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戰旗飄揚高清圖片

戰旗飄揚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2022-06-16 02:01:31

『壹』 廣西一女子深夜在朋友圈發了兩張圖片,咋就驚動了110和120

這是因為廣西女子發的並不是普通照片,而是兩張「割腕自殺」的照片,並且設置了僅其丈夫可見,結果其老公看到這兩張照片之後,瞬間傻眼了,並撥打了110和120,才有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

寫到最後

還是那句話,開玩笑要有度,你自認為沒事的玩笑,很可能演變成大型事故。夫妻之間有摩擦是很正常的,如何溝通解決才是王道。

說說你對這件事的看法,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呢?




『貳』 旗的筆順是什麼

旗筆順:捺、橫、折、撇、撇、橫、橫、豎、豎、橫、橫、橫、撇、捺。

基本信息:

拼音:qí

部首:方、四角碼:08281、倉頡:ysotc

86五筆:ytaw、98五筆:ytdw、鄭碼:SYME

統一碼:65D7、總筆畫數:14

基本解釋:

1、用布、紙、綢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標識,多是長方形或方形:旗子。旗幟。旗號。旗艦。旗手。

2、中國清代滿族的軍隊編制和戶口編制(共分八旗,後又建立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特指屬於滿族的:旗人(滿族人)。旗籍。旗袍。

3、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行政區劃,相當於縣。

(2)戰旗飄揚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常見組詞:

1、升旗[shēng qí]

把國旗、軍旗等慢慢地升到旗桿頂上:升旗儀式。

2、旗手[qí shǒu]

在隊伍前面打旗子的人。常用來比喻領導群眾前進的先行人物:魯迅是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紅色的旗子,是無產階級革命的象徵:紅旗飄飄。

4、戰旗[zhàn qí]

軍隊的旗幟;作戰時打的旗幟:戰旗飄揚。

5、旗人[qí rén]

原指清代編入八旗旗籍的人。後專指滿族人。

『叄』 圖片上畫著一個竹子少一橫中間出來一個勢字是什麼成語

勢如破竹shìrúpòzhú
[釋義] 勢:氣勢;威力;破竹:劈開竹子。氣勢就像劈竹子一樣;劈開了頭幾節;下面各節就順著刀勢分開了。比喻打仗或工作毫無阻擋;節節勝利。
[語出] 《晉書·杜預傳》:「今軍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
[正音] 破;不能讀作「pè」。
[辨形] 勢;不能寫作「事」。
[近義] 勢不可當 所向披靡
[反義] 堅不可摧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見「勢不可當」(890頁)。
[例句] 三大戰役勝利結束後;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橫掃殘敵;~;迅速解放了中國大陸。
[英譯] withacrushingforce
[成語故事]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准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准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吳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肆』 披,鼓,露,蹲,甩,落,打,飄,寫成一句話。

1、披上戰甲戰鼓擂,露出胸膛蹲不下,耍把汗落成雨,打一戰旗飄揚。

2、他披荊斬棘,鼓舞士氣,露出了堅定的笑容,甩出了一句「我們沖」。

3、媽媽讓他披上衣服,他鼓著肚子,露出了白花花的肚皮,不高興的甩了甩手臂。

4、他披起外套,鼓起勇氣,露出堅定的表情,甩頭就走。

5、他披起外衣,外面鑼鼓喧天,剛露出了太陽,他甩了甩袖口的灰塵。

(4)戰旗飄揚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一、甩shuǎi

基本解釋

1、掄,扔:~手。~開膀子(形容使出全部力氣)。

2、拋開,拋去:~賣。~閑話。

3、蟲類下卵:蠶蛾~子兒。

二、鼓[ gǔ ]

基本解釋

1、打擊樂器,圓柱形,中空,兩頭蒙皮:~樂(yuè)。~角(jiǎo)。大~。

2、形狀、聲音、作用像鼓的:耳~。石~。

3、敲擊或拍打使發出聲音:~吹。~噪。

4、發動,使振作起來:~勵。~動。~舞。一~作氣。

5、高起,凸出:~包。~脹。

6、古代夜間擊鼓以報時,一鼓即一更。

三、披[ pī ]

1、覆蓋在肩背上:~星戴月。

2、穿戴:~掛。~甲。

3、打開,散開:~襟。~閱。~露(發表,公布,表露)。所向~靡。

4、劈開,裂開:竹竿~了。

『伍』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由外在形象滲透到主人公內心世界,刻畫了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的句子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
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譯文
醉夢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中回到響徹號角聲的軍營.軍營將士都能分到犒勞的烤牛肉,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
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戰馬像的盧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
搏得天下生前死後的美名.只可惜已成了白發人!
注釋
陳同甫:陳亮12世紀,字同甫(又做同父),辛棄疾的好友.富有才華,堅持抗金,終生未仕.為南宋豪放詞派的重要詞人
①破陣子:詞牌名.題目是《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②挑(tiǎo)燈:把油燈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③夢回:夢醒.吹角:軍隊中吹號角.連營:連接成片的軍營.
④「八百里」句:指部隊駐扎的范圍.一說指牛,有一頭駿牛,名叫「八百里駁(bò)」.《晉書 王濟傳》和《世說新語 汰侈》麾(huī)下:帥旗下面,此處泛指兵營.麾,古代指軍隊的旗幟.炙(zhì):烤熟的肉.
⑤麾(huī)下:指部下.麾,軍旗.
⑥五十弦:古代有一種瑟有五十根弦.詞中泛指軍樂合奏的各種樂器.翻:演奏.塞外聲,反映邊塞征戰的樂曲.
⑦的(di)[四聲或二聲]盧:一種烈性快馬.相傳三國時劉備被人追趕,騎「的盧馬」一躍三丈過河,脫離險境.
⑧霹靂(pī lì):響聲巨大的強烈雷電.
⑨了(liǎo)卻:完成.天下事:指收復中原.
⑩可憐白發生:感嘆的悲壯語,頭發都白了,還沒能實現平生的壯志.
背景
這首詞約作於淳熙十五年(1188).當時辛棄疾被免官閑居江西上饒帶湖.布衣陳亮「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辛、陳兩人才氣相若,抱負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復國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詞人.1188年,辛、陳鵝湖之會議論抗金大事,一時傳為詞壇佳話.這首詞寫於鵝湖之會分手之後.
辛棄疾不只是詞人,還是一名愛國武將,他積極主張抗金北伐,任職期間堅持練兵備戰,因而不斷受到主和派的排斥、誣陷.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在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任上,被人彈劾罷官.他不得不已在上饒帶湖賦閑家居.陳同甫,名亮,也是主張北伐的愛國志士.與辛棄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經常書信往來,詩詞唱和.
賞析1
辛棄疾20歲時,就在家鄉歷誇(今山東濟南)參加了抗金起義.起義失敗後,他回到南宋,當過許多地方的長官.他安定民生,訓練軍隊,極力主張收復中原,卻遭到排斥打擊.後來,他長期不得任用,閑居近二十年.這首詞,抒寫了他夢寐以求、終生不變的抗敵救國的理想,抒寫了壯志不酬的悲憤心情.
該詞是作者失意閑居信州時所作,無前人沙場征戰之苦,而有沙場征戰的熱烈.詞中通過創造雄奇的意境,抒發了殺敵報國、恢復祖國山河、建立功名的壯懷.結句抒發壯志不酬的悲憤心情.
詞的上片,寫作者閑居家中心情苦悶,只能借酒澆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時,還一次又一次地撥亮燈火,久久地端詳著曾伴隨自己征戰殺敵的寶劍,渴望著重上前線,揮師北伐.作者帶著這樣的思念和渴望進入夢中.他恍惚覺得天已拂曉,連綿不斷的軍營里響起了一片嘹亮雄壯的號角聲.他把大塊的烤牛肉犒勞將士們,讓他們分享;軍樂隊奏著高亢激越的邊塞戰歌,以助興壯威.在秋風獵獵的戰場上,他檢閱著各路兵馬,准備出征.
詞的下片,緊接著描寫了壯烈的戰斗和勝利的結局:將士們騎駿馬飛奔,快如「的盧」,風馳電掣;拉開強弓萬箭齊發,響如「霹靂」,驚心動魄.敵人崩潰了,徹底失敗了.他率領將士們終於完成了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偉業,贏得了生前死後不朽的英名.到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意氣昂揚、抱負宏大的忠勇將軍的形象,他「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然而,在詞的最後,作者卻發出一聲長嘆:「可憐白發生!」從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來.原來,那壯闊盛大的軍容,橫戈躍馬的戰斗,以及輝煌勝利,千秋功名,不過全是夢境.實際上,在苟安賣國的統治集團的壓制下,作者報國無門,歲月虛度.「可憐白發生」,包含著多少難以訴說的郁悶、焦慮、痛苦和憤怒啊!
這首詞基調雄壯高昂,真不愧為「壯詞」.而結句的悲壯低徊,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更令人感慨與尋思.詞的結構上也不同於一般詞作,上下片語義連貫,過片不分,直到最後一句突然一個頓挫,讀來波瀾起伏,跌宕有致,實為辛棄疾「沉鬱頓挫」的典型之作.
從全詞看,壯烈和悲涼、理想和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燈看劍,在夢中馳騁殺敵,在醒時發出悲嘆.這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民族的悲劇.而作者的一腔忠憤,無論在醒時還是在醉里、夢中都不能忘懷,是他高昂而深沉的愛國之情、獻身之志的生動體現.
賞析2
李白有首叫《越中覽古》的詩.詩中寫道:「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好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這首七言詩中,有三句寫到越王勾踐的強盛,最後一句才點出越國的衰敗景象,雖然表達的感情顯然不同,但在謀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處.詞以兩個二、二、二的對句開頭,通過具體、生動的描述,表現了多層情意.第一句,只六個字,卻用三個連續的、富有特徵性的動作,塑造了一個壯士的形象,讓讀者從那些動作中去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去想像人物所處的環境 ,意味無窮.為什麼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後,為什麼不去睡覺,而要「挑燈 」?「挑」亮了「燈 」,為什麼不幹別的,偏偏抽出寶劍,映著燈光看了又看?這一連串問題,只要細讀全詞,就可能作出應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說明.「此時無聲勝有聲」.用什麼樣的「說明」還能比這無言的動作更有力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呢?
「挑燈」的動作又點出了夜景.那位壯士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思潮洶涌,無法入睡,只好獨自吃酒.吃「醉」之後 ,仍然不能平靜 ,便繼之以「挑燈」,又繼之以「看劍」.翻來覆去,總算睡著了.
而剛一入睡 ,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為夢境 .「夢」了些什麼,也沒有明說,卻迅速地換上新的鏡頭:「夢回吹角連營 」.壯士好夢初醒,天已破曉,一個軍營連著一個軍營,響起一片號角聲.這號角聲,多麼富有催人勇往無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壯士,也正好是統領這些軍營的將軍 .於是,他一躍而起,全副披掛,要把他「醉里 」、「夢里」所想的一切統統變為現實.
三、四兩句,可以不講對仗 ,詞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顯得呆板;可是在這里恰恰相反.兩個對仗極工、而又極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現了雄壯的軍容,表現了將軍及士兵們高昂的戰斗情緒.「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兵士們歡欣鼓舞,飽餐將軍分給的烤牛肉;軍中奏起振奮人心的戰斗樂曲 .牛肉一吃完 ,就排成整齊的隊伍.將軍神采奕奕,意氣昂揚,「沙場秋點兵」.這個「秋」字下得多好!正當「秋高馬壯 」的時候,「點兵」出征,預示了戰無不勝的前景.
按譜式 ,《破陣子》是由句法、平仄、韻腳完全相同的兩「片」構成的.後片的起頭,叫做「過片」,一般的寫法是 :既要和前片有聯系 ,又要「換意」,從而顯示出這是另一段落,形成「嶺斷雲連」的境界.
辛棄疾卻往往突破這種限制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如此,這首《破陣子》也是如此.「沙場秋點兵」之後,大氣磅礴,直貫後片「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將軍率領鐵騎,快馬加鞭,神速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雖沒作更多的描寫,但從「的盧馬」的飛馳和「霹靂弦」的巨響中,彷彿看到若干連續出現的畫面:敵人紛紛落馬;殘兵敗將,狼狽潰退;將軍身先士卒 ,乘勝追殺,一霎時結束了戰斗;凱歌交奏,歡天喜地,旌旗招展.
這是一場反擊戰.那將軍是愛國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 .一戰獲勝 ,功成名就,既「了卻君王天下事」,又「贏得生前身後名」,豈不壯哉!
如果到此為止,那真夠得上「壯詞 」.然而在那個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時代 ,並沒有產生真正 「壯詞」的條件,以上所寫,不過是詞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詞人展開豐富的想像,化身為詞里的將軍,剛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 ,跌回冷酷的現實,沉痛地慨嘆道:「可憐白發生!」白發已生,而收復失地的理想成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雲壯志,而「報國欲死無戰場」(借用陸游《隴頭水》詩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燈看劍 」,只能在「夢」中馳逐沙場,快意一時.?這處境,的確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誰「可憐 」他呢 ?於是,他寫了這首「壯詞」,寄給處境同樣「可憐」的陳同甫.
同甫是陳亮的字.學者稱為龍川先生.為人才氣豪邁,議論縱橫.自稱能夠「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 」.他先後寫了《中興五論》和《上孝宗皇帝書 》,積極主張抗戰 ,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擊.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他到上饒訪辛棄疾,留十日.別後辛棄疾寫《賀新郎》詞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後又用同一詞牌反復唱和.這首《破陣子》大約也是這一時期寫的.
全詞從意義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動地描繪出一位披肝瀝膽,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將軍的形象,從而表現了詞人的遠大抱負.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嘆,抒發了「 壯志難酬」的悲憤.壯和悲,理想和現實,形成強烈的反差.從這反差中,可以想到當時南宋朝廷的腐敗無能 ,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熱,想到所有愛國志士報國無門的苦悶.由此可見,極其豪放的詞,同時也可以寫得極其含蓄,只不過和婉約派的含蓄不同罷了.
這首詞在聲調方面有一點值得注意 .《破陣子》上下兩片各有兩個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對的,即上句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為「平平仄仄平平」,這就構成了和諧的、舒緩的音節.上下片各有兩個七字句,卻不是平仄互對,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就構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節.和諧與拗怒,舒緩與激越,形成了矛盾統一.作者很好地運用了這種矛盾統一的聲調,恰當地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復雜的心理變化和夢想中的戰斗准備、戰斗進行、戰斗勝利等許多場面的轉換,收到了繪聲繪色、聲情並茂的藝術效果.
這首詞在布局方面也有一點值得注意 .「醉里挑燈看劍」一句 ,突然發端,接踵而來的是聞角夢回、連營分炙、沙場點兵、克敵制勝,有如鷹隼突起,凌空直上.而當翱翔天際之時,陡然下跌,發出了「可憐白發生」的感嘆,使讀者不能不為作者的壯志難酬灑下惋惜憐憫之淚.這種陡然下落,同時也嘎然而止的寫法,如果運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賞析3該詞是作者失意閑居信州時所作,無前人沙場征戰之苦,而有沙場征戰的熱烈.詞中通過創造雄奇的意境,抒發了殺敵報國、恢復祖國山河、建立功名的壯懷.結句抒發壯志不酬的悲憤心情.
[內容評析]滿懷家國之愁,壯志未酬的詞人在友人縱談離去之後,借酒澆愁愁更愁,他撥亮油燈,抽出寶劍,醉眼朦朧中,恍惚回到當年戰斗的情境.嘹亮的號角吹遍了「連營」,廣闊的土地上,戰士們正在分食大塊的烤肉.此時鼓瑟齊鳴,反映邊塞生活的軍樂雄壯震天.原來戰士們正在沙場點兵!在詞人的筆下,看似信手拈來的點兵場面,火熱的戰斗激情卻自然噴涌而出.一個「連」字,透出聲勢之豪壯,軍容之整肅.「八百里」、「五十弦」佳對天成,與「吹角連營」相輔相成,營造了雄渾闊大的意境.
下片以兩個特寫鏡頭開始:駿馬飛快,箭如霹靂,驚心動魄.馬與箭兩個具典型意義的事物,以色彩鮮明的詞語,寫得歷歷如畫.這一切都是為了「了卻」洗雪國恥,恢復中原的「天下事」,是為了施展雄才大略,贏得為國家建功立業的「生前身後名」!讀到此,有聲有色,酣暢淋漓的點兵場面,斬將擎旗的英雄戰士,「了卻君王天下事」的赤膽忠心,無一不躍然紙上,然而一個陡轉——「可憐白發生」!一下從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現實的深淵.全詞至此戛然而止,為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思緒.
這首詞基調雄壯高昂,真不愧為「壯詞」.而結句的悲壯低徊,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更令人感慨與尋思.詞的結構上也不同於一般詞作,上下片語義連貫,過片不分,直到最後一句突然一個頓挫,讀來波瀾起伏,跌宕有致,實為辛棄疾「沉鬱頓挫」的典型之作
賞析3
辛棄疾的這首投贈之作自稱「壯詞」,全篇以「壯」語貫穿始終.作者根據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戰斗經歷和他矢志恢復中原的理想,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在詞里描繪了一個幻想中雄壯兵營生活畫面.首句「醉里挑燈看劍」形象地顯示出殺敵的壯志.「夢回」以後,寫綿延的兵營中響起了號角聲,軍樂聲、戰旗飄揚,兵士飽餐,這一切有聲有色地描繪了沙場點兵的壯盛軍容.下片「馬作的盧飛快」兩句寫自己希望能夠馳騁沙場,沖鋒陷陣.想像著實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壯志.然而現實卻是「可憐白發生」,為壯志難酬表示極大的憤慨.前九句寫得酣暢淋漓,反襯了這一句的分量,正是對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5.28-1207.10.3)享年67歲,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風閘村)人.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和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與蘇軾齊名,號稱「蘇辛」,與李清照一起並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並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
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採納和施行.在各地上任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偉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其獨特的詞作風格被稱為「稼軒體」.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所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盪,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辛棄疾,是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勇冠三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詞作「大聲鏜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而他作為南宋朝廷大臣而寫的一篇文章《議練民兵守淮疏》,則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精闢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這篇應用散文感情熾熱,構思縝密,層層深入,有理有據,語言也精確、簡潔.文章僅用了六百餘字,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枝不蔓,一氣貫通,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有預測、字字落到實處,質朴無華,明曉暢達.一位豪邁曠達的詞人,根據不同的文體的需要,能夠寫出如此嚴謹、朴實的應用文,可見一位大手筆,在寫作中是不能囿於一個狹窄天地中的,應該熟練地掌握幾套筆墨,既有自己喜愛的體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寫出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別類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術家,雖擅長一種兵刃,但對其他武器也能舞動一樣.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志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節選自《應用寫作》1998年第1期,《詞壇巨擘公文高手——讀辛棄疾》)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復對北方的懷念.另外,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苟安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胸懷壯志無處可用,表現在詞里就是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志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沖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題材范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
他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於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並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於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
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後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已經不願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映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於是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幹得很出色,但由於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卻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然而現實對辛棄疾是嚴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畏縮而又圓滑、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准備,並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離職後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此後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辛棄疾一向很羨慕嘯傲山林的隱逸高人,閑居鄉野同他的人生觀並非沒有契合之處;而且,由於過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盡可以過得頗為奢華.但是,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一個風雲人物,在正是大有作為的壯年被迫離開政治舞台,這又使他難以忍受,「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一面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湧起波瀾,時而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寬慰,作曠達之想,在這種感情起伏中度過了後半生.「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破陣子》),「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在這些詞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寧宗嘉泰三年(1203),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慷慨激昂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並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
宋寧宗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時年六十五歲,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於當年重回故宅閑居.雖然後兩年都曾被召任職,無奈年老多病,身體衰弱,終於在開禧三年秋天溘然長逝.
雖然,自中原失陷以來,表現對於民族恥辱的悲憤,抒發報國熱情,已經成為文學的中心主題,辛棄疾的詞在其中仍然有一種卓爾不群的光彩.這不僅因為辛棄疾生長於被異族蹂躪的北方,恢復故土的願望比一般士大夫更為強烈,而且因為他在主動承擔民族使命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尋求個人生命的輝煌,在他的詞中表現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義精神.
在抒發報國之志時,辛棄疾的詞常常顯示出軍人的勇毅和豪邁自信的情調,像「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等,無不豪情飛揚,氣沖鬥牛.對那些與自己一樣勇於報國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贊美,與之同聲相應,彼此勉勵,如《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的慷慨熱情,全然不同於一般俗濫的祝壽詞: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而對於庸俗圓滑、面對民族危亡無所作為的官僚,辛棄疾有一種出於本能的厭惡,在《千年調》中他勾勒了這類人物的丑態:「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
然而正是這樣的人充斥官場,把持權位,引導著一條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憤慨地寫道:「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卜運算元》)
當辛棄疾帶領不多的人馬沖過戰場烽火來到南方時,懷著滿腔熱血,渴望一展宏圖,卻不料從此陷落在碌碌無為的境地,這使他感到難以忍受的苦悶和悲憤.在他南歸的第十二年重遊當年南歸的首站建康時,他寫下了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對壯志成空的悲哀;歲月無情地流去,因這種悲哀更顯得怵目驚心.然而即使詞人在寫他的孤獨和悲哀,寫他的痛苦和眼淚,我們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許、絕不甘沉沒的心靈.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當代注本以鄧廣銘先生作的《稼軒詞編年箋注》最為流行.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陸』 要一個成語故事,越長越好!!!

草船借箭
釋義: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故事
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裡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說:「只要三天。」周瑜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麼造得成呢?諸葛亮說的是假話吧?」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准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你去探聽探聽,看他怎麼打算,回來報告我。」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三天之內要造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魯肅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麼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了船有什麼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來,說:「到了第三天,看他怎麼辦!」

魯肅私自撥了二十條快船,每條船上配三十名軍士,照諸葛亮說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諸葛亮調度。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麼?」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魯肅問:「哪裡去取?」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名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接著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飛一樣地駛出二十多里,要追也來不及了。

二十條船靠岸的時候,周瑜派來的五百個軍士正好來到江邊搬箭。每條船大約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總共有十萬多支。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精衛填海
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有雄心猛志的人或事。又借喻人所做的徒勞之事

故事
夏朝以前,國家還沒有形成,那時候的帝王,遠不如後來帝王那麼闊氣,享有許多特權;而是純粹的人民公僕,只有盡義務的份兒。帝王的子女也沒有什麼太子,公主之類的特殊稱呼,身份也尊貴不起來,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樣。

炎帝有個女兒,名叫精衛,性格開朗活潑,喜歡打抱不平。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個大孩子把小孩子當馬騎。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還不肯罷休。

精衛走過去,指著大孩子的腦門怒斥道:「你這個人太不知羞恥,欺負小孩子算什麼本事,有力氣,去打虎打熊,人們會說你是英雄。」

大孩子見精衛是個小姑娘,生得單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裡。他從小孩背上跳下來,走到精衛面前說:「我是海龍王的兒子,你是什麼人?竟敢來管我!」

精衛說:「龍王的兒子有什麼了不起,我還是炎帝的女兒呢,以後你少到陸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掛到樹上曬干。」 龍王的兒子說:「我先讓你知道知道我的厲害,往後少管小爺的閑事。」說著動手就打。精衛從小跟著父親上山打獵,手腳十分靈活,力氣也不小,見對方蠻橫無禮,並不示弱,閃身躲開對方的拳頭,飛起一腿,將龍王的兒子踢個嘴啃泥。 龍王的兒子站起來,不肯服輸,揮拳又打,被精衛當胸一拳,打個昂面朝天。 龍王的兒子見打不過精衛,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過些天,精衛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開心,剛巧讓龍王的兒子發現了。他游過來,對精衛說:哪天在陸地上讓你撿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門前,趕快認個錯,不然我興風作浪淹死你。」 精衛倔強地說:「我沒錯,認什麼錯。」 龍王的兒子見精衛倔強,根本沒有服輸的意思,立即攪動海水,掀起狂風惡浪,精衛來不及掙扎,就被淹死了。 精衛死後,變成一隻紅爪白嘴的小鳥,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銜來石頭與樹枝投向大海,並發出「精衛,精衛」的叫聲,像是在激勵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邯鄲學步
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百步穿楊
出處《戰國策·西周策》
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釋義 它與成語『百發百中」意義相似。比喻射箭技藝高超,並引申為 本領非常高強。

故事
秦國的名將白起,領兵前去攻打魏國,有個名叫蘇厲的謀 士獲悉後,趕緊去見周朝的國君,提醒他說: 「如果魏國被秦軍佔領,您的處境就危險了。」 原來,這時周朝的國君名義上是天子,實際上對各諸侯國已沒 有管轄權。魏國如被秦國攻滅,秦國的勢力將更強大,對周天子的威 脅也更大。周天子問蘇厲怎麼辦,蘇厲建議周天子趕快派人去勸說 白起停止進攻,並給白起講一個故事。 蘇厲介紹了一個應該向白起講的故事: 楚國有個著名的射箭手,名叫養由基。此人年輕時就勇力過人, 練成了一手好箭法。當時還有一個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長射箭。一 天,兩人在場地上比試射箭,許多人都圍著觀看。 靶子設在五十步外,那裡撐起一塊板,板上有一個紅心。潘虎拉 開強弓,一連三箭都正中紅心,博得圍觀的人一片喝采聲。潘虎也洋 洋得意地向養由基拱拱手,表示請他指教。 養由基環視一下四周,說:「射五十步外的紅心,目標大近、太大 了,還是射百步外的柳葉吧!」 說罷,他指著百步外的一棵楊柳樹,叫人在樹上選一片葉子,塗 上紅色作為靶子。接著,他拉開弓,「唆」的一聲射去,結果箭鏈正 好貫穿在這片楊柳葉的中心。 在場的人都驚呆了,潘虎自知沒有這樣高明的本領,但又不相 信養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葉,便走到那棵楊柳樹下;選擇了三片楊 柳葉,在上面用顏色編上號,請養由基按編號次序再射。 養由基走前幾步,看清了編號,然後退到百步之外,拉開弓, 「嗖」、「嗖」、「嗖」三箭,分別射中三片編上號的楊柳葉。這一來,喝采 聲雷動,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聲中,有個人在養由基身旁冷冷他說: 「喂,有了百步穿揚的本領,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養由基聽此人口氣這么大,不禁生氣地轉過身去問道:「你准備 怎樣教我射箭?」 那人平靜他說:「我並不是來教你怎樣彎弓射箭,而是來提醒你 該怎樣保持射箭名聲的。你是否想過,一旦你力氣用盡,只要一箭不 中,你那百發百中的名聲就會受到影響。一個真正善於射箭的人,應 當注意保持名聲!」 養由基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謝。 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蘇厲介紹的向白起講了上面這個故 事。白起聽後,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戰百勝的名氣,不能輕易出戰,便 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國的進攻。 這個故事還引申出另一條成語「百發百中」。

指鹿為馬
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故事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准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勢如破竹
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准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准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過河拆橋
釋義 比喻達到某種目的後,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故事 元朝的大臣徹里帖木耳,處理公務精明干練,善於決斷。有 一年他在浙江任職,正好逢上省城舉行科舉考試。他目睹了這場考 試,從官府到考生都花費了許多錢財,並且免不了有營私舞弊的情 況。他暗暗下了決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權,一定要促使朝廷廢除這 種制度。 後來,他升任相當於副宰相的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 求廢除科舉制度。中國科舉制度隋唐以來已實行了七百多年,要廢 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師伯顏表 示支持,但反對的很多。 有位御史堅決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請求順帝治徹里帖木耳的 罪。不料順帝雖然很昏庸,但對廢除科舉制度倒是贊成的。因此不僅 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貶到外地去當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廢 除科舉制度的詔書,准備頒發下去。 書還未下達,地位略低於平章的參政許有王,又出來反對廢 除科舉制度。他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世上有才能的 人都會怨恨的。」 伯顏針鋒相對地說:「如果繼續實行科舉考試制度,世上貪贓枉 法的人還要多。」 許有王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 也不是很多嗎?」 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參政一 個人可以任用!」 許有王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 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於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滿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門聽讀皇帝下達的廢除科舉制席 的詔書,許有王還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聽讀。看來,皇帝特意 要讓這個反對者將詔書聽得明白些。許有王心裡非常不願意,但又 懼怕得罪皇帝遭到禍害,只好勉強跪在百官前列聽讀詔書。 聽讀完詔書後,百官紛紛回府,許有王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 有個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著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 說:「參政,你這下成為過河拆橋的人啦。 這話的意思是,你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現在宣讀皇上關於 廢除科舉制度詔書,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頭人, 就像一個人過了橋後就把橋拆掉一樣。許有王聽了又羞又恨,加快 步伐離開。之後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14
| 評論

向TA求助
回答者: jeronia 來自團隊 咬文嚼字 | 六級採納率:26%
擅長領域: 音樂 英語翻譯 詩歌 腦筋急轉彎 謎語
參加的活動: 暫時沒有參加的活動
相關內容
2010-5-1有沒有長一點,有圖片的成語故事啊?急!!! 15
2011-6-11求成語故事,長一點的,現在要,可以送一飛車老婆——1160311267!!
2010-9-14關於馬的成語故事和寓言故(長一點的哦) 70
2006-11-4快告訴我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我們要演!!盡量長一點,而且女...
2011-10-30我班上有個成語故事比賽,大家幫我找個成語,要鮮為人知的,加上內... 2
更多關於成語故事長的問題>>
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故事:視頻 成語故事:下載 成語故事:人物
2012-3-15成語故事大全在哪下載,要文本的
2012-2-10求所有水果瓜菜中英文名稱來源及成語故事大全 說起因的就最好``不過...
2012-2-5成語故事大全
2011-12-20正版中華成語故事大全在哪裡有12
2011-12-20正版中華成語故事大全在哪裡有賣6
更多關於成語故事:大全的問題>>
其他回答 共2條
2011-2-28 15:24 熱心網友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佔領了兗(yǎn)州地區後,雄心勃勃地准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後,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准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禦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准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麼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後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牆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禦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餘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並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拚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干。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0
| 評論
2011-2-28 17:32 空礦泉水瓶啊 | 二級
【老馬識途】 雖然中原各國逐漸承認了齊國的盟主地位,但居住在邊遠地區的某些少數民族部落卻不理這一套。有一天,齊桓公正與管仲議事,有人來報告說北方的一個叫做山戎(róng)的少數民族又侵犯了燕國,劫奪糧食、牲畜和財物,燕國派人來求救了。齊桓公徵求管仲的意見,管仲說:「山戎經常騷擾中原,是中原安定的憂患,一定要征服。」齊桓公聽了管仲的話,親率大軍援救燕國。
齊侯大軍到了燕園,才知山戎早就帶著搶到的人口和財物跑了。管仲說:「山戎雖然跑了,但以後還會來騷擾。我們不如一追到底,徹底打垮他們,實現北方的長治久安。」齊桓公聽了管仲的意見,向北追擊山戎。燕國的君主燕庄公又對齊桓公說:「附近有個無終國(今河省玉田縣),與我們素有往來,他們也和山戎有仇,可否請他們給我們帶路,一同攻打山戎?」齊桓公立刻派人帶著禮物去無終國求助。無終國也派了一支軍隊前來參戰。
山戎的首領叫密盧,他聽說齊、燕、無終三國聯合討伐,知道打不過,就帶著一些親信和金銀財寶向北方逃跑了。來不及跑的山戎百姓和士兵都投降了。齊桓公為了使山戎真正心服,傳令不許傷害山戎降兵和百姓。山戎受到寬待,感激齊桓公。齊桓公問他們:「你們的首領跑到哪裡去了?」他們說:「一定是去孤竹國借兵去了。」齊桓公決定跟蹤追擊,捉拿密盧,征伐孤竹國,徹底消除北方動亂的隱患。
再說密盧逃到孤竹國,向國君答里呵求援。答里呵派大將黃花率兵跟密盧前去迎戰齊軍,不料,黃花一出陣就被齊軍打得大敗。黃花逃回去對答里呵說:「齊侯率軍前來,不過是要捉拿密盧,與我國毫無關系。我看不如殺了密盧,與齊侯講和,方能保全我們自己」。另一位大臣則獻計說:「北方有個地方叫『旱海』,又稱『迷谷』,那裡茫茫沙漠無邊,路途難辨。如果能把齊軍引入『迷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使齊侯人馬全軍覆沒。」
黃花聽到這里動了心眼。於是去殺了密盧,割下了首級,直到齊侯軍中,獻上密盧首級,並稱答里呵已經率軍逃跑,自己願歸順齊侯,為齊軍引路,追擊答里呵。齊侯見黃花獻上密盧首級,便信以為真,率領大隊人馬跟著黃花向北追擊。黃花在前面帶路,齊侯人馬隨後緊跟。進了沙漠,才拐了幾個彎就找不到路了。茫茫無垠(yín)的黃沙,好似靜靜的大海,既分不清東西南北,也辨不出前後左右。齊桓公想找黃花來問一問究竟是怎麼回事,但哪裡還有他的影子?這才知道中了黃花的奸計。這時太陽已經下山,夜幕籠罩著大地,四周漆黑一片,西北風一個勁地刮,凍得士兵直發抖。好不容易等到天亮,才發現人馬已零散不全。齊桓公命令趕快尋找出去的道路,但大隊人馬轉來轉去,怎麼也走不出這個迷谷。這時,管仲猛然想起老馬大多認識歸途,便對齊桓公說:「老馬識途,無終國的馬很多是從山戎弄來的,不如挑選幾匹無終國的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興許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齊桓公雖然將信將疑,但又沒有別的辦法,就同意試一試。於是管仲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大隊人馬跟在後頭。幾匹老馬不慌不忙地走著,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來的路上。大家死裡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謀。從此,「老馬識途」也成為一句廣為流傳的成語在山中行軍,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螞蟻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處就有水。」就發掘蟻穴,找到了水源。
憑借管仲和隰朋的聖明,遇到他們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馬和螞蟻求教學習看作是羞恥的事,現在的人卻不承認自己愚昧、不知道學習和吸取聖人的智慧,不太過分了嗎?

『柒』 電視劇《戰旗》中的插曲音樂叫什麼

飄揚的戰旗

『捌』 形容士兵休息久了不打仗戰鬥力就下降了的詩句

異軍突起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少年欲立嬰便為王,弄軍蒼頭特起。釋義「異」,不同。比喻指與眾不同的新派別一下子崛起,獨樹一 幟。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出處:《三國演義》四十九回。

草木皆兵——解釋: 把野草樹木都當成敵兵。形容在受到某種打擊時驚恐萬狀、疑神疑鬼的心態。 皆:都。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背水一戰——解釋: 背靠江河作戰,沒有退路。形容不留後路,決一死戰。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草船借箭——出處:《三國演義》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佔領了兗(yǎn)州地區後,雄心勃勃地准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後,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准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禦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准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麼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後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牆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禦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餘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並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拚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干。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朝秦暮楚】
拼音: zhāo qín mù chǔ
典故: 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無常。
出處: 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 嘆~,三載依劉。(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兵荒馬亂】
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語典故: 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例句: 此時四處兵荒馬亂,朝秦暮楚,我勉強做了一部《舊唐書》,那裡還有閑情逸志弄這筆墨。」(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回)

【兵戎相見】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成語典故: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烽火連年】
fēng huò lián nián 成語典故: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成語出處: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窮兵黷武】
qióng bīng dú wǔ 成語典故: 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成語出處: 《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枕戈寢甲】
zhěn gē qǐn jiǎ 成語典故: 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成語出處: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朕無拔亂之才,不能弘濟兆庶,自枕戈寢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遺寇尚熾。」

【禍結兵連】
huò jié bīng lián 成語典故: 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成語出處: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 例句: 一去故鄉音耗絕,禍結兵連,嬌鳳雛鸞沒信傳。(元·無名氏《梧桐雨》第一折)

【化干戈為玉帛】
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成語典故: 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成語出處: 《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龍血玄黃】
lóng xuě xuán huáng 成語典故: 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成語出處: 《易·坤》:「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勢如破竹】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准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准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占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現在退回去等於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於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盡快征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制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退避三舍】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一夫當關】 故事:《史記》載:公元前207年劉邦入咸陽,「守函谷關,項羽至,不得入。」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古代,還有幾個與函谷關有聯系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馬革裹屍】
東漢馬援自南方還軍,故人多迎勞他,號稱有計謀的孟冀也向他祝賀。馬援說:"你怎麼也同一般人一樣呢?方向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我想自請擊之,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兒婦女婢中呢?"見《後漢書·馬援傳》。後以"馬革裹屍"等指為國而戰死沙場。清張貸《西湖夢尋·岳王墳》:"但恨和一成,國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馬革裹屍報君父,是為嘆耳!」

戰無不克: 攻戰沒有不取勝的。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
出處:清·昭槤《嘯亭續錄·轉庵和尚》:「將軍之事吳王亦至矣,為之闢地攻城,戰無不克,數月之間招來數郡。」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出處:《孫子·謀攻》:「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百戰不殆: 經歷許多次戰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於用兵。
出處:《孫子·謀攻》:「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連戰皆捷: ①打仗接連取得勝利。②今多指體育比賽或考試等接連取得好成績。

屢戰屢敗: 屢: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出處:《晉書·桓溫傳》:「殷浩至洛陽修復園陵,經涉數年,屢戰屢敗,器械都盡。」

速戰速決: 用快速的戰術結束戰局。也比喻用迅速的辦法完成任務。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戰爭已拖了一年多,而一點看不出速戰速決的希望。」

血戰到底: 血戰:非常激烈地拚死地戰斗。指激烈戰斗到最後時刻。
出處:唐·杜甫《送靈州李判官》詩:「血戰乾坤赤,氛迷日月黃。」

以戰去戰: 用戰爭消滅戰爭。
出處:《商君書·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背城一戰: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一戰。
出處:《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余燼,背城借一。」

背水一戰: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短兵接戰: 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鬥。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斗爭。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

各自為戰: 各自成為獨立的單位進行戰斗。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孤軍奮戰: 奮戰:盡全力地戰斗。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斗爭。
出處:《魏書·趙瑕傳》:「思祖率彭沛之眾望陣奔退,瑕孤軍奮擊,獨破仙琕。」《隋書·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奮戰,死者十八九。」

決一死戰: 決:決定;死:拚死。對敵人拚死決戰。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來日盡驅百姓當先,以軍繼其後,與曹操決一死戰。」

明恥教戰: 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因而能夠奮勇向前,殺敵取勝。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南征北戰: 形容轉戰南北,經歷了許多戰斗。
出處:唐·柳宗元《封建論》:「歷於宣王,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能征慣戰: 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很能打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一二千人。」

休兵罷戰: 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出處:元·孔文卿《東窗事犯》楔子:「只不過休兵罷戰還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尋。」

浴血奮戰: 形容頑強地拚死戰斗。
出處:杜鵬程《保衛延安》第六章一:「戰士們在這十五晝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奮戰就是急行軍轉移。」

春秋無義戰: 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出處:《孟子·盡心下》:「孟子曰:『春秋無義戰。』」

驍勇善戰: 勇猛,善於戰斗。
出處:《南齊書·戴僧靜傳》:「其黨輔國將軍孫曇瓘驍勇善戰,每盪一合,輒大殺傷,官軍死者百於人。」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圍魏救趙、四面楚歌、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打草驚蛇、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圍魏救趙,聲東擊西,四面楚歌,腹背受敵,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紙上談兵,合縱連橫,老馬識途,霸王別姬,
破釜沉舟。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餘勇可賈。馬革裹屍,烏合之眾,揭竿而起,槍林彈雨;硝煙彌漫;刀光劍影;金戈鐵馬;炮火連天;血肉橫飛, 胡服騎射,紙上談兵,邯鄲學步、負荊請罪、完璧歸趙、毛遂自薦,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草木皆兵、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打草驚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圍魏救趙、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餘勇可賈、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腹背受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玖』 擊殺八旗20多位高級將佐,李定國抗清的最後一戰是哪場戰爭

1659年,是清朝順治十六年。清軍入關十六年來,南征北討,已先後盪平了李自成、張獻忠、弘光、隆武、紹武等多個政權。

即使在戰場連連取勝,清朝也還沒能一統天下,明朝的殘餘力量勢力雖然越來越弱小,卻也還在堅持抵抗。

這一年同時也是南明永曆十三年。

再說說影響。

從整體看,此戰意義其實有限,僅僅稍微遲滯了清軍進攻的腳步,對大局的影響已微乎其微,明朝的一點余脈,已如風中之燭,隨時可能熄滅,清朝一統天下的腳步已不可阻擋。

真正的意義來自精神上,李定國抗清最後一戰雖然悲壯收場,卻一點無損此戰被後世所銘記,全體將士在絕境下的抗爭更為人們所傳誦。

『拾』 一圖上屁股上畫了一根竹子猜成語

口誅筆伐
kǒuzhūbǐfá
[釋義] 口:指言語;誅:責罰;筆:指文字。伐:征討。用言語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語出] 明·汪廷訥《三祝記·同謫》:「他捐廉棄恥;向權門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者羞。」
[正音] 伐;不能讀作「dài」。
[辨形] 誅;不能寫作「洙」;伐;不能寫作「代」。
[近義] 大張撻伐
[用法] 多用來表示對壞人壞事進行口頭或書面的揭發和批判。也可用來表示勸誡人。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
[例句] 以魯迅為代表的中國新文化的先驅者們對封建主義文化毫不留情地展開了~。
[英譯] denouncebytongueandopen

『節外生枝』
『拼音』 jié wài shēng zhī
『首拼』 jwsz
『釋義』 本不應該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問題之外又岔出了新問題。多指故意設置障礙,使問題不能順利解決。
『康熙字典』 節、外、生、枝。
『出處』 宋·朱熹《答呂方子約(九月十三日)》隨語生解,節上生枝,則更讀萬卷書,亦無用處也。」
『示例』 兀的是閑言語甚意思,他怎肯道~。★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二折

勢如破竹
shìrúpòzhú
[釋義] 勢:氣勢;威力;破竹:劈開竹子。氣勢就像劈竹子一樣;劈開了頭幾節;下面各節就順著刀勢分開了。比喻打仗或工作毫無阻擋;節節勝利。
[語出] 《晉書·杜預傳》:「今軍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
[正音] 破;不能讀作「pè」。
[辨形] 勢;不能寫作「事」。
[近義] 勢不可當 所向披靡
[反義] 堅不可摧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見「勢不可當」(890頁)。
[例句] 三大戰役勝利結束後;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橫掃殘敵;~;迅速解放了中國大陸。
[英譯] withacrushingforce
[成語故事]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准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准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吳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罄竹難書
qìngzhúnánshū
[釋義] 罄:盡;竹:指可供製成竹簡的竹子;書:寫。用盡竹子也難以寫完。後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多形容罪惡累累。
[語出] 《舊唐書·李密傳》:「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正音] 難;不能讀作「nàn」。
[辨形] 罄;不能寫作「磐」。
[近義] 罪大惡極 數不勝數
[反義] 微乎其微
[用法] 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連動式。
[辨析] ~與「擢發難數」有別:~形容罪行多得寫不盡;「擢發難數」形容罪行多得數不清。
[例句]
①日本侵華戰犯的罪惡;~。
②林彪「四人幫」一夥殘酷迫害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罪行真是~。

[英譯] tomumeroustobelisted
[成語故事]
李淵自從在太原起兵以後,自任為大將軍,積極地向隋軍進攻。

這個時候,突厥的力量很強,李淵因為一方面擔心突厥壞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馬,所以聽從別人的建議,向突厥的始畢可汗談和,雙方約定:「若得攻入長安,民眾土地歸於唐,金玉繒帛歸於突厥。」

李淵為爭取人心,大開糧倉,救濟災民,並且乘機招募義兵。然而,這些義兵都是烏合之眾,沒有經過檢閱練習,所以帶領起來萬分辛苦。

此時,李密在現在的河南省東部,擁有極大的力量,而且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檄文聲討隋煬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這句話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簡策,也寫不完煬帝的罪狀。罄是用盡的意思。用東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完煬帝的罪惡。以後我們形容罪狀之多,寫都寫不完,稱之為「罄竹難書」,這就是此句成語的由來。

自從這一篇檄文一出,海內轟動,人人傳閱,李密的聲勢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領袖如竇建德和徐圓朗等紛紛上表,勸請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卻以為洛陽尚未拿下,還不必急在一時。

因為李密的聲勢浩大,所以李淵想要來拉攏他,遣使通書。李密自以為力量雄厚,要求李淵率領步騎數千到河南來,當面締結盟約,由李密自任盟主。

李淵不敢得罪李密,卻又不想跑到河南去。他笑著說:「李密這個人如此誇矜自大,我正准備進兵關中,如果一口回絕他,等於平白又多了一個敵人,不如拍拍他的馬屁,使他更為驕傲,然後再慢慢觀看鷸蚌相爭,好來坐收漁利。」

於是,李淵就命令溫大雅回了一封書信給李密,信上說:「天生萬民,必有司牧,當今能為司牧,作為天子者,除了你還有什麼人?老夫年逾知命 知命為五十歲 ,沒有這個野心了。願意跟著大弟你,攀鱗附翼。」

李密見到信,看得眉開眼笑,樂不可支。從此,對李淵深信不疑。

閱讀全文

與戰旗飄揚高清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秋節團圓圖片高清大圖 瀏覽:798
懶猴圖片大全 瀏覽:68
微型電鋸價格圖片大全 瀏覽:988
圖片簡單的卡通女孩 瀏覽:511
兩只小可愛送人圖片 瀏覽:678
圖片中豎版文字怎樣識別 瀏覽:293
女生戴香水的圖片 瀏覽:39
中筒高跟鞋搭配什麼衣服圖片 瀏覽:768
長臉女孩短發圖片 瀏覽:237
友誼早安大家好圖片文字 瀏覽:893
word文檔中有一個頁碼的圖片 瀏覽:487
女生站海邊圖片 瀏覽:313
唐嫣衣服架子圖片大全 瀏覽:417
卡通大頭照片女生圖片 瀏覽:32
word怎麼在某一個區域插入圖片 瀏覽:294
霸氣個性短發女生圖片 瀏覽:566
美女單人婚紗圖片 瀏覽:120
霸氣圖片帶字動漫頭像女生頭像大全 瀏覽:264
圖片團競用黑色衣服變成造句 瀏覽:765
怎麼用word加圖片標尺 瀏覽: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