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叢帖高清圖片大全

叢帖高清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2022-06-01 12:08:52

A. 歷代書法名家草書集字叢帖(對聯一百副)四冊

《歷代書法名家草書集字叢帖》(對聯一百副)四冊

作者:杜江

出 版 社:天津人民美術

出版時間:1999 - 07

開本:16開

頁數:100頁

B. 書法知識----「斷代叢帖「的名詞解釋

一部刻帖收入多件墨跡,稱 「叢帖」或「匯帖」、「集帖」、「套帖」、「匯刻叢帖」等。所收為兩個 以上朝代作品者,稱「歷代叢帖」。所收限於一個朝代作品者, 稱「斷代叢帖」。將某家各時期的書法作品摹刻在石版或木版 上,所收全為一位書家(含一家父子)作品者,稱為「個人叢 帖」。又有刻某家專帖的(一部刻帖只收一件墨跡),稱之為單 刻帖。

C. 清代刻貼有哪些

中國清代的宮廷刻帖和民間刻帖

宮廷刻帖 清代刻帖前期以宮廷為盛,據《國朝宮史》和《續國朝宮史》記載,其鐫刻法帖有百種之多,大都是乾隆時所刻。其中有集歷代名家書法的叢帖,更多的則是康熙、乾隆個人的專帖,還有大量的是聯句詩。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宮廷刻了第1部叢帖,即《懋勤殿法帖》,這是從清宮早期所藏的墨跡和舊拓中選輯的。《淵鑒齋法帖》和《避暑山莊法帖》都是以康熙自己書寫的字或臨摹書家名跡刊刻而成。乾隆初年將雍正所書的訓諭及各體詩文,以及臨摹諸家的名跡,刻成《朗吟閣法帖》和《四宜堂法帖》。這些帖刻成後,都儲藏在宮中,傳拓很少,流傳在民間更少,所以知者不多。故宮博物院藏有原石和初拓本。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將自己所寫的詩和經書,以及臨摹古代書家名跡摹勒上名,刻成《敬勝齋法帖》,共40卷。原石現嵌在故宮樂壽堂、頤和軒兩廊。乾隆還命內廷諸臣為張照所書御制詩文和臨摹的名人墨跡,編次摹刻成《天瓶齋法帖》10 卷;為汪由敦編次摹刻成《時晴齋法帖》10卷;為劉墉摹刻《清愛堂帖》等。乾隆時最著名的法帖為《三希堂法帖》。此外,以《墨妙軒法帖》、《蘭亭八柱帖》、《重刻淳化閣帖》等為著名。乾隆以後宮廷刻帖逐漸減少。

民間刻帖 清代民間刻帖的風氣也很盛行。清代早期的民間刻帖大都是集歷代名人書法的叢帖。如卞永譽的《式古堂法帖》、陳春永的《秀餐軒帖》,雖從明末開始刊刻,但都是到了清代才完成。《職思堂法帖》、《翰香館法帖》、《秋碧堂帖》,都是康熙間刻成的法帖。卞永譽、梁清標都是清初著名收藏家,他們所刻的法帖,鑒別之精、刻工之優良,在當時法帖中是第一流的。清代初期集刻個人書法的法帖,以集王鐸書法的《擬山園法帖》和集傅山書法的《太原段帖》最為著名。

清代中期和後期刻帖之風更為盛行。曲阜孔繼涑刻有《玉虹樓帖》、《玉虹鑒真帖》、《玉虹鑒真續帖》、《谷園摹古法帖》、《國朝名人法帖》等。其子孔廣廉亦嗜刻帖,薈萃孔氏所刻各帖,有101卷,名為《孔氏百一帖》。嘉慶間金匱(今江蘇省無錫市)錢泳以工書著名,亦嗜刻帖,一生刻帖數十部,還摹刻了大量的碑碣、墓誌等。據《履園叢話》記載有《經訓堂帖》、《寶晉齋法帖》、《清愛堂帖》、《惟清齋帖》、《寫經堂帖》、《秦郵帖》、《問經堂帖》、《吳興帖》等20餘部。南海(今廣東省佛山市)葉夢龍刻有《友石齋帖》、《風滿樓帖》等。金石學家吳榮光刻有《筠清館帖》、《嶽麓書院法帖》等。歙縣(今安徽省歙縣)鮑漱芳有《安素軒帖》,葉應陽有《耕霞溪館法帖》。這些都是當時比較著名的法帖。道光以後潘仕成刻有《海山仙館帖》,潘正煒刻有《聽□樓集帖》,伍葆恆刻有《南雪齋藏真帖》。光緒(1875~1908)間孔廣陶刻有《□雪樓鑒真法帖》、陸心源刻有《穰梨館歷代名人法書》、楊守敬刻有《鄰蘇園法帖》等。清代刻帖之風極為盛行,種類和數量之多都超過前代,以上都是其中比較著名和流行的法帖。

有影響的法帖 清代法帖較有影響的有下列各種:

《式古堂法書》 康熙二~六年,長白(今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卞永譽把家藏魏、晉至宋、元歷代名家書跡選集,由黃元鋐雙鉤,劉光暘鐫刻,共10卷。帖名隸書,不列卷次。帖未刻成卞永譽卒,由黃元鋐代為刻成。

《翰香館帖》 康熙十四年,宛陵(今安徽省定城縣)劉光暘匯集魏、晉、元、明各家書法,編為10卷,又附虞世瓔書 2卷。卷末刻「康熙十四年春正月宛陵劉氏翰香館摹勒上石」隸書3行。附卷後有陳繼儒題跋。

《懋勤殿法帖》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取內府收藏舊拓與名人墨跡,命臣下編次摹勒上石。自夏禹以來至明代米萬鍾,刻歷代帝王和名人書法142家、534帖,編 為24卷。每卷首題篆書帖名及次第,卷末刻「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夏四月十六日奉聖旨模勒上石」隸書2行。

《秋碧堂帖》 無鐫刻年月,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南)梁清標以其家所藏墨跡選集而成。自西晉陸機至元趙孟□,編為8冊,皆名家作品。此帖為金陵(今南京市)尤永福摹刻。梁清標為清初收藏家,所藏法書極精,而摹刻亦非常精善,但帖未刻成梁氏先卒,石置覆廊下,後被金德瑛發現,洗拓行世。

《三希堂法帖》 乾隆十二年,乾隆帝命吏部尚書梁詩正、戶部尚書蔣溥、兵部右侍郎汪由敦等,選擇內府收藏一部分歷代書法名家作品編成。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鐫刻。因帖中有內府秘藏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伯遠帖》 3件稀 世墨寶,這3件墨跡都珍藏在乾隆的養心殿三希堂內,故此帖取名為《三希堂法帖》。全部法帖共收集魏、晉至明末135人的300餘件作品,並各家題跋200餘條,分為32 冊,刻石500塊。由於全部系墨跡上石,刻工精細,所以被後人所推重。原石嵌在北京北海公園閱古樓壁間。道光時進行了一次修剔,並增刻了花邊。初拓本流傳較少。

《三希堂法帖》刻成後,乾隆二十年,乾隆又命蔣溥、汪由敦、嵇璜、裘曰修、於敏中等編次《墨妙軒法帖》 4卷,以為《三希堂法帖》之續,款式與《三希堂法帖》相同。收集自唐褚遂良以下諸家書法作品30餘種,由焦國泰鐫刻。帖石嵌在萬壽山之惠山園墨妙軒兩壁。原石現已佚。

《蘭亭八柱帖》 乾隆四十四年,乾隆將內府所藏唐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鉤摹的王羲之《蘭亭序》墨跡和柳公權《蘭亭詩》及《戲鴻堂帖》刻柳公權《蘭亭詩》原本,於敏中補《戲鴻堂帖》刻柳公權《蘭亭詩》闕失部分,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乾隆臨董其昌仿柳公權《蘭亭詩》,命工摹刻在 8個石柱上,名為《蘭亭八柱帖》。首刻乾隆題八柱冊並序,分為8冊,每冊首題隸書帖名及次第。石原置圓明園,1917年從圓明園廢墟中搬到今北京中山公園,又築亭保護。初拓本流傳很少。

《玉虹鑒真帖》 乾隆中曲阜孔繼涑匯集自晉王羲之至明董其昌歷代名人21家,73帖,編成13卷。帖名篆書。又《玉虹鑒真續帖》13卷,匯集唐李白至清初王鐸等各家書法。

《谷園摹古法帖》 乾隆中孔繼涑選集摹勒,自漢《華山碑》、《石經殘碑》至宋《群玉堂法帖》,從鍾繇至趙孟頫各家書法。因重刻前人碑帖,所以稱為「摹古法帖」,此帖共20卷。此外孔繼涑摹勒的還有《玉虹樓帖零種》9卷,《國朝名人法帖》12卷。

《玉虹樓法帖》等 《玉虹樓法帖》(張照書)12 卷,《瀛海仙班帖》(張照書)10卷,《玉虹樓石刻》(張照、孔繼涑書)4卷,《隱墨齋帖》(孔繼涑書,其孫孔昭董勒石)8卷。

《經訓堂帖》 乾隆五十四年鎮洋(今江蘇省太倉縣)畢沅把其松雪齋所藏墨跡由畢裕編次,自晉至明共12卷,金匱錢泳、孔千秋鐫刻。帖名隸書,前有木板印目錄。

《小清秘閣帖》 嘉慶十七年(1812),錢泳編次並 摹刻,自晉至元諸家書法11卷,日本、朝鮮等外國書跡1 卷,共12卷。前無帖名,後歸雲間(今上海市松江縣)沈氏,又名《吳興書塾藏帖》。錢泳摹勒法帖還有《寫經堂帖》8卷,嘉慶二十年刻,匯集鍾繇至范成大等諸名家書法。

《風滿樓集帖》 道光十年(1830),南海葉夢龍取清代諸家法書,編集成6卷,高要(今廣東省肇慶市)陳□兆摹刻。帖名卷數篆書,前有隸書目錄,後有葉夢龍跋。

《筠清館法帖》 道光十年,南海吳榮光以自藏宋拓及墨跡選編成。自晉至元分為 6卷。唐以前人書法多采自《絳帖》、《群玉堂帖》,宋以後人書法多取墨跡,由梁智齋、郭子堯鐫刻。評論者認為此帖遠勝廣東所刻諸帖,影響較大。

《海山仙館藏真》 道光九年至二十七年,番禺(今廣東省番禺縣)潘仕成選集唐、宋以來諸家書法編成 16 卷。帖名隸書。後潘仕成又有《海山仙館藏真續刻》16 卷,《海山仙館藏真三刻》14卷,《海山仙館摹古帖》12 卷,《海山仙館契敘帖》1卷,《宋四大家墨寶》6卷。

《南雪齋藏真帖》道光二十一年至咸豐二年(1852),廣東南海伍葆恆編集,自西晉至明分12卷,郭子堯、區遠祥、梁天錫鐫刻,帖名篆書。

《鄰蘇園法帖》 光緒十八年(1892),宜都(今湖北省宜都縣)楊守敬編集。以晉、唐、宋各代著名書家書法編為8冊(第8冊為日本書法)。每冊卷首篆書帖名,無次第,因是陸續上石,未分時代順序。此帖多為重刻古代名帖。

D. 歷代草書集字叢貼.第二輯.對聯一百則.禪詩一百首

內容簡介
「歷 代草書集字叢帖」系列集古代著名行書草書書法家張芝、王羲之、智永、孫過庭、賀知章、李邕、張旭、顏真卿、懷素、黃庭堅、米芾、趙孟俯、祝允明、徐渭、王 鐸、黃道周、倪元璐等近百位書家墨跡集字唐詩、宋詞、對聯、禪詩、名句、書論、題畫詩等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供欣賞、學習、臨摹、收藏。
本書精選古代對聯、禪詩,讀者可以直接臨摹,以提高駕馭筆墨的綜合能力,又可將之作為一種全新面貌的「法帖」進行欣賞,以逐步熟悉草書的結構和章法。

E. 三希堂法帖的由來始末是怎麼樣的

三希堂法帖是中國清代宮廷刻帖。刻於乾隆十二年(1747 )。

三希堂,位於故宮博物館養心殿的西暖閣,原名「溫室」,是清乾隆皇帝的讀書之所。因為乾隆皇帝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三件稀世墨寶,並時常把玩,便以「三希堂」顏其名。

王珣 伯遠帖

後來「三希」在近代經歷顛沛流離,1951年離宮之後四易其主的《中秋帖》和《伯遠帖》被國家收購後送還故宮,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至今,當時距離「二希」離開紫禁城已經整整過去了二十七年,三希堂依然保留著當年的樣子,「三希」帖卻沒能一起回來。命運多舛的《快雪時晴帖》飄泊了大半個中國,目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稱叢帖中之巨制。完成之後,僅精拓數十本賜與寵臣。後於乾隆十七年,復從宮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選出歷代名人法書五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至清代末年,其傳始廣。

F. 淳化閣帖和三希堂法帖,哪件書法字帖更精美

首先咱們了解一下法帖
所謂法帖,就是將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墨跡經雙鉤描摹後,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裝訂成帖。
再了解一下兩個法帖:
1、《淳化閣帖》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趙炅令出內府所藏歷代墨跡,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摹勒上石於禁內,名《淳化閣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閣法帖》,簡稱《閣帖》,系匯帖,共十卷,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後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
2、三希堂法帖,中國清代宮廷刻帖。刻於乾隆十二年(1747 )。皇帝弘歷敕命吏部尚書梁詩正、戶部尚書蔣溥等人,將內府所藏歷代書法作品,擇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鐫刻而成。法帖共分32冊,刻石500餘塊 ,收集自魏 、晉至明代末年共135位書法家的300餘件書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被當時乾隆帝視為3件稀世墨寶的東晉書跡 , 即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而珍藏這3件稀世珍寶的地方又被稱為三希堂 , 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全名是《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法帖原刻石嵌於北京北海公園閱古樓牆間。
所以呀個人認為是各有千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不知道滿意嗎

G. 四大名帖指什麼古代

四大名帖是指宋朝的《絳帖》、《淳化閣帖》《大觀帖》和《汝帖》。
1、《絳帖》,因刻於絳州而得名,是宋太宗淳化年間,尚書郎潘師旦於家鄉絳州摹刻勒石而成的。
2、《淳化閣帖》,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趙炅令出內府所藏歷代墨跡,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摹勒上石於禁內,名《淳化閣帖》。共10卷,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後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
3、《閣帖》,在《淳化閣帖》初創階段,《閣帖》的摹刻技藝還不夠十分精良,頗有失真之處;在編輯方面也存在著不少學術性錯誤(前人多將這些錯誤歸咎於王著,但據啟功先生考證,南唐後主李煜曾用「向拓」法集摹歷代法書,成「仿書」十卷。此即《閣帖》底本,王著照本上石,實不能負其錯誤之責)。更令人遺憾的是,《閣帖》刻在棗木板上,不能耐久。歷經百年,至宋徽宗時已皴裂不能施拓(一說是遭火焚毀)。因此,宋徽宗遂有修訂重刊《閣貼》之舉。
4、《汝帖》是汝州『三寶』之一,共十二卷。北宋大觀三年(1109)由汝州知州王采從《淳化閣帖》、《繹帖》及「三代而下迄於五季字書百家」中,選出先秦金文8種及秦漢至隋唐五代名家書法94種共109帖,薈刻12石,史稱《汝帖》。金文、篆、隸、楷、行、草諸體兼備,是我國古代碑帖之珍品。

H. 歷史三大草書名帖是什麼

《自敘帖》,紙本墨跡卷,懷素書於公元777年(唐大歷十二年)。大草(狂草)書,凡一百二十六行,首六行早損,由宋代蘇舜欽補成。《自敘帖》乃懷素草書的巨制,活潑飛動,筆下生風,「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實在是一篇情愫奔騰激盪,「潑墨大寫意」般的抒情之作。
《古詩四帖》,是唐代詩人張旭所作詩詞,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古詩四帖》通篇氣勢奔放,運筆無往不收,如錐劃沙,無纖巧浮華之筆。盛唐時期,以張旭為代表的一派草書風靡一時,它打破了魏晉時期拘謹的草書風格,採取了奔放、寫意的抒情形式。正如唐代文學家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所雲:「張旭善草書,不治它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從草書焉發之。
《初月帖》是東晉王羲之作品,墨跡為唐摹本,草書,8行,61字。《萬歲通天帖》叢帖第二帖。書法風格逸筆草草,自然天真,率意暢達,有晉人倜儻任誕的氣息。

I. 中國三大刻一有淳化閣帖、絳帖,請問還有哪一帖

大觀帖,中國北宋官刻叢帖。刻帖工作由龍大淵主持,蔡京奉旨書寫帖內的款識標題。因刻於徽宗大觀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稱之為《大觀帖》。刻成之後置於太清樓下,又稱《太清樓帖》,也有稱《大觀太清樓帖》者。

J. 圓明園內收藏的文物有三類,分別是什麼

一、圖書典籍

圓明園內收藏有極為豐富的圖書文物,現僅舉幾例。文源閣是仿照寧波范氏天一閣而建的藏書樓,為著名的皇家北四閣之一,建成於乾隆四十年。閣中收藏乾隆欽定《四庫全書》和康熙《古今圖書集成》各一部。

二、古玩

圓明園是一座珍寶館,還是一座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館、藝術館,收藏著許多珍寶、圖書和藝術傑作。

裡面藏有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鍾鼎寶器、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圓明園也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名貴花木多達數百萬株。

三、字畫

法國大作家雨果曾說:「即使把我國所有博物館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園內各殿堂內裝飾有難以計數的紫檀木傢具,陳列有許多國內外稀世文物。園中文源閣是中國四大皇家藏書樓之一。

(10)叢帖高清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1、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

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原為圓明園海晏堂外的噴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間的紅銅鑄像。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火燒圓明園,獸首銅像開始流失海外。

到2012年為止牛首、猴首、虎首、豬首、和馬首銅像已回歸中國,收藏在保利藝術博物館。

2013年4月26日,法國皮諾家族在北京宣布將向中方無償捐贈流失海外的圓明園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銅鼠首和兔首。此次捐贈的鼠首、兔首,為北京圓明園流失的十二生肖青銅像中的兩件。

目前,圓明園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獸首已經有8個回歸中國,其中龍首目前在台灣保存完好,不過蛇首、雞首、狗首、羊首則下落不明。

2、《圓明園四十景圖》

《圓明園四十景圖》由清代宮廷畫師沈源、唐岱繪制,並由乾隆題詞。這四十幅圖真實地紀錄了圓明園當年的盛況,每一幅繪畫代表了園中(僅僅是圓明園本園)的一組景色。

在乾隆繼位不久後,繪制工作就開始了。畫師最初畫了三十多幅,但乾隆不斷對圓明園大規模擴建,畫師們又另外繪制了幾幅,同時修改了已經繪制的作品,前後歷經幾十年,終於完成這些繪畫。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京西五園三山時,將這四十幅畫掠奪走。現藏於法國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

3、王作左守鼎

王作左守鼎高41、口徑38厘米:口沿外折,上立粗壯的兩耳,頸部略收,腹部稍鼓,腹下置三蹄足。頸和足的上部均有短棱脊,形制與小克鼎相似,但小克鼎的腹部似乎更深些。

該鼎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後被中國保利集團公司購回,現收藏於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

4、緙絲佛像

清乾隆年間製品,幅面6×4平方米,題名「無量壽尊佛」。構圖由上至下分為四個部分:第一層為天宮伎樂。

第二層為主體的「三世佛」,即正中的主尊釋迦牟尼佛和協侍的迦葉、阿難兩尊者,左為東方世界的主尊葯師佛,右為西方世界的主尊阿彌陀佛,也就是梵語原意的「無量壽佛」、「長壽佛」。

第三層為十八羅漢和四大天王,左邊一組為北方多聞天王和西方廣目天王,右邊一組為南方增長天王和東方持國天王;最下層為祥雲普照。

上鈐「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方印,中有「乾」、「隆」分體朱文印,為皇宮舊物。 該佛像採用中國傳統織造工藝——緙絲技法織造。

具體做法是採用平紋組織,先將圖案底稿描繪在經線上,再用多把小梭子按圖案色彩分色線挖織,即俗稱的「通經斷緯」。

因這種織法有鏤刻效果,人稱「承空觀之如雕鏤之像」,故又稱「刻絲」、「克絲」。

該佛像工藝精湛,有數十名著裝不同、神態各異的人物,圖案色彩多至百種以上,細部極為繁復工緻,整體幅面闊大恢宏,堪稱緙絲藝術的登峰造極之作。

由圖案內容可推知,應特為清宮禮佛祈福而造,如此巨幅清前期緙絲佛像存世已較為罕見。

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現收藏於法國巴黎楓丹白露宮中國館。

5、《綺春園射柳圖卷》

道光皇帝是一位文武雙全的皇帝,他不但文才出眾,騎射嫻熟,還能繪一手好畫,寫一手好書法。《綺春園射柳圖卷》,即是他親手所繪的在圓明園三園之一的綺春園射柳實景圖,全卷高70厘米,長621厘米,設色紙本,繪工精細,道光作三次題詩跋署,珍藏於圓明園中。

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沖入圓明園,一萬多英法官兵對這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園林,進行了瘋狂的掠奪,這幅珍貴的道光皇帝《綺春園射柳圖卷》也被掠往法國。

閱讀全文

與叢帖高清圖片大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華為麥芒95G手機參數及價格圖片 瀏覽:253
七分頭發型女圖片卷發 瀏覽:878
網頁如何轉為高清晰度圖片 瀏覽:809
不知道搭配衣服圖片 瀏覽:745
認真聽歌的圖片男生 瀏覽:313
男生畫的手抄報圖片 瀏覽:171
word插入圖片批量自動調整大小 瀏覽:722
手機圖片中如何局部拉伸 瀏覽:97
男生頭發怎麼扎才好看圖片簡筆 瀏覽:355
明星嘟嘴圖片高清 瀏覽:723
好看女生圖片動漫圖片大全 瀏覽:405
塔什麼衣服圖片 瀏覽:596
東北女孩姑娘圖片 瀏覽:789
超拽女生動漫圖片 瀏覽:446
女生背影頭像框圖片大全 瀏覽:342
龍貓小女孩圖片大全可愛 瀏覽:105
頁眉圖片靠左怎麼調 瀏覽:920
美女告訴公司的圖片 瀏覽:606
小猴淘淘高清圖片 瀏覽:137
夏天衣服簡筆畫圖片大全 瀏覽: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