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釋迦牟尼佛像的釋迦牟尼佛的一生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公元前五百餘年釋迦牟尼出生於北印度迦毗羅衛國,是國主凈飯王的太子。成道後,被世人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為「釋迦族的賢哲」。 佛陀結跏趺坐,手持禪定印。佛陀略為俯首,眼神下視,面容與手臂的肌肉線條顯示張力,將釋迦進入深度禪定前的瞬間表情捕捉得相當入微,與眾多入定唯美的佛陀風格大異其趣。此尊佛像獨特之處,是佛陀的眼瞼沿的中央各有一顆芝麻大小的痣,痣雖微小,微妙的是所產生的視覺震撼卻相對深刻。
明代佛教造像充滿人性的一面,與中國佛教走向世俗化、社會化有很大的關系。
㈡ 釋迦牟尼佛一生的圖片,非常唯美.信不信佛
阿彌陀佛,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㈢ 佛祖釋迦牟尼照片
我給你發一張來
㈣ 印度釋迦牟尼佛真實圖片是哪個
你可以看看世界上存在的三尊釋迦牟尼佛像,這個三尊造像,也是世尊當時同意造得。也是更具本人形象造就的,分別為8歲、12歲、25歲年齡造像。也有16歲釋迦牟尼佛像,由於印度戰爭沉落在太平洋里。至今無從去向,這個年齡造像在西藏大昭寺和小昭寺,分別供奉著12歲身像,以及8歲身相。25歲身像在印度菩提迦耶。這些都是有歷史根據的,倘若你想要接近真人的話很難找到。如果網上流傳的釋迦牟尼佛真人像,存在什麼英國博物館,那是虛字烏有的事情。而且那個真人像,其實就是日本邪教組織「真理教」教主。可見啊有些人喜歡到痴迷的程度啊。
㈤ 釋迦牟尼佛圖片
釋迦牟尼佛修行圖
㈥ 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生平
《妙法蓮華經》中記載: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於世。
釋迦牟尼佛誕生於三千年前的古印度,佛陀降生前為一生補處菩薩,住兜率天內院,以因緣成熟,而降生於迦毗羅衛國,以國王凈飯王為父。王後摩訶摩耶為母,經典記載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蓮花,從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經蘭毗尼園,於無憂樹下誕下太子悉達多。據記載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蓮,乃遍觀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時有二條龍,一吐溫水,一吐涼水,給他洗浴。此日即為浴佛日。 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後七天去世,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即後來的大愛道比丘尼)養育成人。太子天資聰穎,從小通達五明、四吠陀(古印度傳統思想),並且相貌英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人能及。17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睺羅。雖然太子的貴族生活優裕而舒適的,但因觀察到社會貧富懸殊,四姓階級的不平等,又有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尤其有感於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無常,於是生起出家求解脫的志願與悲心。終於在十九歲那年的二月初八,夜出宮門,出家修道。
凈飯王得知太子出家的消息,甚為悲傷,經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等五人伴隨他。出家後,太子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又來到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爾後又尋訪隱棲於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修習禪定。然而都未能真正得到解脫。於是他又來到伽闍山苦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過6年,形體枯瘦,仍未見道。後來體會到真正的修行是離開苦樂二邊的中道修行,於是舍棄無謂的苦行,走過尼連禪河,接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復了健康後。來到伽耶山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設金剛座,東向端身正坐,發誓:「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他在樹下靜坐49天,克服了內外的種種「魔障」。徹見自己本來面目,止息一切妄想無明,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觀緣起法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人尊稱他為「佛陀」(意為覺者),聖號「釋迦牟尼」,時年35歲。釋迦牟尼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指出一切眾生皆具佛性。(昔禪宗五祖為六祖講《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六祖頓悟,即而說道「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釋迦牟尼佛成無上正等正覺後,為令眾生入佛知見,以無量的善巧和方便開始了49年的說法(詳見一乘三乘)。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最初佛陀直暢本懷,宣演《華嚴經》二十一日,後因觀機逗教,又說《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八年,《般若經》二十二年,《法華經》和《涅盤經》共八年,這是大會的宣講,而對於個人特別的教化,不知說過無量數次。佛陀應才施教,點化迷萌,感化無量數人求皈受戒,改惡修善,得大解脫,乃至了悟無上菩提。 如佛陀在波羅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憍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分、五蘊、四禪等,五人聽後當即皈依了佛陀,成為最初的佛弟子。與此同時,度拜火教外道優樓頻羅迦葉三兄弟,以及令外道領袖舍利弗、目犍連皈信佛教。佛陀的弟子有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等各國國王,及王妃韋提希夫人、末利夫人,也有低下階層的蓮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難陀、阿難陀諸王子出家,也不舍棄理發匠優波離、挑糞匠尼提。總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攝眾,以法領眾,以智教眾,以法養眾。
慈悲的佛陀對眾生的愛護無微不至,所教化的對象,不分貴賤貧富、種族信仰一律平等,使得歸依的弟子日漸增多,於是便有了僧伽(僧團)。一般認為,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陳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在佛陀的弟子群中,有著種種賢聖不肖的分別。故而佛陀制定了戒律,並向大家說明持戒的意義與功德。
正是戒,維系了僧團的清凈,個人遵照戒律而行,過著法制的生活,僧團就是自治民主的象徵,佛陀又規定每半月布薩誦戒一次,集合說戒,使諸比丘都能在清凈戒法中長養善心,長行梵行。 佛陀是三界的導師,四生的慈父。到了晚年佛陀仍然孜孜不倦,帶著弟子四處行化傳教,並開示弟子們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佛陀一共住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在」臨入涅盤之際,仍然不舍任何眾生,接受一位一百餘歲的外道須跋陀羅,成為最後的弟子。佛陀的即將入滅,雖然令弟子們悲痛不已,但是誠如佛陀的教言所說:「要佛陀永久住於世間,這是違背法性的自然規則。佛陀是宇宙真理的示現者,不能違背法性。」佛陀開示弟子說:「如果你們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萬年,於汝何用?如果你們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們要堅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你們要精進修學聖道,解脫煩惱,住心不亂,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佛陀明示弟子不要傷心,因為天地萬物有生就會有死,合會必然有別離,這是無常真理的定律。 佛陀最後針對阿難所提出的四個關鍵問題,開示弟子們在佛入滅後要以戒為師、以四念處安住、以默擯置之調伏惡人、在一切經首安立「如是我聞」令人起信。並再次叮嚀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處、悟處、說法處、涅盤處。最要緊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佛陀出生在社會階級十分不平等的印度,他敢於向不平等的制度挑戰,不只是尊重人權,且尊重生命,更進一步肯定每位眾生都同等尊貴,都具有成佛的性能。佛陀一生四十九年的傳教生涯里,應該得度的已經度化,未能得度的,佛陀也為他們種下未來得度的因緣。佛陀雖然應身已經離開了人間,.然法身永固常樂我凈、無生無滅、無來無去。他的慈悲、智能,他遺留的偉大教理,將永傳人間。佛陀是我們人格最高的模範,是我們三界的導師、人天的師范。
㈦ 求這張釋迦牟尼佛圖片的高清原版,謝謝
㈧ 世上僅存的一張釋迦牟尼佛生前真實畫像,本尊長什麼樣
假的。
在釋迦時代,還沒有興起畫像一說。
世上傳言有張釋迦畫像保存在大英博物館,有人聯系該館,回答並未有此畫收藏。
㈨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是怎樣的
所以下面講,「行人若作相以求」,這個行人就是修行人,指我們現在正在修學。「意存菩提之果」,我們心裡真正以為有個菩提之果,「與求菩提之法」,這是什麼?這叫「法執」,錯了。「即是作相」,作相是什麼?著相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八相成道,給我們做榜樣,用意非常深。他十九歲離開家,他不離開家他是王子,繼承他父親的王位。這就是說,把世間榮華富貴舍棄、放下了,這放下什麼?煩惱。他知道這個東西不是好事情,這東西是煩惱一大堆,十九歲離開家給我們表演的是放下煩惱。你看放下煩惱之後出去求學,學了十二年,十九歲學到三十歲,印度所有的宗教都接觸、都學過,所有的學派也學過。三十歲這一年,學了十二年,把十二年所學的東西統統放下,那叫什麼?放下法執。十九歲離開家是放下情執,放下煩惱障;三十歲這一年在菩提樹下入定的時候,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放下法執,放下所知障。兩種障礙都沒有了,這明心見性,這個表演意思太深!
我們現在求學可不可以?可以,像釋迦牟尼佛廣學多聞,但是你要能放得下;你要是執著你所學的那個東西是真的,那就壞了。學的那些東西有什麼好處?知道世間人想的是什麼玩意。而自己呢?自己沒有,自己不受干擾、不受影響,這叫大英雄,別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二障破了,所知障、煩惱障都破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東西可不可以學?可以學,不能著相,不能分別,不能起心動念,這樣去學就對了;如果你要著相,錯了。學是什麼?你了解世間有這么一樁事情,有這一類的眾生,將來的時候你會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度他,是這個意思。世間人煩惱呢?有煩惱障重、所知障輕,有所知障重、煩惱障輕。像世尊面前兩個例子,阿難尊者煩惱障重、所知障輕,阿難智慧高,所知障輕,情執重,釋迦牟尼佛滅度他還流眼淚,情執重。富樓那尊者是阿羅漢,煩惱障輕,他證得四果羅漢,所知障重,聽經聽不懂,不如阿難。這就是演出根性不同,眾生根性不同,必須二障兩種煩惱統統放下你才能見性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