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贛州南門口周圍有什麼景點
贛州黃金廣場、郁孤台、八鏡台、古城牆、貢江浮橋和章江浮橋等等。
B. 贛州哪裡有好玩的景點
贛州有以下好玩的景點:
1.小武當山
小武當山位於贛州市龍南縣武當鎮。典型的丹霞地貌,主峰海拔864米,九十九座奇峰平地突兀而起,綿十數公里,猶如一幅美妙的畫卷,沿105國道徐徐展開。
2.贛州古浮橋
贛州古浮橋位於贛州市章貢區境內。浮橋長約400米,由100多隻小舟板並束之以纜繩相連而成,始建於宋乾道年間(1163-1173年)、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由知軍洪邁所建,連接章江的兩端,每天定時開啟,以便來往商船通行。 江西贛州城區三面環水,因為河面較寬,河兩岸往來主要靠渡船。宋代贛州經濟有了較大發展,為了方便與外面的溝通,於是就在章、貢兩河上先後建造鋪就了東河、西河、南河三座浮橋以溝通城鄉。建國以後,西河、南河浮橋因修建了公路大橋而被折除,在80年代被現代公路橋梁所代替,只有這座建春門浮橋,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文化景觀,特意保存了下來。
3.通天岩景區
通天岩位於贛州市章貢區001鄉道水西鎮通天岩村,這里共有石龕279座,石刻造像359尊。石刻造像均為佛像神祗,多屬唐宋時期作品。這些造像神態各異,精緻俊美,是古石雕藝術的瑰寶。通天岩附近岩深谷秀,泉水涓涓,古木參天,冬暖夏涼。
4.贛州古城牆
贛州古城牆位於贛州市章貢區八鏡路。贛州古城牆是保留較好的宋代磚城牆。贛州古城牆是唐末客家人盧光稠擴城後奠定的基礎,當時是土城,後來因江水歲歲沖壞土城,至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年),孔宗瀚任贛州知州,開始用磚修築城牆。現在全國還有不少保存較好的城牆,如西安、南京、荊州、安徽壽縣等,但是這些地方的磚城牆都是明代洪武年間以後的,包括北京萬里長城。明代洪武年間創建大明皇朝以後,皇帝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下令各州、縣築城牆,現在全國各地保留下來的城牆都是那時興建的,唯獨贛州的城牆是北宋的,這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後來經過南宋、元、明、清、民國,歷時900多年的不斷修繕、加固,使贛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長13華里,高大雄偉的城牆。而且護城河、牆垛、城樓、警鋪、馬面、炮城等設施齊全,整個城池開有西津門、鎮南門、百勝門、建春門、涌金門5座城門,其中前3座城門還有二重或三重瓮城。清朝咸豐年間,為了防止太平軍攻城,又在贛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興建了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西津門、八境台5座炮城。贛州因城池非常堅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難攻,有「鐵城贛州」之稱。現在保留下來的城門還有北門、西津門、建春門、涌金門4座;保存完好的炮城有八境台和西津門炮城;古城牆有3600米。
5.郁孤台
郁孤台位於贛州市章貢區西津路2號。夜景很漂亮,關鍵是遊人不多,並沒有熙熙攘攘的感覺,非常能體現著古城真正的味道。郁孤台乍一看名字還是很特別。郁孤台並不大,轉半小時就能轉遍,裡面美食地方還有幾個,味道也不錯。
C. 贛州 南門口 附近有沒有旅遊景點 或者好玩的地方
南門口,文清路,贛州公園,郁孤台,八鏡台,宋城牆,可以這樣一路玩一天,餓了可以去小南門吃點特色東西
D. 贛州二日游
通天岩 古城牆 八鏡台 郁孤台 浮橋 文廟 慈雲塔 夜話亭等以上均在市區,祝你玩的開心!
下面是些介紹:
贛州通天岩
通天岩風景名勝區位於贛州城西北郊6.8公里處,面積為6平方公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這里岩深谷邃,樹木參天,丹崖絕壁,風景秀麗,是一處發育十分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區。因為「石峰環列如屏,巔有一竅通天」而得名通天岩。自唐代以來,風光旖旎的通天岩就被開創為石窟寺。至北宋時期,通天岩石窟造像的開創達到了高潮。盡管與我國眾多的石窟比較,通天岩石窟造像的分布范圍,石龕的體積、數量以及造像尺度、規模都不算大,但相對而言,它卻是我國南方最大的一處石窟,同時,它又是我國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處石窟群,因此,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現保存著唐宋以來摩崖造像358尊,北宋至民國的題刻128品,是一座珍貴的石窟藝術寶庫。
通天岩風景區包括古代石刻區和現代休閑區二部分。古代石刻區是景區的核心和精華部分,它主要是由觀心岩、忘歸岩、龍虎岩、通天岩、翠微岩等五個岩洞組成。
贛州古城牆
說起古城牆,或許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北京萬里長城,而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座歷史悠久、至今還在為防洪起著重要作用的磚城牆,那就是贛州宋城牆。這也是現在全國保留的唯一的宋代磚城牆。
贛州古城牆是唐末客家人盧光稠擴城後奠定的基礎,當時是土城,後來因江水歲歲沖壞土城,至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年),孔宗瀚任贛州知州,開始用磚修築城牆。現在全國還有不少保存較好的城牆,如西安、南京、荊州、安徽壽縣等,但是這些地方的磚城牆都是明代洪武年間以後的,包括北京萬里長城。明代洪武年間創建大明皇朝以後,皇帝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下令各州、縣築城牆,現在全國各地保留下來的城牆都是那時興建的,唯獨贛州的城牆是北宋的,這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後來經過南宋、元、明、清、民國,歷時900多年的不斷修繕、加固,使贛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長13華里,高大雄偉的城牆。而且護城河、牆垛、城樓、警鋪、馬面、炮城等設施齊全,整個城池開有西津門、鎮南門、百勝門、建春門、涌金門5座城門,其中前3座城門還有二重或三重瓮城。清朝咸豐年間,為了防止太平軍攻城,又在贛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興建了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西津門、八境台5座炮城。贛州因城池非常堅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難攻,有「鐵城贛州」之稱。太平軍兩次攻城,中央蘇區時期紅軍六次攻城,都沒有攻破。現在保留下來的城門還有北門、西津門、建春門、涌金門4座;保存完好的炮城有八境台和西津門炮城;古城牆有3600米。這些城牆、城門不僅成為今天的游覽景點,而且至今還在為贛州防洪發揮重要作用,贛州市政府每年還撥出一定經費維護古城牆。
E. 假期想去贛州遊玩,贛州有哪些值得遊玩的景點
在贛州,小武當山值得一去。它矗立在江西最南端的龍南縣武當鎮境內,贛粵交界處,素有江西大門之稱。小武當山風景區東接廣東省和平縣,南鄰廣東省連平縣,西鄰九連山亞熱帶原始森林,北起龍南武當鎮。總規劃面積13.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864米,九十九座奇峰平地突兀而起,綿十數公里,猶如一幅美妙的畫卷,沿105國道徐徐展開。近幾年來隨著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小武當山風景區已成為贛、粵、湘、閩及港、澳、東南亞等地的旅遊熱點。
F. 贛州標志性的景觀「贛州古城牆」,為啥很少有遊客知道
提起江西旅遊,很多人想起三清山、廬山、龍虎山、武功山等名山,還有婺源、景德鎮等古縣、古城,其實很多人把該省最南部的贛州市給忽略了。贛州不僅旅遊資源豐富,還是江西面積最大的城市,人稱“江西南大門”。
灶兒巷裡的一些老建築現在被開辟為餐館,美食如何在其次,至少環境優雅,就餐氛圍很好。
過去由於交通不便,加上宣傳不多,到贛州旅遊的遊客並不多,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相信遊客數量會逐年增加,至少很多廣東人就喜歡到贛州遊玩。
G. 贛州市小南門具體位置
你從紅旗大道東橋路口往健康路口 走注意馬路右邊有一個比較大的巷子就是小南門巷子口有個很大的建設銀行 小南門是指巷子那一帶 巷子那頭出來是厚德路一中附近真心希望能幫到你
H. 贛州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贛州有以下著名的旅遊景點:
贛州古浮橋
贛州古浮橋位於贛州市章貢區境內。浮橋長約400米,由100多隻小舟板並束之以纜繩相連而成,始建於宋乾道年間(1163-1173年)、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由知軍洪邁所建,連接章江的兩端,每天定時開啟,以便來往商船通行。 江西贛州城區三面環水,因為河面較寬,河兩岸往來主要靠渡船。宋代贛州經濟有了較大發展,為了方便與外面的溝通,於是就在章、貢兩河上先後建造鋪就了東河、西河、南河三座浮橋以溝通城鄉。建國以後,西河、南河浮橋因修建了公路大橋而被折除,在80年代被現代公路橋梁所代替,只有這座建春門浮橋,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文化景觀,特意保存了下來。
通天岩景區
通天岩位於贛州市章貢區001鄉道水西鎮通天岩村,這里有江西最大的石龕造像群,共有石龕279座,石刻造像359尊。石刻造像均為佛像神祗,多屬唐宋時期作品。這些造像神態各異,精緻俊美,是古石雕藝術的瑰寶。通天岩附近岩深谷秀,泉水涓涓,古木參天,冬暖夏涼。
贛州古城牆
贛州古城牆位於贛州市章貢區八鏡路。贛州古城牆是現在全國保留的唯一的宋代磚城牆。贛州古城牆是唐末客家人盧光稠擴城後奠定的基礎,當時是土城,後來因江水歲歲沖壞土城,至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年),孔宗瀚任贛州知州,開始用磚修築城牆。現在全國還有不少保存較好的城牆,如西安、南京、荊州、安徽壽縣等,但是這些地方的磚城牆都是明代洪武年間以後的,包括北京萬里長城。明代洪武年間創建大明皇朝以後,皇帝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下令各州、縣築城牆,現在全國各地保留下來的城牆都是那時興建的,唯獨贛州的城牆是北宋的,這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後來經過南宋、元、明、清、民國,歷時900多年的不斷修繕、加固,使贛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長13華里,高大雄偉的城牆。而且護城河、牆垛、城樓、警鋪、馬面、炮城等設施齊全,整個城池開有西津門、鎮南門、百勝門、建春門、涌金門5座城門,其中前3座城門還有二重或三重瓮城。清朝咸豐年間,為了防止太平軍攻城,又在贛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興建了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西津門、八境台5座炮城。贛州因城池非常堅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難攻,有「鐵城贛州」之稱。現在保留下來的城門還有北門、西津門、建春門、涌金門4座;保存完好的炮城有八境台和西津門炮城;古城牆有3600米。
郁孤台
郁孤台位於贛州市章貢區西津路2號。夜景很漂亮,關鍵是遊人不多,並沒有熙熙攘攘的感覺,更體現著古城真正的味道。郁孤台乍一看名字還是很特別。郁孤台並不大,最多轉半小時就能轉遍,裡面美食地方還有幾個,味道也不錯。
小武當山
小武當山位於贛州市龍南縣武當鎮。典型的丹霞地貌,主峰海拔864米,九十九座奇峰平地突兀而起,綿十數公里,猶如一幅美妙的畫卷,沿105國道徐徐展開。
I. 贛州城牆的贛州古城牆銘文磚
宋
宋代銘文磚數量多、種類多,銘文意義重大,文字精美。54種銘文磚中,窯務窯口窯戶(作匠)磚27,紀年磚12,紀地(修城州縣)磚14。宋磚厚重堅固,長方形,磚泥純凈灰藍,火候高,質地精良。銘文多在一個側壁,少數在一個橫頭。也有幾種銘文磚的銘文,在一個側壁一個橫頭或在兩個側壁分別打上不同印記。多為陽文,也有陰文的反字陽文,開創了各類銘文的體裁(紀年、紀人、紀地、紀窯)。字體多樣,多數都有風采,各備一格。以楷書書為主,也有行書含隸意、篆意。「西窯務」、「西窯」、「第一務」、「第二務記」、「第三務」、「南門第二務」是最早一批銘文磚,筆劃或粗放有力,或簡疏似拙,注意布局,極富印章風格,可供鑒賞。「第二務記」、「第一務」極似不同意趣的兩種美術字體。葫蘆形「第二」印記也堪稱佳作。寫字作范的有文化人,藝術水平高者,也有一般手工匠人。如磚字有三種寫法,又如贛作「章貢」,異體字簡筆字和錯字並存。宋紀年磚橫長字大(年號干支後還署修城官吏職銜),窯口磚字小,有長方形、橢園形、琺瑪形和葫蘆形等單線或雙線框邊,雅俗共賞。一般磚長33—40,寬13.3—24,厚7—10厘米。
元
僅發現「至正壬辰秋贛州路造」銘文磚,長40,寬23,厚9.5厘米,銘文相同字體不同者二種以上。長方形,質地精良。
明
銘文40種,長34—41.5,寬16—21,厚8—12厘米。現存明磚大的多,小的少。銘文有的多達55個字。長方形,質地好,但風化浸蝕嚴重,磚角都磨園了,因明磚多在貢江河邊一帶。字體多陰刻,字小,紀年磚多有長方形雙線框,印模字跡較汪,文字不清楚,行距大小均不講究。少數字體端正美觀大方,如印刷字體和「二七年小甲徐系文」,有欣賞價值。由於銘文字多,含有大量信息。如府、縣修城官吏和里甲管理頭目,包括窯匠、人夫姓名全部列出。又如管城鄉約、泥水匠姓名,修葺磚口數量等,對了解城市修建歷史的許多情況有很高價值。
清
清銘文磚42種,除尚未發現順治、康熙、雍正、宣統四朝銘文磚,其他六個皇帝都有銘文磚。其中道光11種,咸豐17種。貢江河岸城牆大都經咸豐朝修葺過。清磚小薄,一般長29—34,寬16—19.5,厚7—8.5厘米。多陰文,楷書,書寫認真端正。嘉慶以後多窯戶磚,其中咸豐四年有知府、知縣倡修銘文磚和碑。咸豐四年也有一種側壁、橫頭各印一條銘文的磚。
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銘文磚有2種,均1915年大水後修葺磚,磚小薄,陰文,長34,寬17,厚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