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河南韻辰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河南韻辰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是2016-01-27在河南省許昌市魏都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許昌市西關辦事處三李社區。
河南韻辰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11002MA3X6YNUX6,企業法人車文臻,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河南韻辰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企業管理服務。
通過愛企查查看河南韻辰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B. 邯鄲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名人鐵事、成語典故、名勝古跡任選三個,詳細一點
邯鄲學步、負荊請罪、完璧歸趙、圍魏救趙、胡服騎射、毛遂自薦
(一)邯鄲學步
這個故事說的是戰國時代,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到趙國都城邯鄲去,看到邯鄲人走路的姿態很美,就跟著學起來,結果不但沒有學好,反而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記了,只好爬著回到家鄉。後來這個故事演化為成語——邯鄲學步,比喻模仿別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也丟掉了。
這是一個流傳的很廣的故事。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去邯鄲,同事們見到我都開玩笑說,看你又不會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鄲了呀?看來這已經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了。流傳的廣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夠忽視這個故事在今天的啟示意義。如今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人們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傾向嚴重,忽視了自身的特點,結果學得不倫不類。
在邯鄲市區中心地帶有一座學步橋,傳說燕國少年就是在這里學邯鄲人走路的。現存的石橋建於明代,已不再通車,圍繞石橋修建成了一個市民休閑娛樂廣場,把學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後代,廣場還刻立了許多碑文,講述著邯鄲的歷史,還有一個不規則雕塑上面刻了與邯鄲有關的成語條目,寓教於樂,很有意思。
(二)負荊請罪
在邯鄲老市區距離火車站不遠的街道里,有一處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車巷,這里就是藺相如迴避廉頗的窄巷。如今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築,巷子也名存實亡,古風盡失,但是還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記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這是一個曾經入選中學課本的故事。戰國時,趙國文官藺相如出使秦國御敵有策,使得價值連城的和氏美玉完璧歸趙,又赴澠池會舌戰秦王,維護國體尊嚴,被封為上卿,位於大將廉頗之上。屢立戰功的老將廉頗心中不服,揚言如見到藺相如就要羞辱他。一次兩人乘坐馬車相遇與窄巷之中,藺相如顧全大局,讓自己的馬車退出窄巷避讓廉頗,致使廉頗深受感動,於是廉頗便光著上身,身背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從此兩人結為生死之交,趙國將相和睦,國勢大振。這個故事也很快演變成成語,表示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真心實意地接受對方懲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了錯誤勇於承認,勇於接受處罰,就能夠獲得他人的原諒,徵得別人的尊敬。現在,這是個應用得非常廣泛的成語。
回車巷一帶是邯鄲的老城區,那裡有很多老房子,有幾處深宅大院,是民國時期邯鄲市政府機構的院落,今天住在那裡的都是普通百姓。房子雖然老舊了,民風依然俠義猶存。那一日我背著相機在老街閑逛,一位工人模樣的中年人自告奮勇地領著到處轉,在他的帶領下,我看到了邯鄲古城牆遺跡,民國邯鄲政府的稅務局和機械局的大院,還有一座簡易的土地廟。老街上的人們閑適自在,放學的學生們嬉笑打鬧,沒有呼嘯的汽車,偶爾響起一聲小販的叫賣聲,深處其中恍如隔世。不過拆遷改造的推土機的轟鳴聲已經隱約地聽到了,不知道這份寧靜還能守護多久。
(三)黃粱美夢
這個故事跟戰國沒什麼關系,但是故事發生在邯鄲。說古時候有個姓盧的書生進京趕考,路過邯鄲投宿店家,窮困潦倒,失意落魄,獨自慨嘆,恰遇呂洞賓也路過此地,見此情形打算開導開導他,就給了他一個瓷枕頭,盧生枕著枕頭入睡後開始做夢,夢到自己娶了一個出身富庶人家的美若天仙的女子為妻,又進京考中了進士,繼而到處建功立業,當了宰相,後被妒賢嫉能的奸人陷害險受牢獄之災,後來轉危為安,子孫滿堂,終老而死。夢到了死,盧生就驚醒了,一看店主做的黃米飯還沒熟呢。
這個故事最早出自唐代沈既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後來湯顯祖和蒲松齡都對這個故事進行過演繹,故事中呂仙後來被演繹成呂洞賓。現在人們利用這個成語比喻不可能實現的虛幻夢想。但依我看,作者原意是打算通過一個夢描述人的一生所可能經歷的榮華富貴和坎坷曲折,表達人生如夢的消極厭世的觀點,故事的結尾說盧生夢醒之後對人生大徹大悟,跟隨呂洞賓雲游佈道去了。
後人在盧生做夢的小店修建了呂仙祠,現存最早遺跡是門前照壁上的明代石刻,據說石刻「蓬萊仙境」這四個大字是呂洞賓手書,蒼勁灑脫,有一股子仙風道骨之氣。其他殿堂如鍾離殿、呂祖殿、盧生殿都是近來重修的。
在呂仙祠的東跨院,有一個以夢為題材的博物館,把古籍、傳說中比較著名的「夢」,如莊子夢蝶、紅樓夢、南柯一夢等等,用繪畫和說明形式展出,生動有趣,彷彿進入了夢的世界,尤其是用中國畫技法繪制的繪畫很有水準,如果用展出的內容出版一本連環畫,一定受歡迎。
(四)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這個故事我認為它算不得成語,充其量只能是個典故。這個典故告誡人們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學習別人的長處,勇於改革。對處在社會變革當中的我們,還是具有比較重要的警示作用的。
趙武靈王是趙國的一位奮發有為的國君,在與周邊胡人的軍事摩擦中,他發現胡人的短衣長褲、騎馬作戰非常靈活,於是主張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為此,他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學騎馬,練射箭,親自訓練士兵,使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得以擊退胡人,消滅中山,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邯鄲市西的插箭嶺相傳是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訓練士卒的場所,邯鄲市區的叢台公園中的武靈叢台則是趙武靈王檢閱軍隊是使用的。如今從台已經成為邯鄲市的地標建築,許多商品都以叢台命名,當地人還送過我一瓶「叢台」酒呢。
「滏流東漸,紫氣西來」的叢台,除了檢閱練兵之外,還是王侯休息娛樂的地方,頗負盛名,歷史上屢建屢廢,現在的主體建築是清朝同治年間留下來的。歷史上許多大文豪,如李白、杜甫、郭沫若等,帝王如乾隆等都曾慕名登台,是一處文化古跡。如今,這里建成了叢台公園,成了普通百姓休息娛樂的場所。
邯鄲的歷史文化
邯鄲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里繁衍、休養生息。在邯鄲悠久歷史的進程中,孕育並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這是先人留給我們後代子孫的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綿綿8000餘年的歷史鑄造成了邯鄲十大文化脈系。 趙文化 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趙文化,其基本內涵為開放、進取、包容,展現出趙國在逐鹿中原時所表現出的改革創新精神。她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源頭之一,是華夏文化與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匯、融合和升華的結晶,具有中原華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構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區諸民族沖突與融合的過程。她豐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鄲地域文化中的代表。趙文化濫觴於舂秋,興旺於戰國,延續至兩漢,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韻。這里產生了發達的冶鐵、制銅、制陶等手工業,形成了繁榮的城市商業貿易,孕育了荀子、公孫龍、慎到等一代學術大師,涌現出趙武靈王、廉頗、藺相如、趙奢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雉人物。它與燕文化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北方文化的概貌。趙文化其主流內涵是「開拓進取,競爭圖強,兼收並蓄,改革創新」,貫穿其中的以人為本、廣攬賢才、團結向上、忠勇報國等思想,對於我們今天的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文化,是我國以粟作農業和定居生活為特點的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現出人類利用自然、與自然相融合的奮斗精神,因最早發現在武安的磁山遺址而命名。經科學測定,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1976年開始考古發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動植物標本,還發現了炭化的粟約10萬余斤,磁山被確認為是世界上糧食作物—粟的最早發源地,還是中國家雞和中原核桃最早的發現地。農作物「粟」(穀子)、家雞和胡桃(核桃)三大發現,不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過程中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並改寫了我國乃至世界粟作農業、家雞馴養和核桃產地的歷史。以陶質平底盂、鳥頭形支腳為特點的生活用具,以石制斧、鏟、磨盤、磨棒為特點的農耕和脫粒工具,以長方形坑穴為特點的糧食窖穴,以陶、石器「組合物」為特點的祭祀遺跡等,構成了磁山文化獨特而豐富的內涵。磁山文化被譽為「中華瑰寶」,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大突破。 女媧文化 在涉縣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媧皇宮,傳說是華夏始祖女媧氏「煉石補滅,摶土造人」的地方。媧皇宮因此而得名。因女媧摶土造人,又是人類的創造者,故被世人尊稱為「華夏祖廟」。媧皇宮建造在懸崖峭壁上,閣樓高懸,構造奇巧,被稱為河北古建築十大奇觀之一。從媧皇宮開鑿的石窟和摩崖刻經考察,它始建於北齊天保年間,距今已有1450餘年,後經歷代相繼擴修,逐漸形成今日規模。相傳農歷三月十五日為女媧的誕生之日,每當此時舉辦媧皇廟會,來自周邊數省的遊客雲集此地祭祀女媧。千百年以來,流傳在這里的民風民俗,民間信仰和神話傳說形成了豐富的神秘文化,在中原大地遠近聞名。 以媧皇宮為代表的女媧文化,展現了女蝸在洪荒之世,與自然抗爭、改造自然、造福蒼生的不屈精神,表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涉縣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女媧文化之鄉」。 曹魏建安文化 位於臨漳縣西南的古鄴城遺址是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中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在東漢未年至隋統一的400年問,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相繼在此建都。戰國時期西門豹治鄴而顯名於世,東漢末年孕育出了文學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曹操,在鄴城聚集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主體的「鄴下文人集團」,辭賦慷慨,談詩論文,開一代風格剛健,情調激越之文風,留下了大量的詞賦文論作品,在中國文化寶庫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地處黃河之北的鄴城,散布在漳河之濱的百餘座東魏北齊皇陵和眾多的寺廟遺址,書寫著它曾經的輝煌。銅雀三台和鄴城的建築格局,對隋唐長安都城、元大都(北京城)、日本奈良城乃至後世的都城建築都產生過重大影響。以鄴城為依託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學的搖籃,民族融合的結晶,中國文化史的奇現。 北齊石窟文化 以響堂山石窟和媧皇宮石窟為代表的北齊石窟文化,是中國佛教雕刻藝術的寶藏,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經群,代表著北朝時期佛教發展的最高成就。 響堂山石窟是北齊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國雲崗、龍門、敦煌、麥積山四大名窟之後的全國第五大石窟群。也是北齊佛教雕刻藝術的寶藏。它始建於北齊,經隋、唐、宋、明歷代開鑿續修,共有大小洞窟十六座,造像4300多尊。它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互相融匯過程的歷史體現,另一方面是南北方文化相互滲透的歷史見證,是中國佛教雕塑藝術漢化過程中承上啟下,融匯貫通的重要環節。媧皇宮石窟現存北齊佛教刻經六部,共計約l 3萬字,是國內摩崖刻經保存文字最多最完整的一處,是研究中國佛教史和校勘中國佛教史籍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北朝書法藝術的精品。 夢文化 以「一枕黃粱」名夢和黃粱夢呂仙祠古建築群為代表的夢文化,蘊含著極為深厚的中國哲學思想,表現出中華民族對於美好事物的嚮往和執著追求。
家鄉邯鄲名勝古跡
趙邯鄲故城* 在邯鄲市。歷經8王,共158年,邯鄲一直是趙國的都城;漢代是五大都市之一。邯鄲故城是由趙王城及大北城兩部分組成。趙王城在市西南,距市中心約4公里,是趙都的宮城遺址,分東、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總面積512萬平方米。遺址北臨渚河,地處太行山余脈,土築殘垣高3-8米,蜿蜒起伏,氣勢雄偉。城內地面上有布局嚴整的大型夯土台,如龍台、北將台、南將台等,地下有面積寬廣的夯土基址。龍台最大,東西寬265米,南北長285米,高19米,是當時主要宮殿基址,顯示了我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市建築的基本面貌。
叢台 在邯鄲市內。相傳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前325-前299在位)為閱兵與歌舞而建。原名武靈台,登台縱覽古城,樓閣園林,湖光山色,盡收眼簾。台西有小湖,湖心有亭名望諸榭,以戰國時燕將樂毅號望諸君命名。台北有七賢祠,內有燕趙名人韓厥、程嬰、公孫杵臼、藺相如、廉頗、趙奢、李牧的塑像。現叢台已擴建為叢台公園。
學步橋 在邯鄲市內,南北橫跨沁河之上。據文獻記載,原為木橋,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改成石拱橋。全長35米,寬8.3米,通高4米。橋名出典於《莊子·秋水》篇,謂春秋戰國時期邯鄲人步履優美,燕國壽陵的少年前往學步,不但沒有學會趙國的步法,反而連自已固有的步法也忘記了,弄得不會走路,只好爬了回去。
回車巷 又稱藺相如回車巷,在叢台區。
左權墓 在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內。左權(1905-1942),湖南醴陵人。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副參謀長。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南艾鋪十字嶺反掃盪戰斗中英勇犧牲,當時安葬在涉縣石門村。1950年10月21日移葬邯鄲。
響堂寺石窟* 在邯鄲市峰峰礦區。分南北兩窟。窟內石雕精美,聞名遐邇。和村東石窟始建於北齊。當時北齊王朝有兩個政治中心,一是鄴都(今臨漳縣),一是晉陽(今太原市)。響堂地處兩都來往必經之地,山青水秀,風景優美。北齊文宣帝高洋於此營造宮苑,鑿窟建寺。後隋、唐、宋、元、明歷代均有增築和修葺。是我國古代建築、雕刻、書法、繪畫藝術的珍貴遺產。
響堂寺
北響堂寺石窟 在邯鄲市峰峰礦區鼓山之腰和村東。山勢高峻,多峭壁懸崖。石窟築於山壁,分南、北、中三組,每組有一大洞。共9洞。中組釋迦洞前有拜殿檐閣,窟外兩側各雕一高大天王。大佛洞寬13.3米,深12.5米。壇上坐佛高近4米,肌肉豐滿,線條柔和,面部雖經千年風日侵蝕,仍圓潤光潔。刻經洞內外壁上滿刻經文,旁有石碑,記北齊天統四年至武平三年(568-572)唐邕寫《維摩詰經》等4部經書的經過。筆鋒犀利,剛勁挺拔。
南響堂寺石窟第七號窟外景。第七號窟為北齊時所鑿制,窟前雕出華美的仿木建築窟,表明這是一座外貌模彷彿塔的洞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黑龍洞 在邯鄲市峰峰礦區神麇山北麓的滏陽河邊。又稱龍洞珠泉。石洞深邃,洞下深潭,其色黛綠,清泉從岩縫噴涌,因有龍泉之稱。與鼓山的廣勝泉、滏陽泉及八字漳等匯流,為滏陽河的發源地。或謂泉水從沙際上涌,狀如釜中水沸,故名滏水,又因位於鼓山南段(一名釜山)之陽,故名滏陽。洞前山巒映翠,河柳成蔭,殿閣若隱若現。
武安市
舍利塔 在武安市東門里。磚砌八角十三層,高40米。此塔造型玲瓏,外觀挺秀。塔始建於北宋,歷代均加修葺。
磁山遺址* 在武安市磁山鎮東南約1公里的名河北岸台地上。面積約13萬平方米。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約7500年。發現有長方形直壁窖穴、組合器物坑、圓形半地穴式房址等遺跡。窖穴內的糧食經鑒定為粟。出土遺物有大量手制陶器、石器和骨器。磁山家雞骨胳為世界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家雞。以其為代表的華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被命名為「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石磨盤、棒,1978年出土。
定晉岩禪果寺 在武安市活水鄉寺溝村東。始建於東魏,後唐天成年間(926-930)重修,以後歷代多次維修,增修。位於一峽谷內,東、南、北三面為懸崖峭壁。現存有烏龍橋1座,單檐方塔3座,石塔14座,另有石造像5尊。塔均為磚結構。
明修城隍廟 在武安市內。
東魏石刻北叢井造像碑 在武安市西27.7公里陽邑鎮。
戰國古城遺址 在武安市固鎮村及邑城鎮。
漢代冶鐵遺址 在武安市固鎮村。
店子古城遺址 在武安市東宋二庄鄉。
萬年古文化遺址 在武安市南庄晏鄉。
北安庄古塔 在武安市東南北安庄鄉。
東大河古文化遺址 在武安市東南北安庄鄉。
石塔 在武安市西北活水鄉。
三世佛像 在武安市西北活水鄉。
法華洞石窟 在武安市西石洞鄉。
南崗古塔 在武安市南崔爐鄉。
天青寺大殿 在武安市南崔爐鄉。
牛窪堡遺址 在武安市崔爐鄉。
夠詳細不?
C. 許昌路名里藏著哪些有趣的故事
許昌路名里藏著哪些有趣的故事?‖百味中原
文‖賈鳳翔
南平定街、北平定街――
明末,闖王李自成率農民軍攻進許昌,在城區東北部進行激烈戰斗,戰敗明軍。後此處被命名為東北太平街。清朝中葉更名為平定街。1933年,以灞陵中學為界,兩段街分別稱為南平定街和北平定街,沿襲至今。
新街――
名為新街,實為老街,街名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原來,這里僅有一條蜿蜒小路,且地勢低窪,下雨積水,出行十分不便。清朝中葉,居民自發行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修成一條筆直的道路,稱為「小新街」,清末更名為「新街」。
有的路名中顯示著自然環境特點。
南九曲街、北九曲街――
過去,許昌城內外有一些自然形成的湖泊,如同珍珠,其中較大者有三處:一在縣城東南門內文昌閣下、察院前面,方圓二頃有餘。清光緒年間,這里用七扇石磨建成一座小橋,名為七星橋,後被日軍飛機炸毀。一在小西湖西側(今許昌市體育場一帶)。一在大南門與西南門之間的城內牆角下。陰雨季節,這些「珍珠」就串聯到了一起,如同彎彎曲曲的河流,被許昌人戲稱為「黃河九曲灣」。建在「河流」南、北兩側的街道就被稱為「南九曲街」和「北九曲街」。
井巷街――
過去,許昌流傳一條俗語:「許昌縣城,口甜心苦」。因為許昌城內的井都是苦水,不能飲用,唯有四個城門內各有一口甜水井。西門內井中的水最甜,水量最大,全城一半居民都靠這口井生存。這口井在一條街旁,街道從西城門到清虛街,呈弓形,原名西井巷,民國初年改名為井巷街。此街在城市改造中消失。
再談兩件新建道路命名中鮮為人知的事。
建安大道――
公元196年至220年,曹操在許昌「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個時期被稱為建安時期。這個時期的文學被稱為建安文學,其風格質朴剛健,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輝煌一頁。
「建安」這個概念既有政治含義,也有文化含義。這條道路位於市委、市政府門前。原定方案為「魏都大道」,領導、專家眾口一辭認為這是最佳方案,哪個變這個也不變。在這一輪最後一次領導、專家參加的許昌市道路命名會議上,筆者提出:「這個名字不能用!」一語既出,滿座皆驚。
我講了自己的理由:「魏武大道」是必用路名。這兩個路名三個字相同,一個字韻母相同,聽覺上容易混淆。若通過電話報案,出現場出錯了,罪犯跑了,火燒起來了,誰來負這個責任呢?我的意見是:這條路應命名為「建安大道」。因這個名字底蘊豐厚,是這次路名資源中的「一號種子選手」,而這條道路是最重要的路,所以恰當其分。最終,我的意見被專家接受領導採納。
魏文路――
魏文帝即曹丕,文是曹丕的謚號。此路位於市委、市政府東側。原定方案名為「七子路」。也是在上述會議上,我提出不同意見,說:「我沒意見。但有個人有意見。誰?曹丕。『俺爹也行(定有魏武大道),我的部下也行,就我不行?我這皇帝當得夠窩囊了。』」眾人皆笑。
主持會議的張同立副市長問我:「曹丕在許昌稱帝了沒有?」我答:「史料記載,十月稱帝,十二月遷都洛陽。在許昌幹了兩三個月。」張副市長連連頷首:「那也算,那也算。」遂擬將此路命名為「魏文路」,後終獲市長辦公會議及市委常委會敲定。(我並沒有否定「七子路」這個路名,只是想增添個「魏文路」,但後來「七子路」這個名稱沒有用。)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攝影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簡介】賈鳳翔,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現為許昌市老幹部大學文學教師。在小說、散文、戲劇、影視、曲藝、詩歌、文藝理論、書法、音樂、攝影諸領域均有作品在國家級、省級發表或獲獎,出書三十餘本。系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曲藝家協會會員。名列《中國當代文藝家辭典》。博客被新浪總部評為全球十大新銳之一。
「百味中原」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
品中原百味,看「百味中原」。百味中原,向您展示一個千姿百味的中原!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D. 如何評價曹魏時代的「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指的是是漢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建安七子之中除了孔融因為政治理念和曹操不和被曹操殺了之外,其他的最後都投奔了曹操,也都獲得了安定富裕的生活,且政治經濟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E. 魯仲連是何許人也
魯仲連,戰國末期齊國人,又叫做魯仲連子、魯連子和魯連。魯仲連生卒年代不詳,根據專家們的推算大約是公元前300一前250年。史記記載「魯仲連者,齊人也。」,並沒有說清魯仲連具體是哪裡人。因此只有根據地名進行推測,王士楨在《池北偶談》中說:「新城(今桓台縣)東北錦秋湖上,有魯仲連陂,傳為魯仲連所居。」,而又在《皇華紀聞》中說;「茌平縣有魯連村。吾邑之北近古狄城,亦有魯仲連陂,魯仲連冢。」。為什麼會有兩個地方有魯仲連陂呢?我們可以從史記得知魯仲連最後是歸隱於東海。東海,又稱少海,即今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境內的錦秋湖。湖南岸有個華溝村,古稱魯連陂,就是當年魯仲連隱居的地方。由此可以推斷,魯仲連是生於茌平縣,卒於歸隱之處新城(今桓台縣)。
F. 陝北小米酒的歷史
下面這篇文章還是介紹了不少的
---------------------------
插隊後至今,我有四十年沒在窯洞熱炕上喝陝北米酒了。
那時,過年日子,夜黑天寒,窯里土炕燒得火熱,大鍋小鍋熱氣蒸騰,一盞老麻油燈豎在炕中,挑得明亮。燈油稠乎乎的,火苗便也粘,不跳。我和鄉親們圍坐炕上,主人的婆姨站在炕邊灶火前,一邊添柴,一邊為我們羅煮米酒。至酒滾開,她將碗盛一勺米酒,先端給她最小的娃娃,再依次給別的娃娃端上,讓他們喝。這是「平時敬老,年節敬小」。然後,我們便每人捧一大碗,圍繞炕中木盤,就著盤中小菜,邊喝邊說笑起來。幾碗酒下肚,汗濕眉眼,過去一年的辛苦煩勞便置諸腦後了。我身處千里異鄉,心念京城父母,好在佳節思親的悲愴之情被這米酒沖淡了些許。
逢此時,記起范仲淹當年在延安寫下的那句「濁酒一杯家萬里」,甚覺真切。
濁酒,便是米酒。古來常有文人提到。明人楊慎那「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被人用於《三國演義》卷首,成了千古絕唱。杜甫戒酒時曾有「潦倒新停濁酒杯」句。後來的陸游,上歲數後也有「青山千載老英雄,濁酒三杯失厄窮」的慨嘆。不過他們一位老居四川,一位退留浙江,喝的那酒,可能與范仲淹喝的濁酒——陝北米酒不同。
陝北米酒為黃色濁酒,呈粥糊狀,渾濁黃稠,如黃河萬里濁水。陝北也叫它「甜酒」、「稠酒」、「濁酒」、「混酒」。那時,各家各戶,一年一度,只在過年時做。做得好的,甜;做得不好,酸。我插隊在余家溝,自己不會做,總是在鄉親們輪番叫我吃年飯時,將家家戶戶米酒喝遍。那東西,有的喝多了可能上頭,有的卻味薄沒勁兒,略有酒味而已。初嘗時,只覺餿敗,難以下咽;再嘗時,甜味上口,耐得品咂;及至喝得慣了,米香酒香甜香一齊撲面而來,胃間舒爽無比,竟愛不釋口。米酒酸了不好喝,太甜了又不香,恰到好處才是。我將村中幾十戶人家米酒喝過,自知當年誰家酒香,過後想了,徑直奔那窯洞而去,上炕坐定,討幾碗來喝。好在陝北有句話,叫做「好漢問酒,賴漢問狗」。
近讀元曲,竟又見這種黃色米酒。無名氏雜劇《延安府》一:「俺准備些肥草雞兒、黃米酒兒。」說的便是肥的母雞、黃的米酒——或黍做的酒。無名氏雜劇《硃砂擔》一:「昨日多吃了幾碗酒……我則是多吃了那幾碗黃湯。」所雲也是黃色米酒——濁酒。
當年只嘴饞喝得高興,今日始知那事物久遠。
濁酒古代叫過醪、醴,南方北方原料不同,釀法不一,叫法兒上似乎分不太清。《說文》:「醪,汁滓酒也。」《廣韻》:「醪,濁酒。」杜甫有詩「鍾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不過,他那時在四川喝的,怕是大米醪糟。但晉時左思在搞得洛陽紙貴的《三都賦》里,記下的醪卻不是江米酒。《魏都》:「清酤如濟,濁醪如河。」說濁酒似黃河一般渾黃,那該是和今天陝北米酒一樣的東西了。西漢鄒陽《酒賦》說:「清者為酒,濁者為醴。」《禮記正義》:「以酏為醴,釀粥為醴。」由此略知,醴之釀造,同陝北米酒,稠粥一般。
東漢的鄭玄曾稍微仔細地把醪、醴做了區別。鄭玄注《周禮·天官·酒正》:「泛者,成而滓浮泛泛然,如今宜成醪矣。醴猶體也,成而汁滓相將,如今甜酒矣。」他說醪中有米渣滓在酒面上——這讓人想起今日醪糟,武漢叫它「浮滓酒」。而醴是米碎與酒液相融、上下一體的濁酒。這正是今日陝北米酒的形象。且,「甜酒」之稱,今陝北也用。這是「醴」的固定稱呼之一,如《玉篇》釋:「醴,甜酒也。」
《說文》說:「醴,酒一宿孰也。」《釋名》也說:「釀之一宿而成醴,有酒味而已。」我在余家溝時,那「有酒味而已」的米酒,都是在冬季釀造,發酵時間長點兒。如在夏季,擱高溫里,肯定很快。
古有稻醴、黍醴、粱醴,原料不同,製法應一致。《尚書》里記著:「若作酒醴,爾惟曲糵。」郭璞注《山海經·中山經》「糵釀」句:「以糵作醴酒也。」明末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的清楚:「古來曲造酒,糵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遂至失傳,糵法亦亡。」他說醴因其酒味兒太淡而失傳了,使用糵造醴的方法也就隨之消亡了。
糵是什麼?是穀物長出的芽。《說文》:「糵,牙米也。」釀醴時用它糖化發酵。遠古時候,人們就已分清:穀物發霉為曲,穀物發芽為糵。《漢書·匈奴傳》里記「有漢所輸繒絮米糵」,那時這種物資很是流傳。專家說,糵最遲到南北朝就從釀造界脫離了,只殘留在制飴工藝中,像做麥芽糖什麼的。這似可證明宋應星所言不虛。
然而,陝北米酒卻是用糵釀成。
臘月中下旬,開始造酒。先制鄉里人說的「曲」。用燒得響起的熱水將麥子(或加五分之一玉米)焯浸十多分鍾,把水倒掉,裝入瓦盆,蓋上蓋兒。三四天後,它們發芽半寸,便倒出來曬干,或放鍋里烘乾。然後,在石碾子上壓碎成粉,用羅將麩皮羅出,便做成了。這不是經發酵生霉過程造出的「曲」,只是麥芽而已。陝北卻用它做米酒的酒母。其實,這就是宋應星所說早已失傳的「糵」。《釋名》:「糵,缺也。漬麥覆之,使生芽,開缺也。」便是這東西。
造酒時,把粘性的小米和黃米浸泡一夜後,也在碾子上壓成面,過羅後入蒸鍋,蒸的過程中掀蓋將面團打散。熟後,放瓦盆內拌入「糵」,十斤米放一斤「糵」,並兌冷開水。此後,在「粥狀培養基」里發酵——這種方法被認為至元代已亡。數日後酒香溢出,變稠粥狀,即成米酒原漿。將原漿舀入熱水,邊添柴加溫,邊用羅——細篩子——將團粒羅出,至煮沸,即為米酒,趁熱飲用。因米已粉碎懸浮在酒液中,故酒體渾濁。東漢高誘注《呂氏春秋·重已》「其為飲食酏醴也」說得明確:「醴者,以糵與黍相體,不以曲也,濁而甜耳。」說的正是陝北米酒製法。
總之,陝北這種用糵作糖化劑釀出來的米酒,一是「濁醪如河」,二是「汁滓相將」,三是「濁而甜耳」,四是「糵與黍相體」。各種特點趨向一個結論:用「糵法」做的陝北米酒,就是傳說中的醴——黍醴或粱醴。這應該是最古老的釀酒方法。糵在中國,似乎只北方人用。殷墟發掘可知,三千二百多年前殷商武丁時,人們就已經能用麥芽、谷芽作糵,作為糖化發酵劑釀醴了。
插隊年代,聚散無常,因此,杜甫的詩里,我最喜歡他在陝西寫的《贈衛八處士》。那裡提到的酒,也是這酒:「問答乃未已,驅兒羅酒漿。」羅,便是過羅。只有這種米酒是在喝之前過這道程序的。因為原來制糵壓米,都用粗羅。《康熙字典》引《詩詁》釋「醴」,說醴是不過濾的:「酒之甘濁而不泲者。」其實,過羅為的是釃去酒體中糠麩渣滓,並非過濾,並不是像《周禮·天官·酒正》注所說「泲,謂醴之清者」那樣。過一下兒羅,它依是混濁酒體,只是不牙磣了。老有人說醴是古代的「啤酒」,其實差遠了。倒是那「泲」,聽上去有點兒那意思。
陝北米酒飲用前的過羅工序,傳承已久。除杜甫那會兒,元代也見。關漢卿雜劇《魯齋郎》楔子里有:「〔做篩酒李四連飲三杯科雲〕。」篩,元人也寫作「釃(shī,shāi,濾酒)」。武漢臣雜劇《生金閣》三:「我如今可釃滾熱的酒與他吃,我燙這弟子孩兒。」「我如今可釃些不冷不熱、兀兀禿禿的酒與他吃。」
杜詩所雲「酒漿」,即米酒原漿。《史記·魏公子列傳》記:「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於博徒,薛公藏於賣漿家。」《集解》曰:「漿,一作醪。」《索隱》按:「別錄雲漿,或作醪字。」明顯,這里的「漿」,就是「醪」。直呼酒為漿,實在是因為,那裡出售的是濃稠的米酒原漿。所以,當時所售賣之「漿」,不是魯迅解釋「引車賣漿」所說的「豆腐漿」(「引車賣漿」之典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引車入巿,侯生下見其客朱亥」,「薛公藏於賣漿家」。1931年3月3日魯迅給日本山上正義的《阿Q正傳》校釋中說:「『引車賣漿』,即拉車賣豆腐漿之謂。」),而是米酒原漿。因米酒是酒漿兌水喝,元代便也管米酒叫「漿水」。馬致遠雜劇《青衫淚》二:「〔正旦雲〕罷罷罷。劉員外既成親,容我與侍郎瀽(jiǎn,傾倒)一碗漿水,燒一陌紙錢咱。〔凈雲〕這也使得。〔正旦燒紙澆酒科雲〕侍郎活時為人,死後為神。」
杜甫在陝北富縣寫的《羌村》詩里,有「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說在缺吃少喝的動亂年月里,濁酒兌水多,倒出來一會兒就沉澱澄清了。其酒味太薄的原因,是沒人耕種糜谷,造酒原料少,將就著喝了。那酒,也是這渾黃米酒。濁酒沉澱,不是其好的狀態,西漢《淮南子》里就有「肉凝而不食,酒澄而不飲」之說。古人平日里常備有做好的米酒,但兵荒馬亂、糧食短缺時,窮人便得節省飲用,喝那「濁復清」的了。
米酒,不像白酒越陳越好,長時間存放會繼續發酵而變酸。杜甫《客至》中的「樽酒家貧只舊醅」,寫的就是酒放多日的窮人家境。有一年年根兒,我回北京看父母,鄉親給我裝了兩瓶米酒原漿。其中一瓶在生有暖氣的房中多放了些日。開瓶蓋時,突然一聲響亮,粘稠的米酒原漿竟噴瀑而出,只剩半瓶,巨酸而甜味全無,喝不得了。古人喝濁酒也要求不酸,即「酒酸不售」也。《晏子春秋·內篇問上》:「人有酤酒者,為器甚潔清,置表甚長,而酒酸不售。問之里人其故。里人雲:公狗之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賣酒的人家養惡狗,誰還敢來買?酒漿當然要放酸賣不出去了。
古代,有錢人平日可能拿醴當粥喝,但後來,蒸餾造酒取代了發酵釀酒,米酒便不成為日常用酒了。可是在陝北民間,米酒之退出日常用酒行列,不是因為白酒的沖擊——根本喝不起白酒,而是因為糧食的短缺。現在的糧食人均佔有量,已不比唐時。於是,我插隊那會兒,鄉親們只能在過年時用一點兒糧食做一回米酒。所以,僅僅是因為貧窮,古代日常喝的濁酒,竟變成了年節的民俗現象。
明代張岱曾在《夜航船》中大言:「黃帝始作醴。」不管是不是黃帝始作,糵、醴這些東西,總是十分古老的。江西人宋應星,三百七十年前雖為方萬里,但沒遇陝北米酒,便認為「糵造醴」早已失傳。他沒料到,遠方支離破碎的黃土溝岔之中,這東西一直還在。陝北那片地方,沉澱著厚厚的歷史文化,常讓人覺得深不可測。
我離開余家溝後,多次回去,但都沒趕在過年。我下了決心:回陝北去過個年。回那山溝,回那窯洞,坐那熱炕上,再喝一杯很古老很古老的濁酒——醴。
G. 洛陽紙貴
洛陽紙貴,我國古代成語,原指洛陽之紙,一時求多於供,貨缺而貴。後喻作品為世所重,風行一時,流傳甚廣,常用此語。
解 釋
比喻作品風行一時,廣為流傳
出 處
《晉書·文苑·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用 法
形容詞,例如「這本書被瘋狂搶購,一時間洛陽紙貴。」
典 故
在西晉太康年間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學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人們嘖嘖稱贊,競相傳抄,一下子使紙昂貴了幾倍。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後來竟傾銷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 然而,左思寫成《三都賦》卻是歷經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視的;沒有伯樂識才,也許這篇《三都賦》便成為一堆廢紙,不得流傳。 在左思小時候,他父親就一直看不起他。父親左雍從一個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見兒子身材矮小,貌不驚人,說話結巴,倒顯出一副痴痴獃獃的樣子,常常對外人說後悔生了這個兒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還對朋友們說:「左思雖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識和道理,還不如我小時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這種鄙視,開始發憤學習。當他讀過東漢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寫的《兩京賦》,雖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氣魄,華麗的文辭,寫出了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的京城氣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虛而不實、大而無當的弊病。從此,他決心依據事實和歷史的發展,寫一篇《三都賦》,把三國時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寫入賦中。 為寫《三都賦》,使得筆筆有著落有根據,左思開始收集大量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人情的資料。收集好後,他閉門謝客,開始苦寫。他在一個書紙鋪天蓋地的屋子裡晝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個滿意的句子。經過十年,這篇凝結著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可是,當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給別人看時,他卻受到了譏諷。當時一位著名文學家陸機也曾起過寫《三都賦》的念頭,他聽說名不見經傳的左思寫《三都賦》,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過班固、張衡,太自不量力了!」他還給弟弟陸雲寫信說:「京城裡有位狂妄的傢伙寫《三都賦》,我看他寫成的東西只配給我用來蓋酒壇子!」 左思的《三都賦》在文學界品評時,那些文人們一見作者是位無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細看,搖頭擺手,把一篇《三都賦》說得一無是處。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沒,找到了著名文學家張華。 張華先是逐句閱讀了《三都賦》,然後細問了左思的創作動機和經過,當他再回頭來體察句子中的含義和韻味時,不由得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動了。他越讀越愛,到後來竟不忍釋手了。他稱贊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氣不重文章,他們的話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謐先生很有名氣,而且為人正直,讓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薦給世人!」 皇甫謐看過《三都賦》以後也是感慨萬千,他對文章予以高度評價,並且欣然提筆為這篇文章寫了序言。他還請來著作郎張載為《三都賦》中人魏都賦做注,請朱中書郎劉逵為蜀都賦和吳都賦做注。劉逵在說明中說道:「世人常常重視古代人東西,而輕視新事物、新成就,這就是《三都賦》開始不傳於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薦下,《三都賦》很快風靡了京都,懂得文學之人無一不對它稱贊不已。甚至以前譏笑左思人陸機聽說後,也細細閱讀一番,他點頭稱是,連聲說;「寫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斷定若自己再寫《三都賦》決不會超過左思,便停筆不寫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將它貶得一錢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時。這其中當然有鑒別力高低人區別,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們是否重視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識英才的問題。 晉代左思作《齊都賦》一年始成。復以十年之久,作《三都賦》。在其舍中院內,以及茅廁皆置紙筆,偶得佳句,當即錄之。自認所學不多,便求為宮禁藏書郎。其賦成後,仍未獲士人青睞。左思自認其作不遜於漢時班固與張衡,恐一人之褒貶而遭埋沒。便請文學家張華過目,張華閱後,咸認為佳作,可媲美班張之文。復請教當時名士皇甫謐,謐觀後欣然為之作序,自此名聲大噪。由於都城洛陽權貴之家,皆爭相傳抄《三都賦》,遂使紙價上揚,為此而貴。
H. 有關風的古詩
《子夜秋歌》【唐】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登高》【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中秋月》【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月》【唐】白居易
萬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
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
風
唐 李嶠
解落三秋葉,
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
入竹萬竿斜。
1.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2.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
3.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盧綸:《塞下曲》)
4.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5.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7.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9.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10.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楊柳岸,曉風殘月
吹面不寒楊柳風
風急天高猿嘯哀
風吹草低見牛羊
春風不度玉門關
風瀟瀟兮易水寒
1、大風起兮雲飛揚。——漢 劉邦《大風歌》 2、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宋 柳永《雨霖鈴》 3、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宋 志南《絕句》 4、風急天高猿嘯哀——唐 杜甫《登高》 5、風吹草低見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6、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 王之渙《涼州詞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鴥彼晨風,郁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習習谷風,維風及雨。將恐將懼,維予與女。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仰彼朔風。用懷魏都。願騁代馬。倏忽北徂。凱風永至。思彼蠻方。願隨越鳥。翻飛南翔。
霜重天高日色微,顛狂紅葉上階飛。北風不惜江南客,更入破窗吹客衣。
初聞澒洞怒濤翻,徐聽驂驔戰馬奔。紙帳蒲團坐清夜,恍如身在若耶村。
清光凝露拂煙蘿。桂枝斜漢流靈魄,蘋葉微風動細波。
微風起秋色,樽酒亦時開。
大風卷水,林木為摧。
歲暮風動地,夜寒雪連天。
陽春無不長成。草木羣類隨大風起。零落若何翩翩。
微風吹碧海,細細生龍鱗,半醉騎一鶴,去謁青華君。
習習和風至,過條不自鳴。暗通青律起,遠傍白蘋生。
微風和眾草,大葉長圓陰。晴露珠共合,夕陽花映深。
寂寂曙風生,遲遲散野輕。露華搖有滴,林葉裊無聲。
旭日懸清景,微風在綠條。入松聲不發,過柳影空搖。
我登少城門,四顧天地接。大風正北起,號怒撼危堞。
蕭颯清風至,悠然發思端。入林翻別葉,繞樹敗紅蘭。
淙淙三峽水,浩浩萬頃陂。未如新塘上,微風動漣漪。
枯荄沒古基,駁蘚蔽豐碑。向晚微風起,如聞坐嘯時。
纖洪動絲竹,水陸供鱠炙。小雨靜樓台,微風動蘭麝。
澹盪和風至,芊綿碧草長。徐吹遙撲翠,半偃乍浮光。
雲飛瓊瑤圃,龜息芝蘭叢。玉籙掩不開,天窗微微風。
楊花驚滿路,面市忽狂風。驟下搖蘭葉,輕飛集竹叢。
東岡竹千竿,大者圍過尺,微風生其間,蕭蕭戛寒碧。
炎風來何狂?似欲吹山倒。狼籍樹底雲,散漫屋上草。
昨夜狂風度,吹折江頭樹。渺渺暗無邊,行人在何處。
傍潭窺竹暗,出嶼見沙明。更值微風起,乘流絲管聲。
落日明沙岸,微風上紙鳶。靜還林石下,坐讀養生篇。
獵蕙微風遠,飄弦唳一聲。林梢明淅瀝,松徑夜凄清。
風雨從北來,萬木皆怒號,入夜殊未止,聲亂秋江濤。
麗日催遲景,和風扇早春。暖浮丹鳳闕,韶媚黑龍津。
大風從北來,洶洶十萬軍。草木盡偃仆,道路瞑不分。山澤氣上騰,天受之為雲。山雲如馬牛,水雲如魚龜。朝暗翳白日,暮重壓厚坤。高城岌欲動,我屋何足掀。兒怖床下伏,婢恐堅閉門。老翁兩耳聵,無地著戚欣。夜艾不知雪,但覺手足皸。布衾冷似鐵,燒糠作微溫。豈不思一飲,流塵暗空樽。已矣可奈何,凍死向孤村!
旭日懸清景,微風在綠條。入松聲不發,過柳影空搖。長養應潛變,扶疏每暗飄。有林時杳杳,無樹暫蕭蕭。慢逐清煙散,輕和瑞氣饒。豐年知有待,歌詠美唐堯。
微風蹙水靴文浪,薄日烘雲卵色天。
同雲幕幕,狂風浩浩,激就六花飛下。
夕陽在西峰,疊翠縈殘雪。狂風卷絮回,驚猿攀玉折。
青海風,飛沙射面隨驚蓬。洞庭風,危牆欲折身若空。西馳南走有何事,會須一決百年中。
雨雪洋洋,大風來加,於燠其寒,於邇其遐。
舉酒勸白雲,唱歌慰頹年。微風度竹來,韻我號鍾弦。
閑倚胡床溯新月,時停團扇受微風。
草色微風長,鶯聲細雨和。
微風簌簌生蒲葦,小雨霏霏濕芰荷。
春陰漠漠土脈潤,春寒微微風意和。
搏禽俊鶻橫空去,卷雨狂風掠野來。
時臨泗水照星星,微風不起鏡面平。
寒風凄緊雨空濛,舍北新丹數樹楓。
微風拂掠生春思,小雨廉纖洗暗妝。
春風過柳綠如繰,晴日烝紅出小桃。
急雪打窗飛礫細,狂風卷野怒濤翻。
錦綉四合如坦牆,微風不動金猊香。
微風不動天如醉,潤物無聲春有功。
昨夜涼風又颯然,螢飄葉墜卧床前。
狂風推雲若山倒,積雪滿路行人稀
按轡嶺頭寒復寒,微風細雨徹心肝。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風搖北斗柄欲折,雨溢天河浪正生。
成都六月天大風,發屋動地聲勢雄。黑雲崔嵬行風中,凜如鬼神塞虛空,霹靂迸火射地紅。上帝有命起伏龍,龍尾不卷曳天東。壯哉雨點車軸同,山摧江溢路不通,連根拔出千尺松。未言為人作年豐,偉觀一洗芥蔕胸。
天青無雲星錯落,大風忽自西南作。壽藤老木不自全,門外豈容存略彴。翁媼驚呼兒女泣,屋瓦飛空吁可愕。巢傾共閔烏鵲死,空黑還疑鬼神惡。南鄰僅有瓜牛廬,轉盼捲去無遺余。腐儒自笑獨耐事,一燈熒熒猶讀書。
微雨微風隔畫簾,金爐檀炷冷慵添。桃花滿地春牢落,柳絮成堆雪棄嫌。
漁父。漁父。江上微風細雨。青蓑黃箬裳衣。紅酒白魚暮歸。歸暮。歸暮。長笛一聲何處。
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
高卧石龍呼不起。微風不動天如醉。
微風生青蘋,習習出金塘。輕搖深林翠,靜獵幽徑芳。掩抑時未來,鴻毛亦無傷。一朝乘嚴氣,萬里號清霜。北走摧鄧林,東去落扶桑。掃卻垂天雲,澄清無私光。悠然返空寂,晏海通舟航。
微風飄淑氣,散漫及茲晨。習習何處至,熙熙與春親。
庭際微風動,高松韻自生。聽時無物亂,盡日覺神清。
槭槭微風度,漠漠輕靄生。如神語鈞天,似樂奏洞庭。
習習谷風,維風及雨。將恐將懼,維予與女。將安將樂,女轉棄予。習習谷風,維風及頹。將恐將懼,寘予於懷。將安將樂,棄予如遺。習習谷風,維山崔嵬。無草不死,無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微風故為作嫵媚,一片吹入黃金罍。
澄霽晚流闊,微風吹綠蘋。鱗鱗遠峰見,淡淡平湖春。
喜怒寒暄直不勻,終無形狀始無因。能將塵土平欺客,愛把波瀾枉陷人。飄樂遞香隨日在,綻花開柳逐年新。深知造化由君力,試為吹噓借與春。
落日生蘋末,搖揚遍遠林。帶花疑鳳舞,向竹似龍吟。月動臨秋扇,松清入夜琴。若至蘭台下,還拂楚王襟。
每歲東來助發生,舞空悠颺遍寰瀛。暗添芳草池塘色,遠遞高樓簫管聲。簾透驪宮偏帶恨,花催上苑剩多情。如何一瑞車書日,吹取青雲道路平。
塔上一鈴獨自語,明日顛風當斷渡。朝來白浪打蒼崖,倒射軒窗作飛雨。龍驤萬斛不敢過,漁舟一葉従掀舞。細思城市有底忙,卻笑蛟龍為誰怒。無事久留童僕怪,此風聊得妻孥懺。灊山道人獨何事,半夜不眠聽粥鼓。
I. 誰去過開封市對那裡的評價怎麼樣
開封概況
開封位於中國河南省中部偏東,地處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搖籃的黃河之濱,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是北宋時的國都,簡稱汴,是我國七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中國的歷史上,開封曾被稱為大梁、汴梁、東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七個王朝曾先後建國都於開封,故稱「七朝故都」。開封與中國的西安、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安陽並稱七大古都,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高等教育有河南大學、開封大學、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開封教育學院。開封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教育發達,科技進步,經濟繁榮,是中原地區的重要旅遊城市和對外開放城市。
地理位置
開封界於東經113°51′51〃—115°15′42〃,北緯34°11′43〃—35°11′43〃。位於河南省中部偏東,是黃河沖積扇平原的尖端。海拔69米至78米。東臨商丘市,西連省會鄭州市,南接許昌市、周口地區,北靠黃河,與中原油田隔河相望。總面積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62平方公里。南北寬約92公里,東西長約126公里。東距亞歐大陸橋東端的港口城市連雲港500公里,西距省會鄭州72公里,在中國版圖上處於豫東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開封市轄5個市轄區、5個縣;全市共有24個街道、34個鎮、55個鄉。開封市總面積6444平方千米,人口490萬(2007年)。
鼓樓區 面積 58.68平方千米,人口 16.13萬人。郵政編碼475000。
龍亭區 面積 91.51平方千米,人口 11.6萬人。郵政編碼475100。
順河回族區 面積 86.73平方千米,人口 24.11萬人。郵政編碼475000。
禹王台區 面積 57.05平方千米,人口 14.83萬人。郵政編碼475003。
金明區 面積252.38平方千米,人口 18.2萬人。郵政編碼475002。
杞 縣 面積 1258平方千米,人口 105萬人。郵政編碼4752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通許縣 面積 767平方千米,人口 60萬人。郵政編碼475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尉氏縣 面積 1257平方千米,人口 87萬人。郵政編碼4755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開封縣 面積 1302平方千米,人口 67萬人。郵政編碼4751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蘭考縣 面積 1116平方千米,人口 76萬人。郵政編碼475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自然資源
開封市土地總面積為628,240.26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34,732.1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9.20%;園地面積10,456.84公頃,佔1.66%;林地面積24,026.26公頃,佔3.82%;居民點及工礦用地83,750.85公頃,佔13.33%;交通用地17,822.06公頃,佔2.84%;水域46,964.21公頃,佔7.48%;未利用土地10,487.90公頃,佔1.67%。
開封所轄區域地下資源已探明的有石油和天然氣,預計石油總生成量為5.6億噸,天然氣儲量為485億立方米, 現已大量開采利用。煤炭資源埋藏較深,預測可靠儲量為77.9億噸。此外,地下還有豐富的石灰岩、岩鹽、石膏等礦藏。
開封市境水資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為8.35億立方米(不含過境水)。其中地表水為3.51億立方米,占資源總量的42%,地下水4.84億立方米(允許開采量),占資源總量的58%。
交通狀況
開封地處中原,交通便利,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隴海鐵路從市內穿過,京廣鐵路和京九鐵路左右為鄰,北京至廣州的106國道和天水至連雲港的310國道在此交匯,開(封)洛(洛)、開(封)商(丘)高速公路成為橫穿河南的黃金通道,黃河公路大橋使得天塹變為坦途,全市公路密度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開封北距北京580公里,東至連雲港530公里,鄭汴洛高速公路距鄭州國際機場和鄭州海關50多公里。開封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北上南下、西進東出的樞紐城市,同時又是沿亞歐大陸橋東西雙向開放、外引內聯的對外開放中心城市,具有發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和進行大規模經濟開發的廣闊前景。
歷史文化
開封市,古稱梁、汴,又稱汴梁,簡稱汴,河南省轄市,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務院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開封素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而著稱,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不但對中原地區而且對全國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遠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封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夏朝(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夏第七世帝杼遷都於老丘(今開封市東約22公里),至第十二世胤,歷經六世約157年。春秋時期,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鄭庄公在開封城南朱仙鎮古城村築「啟封」城。戰國時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山西安邑遷都今開封市所在地,時稱大梁。公元前225年,秦滅魏,置碭郡,立浚儀(大梁)、啟封兩縣。兩漢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封縣為開封縣。東魏在開封設置梁州。北周滅北齊後改梁州為汴州。公元712年,開封縣治移置汴州城內與浚儀縣同廓。公元907年,後梁建都開封,升汴州為開封府,號稱東都。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建都開封。公元938年稱開封為東京。公元960年,後周禁軍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定都開封,建立北宋。北宋開封人口達150萬,不僅是國內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萬國咸通」的國際大都市。公元1126年金攻陷開封,改開封為汴京。公元1214年金朝遷都開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設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於開封。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棣為周王駐藩開封。明代,開封經濟繁榮,號稱「八省通衢」、「勢若兩京」。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明軍扒開黃河,開封城遭破壞,城中37萬人,僅剩3萬餘人。清代設開封府,清末開封辟為商埠,民族資本工業興起,先後創辦了機械、兵器、麵粉、火柴、煙草等工廠。民國期間,開封為河南省會。
1948年10月24日開封解放,同年11月6日成立開封特別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稱開封市人民民主市政府。建國初期,開封為河南省會;1954年10月省會遷鄭州,開封為省轄市。1982年開封被國務院首批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悠悠文化宋都情
河南開封。這座古城的歷史文化時常讓人品味不盡。漢代文學家司馬遷,唐代的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文豪蘇軾等都寫過贊美開封的詩賦。其中白居易在《隋堤柳》詩中寫道:「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里。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從中能夠想像那時的開封是何等的壯觀美麗。
日月如梭,歲月留痕,歷史上在開封建過都的有七個朝代。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後來的北宋和金。據考證,五千多年前開封城附近就有先民居住,當時在這里生活的人主要以農牧為主,過著原始公社制的生活。到了夏商時代,這里居住的人進入奴隸社會。春秋時代,這里是鄭國的地方,鄭國公在此築城,取開拓封疆的意思,命名開封。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了宋王朝,定都開封,稱為東京。此後,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用了二十年的時間,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封建割據局面,開封成為全國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的中心。那時的開封水運十分興隆,貫穿全城的水道有四條,即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當時汴河一路,每年從江南運往京城的糧食就有五百萬石到七百萬石之多。宋神宗時,由於宋朝開始導洛入汴水利工程,從汴口往西開渠五十里,引伊洛河水入汴河,水深一丈,使汴河與伊洛河相互溝通,東西橫貫全河南省境內,成為當時最重要的交通大動脈。從開封向北,可通遼國的南京(今北京);從開封往西,經鄭州、西京、陝西的京兆府(西安);向西南,經許呂、鄧州、襄陽、江陵,直達湖南和兩廣;往東可達山東沿海各地。那時的開封是一個開放的都市,宗教文化門類多、規模大、知名度高。久負盛名的歷代皇家寺院大相國寺、建於北宋供奉佛舍利的開寶寺鐵塔、天清寺繁塔、三大道觀之一的延慶觀、自春秋保存至今的禹王台、興國寺塔、大雲寺塔、東大寺、古觀音寺、天主教河南總修院以及建於民國初年的全省首家女子寺院寶珠寺等,宗教門類齊全。尤其是相國寺是開封歷史上一座有名的寺院,中國許多優秀的古典小說,如《水滸》、《西遊記》等,都曾編寫過有關相國寺的故事,歷經千年,至今香火不斷。
北宋開封的繁華盛景,除了文字記載外,最著名的就是《清明上河圖》。它像一部紀錄片,真實生動地展現了八百年前北宋東京的生活情景和社會風貌,成為後人研究北宋時各種社會風情和人文歷史的珍貴史料。在開封的歷史鏈條中,名人眾多,如蔡邕、蔡文姬、蔡漠、阮籍、崔顥、鍾嗣成、王延相等在開封寫下了各自的一頁。「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的唱詞唱響了大江南北,一代清官包拯為民申冤的故事家喻戶曉。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民族英雄岳飛、圖強變法的王安石、一代清官張伯行、虎門銷煙林則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流傳至今。近代又哺育了範文瀾、馮友蘭、尹達、鄧拓、姚雪垠、穆青等,令人敬仰。
古都開封經歷了兵、火、水患,曾經失去了燦爛的色彩。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明軍扒開黃河,開封城遭破壞,城中37萬人,僅剩3萬餘人。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河南因地處上海、天津、漢口三個帝國主義侵略據點勢力范圍的交叉地帶,成為這三大據點的原料供給基地和外國商品傾銷的市場。開封是當時河南省的省會,首當其沖受到這種影響。抗日戰爭時期,開封被日軍佔領,淪陷達七年之久,受到了嚴重破壞。現在開封城下13米共埋藏著6座古城,其「城摞城」奇觀具有重大的考古價值。開封一度沉寂過,她累了,躺在中原的腹地上沉睡了很長時間,幾乎被人們忘卻。但時代的步伐也把開封驚醒了,這個歷史古都展現出了新的風采。開封水資源豐富,素有「北方水城」之稱,包公湖、楊家湖等許多湖泊留下的富有文化氣息的動人傳說又開始在人們心中盪漾起來。古代巍峨雄偉的宮宇殿堂經過精心修繕,形成了獨特的宋代特色。走進開封,耳邊是那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委婉明麗的汴梁音韻,朱仙鎮的年畫,在明清時最盛,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齊名。內容豐富,風格獨特,線條流暢,粗獷簡練,是中國木版套印藝術的珍品。開封的汴綉獨樹一幟,山水人物、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絨彩奪目,豐神宛然,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立體感強,成為國內外遊人必買的佳品。開封種植菊花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唐宋時期就已經馳名全國,明清尤盛,綿延至今。「黃花遍圃中,汴菊最有名。」清乾隆皇帝來開封賞菊時親賦詩詞,留下「風葉梧青落,霜花菊百堆」的美句。在開封禹王台,至今還留有乾隆的詠菊詩碑。每到秋季,古城開封,秋風送爽,菊花飄香,到處繁花似錦,蔚為壯觀。「花以景襯,景以花容」,人們置身於菊花的海洋里,如痴如狂,真是「十月花潮人影亂,香風十里動菊城。」如今煥發出新活力的開封享有「戲曲之鄉」、「木版年畫之鄉」、「汴綉之鄉」、「菊花之鄉」等美譽之稱。
在開封,能看到舞獅、盤鼓、高蹺、旱船、嗩吶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徜徉在開發一新的包公祠、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園、翰園碑林、天波楊府、開封府、大梁門,龍亭湖、包公湖、繁塔、禹王台等景區。流連於燈火輝煌的夜市,身邊是國內外如織的遊人,耳邊是「中不中」、「得勁的很」醇厚的鄉音,讓心不禁熱起來,七朝古都開封在時代的浪濤里,再譜寫出新的篇章,煥發出璀璨的光彩。
民風民俗
廟會、燈會、鳥市、菊花、夜市、風箏、斗雞、 盤鼓
特色小吃
小籠灌湯包、第一樓包子、馬豫興「桶子雞」 、三鮮蓮花酥、五香兔肉
開封套四寶、鯉魚焙面、菊花火鍋、大京棗、燴面、雙麻火燒
芝麻翅中翅 、紅薯泥 、花生糕
鄭汴一體化
2003年,為了實現建設小康社會和中原崛起的宏偉目標,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綱要》,作出了實施區域性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加快中原城市群發展、實現中原崛起的戰略決策,並確定以鄭州為中心,一個半小時經濟圈內的開封、洛陽、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9個省轄市組成中原城市群。
2005年4月17日河南省發改委受省委、省政府委託,在鄭州新世紀大廈召開了中原城市群規劃開封專題座談會。在這次座談會上,中原城市群規劃中先後兩次提到「一體化」這個概念。規劃中這樣描述,「在中原城市群的總體規劃中,應將開封作為鄭州都市圈的功能城市,將鄭州的部分教育職能逐步向開封轉移,在鄭州不再增加高等教育用地,使開封成為鄭州都市圈的教育基地,實現一體化發展。」「開封市中心距鄭州市中心72公里,兩城市邊界處相隔不足40公里,屬於45分鍾通勤圈,在鄭州的極化效應下,大量要素流向鄭州。如果這種情況不得到及時改變,那麼開封的發展將會受到嚴重的制約。所以開封要從自身的優勢出發,揚長避短,在發展自身優勢產業的同時,改變目前發展的被動局面,通過與鄭州經濟一體化,吸引和利用鄭州的各種要素,促進開封的發展。」
「鄭汴一體化」由官方正式提出。
2006年10月,鄭州開封兩地電信同價,取消或降低長途費用。
2006年11月19日,鄭汴城市快速通道——鄭開大道通車。
風景名勝
開封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的開封,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夏朝曾在開封一帶建都157年,稱老丘,商朝在開封一帶建都27年,稱囂。後均廢。春秋時期,鄭庄公在此修築儲糧倉城,定名為「啟封」,取「啟拓封疆」之義,後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名為開封。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均定都於此,素有「七朝都會」之稱。尤其是北宋時期,從陳橋兵變到南宋偏安,歷經九帝168年,「人口逾百萬,貨物集南北」,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國際性的大都會,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美譽。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都生動地描繪了古都開封豪華蓋世的繁榮景象。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化給開封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現在全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84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17處,市級26處,縣級136處。在這里,千年鐵塔、繁塔巍然聳立,在宋、金故宮遺址上建造的龍亭雄偉壯觀,明朝修築的城牆古跡斑斑,道教建築延慶觀風格別致,開封最古老的名勝古吹台古樸典雅,以雕刻藝術著稱的山陝甘會館玲瓏剔透,還有著名的中原古剎相國寺宏麗華美。迎賓大道兩側的包公湖猶如四塊巨大的碧玉鑲嵌在古城,令人賞心悅目。開封市致力於發展旅遊事業,重修和新建了許多歷史人文景觀,如「清明上河園」、「包公祠」、「宋都御街」、「天波楊府」、「翰園碑林」一年一度的菊花花會等等。眾多的名勝古跡,得天獨厚的歷史、人文資源,譽滿中外的民俗文化,每年都吸引著大量的中外遊客到開封參觀、游覽。如今,開封已被國家旅遊局列為中原旅遊區重點觀光游覽城市。
1.龍亭公園
位於開封城內西北隅,佔地面積1300多畝。全園包括午門、玉帶橋、朝門、照壁、朝房、龍亭、北宋、皇宮宸拱門遺址、碑亭、北門及東門等清朝萬壽宮建築群體,還有潘楊二湖、春園、盆景園、號稱中原一絕的植物造型園及長廊水榭等園林景觀。
2.清明上河園
位於開封城西北隅,以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東京開封的繁華景象,是一座大型民俗風景游樂園。遊人可換穿宋裝,手持宋幣,盡情感受古人的生活習俗。
3.宋都御街
位於開封市中山路北段,是為再現宋代御街風貌,於1988年建成的一條仿宋商業街。南起新街口,北至五朝門,全長400多米。漫步御街,彷彿一步跨越了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令人充滿對昔日宋都繁華景象的無限遐想。
4.包公祠
位於開封市包公湖畔,佔地一公頃左右。主展區有大殿、二殿、東西配殿、迴廊、碑亭、大門、二門等,陳列包公銅像、銅鍘及包公斷案蠟像、包公史料典籍、《開封府提名記碑》、碑文等。風格古樸,庄嚴肅穆。
5.大相國寺
大相國寺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位於開封市中心,始建於北齊天寶六年(555年)。原名建國寺,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為紀念自己由相王登上皇位,賜名大相國寺。
6.開封鐵塔
鐵塔又名「開寶寺塔」,坐落在開封城東北隅鐵塔公園內,始建於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因塔身全部以褐色琉璃瓦鑲嵌,遠看酷似鐵色,故稱為「鐵塔」。
7.繁塔
繁塔位於開封市區東南隅,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年)。繁塔為六角九層空心樓閣式、仿木結構的磚塔,原高80米,明永樂年間,將三層以上拆除,後在三層上建六層尖頂,形成了現今下粗上尖的塔姿。繁塔是研究我國建築、美術和音樂的寶貴資料。
8.山陝甘會館
位於開封市徐府街東北段路北,是清代山西巨賈會同陝西、甘肅旅汴同鄉於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集資興建的集會場所。整個會館建築,布局巧妙,結構嚴謹,磚木雕刻精美綺麗,巧奪天工。
9.天波楊府
天波楊府是北宋抗遼民族英雄楊業的府邸,位於北宋首都東京(今開封市)城內西北隅,天波門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楊府」。因楊業忠心報國,楊家將世代忠良,宋太宗趙光義愛其清正剛直,不善巧言諂媚的性格,敕在天波門的金水河邊建無佞府一座,賜金錢五百萬蓋「清風無佞天波滴水樓」。並親筆御書「天波楊府」匾額,下旨凡經天波府門前通過的滿朝官員,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以示敬仰。
10.禹王台公園
禹王台風景區坐落於開封城牆外東南部。這里風景優美,環境幽雅,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游春登高的勝地。相傳春秋時期,晉國盲人樂師師曠常在此吹奏古樂,故名「吹台」。明嘉靖二年(1522年),為追念大禹治水功德,在吹台上建禹王廟一座,此後改名為禹王台。禹王廟立有高大的禹王像,東西兩個配殿安放著師曠及李白、杜甫、高適三位詩人的塑像。唐天寶三年(744年),李白、杜甫、高適曾在此聚會,飲酒賦詩,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每年4月「東京禹王大廟會」皆在此舉行,熱鬧非凡。
歷史名人
【石申】生卒年待考。戰國中期天文學家。開封人。經過長期觀測,詳細考核,測出恆星138座,810個。他與齊人甘德根據黃道附近恆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所製成的圖表,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恆星表,在世界天文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原著《天文》8卷,早佚。後人拾遺補闕,把它與甘德的《星占》8卷,合稱《甘石星經》,又名《星經》,曾收入北宋政和年間刊印的《道藏》一書,題名為《通佔大象歷呈經》。今存的《甘石星經》為2卷,其中雖有一些後人增添潤色之辭,仍不失原書面貌,是一部對天文研究有很高科學價值的文獻。
【張儀】(?~前310)戰國時政治家。開封人。魏國貴族後裔,師鬼穀子。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入秦拜相。創連橫破六國合縱。奉命使楚,瓦解齊楚聯盟,奪楚漢中,封武信君。惠文王死,張儀失寵,返魏為相,不久死。《漢書·藝文志》縱橫家有《張子》10篇,今佚。
【信陵君】(?~前243)戰國四公子之一。即魏公子無忌,魏昭王少子。其府在魏都大梁,傳說即今開封相國寺一帶。他才兼文武,禮賢下士,門下的食客有3000之多。公元前259年,秦兵在長平大捷,坑殺趙國兵將40萬之後,一舉包圍了趙國邯鄲。趙國多次向魏國求援,魏王雖命晉鄙率兵10萬救趙,但懾於秦國恐嚇,又密令晉鄙把軍隊駐扎在魏趙交界處的鄴城,坐觀成敗。信陵君多次勸諫魏王救趙不成,後來他聽從大梁城夷門守關人、隱士侯贏所設竊符救趙之計,果然得到兵符。信陵君帶力士朱亥一行來鄴城,晉鄙雖驗兵符,卻不願交出兵權。朱亥用大錘打死晉鄙,信陵君接管軍隊,擊破秦師,遂解邯鄲之圍。
【蔡邕】(132~192)東漢辭賦家、書法家。字伯喈。開封杞縣人。少時博學,師事太傅胡廣。喜愛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熹平四年(175年),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遂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等人奏請正定《六經》文字。
【蔡謨】生卒年待考。東晉大臣。開封蘭考人。東晉成帝咸和三年(328),蘇峻發動叛亂,蔡參與平叛,遂遷任太常,賜爵洛陽男。後拜征北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成為東晉對抗北方勢力的主要人物。卒於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任上。謚文穆。�
【吳兢】(670~749)唐代史學家。開封人。少時勵志勤學,貫知經史。武後長安年間(701~704)被詔入史館,撰修國史。不久,官拜右拾遺。武後長安至中宗景龍年間(707~709),正值佞臣武三思、張昌宗、張易之弄權之時,有些史官懼怕權勢,曲筆掩飾,吳兢對此非常鄙視,於是在公事之暇,私撰《唐書》、《唐春秋》。他認為南北朝時期的齊、梁、陳、周及隋這五代的史書繁雜,就分別撰齊、梁、周史各10卷,陳史5卷,隋史20卷。此外,他自撰或參與撰修的史書有《唐書備闕記》10卷、《唐中宗實錄》20卷、《唐睿宗實錄》5卷、《開元昇平源記》1卷、《大唐十四家貴族譜》1卷、《古樂府》10卷、《樂府古題要解》2卷等。特別是《貞觀政要》一書,分類記載了唐太宗同大臣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問答、大臣的爭議和勸諫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設施,其中10卷40篇出自吳兢之手。
【崔顥】(?~754)唐代詩人。開封人。唐玄宗開元年間登進士第,開元後期出使河東軍幕,天寶時歷任太僕寺卿、司勛員外郎等職。崔顥年少為詩,名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說盡戎旅。現存作品,有幾篇色澤浮艷,內容輕佻者,可能是年輕時所作,後來從軍邊塞,詩風發生變化,表現出"出身事邊"和"報國赴難"的昂揚感情。
開封過年
開封民間稱春節為「過年」。但是,過年並非單指陰歷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舊時,開封流傳有句俗語說:「臘八、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臘八」,開封城鄉便有「年味兒」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為我國民間祭灶節,人們為了讓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說好話,家家都要擺上灶王爺的牌位,有的在牌位兩邊對子上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為灶王爺餞行。
祭灶過後,家家都忙於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於今開封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
大年三十兒慣稱除夕,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以往這一天,開封還有諸多舊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業封門」、「說書封板」、「討飯的封棍」等,諸如此類。而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現在除夕,開封人仍沿襲以往許多好的習俗。除夕之夜雖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親友,看電視,猜謎語,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團聚一堂,互相勉勵,總結一年來收獲,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學習計劃。"守歲"在新時代賦予了新的內容。當午夜的鍾聲響過,人們爭放第一掛鞭炮,這又意味著開封人開啟未來的決心和干勁。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換新衣,洗涮完畢,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後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後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為接等賀年客人,家裡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開封"早拜年,晚拜壽"的習慣,初一午後,拜年活動即告結束。
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舊時初二,開封城關四鄉,鞭炮聲、鳴笛聲、哨子聲響成一片,騾馬大車往來穿梭,絡繹不絕。
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歷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後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