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流觴曲水」這四個字的清晰圖片。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1%F7%F5%FC%C7%FA%CB%AE&in=27768&cl=2&cm=1&sc=0&lm=-1&pn=48&rn=1&di=1330910528&ln=88
這個能看到一點 還在人的右面 下方向
❷ 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圖片
上網進入《書法空間》打開《書法資料庫》,點擊王羲之,就可找到各種版本的《蘭亭序》。下載圖片另存即可。
❸ 王羲之《蘭亭集序》清晰照片
這個可以嗎,和樓上一樣的
❹ 求《蘭亭集序》字畫
呵呵,真跡有錢也難買啊。如果你不想要求畫面質量啊字的質量很好,大型超市裡應該有的賣,我看過。 還有如果有考究點,就去畫廊那些地方買,那些稍微正規一點,不過價格可能會貴很多的哦
❺ 蘭亭集序原文
作品原文:
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一,與蘭亭集序相關的作品:
蘭亭修禊:典故淵源
蘭亭修禊:馮承素摹蘭亭序
蘭亭修禊:趙孟頫蘭亭修褉圖卷
蘭亭修禊:文徵明蘭亭修禊圖
蘭亭修禊:唐寅蘭亭修禊圖卷
蘭亭修禊:錢貢蘭亭詩序圖卷
二,蘭亭集序的名家評價
【1】金聖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九:「此文一意反復生死之事甚疾,現前好景可念,更不許順口說有妙理妙語,真古今第一情種也。」
【2】李兆洛《駢體文鈔》卷二十一:「雅人深致,玩其抑揚之趣。」
【3】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七:「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瘍,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餘病。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❻ 《蘭亭集序》 全文硬筆楷書 龐中華寫 圖片!
樓上發的不是,龐的字不能練,走火入魔,不是正路,名氣大,水平一般,他的貢獻就是推動了硬筆書法的發展。
❼ 《蘭亭序》出現的時代背景、書法特點
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是我國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傑作,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於晉穆帝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暮春三月初三,邀集宦遊或寓居越中的謝安、支遁、孫綽、許詢等達官顯貴文士騷客42人,在會稽蘭渚山下蘭亭,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詩歌會。一群文人雅士置身於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之中,眾皆列坐曲水兩側,將酒觴置於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詠詩飲酒。不然,罰酒三觴。這些名士們共作詩37首。王羲之匯集各家詩作,乘酒醉興起,寫下了共324個字的《蘭亭序》,又稱《蘭亭詩序》、《蘭亭集序》。歷史上稱這次聚會為蘭亭會、流觴高會等,意為群賢高會,儒雅風流。
據史料記載,王羲之酒酣意足之際,揮毫作《蘭亭序》時,用的是蠶繭紙、鼠須筆,寫出的字個個飄逸遒勁,婀娜多姿,龍飛鳳舞,書法精絕。歷代書法家對它交口贊譽,風靡書壇,王羲之也因此被稱為我國歷史上的「書聖」,蘭亭因此成為歷代書法家的朝聖之地。「筆墨留聲遺萬代,風流藝海看今朝」。自1985年紹興市人大常委作出決定,將王羲之當年在蘭亭序修禊雅集之日定為紹興市書法節以來,每逢暮春三月,當代書法家雲集蘭亭,舉行臨流觴詠,交流書藝的「蘭亭書會」。
《蘭亭序》是罕書珍墨,絕代佳作,它問世的時間不長,便成為收藏史上的千古之謎。王羲之對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所作《蘭亭序》亦自愛重,把它作為珍寶傳給子孫。傳到七代孫智永和尚時,因和尚無後代,永卒,傳書於弟子辨才。辨才深知《蘭亭序》的價值,特在永欣寺雲門寺季閣樑上鑿暗檻密藏,從不透露半點風聲,以為萬無一失。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古代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他酷愛書法,曾花費千金,廣收天下名帖,猶好「二王」 書法,修《晉書》親自為王羲之寫傳記,他收藏不少王羲之書帖,對他的字稱之「盡善盡美,心摹手追」。聞其名而未睹其跡,真到了夢寐以求的程度。當他得知《蘭亭序》在辨才之所,乃下敕令,命辨才入宮任僧官,恩賜甚豐,欲誘辨才獻出墨寶。辨才早有思想准備,他在《赴太宗召》一詩中寫道:雲霄咫尺別松關,禪室留空碧嶂間。縱使朝廷卿相貴,爭如心在白雲間。到京後辨才一口咬定,《蘭亭序》已在喪亂中亡失,不知所在。唐太宗無奈,只好將辨才放歸永欣寺。太宗不甘罷休,如是竟三次命辨才進京,重問《蘭亭序》下落,即為《志書》所載,唐太宗三召辨才,詰其《蘭亭序》下落之事。唐太宗求寶心切,後又派監察御史蕭翼微服來到永欣寺。辨才見蕭翼溫文爾雅,舉止不凡,知識淵博,便留住寺中,以後兩人一同吟詩作畫,下棋彈琴,相處十分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一日,蕭翼拿出帶來的王羲之真跡讓辨才欣賞。辨才邊看邊笑,說:「此是王羲之真跡,但並非精品。」蕭翼問:「何為精品﹖」 辨才說《蘭亭序》。蕭翼假意哈哈大笑,說:「數經離亂,《蘭亭序》早已失傳,如有,不過是復製品而已。」有失警惕的辨才卻把亡師臨終時如何把《蘭亭序》傳給他的經過詳述了一遍,並領蕭翼到禪房一隱蔽處拿出《蘭亭序》真跡。蕭翼接過《蘭亭序》後,亮出自己的真實身份說:「我是當朝御史,奉皇上之命來此取《蘭亭序》。」辨才聞語,暈倒於地,良久始蘇。時年八十高齡的老僧辨才從此積郁成疾,不治身亡。
唐太宗李世民得到《蘭亭序》真跡後,愛不釋手,視為御寶,除自己臨摹觀賞外,還命令當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寫成各種摹本傳世,而把真品藏在身邊。貞觀二十二年672年唐太宗病危,仍念念不忘《蘭亭序》,臨終時召見太子李治,曰:「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願。」高宗李治曰:何物﹖太宗曰:「吾所欲得蘭亭,可與我將去及弓箭不遺。」李治遵父皇命,用玉匣裝《蘭亭序》,把這絕代墨寶作為陪葬品埋入唐太宗墳墓昭陵里,「天下第一行書」終長眠地下。五代時,一個叫溫韜的人盜挖了昭陵,從此,《蘭亭序》便下落不明。後人對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說,昭陵以山為陵,異常堅固,憑當時條件,溫韜根本沒法進墓,《蘭亭序》仍在昭陵墓中,當年郭沫若堅信此說。一說,《蘭亭序》原本沒葬在昭陵,因高宗李治也非常喜愛書畫佳作,與父皇陪葬的是他人臨摹本,而真品留在自己身邊。此前,讓人將《蘭亭序》和其他書畫珍品葬在乾陵自己墓中。如今,人們看到的《蘭亭序》,應該說是後人的摹本和臨本,只能展現《蘭亭序》的基本風采。《蘭亭序》的真正下落,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最卓越的藝術品,往往在極小的空間里蘊含著極豐裕的藝術美。《蘭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於尺幅之中的輝煌的書藝殿堂。唐太宗贊嘆它「點曳之工,裁成之妙」。黃庭堅稱揚說:「《蘭亭序》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復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蘭亭序》遒媚勁健的用筆美,流貫於每一細部。略剖其橫畫,則有露鋒橫、帶鋒橫、垂頭橫、下挑橫、上挑橫、並列橫等,隨手應變。其豎畫,則或懸針,或作玉筋,或墜露,或斜豎,或弧豎,或帶鉤,或曲頭,或雙杈出鋒,或並列,各盡其妙。其點,有斜點、出鋒點、曲頭點、平點、長點、帶鉤點、左右點、上下點、兩點水、三點水、橫三點、帶右點等等。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長曲撇、弧撇、回鋒撇、帶鉤撇、曲頭撇、並列撇等等。其挑,或短或長。其折,有橫折、豎折、斜折。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鋒捺、帶鉤捺、長點捺、隼尾捺等。其鉤,則有豎鉤、豎彎鉤、斜鉤、橫鉤、右彎鉤、圓曲鉤、橫折鉤、左平鉤、回鋒減鉤。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蘭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創造出一個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豐驅.且賦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風儀: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雖尺幅之內,群賢畢至,眾相車現: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僅表現在異字異構,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重字的別構上。序中有二十多個「之」字,無一雷同,各具獨特的風韻。重字尚有「事」、「為」、「以」、「所」、「欣」、「仰」、「其」、「暢」、「不」、「今」、「攬」、「懷」、「興」、「後」等,都別出心裁,自成妙構。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寫道:「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人法則,所以為神品也。」後世珍視其布白之美,臨摹者雖難免滲入各自的筆性,但無人稍變其章法布白。正如解縉在《春雨雜述》中所說的那樣:「右軍之敘蘭亭,字既盡美,尤善布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蘭亭序》的章法,彷彿如天生麗質,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無與倫比的。
蘭亭修禊,使王羲之觸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諦。在物我兩忘的境界中,一氣呵成,揮寫下千古傑作《蘭亭集序》。正因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為他筆法精嚴,故能使筆底如行雲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為他諸美皆備,故能使這篇文稿的揮寫最終達到高華圓融的境界。在這件盡善盡美的作品而前,後世名家雖竭力臨仿,卻都未能得其個。南唐張泊雲:「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之—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寸: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窘拘。」而王羲之本人也只寫下這一傑構,其後他再度書寫《蘭亭序》,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絕倫。沈尹默說「當時逸少本天全」,贊美了《蘭亭序》的傑出有其不可重現的機緣,自然就非他人所能企及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