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彩瓷到底最早出現於哪個朝代
元代。
元、早明、清初青花及釉里紅分享釉下彩極品之殊榮;明成化鬥彩矗一峰之巔;清三代琺琅彩絕唱一時。另外,各個歷史時期各窯口的其他一些具有特色的彩瓷,也受到人們的贊譽。
然而,還有一個獨樹一幟的彩瓷品種,卻長期不公平地被淡漠遺忘,甚至幾乎被湮沒,這就是晚清至民國初年名噪遐邇的淺絳彩瓷器。
明代在景德鎮設置專為生產御器的官窯,又對民窯採取「官搭民燒」即「有命則供,無命則止」等手段,來為宮廷燒制瓷器,民窯得到普遍發展,景德鎮成為全國瓷器的燒造中心。
明代永樂、宣德時的青花瓷器,色調濃艷,具有元代青花的許多特徵。明成化時,在釉下青花的瓷器上,再加上紅、綠、黃、紫等彩,這就是著名的成化「鬥彩」。明嘉靖、萬曆時,又興起了「五彩」。
清代也在景德鎮設御瓷廠,但燒瓷主要都在民窯。清康熙時繼承與發展了五彩,並創燒了「琺琅彩」。清雍正時期又燒制出「粉彩」。
清乾隆時的突出成就是轉心瓶的燒制,以及成功地仿燒漆、木、銅器物和各種果品等。清代瓷器,集歷代燒瓷之大成並創造性地加以發展,達到了中國瓷器燒造的歷史高峰。
(1)明清彩瓷器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的彩瓷是中國古代陶瓷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早在一千年前,唐代長沙窯的青釉釉下彩瓷器就已輸出到海外,據考古學家調研,在國外大約有十三個國家出土了唐代長沙窯瓷器。
最近有報導,在印尼爪哇附近,由德國公司組織打撈的一隻中國唐代沉船上的唐代文物約六萬件,九成以上為瓷器,以唐代長沙窯產最多。可見其時中國瓷業發展的盛況。
中國彩瓷的發展,自從東漢青釉、褐釉瓷器燒製成功以後,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成就。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瓷業迅速發展,在青瓷的基礎上出現了青釉黑褐色彩斑瓷器、黃釉綠彩瓷器,改變了早期瓷器單一色的狀態。隋代又將白瓷燒製成功。
到了唐代,南北方的瓷業發展空前繁榮,瓷窯廣泛興起。特別是鞏縣窯的唐三彩、長沙窯的釉下彩以及郟縣窯的黑釉藍斑等許多品種都聞名中外,在瓷器裝飾方法上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宋、遼、金時代更是名窯輩出、名瓷薈萃,裝飾上也更豐富多彩。金代的釉上彩繪尤為突出。這些都為元、明、清的景德鎮瓷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元代景德鎮形成全國制瓷中心,中國制瓷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彩瓷階段。最突出的就是青花瓷器的燒制技術完善成熟,並大量輸出海外,同時還發明了釉里紅、紅釉、藍釉、卵白釉等。
明清兩代是我國瓷業生產飛躍發展的重要時期。由於御窯廠的設置,制瓷技術的革新和進步,使官窯瓷器產品精細入微,其中著名的品種如永樂、宣德的青花,成化的鬥彩,萬曆的五彩,雍正、乾隆的琺琅彩、粉彩等,馳名中外,經久不衰。
十七、八世紀歐洲一些國家,對中國瓷器非常熱愛,他們常常用較珍貴的金屬材料鑲嵌在中國瓷器上,達到既保護瓷器又美觀的目的。還有的博物館將中國瓷器鑲到建築物上,作為很重要的裝飾。
如泰國王宮建築的一些外牆用中國的粉彩花鳥瓷磚作為牆面,非常高雅,那些粉彩花鳥瓷磚就是清代雍正、乾隆時期生產的。中國古代彩瓷久遠的藝術魅力,在人類文化交流史上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不愧為中華文明史上的瑰寶。
Ⅱ 明清甜白瓷如何區分
在瓷器審美方面,經過兩宋數百年輝煌瓷史的洗禮和熏陶,到了明代,其實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工藝能讓人眼前一亮。永樂甜白釉之所以有名,完全因為明成祖朱棣的個人偏好,這個神秘古怪的帝王自幼失去生母,只得認他人為母,生在帝王家的顯赫顯然不足以抵擋高處不勝寒的清冷,由此養成了他古怪冷清的性格。傳說他很早便失去了性能力,面對後宮佳麗的鶯歌燕舞,其心中怕也有許多怨悔與苦惱,是以他一方面通過接連不斷的親征、布施天下的鄭和下西洋等活動彰顯雄性,另一方面清凈沉悶,城府陰沉,只能寄情於器物。
《明太宗實錄》記:「回回結牙思進玉碗,上不受,命禮部賜砂遣還。謂尚書鄭賜曰:『朕朝夕所用中國瓷器,潔素瑩然,甚適於心,不必此也。況此物今府庫亦有之,但朕自不用。』」由此可見,朱棣對白瓷情有獨鍾。上有好之,下必甚焉。故而永樂白瓷製瓷工藝上精益求精,取得了極大發展。這種白瓷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給人以「甜」的感受,所以「甜白」瓷因此得名。
明代永樂,制瓷工匠們殫精竭慮,使得白瓷達到了「脫胎換骨」的境地,並將「脫胎」研製為特殊的制瓷工藝,即薄胎細白瓷。永樂時期景德鎮窯燒制的白瓷中出現了半脫胎狀,白瓷脫胎從配方、拉坯、旋坯、修坯、施釉到裝窯燒成,工藝要求極嚴。景德鎮甜白釉的燒製成功,為明代彩瓷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清代對明代白瓷的描述比較具體,形容白色的有牙白、奶白、瑩白,形容質感的如象牙、牛奶、堆脂或玲瓏剔透,把永樂、宣德時期的白瓷概括得淋漓盡致。
甜白瓷很為現代人所鍾愛,拍場上明代永樂甜白瓷屢創天價,而且明永樂以後,宣德、成化包括弘治年間多有甜白精品,並且康乾雍三朝仿製無數,是以收藏者不但要鑒藏真贗,辨別正牌永樂甜白的特徵也是收藏愛好者的必備功課。永樂甜白釉的特徵主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一是胎體的仰光透視,呈現出極為淺淡的粉紅色,但又與龍泉窯中粉青有極大區別。二是釉面積釉處呈現蝦青色。
宣德早期釉面和永樂相同,極易混淆,但是宣德中晚期甜白瓷開始出現了特有的橘皮紋,所以遇到無款識的明代甜白瓷,均以橘皮紋判定永樂還是宣德。傳世成化官窯甜白瓷多是薄胎、盤、碗、杯多見,薄胎者有卵幕杯一種,薄如蛋殼,為成化獨有。清代後仿不少,可用明成化款識特徵判定年代。清康熙甜白釉器主要仿永樂、宣德、成化、弘治製品,官窯多署本朝款,也有署永樂款識。其中薄胎者仿的最多,也最好。但清代胎料與明代有別,仰光透視,閃青白色,沒有其粉色,這是區別明清甜白瓷的重要依據。
Ⅲ 明清民窯瓷器鑒定與馬未都如何鑒定瓷器
器型:每個朝代因為民風不同,在器型有也會有一定的區別,就如同我們常說的「明大粗」的說法,明代風格相對比較粗礦,在於器型上也是比較喜歡粗礦型的,旁邊器型都會比其他年代來的大粗的感覺。古董瓷器鑒別真偽的幾個簡單小辦法
胎釉:古有「胎為骨,釉為衣」的說法。我們在鑒別胎質的時候,可從器物底物沒有施釉的地方入手,分辨胎土淘煉的純凈度以及燒結的縝密程度。因為每個時代淘煉的方法有區別,明代以前的相比清代、民國時期,胎土中的金屬含量以及雜質為較多。
Ⅳ 明清瓷器如何鑒定
【明代瓷器的特徵】
1、造型豐滿、渾厚、古樸,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朴、莊重之感。
Ⅳ 明清瓷器上的龍紋為什麼有三爪四爪五爪之別
是因為朝代的不同,關於龍紋裝飾的文化也有所出入。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皇帝任職的時間,龍紋裝飾有不同的特點。
一、明代:
龍紋為官窯瓷器上最常見的紋飾,身體粗狀,豬嘴(下顎比上顎長些),龍須上卷,魚鱗,五爪多。這是總的特徵,各時期,又多少還有些差別;明末,龍畫得更為草率,線條凌亂,色彩淺淡,填塗粗糙。崇禎時的正面龍,形似老人,毫無生氣與威嚴,反映出明王朝的統治已是日薄西山,氣息微殘了。
永樂、宣德龍紋:豬嘴,頸部略細,龍軀粗壯,龍首上顎唇高突起,下頷突出,鼻子向上翻起,張目吐舌,五束長發向後上作波浪狀飛起,身軀修長,四足壯碩。龍爪呈輪盤式張伸,肘毛長飄拂,形神凝重威嚴。爪有三、四、五爪之分:三爪龍,爪向後;五爪龍,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後,五爪爪尖成帶狀圓排列。
弘治:龍的兩眼平視。多為五爪。一般來說,龍首長方,閉嘴露一齒,雙短髯上飄,眼眉直立,圓目並列平視呆板,肘毛短、細花尾。
正德龍紋:一般來說,龍首長方,閉嘴露一齒,雙短髯上飄,眼眉直立,圓目並列平視呆板,短、細花尾。龍頭扁長,脖細身粗,龍的鬃發呈三角形,倒豎在頭頂,嘴巴如燈,一前一後地並排一條水平線上。五爪短粗有力,作輪式撐張。
嘉靖:龍多繪雙翅,飛舞盤旋,鬢發豎立,姿態兇猛。其主要特點是龍的雙目,近似比目魚的眼睛。嘉靖時繪的龍紋兇猛,多鬢毛豎起,是嘉靖時龍紋的特點。
嘉靖朝開始出現正面龍。嘉靖正面龍,方頭寬額,有的額上寫「王」字,壯貌有餘,兇猛不足。側面龍,上顎較下顎長,鼻作如意頭形,張口伸舌,短舌似匕-首,或閉嘴露一齒,鼻翼兩側有短髯,龍作曲線三角形。
嘉靖的螭虎龍,描畫極其簡單草率,狀似壁虎,有行走狀,有團狀。正面龍、螭虎龍皆為前所未有者。
萬曆:正面龍比嘉靖朝增多,頭碩大,臉豐滿,俗稱「牛頭臉」。鬃發非常濃密,以頭頂中縫為界,向兩側紛披。萬曆側面龍,龍頭扁長,似鱷魚,嘴巴開張度很大,吐出飄帶形長舌,有的下唇胡須呈現竹葉狀排列,有的系成蝴蝶狀。萬曆閉嘴龍的下巴多向前伸,將臉部接長,雙目圓睜。龍身的鱗多簡化成鋸齒形,黑色,龍腹部為青花寬線條。
明代崇尚火德,所以在龍、獅及獸身上多帶有火焰紋。
二、清代:
整個清代的龍爪均多少都帶鉤狀,顯得有力,4趾向前,4爪朝向一致,另1趾向後,龍爪方向與另4爪方向相對。清代的龍,身軀亦較粗,下顎較短,形象比較和善。
各朝的特徵是:
順治、康熙:龍的形體、形象有明代中期的風格,比較威嚴。有一種過牆龍--形體由碗、盤裡面延伸至外壁,此朝始見。
順治龍紋:為雞爪龍,「龍頭」有兇猛感,背鰭稀疏,鱗作斑片狀。官窯為五爪龍(民窯為三、四爪龍)。
康熙龍紋:龍鱗細密齊整體感強,它的整個造型像漢字的一個「弓」字。康熙龍紋,雄渾勁健的大型龍與細瘦干癟的小龍並存。龍腿上粗下細,未區分出大、小腿,腳趾甲成尖狀朝前的多;有的龍以淺色表現出蛇一樣的有鱗片的腹部。畫面有火紋和雲紋,還有夔龍紋,青花海水夔龍盤。
雍正龍紋:雍正的鱷魚龍,青花雲龍,還有螭龍紋;青花螭龍盤,背鰭較圓鈍,高低相同,四爪或五爪,其中三爪或四爪作順時針團形排列,另一作逆時針排列。開光正面龍圖案中密布火紋,均作飄動狀,火苗多作四齒狀,也有五齒的,其中必有一條火苗長與其它,有的火苗從底部燒上來。
雍正的海水龍,龍嘴上額向上翹,並外翻,三爪,腳趾有3個結節狀,空白爪內靠趾處各有一短線條。海水中有多個漩渦,整個龍身為魚鱗片覆蓋,龍背上有留白鋸齒。
乾隆龍紋:為老頭龍,龍頭有老人頭的「無力」,或者「慈祥」感,龍的神態由威嚴開始變得和善,不再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至尊無上的神貌。青花大龍,眼正圓,鋸齒形背鰭。
龍爪排列富於變化:同一條五爪龍,有的四爪作順時針團形排列,另一爪逆時針與其對稱;有的四爪作逆時針團形排列,另一爪順時針與其對稱。
有的龍以淺色表現出蛇一樣的有鱗片的腹部。五爪腳趾上以線條勾出無色尖甲。前腿的4趾甲作逆時針排列,另一趾甲作順時針排列,後腿的4趾甲作順時針排列,另一趾甲作逆時針排列。有的全部為逆時針排列,另一趾甲作順時針排列。
嘉慶龍紋:龍爪及其排列繼承前朝遺風,但趾很粗。更大量出現於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劃龍舟、嬰戲舞龍、龍穿花等,成為玩物,龍已大大失去神聖威嚴,至尊至上的權威形象。
道光龍紋:為帶魚龍(也叫蝦弓龍),帶魚龍也很形象,它是透頭的,鰭是像帶魚的「鰭」!四肢與軀干粗壯,但爪細如線。
同治龍紋:細頸與粗軀形成反差,粗腿、細脛、尾上翹,狀如走獸。
光緒龍紋:造型變化較多,光緒的點睛龍,有的軀干無背鰭;有的背鰭呈短柱狀;有的為猴頭,作直立行走狀;有的細頸、粗軀、腿壯、脛瘦。
明代
明代龍紋:兇猛威武,胸前大多飾有曲折的綬帶,身披火焰紋,怒發沖冠,咆哮於海濤祥雲之間,以示主宰權勢。
具體特徵:頭部略圓,比前朝顯細,鬢發成篷,毛有向上沖或向斜上沖之勢。下顎較長,特別是上顎端肌肉發達,高高突起,呈如意狀,形如豬嘴,所以人稱「豬嘴龍」;睫毛比較寫實,眼瞼的上邊緣一般用數根短豎線表示睫毛;雙須粗,伸展有力,形如魚叉,部分龍紋的雙須在局部處呈螺旋形曲折,但須尖成前沖,直而不彎;爪子第一第二趾相對成蟹鉗狀,趾間距離比較相近,形若風車;身體呈網格紋、鋸齒紋較多。
清代
清代龍紋:氣宇軒昂,龍首後勺豐滿、身軀健碩,蓋以龐然大物之態,行震撼天動地之威。
具體特點:龍首變化很大,豬嘴收縮,顯出下顎比上顎長。長披發或多簇短聳發;睫毛形態多樣化,不少以竹葉形描繪,順治年間睫毛現象習見,康雍時期睫毛時有時無,乾隆朝起,睫毛現象十分普遍;須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線,爪子猶如踏在平地,有龍身騰舞、爪子卻著地受力的韻味;龍身鱗片多半帶有染色
明成化青花瓷碗如果品相良好的話,價值一般不會低,下面的拍賣能說明:
2013年10月,香港蘇富比舉行了一場規模龐大的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一件青花秋葵紋小碗,以清雅迷人的藝術芳華征服了所有在場的中外人士,最終以1.41億港幣成交,再一次為神話般的成化瓷器增添了一份令人目眩神迷的光環。
也許這樣的價格在今天這個拍賣價格屢創新高的時代,你不會覺得驚奇,但是當年這個碗的估價是8000萬,以6500萬港元起拍,最終成交價加上傭金約是1.41億港元。
區區一個口徑僅為14.5厘米的青花小碗,僅用了不到三分鍾的時間,在當時就締造出明代瓷器世界第二之高價,成為當時香港蘇富比40周年慶典拍賣會上最耀眼的明珠。
民窯與官窯怎麼區分?景德鎮王掌櫃認為主要體現在瓷器產品的製作目的、樣式設計、製作場所、原材料選擇、工藝標准、成品甄選、以及法規條例等諸多方面。下面,王掌櫃簡單說說官窯與民窯的區別。
1、製作目的
通常情況下,官窯製作主要有日常用瓷與祭祀瓷兩大目的。
與官窯相比,民窯製品也以日常實用瓷為主,只是製作質量相對落後,造型不太講究。明清時期民窯外銷瓷製作空前壯大,並發展到外國商人設計紋樣,再由各地窯場按圖紙燒制、提供。現在看來,這應該是明清民窯發展超越官窯的最大亮點。
2、樣式設計
明清官窯瓷的樣式設計主要包括造型與紋飾兩方面,都由內府設計完成。「內府」是皇宮內負責監管製造器具的部門,也稱「內務府」。由於統治者對官窯器物樣式涉及、過問,導致各自時期的官窯器製作風格也與統治者審美觀密不可分。同時,設計者多是畫院名手,令圖案紋飾「皆當時殿中畫院人遺畫也」,因此,官窯的設計質量都很高。民窯在樣式設計方面相對簡單,只要大眾喜歡,商家滿意,就有發展前途。另外,由於涉及人員少,樣式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隨時變更調整。因此,與官窯相比,民窯在樣式設計方面多了隨意,少了拘謹。
3、製作場所
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記載:「洪武二年,設廠於鎮之珠山麓,制陶供上方,稱官窯,以別民窯。設大龍缸窯、青窯、色窯、風火窯、匣窯、大小橫窯六種共二十座。」 洪武三十五年,改陶廠為御廠。
清代除了景德鎮御廠製作官窯外,康雍乾三朝還在清宮造辦處使用御廠燒制好的填白瓷胎製作琺琅彩,該類製品堪稱官窯極品。由於製作時間短暫,製品數量有限,只能算在官窯制瓷歷史上的特例。
民窯燒制場所非常復雜,明清疆土遼闊,百姓在大江南北、黃河上下因地制宜,其中較有成就的民窯就有景德鎮窯、龍泉窯、定窯、耀州窯、德化窯、博山窯等,數量之多,體系之廣,令筆者無法深入探討。相對而言,明清官窯製作單純很多,只是景德鎮窯系中的一個分支,涉及層面並不復雜。
4、原材料選擇
制瓷原材料主要以胎土、釉料以及彩料等為主。統治階級掌握著國家政權,為了體現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與優越性,經常利用手中權力限制民窯瓷器自由製作與發展。
1.胎土
史料證明元代已經出現被統治者壟斷使用的「御土」。到了明代,該土又被稱為「官土」、「麻倉官土」。由於統治階層對這類優質陶瓷原料壟斷、獨享,使得官窯器的瓷胎質量出類拔萃,遠優於同時期景德鎮民窯製品。
2.釉料以及彩料
官瓷瓷器表面一般都塗有一層薄薄的釉,它是以石英、長石、硼砂、黏土等為原料製成。制瓷者將其加水稀釋,塗在瓷胎表面,燒制後形成一層玻璃釉。釉通常具有保護、裝飾美化瓷器的功能。因為釉內通常會含有各類微量元素,它們在不同情況下會產生不同釉色。於是,制瓷者經常利用這一特點,調整釉內元素成分,改變釉色,以致出現銅紅、鈷蘭、鐵黑、金紅等釉色。
製作彩瓷時,還需要用到不少彩料。彩料有些被混合在釉內使用,有的則單獨使用。彩瓷初創時期,因為製作尚不普及,顯得技術先進、造價高昂,只有御廠才有相關技術與財力開發應用。更多情況下,統治者嚴禁民窯私自燒造色釉。
違反條例者,所受處罰極其殘酷。因此,僅就彩料應用,民窯已經失去使用權,更談不上與官窯競爭,瓷器色彩多樣性方面自然無法與官窯器並駕齊驅了。
5、製作工藝
對國家最高統治者而言,不論宮內日常用瓷、賜予群臣及外來使者的賞賚製品,還是國家出面的祭祀用瓷、海外貿易瓷,都關繫到國家榮譽、皇權尊嚴。為此,統治者不得不苛刻要求、不計工本、力求完美,這些因素促使景德鎮御廠匯集天下英才。於是,技藝高超的制瓷工匠,使用本朝最優良原材料,以最嚴謹製作態度,在威嚴皇權下,必然能夠製作出當時最高水準的瓷器。鑒於這些原因,中國瓷器製作史上,歷代官窯瓷一直被看做為該時期瓷器製作最高峰,不僅質量凌駕於民窯,紋飾、造型也足以引導全國制瓷發展方向。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
Ⅶ 各個朝代的代表性瓷器
1、唐朝越窯。
南方越窯之名,最早見於唐代,越窯瓷青瓷與唐代的飲茶風尚關系十分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
2、宋朝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分別為:鈞窯、汝窯、官窯、 定窯、 哥窯。中國五大名窯是正式開創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鈞窯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
3、元朝青花瓷。
青花瓷造型獨具特色。從製作工藝上看,此時出現了胎體厚重的巨大形體,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
4、明代五彩瓷器。
明代五彩瓷器經過數朝的發展,到嘉靖、萬曆時已是相當成熟,質量和數量蔚然可觀,開創了五彩瓷製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傑出貢獻。
5、清代琺琅彩瓷
清代琺琅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畫工精緻。製作琺琅彩瓷極度費工,乾隆以後就銷聲匿跡了。
Ⅷ 怎麼鑒別明清瓷器的底款特徵
明、清時期是我國瓷器發展史上的極盛時期。特點是彩瓷得到巨大的發展,器物造型款,紋飾繁多而精美。彩?品種豐富多彩,「其彩色,則霽紅、礬紅、霽青、粉青、冬青、紫綠、金、銀、漆黑、雜彩,隨意而施。」
清代是中國制瓷世上的集大成時期,其制瓷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受等級森嚴的封建統治制度和制瓷歷史傳統影響,清代的官窯瓷器和名窯瓷器的款識在提攜上也有一定的慣例,同時又新開創了金彩墨彩琺琅彩等題寫工藝,而且各種堂名款,花押款,吉語款也更為多樣
如果以款識的內容作為評判依據,收藏界也有一個排序原則,依次排列分別為本朝款、寄託款、人名款、字款、畫款、簡單花押款。
如果對不同的款識從內容上予以區分,比較常見的就有帝王年號款、官字款、花押款、堂名款、銘文款、吉語款、用途款以及寄託款(也有人稱之為偽托款)以及人名款。
明清官窯瓷器中最主流的款識就是帝王年號款,它於明永樂年間出現,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就出土過標有「永樂元年」的楷書款陶瓷殘件。
明代的帝王年號款多為青花料書寫,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官窯瓷器的款識書寫也多用青花,而琺琅彩瓷等品種則採用料彩,乾隆之後的粉彩瓷器的款識則多用紅彩。
與帝王年號款相映成趣的則是人名款,這種款識標注著陶瓷工匠、瓷器作坊主、器皿監造者或收藏著的姓氏,而且書寫與刻劃的位置也無固定模式,或刻於陶瓷的外底(多見於明代中晚期到清代晚期),或書於器皿的外壁。
清代瓷器款識中的堂名、齋名大多數都使用楷書。
製作此品之人有四種:一為帝王,一為親貴,一為名士而做大官者,一為制瓷界雅匠良工。
清帝中,康熙、乾隆好講理學,所以兩帝時代御制瓷器堂名,也就多愛用理學語。親貴諸王所制瓷品,康熙時有拙存齋、紹聞堂等。乾隆時有彩華堂、彩綉堂,所制瓷品也都是內府御用之物。
至於名士且做大官的人所制瓷,則有乾隆時的雅雨堂制、玉杯書屋、聽松廬等。
當時名工雅匠則有寶嗇齋,有陳國治、王炳榮等。
道光時有恆堂瓷款為最多。款識為:道光某年定府行有恆堂珍賞,實為清瓷款識中之奇品。道光時的聽雨堂、惜陰堂.,這些瓷品的主制人是誰,則不可知也。
清瓷款識中,稱堂、齋的,為帝王、親貴、達官、名匠所制瓷;
而在瓷款中稱書房、山房,稱珍藏、珍玩,稱雅制、雅玩的,僅僅達官親貴擁有。
說到這類瓷器的價值,以慎德堂、紹聞堂、?O竹主人所燒制最為有名;
其次則.東園文石山房、瑤華道人、十硯齋、紅荔山房所制亦堪稱珍玩;
南京出土重要古代瓷片,其中就有「紅荔山房」
慎德齋所制瓶類瓷品,至近代則已極罕見,因而價格昂貴。
清慈禧太後制瓷名大雅齋,多以豆青色作底,黑線雙勾花;也有五彩者,則多繪牡丹、萱花、綉球之類。豆青色底的橫題大雅齋3個字,旁有天地一家春印章;底有永慶長春4個字,亦有大雅齋款字在底。
到民國時期堂名款曾盛極一時,陶瓷的人名款相對以前變化極大,不僅書寫人名,還添加了籍貫、別號等信息,長篇提款屢見不鮮。《景德鎮陶瓷史稿》稱「民國十七年景德鎮彩瓷業有一千四百五十二戶」,紅店主為將自家的產品與別人區分開來,多會在瓷器上標注繪制者或店主的姓名。
Ⅸ 明清瓷器中最著名的是什麼瓷
明清各朝的瓷器各有不同的名貴瓷種!
比如永樂宣德的青花瓷和紅釉瓷,成化的鬥彩,
弘治的黃釉瓷,
康熙的青花和五彩及豇豆紅瓷,
乾隆的琺琅彩,
雍正的粉彩和色釉瓷
Ⅹ 元明清三代青花瓷的特點有什麼差別
元。
青料:國產青料:浙江土青、平等青(陂塘青)、回青(佛頭青)、石子青、進口蘇麻離青。
燒制工藝:常見窯紅。釉底有縮釉、窯縫。罐類多見介面,器足根尖如鯽魚背。多為釉底,少見砂底。底少有粘砂、跳刀痕。初有圈,砂底細膩光滑。
款識:始於永樂。宣德款式最多,有青花書款,陰、陽刻款等,楷、篆均有。
清、
燒制工藝:少見窯紅,縮釉。琢器基本不見介面,器足根圓渾如燈草根。不見澀圈,多為釉底。少見跳刀,粘砂痕。
款識:歷朝均有,款式多樣,有青花書款,陰、陽刻款,楷、篆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