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張家口市區的根和原點是哪一座古堡擁有多少年歷史
張家口這座塞外名城,在中國古近代發揮著無比巨大的作用。在古代,張家口堡曾是明朝抵禦蒙古人進犯中起的無比重要的作用,而在近代,從張家口的起源的張庫大道一直起著溝通庫倫、俄羅斯的重要通道,今天讓我們走進張家口,走進張家口最早的城堡——張家口堡。
古老的牆壁,古老的民居,濃重厚實的古老氣息。曾經的張家口堡已經失去了曾經的軍事功能,但但是卻憑添了現代人們的古典韻味。對於張家口堡,你想來么?
ps:
地址:張家口堡位於張家口市橋西區鼓樓西街16號;
景區級別:國家級3A級景區
交通方式:橋西區政府站:9路,特10路;賜兒山街路口站:102路,特10路;華新園站:6路,32路,32路支線,38路
張家口這片街區,已有近600歷史,也是張家口的「原點」與「根」
Ⅱ 張家口這個城市的名字是怎麼來的,有多少年歷史了
張家口之名始於明代。由於連年戰爭,河北人口銳減。明朱棣遷都北京後,為充實京畿人口,鞏固邊防,增加兵源,與永樂二年(1404年),有計劃地從山西人煙稠密的縣、區,移民到張家口、宣化一帶,由官方築起土堡,以居新遷之民。為防禦北方游牧部族騷擾,於各地築烽火台,每台屯兵把守,士兵父子相承,並可攜眷久居耕種。由此形成的村落,以「堡」、「台」命名的甚多。城鎮屬縣各隘口均築磚城,分設參將、守備、千總、指揮、游擊等武官駐防。由於「大境門」地形險要,明宣德四年(1429年),由張文指揮負責在口南五里許建張家口堡,屯住重兵,守衛邊塞,有「武城」之稱,即今武城街名之由來。《萬全縣志·張家口概況》記載:「張家口在明代原屬萬全右衛,宣德四年(1429年)始築堡城,為與蒙古通商互市之要鎮。」相傳因其北五里有東太平山與西太平山,兩山相距數百步,對峙 如門;又因該堡城為指揮張文所築,故名張家口堡,後改稱張家口。請順治二年(1645年),在大境門邊牆開豁建門,曰「大境門」。
作者: lyshhy
Ⅲ 張家口堡子里的歷史
堡(當地讀bǔ)子里,是張家口堡的俗稱。張家口堡是張家口市區最早的城堡,張家口市區的「原點」與「根」。據史籍記載,堡子里建於明宣德年間,至今已經有近600年的歷史。據張家口市橋西區普查,堡子里現存文物古跡達700餘處,其中極具價值的重點院落93處,是全國大中城市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建築城堡之一,堪稱北方民居博物館。但是,盡管如此,存在著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堡子里卻一直難為外人所知。直到2008年,堡子里才被評為省保單位。
歷史:史書記載;「指揮張文主持營建張家口堡。堡方四里有奇。城高三丈二尺。東南兩面開有城門,東門曰『永鎮』,南門曰『承恩』。」因該堡以北有東、西太平山對峙如巨口,故名「張家口」。張家口堡是長城防線宣府鎮(宣化)的要塞,在阻止蒙古軍隊的進犯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戰爭中從未失守過,故以「武城」之譽而雄冠北疆 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明廷與蒙古俺答部之間化干 戈為玉帛,實現了「茶馬互市」。張家口堡的功能也相應發生變化,由單純的軍事城堡演變為兼有貿易功能的邊境城市。清朝末年,隨著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張家口堡的經貿有了迅速發展,1909年京張鐵路開通後,張家口成為通往西北的貨流樞紐,張家口堡東關形成了武城商業街。這條商業街至今依然是張家口市最繁華的地方。辛亥革命後,張家口成為對外開放的商。1918年張家口商業貿易出現鼎盛。據《張庫通商》記載,張家口對蒙古貿易的商號增加至1600多家,年貿易額達到1.5億兩白銀。張家口被稱為「華北第二商埠」。張家口堡成為中外商賈聚集之地。民國十二年(1923年),張家口的票號、錢庄已多達42家。張家口堡的商號、票號、錢庄的投資人與經營者大多是晉商。著名的祁縣喬家大院喬氏家族,在堡子里二道巷開辦了宏茂票號。祁縣的渠家也在張家口開設了茶店以及三晉源、百川通票號。太谷的曹家來張家口橋西經商,開設了錦泉涌、錦泰亨、錦泉興票號、錢庄。張家口堡成為晉商招財進寶的聚集地 張家口堡也是外國商人的聚集地。張庫大道的興盛,吸引了為數眾多的國外資本。據記載,民國初年,在張家口的外國商行有英國的德隆、仁記、商業、平和商行,德國的禮和、地亞士商行,美國的茂盛、德泰商行,日本的三並、三菱商行以及法、俄、荷蘭的立興、恆豐商行,總數達44家。這在當時是除天津口岸、上海洋場之外又一個外商聚集之地。
Ⅳ 明天去張家口了,哪些景點是來張家口必玩的地方
全市現已查明的不可移動文物遺存點有2910處,其中屬於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5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處,一般文物遺存點2619處。這其中,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古城址、摩崖石刻、碑碣、經幢等以及近、現代革命紀念遺址。境內還存有建於8個歷史時期的長城綿延達1471公里,占河北長城總里程的2/3,全國的1/6。 張垣特色-推薦旅遊目的地 大境門、清遠樓、堡子里建築群、雞鳴驛、五郭台長城、張家口市區段長城、冰山樑長城(長城最高點2211米)、蔚縣古城、懷來古城、皇帝祠(中華三祖堂)、小五台山、蔚縣空中草原、鎮朔樓、崇禮長城嶺滑雪場、翠雲山滑雪場、雲泉寺、賜兒山、安家溝生態旅遊、 水母宮、赤城朝陽觀 、野狐嶺古戰場、元中都遺址、蕭太後梳妝樓、壩上草原、愛吾廬-馮玉祥將軍故居(橋東區德勝街45號)、赤城溫泉、蔚州暖泉書院、橋西掄才書院、蔚縣南安寺塔、金閣山(丘處機修煉地)、蔚縣代王城遺址、雞鳴嶧、天漠、官廳湖(新中國第一座水庫)、蔚州靈岩寺、水母宮地下長城等。 張垣特色-精品介紹大境門—長城第一門 大境門位於張家口市區北端,高聳入雲的東、西太平山之間,是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長城關隘,扼邊關之鎖鑰,形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建於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具有350多 大境門歷史圖片年歷史。它是一座條石基礎的磚砌拱門,門牆高12米,底長13米,寬9米,有木質鐵皮大門兩扇。頂部為一平台,長12米,寬7.5米。外有1.7米高的垛口,內有0.8米高的女兒牆。門楣有察哈爾都統高維岳——當時的地方軍政首腦於1927年書寫的「大好河山」四個大字,蒼勁壯觀。相傳,清康熙皇帝遠征回歸京都,夜經此地,曾露宿大境門外,後建卧龍亭和將軍 大境門是中國萬里長城中四大關口之一,在歷史上曾有重要地位。張家口市區長城是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修建的,全長450公里。其中屬於橋西境內長城全長3700米,皆沿山勢修建,就地取材,以石壘築,灰漿勾縫而成。大境門外東、西太平山巍然對峙,地勢十分險要,歷史上這一帶是兵家的必爭之地,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門,連接邊塞與內地的交通要道。同時,大境門也是蒙、漢、回、藏等多元文化友好交流的場所,在清代(公元1644-1911),是北方十分重要的商業都市,被稱為「路陸商埠」、「皮都」。大境門,自古作為扼守京都的北大門,連接邊塞與內地的交通要道,素為兵家必爭之地,同時也是蒙漢兩族人民交通和貿易邊口,為發展蒙漢兩族人民的友好關系,溝通內地與邊塞貿易,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張家口經濟的繁榮,1909年清朝政府把中國第一條實用鐵路「京張鐵路」從北京修至張家口。 大境門不僅有宏偉的建築和秀麗景緻,而且有著光榮的歷史。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愛國將領吉鴻昌率領數萬抗日同盟軍宣誓出征,北出大境門,抗擊日寇,收復失地。1945年8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部隊就是從大境門攻入張家口,從日寇手中解放了這座塞外古城。1948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國民黨五萬人馬全殲於大境門之外,張家口獲得第二次解放。 大境門造型朴實厚重,它所體現的粗獷蒼勁、限而不拘的氣勢,在整個長城文化中是絕無僅有的。現在,大境門仍為通往口北的要道,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為了保護文物古跡,市政府、區政府已著手對大境門進行全面修復和綜合開發,使大境門一帶成為旅遊避暑的勝地。 清遠樓 清遠樓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正中,建築藝術價值極高,有第二黃鶴樓之美稱,又名鍾樓,始建於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一座重搪多角十字脊歇山頂的高大建築。樓建在高8米的十字券洞上,南與昌平、北與廣靈、東與安定、西與大新四門通衡。與城內鎮朔樓、拱極樓成一軸線。券洞內500年前的鐵輪車轍明顯可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宣化區位於張家口東南,為張家口主城區之一)樓內懸有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鑄造的「宣府鎮城鍾」一口,高2.5米,口徑1.7米,重約萬斤,用四根通天柱架於樓體上層中央。鍾聲悠揚宏亮,可傳40餘里,頗負盛名。該樓造型別致,結構精巧嚴謹。可與武漢黃鶴樓媚美,在國內同屬罕見。該樓建築獨具一格,為我國古代精美藝術建築之一。明朱元璋第十九子曾在清遠樓西側建上谷王府,屯兵以御外夷。1744年,乾隆皇帝北巡路過宣化府,投白銀10萬兩重修清遠樓。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宣化,義和團首領大阿吾曾在清遠樓鳴鍾聚義,率眾設伏於城北煙筒山處,痛擊聯軍,殺死德軍指揮官約克上校。1956年和 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兩次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仕。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堡子里 堡子里是張家口堡的俗稱。張家口堡是張家口市區最早的城堡,是張家口市區的「原點」與「根」。據史籍記載,張家口堡始建於明宣德四年(1429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據張家口市橋西區普查,堡子里現存文物古跡達700餘處,其中極具價值的重點院落93處,是全國大中城市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建築城堡之一,堪稱北方民居博物館。但是,盡管如此,存在著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堡子里卻一直難為外人所知。直到2008年,堡子里才被評為省保單位。 史書記載:明時「指揮張文主持營建張家口堡。堡方四里有奇。城高三丈二尺。東南兩面開有城門,東門曰『永鎮』,南門曰『承恩』。」因該堡以北有東、西太平山對峙如巨口,故名「張家口」。張家口堡是長城防線宣府鎮的要塞,在阻止蒙古軍隊的進犯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戰爭中從未失守過,故以「武城」之譽而雄冠北疆。 歷史的活化石:張家口市堡子里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明廷與蒙古俺答部之間化干戈為玉帛,實現了「茶馬互市」。張家口堡的功能也相應發生變化,由單純的軍事城堡演變為兼有貿易功能的邊境城市。清朝末年,隨著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張家口堡的經貿有了迅速發展,1909年京張鐵路開通後,張家口成為通往西北的貨流樞紐,張家口堡東關形成了武城商業街。這條商業街至今依然是張家口市最繁華的地方。辛亥革命後,張家口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埠。1918年張家口商業貿易出現鼎盛。據《張庫通商》記載,張家口對蒙古貿易的商號增加至1600多家,年貿易額達到1.5億兩白銀。張家口被稱為「華北第二商埠」。張家口堡成為中外商賈聚集之地。民國十二年(1923年),張家口的票號、錢庄已多達42家。 寧靜的堡子里張家口堡的商號、票號、錢庄的投資人與經營者大多是晉商。著名的祁縣喬家大院喬氏家族,在堡子里二道巷開辦了宏茂票號。祁縣的渠家也在張家口開設了茶店以及三晉源、百川通票號。太谷的曹家來張家口橋西經商,開設了錦泉涌、錦泰亨、錦泉興票號、錢庄。張家口堡成為晉商招財進寶的聚集地。 張家口堡也是外國商人的聚集地。張庫大道的興盛,吸引了為數眾多的國外資本。據記載,民國初年,在張家口的外國商行有英國的德隆、仁記、商業、平和商行,德國的禮和、地亞士商行,美國的茂盛、德泰商行,日本的三並、三菱商行以及法、俄、荷蘭的立興、恆豐商行,總數達44家。這在當時是除天津口岸、上海洋場之外又一個外商聚集之地。 張家口堡也是直隸和本地商賈的聚集地。清代,隨著對蒙俄貿易的全面開放,直隸和本地的許多商人聚集張家口的堡子里和來遠堡,從事對蒙俄的貿易活動。這里有聯手經營的束鹿(現辛集)、深州、饒陽、巨鹿的直隸商幫,有北京的「京幫」商人,也有蔚縣、陽原、懷安、涿鹿的本地商幫。這些商人匯聚張家口堡及其附近地區,為發展經貿作出了貢獻。 水母宮 位於張家口市區西北3.5公里的卧雲山下。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其四周榆柳環合,松青柏翠,草木繁茂,因此也稱為森林公園。 水母宮背後的卧雲山,山勢巍峨,樹木蘢蔥,山頭白雲繚繞,一派肅靜幽靜。山下有一泉水出石洞而奔涌,水流清澈甘美,終年不涸,被稱之為「大水泉」。其水質為含鍶硅酸的優質礦泉水,還因為水質較硬,含硫、鋁等礦物質,有宜於浸泡、洗鞣 毛皮,效果極佳。水母宮就建在「大水泉」之上,依山就勢,碧瓦朱門。宮下幽深的隧洞,泉水淙淙。宮前為青磚牌坊,上書「水母宮」三個金色大字,兩側「有求」「必應」。宮前朱檐懸匾,筆力遒勁,氣勢如虹。宮內塑水母娘娘和侍女塑像,兩側為大型壁畫《出入回宮圖》,其中《昭君出塞》、《文姬歸漢》更表達了當時皮都人民蒙漢友好、貿易往來的熱鬧景象。卧雲山還留下了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的足跡。卧雲山主峰老虎頭下邊有一白龍洞,馮玉祥將軍率部抗日時的指揮部就曾設於此。水母宮南面,林木叢中建一館舍,是馮玉祥將軍當年居住和辦公的地方。距此不遠處有馮將軍的雕像。水母宮西南角為抗日同盟軍北路前敵總指揮吉鴻昌烈士紀念館。 雲泉寺 雲泉禪寺位於賜兒山中。是一做罕見的上道下佛,佛道一體的寺院,雲泉寺以其三絕洞(風、水、冰三 雲泉寺雪景洞)、噴玉、舍利佛光、元榆明柳、麒麟印等奇景著稱於世。古雲泉寺,建於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已有600餘年。所以叫雲泉寺,是取「白雲深處有清泉」之意。它是佛、道建在一處的寺廟。上部為道,下部為佛。寺內有子孫娘娘殿,舊時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廟會,來此登山焚香祈求 「賜兒」 的人絡繹不絕。故稱此山為「賜兒山」。賜兒山雲泉寺的山水景觀,吸引了眾多的佳賓遊客,令游覽者驚嘆不已。 雞鳴驛 雞鳴驛城位於洋河北岸的雞鳴山下,110國道145公里處的雞鳴驛村,地理坐標東經115°18『~20』北緯40°27『,海拔550~540米。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好、規模最大、最富有特色的郵驛建築群,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被稱為郵政考古、機要考古的一座「活化石」。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03年、2005年,雞鳴驛兩次被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列入100處世界瀕危遺產名單。 中國歷代長城博物館 歷代長城博物館,急需保護和開發張家口有歷代長城博物館之稱。在張家口,長城的各種建築形制在這里幾乎都可以找到,長城學者認一致為,張家口本身就是一座歷代長城博物館。整個張家口的發展就是長城興衰的歷史。直至今日整個城市都是由南到北依長城而建,具有濃厚的長城文化。在全國更是擁有長城的四最:1,全國最多的長城裡程(地級市),2,全國最古老的長城分布(從春秋戰國到清朝),且建築形制最全。3,全國唯一一座以「門"命名的長城關隘,4,和八達嶺,司馬台等長城不同,攀爬張家口的長城完全是不要票的,而且就在市區周邊,交通及其方便。可以說是廣大「驢友」們最方便的長城選擇。 長城局部可以說,張家口的歷史,就是一部長城的歷史。自古以來,因張家口處在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一直是兵家必奪的戰略要津。所以張家口的長城不僅在里程和數量上在全國佔有突出的地位,而且在政治、軍事、邊塞貿易、民族融合等方面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內涵。長城文化是構成張家口地域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
Ⅳ 國內最值得一去古堡有哪些可以幫介紹下么
我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而在這漫漫五千年中,中國出現了大量古堡,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中國的十大古堡,小夥伴有空可以去看看?
1、拉薩布達拉宮
因明朝土木堡之變而聞名,土木堡是位於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土木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現在土木堡早已經成為遺址了,早已不見當年的盛景了!
這10大古堡你最想去哪個了?
Ⅵ 張家口市堡子里能拆嗎2022
目前暫時沒有拆遷計劃。
堡(當地讀bǔ)子里,是張家口堡的俗稱。張家口堡是張家口市區最早的城堡,張家口市區的「原點」與「根」。據史籍記載,堡子里建於明宣德年間,已經有近600年的歷史。據張家口市橋西區普查,堡子里現存文物古跡達700餘處,其中極具價值的重點院落93處,是全國大中城市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建築城堡之一,堪稱北方民居博物館,素有「明清建築博物館」之美譽。
但是,盡管如此,存在著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堡子里卻一直難為外人所知。直到2008年,堡子里才被評為省保單位。近年保護開發進程有所加快,2013年成功獲批為第七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Ⅶ 張家口的來歷誰知道啊
張家口名字的由來與明洪武年間的移民有著直接的關系。
從明初到宣德四年這六十年中,能夠使地名發生變化的因素莫過於洪武移民。據《宣府鎮志》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這一帶因「民戶不足,調山西諸處余丁充之」。
其中有張姓人家遷來在隘口附近定居(這一點可以從《宣府鎮志》關於此處有「張家莊」記載中得到印證),這就使「口」與,「張家」發生了聯系,而賦之以新的社會人文內涵。久之,「隘口」一名遂被人們冠以張姓,稱做「張家隘口」後來又簡化為「張家口」。
(7)張家口堡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宣德四年,張文修築城堡,以「張家口」做為堡之專稱,命名為「張家口堡」。據此,可以認定,張家口的得名當在洪武末年到永樂年間,而宣德四年則可看做是官方正式命名之始。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張家口」名稱的內涵也發生了幾次大的演變。當「張家口」一名被移植為城堡的專稱之後,它便由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向社會聚落名稱轉化。
及至清朝辟大境門,人們對東、西太平山之間的山口的稱謂漸被「大境口」所代,至此,「張家口」也就徹底完成了其做為自然地理實體名稱的歷史使命。
經過幾代人口繁衍,居民以張家口堡為中心,不斷向周圍廣闊地區散布,形成日益增多的居民區和村落,「張家口」又被人們用來泛指這一帶地區,而張家口堡的稱謂則被「堡子里」所代替。「張家口」名稱內涵的延伸、擴大,促使其由聚落地名進一步演變為區域地名。
到了1939年,日偽設置張家口特別市,「張家口」又開始成為行政市的名稱。1945年8月,張家口首次解放,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宣告誕生。從此,雖然張家口市名稱的內涵隨著其管轄范圍及隸屬關系的變更而有所變化,但是,它做為行政市的名稱則一直穩定下來。
Ⅷ 張家口市張家口堡景區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張家口堡俗稱堡子里,又叫下堡,是張家口市區的發源地,是張家口的母體,是張垣大地歷經580年滄桑歲月,逐步成長繁榮的歷史見證。
張家口堡始建於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初建是一個單純屯兵的軍堡,是明代長城九邊要沖宣府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它在戰爭中從未失守過,故以「武城」之譽而名冠北疆。隨著明隆慶和議開邊政策的實施,張家口被辟為蒙漢互市場所,出現了盛極一時的「茶馬互市」,並逐漸發展成明清時期連接中、蒙、俄最大的商道—張庫商道,也因其貿易集散地的重要地位著稱北方陸路商埠。張家口堡更因其具備完善的防禦體系,而成就了許多豪商巨賈在此買房置地,開設店鋪,發家致富,豪商私宅、民居、街市陸續形成。當時在張家口經營的44家國外洋行和42家國內錢庄、票號其中有半數以上就設置在張家口堡,堡東的武城街即因靠近武城而名,這是全國唯一一條以武城命名的街市,它是邊關重鎮商文化和武文化的結節。
現在的張家口堡仍完整保存著清末民初時形成的十街十巷建築格局,共有明清時期古院落478處,經一系列的保護性開發,現已作為旅遊景區對外開放,可游覽的景點有文昌閣、玉皇閣、小北門、財神廟、掄才書院、定將軍府、察哈爾省財政廳、李玉璽宅院、常萬達宅院等,歷史內涵悠遠深邃,旅遊資源獨特豐富,極具游覽及研究價值,悠然漫步間帶給您古宅古院、古風古韻無限的美妙氣息,定使您流連忘返,不虛此行。
飛豬上還可以查看更多有關於張家口堡景區的介紹和玩法還有周邊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