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西周頌圖片高清大圖

西周頌圖片高清大圖

發布時間:2022-07-19 07:25:31

A. 西周頌壺的介紹

頌壺,西周盛酒器,因作器者為「頌」而得名。頌壺有兩件,一有蓋一無蓋,無蓋件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有蓋件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壺為盛酒之器。青銅禮器中的壺自商至春秋、戰國, 一脈沿續,製作未曾中斷過。

B. 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器館有哪些展品

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原稱「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西周 大盂鼎
大盂鼎,又稱廿三祀盂鼎,傳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省郿縣,在1951年潘達於先生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其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商 婦好青銅鴞尊
婦好青銅鴞尊於1976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是中國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西周頌壺
頌壺為西周時期的盛酒器,青銅禮器中的壺自商至春秋、戰國,一脈沿續,製作未曾中斷過。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西周 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盤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為圓角長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兩只銜環獸首耳,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為波帶紋。盤內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銘文語言洗練,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商乳丁紋青銅方鼎
乳丁紋青銅方鼎於1974年出土於河南鄭州杜嶺,是目前已發現的商代前期青銅器中體積最大的。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商婦好青銅三聯甗
婦好青銅三聯甗於1976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是目前所見到的惟一的這種復合炊具。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C. 西周頌壺的文物銘文

原文
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卲宮,旦,王格大室,即立(位)。 宰 弘右頌入門,立中廷,尹氏受王命書,王呼史虢生冊命頌。 王曰:「頌! 令汝官司成周貯廿家, 監司新造貯,用宮御。赤巿、朱 錫汝玄衣黻純,赤巿、朱璜、鑾旗、攸勒用事。」頌拜稽首,受命冊,佩,以出,返入覲璋。頌敢對揚天子丕顯魯休,用作朕皇考龔叔、皇母龔姒寶尊壺,用追孝祈介康 、純右、通祿永令,頌其萬年眉壽,畯臣天子,靈終,子子孫孫寶用。
大意
三年五月甲戌日,周王在周康邵宮太室舉行冊命頌的儀式,宰弘擔任儐相,尹氏擔任記錄,史虢生傳達王的命令,周王命貴族頌管理成周的商賈,並賞賜他命服、鑾旗等物品。儀式完成後,頌為了感激天子美意、榮耀先父母而造器,在祭禮上使用,表達未盡孝思,並祈求國家康樂大福、周王長命萬年。西周實行世卿世祿制,職官的任命有一套完整的冊命制度。

D. 寶雞青銅器博物館鎮館之寶有那些

有:何尊、折觥、厲王胡簋、牆盤、秦公鎛等。

1、何尊

何尊(He Zun,ritual wine vessel),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國家一級文物,是中國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今寶雞市陳倉區),收藏於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記述的是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今河南洛陽)之事。

尊高38.8厘米,口徑28.8厘米,重14.6公斤。圓口棱方體,長頸,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獸面紋,角端突出於器表。體側並有四道扉棱。造型渾厚,工藝精美。

2、折觥

折觥,國寶重器之一,1976年出土於陝西寶雞扶風庄白村。收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觥體呈長方形,前有流,後有鋬,分為蓋與器身兩部分。蓋的頭端呈昂的獸形,高鼻鼓目,兩齒外露,長有兩只巨大麴角,兩角之間夾飾一個獸面,從頭頂處開始在蓋脊正中延伸一條扉棱直到尾部,頸部這段的扉棱做龍形,兩側各飾一條卷尾顧首的龍。

蓋的頸部以下,也就是不再昂起而接近水平的部分,裝飾有一個饕餮紋面,在饕餮的頭端加鑄了兩只立體的獸耳。

3、西周牆盤

牆盤(Qiang Basin),西周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因牆在周朝做史官又被稱作「史牆盤」,1976年出土於陝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牆盤型巨大,底部鑄有銘文284字,腹和圈足分別飾鳳紋和獸體捲曲紋,雷紋填地,圈足有折邊。銘文前段頌揚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績,後段記敘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亞祖、文考和做本盤者自身六代的事跡。

牆盤所記述的周王政績與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中的內容非常吻合,關於微氏家族發展史部分的內容則並不曾見於現在已知的文獻,填補了西周國史微子家族的一段空白,屬於重要的歷史資料。

4、秦公鎛

秦公鎛(Qin Duke Bo),春秋時期擊奏體鳴樂器,國家一級文物,1978年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今陳倉區)太公廟出土,收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秦公鎛通高75.1厘米,鎛身高53厘米,舞寬30.4 X 26厘米,重62.5公斤,對研究秦代先祖的歷史極為重要,也有助於了解春秋早期秦地的青銅鑄冶技術及音樂文化。

5、㝬簋

㝬簋又稱胡簋,中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西周厲王時期青銅器,1978年5月陝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齊村出土。

簋通高59厘米,口徑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內有銘文12行124字。是存世商周青銅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稱「簋王」。收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E. 青銅器裝飾紋樣有哪些

中國的青銅器時代在公元前兩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戰國時期,經歷了十五個世紀。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銅冶煉與鑄造技術水平達到了巔峰。青銅器藝術所具有的強烈感情因素主要來自那些為商周時代所特有的裝飾紋樣,從饕餮、夔龍、鳳鳥等紋飾可以看出它們與原始社會陶、玉器紋飾的淵源關系。

青銅器紋飾一弊

常用於青銅器的紋樣有:饕餮紋、夔龍紋、龍紋(爬行龍紋、卷龍紋、雙體龍紋)、蛟龍紋、蛇紋(蟠虺紋、蟠蟲離紋)、鳥紋、鳳紋、波紋等青銅紋樣。

1、饕餮紋名稱出自 《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主要特徵是它的主體部分為正面的獸頭形象,兩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與耳。有的兩側連著爪與尾,也有的兩側作長身卷尾之形,實際上是由兩條夔龍紋以鼻樑為中心,側身相對組成的,夔龍紋也是當時流行的一種紋飾。多用作輔助花紋。饕餮紋的鼻、角、口部變化很多,從角、耳的不同形態可以認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動物。牛、羊是祭祀活動的主要「犧牲品」。

饕餮紋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裝飾部位,以柔韌的陰線刻出,或作陽線凸起。構圖豐滿,主紋兩側以富於變化的雲雷紋填充,具有陰陽互補之美。

饕餮紋主要流行於商代和西周前期,到東周以後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導地位和獰厲色彩,而成為華美的裝飾。

2、夔龍紋是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圖案表現傳說中的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夔,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像,都稱之為夔或夔龍,這與古籍「夔一足」的記載有關。「夔,神也,如龍一足。」有的夔紋已發展為幾何圖形化的裝飾,變化很大。常見的有身作兩岐,或身作對角線,兩端各有一夔首。盛行於商和西周前期。

夔龍紋通常指那種長身弓起,頭上有角的側面龍形圖像,有的腹下有鰭形足,有的沒有。其變化很多,使用靈活。有時作饕餮紋兩旁填充空白的輔助花紋。也可單獨構成連續排列的裝飾帶,夔龍紋與圓渦紋相間排列的二方連續圖案,被稱為火龍紋。

3、龍紋是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龍是古代神州傳說中的動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圖象,都是以鼻為中線,兩旁置目,體軀向兩側延伸。若以其側面作圖象,則成一長體軀與一爪。龍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於商代二里岡期,以後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戰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商代多表現為屈曲的形態;西周多表現為幾條龍相互盤繞,或頭在中間,分出兩尾。傳說龍的出現與水有關,《考工記·畫繢之事》謂:「水以龍,火以圜。」是用龍的形象來象徵水神,因此在青銅水器中,龍的圖卷或立體形象有更多出現。

根據龍紋的結構大致可分為爬行龍紋、卷龍紋、蛟龍紋、兩頭龍紋和雙體龍紋幾種。

爬行龍紋,通常為龍的側面形象,作爬行狀,龍頭張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裡,額頂有角,中段為軀干,下有一足、二足或僅有鰭足之狀,簡單的也有無足的,尾部通常作彎曲上卷。大多作對稱排列。盛行於商末和西周時期。

卷龍紋,龍的軀干作捲曲狀,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狀,常飾於盤的中心。《儀禮·玉藻》:「龍卷以祭。」鄭玄註:「畫龍於衣。」孔穎達疏:「龍卷以祭者,卷謂捲曲,畫此龍形捲曲於衣,以祭宗廟。」古以為龍、蛇屬於同類,故把龍畫作蛇身蟠卷狀。自殷墟到戰國各個時期青銅器上都有這類裝飾,只是圖像結構有所不同。

雙體龍紋,亦稱「雙尾龍紋」。其狀以龍頭為中心,軀干向兩側展開,這類紋飾呈帶狀,因而體軀有充分展開的餘地,實際上是龍的整體展開的對稱圖形。盛行於商末周初。大多施於方彝或方鼎口沿上。

4、蛟龍紋是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是兩條或兩條以上龍的軀干相互交纏的紋飾。結構多有不同,有單體接連式,龍的軀干有規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纏連接的,也有甚多的龍體交纏在一起,成多疊式的。「諸侯畫蛟龍,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復也」是蛟龍為龍交纏的圖像。盛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5、蛇紋是青銅器上的一種紋飾。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一對突出的

大圓眼,體有鱗節,呈捲曲長條形,蛇的特徵很明顯,往往飾縮得很小,有人認為是蠶紋。個別有作為主紋的,見於商代青銅器上。商末周初的蛇紋,大多是單個排列;春秋戰國時代的蛇紋大多很細小,作蟠旋交連狀,舊稱「蟠虺紋」。蟠虺紋,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構成幾何圖形。盛行於春秋戰國。蟠蟲離紋,圖案表現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斜口,卷尾,蟠屈。盛行於春秋戰國。

6、鳥紋是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鳥長翎垂尾或長尾上卷,作前視或回首狀。在青銅器上大多作對稱排列。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確的鳥紋。青銅器上最早出現的是二里岡期的變形鳥紋。殷墟時期已有鳥紋作為主要紋飾。西周早期起鳥紋大量出現,一直到春秋時期。商代鳥紋多短尾,西周鳥紋多長尾高冠。鳥紋包括鳳紋、鴟梟紋、鸞紋及成群排列的雁紋等。

7、鳳鳥紋也是商周兩代共有的青銅器紋飾,其發展衍變中出現的變異具有斷代的意義。稱為鳳鳥紋的一類,頭有華冠,有的有角,尾羽紛披,常用於主要的裝飾面。商晚期至西周時期流行長尾的鳥紋和小鳥紋,多用於裝飾帶或作輔助性紋飾。

8、波紋(環帶紋)是一種寬大而流暢的曲線紋飾,形象活潑而流暢。西周頌壺腹部裝飾的蛟龍紋與波紋配合使用。以浮雕手法製作的蛟龍紋飾蜿蜒成大波浪形,依壺體正側、寬窄的不同而有起伏升降的變化。

青銅器飾紋象徵性闡述

1、圖騰標記

圖騰是一種自然形象,比較多的是動物形象,某一原始氏族認為這種自然形象與他們本氏族有著特殊的關系,或視之為本氏族的祖先,或視之為本氏族的親屬或保護神,因此無比虔誠的敬奉它、崇拜它。如龍紋、夔龍紋、鳳紋、蟬紋等。龍紋是中華民族最吉祥、最神聖的紋飾,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象徵。在新石器時期,龍紋接近蜥蜴、壁虎的形象,到青銅器時代逐漸由此演變成夔龍紋、龍紋。鳳紋是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鳥演變而來的,西周基本形象是雉,早期鳳紋有別於鳥紋最主要的特徵是有上揚飛舞的羽翼。因此,鳳紋在青銅器中是最為美麗的紋飾。

2、神靈崇拜

青銅器紋飾中宗教意味最濃的是饕餮紋,關於饕餮有各種說法,主要有兩種:一是認為它們是原始社會圖騰觀念的遺留;一是認為它們是祭祀鬼神祖先的犧牲,或引申為 「助理巫覡通天地工作的各種動物在青銅儀器上的形象」。在上古人類心中,整個世界都充滿著種種稀奇古怪的精靈,其中有的是人的命運的主宰者或者朋友,有的是專與人類搗亂的妖魔鬼怪。上古人類將種種自然的或社會的災禍都歸與妖魔作怪。驅除妖魔鬼怪是原始人的重要的活動之一。這種活動通常叫辟邪。如司母戊方鼎,它是以細密的雲紋組成的裝飾帶襯托浮雕式的獸面紋主題,整體面貌以對稱的猙獰獸面象徵王權威嚴,是商末青銅器的代表作。

3、驅神辟邪

在商周的紋飾中,可以看到以神化了的動物食人的方式來辟邪。這種用圖騰動物捕食怪物的形象辟邪,反映的是神與魔的斗爭,又曲折的反映了人與自然的抗爭。虎食人卣,銅體作虎踞坐形,以虎後爪與尾為器的三個支撐點,而虎的前爪正有力地攫著一斷發跣足的人,作噬食狀,造型十分逼真生動。此卣形制復雜,顯示鑄造的高超技藝。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是為了辟邪,反映「虎食鬼」的神話;也可以說是人獸相擁,人為作法巫師;還有的認為虎為神物,猛虎食人是「天人合一」。

4、裝飾作用

青銅器中的自然物象多以變異的手段來表現,最常見的是雲雷紋、渦紋和水波紋,這種紋飾曾被普遍用作填滿所要裝飾的環形裝飾帶及大面積的「地子」上,又被稱為「地紋」。這種「變異現象」不僅表現出由原始先民傳承而來的企圖藉助想像來超越現實的思維方式,也表現出奴隸時代由社會等級、權力意識激發出的幻想。立體式的、浮雕式的饕餮紋、夔紋等,襯托以線刻的雲雷紋等各種底紋,構成繁密復雜的圖案。強烈的宗教情感在青銅器上凸現,神秘詭異,氣勢逼人。

中國青銅器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夏、商、周三個歷史時期,其間青銅器的風格從庄嚴的藝術風格轉向了朴實、簡潔、明快風格,同時青銅器的社會功能也從祭祀用的禮器逐漸轉變成實用器具。青銅器的紋飾則由莊重的饕餮紋、夔紋到富有韻律的竊曲紋、環帶紋,再發展為清新的蟠螭紋、宴樂、攻戰紋等,其間動物紋飾猙獰的超自然魔力逐漸減弱,直至喪失。

這種紋飾的變化不僅僅是因為製造工藝或者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引起的,同時與人類生產力的提高及社會的變革也存在一定的聯系。青銅器紋飾的產生是中國勞動人民勤勞、朴實、聰穎、智慧的結晶,是體現人們美好心願的依託物,是人們與大自然抗爭、共存、達到「天人合一」樸素心願的具體表現,他們用高超的鑄造技藝,為我們留下象徵中華文明的藝術瑰寶。(李曉青)

F. 西周頌壺的流傳歷史

1948年,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敗退,國民黨決定將抗日戰爭期間暫時保存於抗戰後方的部分故宮「南遷文物」運至台灣,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由上海以軍艦分三批運抵台灣基隆,後輾轉保存於新成立的台北故宮博物院。此次共計運走文物2972箱,且多是經遴選的國寶精品,而其他未能帶走的文物就留在了大陸。從此,中華瑰寶天各一方。
在被帶至台灣的精品國寶中,有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頌壺,此壺以其造型的優雅大方和長篇銘文記載西周的冊命儀式而聞名於世。根據記載,頌壺原應成雙,而台北故宮收藏一件,另一件頌壺收藏於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一件頌壺與台北故宮的頌壺相比,雖壺蓋已佚,但形制幾乎一模一樣,大小相近,紋飾相類,作器者相同,可以肯定就是當初成雙成對的存世之物。兩件頌壺造型相同,銘文一致。

G. 青銅器的圖片

商代青銅器紋飾的審美特徵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corative lines on the bronze ware s in the Shang Dynasty
朱志榮; 邵君秋;
ZHU Zhi-rong; etc. (College of Literature; Suzhou University; Suz hou 215021; China);
蘇州大學文學院; 蘇州大學文學院 江蘇蘇州215021; 江蘇蘇州;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編輯部郵箱 2003年 01期
期刊榮譽:ASPT來源刊 CJFD收錄刊
商代青銅器; 紋飾; 線條化; 饕餮紋;
the Shang Dynasty; bronze wares; decorative lines; taotie design;
對商代青銅器紋飾的審美特徵和歷史變遷進行了系統闡釋,由抽象化和線條化及其演進所帶來的紋飾的變化,形成了商代青銅器的審美特徵。就審美功能而言,青銅器紋飾包含著宗教性的內在意蘊,就形式而言,青銅器紋飾具有對稱、均衡、節奏感和象徵性等特徵。
The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explanation of the aest he tic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historical changes. The changes of decorative lines brought by abstract lin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are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iti cs of the bronze wares in the Sha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f unctio n these decorative lines imply some religious meanings and from that of form t hey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mmetry, equilibrium, rhythm, symbolizatio n and so on.

商周青銅器饕餮紋的宗教文化特徵

饕餮紋是商周青銅器上最為常見的紋樣,學術界對其圖案特徵的分析多局限於分類標準的需要。饕餮紋具有鮮明的宗教文化特徵:在其多變的形態下穩定與統一,與商周宗教文化有著天然的聯系。饕餮紋兩側配鳥紋,與目、眉構成神像,用以強化祖神文化。
:安徽工程科技學院美術系;安徽工程科技學院美術系 安徽 蕪湖 241000;安徽 蕪湖 241000
:青銅器;饕餮紋;宗教文化;特徵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批號:2002jw106)。
:K876
:cnki:ISSN:1003-4730.0.2003-06-029

商周青銅器紋樣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饕餮紋,其名源於「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呂氏春秋·先識覽》)後世自北宋以來所有的金石書籍一直稱這種神怪性的紋飾為饕餮紋。至於《呂氏春秋》為何將它名為「饕餮紋」,我們已經無從確知,但有一點卻可以

商代青銅器紋飾的象徵意義與人獸變形

商代青銅器紋飾的審美特徵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corative lines on the bronze wares in the Shang Dynasty
朱志榮 邵君秋
對商代青銅器紋飾的審美特徵和歷史變遷進行了系統闡釋,由抽象化和線條化及其演進所帶來的紋飾的變化,形成了商代青銅器的審美特徵.就審美功能而言,青銅器紋飾包含著宗教性的內在意蘊,就形式而言,青銅器紋...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2003年,第01期

淺論商代青銅器的紋飾藝術
尹春潔
中國青銅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特別是到了商代晚期,青銅製造業得到迅猛發展,進一步推動兩周時期青銅器的發展,使中國的青銅文化達到高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青銅器紋飾,無愧於古代裝飾藝術的典範.
內江科技 NEIJIANG KEJI 2006年,第09期

淺論商代青銅器的紋飾藝術
尹春潔
中國青銅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特別是到了商代晚期,青銅製造業得到迅猛發展,進一步推動兩周時期青銅器的發展,使中國的青銅文化達到高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青銅器紋飾,無愧於古代裝飾藝術的典範.
內江科技 NEIJIANG KEJI 2006年,第09期

商代青銅器紋飾的象徵意義與人獸變形 Standardized Representational Devices of The Mask of Bronzes And Human to Animal Metamorphosis in Shang
江伊莉 劉源
商代青銅器紋飾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層次,人獸變形、身體簡化、蟬紋和吞噬姿態等特徵說明其中蘊含著商王變形力量的象徵.這種象徵著變形力量的紋飾所表現的可能就是高祖夒.
殷都學刊 Yin Journal 2002年,第02期

商代青銅器宗教思想探析
陳春會
器以藏禮,商代青銅器作為祭祀重器,蘊藏著豐富的宗教思想.關於商代青銅器具體紋飾的宗教含義,前人多有探索,但系統討論青銅器器形及紋飾所蘊藏的宗教思想的學者及論著還很少.隨著商代青銅器發現和研究的不...
考古與文物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 2004年,第06期

從太清宮長子口墓的考古美術資料看商末青銅紋飾 From mouth archaeological fine arts materials the end bronze line decorations of watching etc. Of tomb, eldest son of Taiqinggong Palace
王大勇 WANG Da-yong
商代晚期是我國古代青銅囂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青銅鑄品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得到空前的發展和提高.青銅器藝術成就也是前代不可比擬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青銅器的紋飾藝術,文章意從形式美的原理對商末青銅...
周口師范學院學報 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2005年,第01期

河南商周青銅器蟬紋及其相關問題 On Cicada Design of Bronzes of Henan in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湯淑君
早在紅山文化、良渚文化時期就已出現了玉蟬,而蟬紋最早出現在青銅器上是在商代.本文對河南商周青銅器上的蟬紋進行歸納、梳理,把他們分為無足蟬紋、兩足蟬紋、四足蟬紋和變形蟬紋四種類別,並對該紋飾的有關...
中原文物 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 2004年,第06期

論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銅器的審美特徵 On Aesthetic Features of Shang Dynasty Bronzes Excavated in Da Yangzhou, Xin Gan
朱志榮 石迪
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銅器是中國南方青銅器的典型代表.新干青銅器在造型上既重視功能,又栩栩如生,有組合創生的特點.在紋飾上,獸面紋中虎面紋體現了吳城文化特徵,燕尾紋和魚紋多簡省變形,因而具有表現力,象...
江西社會科學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2007年,第07期

商代青銅戈腐蝕機理與保護研究
王蕙貞 魏國鋒 朱虹 金普軍
人類歷史上曾經歷了一個以青銅器為特徵的漫長的青銅時代.青銅時代及其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保存下來的種類繁多、造型別致、紋飾精美、結構復雜及銘文內容豐富、文字精練的青銅器,是...
考古與文物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 2001年,第03期

殷商青銅禮器紋飾的意象形態
孫修恩
殷商時期青銅紋飾的意象形態深受史前和原始藝術的影響,在史前時期的器物和裝飾上,可以找到諸多商代青銅器紋飾的雛形.但從發生學的觀點來看,史前和原始社會的器物造型和裝飾具有的抽象或意象形態的審美屬性...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7年,第06期

商周青銅器紋飾研究史述要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History for Bronze Ware Decorative Patterns in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張俊成
商周青銅器紋飾研究在歷史上雖取得很大成績,但較之於器型、銘文、鑄造的研究相對滯後,因此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對西周青銅器紋飾研究在歷史上取得的實績進行鳥瞰式的述要很有必要.
內江師范學院學報 Journal of Neijiang Teachers College 2007年,第03期

青銅器紋飾及象徵性
關鍵字:青銅器,紋飾
中國的青銅器時代在公元前兩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戰國時期,經歷了十五個世紀。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銅冶煉與鑄造技術水平達到了巔峰。青銅器藝術所具有的強烈感情因素主要來自那些為商周時代所特有的裝飾紋樣,從饕餮、夔龍、鳳鳥等紋飾可以看出它們與原始社會陶、玉器紋飾的淵源關系。

青銅器紋飾一瞥
常用於青銅器的紋樣有:饕餮紋、夔龍紋、龍紋(爬行龍紋、卷龍紋、雙體龍紋)、蛟龍紋、蛇紋(蟠虺紋、蟠蟲離紋)、鳥紋、鳳紋、波紋等青銅紋樣。
1、饕餮紋名稱出自《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主要特徵是它的主體部分為正面的獸頭形象,兩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與耳。有的兩側連著爪與尾,也有的兩側作長身卷尾之形,實際上是由兩條夔龍紋以鼻樑為中心,側身相對組成的,夔龍紋也是當時流行的一種紋飾。多用作輔助花紋。饕餮紋的鼻、角、口部變化很多,從角、耳的不同形態可以認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動物。牛、羊是祭祀活動的主要「犧牲品」。
饕餮紋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裝飾部位,以柔韌的陰線刻出,或作陽線凸起。構圖豐滿,主紋兩側以富於變化的雲雷紋填充,具有陰陽互補之美。
饕餮紋主要流行於商代和西周前期,到東周以後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導地位和獰厲色彩,而成為華美的裝飾。
2、夔龍紋是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圖案表現傳說中的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夔,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像,都稱之為夔或夔龍,這與古籍「夔一足」的記載有關。「夔,神也,如龍一足。」有的夔紋已發展為幾何圖形化的裝飾,變化很大。常見的有身作兩岐,或身作對角線,兩端各有一夔首。盛行於商和西周前期。
夔龍紋通常指那種長身弓起,頭上有角的側面龍形圖像,有的腹下有鰭形足,有的沒有。其變化很多,使用靈活。有時作饕餮紋兩旁填充空白的輔助花紋。也可單獨構成連續排列的裝飾帶,夔龍紋與圓渦紋相間排列的二方連續圖案,被稱為火龍紋。
3、龍紋是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龍是古代神州傳說中的動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圖象,都是以鼻為中線,兩旁置目,體軀向兩側延伸。若以其側面作圖象,則成一長體軀與一爪。龍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於商代二里岡期,以後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戰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商代多表現為屈曲的形態;西周多表現為幾條龍相互盤繞,或頭在中間,分出兩尾。傳說龍的出現與水有關,《考工記·畫繢之事》謂:「水以龍,火以圜。」是用龍的形象來象徵水神,因此在青銅水器中,龍的圖卷或立體形象有更多出現。
根據龍紋的結構大致可分為爬行龍紋、卷龍紋、蛟龍紋、兩頭龍紋和雙體龍紋幾種。
爬行龍紋,通常為龍的側面形象,作爬行狀,龍頭張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裡,額頂有角,中段為軀干,下有一足、二足或僅有鰭足之狀,簡單的也有無足的,尾部通常作彎曲上卷。大多作對稱排列。盛行於商末和西周時期。
卷龍紋,龍的軀干作捲曲狀,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狀,常飾於盤的中心。《儀禮·玉藻》:「龍卷以祭。」鄭玄註:「畫龍於衣。」孔穎達疏:「龍卷以祭者,卷謂捲曲,畫此龍形捲曲於衣,以祭宗廟。」古以為龍、蛇屬於同類,故把龍畫作蛇身蟠卷狀。自殷墟到戰國各個時期青銅器上都有這類裝飾,只是圖像結構有所不同。
雙體龍紋,亦稱「雙尾龍紋」。其狀以龍頭為中心,軀干向兩側展開,這類紋飾呈帶狀,因而體軀有充分展開的餘地,實際上是龍的整體展開的對稱圖形。盛行於商末周初。大多施於方彝或方鼎口沿上。
4、蛟龍紋是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是兩條或兩條以上龍的軀干相互交纏的紋飾。結構多有不同,有單體接連式,龍的軀干有規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纏連接的,也有甚多的龍體交纏在一起,成多疊式的。「諸侯畫蛟龍,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復也」是蛟龍為龍交纏的圖像。盛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5、蛇紋是青銅器上的一種紋飾。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一對突出的大圓眼,體有鱗節,呈捲曲長條形,蛇的特徵很明顯,往往飾縮得很小,有人認為是蠶紋。個別有作為主紋的,見於商代青銅器上。商末周初的蛇紋,大多是單個排列;春秋戰國時代的蛇紋大多很細小,作蟠旋交連狀,舊稱「蟠虺紋」。蟠虺紋,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構成幾何圖形。盛行於春秋戰國。蟠蟲離紋,圖案表現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斜口,卷尾,蟠屈。盛行於春秋戰國。
6、鳥紋是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鳥長翎垂尾或長尾上卷,作前視或回首狀。在青銅器上大多作對稱排列。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確的鳥紋。青銅器上最早出現的是二里岡期的變形鳥紋。殷墟時期已有鳥紋作為主要紋飾。西周早期起鳥紋大量出現,一直到春秋時期。商代鳥紋多短尾,西周鳥紋多長尾高冠。鳥紋包括鳳紋、鴟梟紋、鸞紋及成群排列的雁紋等。
7、鳳鳥紋也是商周兩代共有的青銅器紋飾,其發展衍變中出現的變異具有斷代的意義。稱為鳳鳥紋的一類,頭有華冠,有的有角,尾羽紛披,常用於主要的裝飾面。商晚期至西周時期流行長尾的鳥紋和小鳥紋,多用於裝飾帶或作輔助性紋飾。
8、波紋(環帶紋)是一種寬大而流暢的曲線紋飾,形象活潑而流暢。西周頌壺腹部裝飾的蛟龍紋與波紋配合使用。以浮雕手法製作的蛟龍紋飾蜿蜒成大波浪形,依壺體正側、寬窄的不同而有起伏升降的變化。

青銅器飾紋象徵性闡述

1、圖騰標記
圖騰是一種自然形象,比較多的是動物形象,某一原始氏族認為這種自然形象與他們本氏族有著特殊的關系,或視之為本氏族的祖先,或視之為本氏族的親屬或保護神,因此無比虔誠的敬奉它、崇拜它。如龍紋、夔龍紋、鳳紋、蟬紋等。龍紋是中華民族最吉祥、最神聖的紋飾,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象徵。在新石器時期,龍紋接近蜥蜴、壁虎的形象,到青銅器時代逐漸由此演變成夔龍紋、龍紋。鳳紋是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鳥演變而來的,西周基本形象是雉,早期鳳紋有別於鳥紋最主要的特徵是有上揚飛舞的羽翼。因此,鳳紋在青銅器中是最為美麗的紋飾。

2、神靈崇拜
青銅器紋飾中宗教意味最濃的是饕餮紋,關於饕餮有各種說法,主要有兩種:一是認為它們是原始社會圖騰觀念的遺留;一是認為它們是祭祀鬼神祖先的犧牲,或引申為「助理巫覡通天地工作的各種動物在青銅儀器上的形象」。在上古人類心中,整個世界都充滿著種種稀奇古怪的精靈,其中有的是人的命運的主宰者或者朋友,有的是專與人類搗亂的妖魔鬼怪。上古人類將種種自然的或社會的災禍都歸與妖魔作怪。驅除妖魔鬼怪是原始人的重要的活動之一。這種活動通常叫辟邪。如司母戊方鼎,它是以細密的雲紋組成的裝飾帶襯托浮雕式的獸面紋主題,整體面貌以對稱的猙獰獸面象徵王權威嚴,是商末青銅器的代表作。

3、驅神辟邪
在商周的紋飾中,可以看到以神化了的動物食人的方式來辟邪。這種用圖騰動物捕食怪物的形象辟邪,反映的是神與魔的斗爭,又曲折的反映了人與自然的抗爭。虎食人卣,銅體作虎踞坐形,以虎後爪與尾為器的三個支撐點,而虎的前爪正有力地攫著一斷發跣足的人,作噬食狀,造型十分逼真生動。此卣形制復雜,顯示鑄造的高超技藝。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是為了辟邪,反映「虎食鬼」的神話;也可以說是人獸相擁,人為作法巫師;還有的認為虎為神物,猛虎食人是「天人合一」。

4、裝飾作用
青銅器中的自然物象多以變異的手段來表現,最常見的是雲雷紋、渦紋和水波紋,這種紋飾曾被普遍用作填滿所要裝飾的環形裝飾帶及大面積的「地子」上,又被稱為「地紋」。這種「變異現象」不僅表現出由原始先民傳承而來的企圖藉助想像來超越現實的思維方式,也表現出奴隸時代由社會等級、權力意識激發出的幻想。立體式的、浮雕式的饕餮紋、夔紋等,襯托以線刻的雲雷紋等各種底紋,構成繁密復雜的圖案。強烈的宗教情感在青銅器上凸現,神秘詭異,氣勢逼人。

中國青銅器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夏、商、周三個歷史時期,其間青銅器的風格從庄嚴的藝術風格轉向了朴實、簡潔、明快風格,同時青銅器的社會功能也從祭祀用的禮器逐漸轉變成實用器具。青銅器的紋飾則由莊重的饕餮紋、夔紋到富有韻律的竊曲紋、環帶紋,再發展為清新的蟠螭紋、宴樂、攻戰紋等,其間動物紋飾猙獰的超自然魔力逐漸減弱,直至喪失。這種紋飾的變化不僅僅是因為製造工藝或者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引起的,同時與人類生產力的提高及社會的變革也存在一定的聯系。青銅器紋飾的產生是中國勞動人民勤勞、朴實、聰穎、智慧的結晶,是體現人們美好心願的依託物,是人們與大自然抗爭、共存、達到「天人合一」樸素心願的具體表現,他們用高超的鑄造技藝,為我們留下象徵中華文明的藝術瑰寶。

閱讀全文

與西周頌圖片高清大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背包簡單大方圖片 瀏覽:274
小馬可愛的簡筆畫卡通圖片 瀏覽:721
word插入的圖片怎麼挪位置 瀏覽:554
2米床頭罩圖片與價格 瀏覽:319
電腦如何不點擊就看圖片 瀏覽:642
奶茶色發型圖片 瀏覽:456
三角按摩器圖片價格表 瀏覽:999
黑色軍靴搭配衣服圖片 瀏覽:205
動漫背影男生神仙圖片 瀏覽:22
手機圖片視頻丟了怎麼找回 瀏覽:396
真人啪啪高清圖片大全 瀏覽:722
佟麗婭不帶罩圖片大全 瀏覽:633
2020初中女生短發圖片 瀏覽:728
彩虹蟾蜍圖片大全 瀏覽:412
word怎麼更改圖片水印寬度 瀏覽:697
撓癢癢圖動漫圖片連圖 瀏覽:600
純棉衣服染草莓圖片 瀏覽:419
動漫郊外女孩衣裳的圖片 瀏覽:245
word提速圖片文字 瀏覽:510
用小熊手機擋住臉的男生圖片 瀏覽: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