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蘇州旅遊景點介紹
蘇州旅遊景點有以下幾個:
1.蘇州園林
留園位於江南古城蘇州閶門外留園路338號,以園內建築布置精巧、奇石眾多而知名,與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中國四大名園。留園在蘇州閶門外,留園是明萬曆年間太僕徐泰時建園,時稱東園,清嘉慶時歸觀察劉恕,名寒碧庄,俗稱劉園。
『貳』 關於蘇州園林留園的介紹
蘇州園林留園的介紹如下:
留園、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清乾隆末年被劉恕所得,擴建後改名寒碧山莊,時稱「劉園」。光緒初年,官紳盛康買下此園,吸取蘇州各園之長,重新擴建修葺,改名為留園。
留園共分中、東、西、北4個景區,景區間由700多米長的曲廊連接,長廊兩壁上嵌有歷代名家書法石刻300多方,人稱「留園法帖」。廊檐下有粉白花牆漏窗,圖案精美。從花牆望去,山池亭台在花樹中若隱若現,有如丹青畫卷,別有情趣。
『叄』 蘇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圖片
蘇州著名的水鄉有周庄、角直、同里。來蘇州一定要去一趟水鄉古鎮,各個古鎮均有自己的特色,最好在裡面住上一宿,臨窗小酌,靜看小橋流水,別有一番趣味。相比較而言,周庄,名氣最大,門票也相對貴了少許,100元一張。但是商業氣息太濃,已經丟失了好多原本的感覺;角直有點小,快的話一下午都用不了就走完了,不適合情侶漫步。第二是園林。中國有四大名園,蘇州就佔了兩個(拙政園、留園)。不過說實話,蘇州園林如果不是專業人士,沒有很深的古典文學、建築學知識的(像我這樣的),對於裡面的感受應該是大同小異的。這些園林裡面,拙政園門票70,寒假來的話是淡季50。是蘇州最大的私家園林,比較豪華;留園裡面有很有特色的太湖石和盆景,環境也很美;獅子林在拙政園旁邊,以假山出名,裡面巨大的假山完全可以當成迷宮,適合情侶在裡面玩;滄浪亭和網師園相鄰,這兩個園林比較小,平時人會很少,可以當成休憩的場所。當你們在蘇州大街上面對車水馬龍的喧囂無可奈何之際,可以走進園林,走進一方凈土,暫時躲開塵世的紛雜,享受現代人寶貴的片刻寧靜。另外,蘇州博物館位於拙政園旁邊,是建築大師貝聿銘的收山之作,免費的,值得一去。
票價:留園40、獅子林30、滄浪亭20、網師園20。如果打算寒假來,屬於旅遊淡季,這邊門票肯定會再便宜一點的。
園林裡面有個特殊的地方:虎丘。位於蘇州城西北郊,距城區中心五公里。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葬其父於此,葬後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山高約三十六米,古樹參天,山小景多,千年虎丘塔矗立 山巔。虎丘依託著秀美的景色,悠久的歷史文化景觀,享有「吳中第一名勝」的美譽。宋蘇東坡說過:「到蘇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
有茶園,有竹林,有小溪,有虎丘塔,有劍池,到虎丘主要觀的是文化,是蘇州不得不游之處。
地址:蘇州市虎丘區虎丘山門內8號
門票:60
『肆』 中國古典園林有哪些
一、拙政園
『伍』 蘇州滄浪亭、獅子林、留園、拙政園、網師園、環秀山莊、退思園、藝圃、耦圓的圖片
拙政園
『陸』 蘇州園林
13 蘇州園林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本文先總括蘇州園林從整體上呈現出的特點,再從各個方面分別加以說明。盡管文中沒有提到任何一個園林的名字,沒有描述某一處具體的景色,但讀者得到的關於蘇州園林的知識,是全面、明確的。同時,讀者也從中獲得了一些欣賞中國園林的方法。
蘇州園林的特點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換句話說,也就是「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蘇州有許多名園,如拙政園、網師園、留園、滄浪亭、獅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這些園林而論,它們的建築、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點,這些名園也從而具有了各自的風格與生命力。如何從這些面貌、風格各不相同的園林中概括出共同點來,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從游覽者的角度,從蘇州園林給遊人留下的印象著眼,「硬」是從不同中找出同來。中國園林藝術和詩、畫藝術相通,中國園林一向被譽為如詩如畫,因此,作者的這種作為游覽者的感受是精當的、恰切的,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藝術修養。另外,對於「圖畫」,我們也應該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領會蘇州園林的特點。一般說來,圖畫中描繪的景緻既來自自然,又高於自然,畫家將自然天成的景色進行抽取、提煉、集中,然後創作出既不悖於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畫圖來。據此,我們可以領會到,蘇州園林的美是經過精心安排而又不損自然的美。「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眼前總是」強調了蘇州園林是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
蘇州園林的整體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亭台軒榭在布局上「絕不講究對稱」,作者將蘇州園林的布局與中國傳統建築作比較,以圖案畫與美術畫打比方,說明蘇州園林具有充滿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疊有自然之趣,讓人忘卻其為假山。池沼則「大多引用活水」,是因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園林池沼寬敞……往往安排橋梁」,講的是因地制宜,印證了前面所說的「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兩座以上的橋梁,決不雷同,講的其實也是避免對稱,講究自然之趣。細處也不放過,如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布置幾塊石頭或種上花草。這些安排,使得蘇州園林中的假山與池沼雖出自人工,卻能宛如天成,這也正是園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花草樹木的映襯同樣「著眼在畫意」。作者先介紹花草樹木栽種的良苦用心:既講究樹木的錯落有致,又照顧到季節的變化。再介紹花草樹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寶塔那樣的松柏」「閱兵式似的道旁樹」作比較,以「古老的藤蘿」作例子,說明花草樹木的栽種與修剪符合中國畫的審美觀。
(四)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巧妙運用花牆和廊子,使蘇州園林顯得層次多,景緻深,景物不是一覽無餘地展現在游覽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覽者可以領略到移步換景的樂趣,獲得的審美享受也更為深長。
最後,作者又從園林的細部著眼介紹蘇州園林的圖畫般的美,即講究每一個角落的構圖美,門窗的圖案美、雕鏤美,園內建築的色彩美等。這是對蘇州園林的特徵的再次強調。
二、問題研究
文中多次提到繪畫,把繪畫和園林建築聯系起來,以繪畫原理分析園林建築,或以園林建築印證繪畫原理,試找出幾處加以簡要說明。
1.「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2.「還在那兒布置幾塊玲瓏的石頭……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
3.「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這是不足取的。」
4.「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幹就是一幅好畫。」
5.「……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
以上語句中所說的「畫」「圖畫」,應該是指中國畫。第1、3句的議論,是以中國畫的審美觀為依據的,而第2、4、5句作者隨手摘取的幾幅小景,我們覺得很熟悉,因為它們原是在中國畫上常見的。
練習說明
一、蘇州園林的整體特點是什麼?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具體說明這個特點的?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並認識到說明事物要抓住特點。
課文從游覽者的角度來概括蘇州園林的特點,這就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文章是先從亭台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等四個主要方面,再從每一個角落的構圖美、門窗的圖案美、建築的色彩美等三個細微方面來具體說明這個特點
2.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
(「藝術」與「技術」有什麼區別?)
3.可是牆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廊子大多是兩邊無所依傍的,實際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緻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麼意思?能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這是怎樣的情形嗎?)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理解文中內涵較豐富而作者沒有詳細解說的詞語。
1.「標本」在這里是典範、樣本的意思。
2.「藝術」是強調個人獨創性的活動,其成果能給人以審美愉悅,並且無法被復制;「技術」,意味著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實際效用的東西,一般可以大量復制。
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盡管猛一看上去花牆和廊子把景緻分開了,但因為牆壁是鏤空的,廊子兩邊無所依傍,所以景緻並沒有被真正隔開,而只是緩沖了一下視線,使得景物不是一覽無餘地呈現在游覽者眼前,而是逐次展開,這樣就使游覽者在心理上覺得園林中景緻繁復、有層次了。
三、說明文中常用一些說明方法,如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畫圖表、列數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以及《中國石拱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並結合實例說說其作用。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大致了解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這些說明方法如何運用及其作用都不難理解,在找出具體實例的過程中,學生就能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老師不必過多講解。
本文和《中國石拱橋》使用的說明方法有:
舉例子:
(1)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還有北京豐台區的盧溝橋。
(2)在建築技術上有很多創造,在起重吊裝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辦法。如福建漳州的江東橋……
先介紹一種現象或說明一種道理,然後再用具體例子做例證,這樣有點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豐滿。
作比較:
(1)我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麼樣,右邊也怎麼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
(2)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
通過比較,容易突出被說明對象的特點。
打比方:
(1)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
(2)橋洞不是普通的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
打比方可以使要說明的對象形象可感。
列數字:
(1)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
(2)(盧溝橋)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採用列數字的方法,讀者可以通過確定的數字獲得對說明對象的准確了解。數字的精確,是體現說明文語言准確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引用:
(1)唐朝的張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雲,長虹飲澗」。
(2)那時候有個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的游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引用別人的話或有關資料,可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四、下面兩題中選做一題。
1.你從課文中領會到哪些欣賞中國園林的方法?
2.寫一篇文章,介紹你遊玩過的一座園林,200字左右。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能夠運用從課文中獲得的一些欣賞園林方面的知識,提高園林欣賞水平,並初步練習寫作說明文。
1.因為正如文中所說,「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所以從文中獲得的有關欣賞園林方面的知識可以得到遷移運用。學生能夠領會到的方法,概括地說,是要注意園林內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當適宜,具體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2.也可以介紹村莊、街道或小區等,要注意抓住特點來寫,並適當運用一些說明方法。
教學建議
一、教學時,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蘇州園林的圖片或音像資料,也可以准備一些其他地方的園林的圖片作對比,如我國「古代的宮殿」,被「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閱兵式的道旁樹」、北京園林的彩繪等,幫助學生增加感性認識。
二、要使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獲得更全面的關於園林建築藝術的知識,可參看《自讀課本》第三冊里陳從周的《園日涉以成趣》一文。陳從周是著名的園林專家,《園日涉以成趣》中對山水、長廊雲牆、樹木在園林中運用的原理作了透徹的說明,可以幫助理解本文。
三、本文先總括蘇州園林的特點,再從各個方面分別加以說明,總說、分說相結合,既突出了被說明事物的特點,文章結構又顯得清楚,這種寫法足資借鑒。可以結合課後第四題,進行一次口頭作文或小作文訓練。
有關資料
一、假如我教《蘇州園林》(葉至善)
初中語文課本第四冊選了我父親的一篇文章——《蘇州園林》。
假如我是語文教師,在教同學們學習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給他們說明這是一篇「序文」——為一本攝影集寫的「序文」。這本攝影集就叫做《蘇州園林》。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紹蘇州園林的攝影集,約我父親寫一篇序文。為一本書寫序文,總得先看一看這本書的內容,為攝影集寫序文當然也應該如此。可是那家出版社還沒有把攝影集編好,說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滿意,准備重拍。內容還沒有看到怎麼能寫序文呢?好在我父親從小生長在蘇州,幾處有名的園林他都熟悉。還有,他書架上有一本陳從周教授編撰的《蘇州園林》,是二十多年前同濟大學出版的,雖然是學術性的著作,卻附了195幅精美的照片,可以作參考。有了這兩個條件,寫序文就不會憑空亂說了。我父親寫這篇序文,開頭就從陳教授的《蘇州園林》說起,還說這本書中的照片使他回想起他的童年;而且在最後一段,交代了這篇文章是為將要出版的《蘇州園林》作的序文。
序文寫好後就交給香港那家出版社了,不知什麼緣故,這本新的《蘇州園林》遲遲不見出版。《網路知識》雜志編輯部知道了我父親有這樣一篇文章,要求讓他們先發表,於是就以我父親贈陳從周教授的詞《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諸園寄深眷」為題目,發表在《網路知識》1979年第4期上。發表的時候刪去了最後的幾句話,是得到我父親的同意的。但是這樣一刪,讀者就不明白這是為一本攝影集寫的序文了。後來,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編入語文課本,又刪去了這篇文章的第一段,也是得到我父親的同意的。「拙政諸園寄深眷」這句話在第一段里,第一段刪去了,題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蘇州園林》。編者作了一條注,交代了這篇文章的出處和原來的題目,可惜沒有說明這是一本攝影集的序文。如果說明了,讓語文教師了解了我父親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教起課來一定會切合實際得多。
我是知道這段經過的,所以假如我是語文教師,在教這篇課文之前,我先要告訴同學們這是為一本攝影集寫的序文。接著,我要給同學們說明一本書為什麼要有序文。序文有由本書的作者自己寫的,也有由別人寫的。由作者自己寫的,大多表明他為什麼寫這本書、怎樣寫這本書之類;由別人寫的,大多介紹這本書的內容,或者加上一些評論,也有給讀者介紹作者的。我說「大多」,等於說並非全都如此。但是不管序文寫些什麼,對理解這本書都是有幫助的。我父親的這篇《蘇州園林》既然是為一本攝影集寫的序文,那麼對讀者欣賞這本攝影集有沒有幫助呢?在布置預習的時候,我就提出這個問題來讓同學們考慮和討論。我應該把攝影集拿出來,供給同學們比照。香港的那一本至今還沒有出版,我可以取父親所藏的陳從周教授的那一本來代替;還有個辦法,就是從各種畫報上去找蘇州園林的照片,找那些跟文章最相配合的,當然越多越好。現在各種畫報上蘇州園林的照片極多,收集並不困難。
同學們經過這樣的預習,就用不著我再說什麼了。我只要問:「你們讀了文章,再看這些圖片,是不是覺得圖片上的景物更有意思了?」同學們一定同聲說「是」,這是可以預料到的。光這樣回答很不夠,我要請同學們說一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同學們的回答一定各有不同,有的從文章說到照片,有的從照片說到文章,我只要在一旁隨機指點幾句就成了。在必要的時候,我可以拿出一些圖片來讓同學們比較,例如對稱的宮殿式建築、西方園林中的行道樹、北京的宮廷園林等等。作這樣的比較是為了幫助同學們辨別異同,絲毫不含褒貶的意味。各種建築設計和園林布置都各有長處,文章中也並沒有說世界上的園林惟獨蘇州的好。經過這樣一番討論,同學們鑒賞造型藝術的能力一定會有所提高。藝術鑒賞能力的提高是修養方面的事,看不出痕跡,也沒有止境,需要的是不斷地訓練。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把這個道理貫穿在教學工作中,但是不必向同學們明說。
如果同學問我:「在寫作技巧方面,從這篇文章可以學到一些什麼?」我就告訴他們:介紹任何一件事物總得抓住這件事物的特點,這篇文章就是抓住了《蘇州園林》這本攝影集,其實就是抓住了蘇州園林的特點來寫的:第一段說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的地位,第二段總說蘇州園林布置的匠心,以下的四段說容易被人們注意的大處,再往下的兩段說容易被人們忽略的小處,第九段把蘇州園林跟北京的宮廷園林作了比較,最後一段說可以說的還有,意思是讓讀者自己從攝影集中去尋找。文章的結構很平常,沒有什麼「技巧」可言,但是這樣的結構很容易使人接受。
有一點倒可以說一說:這篇文章原題為「拙政諸園寄深眷」,課本上是註明了的。「寄」是「寄託」的意思,「眷」是「眷戀」,也就是「深切的懷念」。我要請同學們說一說,他們讀了這篇課文有沒有體會到這種「深切的懷念」的感情。假如他們回答說體會到了,我就進一步問:「文章中並沒有一句動感情的話,你們是從哪兒體會到這種感情的?」對這個問題能談到多麼深就多麼深,我不強求他們。
現在還要告訴同學們:讀一本書一定要讀序文,如果書中有序文的話。最好讀兩遍:讀正文之前讀一遍,可以心中有數,知道讀正文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地方,應該如何去理解;讀完了正文再讀一遍,可以回憶一下正文的內容,加深記憶和理解,同時判斷序文對這本書的評論有沒有說過頭和沒說夠的地方。如果布置作業的話,我就請同學們找一本曾經讀過的課外讀物,重讀它的序文,用實例說一說讀序文的好處,寫下來也可以,開個討論會談談也可以。
許多語文老師常常採用這樣的辦法:教過一篇課文就讓同學們仿照這篇課文寫一篇習作。我以為這個辦法不太好,因為有些課文,或者從內容說,或者從形式說,並不適宜於同學們仿作。這篇《蘇州園林》,要仿作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從實際出發。我想同學們不論住在哪裡,本城本鄉總有一兩處可供游覽的地方。我就挑選同學們常去的一處作題目,讓同學們開個會,大家來說說這處地方有什麼特點。如果向不曾去過的人作介紹,哪些是非說不可的,哪些是可說可不說的;怎樣說才能說得明白,怎樣說才能打動人……討論過後,可以集體合寫一篇,也可以每人寫一篇。如果同學們負擔太重,不寫也可以,因為已經討論過了,他們已經受到了一次訓練。
可是我並非語文教師,我沒有一點兒實踐的經驗。我的設想到底行得通行不通,完全沒有把握,恐怕只是紙上談兵,說說罷了。
二、情趣兼備匠心獨運——讀《蘇州園林》(秦兆基、浦伯良)
蘇州園林,名聞全國,譽滿世界。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館娃宮,便是蘇州第一座園林。現存的園林近則四五百年,遠則上千年,可謂源遠流長。蘇州園林究竟有幾處,尚無確切的統計,現存園林尚近二百處,無怪乎人們稱蘇州為「園林城市」。蘇州地處江南水鄉,湖光山色,旖旎動人。這里文人薈萃,能工巧匠,代代相傳。園林設計者和匠師們將大自然優美的景物,根據他們自己的藝術趣味和美好理想進行概括、提煉,創造出富有詩情畫意的園林,使它成為傑出的藝術品。
歷來介紹蘇州園林的文章,或從建築學角度寫,或從園林歷史寫,或從導游角度寫,各盡其妙。葉聖陶的《蘇州園林》以精練的語言、嚴謹的結構,從欣賞者的角度,抓住蘇州園林的藝術特點,條分縷析地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紹。
葉老曾說:「大凡讀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緊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徹。」(《評改兩篇報導》第33頁)這是夫子自道。讀他的文章自然也可以從抓思路著手。本文的思路很清楚,先說明寫作的緣由,指出蘇州園林總的特點,然後根據園林的組成部分,分類加以說明,最後推出一道餘波,使人感到含意不盡。
全文11節(指未經刪改的原文),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是引子,說明寫作動機。(此節在教材中已被刪去)
文章從陳從周教授的《蘇州園林》寫起,娓娓道來,自然親切。這本著作多照片,葉老工作余閑,常常翻看,這固然帶來一次次的「愉快的享受」,更使他想到他的童年。
葉老是蘇州人,1894年出生,22歲之前,他一直在蘇州生活。「想童年時常與窗侶嬉遊,蹤跡遍山徑樓廊汀岸語出葉聖陶《洞仙歌》,見《拙政諸園寄深眷——談蘇州園林》。」,道出了他對蘇州園林的深厚的感情,他和同窗顧頡剛、王伯祥等都是很要好的朋友,課余經常遊玩,欣賞園林,所以對蘇州園林的情趣和特徵有深刻的體會,盡管已入高齡(寫這篇文章時75歲),長期居住北京,但對故鄉園林卻從未忘懷,而陳從周教授的圖冊,「多年珍玩」,以此寄託思鄉之念,並進而激起寫文章的動機。
從陳從周教授的《蘇州園林》寫起,表面看來似乎起筆太遠了,實則對文章的中心扣得很緊。這本圖冊不僅使作者產生寫作要求,而且長期以來,他藉助這些圖片,經常回味、揣摩蘇州園林,從而加深了對蘇州園林特點的認識。
第二部分(第2至10節)是主體,著重介紹蘇州園林的特色。作者先提出總的看法,然後分類介紹。
第一層,包括第2、3兩節,從對我國園林總的印象談到蘇州園林設計的總的原則。先說總的印象:「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這是作者根據自己遊了蘇州十多處園林的體會,也是與其他地方的園林比較的結果。「標本」一詞,很確切地說出了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的地位和影響,同時指出鑒賞蘇州園林的重要。前人早已說過,「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這話可以和葉老的印象印證。
說明文常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把事物的特徵講清楚。蘇州園林眾多,風格不同,比如主要園林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分別代表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園林風格,要概括它們的特點不容易。葉老有高度的藝術修養,對蘇州園林又有過長期的欣賞和研究,所以概括它們的特徵並不困難。他認為,蘇州大大小小的園林,「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為了突出這一點,作者用四個「講究……」,對此作了概括的說明,接著用「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作了歸納,最後再用遊客的反應證明自己看法不謬。
第二層,從第4節到第10節。分別從布局,景物處理,花木,乃至牆、廊、門、窗的設色等方面說明蘇州園林的特點。對園林這樣復雜的事物,單憑概括性的說明顯然是不夠的,還須分類加以說明。分類說明可以使讀者對被說明的事物、事理理解得更透徹、具體。下面選幾節來說一說。
第5節,介紹假山和池沼。蘇州園林離不開山和水。在這兩種景物的處理上最能體現蘇州園林的特點。作者把它們作為重點加以說明。
先說假山。蘇州園林的假山堆疊構思非常巧妙,「使游覽者遠望的時候彷彿觀賞宋元工筆畫,或者倪雲林的小品,登假山或觀賞假山時忘卻身在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獅子林的景物以山為主,全用太湖石堆疊而成,有的巍峨雄渾,有的瘦削娟秀,嵌空玲瓏,盤旋曲折。滄浪亭有幾座堆壘而成的小山,高下升降,極盡委婉之美。葉老用「重巒疊嶂」來概括這些變化多端的假山,決非溢美之辭。元代譚惟則在《獅子林即景》中寫道:「鳥啼花落屋西東,柏子煙青芋火紅。人道我居城市裡,我疑身在萬山中。」這可以作為葉老的說法的佐證。在幾座小山上種植少許竹子花木,到了春天,萬木蔥綠,益顯得山石嶙峋;到深秋,萬木蕭條,就成疏木寒山了。作者指出,這些藝術創造,是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的結果,這一見解,非常深刻。
其次說池沼。江南多水,水使園林增色。池水有空闊、明澈的特色,是構成園林幽美景色的重要因素。作者點出蘇州池沼之水「大多引用活水」,有一股生氣。各個園林的水,情況各異,富有藝術才華和創造能力的能工巧匠,根據池沼的特點,構成一幅幅動人的圖畫。一種是把「池沼作為全園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著布置」,網師園便是典型一例。其園甚小,但池沼周圍亭台樓閣,倒映水中,分外有趣,吸引很多遊客。一種是水面成河道模樣,如拙政園,沿著縱長的池面,點綴著少數建築物,安排靈巧的小橋,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種零星花木,宛然有江南水鄉風味。如果沿著池邊漫步,「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在池沼中常常種植荷花,養金魚,這「又是入畫的一景」。拙政園荷花種得最多,到了夏天,萬柄搖風,香遠益清,簡直一片蓮花世界。怡園的荷花另有一種風味,「疊石疏泉不數旬,水芝開出似車輪。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紅魚跳綠萍。」(李鴻裔《怡園》)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一幅「魚戲蓮葉圖」。
第7節,寫花牆和廊子。這兩樣東西看起來是附件,但也能顯示蘇州園林的特點。花牆和廊子使整個園子時而幽曲,時而開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風景的層次和深度。所以作者說:「有牆壁隔著,有廊子界著,層次多了,景緻就見得深了。」留園多廊子,長達七百多米,兩邊無所依傍,上又有各種鏤空圖案(名漏窗,又名窗花),妙就妙在「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使游者幾經轉折,目不暇接,時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滄浪亭用的是復廊,把牆外的水和牆內的水聯成一片,是借景的佳例。
蘇州的漏窗本身便是一幅幅圖案畫,滄浪亭復廊的漏窗達一百餘種。而透過漏窗,瀏覽那若隱若現的綺麗景色,真如一幅幅出色的山水畫,使人有觀賞不盡的感覺。
園林中增置花牆、廊子、漏窗,其目的都是為了增加觀賞點,力求從有限的空間創造出更多的優美的意境,讓觀賞者感到美不勝收。
第8節,說明「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蘇州園林整體而言,布置得疏密相間,主次分明,形成完整的藝術整體;就每個局部而言,也裝飾得特別精緻,很難找到一點破綻。作者運用舉例的方法,用階砌旁邊的書帶草,牆上的爬山虎、薔薇、木香,牆下的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做例子,說明都能在極小的范圍內景物也能被布置得錯落有致,令人吟味無窮,得到美的享受。
第10節,說明建築物的顏色,也是形成美感的重要因素。樑柱、木窗、欄干是暗紅色,牆壁是白色,水磨方磚是淡灰色,屋瓦和檐漏也是淡灰色,周圍草木是綠色,這些顏色非常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從而使人有一種「安靜閑適」的感覺。到了花開的季節,相映成趣,把花襯托得更加「明艷照眼」。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結尾。說明自己病後「心思體力還差,因而不再多寫了」。葉老的文章一向嚴謹細致,這篇文章盡管寫於病後,仍然精心構思,一絲不苟,惜墨如金。而「可以說的當然不止以上寫的這些」,文章留有餘地,使人不斷回味和思索,也想親自到蘇州園林觀賞一番,領略其中的美景。
(見《課文分析集》初中第三冊,廣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三、《蘇州園林》教學要點(劉宗德)
本文是一篇介紹園林建築藝術的說明文。文章高度概括了蘇州園林建築的成就,詳細介紹了園林建築的布局,分析了園林建築的原理,寫得情文並茂,趣味盎然。選讀這樣的作品,既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園林建築的成就,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又可以豐富關於園林建築藝術方面的知識,受到一次生動的審美教育。
教學本文,要抓住以下兩個重點:
(一)引導學生學習本文作者經過周密觀察,准確把握園林特徵,按照園林建築的內在條理組織材料,層次清楚地說明事物的方法。
寫說明文成功與否,關鍵在於是否准確把握客觀對象本身的特點。本文要介紹的蘇州園林是我國最著名的園林建築,共有一百多個,頗負盛名的也有十來個。這些園林集中了設計者和匠師們的智慧,巧奪天工,爭奇競秀,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要在一篇短文內詳細介紹蘇州園林,一定要經過精細的觀察,才能以簡馭繁地把握它們的共同特點。
作者葉聖陶,原是蘇州人,「想童年時常與窗侶嬉遊,蹤跡遍山徑樓廊汀岸」,對蘇州園林十分熟悉,而且有比較深刻的研究。他把各個園林加以比較分析,透過各個園林獨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們異中之同的特徵,以精練、簡潔、淺顯的語言加以說明。
『柒』 關於陸文夫 的《蘇州漫步》
蘇州漫步
陸文夫
我喜愛蘇州,特別喜愛它那恬靜的小巷。這倒不是因為「故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而是因為在小巷中往往最容易看到生活的巨變,城市的新生,由此而產生一種自豪和喜悅。
蘇州的小巷是饒有風味的。它整潔幽深,曲折多變。巷中都用彈石鋪路,春天沒有灰沙,夏日陣雨剛過,便能穿布鞋而不濕腳。巷子的兩邊都是高高的院牆,牆上爬滿了長春藤,紫藤;間或有綴滿花朵的樹枝從牆上探出頭來。在庭院的深處,這里、那裡傳出織機的響聲,那沙沙沙沙的是織綢緞;那吱呀嘁嚓的是織章絨。我見過蘇州的綢緞和彈絨,象藍天上嵌著彩雲,像朝陽、像晚霞、像薄暮升起的輕煙。你怎麼也不會想到,這些舉世聞名的絲織品,是在萬戶雜住的小巷裡誕生的。
小巷子里,大門常開。在敞開的大門里,常常可以看到母女二人伏在一張綳架上,在安靜地綉花。她們把一根極細的絲線劈成八根,用幾百種針法綉出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綉出齊白石的活蝦 ;綉出徐悲鴻的奔馬,潑墨,水印,神態都能准確無誤地表現出來。
十六年前我也曾見過「蘇綉」,見過蘇州的「綉女」。科夜沉寂的小巷裡,常見她們傍著微弱的燈光,從深夜綉到天明,趕到顧綉庄去換錢,然後排到米店門口,任人用粉筆在肩上編起號碼,指一點平價米。
今天,我們不僅能在小巷中,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看到「蘇綉」;在國際的展覽會上,還能看蘇州姑娘那裡表演刺綉。倫敦的居民曾經要求看一看刺綉姑娘的手,看看她的手上有什麼秘密,為什麼綉出的花兒能迷惑住蝴蝶!誰知道唯一的秘密就是這雙手的勤勞,就是我們的社會對勤勞雙手的尊重。
解放前,在蘇州一座殘破的古廟里,住著一個白發垢面、患著嚴重眼疾的乞婦,她就是有名的「綉女」沈靜芬。她把青春全獻給了「蘇綉」,她會幾百種巧妙的針法,她年輕時為閨閣千金描綉了無數的游龍飛鳳,替顧綉庄賺來了大批利潤。到頭來落得個破廟容身,乞求度日。「蘇綉」的技術跟著她被人踐踏,像破廟一樣在風雨中雕零!
如今,在一座小巧的園林里、花徑上、在曲橋旁,人們又見到了刺綉工場的顧問沈靜芬。她的頭發還是斑白的,可是眼疾消失了,面色紅潤了,精神抖擻了,她正指導著一群活潑年輕的姑娘,種花、繪畫、刺綉,把傳統的技藝推向新的高峰:寄語信紙敦的居民,蘇州姑娘手上的秘密,可以到這這這里尋找。
秋天,全城彌漫著桂花的香氣。嗅著花香信步向前,便會被引入一座座古老的園林。園林象天女散下的鮮花,分布在蘇州的大街小巷,有記載的就有一百多個,至於那些鑿一池,架一山,中築一二小亭者就不可數計。《吳風錄》記載:「雖閭閻下刻(注)亦飾小山盆鳥以玩」,這說明蘇州園林的普遍,在這樣普遍的基礎上,歷代的巧匠名師留下了大批精湛的傑作。
在所有的園林當中,我最愛「留園」。它象所有的藝術傑作一樣,帶著深深的含蓄。入口處一條朴實的走廊,普通的庭院。林中部的池台亭榭便隱約可見。等到穿過「涵碧山房」,站在近水的涼台上時,只見一派假山迎面而起,山石犬牙交錯,「可亭」的六角高聳在山石的上面,高高低低的三道小橋橫卧在山澗上。遠望迂迴曲折,彷彿深不見底。到這里,便感到人在畫中,但又不見畫的全貌。
登上爬山的游廊,走進「聞木樨香軒」,園中部的景物便全都呈現在眼前。東西是樓閣參差,古木奇石掩映著亭台水榭,南面是廊台,花牆,小巧的「明瑟樓」凌駕於一切建築之上,樓前是滿池清水,倒映著南面的全部景色,造成了園外的奇景。池塘當中,有一個小島,叫「小蓬萊」,這里的橋、亭都和水面相平,登上「小蓬萊」好像站在湖心水底,而覺得四面皆山。過了「小蓬萊」到達「曲溪樓」的底層時,中部的景物都已一覽無余,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曲溪樓」旁還有許多磚框、漏窗,它象取景框一樣,把園中的景色濃縮起來,使人處處凌虛,移步換影。抬頭西望,深秋時,鮮紅的楓葉漫鋪在高下起伏的雲牆上,叫人留戀不已。回味無窮。
解放前的「留園」竟成了國民黨軍隊的馬廄。樹木砍伐,樓閣倒塌,到處是殘垣敗壁、碎石亂磚。今天的「留園」處處金碧渾煌,富麗萬千。回頭看「留園」的外面,只見虎丘道上,運河的兩旁,到處聳立著高大的煙囪。解放後興建起來的工廠,在日夜吐著濃煙,把安詳的藍天抹上濃重的筆墨。那裡機器在轟鳴,金屬在碰撞,生活在沸騰。從全城各處的小巷裡,古老的花園里,日夜有經過充分休息的人,一路淡筆著走向那沸騰的地方。
『捌』 蘇州漫步游留園重點寫了什麼
重點描寫了留園,按照什麼順序來描寫「留園」最好。作者最愛留園的原因。文章精彩之處在於作者是按照游蹤順序來描寫留園的。
留園,是蘇州古典園林,位於蘇州閶門外留園路338號,始建於明代。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留園游記。
『玖』 蘇州留園、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有什麼區別
首先,滄浪亭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園林,為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詩人蘇舜欽(字子美)所築,南宋初年曾為名將韓世忠宅。
其次,滄浪亭造園藝術與眾不同,未進園門便見一泓綠水繞於園外,漫步過橋,始得入內。園內以山石為主景,迎面一搐花陛拘樁餃標邪缽矛座土山,隆然高聳。山上幽竹纖纖、古木森森,山頂上便是翼然凌空的滄浪石亭。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復廊相連,廊中砌有花窗漏閣,穿行廊上,可見山水隱隱迢迢。
總體而言,滄浪亭清幽古樸,適意自然,如清水芙蓉,洗盡鉛華,無一絲脂粉氣息。
『拾』 蘇州園林哪個園最好玩
沒有哪些園林比歷史名城蘇州的四大園林更能體現出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理想品質。咫尺之內再造乾坤,蘇州園林被公認是實現這一設計思想的典範。這些建造於16~18世紀的園林,以其精雕細琢的設計,折射出中國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獅子林位於蘇州城內東北部,始建於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園內石峰林立,多狀似獅子,故名「獅子林」。獅子林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15畝,林內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築分布錯落有致,主要建築有燕譽堂、見山樓、飛瀑亭、問梅閣等。獅子林主題明確,景深豐富,個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獨具,一草一木別有風韻。
留園坐落在蘇州市閶門外,始建於明代。清代時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後改為「留園」。留園佔地約50畝,中部以山水為主,是全園的精華所在。主要建築有涵碧山房、明瑟樓、遠翠閣曲溪樓、清風池館等處。留園內建築的數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智慧。
拙政園位於蘇州婁門內,是蘇州最大的一處園林,也是蘇州園林的代表作,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修建。現存園貌多為清末時(公元20世紀初)所形成,佔地面積達62畝。拙政園的布局主題以水為中心,池水面積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各種亭台軒榭多臨水而築。主要建築有遠香堂、雪香雲蔚亭、待霜亭、留聽閣、十八曼陀羅花館、三十六鴛鴦館等。拙政園建築布局疏落相宜、構思巧妙,風格清新秀雅、樸素自然。
網師園位於蘇州城東南部。始建於南宋時期(公元1127~1279年),當時稱為「漁隱」。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6年)重建,取「漁隱」舊意,改名為「網師園」。網師園佔地約半公頃,是蘇州園林中最小的一座。園內主要建築有叢桂軒、濯纓水閣、看松讀畫軒、殿春簃等。網師園的亭台樓榭無不臨水,全園處處有水可依,各種建築配合得當,布局緊湊,以精巧見長,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