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說新語>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世說新語》網路網盤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U9sPloBrZcsXDdnJZ4Wj7Q
《世說新語》一書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慧、豪爽、容止、自新、企羨、傷逝、棲逸、賢媛、術解、巧藝、寵禮、任誕、簡傲、排調、輕詆、假譎、黜免、儉嗇、汰侈、忿狷、讒險、尤悔、紕漏、惑溺、讎隙三十六篇
Ⅱ 世說新語的內容
《世說新語》原名《世說》,因漢代劉向曾著《世說》(原書亡佚),後人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故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今名。《隋書·經籍志》將它列入筆記小說。《宋書·劉道規傳》稱劉義慶「性簡素」、「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雖然不盡確切,但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劉義慶門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學士.他們根據前人類似著述如裴啟的《語林》等,編成該書。劉義慶只是倡導和主持了編纂工作,但全書體例風格大體一致,沒有出於眾手或抄自群書的痕跡,這應當歸功於他主編之力。有的日本學者推斷該書出於劉義慶門客、謝靈運好友何長瑜之手。
劉孝標對《世說新語》加註。劉孝標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隨例被迫遷到平城,在那裡出家,後又還俗。齊永明四年(486)還江南,曾參加翻譯佛經。該書的注是劉孝標回江南以後所作。他採用裴松之注《三國志》的辦法,進行補缺和糾謬的工作。孝標徵引繁富,引用的書籍達四百餘種。後人注釋該書的,有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徐震諤《世說新語校箋》、楊勇《世說新語校箋》。日本德川時代的學者著有幾種《世說新語》注。還有馬瑞志的英文譯本、目加田誠等的多種日文譯本和法文譯本。[1]
編輯本段簡介
《世說新語》是中國最早的小說,在此之前,人們都已「三教九流」為代表,不把「小說家」列入其中,認為他是不正經的家派。可三教九流全是說理的,於是有人便准備寫一部小說,此人便是劉義慶。他開創了中國小說界的先河,為後人寫小說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版本簡介
《世說新語》流傳較早版本為南宋刻本,現知三種:日本尊經閣叢刊中影印的宋高宗紹興八年刻本(余嘉錫認為屬三刻本中最佳)、宋孝宗淳熙十五年陸游刻本和清初期徐乾傳是樓所藏宋淳熙十六年湘中刻本。 [2]值得注意的是,宋孝宗淳熙十五年陸游刻本明朝嘉靖間袁尚之嘉趣堂有重雕本。書分三卷,每卷又分上下。清道光年間周心如紛欣閣重雕袁本,稍有刊正。光緒年間王先謙又據紛欣閣本重刻,稱思賢講舍本。[3]
世說新語唐抄本(9張)
作者
劉義慶(403~444)字孝標,原是南朝宋彭城(現江蘇徐州)人。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人編寫的古代筆記小說,被魯迅稱為「一部名士教科書」。校注該書的有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版)、徐震諤《世說新語校箋》、楊勇《世說新語校箋》。日本德川時代的學者著有幾種《世說新語》注。
中外譯本方面,有馬瑞志的英文譯本、Bruno Bellaire的法文譯本和目加田誠等的多種日文譯本。
全書字數:整書近八萬字。
編輯本段思想內容
世說新語 封面[4]《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為言談、軼事的筆記體短篇小說。從這部書的內容來看,全書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可能是出自多人之手,劉義慶招集的文學之士很可能都參加了它的編撰。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系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於前人的記載。一些晉宋人物間的故事,如《言語篇》記謝靈運和孔淳之的對話等則因這些人物與劉義慶同時而稍早,可能采自當時的傳聞。 被魯迅先生稱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
《世說新語》(又名《世說》),內容主要是記錄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也可以說這是一部記錄魏晉風流的故事集。在《世說新語》的三卷三十六門中,上卷四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卷九門——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慧、豪爽,這十三門都是正面的褒揚。
如: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德行》)
通過與華歆的對比,褒揚了管寧的淡泊名利。又如:公孫度目邴原:「所謂雲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賞譽》)唐鈔本 世說新書 (32張)
這既是對邴原的褒揚,也是對公孫度善於譽人的褒揚。至於下卷23門,情況就比較復雜了。有的褒揚之意比較明顯,如容止、自新、賢媛。有的看似有貶意,如任誕、簡傲、儉嗇、忿狷、溺惑,但也不盡是貶責。有的是貶責,如「讒險」中的四條,以及「汰侈」中的一些條目。也有許多條目只是寫某種真情的流露,並無所謂褒貶。既是真情的流露,也就是一種風流的表現,所以編撰者津津有味地加以敘述。例如: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任誕》)
這種任誕表現了對竹的妙賞,以及對竹的一往情深,或者在對竹的愛好中寄託了一種理想的人格。又如:晉文王功德盛大,座席嚴敬,擬於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嘯歌,酣放自若。(《簡傲》)
這簡傲就正是阮籍的可愛之處。總之,編撰者大量採集了編入那些饒有興趣的、可資談助的逸聞軼事,態度是客觀寬容的。
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
嵇康面對死亡表現出了難得的鎮定,這種名士的「雅量」顯示了他非凡的氣度。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時期歷史的極好的輔助材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徵如棲逸、任誕、簡傲,種種人生的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
作品目錄
德行第一
言語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學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識鑒第七
賞譽第八
品藻第九
規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羨第十六
傷逝第十七
棲逸第十八
賢媛第十九
術解第二十
巧藝第二十一
寵禮第二十二
任誕第二十三
簡傲第二十四
排調第二十五
輕詆第二十六
假譎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儉嗇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讒險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紕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讎隙第三十六
所渉士族表
一級氏族 太原王氏 代表人物: 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王恭
溫縣司馬氏 代表人物: 司馬懿-司馬孚-司馬師-司馬昭-司馬攸
吳郡孫氏 代表人物: 孫皓
二級氏族 琅琊王氏 代表人物: 王衍-王導-王敦-王羲之-王獻之-王徽之-王洵
龍亢桓氏 代表人物: 桓彝-桓溫-桓沖-桓豁-桓玄-桓振
陳郡殷氏 代表人物: 殷羨-殷浩-殷仲文
陳郡謝氏 代表人物: 謝鯤-謝尚,謝安,謝玄(非一系)
新野庾氏 代表人物: 庾亮-庾皇後-庾冰-庾翼
三級氏族 陳留阮氏 代表人物: 阮籍-阮咸-阮瞻
陳郡袁氏
高平郗氏 代表人物: 郗鑒-郗愔-郗超
泰山羊氏 代表人物: 羊祜-羊孚
一級氏族:這表明該家族自始至終百年來一直是繁榮的世族代表人物。
二級氏族:是由一個中小氏族發展成大氏族。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及成就
《世說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中國小說史略》)。《世說新語》及劉孝標注涉及各類人物共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主要的人物,無論帝王、將相,或者隱士、僧侶,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點,就是重在表現人物的特點,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人物的獨特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儉嗇》:「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僅用16個字,就寫出了王戎的貪婪吝嗇的本性。又如《雅量》記述顧雍在群僚圍觀下棋時,得到喪子噩耗,竟強壓悲痛,「雖神氣不變,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一個細節就生動地表現出顧雍的個性。《世說新語》刻畫人物形象,表現手法靈活多樣,有的通過同一環境中幾個人的不同表現形成對比,如《雅量》中記述謝安和孫綽等人泛海遇到風浪,謝安「貌閑意說」,鎮靜從容,孫綽等人卻「色並遽」「喧動不坐」,顯示出謝安臨危若安的「雅量」。有的則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徵作漫畫式的誇張,如《忿狷》中繪聲繪色地描寫王述吃雞蛋的種種蠢相來表現他的性急:
「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蹍之,又不得,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嚙破即吐之。」
有的運用富於個性的口語來表現人物的神態,如《賞譽》中王導「以尾指坐」,叫何充共坐說:「來,來,此是君從!」生動地刻畫出王導對何充的器重。
《世說新語》是記敘軼聞雋語的筆記小說的先驅,也是後來小品文的典範,對後世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唐王方慶的《續世說新語》、宋王讜的《唐語林》、明馮夢龍的《古今譚概》等,都深受其影響。《世說新語》中的「謝女詠雪」、「子猷訪戴」等故事,成為後世詩文常用的典故;另有一些故事,則成為戲劇家小說家創作的素材。
編輯本段語言特點
《世說新語》的語言精煉含蓄,雋永傳神。明胡應麟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然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可謂確評。
編輯本段作品影響
《世說新語》的語言簡約傳神,含蓄雋永。正如(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十三所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忽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有許多廣泛應用的成語便是出自此書,例如:難兄難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卿卿我我,等等。
《世說新語》對後世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不僅模仿它的小說不斷出現,而且不少戲劇、小說也都取材於它。
這部分內容選自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編輯本段作品評價
敬胤:「《世說》苟欲愛奇而不詳事理。「
劉知幾:「晉世雜書,諒非一族,若《語林》、《世說》、《幽明錄》、《搜神記》之徒,其所載或詼諧小辯,或神鬼怪物。其事非聖,揚雄所不觀;其言亂神,宣尼所不語。皇朝新撰晉史,多采以為書。夫以干、鄧之所糞除,王、虞之所糠秕,持為逸史,用補前傳,此何異魏朝之撰《皇覽》,梁世之修《遍略》,務多為美,聚博為功,雖取說於小人,終見嗤於君子矣。」
劉孝標:「《世說》虛也」,「疑《世說》穿鑿也。」[5]
魯迅曾稱贊《世說新語》「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
魯迅稱《世說新語》為「名士的教科書」。
編輯本段作品選登
1.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曰:「群情慾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2.周子居常雲:「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4.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後進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
5.李元禮嘗嘆荀淑、鍾皓曰:「荀君清識難尚,鍾君至德可師。」
6.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僕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後從,長文尚小,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餘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於時太史奏:「真人東行。」
7.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8.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9.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吾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郡並獲全。
10.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閑室之內,嚴若朝典。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而二門之里,兩不失雍熙之軌焉。
11.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2.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歆蠟日,嘗集子侄燕飲,王亦學之。有人向張華說此事,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
13.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14.王祥事後母朱夫人甚謹。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母恆使守之。時風雨忽至,祥抱樹而泣。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母於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15.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
16.王戎雲:「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
17.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具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
18.梁王、趙王,國之近屬,貴重當時。裴令公歲請二國租錢數百萬,以恤中表之貧者。或譏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損有餘,補不足,天之道也。」
19.王戎雲:「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與之言,理中清遠,將無以德掩其言。」
20.王安豐遭艱,至性過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浚沖必不免滅性之譏。」
21.王戎父渾,有令名,官至涼州刺史。渾薨,所歷九郡義故,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百萬,戎悉不受。
22.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疋布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郎。當時以為美事。
23.王平子、胡毋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樂廣笑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也?」
24.郗公值永嘉喪亂,在鄉里,甚窮餒。鄉人以公名德,傳共飴之。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鄉人曰:「各自飢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於是獨往食,輒含飯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後並得存,同過江。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於公靈床頭,心喪終三年。
25.顧榮在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同坐嗤之。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後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26.祖光祿少孤貧,性至孝,常自為母吹爨作食。王平北聞其佳名,以兩婢餉之,因取為中郎。有人戲之者曰:「奴價倍婢。」祖雲:「百里奚亦何必輕於五羖之皮邪?」
27.周鎮罷臨川郡還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時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狹小,而又大漏,殆無復坐處。王曰:「胡威之清,何以過此!」即啟用為吳興郡。
28.鄧攸始避難,於道中棄己子,全弟子。既過江,取一妾,甚寵愛。歷年後,訊其所由,妾具說是北人遭亂,憶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業,言行無玷,聞之哀恨終身,遂不復畜妾。
29.王長豫為人謹順,事親盡色養之孝。丞相見長豫輒喜,見敬豫輒嗔。長豫與丞相語,恆以慎密為端。丞相還台,及行,未嘗不送至車後。恆與曹夫人並當箱篋。長豫亡後,丞相還台,登車後,哭至台門;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開。
30.桓常侍聞人道深公者,輒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達知稱,又與先人至交,不宜說之。」
31.庾公乘馬有的盧,或語令賣去,庾雲:「賣之必有買者,即當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於他人哉?昔孫樹敖殺兩頭蛇以為後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
32.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後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33.謝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謝以醇酒罰之,乃至過醉,而尤未已。太傅時年七八歲,著青布絝,在兄膝邊坐,諫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於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34.謝太傅絕重褚公,常稱「褚季野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
35.劉尹在郡,臨終綿惙,聞閣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外請殺車中牛祭神,真長曰:「丘之禱久矣,勿復為煩!」
36.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
37.晉簡文為撫軍時,所坐床上,塵不聽拂,見鼠行跡,視以為佳。有參軍見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殺之,撫軍意色不說。門下起彈,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懷,今復以鼠損人,無乃不可乎?」
38.范宣年八歲,後園挑菜,誤傷指,大啼。人問:「痛邪?」答曰:「非為痛,身體發膚,不敢毀傷,是以啼耳。」宣潔行廉約,韓豫章遺絹百匹,不受;減五十匹,復不受。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韓後與范同載,就車中裂二丈與范,雲:「人寧可使婦無褌邪?」范笑而受之。
39.王子敬病篤,道家上章應首過,問子敬:「由來有何異同得失?」子敬雲:「不覺有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
40.殷仲堪既為荊州,值水儉,食常五碗盤,外無余餚,飯粒脫落盤席間,輒拾以啖之。雖欲率物,亦緣其性真素。每語子弟雲:「勿以我受任方州,雲我豁平昔時意,今吾處之不易。貧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爾曹其存之。」
41.初,桓南郡、揚廣共說殷荊州,宜奪殷覬南蠻以自樹。覬亦即曉其旨。嘗因行散,率爾去下舍,便不復還,內外無預知者。意色蕭然,遠同斗生之無慍。時論以此多之。
42.王僕射在江州,為殷、桓所逐,奔竄豫章,存亡未測。王綏在都,既憂戚在貌,居處飲食,每事有降。時人謂為「試守孝子」。
43.桓南郡既破殷荊州,收殷將佐十許人,咨議羅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將有所戮,先遣人語雲:「若謝我,當釋罪。」企生答曰:「為殷荊州吏,今荊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顏謝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問:「欲何言?」答曰:「昔晉文王殺嵇康,而嵇紹為晉忠臣。從公乞一弟以養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與企生母胡,胡時在豫章,企生問至,即日焚裘。
44.王恭從會稽還,王大看之。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恭無言。大去後,既舉所坐者送之。既無余席,便坐薦上。後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45.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恆裝一囊,每煮食,輒佇錄焦飯,歸以遺母。後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遺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戰於滬瀆,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飢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
46.孔僕射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烈宗山陵。孔時為太常,形素羸瘦,著重服,竟日涕泗流漣,見者以為真孝子。
47.吳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陽郡,後遭母童夫人艱,朝夕哭臨。及思至,賓客吊省,號踴哀絕,路人為之落淚。韓康伯時為丹陽尹,母殷在郡,每聞二吳之哭,輒為凄惻,語康伯曰:「汝若為選官,當好料理此人。」康伯亦甚相知。韓後果為吏部尚書。大吳不免哀制,小吳遂大貴達。
48.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49.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字,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50.韓康伯數歲,家酷貧,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謂康伯曰:「且著襦,尋作復褌。」兒雲:「已足,不需復褌也。」 母問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熱,今既著襦,下亦當暖,故不須耳。」 母甚異之,知為國器。
《世說新語》一書篇幅短小,多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但文章多用當時口語,而一些用法未能繼續流傳,我們在典籍中也很少見到,所以讀起來會有些障礙。最好參讀一些注本,比較著名的有古代劉孝標的註解,現代人余嘉錫的《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但這兩種註解重在旁徵博引,考證史實,不注重文字疏通,對學生意義不大。另有《世說新語譯注》(張萬起等,中華書局1998年版)、《世說新語選注》(張之等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等,注釋較為詳細,可以參看。
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要重點領會魏晉士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旨趣,這就需要了解一點背景知識,除了上面提供的,還可以閱讀魯迅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而已集》)一文,魯迅對於魏晉士人及其心態有獨到的見解,而且該文本是一篇演講,比較通俗易懂
其實《世說新語》雖是文言文,裡面的實詞連一般的漢語詞典都能查到,如有專門的適合中學生用的古漢語詞典查起來就更快,如果查《辭海》或《辭源》更好。
編輯本段版本源流唐代及以前
《世說新語》雖撰於南朝劉宋之時,然唐前傳本今皆無存。據宋汪藻《世說敘錄》可知,其時有陳扶本、激東卿本等版本。又據劉孝標注文中「一本」、「一作」、「諸本」、「眾本」等語,可見《世說》在唐前已廣為流傳。現存最早的版本為唐寫本《世說新語》殘卷,系日本明治十年(1877年)發現於京都東寺,後割裂為五,分藏五人。羅振玉設法使分者復合,並於民國五年(1916年)影印之。該殘捲起於「規箴第十」,終於「豪爽第十三」。其中,「規箴」24則,「捷悟」7則,「夙惠」7則,「豪爽」13則,共51則。羅振玉影印本後有羅氏書神田醇跋、楊守敬跋及羅振玉跋。
宋元
宋元為《世說新語》盛行的時代。據汪藻《世說敘錄》載,其時便有晁(文元)氏本、錢(文僖)氏本、晏(元獻)氏本、王(仲至)氏本、黃(魯直)氏本、章氏本、舅氏本、顏氏本、張氏本、韋氏本、邵氏本、李氏本等十餘種版本;可惜今皆無存。其中,晏氏本很可能是現在通行三卷本的祖本(晏殊)。宋代流傳較廣較持久者有紹興八年董弅刻本和淳熙十六年湘中刻本。紹興本今存兩部,均藏於日本,一為前田侯所藏,已影印回國,一為宮內廳所藏。此本曾經晏殊刪定,再經董氏整理,便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三卷三十六篇的通行本。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陸游為新定郡守時重刻此書,次年又於湘中重刻,是為宋淳熙本,該本今已無存。淳熙本原為清初徐幹學傳是樓所藏,清人蔣篁亭、沈寶硯曾有校記。
宋末元初,有劉辰翁、劉應登對《世說新語》進行了批點。元刊劉氏批點本《世說新語》八卷現已無存,唯日本尚有殘本。其評點在明凌濛初作為刊本保存了下來。
明代
明代《世說新語》空前盛行,保存至今的版本,據不完全統計,竟有二十六種之多。這主要是王世貞、王世懋兄弟將何良俊《何氏語林》與劉義慶《世說新語》刪並合刊,大大擴充了《世說新語》的影響。另外,凌瀛初、凌濛初兄弟刊行劉辰翁批點本、太倉王氏刊行李卓吾批點本也對此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明代刊行的《世說新語》,大體有三個系統:普通本系、批點本系、《世說新語補》系。
A、普通本系: 唐寫篇(1)、正德四年趙俊刻《世說新語》八卷。此為現存最早明刻本,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2)、嘉靖十四年袁褧嘉趣堂刻《世說新語》三卷,並附有陸游跋語。此本與紹興本篇目一致,僅將上、中、下三卷每卷復分上、下,成為六卷本。此本在明刻諸本中最為善本。
(3)、嘉靖四十五年太倉曹氏沙溪重刻《世說新語》六卷。此本為袁本之裔本。
(4)、嘉靖年間毛氏金亭刻《世說新語》六卷。北京大學有藏。
(5)、萬曆七年管大勛刻《世說新語》三卷。
(6)、萬曆二十四年吳瑞徵刻《世說新語》八卷。此本無劉孝標注,未知其所自。
(7)、萬曆二十五年趙氏野鹿園刻《世說新語》三卷。
(8)、萬曆三十二年鄧原岳刻《世說新語》三卷。
(9)、萬曆三十七年周氏博古堂刻《世說新語》三卷。北京大學有藏。
(10)、萬曆年間陶珙校注本。藏社科院語言所。
(11)、明吳中珩、黃之寀校刻本《世說新語》六卷。
(12)、明刻本《世說新語》三卷。上海圖書館有藏。
(13)、明吳勉學刻《世說新語》六卷。
Ⅲ 《世說新語》的主要內容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
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於前人的記載。
在《世說新語》的3卷36門中,上卷4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卷9門——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惠、豪爽,這13門都是正面的褒揚。
另有下卷23門——容止、自新、企羨、傷逝、棲逸、賢媛、術解、巧藝、寵禮、任誕、簡傲、排調、輕詆、假譎、黜免、儉嗇、汰侈、忿狷、讒險、尤悔、紕漏、惑溺、讎隙。
創作背景:
《世說新語》的編纂成書固然與劉宋家族對魏晉風流的喜好和社會各層人士對魏晉風流的追慕有關,然而劉義慶之所以對魏晉士人情有獨鍾化大氣力與其門客共襄盛舉還有他個人身世的內在原因。
劉義慶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子,襲封臨川王,劉裕對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劉義隆即位,剛登基便先後殺了徐羨之、傅亮、謝晦等擁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為擔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弒的悲劇,嚴格控制並殺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員,這其中就包括名將檀道濟。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義慶不得不加倍小心謹慎,以免遭禍。本傳言「太白星犯右執法,義慶懼有災禍,乞求外鎮。」這實際上是劉義慶借故離開京城,遠離是非之地。盡管文帝下詔勸解寬慰但架不住劉義慶「固求解僕射乃許之」。
劉義慶終於得以外鎮為荊州刺史。外鎮後的劉義慶仍然如同驚弓之鳥,心有餘悸。他處在宋文帝劉義隆對於宗室諸王懷疑猜忌的統治之下為了全身遠禍,於是招聚文學之士寄情文史編輯了《世說新語》這樣一部清談之書。
Ⅳ 《世說新語》的內容
《世說新語》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關東漢到南朝劉宋人物軼事的雜史。作者是宋的臨川王劉義慶(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劉峻(字孝標)作注。在漢代時,劉向曾寫《世說》,但已散失。《世說新語》原名也是《世說》,所以為和劉向的區別,又叫《世說新書》,宋代之後改為現在這個名字。
編著者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荊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職。《宋書‧宗室傳》說他「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著有《徐州先賢傳贊》九卷及《典敘》、志怪小說《幽明錄》等。劉義慶以前的志人(軼事)小說有晉裴啟的《語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說新語》雖被保存了下來,但近代學者根據唐寫本殘卷考證,亦經後人刪改,與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世說新語》通行本為 6卷,36篇。分德行、語言、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等36門。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相當多的篇幅系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記載。一些晉宋間人物的故事,如《言語篇》記謝靈運和孔淳之的對話等,則因這些人物與劉義慶同時而稍早,可能采自當時的傳聞。
具體參看
Ⅳ 《世說新語》里的內容是什麼啊
《世說新語》里的內容是
《世說新語》 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記述後漢至南朝劉宋王朝人物的遺聞軼事的雜史。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撰寫,梁劉峻(字孝標)注。漢代劉向曾著《世說》,早已亡佚。該書原名《世說》,後人為與劉向書相別,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今名。全書原八卷,劉孝標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等三十六門,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隋書·經籍志》將它列入小說。<<宋書·劉道規傳>>稱劉義慶「性簡素」,「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雖然不盡確切,但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Ⅵ 《世說新語》主要內容是什麼
《世說新語》主要內容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遺失後只有三卷。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
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於前人的記載。
在《世說新語》的3卷36門中,上卷4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卷9門——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惠、豪爽,這13門都是正面的褒揚。另有下卷23門——容止、自新、企羨、傷逝、棲逸、賢媛、術解、巧藝、寵禮、任誕、簡傲、排調、輕詆、假譎、黜免、儉嗇、汰侈、忿狷、讒險、尤悔、紕漏、惑溺、讎隙。
(6)世說新語圖片高清內容擴展閱讀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筆記小說」的代表作,為言談、軼事的筆記體短篇小說。從《世說新語》及相關材料中魏晉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晉時期談玄成為風尚,而玄學正是以道家老莊思想為根底的,道家思想對魏晉士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狀況,乃至整個社會風氣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世說新語》及劉孝標注涉及各類人物共1500多個,魏晉兩朝主要的人物,無論帝王、將相,或者隱士、僧侶,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點,就是重在表現人物的特點,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人物的獨特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世說新語》的語言精煉含蓄,雋永傳神。明胡應麟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然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可謂確評。有許多廣泛應用的成語便是出自此書,例如:難兄難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卿卿我我,等等。
此外,《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誇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跡、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後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後來的小說發展影響尤其大。
《唐語林》《續世說》《何氏語林》《今世說》《明語林》等都是仿《世說新語》之作,稱之「世說體」。一說晏殊刪並《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成書以後,敬胤、劉孝標等人皆為之作注,今僅存劉孝標的注本。
Ⅶ 《世說新語》有哪些內容
作者是宋的臨川王劉義慶(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劉峻(字孝標)作注。在漢代時,劉向曾寫《世說》,但已散失。《世說新語》原名也是《世說》,所以為和劉向的區別,又叫《世說新書》,宋代之後改為現在這個名字。全書原來有八卷,劉孝標注本分成十卷,現在的版本都是三卷,分德行、言語等三十六門,記載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軼事,主要是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故事。《隋書·經籍志》將它列進了小說家。此書所記事實雖然有的不太准確,但從中可以看出門閥世族的思想面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和語言等史料,有較高參考價值。劉義慶門下有很多的文人學士,劉義慶領導眾人進行編纂,使全書體例與風格基本一致。劉孝標本來是南朝青州人,在宋泰始五年(即公元469年),北魏佔領青州後,他遷到平城,然後出家,後來又還俗。
他採用裴松之注釋《三國志》的方法,進行補缺和糾錯。他下了很大功夫,引用的書就有四百多種。《世說新語》的藝術特色。《世說新語》基本上是客觀地描繪人物、事件,劉義慶把握住歷史素材,將當時的社會風貌,做了最真實的呈現。但一般是用大筆勾勒,較少刻意描繪。《中國小說史略》用「記言則玄遠泠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來說明《世說新語》的藝術特色。下面就分點敘述《世說新語》的藝術特色。善於抓住人物特徵,作漫畫式的誇張描繪。《世說新語》內出場的人物有上百個,但作者常用簡單幾個字,精確地描繪出主角的語言、動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Ⅷ 世說新語主要內容是什麼
劉義慶(南朝·宋403年—444年)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史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徵如棲逸、任誕、簡傲,種種人生的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
——《中國文學史》
劉義慶是南朝宋的王族宗室,封號為臨川王,單憑一部《世說新語》,他便足以成為文學史上卓然自立的大家。這部書原名《世說》,是一本記載記述後漢至南朝劉宋人物的遺聞逸事的雜史。後人為了將它與西漢劉向編纂的《世說》相區別,便稱之為《世說新書》或者《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首先是一部歷史著作,它記載了大量魏晉時期名人雅士的遺聞逸事和玄言清談,是了解和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風貌和社會風尚的重要史料。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所謂「玄學」盛行的時代,在玄學的影響下,當時的士人在道德操守、行為舉止、文學辭令、學術偏好等諸多方面都顯現出迥異於傳統儒家士大夫的面貌,這種獨特的面貌,概括地說,就是所謂的「魏晉風流」。而《世說新語》對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性格、追求等等都有生動的描寫,正是這種「魏晉風流」的絕佳的資料庫。
《世說新語》還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當中稱《世說新語》為「志人小說」,並形容它的藝術特色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可見其文學成就主要集中在它對於人物的描寫刻畫之上。《世說新語》當中涉及各種人物千餘人,既有帝王將相,又有隱士僧侶,魏晉南北朝時的聞人達士,幾乎全數包羅在內。關於這些名士,《世說新語》或描狀其形貌,或記錄其言辭,或陳列其學問、或載述其事跡,雖然每一則的篇幅都不長,卻個個都能生動活潑,如在目前,極有感染力。相比於閱讀那些內容厚重艱深的傳統經典,讀《世說新語》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它可以置於枕邊,也可以在旅途中隨身攜帶,時時翻閱,百讀不厭,既有史料價值,又極富情致,搖曳生姿,儀態萬方,真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
Ⅸ 世說新語主要內容
《世說新語》是記載漢末魏晉時期士大夫階層言語行為的一部筆記體小說。
魯迅在其《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中說:「……從漢末到六朝為篡奪時代,四海騷然,人多抱厭世主義;加以佛道二教盛行一時,皆講超脫現世,晉人先受其影響,於是有一派人去修仙,想飛升,所以喜服葯;有一派人慾永游醉鄉,不問世事,所以好飲酒。」自漢朝而後得以獨尊的儒家傳統思想基石漸漸動搖,人們開始尋覓另外的精神依憑。談一些玄而又玄的道理,服葯飲酒,篤信佛道,任性率真,成為當時社會精英們追逐的時尚,而構成一個五彩紛呈的時代。
《世說新語》一書計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慧、豪爽、容止、自新、企羨、傷逝、棲逸、賢媛、術解、巧藝、寵(崇)禮、任誕、簡傲、排調、輕詆、假譎、黜免、儉嗇、汰侈、忿狷、讒險、尤悔、紕漏、惑溺、讎隙三十六篇,除德行、言語、文學、政事有部分傳承儒家禮教的內容外,其餘篇類大都洋溢著自由浪漫的人生格調,顯示了獨立自覺的文學內涵。
Ⅹ 《世說新語》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世說新語》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是都符合史實。
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於前人的記載。
藝術特色
《世說新語》及劉孝標注涉及各類人物共1500多個,魏晉兩朝主要的人物,無論帝王、將相,或者隱士、僧侶,都包括在內。
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點,就是重在表現人物的特點,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人物的獨特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