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踢蹴鞠的男生圖片

踢蹴鞠的男生圖片

發布時間:2022-05-31 17:40:31

① 蹴鞠是現代什麼運動

蹴鞠就是現代的足球運動。蹴鞠的起源可以上溯至戰國時代。蹴鞠本來特指一種古老的皮球,球面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由於蹴鞠運動的影響逐漸廣泛,蹴鞠也就成了蹴鞠運動的代名詞。蹴鞠是古代清明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

漢代時候,蹴鞠已經成為一項非常專業化的運動,並且有比較健全的比賽規則。漢朝皇室中的蹴鞠規模很大,設有專門的球場,四周還有圍牆和看台。在當時比較正規的蹴鞠比賽隊分為兩隊,雙方各有12名隊員參加,以踢進球門的球數的多少來決定勝負。

(1)踢蹴鞠的男生圖片擴展閱讀:

由於蹴鞠的對抗性強,在當時多盛行於軍隊的軍事訓練中。至唐宋,蹴鞠的形制有很大的改變,技術也有很大的提高。有宮廷的數百人一起參加的大型活動,也有家庭式的幾個人的小比賽。

宋代除了設有球門的比賽形式外,還盛行以表現個人技巧的踢法,謂之「白打」。既有單人表演,亦有二三十人乃至十餘人的共同表演。至清代,愛好溜冰的滿族人曾將其與滑冰結合起來,出現了「冰上蹴鞠」的運動形式。清朝中葉,隨後現代足球的傳入,傳統的蹴鞠活動很快被現代足球所取而代之。

② 古代蹴鞠高手大全

比較著名的高俅

③ 蹴鞠是什麼意思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有用腳蹴、蹋、踢的含義,「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內實米糠的球。

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類似今日的足球。

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中國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游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說蹴鞠是中國古代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一朵體育奇葩。

(3)踢蹴鞠的男生圖片擴展閱讀:

兩漢三國蹴鞠

兩漢三國時期,蹴鞠發展較快。首先,娛樂性蹴鞠得以繼承。有「康莊馳逐,窮巷踏鞠」,「上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的記載。其次,出現了表演性蹴鞠。表演性蹴鞠是在鼓樂伴奏下進行以腳、膝、肩、頭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

從漢畫像石上所描繪的蹴鞠表演看,有單人蹴1鞠、單人蹴2鞠、雙人邊擊鼓邊蹴鞠等形式;有足踢、膝頂、雙腿齊飛、單足停鞠、躍起後勾等技術動作。有人稱之為「蹴鞠舞」,是百戲中的重要節目。

第三,出現了競賽性蹴鞠。這種蹴鞠一般設有鞠場,鞠場呈長方形,一般為東西向,設有坐南面北供觀賞的大殿,四周有圍牆,稱為「鞠城」。

具體的蹴鞠方法在東漢李尤的《鞠城銘》有所說明:「圓鞠方牆,仿象陰陽。法月沖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猶然,況乎!」

第四、蹴鞠開始用於軍中練兵。劉向《別錄》中說:「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蹴鞠除象徵「兵勢」、有訓練武士的作用外,也用於豐富軍中生活,使戰士保持良好的體力和情緒。

④ 古人踢蹴鞠的場景誰能描述一下

起源發展
足球運動是一項古老的體育活動,源遠流長。最早起源於我國古代的一種球類游戲「蹴鞠」,後來經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發展成現代足球。所以說,足球的故鄉是中國。據說,希臘人和羅馬人在中世紀以前就已經從事一種足球游戲了。他們在一個長方形場地上,將球放在中間的白線上,用腳把球踢滾到對方場地上,當時稱這種游戲為「哈巴斯托姆」。而現代足球起源地是在英國,是來源於12世紀前後他們和丹麥發生了一場戰爭,戰爭結束後英國人看到地上有丹麥士兵的人頭,由於英國對丹麥士兵非常痛恨,便踢起了那人頭。到19世紀初葉,足球運動在當時歐洲及拉美一些國家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的英國已經相當盛行。直到1848年,足球運動的第一個文字形式的規則《劍橋規則》誕生了。
所謂的《劍橋規則》,即是在19世紀早期的英國倫敦,牛津和劍橋之間進行比賽時制定的一些規則。當時每隊有11個人進行比賽。因為當時在學校里每套宿舍住有十個學生和一位教師,因此他們就每方11人進行宿舍與宿舍之間的比賽,現在的11人足球比賽就是從那時開始的。1863年10月26日,英國足球協會在英倫召開了現代足球史上十分重要的會議。比賽歸程草擬出來,但有些條文卻離今天的規則相距甚遠。比如當時有這樣一條:當球從球門柱之間進入或在上面的空間越過,不論高度如何,只要不是被手扔、擊、運進去的,都算贏一球。那時球員的位置與陣形也不同於今天:每隊一名守門員、一名後衛、一名前衛和八名前鋒。制定規則不久,陣形有所改變:一名守門員、兩名後衛、三名前衛和五名前鋒。所以上場比賽的隊員就是十一人了。
然而眾多的資料表明,中國古代足球的出現比歐洲更早,歷史更為悠久。我國古代足球稱為「蹴鞠」或「蹋鞠」, 「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一詞最早記載在《史記匪漲亓寫》里,漢代劉向《別錄》和唐人顏師曾為《漢書•枚乘傳》均有記載。到了唐宋時期,「蹴鞠」活動已十分盛行 ,成為宮廷之中的高雅活動。1958年7月,國際足聯前任主席阿維蘭熱博士來中國時曾表示:足球起源於中國。當然,由於封建社會的局限,中國古代的蹴鞠活動最終沒有發展成為以「公平競爭」為原則的現代足球運動。這個質的飛躍是在資本主義的英國完成的。
【漢代蹴鞠】
漢唐兩代是中國古代足球發展最興盛的時期,發展成直接對抗的競賽。到了唐朝(公元六一八至九○七年),蹴鞠所用的皮球,由內填毛發改為由人用嘴吹氣,同時用兩個球門代替「鞠室」。至宋代(公元九六○至一二七九年),蹴鞠更發展了雙球門及單球門的競賽,還有稱作齊雲社或圓社的球會組織出現,而且所用皮球由人用嘴吹氣,發展到用氣筒打氣,愈來愈接近現代足球。
漢代蹴鞠是訓練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較為完備的體制。如專門設置了球場,規定為東西方向的長方形,兩端各設六個對稱的「鞠域」也稱「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場地四周設有圍牆。比賽分為兩隊,互有攻守,以踢進對方鞠室的次數決定勝負。
經過漢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時期蹴鞠活動達到高潮,甚至出現了按照場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種方式,有比賽巔球次數的「打鞠」,有場地中間掛網、類似網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參與拼搶的「躍鞠」,還有了設立球門的比賽,這種方式每隊有一定人數和固定位置,規定隊員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動。
2004年初,國際足聯確認足球起源於中國,「蹴鞠」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足球活動。《戰國策》和《史記》是最早記錄蹴鞠的文獻典籍,前者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現山東淄博)流行蹴鞠活動,後者則記載,蹴鞠是當時訓練士兵、考察兵將體格的方式(「蹹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

【足球的歷史】
公元前307年,也就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改革,推行「胡服騎射」,趙國人學會了騎馬射箭。趙王經常帶著其親信騎著馬出城閑逛,好不威風。一日,來到一樹林,看到林中有野兔數只,國王金口一開,「抓活的」,遂兵分四路,合而逮之,不想驚嚇之中,野兔橫沖直竄,從馬群的平縫中紛紛逃去,一無所獲,眾人搖頭嘆著。一謀士突然眼前一亮,上前獻計「大王,這種圍豬很有趣,我們不妨用球代替兔子,不出宮門便可天天玩之。」「好主意」趙王大加贊賞「這件事就交給你全權負責」。於是,足球運動便在中國誕生了。但當時還屬於騎在馬上運動,稱之為「蹴鞠」。
到了漢代,有了專供比賽的足球場,稱之為「鞠城」,鞠城為長方形,兩端各有6個鞠室,呈月洞形,互相對稱,場地四周有圍牆。唐代是蹴鞠活動的昌盛時期,這一時期,不僅有了很大發展,而且足球運動開始對外出口,首先登陸的地方的英國。
蹴鞠本是作為一項完整的產品對外出口,便由於當時交通不發達,交通工具十分落後,經過數月的長途跋涉,蹴鞠在到達英國時,馬匹已經累死,只剩下一個球了。但就是這樣一個球,英國仍視之為珍寶,只限為王室的專有活動,禁止民間享受這種娛樂活動。
11世紀,丹麥人入侵英格蘭。一天,英格蘭人在挖戰場時,偶然挖出了幾個丹麥人的頭骨。想起丹麥人入侵的罪惡,這些英格蘭人極為憤怒,他們抬腳狠狠的沖著骷髏頭踢去,解憤之餘,又頗覺有踢足球的樂趣。於是,挖戰場的英格蘭人越來越多的參加了這個踢「球」的行列。這種愛國行為打動了英國國王,為了獎勵人民,英國國王下令王室足球對民間開放。很快,足球運動在民間傳播開來,成為流行的體育娛樂活動。
12世紀初,英國開始有了足球賽。比賽是娛樂活動,一年兩次,一般在兩個城市之間舉行。主持人把球往空中一拋,比賽就算開始。雙方就會一捆而上,大叫大喊,又踢又抱,哪一方能將球踢進對方的鬧市區,哪一方就算勝利。如果球中途竄入居民屋裡,運動員也就一窩蜂的沖進去亂打亂踢,常常把屋裡的東西砸得稀巴爛,房主只好自嘆倒霉。路上行人碰到球滾來,就會遭受一場飛來的橫禍。因此在當時,球賽一來,人們就得躲避災難,關門閉戶,一直到球賽結束,才恢復正常。這樣的球賽遭到市民的強烈反對,英國政府便下了一道禁令:規定足球比賽要在空地上進行,進入鬧市區者重罰,於是就出現了專門的足球場。
1863年10月26日,在倫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足球運動組織——英格蘭足球協會,並統一了規則,現代足球運動正式確立。
中國古代把腳踢球叫「蹴鞠」。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了蹴鞠游戲。西漢時修建有「鞠城」,專供競賽之用。唐代是蹴鞠活動的昌盛時期,出現了用灌氣的球代替了過去用毛發之物填充的球,稱為「氣毯」,並用球門代替了鞠室。而在西方,公元10世紀以後,法國、義大利、英國等一些國家有了足球游戲。到15世紀末有了「足球」之稱,後逐漸發展成現代的足球運動。1863年10月26日,英國人在倫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足球運動組織——英國足球協會,並統一了足球規則,人們稱這一天為現代足球的誕生日。這次制定的足球規則共14條,它是現今足球規則的基礎。從1900年的第2屆奧運會開始,足球被列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但它不允許職業運動員參加。1904年5月21日,國際足聯在巴黎成立。1930年起,每4年舉辦一次世界足球錦標賽(又稱世界盃足球賽),比賽取消了對職業運動員的限制。從此,現代足球運動日益發展。
傳說在11世紀,英格蘭與丹麥之間有過一場戰爭,戰爭結束 後,英國人在清理戰爭廢墟時發現一個丹麥入侵者的頭骨,出於憤恨,他們便用腳去踢這個頭骨,一群小孩見了便也來踢,不過他們發現頭骨踢起來腳痛,於是用牛膀胱吹氣來代替它——這就是現代足球的誕生。
在中世紀的英國,足球以成為許多年輕人所熱衷的一項活動。 他們在狹窄的街道上追逐皮球,經常將皮球踢到街邊人家的窗子 上。於是英國國王不得不下令禁止踢足球。從12世紀到16世紀, 英國國王先後四次發布過「足球禁令」。不過,由於足球運動的特殊魅力,禁令也未能使它夭折。
1835年,在英國設菲爾德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足球俱樂部。 1863年,在英國又成立了第一個足球協會。從此,有組織的、在一定規則約束下的足球運動開始從英國傳遍歐洲,傳遍世界。在19世紀末,足球運動在西歐國家已相當普及。在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上,就將足球列為比賽項目之一,結果丹麥隊以9:0 戰勝希臘隊,成為奧運會足球比賽的第一個冠軍。
1904年,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瑞典和瑞士七個國家的足球協會在法國成立了國際足球聯合會,並推選法國人蓋蘭為第一任國際足聯2010南非世界盃主席。
樓主,任務辛苦,能否採納

⑤ 中國的蹴鞠是怎麼玩的

唐代蹴鞠築球時在球場中央豎立兩根高三丈的球桿,上部的球門直徑約一尺,叫「風流眼」。衣服顏色不同的左右軍(兩隊)分站兩邊,每隊12或16人,分別稱為球頭、驍球、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等。球頭與隊員的帽子亦稍有區別。比賽時鳴笛擊鼓為號,左軍隊員先開球,互相顛球數次然後傳給副隊長,副隊長顛數待球端正穩當,再傳給隊長,由隊長將球踢向風流眼,過者為勝。右軍得球亦如此。結束時按過球的多少決定勝負,勝者有賞,負方受罰,隊長要吃鞭子,臉上塗白粉。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有用腳蹴、蹋、踢的含義,「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內實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類似今日的足球。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漢族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游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說蹴鞠是中國古代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一朵體育奇葩。


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⑥ 中國很早就有類似足球的蹴鞠了,以他們的水平踢足球怎麼樣

蹴鞠的起源地就是我們中國,不論外界怎樣的胡言論語,我們都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一觀點。

在蹴鞠的演變歷史當中,它出現了很多名字,像最早的踏鞠,最流行的蹴鞠,還有蹴球,踢圓等等。但是最統一、最普遍的叫法就是蹴鞠。

還有詩曰:「園林過新節,風花亂高閣。遙聞擊鼓聲,蹴鞠軍中樂」。

從這可以看出當時我們的國人們,玩的這個球是多麼的有意義,不但可以玩,還可以練軍,要是玩的好的高手,隨便拿到現代來,稍加訓練未嘗不是好手啊。

⑦ 什麼是蹴鞠

現代足球運動起源於英國,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後傳入我國。其實,我國的足球運動要比英國開展得早得多。

根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載,公元前1000多年前,我國就有足球運動了。最早的足球是用草或毛製成的,叫做「踘」。以後改用熟皮製造,內充毛發,改名「鞠」。踢足球,古代稱為「蹴鞠」或「蹋鞠」,始於戰國時期。《史記·蘇秦列傳》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這就生動地描述了當時齊國都城居民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其中包括蹋鞠。《漢書·藝文志》說:「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如果這一「傳言」屬實的話,那麼,4000多年前上古時代的黃帝,就是中國第一個球迷了!

戰國以後,蹴鞠運動逐漸普及。蹴鞠好手、球迷帝王也逐漸多起來了。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太公就愛好這種足球運動。據史書記載,他經常在自己的家鄉和「屠販少年」踢球。高祖劉邦本人也對蹴鞠有濃厚的興趣。他不但自己愛踢而且愛看比賽。為此,還專門在官苑裡建造大規模的「鞠城」。在他的宮室內還藏有《蹴鞠新書》。不少的達官顯貴專門收養蹴鞠能手,自建蹴鞠場。陸機的《鞠歌行序》中說,在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兒子馬防的宅第中,「鞠城彌於街路」。自西漢以後,由於軍制演變,步兵大量興起,蹴鞠也作為鍛煉士兵體質和戰斗意志的手段而受到重視。《別錄》中又說:「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這反映了寓軍事訓練於競技娛樂的實際情況。因此,《漢書·藝文志》將「蹴鞠25篇」附於「兵技巧13家」類。

漢代軍隊中蹴鞠極為活躍,統帥帶頭踢球,官兵從上到下,人人都必須踢球。《別錄》中還說:「今軍無事,得使蹴鞠。」說明在相對和平的時期軍內經常開展蹴鞠運動。當時,設在官苑內的「鞠城」,便是羽林軍舉行蹴鞠競賽並定期校閱的場所。「三輔離宮」的蹴鞠場地也主要是供軍內蹴鞠用的。所說的「鞠城」,是在比賽場地的兩端用磚築成拱形的門。而在地上挖成圓形的洞,則叫「鞠室」。每端各6個。把球踢進「鞠城」(或「鞠室」)就得一分。這是最早的球門。即使在戰爭期間,蹴鞠仍是軍中的體育運動項目。《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及《漢書·霍去病傳》都記載了漢軍在塞外行軍宿營時,統帥帶頭「穿域蹋鞠」,以振奮士氣的事例。漢末三國之際,蹴鞠的開展仍較普遍。《會稽典錄》說:「三國鼎峙,年興兵革,士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

關於蹴鞠的競賽方法與要求,東漢李尤的《鞠城銘》中有所記述:「圓鞠方牆,仿象陰陽;法月衡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這里全面涉及到蹴鞠的用具、場地、隊長、裁判、比賽規則,裁判員與運動員的道德作風等方面,反映了當時的蹴鞠競賽已有較為完備的規章。到了唐代,發明了用動物的膀胱(多用豬膀胱)放皮球里作球膽,充氣後使用,名為「氣球」。這清楚地表明我國遠在1200年前就發明並使用了相似於現代的足球。唐代還改用兩根柱子上掛球網的球門,這也和現代球門相仿。《氣球賦》中還記述了「交爭競逐、馳突喧闐」的激烈場面;而「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以月圓」兩句,則是「運球」和把球踢到半空的情景。

唐代女子蹴鞠不用球門,稱為「白打」。王建的《宮詞》有「寒食內人長白打」句,即指宮女們的踢球。

宋代的蹴鞠更是盛行。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都是球迷。《宋太祖蹴鞠圖》就畫了他們倆和趙普、石守信等6人踢球的情形,生動活潑,很是精采。宋徽宗趙佶特別愛看蹴鞠比賽。他的兩個宰相李邦彥、高俅都是蹴鞠高手。趙佶規定,凡是喜慶日,如他過生日這天,文武百官祝壽後,內廷的球隊都要進行比賽,以飽他的眼福。當時民間也有些蹴鞠組織。《東京夢華錄》載有「舉目則鞦韆巧笑,觸處則蹴鞠疏狂」。

宋代蹴鞠除用兩個球門比賽外,也有隻用一個球門的。競賽兩隊稱為左右軍,各十餘人,其中球頭(隊長)一人,次球頭(副隊長)二人,還有蹺頭、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和散立等名目。左右軍分別穿紅青兩種顏色的錦襖。宮廷表演賽開始時,雙方隊員於樂聲中出場,先由球門左側的隊員傳踢,適當時傳給球頭,球頭立即踢球射門架上的門洞,射中者得分;不中時,球交由對方踢射,照這方法交替射門,最後以進球多少決定勝負。勝隊受獎,可得銀碗、錦帛等物;負隊的球頭就要挨鞭打或臉上被塗抹黃自粉的懲罰。

據出土的宋代蹴鞠紋銅鏡看出,當時還有一種男女都可以參加又不受場地、設備限制的蹴鞠活動。明代蹴鞠又有所發展。當時流行多種球戲。《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畫有朱瞻基觀看蹴鞠的場面。宮內嬪妃們也愛好踢球,並有「齊雲社」的組織。女子蹴鞠,在民間也已流行。洪武間,民間女子彭秀雲善蹴鞠,她「挾是技游江海」,被譽為「女流清芬」。出現詠婦女蹴鞠的詩詞也不少,如袁華的《和鐵崖先生蹋鞠篇》、李漁的《美人千態詞》等,都對女子蹴鞠有形象生動的描述。

文人墨客也常以蹴鞠為樂,如王圻的《三才圖會》、汪雲程的《蹴鞠圖譜》中都有儒生雅士踢球的圖像。明清時期的一些瓷器上,還留下不少兒童們蹴鞠的情景。

風箏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就發明了風箏。相傳春秋時期公輸般(魯班)看到鷂鷹在空中盤旋飛翔而受到啟發,削竹為鷂,稱為「竹鷂」,上天三日不下,並用它來窺探宋城。後來,墨子也曾斫木為鷂,能在空中飛翔。在發明了紙以後,以紙代木,便出現了輕便的「紙鳶」。

五代時的李鄴在紙鳶的鳶首上繫上風笛,「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曰風箏」。風箏用細竹紮成骨架,再糊上薄棉紙,系以長線,手牽長線,借風力升空。唐朝詩人高駢在夜深人靜時,聽見空中傳來風箏聲,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夜靜弦聲響碧空,呂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

風箏風箏講究扎、糊、繪、放。扎,要達到對稱,左右吃風面積相當;糊,要保證全體平整,干凈利落;繪,要達到遠眺清楚,近看真實;放,要會依風力調整「提線」角度。風箏的式樣繁多,有禽、獸、蟲、魚,也有人物。主要分為「硬膀」和「軟翅」兩大類。「硬膀」風箏的翅膀堅硬,吃風大,飛得高;「軟翅」風箏柔軟,飛不高,但飛得遠。每年放風箏的季節,藍天中,「孔雀開屏」、「鵾鵬展翅」、「蝴蝶起舞」、「魚躍龍門」、群鴿競翔」、「仙女散花」、「悟空騰雲」、「梁山一百單八將」等,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有「風箏魏」之稱的天津魏元泰(公元1872~1961)。他製作的風箏,做工精巧、放飛平穩、色彩艷麗、造型生動逼真。特別是他創制了可以折疊拆散便於攜帶的風箏,做工極其精緻。風箏翅膀可視其長短拆成2~3疊,扣榫嚴絲合縫,再用銅箍箍牢,糊上絲綢,施以重彩,堪稱是巧奪天工的工藝美術品。他製作風箏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先後創作了「五蝠捧壽」、「松鶴延年」、「葫蘆萬代」、「八仙慶壽」、「串兒八仙」等精品,還有幾丈長的「蜈蚣」,寸許大的草蟲雀鳥,既可放飛天空游戲,也可陳於壁間觀賞。他精湛的風箏藝術贏得了國內外風箏愛好者們的歡迎。他的風箏,在1914年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當時,轟動了天津衛,滿城爭說「風箏魏」為國爭光。

我國的風箏,歷史悠久,做工精良,遠銷日本、東南亞和歐美許多國家。至今,世界上很多國家放風箏活動十分流行。

⑧ 蹴鞠的一些問題高分求!

cù jū
「蹴鞠」一詞,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游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系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和」與「中庸」,多數情況下的社會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輕「武功」。人們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文爾雅,鄙薄孔武之士的爭強好勝。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
編輯本段【溯源】
《史記》和《戰國策》最早記錄了足球運動的情況。《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都表明,在當時的齊國故都臨淄,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成熟的游樂方式,而且在民間廣為盛行。齊宣王於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斷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歷史時期,在齊國故都臨淄城足球活動就已廣泛開展。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民間盛行的體育和娛樂活動項目。
秦統一六國後,蹴鞠運動一度沉寂。西漢建立後,又復興盛。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西京雜記》上就記載: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城的未央宮養老,吃穿用度極盡豪華,終日看歌舞伎樂。但他卻並不滿意,終日悶悶不樂。原來劉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殺牛之輩,工作之餘的娛樂活動離不開斗雞、蹴鞠。於是,劉邦就下了一道聖旨,在長安城東百里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住到新城,劉太公和劉溫也遷住到那裡。又開始「斗雞、蹴鞠為歡」,這才心滿意足。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戰國時期,足球是城市下層人民喜愛的娛樂活動,到了西漢初年,足球也得到貴族階級的喜愛。桓寬的《鹽鐵論》中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蹴鞠斗雞」為樂,一般的人們也是在「康莊馳逐,窮巷蹴鞠」。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就很喜歡觀看蹴鞠運動。《漢書》記載,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以斗雞、蹴鞠比賽為內容的「雞鞠之會」,寵臣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鞠客」(類似於今天的球星)。可見,在西漢時期,足球活動的社會面更為擴大了。
由於蹴鞠運動的興盛,漢代還出現了研究這項運動的專著,漢代曾有人寫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書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體育專業書籍。班固在寫《漢書·藝文志》時,把《蹴鞠二十五篇》列為兵書,屬於軍事訓練的兵技巧類,可惜後來失傳了。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而名垂史冊的人,不過他的經歷卻很不幸。《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於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足球製作技術也有所改進。唐代在制球工藝上有兩大改進:一是把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的形狀更圓了。二是把球殼內塞毛發改為放一個動物尿泡,「噓氣閉而吹之」,成為充氣的球,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個發明。據世界體育史記載,英國發明吹氣的球是在十一世紀,比我國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時間。
唐代的球體輕了,可以踢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稱為「絡網為門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漢代是直接對抗分隊比賽,「僻脫承便,蓋象兵戍」。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象打仗一樣。唐代分隊比賽,已不是直接對抗,而是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勝」。從足球技術來說,是一種發展:而間接對抗,從體力訓練來說,卻是足球運動的一個退步。
由於球體輕了,又無激烈的奔跑和爭奪,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門的,以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稱為「白打」。唐代詩人王建有一首《宮詞》說在寒食節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為樂。唐太宗、玄宗都愛看踢足球,當時球門是「樹兩修竹,絡網於上,以門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唐代不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術還很高超。
不僅皇帝宮中有這樣的習俗活動,民間也有。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可見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詩中也說,「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踢球習俗的普遍。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南宋時期,詩人陸游在《春晚感亭》詩中描寫過這個情景:「寒食梁州十萬家,鞦韆蹴鞠尚豪華。」又《感舊末章蓋思有以自廣》詩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鞦韆蹴鞠趁清明」的詩句。
有比賽就有球星。當時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麼人呢?如果你讀的古書多,大概已經猜到了:惡少年。更出挑的是唐代的若干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個「勤政樓」去居高臨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這場景可真夠諷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氣重了不少。當然,也不只是他一個人如此,等到幾代之後的唐僖宗,自己就變成了一個惡少年,親自蹴鞠斗雞,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溫逼迫著從長安搬遷到洛陽的路上,六軍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批神策軍或者惡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著他,可見感情深厚。中唐以後的軍隊當中,本來就有不少是惡少年,平日間就在街上蹴鞠斗雞賭博的。
蹴鞠在宋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高俅因踢球而發跡,告訴了我們這樣兩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族是喜愛踢球的,有些人本身愛踢球,有些人愛看踢球。宋徽宗趙佶是個足球迷,他看了宮女踢足球後寫詩道:「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文獻通考》介紹:「宋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綉羅寬衫,系錦帶,踢綉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上海博物館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
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范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樣,有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由射門比准已向靈巧和控制球技術方面發展。
宋代制球工藝比唐代又有提高,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兩」。足球規格要「碎湊十分圓」。這樣做成的球當然質量是很高了。當時手工業作坊製作的球,已有四十個不同的品種,每個品種各有自己的優缺點。制球工藝的改進,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而制球手工業的發展又反映了社會需要量的增加。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踢球藝人還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這是我國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類似於今天的足球俱樂部;也可以說,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
到了元代,關漢卿等人的散曲中記述了男女對踢足球的情景。但這種男女對踢,已不是雙方尋求自身的娛樂,而是以婦女踢球作為一種伎藝供他人欣賞。薩都刺《妓女蹴鞠》散曲中說:「畢罷了歌舞花前宴,習學成齊雲天下圓」。可見踢球和歌舞一樣,都是宴會上的伎藝。「占場兒陪伴了英豪」的婦女,大都是「謝館秦樓」、「鳴珂巷裡」的「絕色嬋娟」,可見踢球成了妓女娛客的手段。踢球娛樂的社會性已大大縮小,它不再是節日的活動內容,也不再是宴會上的節目,而是和放盪行為相聯系的娛樂。
《明史》上記載,擁兵三吳、稱兵割據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一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可見踢球已和淫樂連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朱元璋的聖旨只能禁止軍人踢球,但並不能改變足球的娛樂性質。被稱為明代社會網路大全的小說《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寫西門慶在麗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事:西門慶吃了一回酒,出來外面院子里先踢,又教桂姐與兩個圓社踢。「一個捎頭,一個對障,拗踢拐打之間,無不假喝彩奉承。」上述描寫,也很能表明明代踢球的娛樂性質。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我國古代的蹴鞠活動,自戰國起經歷了幾千年,在漢、唐、宋時代,曾經象彗星一樣,發出閃亮的光輝;後來,投入清代社會的水中,只留下一點泡沫,終於暗落了。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
蹴鞠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蹴鞠比賽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有球門的蹴鞠比賽又可分為雙球門的直接競賽和單球門的間接比賽。雙球門的直接競賽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於軍事練兵。進行直接對抗比賽時,設鞠城即球場,周圍有短牆。比賽雙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門;場上隊員各12名,雙方進行身體直接接觸的對抗,就像打仗一樣,踢鞠入對方球門多者勝。
在專門的競賽場地--鞠城,球門兩廂對應,兩邊隊員相對進攻,進球為勝由雙球門競賽演變而來的單球門間接比賽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時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於為朝廷宴樂和外交禮儀競賽表演。進行間接對抗比賽時中間隔著球門,球門中間有兩尺多的「風流眼」,雙方各在一側,在球不落地的情況下,能使之穿過風流眼多者勝。
無球門的散踢方式稱作白打,歷時最久,開展得最為廣泛,有一人到十人場戶等多種形式。白打則主要是比賽花樣和技巧,亦稱比賽「解數」,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動作,如拐、躡、搭、蹬、捻等,古人還給一些動作取了名字,如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金佛推磨、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編輯本段【傳承意義】
流行了數千年的蹴鞠的興衰,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變化、新陳代謝的歷史規律。跨越時間上的歷史距離,消亡的古代蹴鞠又在興盛的現代足球中獲得新生。
2004年7月15日,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屆中國國際足球博覽會上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於中國」,山東淄博被正式確認為世界足球起源地。在2006年德國世界盃期間,布拉特再次表示:「足球起源於中國,臨淄是足球的故鄉,不僅是你們的驕傲,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世界的驕傲,是所有喜歡足球、喜歡世界盃的人的自豪。」
2006年4月,作為德國世界盃的一部分,德國漢堡足球博物館正式開館,向觀眾展示豐富的足球歷史文化,包括作為足球起源地的燦爛的中國蹴鞠文化。
編輯本段【蹴鞠歷史軼事】
第一個因踢球名垂史冊的人
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而名垂史冊的人。《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於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
蹴鞠位置分工的形成
漢代蹴鞠是訓練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較為完備的體制。如專門設置了球場,規定為東西方向的長方形,兩端各設六個對稱的「鞠域」也稱「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場地四周設有圍牆。比賽分為兩隊,互有攻守,以踢進對方鞠室的次數決定勝負。
經過漢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時期蹴鞠活動達到高潮,甚至出現了按照場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種方式,有比賽巔球次數的「打鞠」,有場地中間掛網、類似網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參與拼搶的「躍鞠」,還有了設立球門的比賽,這種方式每隊有一定人數和固定位置,規定隊員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動。
史上第一份首發名單
南宋《武林舊事》曾列出了「築球三十二人」競賽時兩隊的名單與位置:「左軍一十六人:球頭張俊、蹺球王憐、正挾朱選、頭挾施澤、左竿網丁詮、右竿網張林、散立胡椿等;右軍一十六人:球頭李正、蹺球朱珍、正挾朱選、副挾張寧、左竿網徐賓、右竿網王用、散立陳俊等」。這恐怕是歷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發名單」了。
第一個因踢球而當官的人
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⑨ 蹴鞠是現代足球的鼻祖嗎它有多少年的歷史呢

足球起源於中國,最早被稱為蹴鞠,距今近5000年。

明朝以後清朝建立以後,清朝皇帝對蹴鞠活動根本不感興趣。在朝廷和民間禁止蹴鞠活動,限制了蹴鞠的發展。其次,隨著清朝與西方國家的商業交流,中國傳統的蹴鞠文化被西方足球所取代。隨著歷史的不斷變遷,古人推動的蹴鞠活動也由此沉澱在歷史的長河中。在當時的封建社會,蹴鞠活動被許多文人視為一種娛樂活動。在這些環境的影響下,蹴鞠逐漸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中國古代的娛樂活動經過五千年的發展,也經歷了時代風雨的侵蝕和變化,逐漸被現代人以嶄新的面貌認識和使用。蹴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從繁榮到衰落經歷了許多起伏。令人欣慰的是,它在近代以足球的名義重生,這讓全世界的現代人為之歡呼。因此,一個國家的進步需要在老領域進行創新和發展。我認為對每個人來說,歷史是一種很好的傳統美德,我呼籲所有中國人把它付諸實踐我們的傳統文化將繼續發揚,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我們悠久的歷史。

⑩ 蹴鞠是什麼樣子的呀

蹴鞠(cùjū),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游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系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閱讀全文

與踢蹴鞠的男生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士男發型圖片大全圖片 瀏覽:72
鼠年迎春節繪畫簡單的圖片 瀏覽:951
捧女生臉圖片 瀏覽:896
雨天撐傘圖片女孩 瀏覽:666
候車大廳設計圖片簡單 瀏覽:286
最簡易的牛舍圖片大全 瀏覽:261
可愛俏皮鱷魚圖片 瀏覽:129
恐龍幼兒繪畫圖片大全簡單 瀏覽:763
2013燙發發型圖片 瀏覽:752
流星動漫女孩圖片 瀏覽:984
word排版教程圖片 瀏覽:700
憂傷圖片唯美傷感漫畫女生 瀏覽:751
十二月漫畫女生圖片 瀏覽:371
女生學院清新圖片 瀏覽:42
白奶油蛋糕簡單造型圖片 瀏覽:368
清純唯美女孩圖片頭像 瀏覽:293
怎麼在word中設置圖片格式 瀏覽:654
動漫拿著花的頭像圖片男生 瀏覽:204
沒有文字圖片唯美意境 瀏覽:181
夏天黑衣服搭配圖片 瀏覽: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