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猛虎捕食照片高清圖片

猛虎捕食照片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2022-07-18 13:05:01

⑴ 這是啥蟲子

婪步甲蟲,中華婪步甲,昆蟲綱,鞘翅目,步甲科昆蟲。體黑色,有光澤;上顎部分、上唇周緣、口須、觸角、前胸背板側緣及後部棕紅色;體腹面黑褐色。頭部光潔無刻點。成蟲出現於6—9月份,是農區較常見種類。捕食紅蜘蛛、蚜蟲等昆蟲,但也能取食小麥、大麥、燕麥及黍類作物的種子。分布在朝鮮、日本、俄羅斯、中國。

捕食紅蜘蛛、蚜蟲等昆蟲,但也能取食小麥、大麥、燕麥及黍類作物的種子。成蟲出現於6—9月份,是農區較常見種類

⑵ 動物的捕食圖片

⑶ 老虎的天敵是什麼老虎有哪些本領

因為老虎處於食物鏈最頂端,故而老虎基本上沒有天敵。民間素有所謂『』頭豬二虎『』之說,但實際上野豬根本斗不過老虎;另也有所謂『』虎怕群狼之說『』,但群狼多為十幾二十隻,就像一群小混混挑戰一個高大魁梧的拳擊手一樣,其結果可想而知……

由於腳掌上有厚厚的肉墊,所以老虎在攻擊之前機警隱蔽,基本上悄無聲息。老虎發現獵物時會俯身貼著地面慢慢潛近,接近獵物時即突然躍起攻擊背部:這是老虎為了避免獵物掙扎反抗,於是先用利爪刺穿其背部後將其拖倒,然後再用四顆尖利的犬齒將其喉部咬斷。對羚羊、麂子等小型動物,老虎有時也會一口咬斷其頸椎。老虎偶爾有時也會吃點素:採食漿果和野草幫助消化。

⑷ 為什麼有那麼多「打虎」典故,古代老虎很多嗎

事實上,從秦漢時期開始,一直持續到清朝,虎患都是存在的。當時不是有句話嗎,「驛道多虎災,行旅不通」。
古代驛道常常要經過山高林密處,這些地方常常就潛伏著老虎。行人如果強行通過,就有被吃掉的危險。
曹操詩《苦寒行》中有寫「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曹操率兵親征高幹時,途中經過大行山羊腸坂道,就要時刻提防周遭老虎之類的猛獸
在正史中有關虎患的記載並不多,即便有,也是寥寥數語。比如,《魏書》有「嘗有虎害」「河南有虎七」,《元史》有「東海珠、牢山舊多虎」等零星的記載。
這裡面有個故事需要注意。說北朝有個叫劉仕儁的孝子,他的母親去世後,劉仕儁為母守孝,就住在了墳墓旁邊。期間,劉仕儁時常受到虎狼的侵擾。
根據史料記載,劉仕儁是彭城人。這里的彭城就是古代的徐州,徐州自古以來便是交通要道,人口流動頻繁。徐州尚且如此,更不要說深山老林或地處偏遠的城市了。
當然,對於人類來說,這還不是最可怕了。畢竟人行走山中,侵擾了老虎的地盤,老虎發起攻擊,這是可以理解的。

⑸ 猛虎捕食的介紹

位於河北省景縣城東南15里處的高地上,原有18座墓,俗稱「十八亂冢」,是北朝門閥士族封氏「集族而葬」的族系墓群。墓群佔地面積約200畝,現有墓冢15座,集中排列,大小不一。大的墓冢高六、七十米,周長百米;小的跟普通墳塋相近,高一米有餘。
1948年,墓群中有幾座墓曾被發掘,清理出部分隨葬品,共有文物300餘件,墓誌5合。出土的隨葬品中,有陶器、瓷器、銅器和大量陶俑,極其珍貴,尤其是青瓷器「蓮花尊」,個大、造型美、釉質光澤晶瑩,為全國稀有文物,現保存在北京歷史博物館,並曾多次出國展出。它的出土,成為北方青瓷的重要實證,從而推翻了北方不出產青瓷的論斷,為北方瓷器發展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另出土的封魔奴墓誌是河北景縣封氏墓群中年代最早的墓誌,不僅可補正史書,而且對研究北朝歷史,特別是渤海封氏家族的興衰,有較高的參考價值,現中國歷史博物館館藏。
封氏墓群於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帝王陵墓建築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燕趙大地是中國封建帝王陵墓比較集中的地區之一。

墓葬起源於人類靈魂觀念的產生。在上古時代,墓上還沒有封土或其他標志,即所謂「不封不樹」。以後,為識別和祭奠先祖,墓就有了墳丘。到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高大的墓冢,《周禮·春官》載「以爵為封丘之度」,即爵位等級越高,封土也越高,狀如山丘,如趙武靈王的趙丘、燕昭王的昭丘,在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附近也有錐形大墓,高達10—15米。這種形式的封土稱為「方上」,用黃土層層夯築,底寬上狹、方形平頂,故稱「方上」。戰國中期以後,君王的墳墓專稱「陵」,將山陵比作最高統治者,如「山陵崩」,即指君王去世了。從秦漢起,中國封建社會形成強大的中央集權制,皇帝至高無上,其墓上的封土形如高山,帝陵附近還有大范圍的禮制建築物,地下墓室安放著皇帝的棺木和隨葬品。漢時,個別帝王也有以山為陵的,如漢文帝的灞陵,在河北滿城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也是開山鑿洞修成。這種鑿山造墓的形式盛行於封建政治、經濟、文化都很發達的唐代。「依山為陵」比「封土為陵」更顯得氣勢雄偉,象徵著皇權的神聖尊嚴,體現了帝王氣魄之宏大。經過遼金元數百年,到了明清時期,燕趙大地作為畿輔之地,累世帝王陵墓都在北京附近選點立基於「風水寶地」之上,以山為屏,宏偉壯麗,格外庄嚴肅穆,如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皆如是。這一時代的墳丘已變成寶城、寶頂式,寶頂之下是地宮,封建帝王陵由「依山為陵」又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古人認為「事死如事生,禮也」。所以帝王陵是仿其生前從政和生活的都邑宮室營造的,從巨大的陵墓,到作為供奉、祭祀用的建築群,形成一個宏大的陵園。早在戰國時代,河北平山縣中山王陵遺址就出土一塊《兆域圖》銅版,即陵園平面圖。經過2000多年的演變,發展至明清,陵園格局已形成定製,地面建築主要是祭祀建築群,一條神道貫穿南北,四周築以牆垣,滿園蒼松翠柏。陵園的地下建築主要是寶頂下的地宮,宮內的建築和陳設極其豪華精緻,堪與帝王人間宮殿媲美,大批珍貴的隨葬品,如衣冠服飾、絲麻織物、陶瓷玉器、金銀珠寶,盈千累萬,競吐光華,無數的寶藏是帝王生前豪華腐朽生活的見證。

歷代封建統治者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龐大的陵墓和用來供奉、祭祀、朝拜的建築群,並不斷舉行隆重的謁陵活動,這是推崇皇權和加強封建統治的一種手段。今天,歷代帝王陵寢制度及其建築已成了中國傳統文化史、建築史、藝術史的重要內容,也是研究中國歷史社會發展和政局變動的很有價值的材料。

第一節 燕、趙、中山王陵
一、燕下都王陵

燕下都是戰國時燕國都城,位於今河北易縣城東南高陌村一帶。燕下都故城遺址經過考古工作者多年的挖掘、勘察和鑽探已證實,內城西北角外「虛糧冢」的土台和內城西北角的「九女台」都是當時燕國王室的陵墓。在「虛糧冢」有13座古墓,封土高低不等,有的高達10—15米,分4排布列,井然有序。「九女台」還有10座古墓,其中挖掘清理的第16號墓,封土高大,墓室平面呈「中」字形,前後有兩處墓道,墓室全長10.4米,寬7.7米,深7.6米。主要出土文物是成組的大型陶器,質地較細、內雜雲母、表皮微亮、器形模仿春秋以來的銅器,渾厚大方,如成組的編鍾、列鼎、豆、壺、簋、盨、鑒、盤、尊、盉、匜等。器物的足、柄、流、耳、環等部位多成獸面形象。器表刻劃、拍印或赭色彩繪花紋,均模仿銅器紋飾,如陶紋、獸面紋、夔龍紋、夔鳳紋、蟠螭紋、雷紋等。出土玉石器中,有成組的石罄、佩飾、玉珠等,但未出現銅器。燕下都九女台16號墓的挖掘對了解燕國王室陵墓的結構及器物的一般特徵很有價值,而且也為燕國文物的斷代提供了依據。

二、趙邯鄲王陵

趙邯鄲故城遺址,經考古工作者多年的勘察,已知在王城西北15公里的陳三陵村是趙王陵墓區。1978年試掘,在西北4公里的萬家村一帶又發現了趙國貴族的墓地。

趙自敬侯選都邯鄲,傳八世而亡。八代國王陵墓見於《史記·趙世家》記載的有肅侯十五年「趙壽陵」,武靈王陵在「蔚州靈邱縣」,末代君王遷「流放於房陵」(今湖北房縣)。餘下五王(敬侯、成侯、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未見記載。考古工作者發現陳三陵、周窯、溫窯五個陵區中的陵台不僅有高大的封土,而且有高大的台基。從遺存的磚瓦證實,當時有「享堂」類建築,陵周有圍牆,各陵背崗面阜十分壯觀。5座陵台排列井然有序,布局結構相同。陵前有御路,台上有享殿,台周有坊,園寢外有圍牆,其規制與戰國中山王墓中出土的「兆域圖」規制相同。3號陵台可能是趙王和王後的合葬墓。

三、中山國王陵

1974年以來,文物工作者勘察並發掘了中山國靈壽故城及中山王墓。中山王墓區在城西北部約2公里的西林南坡上,東西並列大墓兩座,西邊一座是中山王的陵。封土為陵,高約15米,南北長110米,東西寬約92米,封土中部有地面建築遺址。墓的主室結構平面呈「中」字形,南北長110米,寬約29米,底距口深5.7米,分南墓道、北墓道、槨室、東庫、東北庫、西庫6部分,規模宏大。陵墓地面上有陪葬墓6座,分列東、西、北三面,南面還有車馬坑2座,西側台下有雜殉坑和葬船坑各一。這是一座典型的戰國時代王陵,雖然地表已是荒基零礎,但發現於槨室的「兆域圖」銅版卻顯示出王陵初建時的規模和形制。「兆域圖」標明了「王堂」、「王後堂」、「哀後堂」,以及其他宮、垣的位置、建築結構和尺寸。銅版長94厘米,寬48厘米,厚1厘米,上面的銘文和建築標記均用金銀鑲嵌而成,至今清晰可見。這是全國發現的最早的帝王陵墓規劃圖實物。按圖版所記,地面有二道長方形的宮垣,南邊正中開門,宮垣中間並列5間「堂」,中央為「王堂」,左右兩邊有「王後堂」和「哀後堂」,均「方二百尺」。墓上封土呈覆斗狀,頂上有圓形的迴廊建築。所謂宮垣即陵園圍牆,所謂「堂」即寢殿,是死者靈魂安居的地方。另一說,「堂」是供後人祭祀祖先用的「享堂」,是舉行祭祀儀式的場所。二者的分歧姑置不論,先秦陵墓封土的高大和地面建築的規制對後代王朝肯定有著極大的影響。秦漢帝王陵的宏偉建築和逐步完善的封建兆葬之制就是在先秦陵寢制度的基礎上繼承發展起來的。

中山王墓出土文物豐富,其中最珍貴的如鐵足銅鼎,為銅鐵合鑄,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徑65.8厘米,鼎壁有銘文469字,構字秀美,刀法嫻熟。銅方壺,通高36厘米,直徑35厘米,蓋頂飾雲形鈕,肩部飾雙龍,造型美觀,方壺四壁銘文450字,是後人了解中山國君世系的珍貴材料。錯金銀銅虎噬鹿屏風插座是又一件稀世文物,長51厘米,高21.9厘米,重26.6千克,通體錯金紋飾,其形制是一隻斑斕猛虎,後尾剛挺上卷,身軀弓曲,剛勁的利爪正捕食一隻小鹿,虎前爪懸空,設計者用鹿腿支撐平衡器體,構思奇巧,造型新穎,是國之瑰寶。

第二節 兩漢分封王陵墓
一、西漢中山王陵

燕趙大地雖非秦漢帝陵之區,但兩漢分封王陵墓卻很多,其中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夫婦的山陵,仍以當時少有的鑿山造墓的形式以及隨葬的金縷玉衣等稀世文物在中國古代陵寢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滿城位於太行山東麓,在縣西北山腳下有一片丘陵地帶,這里有一座孤立的小山,俗稱陵山。陵山高200多米,由三個連綿的山峰組成,主峰居中,山頂較為平坦,左右兩峰遙相對峙,似人工雙闕,天造地設,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墓就坐落在主峰的東坡上。

漢初大封同姓王,以屏藩皇室。漢景帝的庶子劉勝在公元前154年被封中山國,這是西漢第一代中山王,轄境相當今狼牙山以南、保定安國以西、唐縣新樂以東、滹沱以北的地區,治盧奴(今定州市)。劉勝死於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統治中山40餘年之久。

劉勝墓坐西朝東,開鑿山岩作墓室,其布局仿人間宮殿建築。在墓道盡頭,南北各有耳室一間,穿過寬敞的中室進入後室,全長51.7米,最寬處32.5米,最高6.8米,墓道長20餘米。南耳室為車馬房,內葬裝飾華麗的馬車6輛,馬12匹。北耳室內藏糧食、魚肉類、滿缸的美酒以及各式各樣的飲食用具。中室最為寬敞,方形,長15米、寬12米,兩座宴會用的木質帷帳(已朽爛倒塌)十分精美,這是供死者靈魂飲酒作樂的廳堂。中堂的西端有後門一道,門扉上有銅質鍍金獸面銜環一對,打開石門即進入後室,內又分主次兩室,主室長約5米、寬4米,由石板砌成,四壁塗紅色,室北正中有漢白玉棺床,上置劉勝棺槨。整座墓內有排水系統,溝溝相通,最後流入滲井內,避免了水浸損害。

在劉勝墓北面約120米的山坡上建有其妻竇綰墓,內部結構布局與劉勝墓相似,規模略大。兩座墓密封無隙,先用石塊填充墓道,後砌兩道土坯牆,以鐵水澆灌彌縫,堅如磐石。劉勝山陵建在山巒之上,居高臨下,氣勢壯觀,顯示了西漢一方之王的尊嚴和顯貴的地位。

隨葬品數量浩大,有銅器、金銀器、玉石陶器、漆器等4000餘件。造型獨特、裝飾新穎的劉勝墓的漏壺,呈圓筒形,高22.5厘米,安插標時的刻箭隨水的升降標示時刻。這座古計時儀是目前全國出土的漏壺中有準確年代可考的最早的一件。此外,長信宮燈、當戶燈、銅羊燈、銅雀燈、錯金博山爐、鼎形銅熏爐、長樂宮鍾、錯金銀鳥篆鍾、中山內府鍾、鈁、?、鋗,以及鎏金銅口飾、銅鏡、玉人、石俑、銅鏈子壺、料耳環、各種彩繪陶器、醫用金針、穿孔工具、銅戈、銅劍、玉具、鐵劍等等,都異常精美,世所少見。

劉勝夫婦的葬服——金縷玉衣是全國第一次出土的最完整的玉衣。玉衣由金絲連綴玉片製成,全身分頭部、上衣、褲、手套、鞋5部分組成,不同的部位採用不同形狀的玉片,有長方形、方形、三角形、梯形、多邊形等,每片約0.3毫米厚。劉勝玉衣由2498塊玉片、金絲1100克製成,竇綰玉衣由2160塊玉片、600克金絲製成。兩套玉衣巧奪天工,堪稱國寶。

在劉勝夫婦陵墓的南山樑上還發現18處陪葬墓。均以長方巨石疊砌,上圓下方,寬處長15米,高4—7米,下有豎穴洞室。其中一座墓中出土了刻有「公官容五斗重七斤九兩」的銅鼎。封建王侯生活極其奢侈腐化,劉勝也不例外,據《漢書·景十三王傳》記載:「勝為人樂酒好內,有子百二十餘人。」眾多的陪葬墓正是他生前妻妾成群的旁證。

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是兩漢分封諸王陵的代表。除此以外,還有建於今定州的西漢中山王劉昌、劉修和東漢中山王劉焉以及建於今北京豐台的西漢廣陽王劉建、今石家莊小尚村的異姓王趙王張耳的王陵。在今獻縣也發現了河間獻王劉德、孝王劉開、惠王劉良的墓群,都有文物出土,十分珍貴。

二、昭君墓

昭君墓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舊城南10公里處的大里河畔。墓身是一座人工夯築的大土丘,高約10餘丈。每當「涼秋九月,塞外草衰」之時,惟獨昭君墓上的草色青青,因此又稱「青冢」。

在古代文獻中最早記載昭君墓的是唐代杜佑所著《通典》。在《通典》卷一七九州郡典古冀州下單於大都護府金河縣條目下,明確載有「王昭君墓」。宋代樂史所著《太平寰宇記》也載,昭君墓在金河縣西北,因墓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冢」。《遼史·皇子表》中也提到青冢。據內蒙古史學家判斷,上述史籍所載昭君墓及青冢,均指現今呼和浩特南郊的昭君墓。

王昭君出塞和親,嫁給匈奴呼韓邪單於,被封為寧胡閼氏。昭君出塞對當時西漢與匈奴和平友好關系的鞏固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歷來受到各族人民的尊敬和贊頌。在伊克昭盟達拉特旗境內也有一座昭君墓,傳說在內蒙古西部地區就有十幾座昭君墓。這樣多的昭君墓正反映了廣大人民對王昭君這位民族團結友好使者的懷念,後人為她立墓表示了對她的敬仰和熱愛之情。

第三節 魏晉至遼金帝王陵
一、魏晉北朝群墓、永固陵和茹茹公主墓

經東漢末群雄割據紛爭,曹氏建立了魏國。曹操死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操為武帝,因曾建都於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故葬於高陵(臨漳縣西原)。《三國志·魏書·武帝記》載,曹操曾說:「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在《遺令》中他還說過類似的話:「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珍寶。」知曹操主張薄葬,其高陵也無地面標志,所以後世難尋故跡。其子曹丕說:「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有鑒於「漢氏諸陵無不挖掘」,故「壽陵因山為體,無為封樹、無立寢殿、造園邑、通神道」。可見曹氏父子依山為陵,不封不樹是防盜掘,所謂「禍由乎厚葬封樹」。歷史上傳說曹操設72疑冢以惑後人,這是以訛傳訛。一說在河北省磁縣東漳河兩岸,向東北距磁縣城約10公里處分布的大型墓群即所謂的72疑冢。經考古工作者實地調查和部分發掘清理,這些墓為東魏、北齊的皇室、王公貴族的墓葬群,與曹操無關。但魏武帝陵冢尚未發現,是中國陵寢史上眾多懸案中的一件。

魏晉以後的十六國和南北朝,政權屢易,燕趙社會長期處於分裂狀態。西晉滅亡後,匈奴、羯、氐、羌、鮮卑族等相繼在中原建立政權,史稱十六國時期。這些少數民族大多採用傳統的「潛埋」葬制,地表不封不樹,後世難以發現其所在。只有少數帝王封土起陵,如淝水之戰後,鮮卑族慕容垂恢復燕國,建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史稱後燕,在今定州市城區就有尚未發掘的慕容陵,封土高數米,市內宋代寺院遺址凈眾院的碑銘中有「北枕慕容之高陵」的記載。(定州市情調查組編著:《中國國情叢書·定州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1年版。)

經過十六國以來百餘年的紛爭,到439年,鮮卑族拓跋珪的北魏政權統一了北方。為鞏固統治,在政治上廣封同姓王,分守諸州,在經濟上推行均田制,完善封建土地制度,北魏政權得到了一定發展。但後期的北魏吏治日趨衰敗,對南朝的戰爭更激化了社會矛盾,各族人民起義此起彼伏。祖居河北景縣的鮮卑化漢人高歡乘機控制朝政,廢孝武帝,另立孝靜帝,由洛陽遷都到鄴,史稱東魏。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又廢東魏,建立北齊政權。高歡為鞏固統治推行北鎮鮮卑集團與河北世族豪強集團聯合專政的政策。當時河北世族位居要政的主要有渤海高氏、封氏、趙郡李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無極甄氏等,他們有力地支持了東魏、北齊政權。這些世族實行「集族而葬」的習俗,在今河北景縣東部有俗稱封家墳、十八亂冢的墓群,在景縣南部有習稱「高氏祖故」的群墓,就是封氏和高氏兩大家族的塋域。葬制皆封土為陵,封氏墓群佔地13.3公頃,最大封土高7米。高氏墓群最大封土高約30米,佔地133.3公頃,墓近百座,排列有序。封土下有墓道通墓室,隨葬品雖經盜掘,但仍出土豐富,顯示出墓主人尊貴的身份。尤其是出土的青瓷蓮花尊和彩繪陶俑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1957年在河北省無極縣史村,發現了北朝時甄氏族墓地,在已發掘的3座墓中除出土大量陶器外,還有甄謙買地券和甄凱志石一方,為研究甄氏一族的歷史和北朝門閥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

這一時期在燕趙大地北部具有帝王陵墓規格的是北魏馮太後的永固陵。馮太後長樂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孝文帝即位初曾臨朝聽政,時北魏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為都,太後壽陵選定在方山(今大同市西北)南部山頂上,基底方形,上部圓形,高22.87米,南北長112米,東西寬124米。在陵南建有永固堂石室,屬祠廟性建築,主要結構用「文石」築成,檐前四柱用「墨石」雕就,堂前有碑刻、石獸,左右列松柏,陵院外有浮屠、齋堂。整座陵墓形制繼承了漢葬之制,又兼具鮮卑族「鑿石為祖宗之廟」的遺風,這是一座鮮卑族文化與漢民族文化相結合的陵墓,具有民族融合的特點。

同時期,在燕趙的南部具有重要價值的墓葬,還有東魏茹茹公主墓,位於河北省磁縣東南大冢營村,磚砌,平面作「甲」字形,包括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南北總長34.89米,東西寬5.58米。墓內保存了大量壁畫,繪有墓主茹茹公主的畫像及侍女等。墓內早期被盜,但仍出土了各式陶俑、動物模型、青瓷器、各種金飾品等共1000多件,還出土了兩枚拜占庭金幣。墓內出土墓石一方,篆蓋有「魏開府儀同長廣郡開國高公妻茹茹公主閭氏銘」,志文22行,全文463字,字間有界格,字為魏碑體。

茹茹,史作芮芮、蠕蠕,自號柔然,東胡之苗裔,姓郁文閭氏。東魏興和三年(541年)丞相高歡送東魏樂安公主嫁予阿那環之子庵羅辰。興和四年(542年)「阿那環請以其孫女號鄰和公主妻濟神武第九子長廣公湛,靜帝詔為婚焉」,志文和《北史·齊本紀》所載相同。時高湛年僅8歲,而茹茹公主年方5歲,兩家是娃娃親,志載茹茹公主死於武定八年(550年),時年13歲,此門娃娃親顯然是出於某種政治需要。此志所記內容可以補史,而且為確定高歡、高澄墓提供了重要線索。

二、遼、金帝王陵

北方長期的分裂局面直到隋唐建立才宣告結束,從此進入了中國封建史上最繁盛的時代。燕趙大部分州縣隸屬唐之河北道。唐朝實行依山為陵的葬制,崗阜環抱,氣勢宏大,但也有封土為陵的,如唐敬宗的庄陵。在河北隆堯縣城南15公里處的王尹村北,有大唐祖陵兩座共一塋。建陵始於高祖李淵,唐玄宗開元十三年(235年)又在陵東建光業寺。建初陵是唐玄宗八代祖李熙陵,啟遠陵是七代祖李天賜陵。均有高大封土,陵前有華表、石獅、石馬,雕刻手法嫻熟、形象自然逼真,具有盛唐風格。雖封土已平,寺廟已毀,但石雕猶在,這是燕趙少有的唐代陵墓建築。以後,在燕趙建都稱帝並興建皇帝陵的是自遼、金兩朝開始的。

遼朝是我國北方古代少數民族契丹所建。早期在今遼河一帶游牧,唐末,迭剌部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916年建國號契丹,947年改國號為遼,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羅城)。契丹族建國後與中原聯系逐漸加強,農業、手工業得到普遍發展,民俗民風也逐漸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響。遼朝帝王陵分在三個地域:遼太祖阿保機的祖陵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遼太宗、穆宗的懷陵,聖宗、興宗、道宗的慶陵在今內蒙古巴林右旗,遼世宗的顯陵、景宗的乾陵在今遼寧北鎮縣境內。凡帝陵均設有奉陵邑,守護陵園。遼陵雖未經發掘整理,但地方民族特色仍可顯見,如陵前石人雕成箭袖窄袍,背後梳一條長辮,與中原風格不同。另據1995年1月21日《人民日報》報道,在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境內發現遼代女貴族「蘇娘」的墓,從墓畫看,墓主人年輕美貌,有眾多侍女簇擁,地位顯赫。墓室結構具有草原與中原建築風格相結合的特點。墓葬分內外二層,外面是磚砌仿穹廬式的圓形帳庭,裡面是石砌彩繪漢式長方形石房,其獨特的風格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象徵。這座女貴族墓為了解遼帝王陵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權,原分布於東北松花江、黑龍江下游一帶,長期受遼統治者的壓迫。1115年,女真族完顏部首領完顏阿骨打舉旗反遼,建金朝,是為金太祖,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亦稱上京。10年後,金兵亡遼滅北宋,占據中國半壁河山。金朝第四代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於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燕京,稱中都。隨都城內遷,金朝始在中都建陵寢。金初,太祖陵建會寧北城外,稱睿陵。完顏亮建中都後,於貞元三年(1156年)三月遷睿陵於北京大房山。房山縣位於北京西南約60公里處,自然環境幽靜秀麗,西跨太行山北段,山嶽重疊,林木叢郁,明秀異常,金陵就建在縣西10公里的雲峰山下。這里埋葬著金始祖至金章宗皇帝,以及後妃、諸王,成為建在北京的第一個皇陵群。

金陵區大致分帝陵、後妃陵、諸王兆域3部分。帝陵有太祖的睿陵、太宗的恭陵、睿宗的景陵、世宗的興陵、章宗的道陵。被追謚者有熙宗的思陵、顯宗的裕陵。遇弒且被降為庶人的海陵帝則葬在山陵西南側,這是個例外。諸帝之陵均有皇後陪葬,而各妃死後葬在「諸王兆域」中,位於雲峰山之北麓。整個陵區規模很大,世宗在位時,周界近80公里,四周園牆還設有「封侯」即土堡,以加強守護。

金陵是處風景秀麗而又壯觀的古建築群,後世元曲作家馮子振寫了《鸚鵡曲·燕南八景》,其一就有「道陵前夕照蒼茫」一景,道陵即指金章宗之陵。金陵園的地面建築在明朝末期受到大肆破壞。當清軍所至克捷,兵取遼陽時,明帝惑於「形家之說」,以清發祥渤海,疑與王氣相關,故天啟元年(1621年)起,罷金陵祭祀,次年拆毀金陵,割斷地脈,又建關廟其上為厭勝之術。將國運衰微移咎於異代山陵,致使金帝王陵從此荒圯,面目皆非。清康熙皇帝即位初,以「知金太祖、世宗二帝陵在茲,追念鴻烈」,於是命禮部「修其頹殿,俾規制如初」。據《欽定大清會典》記載,金太祖陵地面寬平,重建饗殿,築圍牆,立正門,凡祭台甬道傾地處,如式修整。金世宗陵的饗殿、祭台、甬道、繚垣也均行增修。民國時期金陵又屢遭破壞,地面建築再次被毀殆盡。僅知金太祖陵丘為三合土夯築,高5米,周長30餘米,這是清重修過的遺跡了。在墳南有饗殿遺址,殿基進深12.20米,寬16米,殿柱16根,直徑30厘米,陵牆已成殘垣斷壁。金世宗的興陵結構與之相似,規模略小。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自1986年起開始對金陵作考古調查,這座具有女真族風格的地下文物寶庫將重見天日,再現光華。

總觀西晉以來帝王陵寢,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主要繼承了中原傳統文化,同時保留了本民族的習俗風尚,給燕趙陵墓建築文化增添了新的一頁。

第四節 明十三陵
1368年元朝的統治被推翻,朱元璋稱帝建立了明王朝,定鼎南京。明太祖朱元璋死後葬在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的獨龍阜,是為明孝陵。自明朝第三代皇帝建都於北京的永樂帝起,到明末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止,共有13位皇帝相繼葬在北京昌平天壽山,是為明十三陵。

一、十三陵的興建

早在永樂五年(1403年)時,皇後徐氏病逝,明成祖派禮部官員去北京擇定「吉壤」,先擬定口外屠家營,由於「朱」與「豬」同音,有被宰殺之嫌,犯地諱而不用。又擬選昌平的「狼兒峪」,朱(豬)遇狼是不祥之兆,也不可用。後欲選西郊「燕家台」,因「燕家」與「晏駕」諧音,有死亡之意,更不吉利。直到永樂七年(1405年)明成祖才親自擇定在燕山支脈的天壽山。

天壽山原名黃土山,位於北京昌平縣,距市區約80多公里。這里山間明堂廣大,群山若封似閉,中間土水深厚,不僅風景優美,而且以山為屏,易守難攻。一日,永樂帝「駐蹕於此飲酒,是日適萬壽之期,群臣上壽,故名天壽」,黃土山從此名天壽山(於敏中:《日下舊聞考·京畿·昌平》)。永樂帝遂降旨圈地80里作陵區。

經過4年的大興土木,永樂十一年(1413年)二月,將徐皇後棺槨由南京遷來。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於軍中,遂與徐皇後合葬,直到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永樂帝長陵才最後竣工。以後相繼葬於天壽山的還有仁宗朱高熾,名獻陵;宣宗朱瞻基,名景陵;英宗朱祁鎮,名裕陵;憲宗朱見深,名茂陵;孝宗朱佑樘,名泰陵;武宗朱厚照,名康陵;世宗朱厚熜,名永陵;穆宗朱載垕,名昭陵;神宗朱翊鈞,名定陵;光宗朱常洛,名慶陵;熹宗朱由校,名德陵;思宗朱由檢,名思陵。共13位明帝埋葬在這里,通稱明十三陵。陵區方圓80里,東、西、北三面環山,如拱似屏,氣勢磅礴。十三座陵又各依一個山巒,而明成祖的長陵是整個陵區的主體,其他十二陵分布於東南、西北和西南處,彼此相距500—1000餘米不等。在天壽山南麓的緩坡上,距長陵約6公里處有兩座小山崛起,東名蟒山,西名虎峪山,十三陵的大宮門(習稱大紅門)正居兩山之中,成為十三陵的天然入口。

自遷都北京的永樂帝起,明朝有14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陵呢?明朝有一段歷史說明了這個問題。遷京後第四代皇帝英宗朱祁鎮當朝時,西北部蒙古族瓦剌部強大起來,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部首領也先率兵大舉南侵,明廷宦官王振貪婪蠹國,為恃功自重,竟挾持英宗「御駕親征」,結果發生「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位於今河北懷來縣東,蒙古兵俘虜了英宗。消息傳到北京,中外驚駭,英宗弟朱祁鈺即位,年號景泰,在以兵部尚書於謙為首的抗戰派主持下,軍民打退了蒙古兵的圍攻,保衛了北京,挽救了明王朝的厄運。蒙古瓦剌部自此也日漸削弱,並把英宗釋放回京。朱祁鎮先稱「太上皇」,後發動了「奪門之變」殺害了景泰帝,重新復辟,改元天順,而把景泰帝及皇後葬在京西的金山。後世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後,修繕了景泰帝生前所建陵墓,但始終沒有遷葬,以後用來安葬短命的光宗皇帝,稱慶陵。所以,明十三陵在明時只建了十二陵。

⑹ 一隻野生猛虎為了捕食, 攻擊某人。 恰好那人是武林高手, 左閃右避 外加打耳光調戲猛虎, 游刃有餘

不用幾下,很快的,野生的肉食動物其實智商很高的,不然早餓死了!!狡猾大大的!

⑺ 有沒有人知道這是什麼鳥啊 有下面這張圖的高清圖片嘛 謝謝大家啦

因為您的照片不夠清晰,所以沒有辦法幫你解答。

⑻ 獅子和老虎都是頂級的掠食者,哪一個戰鬥力更強

老虎與獅子都是貓科豹屬的動物,同屬於頂級的捕食動物,在各自的食物鏈之中占據頂端。

那麼如果獅子與老虎戰斗,誰更強呢?

獅虎的搏鬥,在野外遭遇的很少,印度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既有獅子又有老虎的國家。雖然生活在印度的亞洲獅的大小是要小於非洲獅的,但印度分布的老虎也不是體型最大的東北虎,從歷史上的化石發現,也就是獅虎分布區域的變化情況,可以得到印度的獅子的分布區域實際上是在被虎的分布區域壓縮的,這可能從一個側面證明在搏鬥中老虎的實力更強。

而在古羅馬的斗獸場中,也出現了過多次猛虎與獅子的搏鬥,在這樣的搏鬥之中,虎取得勝利的次數要大於獅子取得勝利的次數。而因為虎是獨行動物,在東北的原始森林中也有多次出現,猛虎獵殺黑熊,甚至棕熊的新聞。而獅子是群居動物,獅子很少有能單獨獵殺其他的大型猛獸,獅子的對手,比如鬣狗、花豹等體型都小於獅子。

所以獅虎的交鋒的話,從歷史記載與體型來看,老虎的勝率應該更高。

⑼ 中國科學家在琥珀里找到史上最小恐龍,如蜂鳥大小的它是如何捕食獵物的

這種最小恐龍,有尖利的爪子可以捕抓節肢動物跟昆蟲,有鋒利的牙齒可以咬破節肢動物的外殼,並且撕碎他們的身體,咬食獵物

蜂鳥大小的身體,決定了他們無法捕獵大型的動物,所以這種最小的恐龍,只能捕食體積與他們相仿甚至更為微小的小昆蟲。

而復原的圖片還表明,這只恐龍的眼睛還有呈現匙形的鞏膜小骨,這些小骨及對應的結構,可以確保它在陽光下生活而不至於被陽光灼傷。所以我們還可以判斷出,這恐龍還是日間捕食的物種,眼睛為了適應日間生活而形成這樣的結構。

不過相比起大型的恐龍,這只“蜂鳥”一般的恐龍,體形明顯不在一個頻道上。所以它可能還扮演著一種“共生”的清潔恐龍的角色:類似給鱷魚打理清潔牙齒的小鳥,這只小恐龍,也在為其他恐龍服務,幫助它們清潔牙齒為生,因此,有那麼多的牙齒就有更合理解釋了。

閱讀全文

與猛虎捕食照片高清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看到圖片上被擋住的文字 瀏覽:652
曬衣服的陽光圖片 瀏覽:185
植物衫衣服圖片 瀏覽:828
男生上班前親熟睡的你圖片 瀏覽:940
水墨印刷機圖片價格 瀏覽:533
背包簡單大方圖片 瀏覽:274
小馬可愛的簡筆畫卡通圖片 瀏覽:721
word插入的圖片怎麼挪位置 瀏覽:554
2米床頭罩圖片與價格 瀏覽:319
電腦如何不點擊就看圖片 瀏覽:642
奶茶色發型圖片 瀏覽:456
三角按摩器圖片價格表 瀏覽:1001
黑色軍靴搭配衣服圖片 瀏覽:205
動漫背影男生神仙圖片 瀏覽:23
手機圖片視頻丟了怎麼找回 瀏覽:397
真人啪啪高清圖片大全 瀏覽:724
佟麗婭不帶罩圖片大全 瀏覽:636
2020初中女生短發圖片 瀏覽:731
彩虹蟾蜍圖片大全 瀏覽:412
word怎麼更改圖片水印寬度 瀏覽: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