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陪葬陵因啥原因會突然的被摒棄
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啊,首先製作人的塑像來殉葬的人,難道他沒有後人嗎?孔子非常反對陪葬這一行為,哪怕是使用塑像而非真人。
然而遺憾的是,殉葬這一風氣在當時並沒有因為孔子的聲討而煙消雲散,而是數百年後才漸漸轉為陪葬制,在陪葬制中,尤其是帝陵的陪葬,在數百年的發展中漸漸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帝陵陪葬制,起於秦朝,在兩漢魏晉逐步發展,最終成熟於唐代。特別是魏晉南北朝這三百年,由於北方少數民族的葬俗和漢族的葬俗兩種截然不同的喪葬文化漸漸融合,使得陪葬制產生了較大的演變,最終在唐朝走向成熟。
Ⅱ 歷代皇帝的墓都葬在那裡
1、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
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
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
2、西漢帝陵
西漢帝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咸陽市、西安市境內。
西漢11位皇帝的陵墓,除漢文帝劉恆霸陵和漢宣帝劉詢杜陵位於渭河以南西安市東郊的白鹿原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塬上,其餘九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陽塬上。
3、漢安帝陵
漢安帝陵,為東漢安帝劉祜之墓——恭陵。陵墓位於河南省孟津縣送庄鄉三十里鋪村西南。作為全國最大的古墓群,洛陽邙山地區擁有的墓冢之多、面積之大、延續時間之長,世界罕見,曾有人稱之為「東方金字塔」。
4、劉備陵
劉備陵指蜀漢昭烈帝劉備駕崩後的墳墓。目前尚知的有三處為:一個是成都市武侯祠內的惠陵;另一處在四川彭山的蓮花壩,還有一處在重慶奉節。目前最有名的為位於成都市武侯祠內的惠陵。
5、曹操墓
曹操墓即安陽高陵,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鄴北城西12公里處。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220年曹操卒於洛陽,靈柩葬在鄴城的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
Ⅲ 趙縣11處文物保護是什麼
趙縣國保文物有安濟橋、永通橋、陀羅尼經幢、大觀聖作之碑、柏林寺塔,省保文物有各子漢墓群、宋子城遺址、宋村商周遺址、許家郭漢墓、禪林寺舍利塔、李憲墓,
Ⅳ 蒲城縣五個陵墓分別是橋陵、景陵,光陵、太陵、惠陵各是誰的陵墓
橋陵(唐睿宗李旦)、景陵(唐憲宗李純和孝明皇後鄭氏),光陵(唐穆宗李恆)、泰陵(唐玄宗李隆基和元獻皇後楊氏)、惠陵(李憲)。
1、橋陵
橋陵,又名橋冢,是唐睿宗李旦之陵墓,是唯一一座建於唐開元盛世的帝王陵墓,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唐時稱為「橋山」,又稱「蘇愚山」)西南。
唐睿宗李旦唐朝第五代皇帝,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武則天皇後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
李旦曾兩次登上皇帝寶座,但時間不長,無甚建樹,因能洞察形式,選立有武功的三子李隆基為太子,並及時禪位,退居太上皇,防止了宮廷政變,奠定了開元盛世的基礎。
2、景陵
景陵是唐憲宗李純和孝明皇後鄭氏的合葬陵墓。李純是唐朝第十二個皇帝,生於唐代宗大歷十三年(公元778年),元和十五年(公元821 年)春正月,暴崩於大明宮中和殿,終年四十三歲。
憲宗李純在位期間,以裴度、李降為相,整頓江淮財賦,以增加財政收入。並利用藩鎮之間的矛盾,先後平定了劉辟、李錡、吳元濟等藩鎮叛亂,朝政始有復興之勢。
但其晚年,寵信奸臣皇甫鎛、程異,荒於政事。他在後官里多內劈,至死沒有立皇後。晚年迷信煉丹術,企圖長生不老,求取「長生葯」。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憲宗因服用金丹中毒,身體不適,病危之際被宦官王守澄、陳弘志等人殺害,死年43歲,葬於景陵。
3,光陵
唐穆宗光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蒲城縣北13公里辛子坡村北的堯山之上,是唐穆宗的陵墓。
唐穆宗,李恆(795-824),是唐憲宗李純的第三個兒子,繼李純為唐代第十三位皇帝,820-824年在位。唐德宗貞元十一年七月六日(795年7月26日),懿安皇後郭氏生於長安大明宮之別殿。
初名李宥。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封為建安郡王。憲宗元和元年(806)八月,進封遂王不久,遙領彰義軍節度大使元和六年十二月,惠昭太子李寧死後,於次年(811)十月被冊立為皇太子,並改名為李恆。
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憲宗李純在寢殿暴卒。同年閏正月丙午(初三日,820年2月20日)宦官陳弘志、王守澄和中尉梁守謙等擁李恆即帝位於太極殿,時年26歲。第二年改年號為「長慶」。群臣上尊號曰「文武孝德皇帝」。
4、泰陵
唐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元獻皇後楊氏合葬墓地,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東北十五公里處五龍山余脈金粟山南,唐泰陵以山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繞陵築牆,氣勢磅礴,典型的大唐皇陵風格。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5、惠陵
唐惠陵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李憲的墓地,位於陝西省蒲城縣。中國古代對太子(未來皇帝)的冊立有 「立長不立幼」的傳統,李憲身為長子本當被立為太子,但他後來主動把太子之位讓給了有能力有才學的三弟李隆基(即唐玄宗)。
玄宗感他的恩德,在大哥去世之後,追謚他為「讓皇帝」,並陪葬父親睿宗的唐橋陵之旁,稱墓為惠陵。老百姓則因他主動讓位,感其誠而稱他的墓為「讓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橋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景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光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泰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惠陵
Ⅳ 如今有哪些皇帝陵墓挖過了有沒有準備挖的
清朝陵墓大部分被挖過(盜墓者),只有世祖皇帝順治的陵墓沒有被破壞。明朝的陵墓被挖過的有定陵。以下是中國皇帝陵墓狀況——秦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秦始皇蠃政 前221--前210年 始皇陵 陝西臨潼 發現兵馬俑
秦二世胡亥 前209--前207年 陝西臨潼北
西漢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漢高祖劉邦 前206--前195年 長陵 陝西咸陽市窯店
漢惠帝劉盈 前194--前188年 安陵 咸陽市韓家灣 惠孝張皇後
漢高後呂雉 前187--前180 呂後陵 咸陽長陵東
漢文帝劉恆 前179--前157年 霸陵 西安市東郊 孝文竇皇後
漢景帝劉啟 前156--前141年 陽陵 咸陽市張家灣 孝景王皇後
漢武帝劉徹 前140--前87年 茂陵 興平縣南位 李夫人
漢昭帝劉弗陵 前86--前74年 平陵 咸陽市大王 孝昭上官皇後
漢宣帝劉詢 前73--前49年 杜陵 長安縣東少陵原上 孝宣王皇後
漢元帝劉奭 前48--前33年 渭陵 咸陽市周陵南 孝元王皇後
漢成帝劉驁 前32--前7年 延陵 咸陽市周陵西南 孝成班婕妤
漢哀帝劉欣 前6--前1年 義陵 咸陽市周陵東
漢平帝劉 公元1--5年 康陵 咸陽市周陵西南
孺子嬰 6--8年
[新]王 莽 8--23年
淮陽王劉玄 23--25年
東漢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光武帝劉秀 25--57年 原陵 河南孟津 陰皇後
明帝劉庄 58--75年 顯節陵 河南洛陽 馬皇後
章帝劉炟 76--88年 敬陵 河南 竇皇後
和帝劉肇 89--105年 慎(順)陵 河南洛陽 熹皇後
殤帝劉隆 106年 康陵 河南洛陽
安帝劉祜 107--125年 恭陵 河南洛陽 閻皇後
順帝劉保 126--144年 憲陵 河南洛陽 梁皇後
沖帝劉炳 145年 懷陵 河南洛陽
質帝劉纘 146年 靜陵 河南洛陽
桓帝劉志 147--167年 宣陵 河南洛陽 鄭皇後
靈帝劉宏 168--189年 文陵 河南洛陽 何皇後 王皇後
少帝劉辯 189年
獻帝劉協 190--220年 禪陵 河南修武 曹皇後
三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蜀昭烈帝劉備 221--223年 惠陵 四川成都 照烈皇後甘氏 穆皇後吳氏
蜀後主劉禪 223--264年 河南洛陽
魏太武帝曹操 後追封 高陵 河北臨漳 武宣卞皇後
魏文帝曹丕 220--226年 首陽陵 河南澠池 文德郭皇後
魏明帝曹睿 227--254年 高平陵 河南孟津 明元郭皇後
高貴鄉公曹髦 255--260年 河南洛陽
魏元帝曹奐 261--265年
吳武烈帝孫堅 後追封 吳陵 江蘇丹陽 吳夫人
吳大帝孫權 222--252年 蔣 陵 江蘇南京 步皇後 潘夫人
吳會稽王孫亮 253--258年
吳景帝孫休 259--264年 定陵 安徽當塗 朱夫人
吳末帝孫皓 265--280年 河南洛陽 滕夫人
西晉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晉武帝司馬炎 265--290年 峻陽陵 河南洛陽 武元楊皇後
晉惠帝司馬衷 291--306年 太陽陵 河南洛陽
晉懷帝司馬熾 307--313年
晉愍帝司馬鄴 314--316年
東晉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晉元帝司馬睿 317--323年 建平陵 江蘇南京 元敬虞皇後
晉明帝司馬紹 324--326年 武平陵 江蘇南京 明穆庾皇後
晉成帝司馬衍 327--342年 興平陵 江蘇南京 成恭杜皇後
晉康帝司馬岳 343--344年 崇平陵 江蘇南京 康獻褚皇後
晉穆帝司馬聃 345--361年 永平陵 江蘇南京 穆章何皇後
晉哀帝司馬丕 362--365年 安平陵 江蘇南京 哀靖王皇後
晉廢帝司馬奕 366--371年 吳陵 江蘇吳縣 孝庾皇後
晉簡文帝司馬昱 372年 高平陵 江蘇南京 簡文順王皇後
晉孝武帝司馬曜 373--396年 隆平陵 江蘇南京 孝武定王皇後
晉安帝司馬德宗 397--418年 休平陵 江蘇南京
晉恭帝司馬德文 419--420年 沖平陵 江蘇南京 恭思褚皇後
十六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漢劉淵 304--309年 永光陵
漢劉聰 311--317年 宣光陵
漢劉粲 318--337年
前趙劉曜 318年
後趙石勒 319--332年 高平陵 河北邢台
後趙石弘 333--334年
後趙石虎 335--349年 顯原陵
後趙石遵 349年
後趙石鑒 349年
後趙石祗 350年
前燕慕容皝 337--348年
前燕慕容 349--359年 龍陵
前燕慕容 360--?年
前秦苻健 351--354年 原陵
前秦苻生 355--356年
前秦苻堅 356--384年
前秦苻丕 385年
前秦苻登 386--393年
前秦苻崇 394年
後秦姚萇 384--393年 原陵
後秦姚興 394--415年 偶陵
成李特 303年
成李雄 304--334年
安都陵 四川都
成李期 335--337年
漢李壽 338--343年 安昌陵
漢李勢 344--?年
前涼張 314--319年 寧陵
前涼張茂 320--323年
前涼張駿 324--345年 大陵
前涼張重華 346--353年 顯陵
前涼張祚 354年 愍陵
前涼張玄靚 355--362年 平陵
前涼張天錫 363--?年
西涼李 405--416年 建世陵
西涼李歆 417--419年
西涼李恂 420--?年
後涼呂光 389--399年 高陵
後涼呂紹 399年
後涼呂纂 399--400年 白石陵
後涼呂隆 401--?年
後燕慕容垂 384--395年 宣平陵
後燕慕容寶 396--397年
後燕慕容盛 398--400年 興平陵
後燕慕容熙 401年 微平陵
南涼禿發烏孤 397--399年
南涼禿發利鹿孤 400--401年 西平陵
南涼禿發檀 402--?年
南燕慕容德 398--404年 東陽陵
南燕慕容超 405--?年
西秦乞伏國仁 385--387年
西秦乞伏乾歸 388--411年 抱罕陵 甘肅蘭州
西秦乞伏熾磬 412--?年 武平陵
北燕馮跋 409--?年 長谷陵
夏赫連勃勃 407--?年 嘉平陵
南北朝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宋武帝劉裕 420--422年 初寧陵 江蘇南京 武敬臧皇後
宋少帝劉義符 423--424年 江蘇南京
宋文帝劉義隆 425--453年 長寧陵 江蘇南京 文元袁皇後
宋孝武帝劉駿 454--464年 景寧陵 江蘇丹陽 孝武文穆王皇後
宋前廢帝劉子業 465--?年 江蘇丹陽 崇獻何皇後
宋明帝劉彧 466--472年 高寧陵 江蘇南京
宋後廢帝劉昱 473--477年 江蘇丹陽
宋順帝劉准 478--479年 遂寧陵
齊高帝蕭道成 480--482年 泰安陵 江蘇丹陽 高昭劉皇後
齊宣帝蕭承之 479年追尊 永安陵 江蘇丹陽
齊武帝蕭賾 483--493年 景安陵 江蘇丹陽
齊鬱林王蕭昭業 494年 江蘇丹陽
齊薛王蕭昭文 494年 江蘇丹陽
齊景帝蕭道生 494年追尊 修安陵 江蘇丹陽
齊明帝蕭鸞 495--498年 興安陵 江蘇丹陽 明敬劉皇後
齊東昏侯蕭寶卷 499--501年 江蘇丹陽
齊和帝蕭寶融 502--?年 恭安陵
梁武帝蕭衍 503--548年 修陵 江蘇丹陽
梁臨賀王蕭正德 549年
梁簡文帝蕭綱 550--551年 陵 江蘇丹陽 簡文王皇後
梁豫章王蕭棟 551年
梁武陵王蕭紀 552年
梁元帝蕭繹 553--555年 湖北荊州
梁敬帝蕭方智 556--557年
陳武帝陳霸先 558--559年 萬安陵 南京江寧 武宣章皇後
陳文帝陳蒨 560--566年 永寧陵 南京市
陳廢帝陳伯宗 567--568年
陳宣帝陳頊 569--582年 顯寧陵
陳後主陳叔寶 583--589年 河南洛陽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420--423年 金陵 山西大同 明元昭哀皇後姚氏 明元密皇後杜氏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424--452年 金陵 山西大同 太武皇後赫連氏 太武敬哀皇後賀氏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453--465年 金陵 山西大同 文成元皇後李氏
北魏獻文帝拓撥弘 466--471年 金陵 山西大同 獻文思皇後李氏
北魏孝文帝元宏 472--499年 長陵 河南臨汝 孝文幽皇後
北魏宣武帝元恪 500--515年 景陵 河南臨汝
北魏孝明帝元詡 516--528年 定陵 河南臨汝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529--530年 靜陵
北魏東海王元曄 531年
北魏節閔帝元恭 532年
北魏孝武帝元修 533--534年 雲陵 陝西富平
西魏文帝元寶炬 535--537年 永陵 陝西富平 文帝文皇後乙弗氏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534--549年
北齊文宣帝高洋 550--551年 武寧陵
北齊廢帝高殷 560年 文靜陵
北齊武成帝高湛 562--564年 永平陵
北齊後主高緯 565年 陝西西安
北周閔帝宇文覺 557--558年 靜陵
北周明帝宇文毓 559--565年 昭陵 明敬皇後獨孤氏
北周武帝宇文邕 566--578年 孝陵 武皇後阿史那氏
北周宣帝宇文贇 579年 定陵 宣皇後楊氏
北周靜帝宇文衍 580年 定陵
隋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培葬情況
隋文獻帝楊堅 581--604年 太陵 陝西武功 文皇後獨孤氏
隋煬帝楊廣 605--618年 煬帝陵 江蘇揚州
唐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唐太祖李虎 後追封 永康陵 三原縣陵前
唐世祖李昺 後追封 興寧陵 咸陽市窯店東
唐高祖李淵 618--626年 獻陵 三原縣徐木永合村
唐太宗李世民 627--649年 昭陵 禮泉縣九 山
唐高宗李治 650--683年 乾陵 乾縣梁山
武則天女皇 684--704年 乾陵 乾縣梁山 夫婦合葬
唐中宗李顯 684(710)--712年 定陵 興平縣龍泉山
唐睿宗李旦 684(710)--712年 撟陵 蒲城縣豐山
唐玄宗李隆基 712--756年 泰陵 蒲城縣金粟山
唐肅宗李亨 756--761年 建陵 禮泉縣武將山
唐代宗李豫 762--779年 元陵 富平縣檀山
唐德宗李適 780--805年 崇陵 涇陽縣嵯峨山
唐順宗李誦 805年 豐陵 富平縣金瓮山
唐憲宗李純 806--820年 景陵 蒲城縣金熾山
唐穆宗李恆 821--824年 光陵 蒲城縣堯山
唐敬宗李湛 825--827年 陵 三原縣陵前柴家窯
唐文宗李昂 827--840年 章陵 富平天乳山
唐武宗李炎 841--846年 端陵 三原縣徐木桃溝村
唐宣宗李忱 847--859年 貞陵 涇陽縣仲山
唐懿宗李凗 860--874年 簡陵 富平縣紫金山
唐僖宗李儇 874--888年 靖陵 乾縣雞子堆
唐昭宗李曄 889--904年 溫陵 河南洛陽
唐哀帝李柷 905--907年 和陵 山東荷澤
讓皇帝李憲 惠陵 蒲城縣城西北
[附]孝明高皇後楊氏(武則天之母) 順陵 咸陽市底張韓家村
五代十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後梁太祖朱晃 907--912年 宣陵 河南洛陽 元貞皇後張氏
後梁末帝朱友貞 913--923年 河南洛陽 次妃郭氏
後唐庄宗李存勗 924--926年 伊陵 河南新安
後唐明宗李亶 927--933年 徽陵 河南洛陽
後唐末帝李從珂 935--936年 河南洛陽
後晉高祖石敬瑭 937--942年 顯陵 河南洛陽
後晉出帝石重貴 943--946年
後漢高祖劉知遠 947--948年 睿陵 河南登封
後漢隱帝劉承佑 949--950年 穎陵 河南開封
後周太祖郭威 951--954年 嵩陵 河南開封
後周世宗柴榮 955--959年 慶陵 河南鄭州
後周恭帝柴宗訓 960--961年 順陵 河南鄭州
吳楊渥 907--908年 紹陵
吳楊隆演 909--919年 肅陵
吳楊溥 921--?年 平陵
前蜀王建 907--918年 永陵 四川成都 順德皇後周氏
前蜀王衍 919--925年
後蜀孟知祥 925--935年 和陵 河南洛陽 太後李氏
南唐李璟 937--942年 永陵 南京牛首山 元敬皇後宋氏
南唐李 943--960年 順陵 南京牛首山 光穆皇後鍾氏
南唐李煜 961--?年 金陵 河南洛陽
南漢劉隱 907--911年 德陵
南漢劉龑 911--942年 康陵
南漢劉玢 942年
南漢劉晟 943--957年 昭陵
南漢劉鋹 958--?年 廣東韶關
楚馬殷 907--929年 湖南衡陽
楚馬希聲 930--931年
楚馬希范 932--949年
楚馬希萼 950年 金陵
楚馬希崇 951--?年 金陵
吳越錢鏐 907--931年 安國縣
吳越錢元瓘 932--940年 龍山
吳越錢弘佐 941--946年 龍山
吳越錢倧 947年
吳越錢 947--978年
閩王審知 907--925年 宣陵 福州蓮花山
閩王鏻 926--938年 福州蓮花山陳後
閩王曦 939--942年 福州
閩王延政 943--?年
南平高季興 907--927年 高陵 湖北江陵
南平高從海 928--947年 龍山鄉
高平高保融 948年 龍山鄉
北漢劉旻 951--954年
北漢劉均 955年
北宋,遼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宋宣祖趙宏殷 後追封 永安陵 河南鞏縣 杜後 太祖王後 賀後 宋後
宋太祖趙匡胤 960--976年 永昌陵 河南鞏縣 太宗尹後 符後 真宗潘後
宋太宗趙光義 976-997年 永熙陵 河南鞏縣 李後 李後 真宗郭後
宋真宗趙恆 998--1022年 永定陵 河南鞏縣 李後 劉後 楊後
宋仁宗趙禎 1023--1063年 永昭陵 河南鞏縣 曹後
宋英宗趙曙 1064--1067年 永厚陵 河南鞏縣 高後
宋神宗趙頊 1068--1085年 永裕陵 河南鞏縣 向後 朱後 陳後 徽宗王後 劉後 劉後
宋哲宗趙煦 1086--1100年 永泰陵 河南鞏縣 劉後
宋徽宗趙佶 1101--1125年 金兵北擄
宋欽宗趙桓 1126--1127 金兵北擄
遼穆宗耶律璟 960--969年 懷陵 懷州黑山
遼景宗耶律賢 970--983年 乾陵 宣獻皇後肅氏
遼聖宗耶律隆緒 984--1031年 慶陵 內蒙巴林左旗 齊天皇後肅氏
遼興宗耶律宗真 1032--1055年 慶陵 皇後蕭氏
遼道宗耶律洪基 1056--1101年 慶陵 宣懿皇後蕭氏
南宋 金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宋高宗趙構 1127--1162年 永思陵 浙江紹興 憲聖慈烈皇後
宋孝宗趙 1163--1189年 永阜陵 浙江紹興 恭安皇後夏氏等
宋光宗趙敦 1190--1194年 永崇陵 浙江紹興 慈懿皇後李氏
宋寧宗趙擴 1195--1224年 永茂陵 浙江紹興 恭淑皇後韓氏
宋理宗趙昀 1225--1264年 永穆陵 浙江紹興 皇後謝氏
宋度宗趙昺 1265--1274年 永紹陵 浙江紹興
宋恭帝趙 1275--1276年
宋端宗趙罡 1277--1278年 永福陵 廣東新會
宋趙昺 1279年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1115--1123年 睿陵 北京房山
金太宗完顏晟 1127--1135年 恭陵 北京房山
金熙宗完顏亶 1136--1149年 思陵 北京房山
金海陵王完顏亮 1150--1161年 北京房山
金世宗完顏雍 1162--1189年 興陵 北京房山
金章宗完顏璟 1190--1208年 道陵 北京房山
金衛紹王完顏永濟 1209--1213年
金宣宗元顏珣 1214--1223年 德陵 河南開封
金哀宗完顏守緒 1224--1234年
明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朱元璋高祖 曾祖 祖父 建於1386--1413年 祖陵 江蘇泗洪
朱元璋父母 建於1369--1379年 皇陵 安徽鳳陽
明太祖朱元璋 1368--1398年 孝陵 江蘇南京 皇後馬氏
明惠帝朱允炆 1399--1402年
明成祖朱棣 1403--1424年 長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徐氏
明仁宗朱高熾 1425年 獻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張氏
明宣宗朱瞻基 1426--1435年 景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孫氏
明英宗朱祁鎮 1436--1449年 裕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錢氏 周氏
明代宗朱祁鈺 1450--1456年 景泰陵 北京市西郊金山 皇後汪氏
明憲宗朱見深 1465--1487年 茂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紀氏 王氏 邵氏
明孝宗朱佑樘 1488--1505年 泰陵 北京市昌平 後後張氏
明武宗朱厚照 1506--1521年 康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夏氏
明世宗朱厚熜 1522--1566年 永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杜氏 陳氏 方氏
明穆宗朱載垕 1567--1572年 昭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李氏 陳氏 李氏
明神宗朱翊鈞 1573--1620年 定陵 北京市昌平 孝端王氏 孝靖王氏
明光宗朱常洛 1620年 慶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郭氏 王氏 劉氏
明熹宗朱由校 1621--1627年 德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張氏
明思宗朱由檢 1628--1644年 思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周氏 田氏
清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清室祖先 永陵 遼寧新賓
清太祖努爾哈赤 1616--1626年 福陵 遼寧沈陽東郊
清太宗皇太極 1627--1648年 昭陵 遼寧沈陽北郊
清世祖福臨 1644--1661年 孝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 皇後佟佳氏,董鄂氏
清聖祖玄燁 1662--1722年景陵 景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 四個皇後,一皇貴妃
清世宗胤禎 1723--1735年 泰陵 河北易縣清西陵 孝敬憲皇後 敦肅皇貴妃
清高宗弘歷 1736--1795年 裕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 二後三貴妃
清仁宗顒琰 1796--1820年 昌陵 河北易縣清西陵 孝淑睿皇後
清宣宗旻寧 1821--1850年 慕陵 河北易縣清西陵 孝穆成皇後,孝全成皇後
清文宗奕 1851--1861年 定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 孝德顯皇後
清穆宗載淳 1862--1874年 惠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 嘉順皇後
清德宗載湉 1875--1908年 崇陵 河北易縣清西陵 隆裕皇後
宣統皇帝溥儀 1908--1911年
Ⅵ 隋唐男子發型
隋唐五代冠帽(圖)隋唐五代冠帽襆頭是一種包頭用的巾帛。早在東漢就已流行這種裝束,魏晉以後巾裹更加普及成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襆頭較簡便。初唐襆頭巾子較低,頂部多呈平型,即為「平頭小樣」巾子。以後巾子漸漸增高,陸續出現「英王踣樣」巾子、「官樣」巾子、「開元內樣」巾子等。襆頭有軟腳襆頭和硬腳襆頭。除襆頭外,還有紗帽等。左1圖為巾子(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實物)。左2圖為「平頭小樣」巾子(四川邛崍石雕)。左3圖為「英王板踣樣」巾子(陝西咸陽出土陶俑)。左4圖為「開元內樣」巾子(陝西西安東郊出土陶俑)。
隋唐五代冠帽(圖)隋唐五代冠帽襆頭是一種包頭用的巾帛。早在東漢就已流行這種裝束,魏晉以後巾裹更加普及成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襆頭較簡便。初唐襆頭巾子較低,頂部多呈平型,即為「平頭小樣」巾子。以後巾子漸漸增高,陸續出現「英王踣樣」巾子、「官樣」巾子、「開元內樣」巾子等。襆頭有軟腳襆頭和硬腳襆頭。除襆頭外,還有紗帽等。左1圖為巾子(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實物)。左2圖為「平頭小樣」巾子(四川邛崍石雕)。左3圖為「英王板踣樣」巾子(陝西咸陽出土陶俑)。左4圖為「開元內樣」巾子(陝西西安東郊出土陶俑)。
隋唐五代皇帝冕服之一(圖)隋唐五代皇帝服飾隋唐時期,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交流頻繁,體現出唐朝政權的鞏固與強大。在服裝服飾上也達到空前繁盛時期。隋文帝厲行節儉,衣著儉朴,不注重服裝的等級尊卑,經過20來年的修養生息,經濟有了很大的恢復。到了隋煬帝即位,崇尚奢華鋪張,為了宣揚皇帝的威嚴,恢復了秦漢章服制度。南北朝時期將冕服十二章紋樣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幟上,改成九章。隋煬帝又將其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將日、月分列兩肩,星辰列於後背,從此「肩挑日月,背負星辰」就成為歷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此圖為唐代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畫)。
唐代文吏冠飾(圖)唐代文吏服飾唐代冠帽有襆頭(由起初一塊包頭布逐漸演變成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腳的完美造型)、進賢官(為歷史上重要的冠式,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持重要地位)、平巾幘及武弁(平幘巾與武弁是同一種冠式,是古時一般人裹在頭上的布,後成為只能罩住發髻的小冠,即平巾幘)、籠冠及貂蟬(將貂尾插在平幘巾上,平幘巾外罩籠冠)、武士冠(在幘上戴一種雄雞冠)、通天冠及進德冠(通天冠是級位最高的冠帽,與進賢冠結構相同,不同的是展筒的前壁)等等。本圖左1、2、3為戴武士冠、平巾幘、武弁的文吏(長安城郊隋唐墓出土陶俑)。右1為戴武弁的文吏(河南洛陽出土陶俑)。
Ⅶ 李文忠墓在哪啊
在太平門外蔣王廟村,距太平門約1公里。 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小字保兒,泗州盱眙人(今屬江蘇),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第三大開國功臣。死後追封岐陽王,謚武靖。 墓坐北朝南,正對鍾山,踞於小山坡頂部。有3個土冢,其中較大的墓冢前立一墓碑,正中楷書陰刻:「明岐陽王神道」,款署:「清光緒二十二年仲春月吉日立」、「管帶老湘中堂十八世嗣孫永欽重修」。碑高1.50米、寬0.58米、厚0.18米。其餘兩個墓冢當為李文忠家族墓。 墓前神道石刻尚存石望柱2,斷面呈圓形,作瓜楞紋,高3.6米,周長1.6米,柱頂飾火珠,下承蓮托。柱礎下方上圓,飾仰蓮紋;石馬1,旁立馬倌,著朝袍,系帶戴冠,馬高1.7米,在其東側棄置一半成品的石馬坯;石羊2,呈跪卧狀,長2.20米、高約1米;石虎2,呈蹲坐狀,身飾虎斑,高1.40米、長1.50米;武將2,高2.65米,戴盔,頭發露於盔外,散於頭後,身穿甲,足著靴,兩手按劍於胸前;文官2,高2.65米,頭戴朝冠,身著朝袍,系帶,帶上綴以纓絡。所有石刻皆相向而立,中間神道近年已鋪設條石。 在神道石刻右前方15米處立一神道碑。碑坐東面西,修有碑池。碑通高8.6米,由額、碑身、龜趺組成。碑額高1.4米、寬2.2米、厚0.75米,有龍雲紋,中間篆題已漫漶不清。碑身高5.5米、寬2.1米、厚0.70米,碑文39行,滿行96字,楷書陰刻洪武十九年(1376)董倫撰、詹希原書的碑文,詳細記載了李文忠的生平業績。龜趺高1.7米、寬2.65米、長4.9米,較完好。碑身風化甚劇,有彈坑1處,字多已模糊難辨。墓地尚存石柱礎5塊,應為享殿遺物。1984年,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委員會徵辟了19畝墓地,周圍築起古色古香的漏牆,在小山崗上建起一座八角亭,在神道西側蓋起一座具有明清風格的陳列展廳,並舉辦「明初功臣墓文物史跡陳列」展覽。對墓區進行了綠化。 1956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