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閩南高甲戲的特色
高甲戲的腳色行當原只有生、旦、丑三個行當,後來陸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等。這些行當中,以丑最為突出。醜行有男丑、女丑之分,男丑又分文、武丑。文丑有長衫丑和短衫丑,武丑有師爺丑和捆身丑。女丑則有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婢丑等幾十種。醜行表演藝術豐富多姿,藝人們從生活中提取素材,創造設計了公子丑、破衫丑、傀儡丑等表演類型,以對不同人物典型行為的擬示或以對木偶戲和動物動作的模仿作為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段,輕松幽默,妙趣橫生,誇張而不失實,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高甲戲的武打中吸收了提線木偶和漢族民間舞獅的技藝,形成「冷煎盤」、「大碰場」、「鳳擺尾」等動作,別具特色。
在漢族傳統戲曲中獨樹一幟的高甲戲是閩南漢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海內外有著極大的影響。
2. 一個優雅的城市,泉州有哪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園戲、高甲戲等。
1、南音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發源於福建泉州,用泉州閩南語演唱,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樂。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
「南樂」乃就流傳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樂以絲竹簫弦為主要演奏樂器,古代大多稱「弦管」;「郎君樂」、「郎君唱」指的是南管樂者祀奉孟府郎君為樂神。還有稱「錦曲」、「五音」等。
南音起源於前秦,興於唐,形成在宋,是全中國最古樸的樂種之一,南管的演奏上保持在唐宋時期的特色,例如南管中主導樂器——琵琶,未隨時代演進,仍保持唐時的大腹短頸,彈奏上還是用橫抱撥彈。
其音樂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中國古代音樂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是「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泉州北管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曲仔,是廣泛流傳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的一種傳統民間絲竹音樂,中國的北管現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統稱為「泉州北管」。
與「古音樂活化石」南音並稱「姐妹花」,素有「天子傳音」的美譽。與台灣中部的北管、日本琉球樂、東南亞北管同屬一個樂種。
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14年泉港區榮獲國家「中國北管音樂文化之鄉」。
3、泉州拍胸舞
拍胸舞又稱拍胸、打七響、打花綽、乞丐舞等,是一種發源於福建泉州的傳統舞蹈,廣泛流傳於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縣區以及漳州、廈門、台灣等地區。
尤其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舉辦的各種重大文化活動、大型文藝踩街,小到各部門單位的集會慶典,里巷鄉村民間的迎神賽會,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喪喜慶,無不隨處可見「拍胸舞」身影。
「拍胸舞」成為泉州、閩南地區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
泉州拍胸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之一,是古閩越族舞蹈之遺存。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4、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地區迅速崛起,歌仔戲也隨即在漳州、廈門地區廣為流傳,打城戲又以新的面貌出現,梨園戲因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日益減少,范圍日漸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也改唱歌仔戲。十九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已瀕臨消亡。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系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
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綉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
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自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徽戲和京劇。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為主,兼用「傀儡調」和民間小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閩南戲劇有哪些
梨園戲、歌仔戲、南管戲、打城戲、高甲戲等。
1、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地區迅速崛起,歌仔戲也隨即在漳州、廈門地區廣為流傳,打城戲又以新的面貌出現,梨園戲因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日益減少,范圍日漸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也改唱歌仔戲。十九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已瀕臨消亡。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系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
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綉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歌仔戲
歌仔戲,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台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並迅速流布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地方。
2006年5月20日,歌仔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64。
3、南管戲
南管戲 早期由大陸傳到台灣屬於閩南語系的戲劇。包括有「七子戲」、「高甲戲」 、「白字戲」三種。
七子戲:台灣的「七子戲」源自於福建泉州的「小梨園」(童伶)和「大梨園」(成人),一般狹義 的「南管戲」即指「七子戲」(小梨園)。
「梨園戲」為閩南語戲中最古老的劇種,約於康熙三十六 年以前傳入台灣。
4、打城戲
打城戲,流行於以福建省泉州市為中心的閩南方言區。它是由地方民間宗教儀式活動發展起來的一種宗教劇,俗稱「法事戲」、「師公戲」、「和尚戲」。
打城戲的表演藝術重在武功、雜耍,這是從京劇武打程式中學來的,而音樂曲調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礎上吸收了泉州傀儡戲的音樂曲牌。
2008年6月7日,打城戲經國務院批准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
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自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徽戲和京劇;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為主,兼用「傀儡調」和民間小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48。
參考資料來演:網路——閩南
4. 高甲戲的介紹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1,最初源於明末清實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它的足跡曾遍布於泉州、廈門、漳州等閩南語系地區和台灣省,還流傳到華僑居住的南洋一帶。高甲戲的演出劇目分為「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生旦戲較少。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大半來自京戲、木偶戲和布袋戲,小部分是吸收梨園戲的,還有一些是藝人根據歷史小說和民間傳說編而創作的。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可以演員按劇情順口溜。唱做也較自由,沒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時間可長可短。高甲戲的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而以南曲為主。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伴奏樂器以管樂、嗩吶為主(解放後改用琵琶為主),此外還配有橫笛、二弦、三弦等。打擊樂器及其打擊方法與京劇相同,如〔沖頭〕、〔長錘〕、〔急急風〕等,但「三通」和「出將」時則與京戲不同。丑旦戲或輕松場面加用雙鈴、響盞等。解放後,1951年成立泉州大眾劇社(1957年改為泉州市高甲戲劇團),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 ,《桃花搭渡》、《掃秦》榮獲劇本獎和演出獎。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 高甲戲是什麼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最初是從明末清實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發展起來的劇種,也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
6. 高甲戲的角色怎麼分辨
高甲戲
又名「弋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高甲戲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演出劇目分為「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生旦戲較少。它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逐漸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俗稱「九角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一部分來自梨園戲和木偶戲,一部分來自弋陽腔、徽戲和京劇。初期節目沒有固定的腳本,演員唱做較自由,沒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時間可長可短。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以南曲為主。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伴奏樂器以管樂、嗩吶為主(解放後改用琵琶為主),此外還配有橫笛、二弦、三弦等。打擊樂器及其打擊方法與京劇相同。丑旦戲或輕松場面加用雙鈴、響盞等。初步統計高甲戲的傳統劇目一百多個,新編的優秀劇目有《連升三級》《真假王岫》、《大鬧花府》、《筍江波》、《許仙謝醫》等。 代表劇目有《桃花搭渡》、《掃秦》。
7. 閩南高甲戲的劇目
作為一種漢族民間戲曲,高甲戲的劇目分為大氣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它有六百多種傳統劇目,包括《大鬧花府》、《困河東》、《斬黃袍》、《林文生告御狀》、《管甫送》、《杏元思釵》、《孟姜女》、《番婆弄》、《唐二別》及連台本戲《三國》、《岳傳》等。高甲戲的音樂曲牌屬南音系統,大都來自南音和木偶戲,但節奏、旋律有所變化。演員演唱時用本嗓,行腔雄渾高昂,也不乏清婉細膩的音韻。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文樂和武樂兩種,文樂以嗩吶為主,輔以品簫、洞簫、二弦、三弦、琵琶等;武樂包括百鼓、大小鼓、大小鑼、大小鈸、響盞、小叫等,顯示出濃厚的地方特色。
8. 閩南高甲戲的介紹
高甲戲又稱弋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閩南地區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福建省閩南方言地區和台灣,以及東南亞各國華僑、華人聚居地。高甲戲孕育於明末清初,早期只是在漢族民間樂曲伴奏下作即興的化裝表演,後來發展成專業戲班,主要演宋江故事,被稱為宋江戲。清代中葉,宋江戲吸收了其他藝術門類的表演形式,發展成有文有武的合興戲;清末又吸收徽劇、崑腔、弋陽腔和京劇的藝術因素,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閩南地方戲曲劇種高甲戲。
9. 福建高甲戲是什麼戲種有何特色
是地方戲曲,主要特色在丑角.高甲戲又名「弋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最初是從明末清實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發展起來的劇種,也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它的足跡曾遍布於晉江、泉州、廈門、龍溪等閩南語系地區和台灣省,還流傳到華僑居住的南洋一帶。
高甲戲的演出劇目分為「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生旦戲較少。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大半來自京戲、木偶戲和布袋戲,小部分是吸收梨園戲的,還有一些是藝人根據歷史小說和民間傳說編而創作的。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俗稱「九角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一部分來自梨園戲和木偶戲,一部分來自弋陽腔、徽戲和京劇。初期節目沒有固定的腳本,可以演員按劇情順口溜。唱做也較自由,沒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時間可長可短。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而以南曲為主。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伴奏樂器以管樂、嗩吶為主(解放後改用琵琶為主),此外還配有橫笛、二弦、三弦等。打擊樂器及其打擊方法與京劇相同,如〔沖頭〕、〔長錘〕、〔急急風〕等,但「三通」和「出將」時則與京戲不同。丑旦戲或輕松場面加用雙鈴、響盞等。解放後,1951年成立泉州大眾劇社,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
,《桃花搭渡》、《掃秦》榮獲劇本獎和演出獎.最引起人們注意的是高甲戲的丑角。現在如果有人說,高甲戲的舞台,主要是丑角的舞台,這絕非過甚其詞。因為它幾乎把丑角的戲演絕了,丑角在高甲戲中差不多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也許有些人一聽說丑角就不大喜歡,以為舞台上的丑角總不會是好人,其實不然,高甲戲的丑角有許多是善良的人物,稱為「善良丑」。例如《許仙說謝》中的醫生徐乾,便是這種典型。丑角在高甲戲中有許多類型,無論男丑、女丑、文丑、武丑都還細分為許多名目,如文丑和武丑中各有長衫丑和短衫丑之分,而長衫丑中又分為公子丑、員外丑、袍帶丑等等。這些顯然是其他劇種少有的。
丑角的表演藝術,在高甲戲的舞台上,真叫人越看越喜歡。比如在演出劇目中有一出《筍江波》,筍江是泉州的一條江,這個故事在泉州民間普遍流傳。故事的情節很簡單,它描寫明代泉州知府吳淳夫的兒子吳世榮,依勢欺人,企圖強占漁家女江春姑為妾,春姑與其母設計將吳世榮賺至江心,推入水中;吳府家丁抬來搶親的花轎,而春姑母女已飄然遠走,在水裡淹得半死得吳世榮被家丁救起,用花轎狼狽地抬回家去。當這出戲剛剛開始的時候,吳世榮尚未出場,先見他的一支手從幕後伸出,手裡拿著大扇子,晃晃搖搖地自下而上搧了一陣,接著一蹌步才全身出現。只見它寬袍大袖,舉手邁步極盡其誇張之能事。他的舞蹈動作是那樣的輕捷、嫻熟、飄逸而自然,放得開、收得起,毫無拘束,又非常有節奏。他的一言一笑,竟然會引起全身的每個關節都相互配合,處處有戲,連眉毛和鬍子也盡是戲,這就充分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一個花花公子的面目。這樣的公子丑,真是未曾有。
10. 高甲戲的歷史沿革
高甲戲,流行於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方言區和港、澳、台地區以及東南亞閩南華僑聚居地。
高甲戲前身是「宋江戲」。據老藝人陳坪(1884~1957年)稱,聽其師傅代代相傳說:明末清初,閩南沿海農、漁村莊,每逢迎神賽會喜慶節日,村民們有裝扮梁山好漢遊行於村裡的,間或就地作簡短表演。由此出現兒童演出宋江故事,時稱為「宋江仔」。清道光(1821~1850年)以後,由成年人扮演的戲班,群眾稱為「宋江戲」。
宋江戲以武打為主,其套數多採用民間的「刣獅」(即由藝人裝扮成武士,手執各種武器,分別與雄獅搏鬥),現存舞台上的武打套數「冷煎盤」、「大碰場」、「鳳擺尾」等保留著「刣獅」的傳統表演,也吸收了提線木偶的武打,稱為「嘉禮打」。樂器用大小嗩吶,配以南鑼、南鼓。宋江戲保留下來的劇目有《李逵大鬧忠義堂》、《搶盧俊義》、《扈三娘替嫁》等。南安嶺兜村的「宋江戲」藝人與漳州來的竹馬戲藝人及一名歸僑合辦一戲班,班名「三合興」。它突破專演宋江故事的局限,演出半文半武戲,劇目有《郭子儀拜壽》、《困河東》、《斬黃袍》、《逼宮》等。合興戲出現後,很受群眾歡迎,戲班也增多了。
「合興戲」在發展過程中,「宋江戲」仍然存在,二者除劇目可以互演外,基本功和表演程式也互相吸收。當時有規定,進合興戲的藝人,必須能演「桶內戲」(即宋江戲的定型劇目)才能入合興班演「桶外戲」(即合興戲的幕表戲),二戲逐漸融合,至清末,宋江戲與合興戲統稱高甲戲。高甲戲的稱謂據傳:因演出時搭高台,穿戰甲,拿戈槍,故觀眾叫做「戈甲戲」(「戈」與「高」閩南語音同)。另有一說:戲班到海外演出,僑胞稱家鄉來的戲是高等甲等戲,戲班回來就自稱為「高甲戲」。還有一說,是高甲戲有九個角色故稱「九角戲」。閩南觀眾則稱之為「大班」、「土班」。
20世紀20至40年代,高甲戲發展很快,在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就有400多個戲班,年年都有戲班到菲律賓、新加坡、印尼等國演出。各班競技激烈,先後涌現出「十大虎班」:「前五虎」為「福慶成」、「舊大福」、「福勝興」、「福金升」、「金秀春」;「後五虎」為「新秀春」、「大祥春」、「金成興」、「新大福」、「福聯興」。最好的稱「龍班」,即「金蓮升」,故有「一龍破五虎」之說。
20世紀30年代,有些戲班已不滿足於在農村草台流動演出,他們繼續走出國門,足跡遍及東南亞諸國。這一期間,出國的戲班達到高潮,計有:新連興(1929-1935年)、三妹班(1929-1938年)、福連芳(1930-1933年)、錫坑班(1934-1937年)、桑林社(1934-1937年)、全和興(1934-1936年)、協義社(1937年)、福順興(1936-1937年) 、金春寶(1936年)、尚義社(1936-1937年)、小丁班(1936年)、新金春(1936年)。1938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些出國的班社於戰前先後回國。
1950年泉州市曾分期分批集中高甲戲藝人學習,以「泉州市高甲戲劇團」為例,它就是在那時「戲改」中,從五個民間職業劇團――「新秀春班」、「三合和班」、「福慶成班」、「新連升班」、「通華興班」――中抽調最優秀演員數十人,組成的。他們是:董義芳、吳遠宋、施純送、許仰川、柯賢溪、劉再生、林秀來、陳子良、柯賢克、蔡秀英、黃秀郎、林固子、陳玉燕、林賢殿、施義燒、蔡文煌、田雞仔、吳尊榮、肖迪頻、肖光椅、姜金龍等。後又陸續調入一批對編劇、導演、作曲、舞美等具有專業水平的新文藝工作者,他們是:王冬青、呂文俊、楊波、張伯萍、陳枚生、王振權、王大弼、蔡展龍、佘楷模等人,與藝人長期合作,高甲戲從此開始由草台藝術轉入劇場藝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高甲戲得到振興與發展。1950年,泉州成立戲劇改革委員會,1951年,抽調各戲班名演員組成「泉州大眾劇社」(1957年改為泉州市高甲戲劇團),演員有董義芳、吳遠宋、許仰川、蕭迪蘋、林秀來、蔡秀英等40多人。此後,相繼組成晉江民間高甲劇團、廈門金蓮升高甲劇團、惠安高甲劇團、南安高甲劇團、永春高甲劇團、德化高甲劇團、安溪高甲劇團、同安高甲劇團、大田高甲劇團等。
從此高甲戲一改演幕表戲的習慣,開始進入新劇目與編演現代戲的新時期。60年代初,新編古代戲《連升三級》等,赴上海、南京、濟南、天津、北京巡迴演出。朱德委員長、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譚震林、郭沫若、茅盾、鄧拓及戲劇界專家曹禺、田漢、張庚、老舍、林默涵等均來觀看。郭沫若、老舍、鄧拓等觀看《連升三級》後均題詩贊譽。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高甲戲《連升三級》首先遭到沖擊,被當作「大毒草」在報刊上公開點名批判,作者王冬青被揪斗,關進「牛棚」。接著劇團被解散,大批名老藝人和文藝工作者下放農村。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閩南各地的高甲戲劇團相繼恢復並進入振興時期。1982年,泉州市高甲戲劇團赴香港演出,帶去劇目《連升三級》、《真假王岫》、《大鬧花府》以及一台丑旦小戲。1983年,由安溪縣高甲戲劇團諸葛輅編劇的《鳳冠夢》,參加福建省第15屆戲劇會演榮獲劇本一等獎,及導演、音樂、表演、舞美、演員等7項獎,並獲1982~1983年全國優秀劇本獎。
1986年,泉州高甲戲劇團數次接待英、法、意、日、美、德等國留學生來團觀摩丑角表演。1986年,泉州高甲戲劇團赴上海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演出《筍江波》、《管甫送》、《王海行》、《送水飯》、《騎驢探親》等小喜劇。高甲戲丑角的表演,博得好評。1989年,安溪縣高甲戲《玉珠串》,泉州高甲戲《王海行》參加省藝術節表演。此外,80年代,由老、中、青作者創作的一大批新劇目如《顛倒乾坤》、《真假王岫》、《高平關》、《施琅將軍》、《唐宗逸事》、《開元序曲》、《南海明珠》、《唐山情》等均獲省級劇目獎。
1993年,泉州市高甲戲劇團創作演出的《大河謠》獲全國地方戲曲南方片交流演出優秀劇目獎及優秀編劇、導演、表演等獎項;1994年,獲文化部頒發的「文華大獎」、曹禺劇本文學獎與「五個一工程」獎。南安市高甲戲劇團創作演出的《大漢魂》,獲首屆海峽兩岸(閩台)戲劇節暨福建省第19屆戲劇會演優秀劇本、導演、音樂等獎項,並於1994年應文化部藝術局邀請赴京演出。同年3月5日,廈門市金蓮升高甲戲劇團赴台灣、金門演出。
《大河謠》於1995年獲省首屆百花文藝獎的特別榮譽獎;《大漢魂》獲1995年全國「文化新劇目獎」;《玉珠串》獲1996年全國第六屆「文華新劇目獎」和1995年曹禺戲劇文學獎與中宣部1996年度「五個一工程」獎。同時,廈門市金蓮升高甲戲劇團演出《審陳三》,在』96中國(湖南)第4屆「映山紅」民間戲劇節上,獲綜合演出一等獎及劇本、導演、音樂、舞美等獎項。在1996年第20屆省戲劇會演上,晉江市高甲戲劇團演出的《金魁星》獲優秀劇目獎及優秀導演、音樂等獎項,並於1997年10月,赴成都參加第五屆中國藝術節,12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福建劇展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