身陰刻著滿漢兩種
文字,記述帝王一生的業績。東陵內只有順治孝陵、康熙景陵和乾隆裕陵有
神功聖德碑,康熙的景陵甚至立了雙碑。這些皇帝在位時,文治武功都很出
色。而到了道光皇帝年間,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為了掩蓋戰敗,五口通
商的醜事,道光皇帝故作自謙地說:自己治理國家的成就,無法與列祖列宗
相提並論。就此把失去國土之恥輕輕放過。他同時下了一道手諭,自本朝始,
不再興建神功聖德碑。所以從此不再為這些喪權辱國的帝王樹碑立傳了。

東陵各帝陵(除同治惠陵外)的神道兩側,都井然有序地排列著數對石
像生,尤以孝陵的石像生最為典型,數量也最多,共有18對,由獬豸、狻猊、
駱駝、大象、麒麟、馬、武將和文臣八組組成。這些雕像雖然形體不如明十
三陵的高大,雕刻技藝卻高超得多:動物雕刻體態生動,變化宛轉,人物雕
刻造型嚴謹,形態逼真,風格簡潔明朗,敦厚淳樸,堪稱不朽傑作。

橋梁是整個陵區建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孝陵的七孔橋是東陵
近百座石橋中橋孔最多、橋身最長的一座,也是最神奇別致的一座。它全部
用漢白玉石拱砌而成,如玉虹垂落,雄偉壯觀。而由於橋身欄板的選料奇特,
如順欄板輕叩,就會聽到金玉般的聲響,妙如五音,人稱「五音橋」。

隆恩殿又稱享殿,與明代一樣,是陵園的主體建築。定陵中的隆恩殿以
西太後慈禧的菩陀峪定東陵最為奢華。殿內金壁輝煌,猶如黃金世界。殿內
外的 64根金龍盤御柱,製作精美。連故宮太和殿的六根貼金明柱都為之遜
色。尤其是那立體的鎏金飛龍,頭上安裝帶有彈簧的龍須,藉助空氣流通,
龍須自行擺動,如群龍低吟,無比美妙。可惜這舉世無雙的金龍,由於帝國
主義侵略者和軍閥的盜竊破壞,如今連一鱗半爪也無從尋覓了。定東陵隆恩
殿前的陛階石和殿周圍的漢白玉望柱和欄板上,還別出心裁地雕刻著「鳳引
龍」的圖案,充分反映了這位曾挾制兩代皇帝的婦人的權欲思想。

明樓是九脊重檐歇山頂的方形碑亭,建在方城之上,樓內正中豎著一通
刻有「××皇帝之陵」字樣的硃砂碑。方城南牆正中的洞口叫古洞門,是登
明樓、上寶頂(墓室之頂)的必經之處,古洞門內有個月牙形的小院,叫月
牙城。月牙城迎面的高牆正中,修砌了一座五光十色的嵌琉璃的照壁,掩飾
著地宮的入口。清東陵的地宮以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東陵最為奢華,遭受
的破壞也最為嚴重,珍貴的隨葬品被軍閥和土匪地痞洗劫一空。

清東陵是中國古代建築集大成之作,它作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
位,如今已被修葺一新。裕隆、定東陵及乾隆36位妃嬪的裕妃園寢經過修復
和清理,已對外開放,成為游覽訪古的勝地。

Ⅳ 秦陵的大陶馬有怎樣的成就

秦陵的大陶馬,也是非常突出的製作。「豎立的雙耳,貫注的眼睛,昂舉的頭頸,矯健的四肢,以及剪鬃縛尾的裝束,無不表現出機警神駿,一旦馳騁起來,必然顯出疾若閃電的動勢。在這里,戰馬不單純是軍陣的組成部分,而且它那雄駿的神態,相應地補充了武士豪邁勇敢的戰斗精神。」

Ⅳ 古代的大型墓葬或皇帝陵墓是什麼樣子的

查看詳細請到<a href="http://www.qinshihuangling.com/" target="_blank">http://www.qinshihuangling.com/</a>

秦始皇及其修陵的傳說
2001-01-18 09:54:00

秦嬴政(公元前259--前210年),是戰國時代秦國 襄王的兒子,13歲繼承王位,21歲開始親理朝政。他採納韓非、 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的主張,興修水利,獎勵耕織,進一步增強了商鞅變法後本已強大的國力,又制定「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正確戰略,用十年時間殲滅東方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後來,他又確立郡縣制度,制定三公九卿的官制,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抗擊匈奴,征伐南越,修建長城 馳道和靈渠,又用「焚書坑儒」來統一思想,在不長的時間內,創造了前無古人的業績。後人常把他的歷史功績與暴行苛政聯系在一起,但對於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發展,他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便大興土木,讓人依照六國宮殿原樣,在咸陽建宮室145處,藏美女萬人以上,其中以阿房宮最負盛名。他好大喜功,多次到全國各地巡視,每到一處便刻石立碑,記述自己的功績,公元前210年,他病死於沙口平台(今河北平鄉 廣宗一帶)出巡的路上,不久秦國便發生大亂而很快滅亡。

關於秦始皇修建自已的陵墓,有這麽一個傳說。當他坐在寶座上,沉醉在一片萬歲呼聲中時,曾幻想永遠不離開人間和豪華的宮殿,於是聽信了方士們所編造的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州三座仙山,上邊居住著仙人的美言,並派方士徐芾帶領數千名童男童女,到海中的仙山上求取長生不老的仙葯。但是徐芾一行入海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後有民間傳說,他們來到了現在的日本國定居,傳宗接代。以後,嬴政也認為「長生不死」的「神仙世界」是靠不住的事,所以他轉而特別重視自己陵墓的營建。

其實,嬴政自即位後不久就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直到他去世才草草收場,前後共用了37年,大規模的修築是在統一後的10年,由丞相李斯督率72萬刑徒和奴隸,傾國力修造。史稱陵高50餘丈,周5里余,墓基極深,並用銅液灌注。直到今天,看到那高大的封土丘和形象生動的兵馬俑,我們依然為之贊嘆,秦陵的高大也就是秦皇的威風,秦陵的非凡氣勢就是秦皇的氣勢非凡。(中華萬博網)

秦始皇陵簡介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南依驪山,層戀疊嶂,山林蔥郁;北臨渭水,逶迤曲轉,銀蛇橫卧。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姓蠃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於趙國京都邯鄲,公元前246年13歲即立為秦王,22歲加冕親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國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徹底結束了戰國群雄割據的歷史,在血與火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掃六合,虎勢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始皇--這位叱吒風雲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千秋偉業,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家陵園。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始皇陵於秦始皇即位起開工修建,前後歷時38年之久,比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的修造時間還長8年,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陵園仿照秦國都城咸陽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秦始皇陵的封土夯築而成,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於經歷二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
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 ,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在陵園里設立有多處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二十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區,重現當年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現。
在凝重的綠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間,為了讓遊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部隊換崗儀式"表演和集"聲、光、電"於一體的秦始皇陵陵區、陵園、地宮沙盤模型展示,再現二千多年前神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數十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直觀的揭示秦陵奧秘,展示其豐富內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規模宏大、埋葬豐富而著稱於世。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陵風水的傳說

驪山以它特有的溫泉和風景而聞名於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與愛妾褒姒主曾在這里演出了一場興起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悲劇,從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傳秦始皇生前在驪山與神女相遇,游覽當中欲戲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臉上唾了一口,這樣秦始皇很快生長了一身的爛瘡。雖然這是一個神話故事,但隱隱約約可以看出秦始皇與驪山似乎有些緣份。他的墓地也選在驪山之旁。秦始皇為什麼特別迷戀驪山這塊風水寶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選擇看作是一件造福於子孫後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這個企圖傳之於萬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對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視。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驪山之阿,據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酈道元的觀點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的肯定。不過筆者曾著文提出過異議。在筆者看來秦始皇陵選在驪山之阿一是取決於當時的禮制,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觀念的影響。(見拙作《秦始陵園淵源試探》、《文博》1990年第5期。)現在從風水角度來看秦始皇陵也不失為一塊理想的風水寶地。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後來人們選擇墓地又特點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見《大漢原陵秘葬經》)依山傍水被古人視作最佳風水寶地。至於這個觀念始於何時,無從考起。筆者曾以為秦始皇陵是依山造陵的典範,現在看來這個結論不夠全面,也不甚確切。應該說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範。秦始皇陵園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然而在秦始皇陵的東側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於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後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築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餘米,一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餘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此外,在陵園東側,在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過。據《水經注》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曰:"酈山西北有溫泉。"可見當年的溫泉與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由此不難發現秦始皇陵的風水特點是,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依山環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選擇的風水寶地嗎?
秦代"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對後代建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後歷代陵墓基本上繼承了"依山環水"的建陵思想。

地宮被盜的傳說

秦始皇陵的收尾工程尚在進行之際,公元前209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爆發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關東各地紛紛響應。由周文率領的一支浩浩盪盪的起義軍不久便打到戲水附近,(戲水位於陵園東北的新豐鎮附近)距陵園不足10華里。這時數十萬修陵人員只好遵命放棄未完成的陵園工程,跟著少府令章邯阻擊起義軍,搖搖欲墜的秦王朝在掐扎中維持了不足一年的時間便告覆滅。隨著秦王朝的覆滅,秦始皇陵的厄運也就降臨了。
最早光顧秦始皇陵園的是楚霸王項羽。關於項羽盜掘秦陵的情節和盜掘程度史書記載不盡相同,甚至前後出入較大。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項羽掘始皇陵一事是極其嚴謹的。在他所有涉及陵園的記載中隻字未提項羽近代陵一事。只是在劉邦與項羽在戰前對罵時,劉邦列舉了項羽的十大罪狀,其中一條就是"掘始皇帝冢"。此話出自項羽的對手劉邦之口,是否確有其事連司馬遷撰寫《史記》時也無法斷言,只好客觀地永遠了劉邦的原話。後來班固在《漢書》記載此事時也是比較慎重的,"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大師至其下矣。項籍焚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球羊,失火燒其藏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緊閉之禍,豈不哀哉"。班固這段話同樣也不是他本人的發明,這段話出自漢成帝的大臣劉向安下心來的上諫書中。當年漢成帝營造延陵,不久又改變計劃營造昌陵,"營起昌陵,數年不成,復還歸延陵,制度泰奢。"面對成幾次改變陵址,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劉向勸諫成帝應當薄葬,反對厚葬。他在諫書中既列舉了薄葬典型又談到厚葬的惡果,其中秦始皇就是他著重敘述的一個厚葬的例子。作為一篇論說文的諫書,作者的主觀動機及感情色彩是顯而易見的,其中涉及的歷史事例未畢完全確切。即使如此作者對項羽盜掘始皇陵的記述也是有分寸的。項羽只是"焚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數年之間,外項籍之為,內離牧之祝。"可見劉向的諫書中談到項羽焚燒地面上的宮宇宮室,並沒有斷言項羽盜掘秦陵。總之從《史記》、《漢書》這些原始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初步結論:項羽帶兵挖過始皇陵。總之從《史記》、《漢書》這些原始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初步結論:項羽光顧始皇陵,縱火焚燒了陵的園的"宮室營宇",但無法斷言項羽帶兵挖過始皇陵。然而到了北魏時期酈道元作《水經注·渭水》時,他的記載與《史記》、《漢書》就不大相同了。他這樣寫道:"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作物不能竄,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其實這段記載的內容一部分來自《漢書》,始牧羊人尋羊燒之;而另一部分則空無一人不同於《漢書》,如"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顯然酈道元的記載做了人為的發揮,字里行間充滿了虛張色彩。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距秦亡一百多年,《漢書》作者班固別具匠心秦亡二百年,酈道元具秦亡四百多年,按理具秦朝時間愈近記載應當愈細。可是司馬遷只是通過劉邦之口,以"掘始皇帝冢"一筆帶過;班固也是通過劉向之口,說項羽"焚其宮室、營宇"。可見這兩位史學大師對於項羽是否盜掘秦陵一事,態度十分慎重,未置可否。然而後來的記載則肯定的說:"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這里連挖墓的人數、挖出的東西運了多少天都記載的一清二楚。這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懷疑,酈道元的依據何在?另外,《漢書》及《水經注》中牧兒燒其地宮的說法恐怕也不足為信。

陵墓內果真有飛雁嗎?

秦地宮內有哪些珍貴的隨葬品?千百年來由此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地宮飛雁就是一個十分迷人的傳說。
《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這只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日月星移過了幾百年,到三國時期,(寶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張善,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隻金雁,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這個神奇的傳說有沒有歷史依據?近年來有的學者著文指出:"這雖然是個傳說故事,但說明秦陵內的文物曾經流失於外,並且遠達雲南以南。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著名工匠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飛翔,直飛到宋國的城上。幾百年後,秦國的工匠能製造出會飛的金雁,這是可信的。」(武伯綸、張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麼,這個傳說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國這個歷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國度內,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製造出會飛的金雁,這在中國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個罕見的奇跡。然而,金屬飛雁的可信程度確實令國人捏把汗。假若你仔細推敲一番,立即就會看出這個傳說的破綻之處。試想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並不象放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後者由於質量輕,它藉助於自然界的風力就可以在空中飛翔,然而對於一個金屬物體來說,它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的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這個基本的難題也無法解決。2200年前的中國何以能解決金屬物體的飛行動力問題呢?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當項羽打開地宮的墓道時,這個自動飛翔的金雁又沿著地宮的墓道順利地飛出地面,然後又越過秦陵南側數千米高的山峰飛往遙遠的南方。如果這個奇聞不是閑聊文人編造出來的說,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所以,我們可以肯定說秦陵金屬飛雁的傳說沒有絲毫的可能性,具有現代科技意識的中國人切勿輕信這個傳說了。
金雁傳說的辨誤問題到此應該結束了。然而進一步來說古代文人編造的這個傳說故事在歷史文獻上有沒有一點蛛絲馬跡呢?筆者查閱了漢代有關的文獻記載,發現在司馬遷和班固的記述中有一句:"黃金為鳧雁"的文字,顯然兩位史學大師記載的是墓內有用黃金製作的"鳧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又演義和"創作"了飛雁傳說的故事。

陵園修建了多少年?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大詩人李白筆下,它謳歌了秦始皇的輝煌業績,描述了營造驪山墓工程的浩大氣勢。的確,陵園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國王寶座時,陵園營建工程也就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史記>;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這是秦始皇的一點改進。陵園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經過數10萬人9年來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為工程的最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任務。盡管陵墓工程歷時三十七八年之久,整個工程仍然沒有最後竣工。當時歷史上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具陵園不足數華里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面臨大軍壓境、威逼咸陽之勢,二世這位未經風雨鍛煉的新皇帝驚慌失措,召來群臣商討對策。他,一幅喪魂落魄的樣子,向群臣發出"為之奈何"的哀求。這時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當即迎合,並讓章邯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的起義軍。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總之,陵園工程由選點設計、施工營造到最後被迫中止,前後長達三十七八年之久,在我國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它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修建的時間還要長8年。

Ⅵ 秦始皇陵兵馬俑怎麼

秦俑坑主要是由陶制人俑和馬組成,這些陶俑模擬秦兵形象,身披鎧甲或穿戰袍,手持兵器,組成了秦代軍隊的森嚴陣容。俑體平均高度在1.8m左右,造型准確、形象各異,有的著鎧甲、有的著戰袍、有的手持長矛、有的腰佩刀劍、有的持弓狹弩、有的頭戴長冠或軟帽等,英姿勃勃、威武雄壯。此外,還有駕著戰車的雄駿陶馬,昂頸豎耳,分鬃上翹,神駿欲馳。陶俑為泥質灰陶,頭、軀干、手臂中空,腳、腿和手為實心。所飾色彩,以武士俑為例,有的身穿綠色短袍,外披黑甲,下穿深藍色褲,足登黑履,面、手、足均為粉紅色,白晴黑珠、黑色須發;有的身穿紅色短袍,外披黑褐色鎧甲,下穿綠色褲,黑履,面、手、足等為粉紅色。馬身的顏色則有黑、紅、褐等色,白蹄甲、白牙齒,耳、嘴、鼻孔內均為紅色。武士俑和陶馬的色彩對比強烈而又十分和諧,整個軍陣威武雄壯。

Ⅶ 秦陵的大陶馬有怎樣的突出特點

秦陵的大陶馬,也是非常突出的製作。「豎立的雙耳,貫注的眼睛,昂舉的頭頸,矯健的四肢,以及剪鬃縛尾的裝束,無不表現出機警神駿,一旦馳騁起來,必然顯出疾若閃電的動勢。在這里,戰馬不單純是軍陣的組成部分,而且它那雄駿的神態,相應地補充了武士豪邁勇敢的戰斗精神。」我們知道,在秦代以前,從地下出土的遺物證明,雖然在西周時代,奴隸主統治階級多用真的車馬殉葬,但陶塑或銅鑄的馬,卻不曾見到。即在原始陶器或商、周青銅器中所見的象形器,多利用雞、狗、牛、羊,犀,象、虎、豹、鷹、鳩等動物的形象,甚至周代還出現了駒尊,但馬的應用絕少,而秦代竟忽然出現這樣一大批不僅體積如真馬,而且形象非常生動寫實,富有活力的大陶馬。從形體的真實來看,好像是從真的戰馬體軀上模製出來。試一設想,在以前從沒有過的製作,竟能一舉而達到如此的藝術高度,實令人驚奇。這當然是由於春秋、戰國以來,生產力的解放而促成了手工業技術的進步和雕塑藝術的發展,以及雕塑匠師得以充分發揮藝術才能的原因。而更重要的是秦代已重視養馬,在征戰中騎兵或戰車的作用也很重要。據記載:秦始皇本人在指揮戰事中,也曾騎過很多的名馬,如「追風」、「逐兔」、「躡影」、「追電」、「飛翮」、「銅雀」、「晨鳧」等等。秦陵俑坑能出現這樣神駿逼真,生氣勃勃的戰馬群,當然與雕塑匠師們深入生活實際,對於皇家所養名馬得有細心觀察體會的機會是分不開的。在秦俑第一俑坑出土的,全是戰陣行列中挽拖戰車的馬匹,第二俑坑才出現配有鞍轡的騎馬,但兩種馬的姿勢和神態是很相類似的。即都是由直立的四腿支持著昂首挺立的軀體,並且顯示出膘肥體健。特別是馬的前肢和頭部,都表現了颯駿矯健,豎耳嘶鳴的神態。很可能是由於體軀重量的關系,必須四腿分立支掌,以致全身穩定,缺乏動態變化。雖然如此,仍能表現出戰馬所具有的剛強驍勇的氣質。

閱讀全文

與秦陵四駿高清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用大米在紙上製作東西簡單圖片 瀏覽:644
女孩的屁股圖片 瀏覽:976
簡單易語言圖片 瀏覽:145
吧啦啦小魔仙動漫圖片 瀏覽:388
40發型女短圖片大全 瀏覽:314
人物微信圖片可愛 瀏覽:572
女孩大笑的圖片卡通圖片 瀏覽:792
向日葵圖片女孩手繪插畫 瀏覽:939
發型染色種類圖片 瀏覽:904
發型女小孩兒圖片可愛6歲長發 瀏覽:849
幼兒手工繪制衣服圖片 瀏覽:481
作業本繪畫圖片大全簡單 瀏覽:956
圍邊擺盤圖片簡單 瀏覽:655
女生大胸圖片漫畫圖片 瀏覽:908
非洲飢餓女孩圖片 瀏覽:225
宇通b型房車價格及圖片 瀏覽:548
蓬鬆燙發型圖片短發 瀏覽:217
胖子搭配衣服圖片男生 瀏覽:861
中長發怎麼剪好看圖片 瀏覽:221
卷燙背頭發型圖片 瀏覽: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