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答:羅馬式美術的特點哥特式美術特點
羅馬式美術
Romanesque Art
11~12世紀西歐藝術風格。11世紀時,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封建制度日趨穩固,修道院制度也更加完備。隨著1096年的十字軍東征及大規模的傳道活動,在歐洲掀起了宗教的熱潮。統治者都為各自的城市興建宏偉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築史上稱這種新形制為羅馬式。而此期的其他造型藝術如雕刻、繪畫等,也都成為與建築不可分割的裝飾部分。美術史上遂將這個時期的藝術風格統稱為羅馬式。其成熟於11世紀中葉,盛行於12世紀末,但有些國家則延續到13世紀以後。
羅馬式建築從古代羅馬的巴西利卡式演變而來。並開始使用石頭屋頂和圓拱,創造出用復雜的骨架體系建築拱頂的辦法。在教堂的平面設計上,由巴西利卡式變化為十字架形,又在聖壇後面加建一些小屋稱為聖器屋。這種羅馬式十字形成為羅馬式的主要代表形式。在當時封建割據的情況下,羅馬式教堂特別加厚外牆,窗戶開得很小,且距地面較高。教堂縱橫兩廳交叉處的上方,往往配有碉堡式的塔樓。整個外形像封建領主的城堡,以堅固、沉重、敦厚的形象顯示了當時封建宗教的權威。法國的聖塞南教堂、德國的沃爾姆斯教堂、英國的杜漢姆教堂、義大利的比薩教堂等,都是羅馬式建築的典型代表。
雕刻作為教堂建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著建築的發展而發展。羅馬式教堂大量地使用雕刻裝飾,特別是開始使用浮雕和圓雕。其題材也更加廣泛,如常常出現民間寓言和具有諷刺性的題材等,且多採用寓意、象徵、誇張、變形等非寫實性手法。法國奧頓大教堂山牆上的浮雕裝飾《最後的審判》,以基督巨大的身體和帶稜角的輪廓控制著整個構圖。其左邊是善者進入天堂,右邊是天平衡量靈魂,下面一層是復活的人群。由於人物被誇張變形,表現為比例拉長、頭部細小,面部表情十分恐怖,這種形象性的感染勝過文字的表達力量,也是中世紀藝術特有的造型方式。
羅馬式教堂的壁畫和玻璃畫,保存下來的很少。法國聖薩凡教堂的門廊壁畫,取材於《新約》故事,畫面是單線平塗的羅馬式特徵。而細密畫的發展出現新的突破,對所描繪的對象多作概括處理,很少關注細節的刻畫。法國的勃艮第四托修道院畫派、德國的雷赫瑙畫派等都為中世紀細密畫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在工藝品方面的代表作品是法國裝飾教堂的掛毯《哈斯廷之戰·諾曼入侵者渡過海峽》,運用細密畫手法,以彩色絨線綉成,畫中將故事性的敘述與裝飾趣味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此外,小型手工藝品也異常豐富多彩,如法國的盧浮宮花瓶,德國科隆的聖龕,尼德蘭的青銅聖水盒等,都反映出羅馬式時期工藝美術的突出成就。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於採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建築具有頑強的沖天力,氣質峻峭清冷,窗子多用彩色玻璃,效果迷離變幻,繪畫顯像真實、纖細、病態感。