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這幅是丟勒的自畫像嘛
《自畫像》是指丟勒畫於1500年的那 幅,尺寸67X49厘米,現藏於慕尼黑畫廊。《丟勒》中丟勒一生畫過許多自畫像,而且藝 術成就很高,可以體現他在肖像藝術方面的出色修養。這幅自畫像異常真 實坦率地記下藝術家的形象,他不但精於寫實,還以情緒飽滿,真摯著稱。畫是的丟勒,面部表情嚴肅而微帶憂郁,與畫家那博學多才的人文主義藝術 的氣質十分相稱。此畫中線條的運用可謂得心應手,意蘊無窮。
Ⅱ 阿爾布雷特·丟勒的作品
丟勒是德國畫家、版畫家及木版畫設計家。
他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畫及其他版畫、油畫、素描草圖以及素描作品。
他的作品中,以版畫最具影響力。他是最出色的木刻版畫和銅版畫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油彩畫《啟示錄》、《基督大難》、《小受難》、《男人浴室》、《海怪》、《浪盪子》、《偉大的命運》、《亞當與夏娃》等,銅板畫有《騎士、死亡與惡魔》等。他的水彩風景畫是他最偉大的成就之一,這些作品氣氛和情感表現得極其生動。
1485年他的鋼筆畫「寶座上的聖母瑪麗亞和天使」為第二幅最早期作品之一,該畫被保存至今。
1501年丟勒以高超的技法創作了蝕版畫《聖尤斯塔斯》
與米開朗基羅技藝不分上下。
同達芬奇一樣,丟勒還是位美術理論家,著有《繪畫概論》和《人體解剖學原理》之作。
1523年末,丟勒開始寫自傳,不僅作了自己一生的回顧,而且敘述了他的雙親和他十七個兄弟姊妹及他自己的生平遭遇。當時在世的只剩下他的一個弟弟。
1525年,丟勒的重要著作「量度藝術教程」出版。因此,他躍居文藝復興時期第一流藝術理論家之列。
1526年,是丟勒創作傑出肖像的一年,如《伊司馬斯·范·鹿特丹》,成為他最偉大的一幅人物傑作。
1527年,丟勒第二部科學著作《築城原理》出版。1528年,《人體解剖學原理》脫稿,這是他二十七年來對人體解剖學研究的結晶。可惜,他沒有看到這部著作的巨大影響。五十七歲的丟勒,從荷蘭歸來後,體力衰弱,屢為病魔侵擾,這顆燦爛的文化巨星於1528年4月6日突然隕落了。
丟勒最為傳世的作品是《手》,後來被人們改名為《祈禱之手》,其影響力超過其他任何作品。
圖:
Ⅲ 求丟勒素描的高清大圖,不要畫人物的
丟勒+素描+高清+不要人物+不要手
不常有
但是正好我有幾張:
如:
貓頭鷹在斗爭
丟勒(1471年至1528年)
Ⅳ 丟勒的畫有什麼特點
素描畫是極度寫實、極度講究客觀、科學的藝術形式。丟勒的素描和其他名家的素描沒有什麼區別,都以細膩的寫實為主。
丟勒的繪畫作品:
丟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畫及其他版畫、油畫、素描草圖以及素描作品。他的作品中,以版畫最具影響力。他是最出色的木刻版畫和銅版畫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啟示錄》、《基督大難》、《小受難》、《男人浴室》、《海怪》、《浪盪子》、《偉大的命運》、《亞當與夏娃》、《騎士、死亡與惡魔》等。他的水彩風景畫是他最偉大的成就之一,這些作品氣氛和情感表現得極其生動。
素描畫的特點:
由木炭,鉛筆,鋼筆等,以線條來畫出物象明暗的單色畫,稱作素描。單色水彩和單色油畫也可以算作素描;中國傳統的白描和水墨畫也可以稱之為素描。通常講的素描多元化指鉛筆畫和炭筆畫。素描是一切繪畫的基礎,這是研究繪畫藝術所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素描通常採用可於平面留下痕跡的方法:如,炭筆,鋼筆,畫筆,墨水,及紙張等。輪廓和線條是素描的一般稱謂。素描具備了自然律動感。不同的筆觸營造出不同的線條及橫切關系和節奏、主動與被動的周圍環境、平面、體積、色調、及質感。
Ⅳ 求:丟勒素描《93歲的老人像》作品簡介,分析,形式和內容,同時這幅作品是如何打動你的比較急···
《九十三歲老人像》(粉筆、鋼筆、墨水)是丟勒素描的代表作,是他1521年在安特衛普時以一位93歲老人為模特兒寫生的稿子。這幅素描畫得很精細,人物形象內在深刻,這個形象後來被丟勒運用於《聖哲羅姆》創作之中,成為德國人文主義學者的形象。
丟勒的作品代表了德國藝術的基本面貌,它既是一種頗具細致、准確、耐心的藝術,也是一種詩意、坦率、充滿精神力量的藝術。丟勒的素描體現了坐著一種一絲不苟的藝術態度、敏銳的分析能力和科學的探索精神。
丟勒的素描追求明確的結構關系,於是每一個細節都被他有條有理地刻畫了出來。他十分執著於解剖的准確和結構關系的內在邏輯,並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素描過程。
Ⅵ 請問這幅作品是丟勒什麼時候畫的,叫什麼名字
呵呵,不叫做什麼《老人的頭部習作》的。
http://www.wga.hu/art/d/rer/2/11/3/10downwa.jpg
Head of an Apostle Looking Downward
1508
Brush drawing with white highlights on a dark ground, 316 x 229 mm
Graphische Sammlung Albertina, Vienna
《下視的使徒的頭像》
1508年
暗色底子上用毛筆提白,316×229毫米
現藏於維也納
這里有丟勒全部作品的資料和圖片,包括素描版畫和彩繪所有作品
http://www.wga.hu/html/d/rer/index.html
Ⅶ 丟勒:歷史上的「自拍」楷模,天賦極高的文藝青年,有什麼樣的藝術成就
文藝復興「三傑」的事跡已經在後世廣泛的流傳,但文藝復興時期人才輩出,也有不少擁有才能的傑出作家被現代人「埋沒」。現代的人都喜歡自拍,自拍能展現自己的美觀,但是在文藝復興的時代,想要「自拍」也只能通過的作畫的方式。
在那個時期,有一名後世名聲赫赫的藝術家在當時可是一個「自拍狂魔」,自己年幼時就開始為自己作畫,整個藝術生涯以自己為中心,這樣一個「自拍」狂魔的故事你們是否知道呢?
丟勒晚年自畫像
我們可以從畫作中看出,病痛的折磨讓呈現出一股憂郁的氣息,相比自己比作耶穌的自畫像,早年的神采奕奕已經丟失了,從側面表達出自己的命運和耶穌掛鉤,自己晚年因受病痛折磨和耶穌受到迫害一般,都飽受苦痛,表達出仿徨。
結語
丟勒的天賦異稟,早在孩童時期就能創作出細節慢慢的自畫像,到巔峰時期將自己比擬成耶穌的自畫像,游學和新教徒的影響晚年創作,把自己命運和耶穌相掛鉤的晚年自畫像,丟勒幾乎用自畫像的形式來展現自己和審視自己,這樣的自我展現形式也是德國民族精神的體現,隨著發展歷程發展自畫像,也讓我們看見丟勒精彩的一生,也是現代最寶貴的繪畫佳作。
Ⅷ 丟勒油畫大圖
丟勒的自畫像
Ⅸ 丟勒的這幅畫的名稱以及賞析。
Self-Portrait at 13《13歲時的自畫像》
1484
Silverpoint on paper, 275 x 196 mm 紙面銀尖筆
Graphische Sammlung Albertina, Vienna 藏於維也納
這是丟勒學徒時期的習作,可能是我們能看到的他最早的素描作品。怎麼說呢,的確是一幅習作,跟丟勒成熟期的作品是不能比較的,只能說帶有北方哥特藝術的風格痕跡,很符合他當時受教育的那個藝術環境。
Ⅹ 丟勒自畫像的風景自畫像
【名稱】自畫像(西班牙語:Autorretrato)
【別名】有風景的自畫像,馬德里自畫像
【年代】1498年
【技法】油畫
【材質】油彩,木板
【尺寸】高52厘米,寬41厘米
【收藏】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題記】日後補記:「1498年我按我的容貌而畫,時值26歲。」(1498. Das malt' ich nach meiner Gestalt. Ich war 26 Jahr' alt.)
【簡介】
德國在13世紀以前,一般教堂裝飾基本上受制於拜占庭文化的影響,除了彩色鑲嵌畫外,祭壇前往往用鑲嵌琺琅的貴重金屬作精工製品,後來漸被一種低成本畫,即鍍金色背景的、或在灰泥制的浮雕裝飾上鍍金的裝飾畫所代替。13世紀後,帶有兩扇折疊側頁的祭壇板畫產生了,但在祭壇畫前面仍採用工藝精緻的聖障作屏。進入14世紀,繪畫上的革新也和西歐其他國家一樣,出現了反拜占庭傳統的力量,有些畫家從手抄本插圖技術中取得經驗,運用於祭壇板畫上面。15世紀是德國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的時期,加上商業的繁榮,財富很快在其中三個城市集中起來,這就是科隆、漢堡和紐倫堡。這些城市自然也就成了德國藝術的中心。
過去為教會與貴族服務的繪畫,隨著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城市文化的發展,也改變了自己一部分服務對象。然而,這些城市文化各具自己的特色,而為城市文化工作著的一些畫家,便以城市為中心形成了不同風格與流派。如科隆畫派中,就有著名的畫家斯特凡·洛赫納(約1405~1451年);三四十年代風靡於漢堡的大畫家弗朗凱,以及屬於紐倫堡畫派的傑出大師漢斯·普萊登武爾夫(約於1472年在世)和米歇爾·沃爾格穆特(1434~1519年,此人就是大畫家丟勒的老師)等人,是一批以城市為核心的德國名畫家。
15世紀中期,德國率先有了印刷術(發明者據說是谷騰堡Gutenberg)。繪畫得到印刷術的施惠是不可估量的,它也促使德國的銅版畫與木刻畫獲得優先發展。15世紀活躍在南部德意志和萊茵河流域的城市畫家馬丁·盛高埃(1435~1491)就是一個著名的版畫家。從那以後,德國開始了一代人的版畫藝術生涯。 關於德國的文藝復興,它與義大利、尼德蘭在內容上均略為不同,這主要是在德國的政治生活中有兩件大事:一是在城市下層群眾參加下聲勢浩大的農民戰爭,二是在德國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鼓動下展開的宗教改革運動(恩格斯把馬丁·路德於1517年發表的《九十五條論綱》,比喻為象火花落入火葯桶一樣,起了點火的作用),反對羅馬教皇對德國教會的控制;反對教會擁有地產,強調教徒個人直接與上帝相通,否定神父作中介……等等,配合1524~1525年爆發的大規模農民戰爭,給封建制度與天主教會以沉重的打擊。教士托馬斯·閔采爾,騎士起義領袖弗朗斯·封·西金根等政治人物,為德國這一幕歷史寫下了光輝的篇章。16世紀德國三位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畫家丟勒、格呂內瓦爾德、荷爾拜因,就產生在這樣一幅壯觀的時代背景前。其中以銅版畫家、建築家兼油畫家阿爾勃萊希特·丟勒的藝術業績最富有意義。
作為紐倫堡藝術大師米·沃爾格穆特的學生,阿爾勃萊希特·丟勒(1471~1528)不愧是一個神童。他13歲就能獨立創作一幅相當成熟的自畫像(此畫現藏於維也納阿爾貝蒂納美術館),19歲時為其父所畫的一幅肖像(現藏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已充分顯示了他的素描功力,可以與義大利的達·芬奇遙相呼應。這一幅《自畫像》(現藏於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作為他早期的許多自畫像之一,就其造型能力和用色技巧來看,可稱是他最早嶄露才華的一幅。它完成於1498年,繪於木板上,當時丟勒年僅28歲。據同時代人著文回憶丟勒的長相時寫道:他有一張表情生動的臉,一對明亮的眼睛,長著希臘人稱之為四角形的鼻子,長長的脖子,寬闊的胸脯,束緊了腰的腹部,大腿筋肉十分發達,小腿也結實勻稱,樣子文質彬彬。有人見過他的手指,長得秀美如蔥白,他那俏皮的言談舉止更令人陶醉,以致聽眾都覺得再也沒有比他結束講話時更令人惆悵的事了。他幾乎通曉天文地理、哲學美學,不僅懂得,還會口述出來。這種美譽即便有幾分誇張,也足以說明丟勒這位天才在同代人心目中的形象。現在我們來觀賞這一幅《自畫像》,也許可以從中悟出上述形容詞中某些可信的成分。
在這幅《自畫像》上(52×41厘米),丟勒扮成一個舉止瀟灑、受人愛慕的青年騎士模樣,內穿鑲著有色花邊的白色百褶緊身衣,外穿滾著黑邊的緊袖外套,頭戴一頂帶豎條黑白格的軟緞便帽,手握白手套,肩上披著一件微綠的褐色斗篷,斗篷只用緞帶扣在左肩上。這是德國當時最時髦的青年裝束。長發被燙成縷縷捲曲的辮式披落在兩肩,稀疏的一撮淡褐色胡須,使他的臉顯得老成持重,其實他還是個風華正茂的青年。背景有一扇窗子,窗外似乎可以看到夏日的風光,這是為了加強肖像的時間特定性。
德國藝術家很少表現人的肉體美,因為他們不象義大利人那樣接受過古希臘羅馬雕像的人體美的啟迪,德國藝術一般重在表現精神氣質,也許這正是日耳曼民族性格的一種繪畫體現。丟勒的許多作品,尤其是那些版畫作品,其哲理性往往更強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