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幾類坐姿在古代是屬於失禮之舉,為何會有這種現象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這是今人用來教育小孩的一句常用話,由此也可以看出站姿和坐姿是儀容儀表的一種體現。從更深層次而言,站姿和坐姿是一種社交禮節,關乎禮儀。本文就說一說古代關於坐姿的那些事兒。
“敬無余席”,說的是與尊長坐在一起時,中間不要留較大空隙,應靠近尊長,以便服侍、請教。另外還有幾個不同席的規矩:父子不同席,以區別尊卑;女子出嫁後回娘家,不與她們的兄弟同席,為的是人倫男女之防。
『貳』 古代的坐姿是哪4種
1、跪坐是坐禮中的正統坐姿,即席地而坐,臀部放於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矩的放於膝上,身體氣質端莊,目不斜視,也就是現在日本人的坐姿。
2、箕踞,是指臀部著地,兩腳伸前張開而坐,形似簸箕。
3、胡坐,雙足交迭,盤腿而坐,道教中的打坐、佛教中的禪坐與之很相似,由於這種坐姿是從西域傳入的,因此被稱為胡坐,現在中國北方農村及韓國、朝鮮,還流行這種坐姿;
4、蹲踞,腳板著地,兩膝聳起,臀部向下而不貼地,其實就是蹲。
(2)古代男生坐姿圖片擴展閱讀:
由於跪坐是正統坐姿,所以在正式場合,不管何種身份的人,如果採用了其他坐姿,就會被認為是很失禮的事情,會被人恥笑。《論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譯文:原壤是孔子幼年時的朋友,傳說他深諳養生之術,很長壽。現在年紀大了,有事找孔子,便蹲在那裡等候,孔子見老朋友這么一大把年紀,還如此失禮,便斥責他是「老而不死是為賊」,還用拐杖打他的小腿。
這里固然有玩笑的成分,但也可看出,在坐姿上失禮的確是件很丟人的事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跪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箕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蹲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胡坐
『叄』 古代朝鮮皇帝禮儀要求 古代朝鮮皇帝的站姿,坐姿等的要求,最好配圖,
朝鮮和我國是近鄰,禮儀應該相差不多,你可以參考下我國古代禮儀。
站姿
站姿是生活靜力態造型的動作,優美、典雅的站姿是發展人的不同質感美、動態美的起點和基礎,能襯托一個人美好的氣質和風度。
1、標准站姿的動作要領
1) 身體舒展直立,重心線穿過脊柱,落在兩腿中間,足弓稍偏前處,並盡量上提。
2) 精神飽滿,面帶微笑,雙目平視,目光柔和有神,自然親切。
3) 脖子伸直,頭向上頂,下鄂略回收。
4) 挺胸收腹,略為收臀。
5) 雙肩後張下沉,兩臂於褲縫兩側自然下垂,手指自然彎曲,或雙手輕松自然地在體前交叉相握。
6) 兩腿肌肉收緊直立,膝部放鬆。女性站立時,腳跟相靠,腳尖分開約45°,呈「V」型;男性站立時,雙腳可略為分開,但不能超過肩寬。
7) 站累時,腳可向後撤半步,身體重心移至後腳,但上體必須保持正直。
由於日常活動的不同需要,我們也可採用其他一些站立姿勢。這些姿勢與標准站姿的區別,主要通過手和腿腳的動作變化體現出來。例如,女性單獨在公眾面前或登台亮相時,兩腳呈丁字步站立,顯得更加苗條、優雅。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站立姿勢必須以標准站姿為基礎,與具體環境相配合,才會顯得美觀大方。
2、訓練方法
1) 五點靠牆:背牆站立,腳跟、小腿、臀部、雙肩和頭部靠著牆壁,以訓練整個身體的控制能力。
2) 雙腿夾紙:站立者在兩大腿間夾上一張紙,保持紙不松、不掉,以訓練腿部的控制能力。
3) 頭上頂書:站立者按要領站好後,在頭上頂一本書,努力保持書在頭上的穩定性,以訓練頭部的控制能力。
4) 效果檢測:輕松地擺動身體後,瞬間以標准站姿站立,若姿勢不夠標准,則應加強練習,直至無誤為止。
坐姿
坐姿是一種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的工作勞動姿勢,也是一種主要的休息姿勢,更是人們在社交、娛樂中的主要身體姿勢。良好的坐姿不僅有利於健康,而且能塑造沉著、穩重、文雅、端莊的個人形象。
1、標准坐姿要領
1) 精神飽滿,表情自然,目光平視前方或注視交談對象。
2) 身體端正舒展,重心垂直向下或稍向前傾,腰背挺直,臀部占坐椅面的2/3。
3) 雙膝並攏或微微分開,雙腳並齊。
4) 兩手可自然放於腿上或椅子的扶手上。
除基本坐姿以外,由於雙腿位置的改變,也可形成多種優美的坐姿,如雙腿平行斜放,兩腳前後相掖,或兩腳呈小八字形等,都能給人舒適優雅的感覺。如要架腿,最好後於別人交疊雙腿,,女子一般不架腿。無論哪種坐姿,都必須保證腰背挺直,女性還要特別注意使雙膝並攏。
2、入座、離座要領
1) 從椅子後面入座。如果椅子左右兩側都空著,應從左側走到椅前。
2) 不論從哪個方向入座,都應在離椅前半步遠的位置立定,右腳輕向後撤半步,用小腿靠椅,以確定位置。
3) 女性著裙裝入座時,應用雙手將後片向前攏一下,以顯得嫻雅端莊。
4) 坐下時,身體重心徐徐垂直落下,臀部接觸椅面要輕,避免發出聲響。
5) 坐下之後,雙腳並齊,雙腿並攏。
走姿
行走是人的基本動作之一,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精神面貌。行走姿態的好壞可反映人的內心境界和文化素養的高下,能夠展現出一個人的風度、風采和韻味。
1、標准走姿要領
1) 走姿是站姿的延續動作,行走時,必須保持站姿中除手和腳以外的各種要領。
2) 走路使用腰力,身體重心宜稍向前傾。
3) 跨步均勻,步幅約一隻腳到一隻半腳。
4) 邁步時,兩腿間距離要小。女性穿裙子或旗袍時要走成一條直線,使裙子或旗袍的下擺與腳的動作協調,呈現優美的韻律感;穿褲裝時,宜走成兩條平行的直線。
5) 出腳和落腳時,腳尖腳跟應與前進方向近乎一條直線,避免「內八字」或「外八字」。
6) 兩手前後自然協調擺動,手臂與身體的夾角一般在10°~15°,由大臂帶動小臂擺動,肘關節只可微曲。
7) 上下樓梯,應保持上體正直,腳步輕盈平穩,盡量少用眼睛看樓梯,最好不要手扶欄桿。
2、訓練方法
1)行走輔助訓練
A、擺臂。人直立,保持基本站姿。在距離小腹兩拳處確定一個點,兩手呈半握拳狀,斜前方均向此點擺動,由大臂帶動小臂。
B、展膝。保持基本站姿,左腳跟起踵,腳尖不離地面,左腳跟落下時,右腳跟同時起踵,兩腳交替進行,腳跟提起的腿屈膝,另一條腿膝部內側用力綳直。做此動作時,兩膝靠攏,內側摩擦運動。
C、平衡。行走時,在頭上放個小墊子或本子書本,用左右手輪流扶住,在能夠掌握平衡之後,再放下手進行練習,注意保持物品不掉下來。通過訓練,使背脊、脖子豎直,上半身不隨便搖晃。
2)邁步分解動作練習
A、保持基本站姿,雙手叉腰,左腿擦地前點地,與右腳相距一個腳長,右腿直腿蹬地,髖關節迅速前移重心,成右後點地,然後換方向練習。
B、保持基本站姿,兩臂體側自然下垂。左腿前點地時,右臂移至小腹前的指定點位置,左臂向後斜擺,右腿蹬地,重心前移成右後點地時,手臂位置不變,然後換方向練習。
3)行走連續動作訓練
A、左腿屈膝,向上抬起,提腿向正前方邁出,腳跟先落地,經腳心、前腳掌至全腳落地,同時右腳後跟向上慢慢墊起,身體重心移向左腿。
B、換右腿屈膝,經過與左腿膝蓋內側摩擦向上抬起,勾腳邁出,腳跟先著地,落在左腳前方,兩腳間相隔一腳距離。
C、邁左腿時,右臂在前;邁右腿時,左臂在前。
D、將以上動作連貫運用,反復練習。
其他幾種體姿禮儀的基本要求:
1、點頭:在沒有必要行鞠躬禮,但又想向對方示意時,可用點頭表示。點頭時,轉折點在脖子,雙目應注視對方,可同時用微笑或話語向對方問好。
2、回頭:無論是誰,若突然被人由後面叫住,會毫無防備。倘若不假思索,只將頭部和視線轉向對方,很容易讓人誤會你在瞪他。正確的姿勢是,回頭時讓身體也稍向後側,轉向對方,以給人謙恭、友好的印象。
3、遞物:遞東西給他人時,應雙手將物品拿在胸前遞出。遞書時,應把書名向著對方,以便對方能夠看清楚。若是刀剪之類的尖銳物,要把尖銳的頭向著自己。遞物時,不能一隻手拿著物品,更不能將物品丟與對方。
4、接物:對他人遞來的物品應雙手接過。
5、招手:若碰到較親近的朋友或同事,可用舉手招呼表示問候。招手時,手的高度以在肩部上下為宜,手指自然彎曲,大臂與上體的夾角在30°左右。
6、「V」型手勢:食指和中指上伸呈「V」型,拇指彎曲壓於無名指和小指上,這個動作有「二」和「勝利」的含義。表示「勝利」時,掌心一定要向外,否則就有貶低和侮辱人的意思。
7、請的手勢:在標准站姿基礎上,將手從體側提至小腹前,優雅地劃向指示方向,這時應五指並攏,掌心向上,大臂與上體的夾角在30°左右,手肘的夾角在90°~120°之間,以親切柔和的目光注視客人,並說些適宜的話語。
8、鼓掌:鼓掌禮一般表示歡迎、祝賀、贊同、致謝等意。鼓掌時,一般將左手抬至胸前,掌心向上,四指並攏,虎口張開,用右手去拍打左手發出聲響。
『肆』 求圖片:一個盤腿而坐的人(男的),頭頂有喜怒哀樂各種表情,不帶宗教的。,謝謝
從道家的角度上講
人在盤腿打坐的時候,頭頂著天,接收著宇宙天體的高能量,叫開天門;會陰被坐在底下,避免能量從會陰逃出,叫閉地戶;雙手心、雙腳心加上頭頂朝上,採集吸收天體中的高能量,叫五心朝天;雙腿相疊,使腳三陰、腳三陽相交,得到雙腿能量的互補;雙手結印,使手三陰、手三陽相接,得到雙手能量的灌通;舌頂上顎,牙齒微微離縫,嘴唇閉上,使任督二脈相連,得到身體大脈的暢通,叫搭鵲橋。
從修行者的角度上看
舌頭頂住上顎,嘴唇閉上,任督二脈相通,形成一個周天循環,就是我們常說的周天。一般情況下,子時、午時,人體在放鬆、睡眠休息的時候,才能形成周天循環,所以,養生的人注重睡子午覺,所以,把這種周天循環叫做子午周天;而修煉是人為的把兩脈相接,讓身體上的脈得到更大程度的暢通,保持身體的健康和精神的充沛。
雙腿相疊,雙腿就形成了一個三角形周天,形成一個脈絡循環;雙手結印,兩手與頭之間,也形成了一個相似的三角形周天,又形成一個脈絡循環;十二正經相互連貫,就形成了人體側面的一種循環形式。按照身體自然的循環時辰劃分,這種循環,一般在卯時和酉時運轉,人體自動形成循環運行,所以把這種修行方法叫做卯酉周天。
人在打坐入靜、入定的情況下,身體內的五臟會和諧相生,協調相剋。通過腎水往上行,心火往下降,叫水火相濟,通過肝氣往西行,肺液往東運,實現金木相交等等;形成人體內的一種周天循環;得到五臟五腑的相生運轉、相剋運行和三焦的相互貫通,形成人體內的一種周天循環,使人身體的潛能達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在靜坐中修復生命能量
其一,靜坐能夠強健身體,修復身體的亞健康狀態,提升五臟六腑的功能。
特別對於慢性疾病和頑固症狀,如:高血壓、心臟病、腎病、肺病、腦供血不足、偏頭疼、身體沉重、四肢寒冷、風濕病、愛出汗、盜汗等,具有顯著的調節作用。
靜坐時注意力集中於一點,呼吸變得平緩均勻,通過呼吸進入肺部的空氣總量相對穩定,進入心臟的氧氣量也相對穩定,從而利於血壓的調節。靜坐時,身體能量的消耗減少,心臟的耗氧量也比平時減少很多,血液循環的力量自然比平時加強了。有力的血液循環可以幫助我們凈化血管中堵塞的物質,讓很多「長期休眠」的血管重新恢復生命的活力。
這樣的氣脈貫通提升的機體能量,能幫助臟腑凈化積存的「負面能量」,從而提升臟腑的自愈功能。經過皮下,能幫助皮膚和肌肉凈化「負面能量」,改善氣色和肌肉的曲線。所以即便是短期的靜坐,人也會感覺到那種從身體深處升起的輕松、舒適的生命能量,就像身體內部被一雙溫暖的大手按摩過一樣。
靜坐還能提升下丹田的力量,「下丹田」是生命能量的源頭。靜坐的過程中,由於血管的凈化、身心氣的調和,全身的經絡得以疏通,使「氣的軌道」恢復正常運轉,達到固精培元的效果,元氣充盈則百邪不入。
其二,靜坐可以提升生命的氣質,塑造健康、美麗的體態。
堅持靜坐可以使一個人內在的氣質沉靜下來,使人在舉手投足之間呈現出優雅、恬靜、柔和的美感,這種氣質是身體、情感、精神三種能量綜合作用於生命的產物。內在的精神越柔,身體被凈化的越好,情緒越穩定,外在呈現出來的氣質也越美好。
特別提出的是:靜坐中的雙盤坐姿,可以快速地塑造美好體態。雙盤被稱為禪坐最穩固的坐姿,不但可以穩定身體內部雜亂的風息,更是可以快速減掉身體的贅肉,疏通堵塞的經絡。練習雙盤的人,很容易保持腰部、臀部、大腿和小腿部位的優美曲線,控制身體上半身與下半身的能量平衡。
其三,靜坐能緩解壓力,釋放焦慮、緊張、煩躁、不安的情緒,使整個生命感受到平靜、喜悅、自在和安心。
雖然我們經常忽略身體而空談精神,卻也很少去思考。其實,一切精神產物,包括思想、情緒、感受等等,它們都是有生理基礎的,那就是我們身體的神經系統。維摩禪認為:徹底解決精神的問題,首先要從身體入手。因為所有的壓力、焦慮、緊張、煩躁、不安的情緒,都是先被身體上的神經系統感知後,才被人覺察。而神經系統遍布全身各個角落,如果身體的某個部位病變或堵塞,神經系統接收到的信號也會產生變化,隨即給大腦傳遞不利於生命健康的感受,進而產生不利於生命健康的思想和行為。
我們不穩定的情緒、思想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因緣作用」的結果。造成它的因緣不只包括外界的人事物,還包括身體這個內因,身體的神經系統是情緒和思想產生的生理基礎。比如,人在憤怒的時候,給他打一針麻葯,麻痹了身體的神經系統,他的憤怒情緒就會立刻消失。
靜坐就好像是在按摩我們的神經系統,讓這個「調皮的孩子」不再影響我們的情感和思想。在靜坐過程中,我們制心一處,位於腦前區域的額葉活動會有所增強,腦細胞會開始分泌腦內啡、血清素,這些都是幫助人體
『伍』 12種坐姿性格分別是什麼
坐姿不同性格不同。
1、將椅子轉過去騎著坐。
這樣的人顯得自信好勝,但內心的防禦性多半很強,不太愛與人交心。
2、喜歡抖腿。
這樣的人多數聰明,反應快,接受能力強,但不是很有耐心,內心有浮躁或焦慮的一面,有時給人不夠穩重的感覺。
3、端坐在椅子前半部分。
這種人一般性格內向,謙虛有禮,善於傾聽、體諒別人。他們多半個性成熟、親和力強,容易受人信賴。
4、雙腿張開,伸得很長。
這種人一般性格外向、開朗、不拘小節,但有時比較傲慢、霸道、支配性強。容易發脾氣、耍性子,不願退讓。
5、前胸緊靠桌子,雙腿並攏。
這種姿勢顯得內向、拘謹、有些害羞,不夠自信。這樣的人多半不太果斷,缺乏靈活性。
6、蹺二郎腿。
這樣的人通常自在隨性,有時有些自大,喜歡挑剔,喜歡對別人的事指手畫腳,愛給人提建議。
7、雙腿自然分開,手放腿上。
這是古代男性的標准坐姿,體現出閑適、儒雅的氣度。這種人通常穩重,值得信賴。
8、喜歡靠著椅背。
這樣的人可能性格慵懶、散漫,做事拖沓,對自己要求不高,但對別人也比較寬容。
不同類型的姿勢:
1、溫順型的坐姿。
這種人坐著時喜歡將兩腿和兩腳跟兒緊緊地並攏,兩手放於兩膝蓋上,端端正正。這種人一般性格內向,為人謙遜,對於自己的情感世界很封閉。這種坐姿的人常常喜歡替別人著想,他們的很多朋友對此總是感動不已。在工作上,這種人雖然行動不多,但卻踏實認真,他們能夠埋頭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
2、自信型的坐姿。
這種人通常將左腿交疊在右腿上,雙手交叉放在腿跟兒兩側。他們有較強的自信心,非常堅信自己對某件事情的看法。他們的天資很好,總是能想盡一切辦法並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這種人很有才氣,而且協調能力很強。在他們的生活圈子裡,他們總是充當著領導的角色。
3、古板型的坐姿。
坐著時兩腿及兩腳跟兒並攏靠在一起,雙手交叉放於大腿兩側的人為人古板,從不願接受別人的意見。有時候明知別人說的是對的,但他們仍然不肯低下自己的腦袋。這種人因為有纖細神經的關系,其優點是對文學、美術、藝術等興致盎然。對於愛情和婚姻他們也都比較挑剔,因為他們的理念是中國傳統型的「早結婚,早生貴子,早享福」。
4、羞怯型的坐姿。
把兩膝蓋並在一起,小腿隨著腳跟兒分開成一個「八」字樣,兩手掌相對,放於兩膝蓋中間的這種人特別害羞。這類人感情非常細膩,但並不溫柔,因此這種類型的人經常讓他人覺得莫名其妙。在工作中,他們習慣於用過去成功的經驗作依據,他們對朋友的感情是相當真誠的,他們的愛情觀也受著傳統思想的束縛,經常被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
『陸』 古代坐姿的演變
正式的坐姿,夏商到秦漢魏晉都是用跽坐姿,即臀部坐在腳跟上,上身挺直。五代、宋,椅子進入日常生活,正襟危坐成為標准坐姿。
『柒』 為什麼「箕踞」在中國古代是一種非常失禮的姿勢呢
箕踞在古代的確是一種非常失禮的坐姿,舉個簡單的例子,十分講究禮教的孟子就曾因為妻子在家中箕踞,便要把她趕回娘家。
據《韓詩外傳》記載: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向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
話說有一天,孟子回家,看到妻子一個人在家踞坐,估計是看到她走光,反正就是心裡很憤怒。就去找母親告狀說:“母親大人,我對妻子很失望,她一點也不講究禮儀,我要把她趕回娘家去”。孟母便問他如何得知,孟子便說親眼所見。孟母便說是孟子無禮,進屋之前要先敲門,就為了不讓別人沒准備就迎客。最終孟子自責,不再提趕妻子回家的事情。
箕踞亦是對人的侮辱
但是跪坐又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跪坐久的人,腿肯定會抽筋。但作為古人必備的修養,即便抽筋了也得跪坐,表示對人的尊敬。如果無法忍住,選擇臀部著地,雙腿伸開,也就是上文說的箕踞。那麼不可排除可能走光以外,還會被對方認為是一種挑釁,更是侮辱:如荊軻箕踞大罵秦始皇。
話說圖窮匕見事件後,荊軻知道刺殺秦王已成敗局,索性他倚靠著宮殿里的石柱,箕踞大罵秦嬴政,這也是一種找內心的自我平衡:雖然不能殺了你,但是至少能惡心下你。
『捌』 坐姿在古代關乎禮數,是很嚴肅的事情,哪幾類坐姿是屬於失禮之舉
傾斜身體靠著幾案這樣的坐姿在古代是極為失禮的行為會讓人覺得輕慢無禮。時至今日我們都在講「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所以從古至今坐姿對於我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交禮節,所以在封建講究禮節的古代更是重視這方面,因此今天來說說關於古代的坐姿。
不同場合下有不同的坐姿,如果坐不對同樣會失禮。像是「箕踞」這種坐姿一般只適用於不拘禮節的朋友之間,因為可以自由散漫一點所以也就是無所謂的行為。但是如果在一些正式場合中用這種坐姿會被視為無禮,同樣會受人白眼。所以古代的坐姿講究很多,但其實也只是對於禮法的一種約束。
『玖』 古時的坐姿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
上古室內沒有椅子,只有席子,只能席地而坐。坐具及室內陳設會在後面講到,這裏只說坐姿。
坐姿主要有兩類,跽與踞。根據場合環境不同,坐姿也不一樣。但最普及最正式的姿勢就是跽,跪坐。跪坐又分三種變化,一種是兩膝並緊著席,臀部落在腳跟處。這是一種放鬆姿態,大部分時間古人都會保持這個姿勢。朱熹稱這個姿勢為「坐」。平日在席上跪坐,身體要稍微向後一些,以示謙恭。吃飯時,食幾在席前一尺,身體要盡量前坐,避免飯菜撒落在席上。入席就座,要掀起下裳前擺。下跪時,左足向右一小步,先跪左腿,右足向後,再跪右腿。然後放下衣擺。起立時,先起右腿,再起左腿。次序分別是左足先跪後起,右足後跪先起。這種下跪順序還有一個原因,士人皆佩劍,且佩在左側。秦漢以前是青銅劍,劍身短,可以隨身佩帶而不必解下。秦漢時劍身加長,入席後要解下置於左側。左足先跪、右足先起,身體左側始終留有空間,便於緊急時刻拔劍自衛。至今,日本劍道還保留著這種習慣與禮儀。
席坐時,有一種禮儀叫「辟席」,又叫避席、離席。離開席子,站立答話,以示恭敬。《禮記·曲禮》中說,「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這裏的起,就是避席。答話完畢,長輩會令此人「復坐」。
另一種姿勢是兩膝保持不變,臀部離開腳跟,上身挺直。這個姿勢又叫跽、長跪。朱熹稱之為「跪」。《禮記·曲記》疏中說,「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這個姿勢表示敬重。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秦王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事情緊急時,身軀自發的上抬直立,也可轉成長跪。鴻門宴中,劉邦的驂乘,即車右樊噲沖散衛兵破門而入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左手按劍與跽姿,都是防衛的姿態。
第三種是半跪半蹲的姿勢,右膝跪地,左足蹲。或拱手,或左手置膝,右手下垂。這是古代的一種軍禮,《禮記·曲禮》:「介者不拜,為其拜而蓌拜。」介者,穿甲胄的軍人。軍人披掛在身,跪下磕頭行拜禮是件艱難的事情,因此要採用這種姿勢行禮。司馬穰苴兵法中說:「國容不入軍」。指的是軍營中自有規矩,朝堂之上的禮法在軍隊中不起作用,甚至君王的命令也不起作用。孫臏有言,「君令不入軍門」。
這種半蹲半跪的姿勢也見於秦代兵馬俑。屈左膝,跪右膝,左手持弩臂,右手握扳機,這種姿勢便於發弩,是兵陣中弩兵的形象。金代與清代滿族全民皆兵,其禮儀中的打千禮也是古軍禮的演變。打千禮,彈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彎,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並問安。
此外還有一種軍禮是肅拜,俯身拱手,又叫長揖。《史記》記載,漢文帝勞軍,在將軍周勃駐扎的細柳營中,「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這裏行的軍禮就是肅拜禮,俯身長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